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一、统计学基础1. 数据收集- 普查与抽样调查- 数据的类型(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2. 数据整理与展示- 频数分布表- 直方图- 饼图- 条形图3. 中心趋势的度量- 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4. 离散程度的度量- 极差- 四分位距- 方差与标准差5. 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 散点图二、概率论基础1. 随机事件- 事件的定义-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2. 概率的计算- 单次试验的概率- 多次试验的概率- 条件概率- 贝叶斯定理3. 随机变量- 离散随机变量与连续随机变量 - 概率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与概率分布函数4. 期望值与方差- 随机变量的期望值- 随机变量的方差5. 常见概率分布- 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 正态分布三、统计与概率的应用1. 假设检验- 零假设与备择假设- 显著性水平-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 t检验与卡方检验2. 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与决定系数3. 抽样与估计- 抽样误差- 置信区间- 最大似然估计四、综合练习题1. 选择题- 统计图表解读- 概率计算- 假设检验2. 填空题- 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 计算方差、标准差- 概率分布的应用3. 解答题- 解释统计概念- 概率问题的求解- 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附录1. 公式汇总- 统计学公式- 概率论公式2. 重要概念索引- 术语解释- 概念间的关系3. 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书籍- 在线资源链接请根据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编辑和调整。

这篇文章是为了提供一个关于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概览,适用于教育目的。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子标题和简短的描述,以便于理解和使用。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 教育,我们只做精品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I. 基础知识要点 一、概率.1. 概率:随机事件A 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 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n1,如果某个事件A 包含的结果有m 个,那么事件A 的概率nm P(A)=.3. ①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B 发生(即A 、B 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 、B 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推广:)P(A )P(A )P(A )A A P(A n 21n 21+++=+++ .②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 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1)A P(A )A P(P(A)=+=+. 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③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由此,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 (AB )等于这两个事件发生概率之和,这时我们也可称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例如: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抽一张设A :“抽到老K”;B :“抽到红牌”则 A 应与B 互为独立事件[看上去A 与B 有关系很有可能不是独立事件,但261P(B)P(A),215226P(B),131524P(A)=⋅====.又事件AB 表示“既抽到老K 对抽到红牌”即“抽到红桃老K 或方块老K”有261522B)P(A==⋅,因此有)B P(A P(B)P(A)⋅=⋅.推广:若事件n 21,A ,,A A 相互独立,则)P(A )P(A )P(A )A A P(A n 21n 21 ⋅=⋅. 注意:i. 一般地,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A 与A B ,与B ,A与B 也都相互独立.ii. 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iii. 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④独立重复试验:若n 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 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kn kkn n P)(1P C (k)P --=.4. 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B A P B P A P B A P ⋅-+=+二、随机变量.1. 随机试验的结构应该是不确定的.试验如果满足下述条件: 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互斥对立/ 教育,我们只做精品哪一个结果.它就被称为一个随机试验.2. 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若ξ是一个随机变量,a ,b 是常数.则b a +=ξη也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地,若ξ是随机变量,)(x f 是连续函数或单调函数,则)(ξf 也是随机变量.也就是说,随机变量的某些函数也是随机变量.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 ,,,,21i x x xξ取每一个值),2,1(1 =i x 的概率i i p x P ==)(ξ,则表称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2,1,01=≥i p 121=++++ i p p p 注意:若随机变量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例如:]5,0[∈ξ即ξ可以取0~5之间的一切数,包括整数、小数、无理数.3. ⑴二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是:k n k k n qp C k)P(ξ-==[其中p q n k -==1,,,1,0 ]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ξ~B(n·p ),其中n ,p 为参数,并记p)n b(k;qp C k n k k n ⋅=-.⑵二项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①二项分布,实际是对n 次独立重复试验.关键是看某一事件是否是进行n 次独立重复,且每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如果不满足此两条件,随机变量就不服从二项分布. ②当随机变量的总体很大且抽取的样本容量相对于总体来说又比较小,而每次抽取时又只有两种试验结果,此时可以把它看作独立重复试验,利用二项分布求其分布列.4. 几何分布:“k =ξ”表示在第k 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如果把k 次试验时事件A 发生记为k A ,事A 不发生记为q )P(A ,A k k =,那么)A A A A P(k)P(ξk 1k 21-== .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分式:))P(A A P()A )P(A P(k)P(ξk 1k 21-== ),3,2,1(1==-k p qk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我们称ξ服从几何分布,并记p q p)g(k,1k -=,其中 3,2,1.1=-=k p q5. ⑴超几何分布:一批产品共有N 件,其中有M (M <N )件次品,今抽取)N n n(1≤≤件,则其中的次品数ξ是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为)M N k n M,0k (0C C C k)P(ξn Nkn MN kM -≤-≤≤≤⋅⋅==--.〔分子是从M 件次品中取k 件,从N-M 件正品中取n-k 件的取法数,如果规定m <r 时0C r m =,则k 的范围可以写为k=0,1,…,n.〕/ 教育,我们只做精品则次品数ξ的分布列为n.,0,1,k C CC k)P(ξnba kn b ka =⋅==+-.⑶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设一批产品由a 件次品、b 件正品组成,不放回抽取n 件时,其中次品数ξ服从超几何分布.若放回式抽取,则其中次品数η的分布列可如下求得:把b a +个产品编号,则抽取n 次共有nb a )(+个可能结果,等可能:k)(η=含kn k kn ba C -个结果,故n,0,1,2,k ,)ba a (1)ba a (C b)(a ba C k)P(ηkn kkn nk n kkn =+-+=+==--,即η~)(ba a n B +⋅.[我们先为k 个次品选定位置,共k n C 种选法;然后每个次品位置有a 种选法,每个正品位置有b 种选法] 可以证明:当产品总数很大而抽取个数不多时,k)P(ηk)P(ξ=≈=,因此二项分布可作为超几何分布的近似,无放回抽样可近似看作放回抽样.三、数学期望与方差.1. 期望的含义: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n n p x p x p x E 2211ξ期望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2. ⑴随机变量b a +=ξη的数学期望:b aE b a E E +=+=ξξη)( ①当0=a 时,b b E =)(,即常数的数学期望就是这个常数本身. ②当1=a 时,b E b E +=+ξξ)(,即随机变量ξ与常数之和的期望等于ξ的期望与这个常数的和. ③当0=b时,ξξaE a E =)(,即常数与随机变量乘积的期望等于这个常数与随机变量期望的乘积. ⑵单点分布:c c E =⨯=1ξ其分布列为:c P ==)1(ξ. ⑶两点分布:p p q E =⨯+⨯=10ξ,其分布列为:(p + q = 1)⑷二项分布:∑=⋅-⋅=-npqp k n k n k E kn k )!(!!ξ其分布列为ξ~),(p n B .(P 为发生ξ的概率)⑸几何分布:pE 1=ξ其分布列为ξ~),(p k q .(P 为发生ξ的概率)3.方差、标准差的定义:当已知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2,1()( ===k p x P k k ξ时,则称+-++-+-=n n p E x p E x p E x D 2222121)()()(ξξξξ为ξ的方差. 显然0≥ξD ,故σξξσξ.D =为ξ的根方差或标准差.随机变量ξ的方差与标准差都反映了随机变量ξ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ξD 越小,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 4.方差的性质.⑴随机变量b a +=ξη的方差ξξηD a b a D D 2)()(=+=.(a 、b 均为常数)/ 教育,我们只做精品0=D p P ==)1(ξ⑶两点分布:pq D =ξ 其分布列为:(p + q = 1) ⑷二项分布:npq D =ξ⑸几何分布:2pq D =ξ5. 期望与方差的关系. ⑴如果ξE 和ηE 都存在,则ηξηξE E E ±=±)( ⑵设ξ和η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则ηξηξηξξηD D D E E E +=+⋅=)(,)(⑶期望与方差的转化:22)(ξξξE E D -= ⑷)()()(ξξξξE E E E E -=-(因为ξE 为一常数)0=-=ξξE E .四、正态分布.(基本不列入考试范围)1.密度曲线与密度函数: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ξ,位于x 轴上方,ξ落在任一区间),[b a 内的概率等于它与x 轴.直线a x =与直线bx=(如图阴影部分)的曲线叫ξ的密度曲线,以其作为图像的函数)(x f 叫做ξ的密度函数,由于“),(+∞-∞∈x ”是必然事件,故密度曲线与x 轴所夹部分面积等于1.2. ⑴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密度为:2221)(σσπ-=ex f . (σμ,,R x ∈为常数,且0 σ),称ξ服从参数为σμ,的正态分布,用ξ~),(2σμN 表示.)(x f 的表达式可简记为),(2σμN ,它的密度曲线简称为正态曲线.⑵正态分布的期望与方差:若ξ~),(2σμN ,则ξ的期望与方差分别为:2,σξμξ==D E . ⑶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在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 ②曲线关于直线μ=x 对称. ③当μ=x 时曲线处于最高点,当x 向左、向右远离时,曲线不断地降低,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 ④当x <μ时,曲线上升;当x >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向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x 轴无限的靠近. ⑤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3. ⑴标准正态分布: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函数为)(21)(22+∞-∞=- x ex xπϕ,则称ξ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即ξ~)1,0(N 有)()(x P x ≤=ξϕ,)(1)(x x --=ϕϕ求出,而P (a <ξ≤b )的计算则是)()()(a b b a P ϕϕξ-=≤ .注意:当标准正态分布的)(x Φ的X 取0时,有5.0)(=Φx 当)(x Φ的X 取大于0的数时,有/ 教育,我们只做精品5.0)( x Φ.比如5.00793.0)5.0(=-Φσμ则σμ-5.0必然小于0,如图.⑵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关系:若ξ~),(2σμN 则ξ的分布函数通 常用)(x F 表示,且有)σμx (F(x)x)P(ξ-==≤ϕ.4.⑴“3σ”原则.假设检验是就正态总体而言的,进行假设检验可归结为如下三步:①提出统计假设,统计假设里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2σμN .②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 是否落入范围)3,3(σμσμ+-.③做出判断:如果)3,3(σμσμ+-∈a ,接受统计假设. 如果)3,3(σμσμ+-∉a ,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统计假设.⑵“3σ”原则的应用: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2σμN 则 ξ落在)3,3(σμσμ+-内的概率为99.7% 亦即落在)3,3(σμσμ+-之外的概率为0.3%,此为小概率事件,如果此事件发生了,就说明此种产品不合格(即ξ不服从正态分布).。

高中数学-选修2-3-第八章统计和概率

高中数学-选修2-3-第八章统计和概率

概率与统计学问点:1、随机变量:假如随机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X 来表示,并且X 是随着试验的结果的不同而改变,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X 、Y 等或希腊字母 ξ、η等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在上面的射击、产品检验等例子中,对于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值,我们可以按肯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一般的,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值为x 1,x 2,..... ,x i ,......,x n X 取每一个值 x i (i=1,2,......)的概率P(ξ=x i )=P i ,则称表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简称分布列4、分布列性质① p i ≥0, i =1,2, … ;② p 1 + p 2 +…+p n = 1.5、二项分布:假如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其中0<p<1,q=1-p ,则称离散型随机变量X 听从参数p 的二点分布6、超几何分布:一般地, 设总数为N 件的两类物品,其中一类有M 件,从全部物品中任取n(n ≤N)件,这n 件中所含这类物品件数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则它取值为k 时的概率为,其中,且 7、条件概率:对随意事务A 和事务B ,在已知事务A 发生的条件下事务B 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P(B|A),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的概率8、公式:9、相互独立事务:事务A(或B)是否发生对事务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务叫做相互独立事务。

10、n 次独立重复事务: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11、二项分布: 设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个事务A 发生的次数,A 发生次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假如在一次试验中某事务发生的概率是p ,事务A 不发生的概率为q=1-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其中 k=0,1, ……,n ,q=1-p )于是可得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这样的随机变量ξ听从二项分布,记作ξ~B(n ,p) ,其中n ,p 为参数12、数学期望: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则称 E ξ=x1p1+x2p2+…+xnpn +…为ξ的数学期望或平均数、均值,数学期望又简称为期()(0,1,2,,)k n k M N M n N C C P X k k m C --==={}min ,m M n =*,,,,n N M N n M N N ∈≤≤.0)(,)()()|(>=A P A P AB P A B P )()()(B P A P B A P ⋅=⋅)(k P =ξkn k k n q p C -=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统计与概率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五章统计与概率

5.1.1 数据的收集【课程标准】(1)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及相关概念:①知道获取数据的基本途径,包括:统计报表和年鉴、社会调查、试验设计、普查和抽样、互联网等.②了解总体、样本、样本量的概念,了解数据的随机性.(2)抽样:①简单随机抽样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两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会计算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②分层随机抽样通过实例,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必要性,掌握各层样本量比例分配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③抽样方法的选择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能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抽样方法解决问题.新知初探·自主学习——突出基础性教材要点知识点一总体与样本所考察问题涉及的对象全体是________,总体中每个对象都是________,抽取的部分对象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一个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是________容量.知识点二简单随机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的意义:一般地,简单随机抽样(也称为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个体.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2.简单随机抽样的分类简单随机抽样{____________________状元随笔 (1)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认识总体:统计中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样本.样本容量:样本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2)简单随机抽样必须具备的几个特点①被抽取样本的总体中的个体数N 是有限的.②抽取的样本个体数n 小于或等于总体中的个体数N.③样本中的每个个体都是逐个不放回抽取的.④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均为n N .3.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步骤状元随笔 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规则(1)定方向:读数的方向(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都可以).(2)读数规则:读数时结合编号的特点进行读取,编号为两位数则两位两位地读取,编号为三位数则三位三位地读取,若得到的号码不在编号中或已被选用,则跳过,直到选满所需号码为止.知识点三分层抽样1.分层抽样的定义一般地,如果相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来说,总体可以分成有明显差别的、互不重叠的几部分时,每一部分可称为层,在各层中按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注意: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应用分层抽样应遵循以下要求:(1)分层:将相似的个体归入一类,即为一层,分层要求每层的各个个体互不交叉,即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2)分层抽样为保证每个个体等可能入样,需遵循在各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每层样本数量与每层个体数量的比与这层个体数量与总体容量的比相等.2.分层抽样的步骤:(1)分层:按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2)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3)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状元随笔应用分层抽样法的前提条件①总体可以分层,层与层之间有明显区别,而层内个体间差异较小.②每层中所抽取的个体差异可按各层个体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取.③分层抽样要求对总体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分层的界限和数目.基础自测1.某校期末考试后,为了分析该校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的成绩,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成绩单进行调查.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1000名学生是总体B.每名学生是个体C.100名学生的成绩是一个个体D.样本的容量是1002.某政府机关在编人员共100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一般干部70人,工人20人,上级部门为了了解该机关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20人,用下列哪种方法最合适( )A.抽签法 B.简单随机抽样法C.分层抽样法D.随机数表法3.某中学有高中生3500人,初中生1500人,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校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已知从高中生中抽取70人,则n为( ) A.100B.150C.200D.2504.甲校有3600名学生,乙校有5400名学生,丙校有1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90的样本,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A.30人,30人,30人B.30人,45人,15人C.20人,30人,10人D.30人,50人,10人课堂探究·素养提升——强化创新性题型1 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经典例题]例1 下面的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吗?为什么?(1)从无数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2)质量监督部门从180种儿童玩具中选出18种玩具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过程中,从中任取一种玩具检验后再放回;(3)某社区组织100名党员研读《十九大报告》,学习十九大精神;(4)一彩民选号,从装有36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号签的盒子中无放回地逐个抽出7个号签.方法归纳简单随机抽样的四个特征跟踪训练1 下列抽样方式是否是简单随机抽样?(1)在某车间包装一种产品,在自动包装的传送带上每隔30分钟抽一包产品,检验其质量是否合格;(2)某班有56名同学,指定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题型2 简单随机抽样的应用[经典例题]例2 (1)要从某汽车厂生产的30辆汽车中随机抽取3辆进行测试,请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写出抽样过程;(2)某车间工人加工了一批零件共40件.为了了解这批零件的质量情况,要从中抽取10件进行检验,如何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写出抽样步骤.状元随笔(1)总体中的个体数有限,可以采用简单易行的抽签法,按照抽签法的步骤进行即可.抽签法:按照抽签法的步骤:“编号,制号签,搅拌均匀,随机抽取,得号码”进行.→→方法归纳(1)抽签法的优点:简单易行.当总体的个数不多时,使总体处于“搅拌均匀”的状态比较容易,这时,每个个体都有均等的机会被抽中,从而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缺点:仅适用于个体数较少的总体.当总体容量非常大时,费时费力又不方便.况且,如果号签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抽样不公平.(2)在随机数表法抽样的过程中要注意:①编号要求位数相同,读数时应结合编号特点进行读取,如:编号为两位,则两位、两位地读取;编号为三位,则三位、三位地读取.②第一个数字的抽取是随机的.③读数的方向是任意的,且事先定好.跟踪训练2 (1)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21年9月开幕.为做好徐州园博园运营管理工作,2022年春节期间,还需要从30名大学生中随机抽取8人作为志愿者,请写出抽取样本的过程;(2)有一批机器,编号为1,2,3,…,112.请用随机数法抽取10台入样,写出抽样过程.题型3 分层抽样的概念及计算[经典例题]例3 (1)某中学有老年教师20人,中年教师65人,青年教师95人.为了调查他们的健康状况,需从他们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合适的抽样方法是( )A .抽签法B .简单随机抽样C .分层抽样D .随机数表法(2)某市有大型超市200家,中型超市400家,小型超市1400家.为掌握各类超市的营业情况,现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应抽取中型超市________家.状元随笔 (1)有明显差异用分层抽样.→方法归纳(1)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是分层抽样的依据,至于各层内用什么方法抽样是灵活的,可用简单随机抽样,也可采用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中,无论哪一层的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均等,体现了抽样的公平性.(2)分层抽样中有关抽样比的计算方法对于分层抽样中的比值问题,常利用以下关系式巧解: ①样本容量n总体容量N =该层抽取的个体数该层的个体数;②总体中某两层的个体数之比=样本中这两层抽取的个体数之比.对于分层抽样中求某层个体数,或某层要抽取的样本个体数,都可以通过上面两个等量关系求解.跟踪训练3 (1)某市有四所重点大学,为了解该市大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情况,采用下列哪种方法抽取样本最合适(四所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有一定的差距)( )A .抽签法B .随机数表法C.简单随机法D.分层抽样法(2)某校高三年级有男生800人,女生600人,为了解该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从男生中任意抽取40人,从女生中任意抽取30人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是 ( ) 关键看是否有明显差异A.简单随机法B.抽签法C.随机数表法D.分层抽样法(3)某单位共有老、中、青职工430人,其中有青年职工160人,中年职工人数是老年职工人数的2倍,为了解职工的身体状况,现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在抽取的样本中有青年职工32人,则该样本中的老年职工人数为________.题型4 分层抽样的概念及应用例4 某家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征集某电视节目现场参与的观众,报名的总人数为12000人,分别来自4个城区,其中东城区2400人,西城区4600人,南城区3800人,北城区1200人,从中抽取60人参加现场的节目,应当如何抽取?写出抽取过程.状元随笔由题知有明显差异,利用分层抽样抽样.(1)分多少层.(2)比例是多少.(3)每层抽多少.方法归纳(1)如果总体中的个体有差异时,就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时,要把性质、结构相同的个体,组成一层.(2)每层中所抽取的个体数应按各层个体数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抽取,也就是各层抽取.这样抽取能使所得到的样本结的比例都等于样本容量在总体中的比例,即抽样比=样本容量总体容量构与总体结构相同,可以提高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跟踪训练4 在100个产品中,有一等品20个,二等品30个,三等品50个,现要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请说明抽样过程.第五章 统计与概率5.1 统计5.1.1 数据的收集新知初探·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总体 个体 样本知识点二2.抽签法 随机数表法3.编号 任意 规则 编号[基础自测]1.解析:由随机抽样的基本概念可得,选D.答案:D2.解析:总体由差异明显的三部分组成,应选用分层抽样.答案:C3.解析:方法一:由题意可得70n−70=3 5001 500,解得n =100,故选A. 方法二:由题意,抽样比为703 500=150,总体容量为3500+1500=5000,故n =5000×150=100.答案:A4.解析:先求抽样比n N =903 600+5 400+1 800=1120,再各层按抽样比分别抽取,甲校抽取3600×1120=30(人),乙校抽取5400×1120=45(人),丙校抽取1800×1120=15(人),故选B. 答案:B课堂探究·素养提升例 1 【解析】 (1)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数是有限的.(2)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简单随机抽样要求逐个不放回地抽取.(3)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这100名党员是挑选出来的,该社区每个人被抽到的可能性不同,不符合简单随机抽样中“等可能性”的要求.(4)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并且是从总体中逐个进行抽取的,是不放回、等可能的抽样.跟踪训练1 解析:由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可知,(1)(2)均不是简单随机抽样.(1)总体个数不是有限的.(2)不符合“等可能性”的要求.例2 【解析】(1)利用抽签法,步骤如下:①将30辆汽车编号,号码是1,2, (30)②将号码分别写在一张纸条上,揉成团,制成号签;③将得到的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并搅拌均匀;④从袋子中依次抽取3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⑤所得号码对应的3辆汽车就是要抽取的对象.(2)抽样步骤是:第一步,先将40件零件编号,可以编号为00,01,02,…,38,39.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作为开始,例如从教材附表的随机数表中的第8行第9列的数0开始.为便于说明,我们将随机数表中的第6行到第10行分别摘录如下:6606574717 3407276850 3669736170 6581339885 11199291708105010805 4557182405 3530342814 8879907439 23403097328326977602 020******* 6855574818 7305385247 18623885796357332135 0532547048 9055857518 2846828709 83401256247379645753 0352964778 3580834282 6093520344 3527388435第三步,从选定的数0开始向右读下去,得一个两位数字号码02,将它取出;继续向右读,得到02,由于前面已经取出,将它去掉;继续下去,去掉重复的号码,又得到05,16,18,38,33,21,35,32,28.至此,10个样本号码已经取满,于是,所要抽取的样本号码是02,05,16,18,38,33,21,35,32,28.与这10个号码对应的零件即是抽取的样本个体.跟踪训练2 解析:(1)抽样过程如下:第一步,先将30名大学生进行编号,从1到30.第二步,将编号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第三步,将号签放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搅拌均匀,然后从盒子中逐个抽取8个号签.第四步,将与号签上的编号对应的大学生抽出,即得样本.(2)方法一:第一步,将原来的编号调整为001,002,003, (112)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数作为开始,任选一方向作为读数方向.比如,选第14行第7个数“0”,向右读.第三步,从“0”开始,向右读,每次读取三位,凡不在001~112中的数跳过去不读,前面已经读过的也跳过去不读,依次可得到020,086,013,110,089,021,080,098,027,002.第四步,对应原来编号为20,86,13,110,89,21,80,98,27,2的机器便是要抽取的对象.方法二:第一步,将原来的编号调整为101,102,103, (212)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数作为开始,任选一方向作为读数方向.比如,选第9行第7个数“1”,向右读.第三步,从“1”开始,向右读,每次读取三位,凡不在101~212中的数跳过去不读,前面已经读过的也跳过去不读,依次可得到173,119,170,187,186,125,140,109,184,178.第四步,对应原来编号为73,19,70,87,86,25,40,9,84,78的机器便是要抽取的对象.例3 【解析】 (1)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是分层抽样的依据.(2)依据题意,可得抽样比为100200+400+1 400=120,故应抽取中型超市400×120=20(家).【答案】 (1)C (2)20跟踪训练3 解析:(1)因为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对学生课外书籍阅读影响比较大,因此采取分层抽样.(2)总体中个体差异比较明显40800=30600=120,且抽取的比例也符合分层抽样.(3)设该单位老年职工人数为x ,由题意得3x =430-160,解得x =90.则样本中的老年职工人数为90×32160=18.答案:(1)D (2)D (3)18例4 【解析】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参加现场节目的观众,步骤如下:第一步,分层.按城区分为四层: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北城区.第二步,确定抽样比.样本容量n =60,总体容量N =12000,故抽样比k =n N =6012 000=1200.第三步,按比例确定每层抽取个体数.在东城区抽取2400×1200=12(人),在西城区抽取4600×1200=23(人),在南城区抽取3800×1200=19(人),在北城区抽取1200×1200=6(人).第四步,在各层分别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将各城区抽取的观众合在一起组成样本.跟踪训练4 解析:先将产品按等级分成三层;第一层,一等品20个;第二层,二等品30个;第三层,三等品50个.然后确定每一层抽取的个体数,因为抽样比为30100=310,所以应在第一层中抽取产品20×310=6(个),在第二层中抽取产品30×310=9(个),在第三层中抽取产品50×3=15(个).分别给这些产品编号并贴上标签,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10在各层中抽取,得到一等品6个,二等品9个,三等品15个,这样就通过分层抽样得到了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第一部分:统计一、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当数据大小差异很大时,众数的准确值难以判断。

此外,当众数出现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用它来反映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可靠的。

二、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位于最中间的数据,当数据为偶数个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求中位数时,需要先将数据排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来确定中位数。

三、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求中位数时,需要先排序,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来确定中位数;求平均数时,需要将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也可能不是;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它的大小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据有关,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

五、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异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都有单位。

平均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应用最广;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

六、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对于样本数据x1,x2,…,xn,可以通过各数据到其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来反映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

平均距离的计算公式为12n。

本文介绍了统计学中常用的标准差,以及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和特点。

其中,简单随机抽样的主要特点包括总体个体数有限、逐个抽取、不放回、公平性。

抽签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抽样方法,但在总体个数较多时可能会导致样本代表性差。

随机数表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抽样方法,其步骤包括编号、选定起始位置和依次读取。

最后,对于从100个个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可以采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进行编号。

十三、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在使用系统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首先需要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编号。

举例来说,如果要从605件产品中抽取60件进行质量检查,由于605件产品不能均衡分成60部分,因此需要先从总体中随机剔除5个个体,再均衡分成60部分。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归纳全统计与概率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出现在中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它涵盖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全面归纳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1. 数据与统计:数据是通过观察、测量或实验获得的信息,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选取的一部分。

3.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描述总体的数值特征,统计量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4.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是指一个结果不确定、以概率形式描述的事件,样本空间是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的集合。

5. 概率: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它可以通过实验、几何、统计推理等方法进行计算。

二、统计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清洗,以及计算数据的频数、频率、中位数、平均数等。

2. 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通过图表、图像和数值等形式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推断统计则通过样本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从而对总体进行推断。

3. 频数分布与频率分布:频数分布是指将数据按照取值范围划分成若干组,并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频数;频率分布则是统计每组数据出现的频率。

三、概率相关知识1. 事件的概率: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它满足0≤P(A)≤1。

2. 基本事件与复合事件:基本事件是样本空间中的单个事件,复合事件由一个或多个基本事件组成。

3. 互斥事件与相对事件: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相对事件是指两个事件都能够发生,或者都不能发生。

4. 概率的计算:通过等可能原理、频率法、古典概型等方法计算事件的概率。

5.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B);独立事件是指事件A和事件B的发生与否互不影响。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经典题型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经典题型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经典题型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经典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事件及概率的运算:涉及到互斥与对立事件、事件的差等概念,以及加法公式、减法公式等运算。

2. 古典概型:也称为等可能概型,涉及到排列组合公式。

常见的题目类型包括抽签(不放回)和概率相同的情况。

3. 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涉及到条件概率的概念,即在A发生的情况下B 发生的概率,以及乘法公式的应用。

4.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全概率公式用于计算某事件发生的概率,而贝叶斯公式则是在已知条件概率的情况下,计算后验概率。

5. 树状图(或表格)探究:这类问题需要使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然后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以上是高中数学中常见的统计与概率经典题型,通过掌握这些题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总结

概率与统计一、概率及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一)概率及其计算1.几个互斥事件和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①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P A B =()()P A P B +.推广:如果事件1A ,2A ,…,n A 两两互斥(彼此互斥),那么事件12n A A A +++发生的概率,等于这n 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12n P A A A +++=()()()12n P A P A P A ++.②若事件B 与事件A 互为对立事件,则()P A =()1P B -. 2.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P (A )=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二)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1. 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二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 的可能取值为0,1,2,…,n ,且X 取值的概率()P X k ==C k k n kn p q-(其中0,1,2,,,1k n q p ==-),其随机变量分布列为X 0 1 …k…nP0C nnp q111C n np q-…C k k n knp q-…0C n n n p q则称X 服从二项分布,记为(),X B n p ~.(2)超几何分布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事件{}X k =发生的概率为C C C k n kM N Mn N--()0,10,1,2,,2,,k m =,其中{}min ,m M n =,且n N …,M N …,n ,M ,*N ÎN .此时称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称随机变量X 服从超几何分布.2.条件概率及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I.条件概率条件概率一般地,设A ,B 为两个事件,且()0P A >,称()()()P ABP B A P A=为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在古典概型中,若用()n A 表示事件A 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则()()()()()n AB P AB P B A n A P A ==. II .相互独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1)若,A B 相互独立.则()P AB =()()P A P B .(3)若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III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k 次的概率为(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C 1n kkknp p --,事件A 发生的次数是一个随机变量X ,其分布列为()01)2()C 1(n kk knP X k k n p p -===-¼,,,,,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 学科*网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与方差 (1)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列为的概率分布列为X x 1 x 2 … x i … x n P p 1 p 2 … p i … p n则称EX =1122i i n n x p x p x p x p ++++¼+¼为随机变量X 的均值或数学期望. (2)若Y aX b =+,则EY =aEX b +,)(D aX b +=2a DX (3)若()X B n p ~,,则EX np =.()(1)D X np p -=. 4.正态分布(1)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曲线的性质:①曲线位于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 m =对称;③曲线在x m=处达到峰值12πs;④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1;⑤当s 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m 确定,曲线随着m 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⑥当m 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s 确定,s 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s 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如图乙所示.(3)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 ①0().6826P X m s m s -<+=…;②2209().544P X m s m s -<+=…; ③3309().974P X m s m s -<+=…. 二、统计与统计案例 (一)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设一个总体含有N 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n N …,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的步骤假设要从容量为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的样本.(1)先将总体的N 个个体编号.(2)确定分段间隔k ,对编号进行分段,当Nn是整数时,取N k n =.如果遇到Nn不是整数的情况,可以先从总体中随机地剔除几个个体,使得总体中剩余的个体数能被样本容量整除得总体中剩余的个体数能被样本容量整除(3)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 l 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 加上间隔k 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 k +,再加k 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2l k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直到获取整个样本.3.分层抽样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的应用范围:当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的,往往选用分层抽样.层抽样.注:注:不论哪种抽样方法不论哪种抽样方法,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入样的概率是相同的. (二)统计图表的含义 1.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样本的数字特征1.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即x =()121n x x x n+++.4.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éù=-+-++-êúëû(n x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5.标准差:()()()222121ns x x x x x x n éù=-+-++-êúëû.(四)线性回归直线方程 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2)从散点图上看,如果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那么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如果点分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那么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3)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 =ååå===----ni nj jini i i y y x x y y x x 11221)()())((,当0r >时,表示两个变量正相关;当0r <时,表示两个变量负相关.r 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弱.通常当r 的绝对值大于0.75时,便认为两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当1r =时,两个变量在回归直线上两个变量在回归直线上 2.回归直线方程 (1)通过求21()ni i i Qy x a b ==--å的最小值而得出回归直线的方法,即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该式取最小值时的a ,b 的值即分别为aˆ,b ˆ. (2)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11(,)x y ,22(,)x y ,…,()n n x y ,,其回归方程为a x b y ˆˆˆ+=,则1122211()()ˆ()ˆˆnn i i i i i i n ni ii i x x y y x y nx yb x x x nxa y bx ====ì---×ï==ïí--ïï=-ïîåååå.注:样本点的中心(),x y 一定在回归直线上. (3)相关系数22121ˆ()1()n i ii ni i y yR y y ==-å=--å.2R 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即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2R 越小,残差平方和越大,即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差.在线性回归模型中,2R表示解释变量对于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2R 越接近于1,表示回归的效果越好. (六)独立性检验(1)变量的不同“值”表示个体所属的不同类别,像这样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像这样的变量称为分类变量.(2)像下表所示列出两个分类变量的频数表,称为列联表.假设有两个分类变量X和Y ,它们的可能取值分别为12(,)x x 和12(,)y y ,其样本频数列联表(称为22´列联表)为表)为y 1 y 2 总计总计x 1 a b a b + x 2 cdc d +总计a c +b d +a b c d +++构造一个随机变量()()()()()2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 ,其中n a b c d =+++为样本容量.确定临界值0k ,如果2K 的观测值0k k …,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有关系”;否则就认为“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与概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与概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与概率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等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统计学基础1. 总体和样本在统计学中,所研究的对象被称为总体,而从总体中选取的一部分元素被称为样本。

样本是对总体的一种抽样,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了解总体的特征。

2. 参数与统计量总体的特征可以用参数来描述,例如总体的均值、标准差等。

而样本的特征可以用统计量来描述,例如样本的均值、标准差等。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可以推断总体的参数。

3. 频数和频率统计学中常用到的两个概念是频数和频率。

频数指某个特定数值在样本或总体中出现的次数,频率指频数与样本或总体的大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二、统计图表1. 条形图条形图是一种用长方形的长度表示各种数据间比较大小的图表形式。

它适用于展示不同类别的数量或比例的差异。

2. 折线图折线图通过在坐标系上连接数据点,在时间序列上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是描述连续数据变化情况的一种图表形式。

3. 散点图散点图用来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每个数据点代表一个样本,横坐标表示一个变量,纵坐标表示另一个变量。

4. 饼图饼图是将一个圆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的面积与相应类别的频数或频率成比例,用于展示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占比情况。

三、概率论基础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是指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样本空间是指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随机事件可以用样本空间中的子集来表示。

2. 频率与概率频率是指某个事件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实验中出现的频率,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频率与概率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似关系。

3.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条件概率是指在某个事件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其他事件发生的概率。

如果两个事件的发生互不影响,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不会改变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那么这两个事件是独立事件。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概率和统计两个领域。

概率是一种以数量化方式评估事物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而统计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

一、概率概率是描述事物发生可能性的数学概念。

它通过使用数字范围从0到1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接近0时,概率较低;而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接近1时,概率较高。

概率的计算可以依据频率、几何模型和古典概率三种方法。

频率指的是通过观察事件在一系列试验中出现的次数来计算概率。

例如,在投掷骰子时,我们可以通过频率来估计掷出某个数字的概率。

几何模型是一种使用几何图形来计算概率的方法。

例如,在抽取一个红球和一个蓝球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面积来表示每个事件的可能性,并计算概率。

古典概率是通过考虑事件的样本空间和事件的数量来计算概率。

例如,在一个标准扑克牌中,计算抽取一张红心牌的概率可以通过红心牌的数量除以总牌数来得出。

二、统计统计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来推断结论的数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也可用于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

统计学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平均值、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和标准差等方法。

平均值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数量。

它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如学生的平均分数可以用于评估整体的学习水平。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可以用来消除个别数据的影响,例如在统计一个班级的收入时,中位数可能更能准确地反映整体的收入水平。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数值。

它可以表示一组数据中最常见的特征,例如在统计一个城市的交通工具时,公交车可能是最常见的众数。

方差和标准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性。

三、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与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3统计与概率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3统计与概率

统计1:简单随机抽样(1)总体和样本①在统计学中,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

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

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

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③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5)随机数表法:2:系统抽样(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

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

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

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

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3:分层抽样(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高中数学概率和统计知识点

高中数学概率和统计知识点

高中数学之概率与统计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A)=)()(I card A card =n m;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设所求事件A ,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依公式()mP A n =求值;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A)+P(A )=P(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n(k)=kn k k n p p C --)1(.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 展开的第k+1项.(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求概率的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和事件积事件即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第三步,运用公式()()()()()()()()(1)kk n k n n m P A nP A 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k C p p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求解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例1.在五个数字12345,,,,中,若随机取出三个数字,则剩下两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是 (结果用数值表示).[解答过程]0.3提示:1335C 33.54C 102P ===⨯例2.一个总体含有100个个体,以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从该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则指定的某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解答过程]1.20提示:51.10020P == 例3.接种某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0.80.现有5人接种该疫苗,至少有3人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__________.(精确到0.01)[考查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组合、概率的基本知识和分类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运算能力.[解答提示]至少有3人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33244555550.800.200.800.200.800.94C C C ⋅⋅+⋅⋅+⋅=.故填0.94.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随机变量及相关概念①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②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③随机变量可以取某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和性质一般地,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1x ,2x ,……,i x ,……,ξ取每一个值i x (=i 1,2,……)的概率P (i x =ξ)=i P ,则称下表.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 (1)0≥i P ,=i 1,2,…;(2)++21P P …=1. ②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二项分布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其所有可能的取值为0,1,2,…n ,并且kn k k n k q p C k P P -===)(ξ,其中n k ≤≤0,p q -=1,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如下:称这样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p n B ξ,其中n 、p 为参数,并记:),;(p n k b q p C kn k k n =- .(2) 几何分布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第一次发生时所作的试验的次数ξ是一个取值为正整数的离散型随机变量,“k ξ=”表示在第k 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 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例1.厂家在产品出厂前,需对产品做检验,厂家将一批产品发给商家时,商家按合同规定也需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做检验,以决定是否接收这批产品.(Ⅰ)若厂家库房中的每件产品合格的概率为0.8,从中任意取出4件进行检验,求至少有1件是合格的概率;(Ⅱ)若厂家发给商家20件产品中,其中有3件不合格,按合同规定该商家从中任取2件.都进行检验,只有2件都合格时才接收这批产品.否则拒收,求出该商家检验出不合格产品数ξ的分布列及期望ξE ,并求出该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解答过程](Ⅰ)记“厂家任取4件产品检验,其中至少有1件是合格品”为事件A 用对立事件A 来算,有()()4110.20.9984P A P A =-=-=(Ⅱ)ξ可能的取值为0,1,2.()2172201360190C P C ξ===, ()11317220511190C C P C ξ===,()2322032190C P C ξ===136513301219019019010E ξ=⨯+⨯+⨯=.记“商家任取2件产品检验,都合格”为事件B ,则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136271119095P P B =-=-=.所以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为2795.例12.某项选拔共有三轮考核,每轮设有一个问题,能正确回答问题者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即被淘汰. 已知某选手能正确回答第一、二、三轮的问题的概率分别为54、53、52,且各轮问题能否正确回答互不影响.(Ⅰ)求该选手被淘汰的概率;(Ⅱ)该选手在选拔中回答问题的个数记为ξ,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注:本小题结果可用分数表示)[解答过程]解法一:(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i 轮的问题”的事件为(123)i A i =,,,则14()5P A =,23()5P A =,32()5P A =,∴该选手被淘汰的概率112223112123()()()()()()()P P A A A A A A P A P A P A P A P A P A =++=++142433101555555125=+⨯+⨯⨯=.(Ⅱ)ξ的可能值为123,,,11(1)()5P P A ξ===,1212428(2)()()()5525P P A A P A P A ξ====⨯=, 12124312(3)()()()5525P P A A P A P A ξ====⨯=.ξ∴的分布列为11235252525E ξ∴=⨯+⨯+⨯=.解法二:(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i 轮的问题”的事件为(123)i A i =,,,则14()5P A =,23()5P A =,32()5P A =.∴该选手被淘汰的概率1231231()1()()()P P A A A P A P A P A =-=-4321011555125=-⨯⨯=. (Ⅱ)同解法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211p x p x E ξ…;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22121)()(p E x p E x D ξξξ…+-+n n p E x 2)(ξ…;方差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⑶基本性质:b aE b a E +=+ξξ)(;ξξD a b a D 2)(=+.(4)若ξ~B(n ,p),则 np E =ξ ; D ξ =npq (这里q=1-p ) ;如果随机变量ξ服从几何分布,),()(p k g k P ==ξ,则p E 1=ξ,D ξ =2p q 其中q=1-p.例1.甲、乙两名工人加工同一种零件,两人每天加工的零件数相等,所得次品数分别为ε、η,ε和η的分布列如下:则比较两名工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为 .思路:一是要比较两名工人在加工零件数相等的条件下出次品数的平均值,即期望;二是要看出次品数的波动情况,即方差值的大小.解答过程:工人甲生产出次品数ε的期望和方差分别为:7.0103210111060=⨯+⨯+⨯=εE ,891.0103)7.02(101)7.01(106)7.00(222=⨯-+⨯-+⨯-=εD ;工人乙生产出次品数η的期望和方差分别为:7.0102210311050=⨯+⨯+⨯=ηE ,664.0102)7.02(103)7.01(105)7.00(222=⨯-+⨯-+⨯-=ηD由E ε=E η知,两人出次品的平均数相同,技术水平相当,但D ε>D η,可见乙的技术比较稳定.小结: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方差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例2.某商场经销某商品,根据以往资料统计,顾客采用的付款期数ξ的分布列为商场经销一件该商品,采用1期付款,其利润为200元;分2期或3期付款,其利润为250元;分4期或5期付款,其利润为300元.η表示经销一件该商品的利润.(Ⅰ)求事件A :“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至少有1位采用1期付款”的概率()P A ;(Ⅱ)求η的分布列及期望E η.[解答过程](Ⅰ)由A 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至少有1位采用1期付款”. 知A 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无人采用1期付款”2()(10.4)0.216P A =-=, ()1()10.2160.784P A P A =-=-=.(Ⅱ)η的可能取值为200元,250元,300元.(200)(1)0.4P P ηξ====,(250)(2)(3)0.20.20.4P P P ηξξ===+==+=,(300)1(200)(250)10.40.40.2P P P ηηη==-=-==--=.η的分布列为2000.42500.43000.2E η=⨯+⨯+⨯240=(元).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 ,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常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2.系统抽样:当总体中的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1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3.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 总体分布的估计由于总体分布通常不易知道,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总体分布:总体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通常称为总体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很少时,其频率分布表由所取样本的不同数值及相应的频率表示,几何表示就是相应的条形图.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在某个区间上时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表示相应样本的频率分布.总体密度曲线: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即总体密度曲线. 典型例题例1.某工厂生产A 、B 、C 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样本中A 种型号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的容量n= .解答过程:A 种型号的总体是210,则样本容量n=1016802⨯=.例2.一个总体中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0,1,2,…,99,依编号顺序平均分成10个小组,组号依次为1,2,3,…,10.现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1组随机抽取的号码为m ,那么在第k 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字与m k +的个位数字相同,若6m =,则在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是 .解答过程:第K 组的号码为(1)10k - ,(1)101k -+,…,(1)109k -+,当m=6时,第k 组抽取的号的个位数字为m+k 的个位数字,所以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的个位数字为3 ,所以抽取号码为63.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1.正态分布的概念及主要性质(1)正态分布的概念如果连续型随机变量ξ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222)(21)(σμπσ--=x ex f ,x R ∈ 其中σ、μ为常数,并且σ>0,则称ξ服从正态分布,记为~N ξ(μ,2σ).(2)期望E ξ =μ,方差2σξ=D .(3)正态分布的性质 正态曲线具有下列性质:①曲线在x 轴上方,并且关于直线x =μ对称.②曲线在x=μ时处于最高点,由这一点向左右两边延伸时,曲线逐渐降低.③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由μ确定;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反之越“高瘦”.三σ原则即为数值分布在(μ—σ,μ+σ)中的概率为0.6526 数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为0.9544 数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为0.9974 (4)标准正态分布当μ=0,σ=1时ξ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记作~N ξ(0,1) (5)两个重要的公式①()1()x x φφ-=-,② ()()()P a b b a ξφφ<<=-.(6)2(,)N μσ与(0,1)N 二者联系.若2~(,)N ξμσ,则~(0,1)N ξμησ-=;②若2~(,)N ξμσ,则()()()b a P a b μμξφφσσ--<<=-.2.线性回归简单的说,线性回归就是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和不确定的函数关系.不确定性的两个变量之间往往仍有规律可循.回归分析就是处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数量统计方法.它可以提供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公式.具体说来,对n 个样本数据(11,x y ),(22,x y ),…,(,n n x y ),其回归直线方程,或经验公式为:a bx y+=ˆ.其中,,)(1221x b y a x n xyx n yx b ni ini ii⋅-=--=∑∑==,其中y x ,分别为|i x |、|i y |的平均数.例1.如果随机变量ξ~N (μ,σ2),且E ξ=3,D ξ=1,则P (-1<ξ≤1=等于( ) A.2Φ(1)-1 B.Φ(4)-Φ(2) C.Φ(2)-Φ(4) D.Φ(-4)-Φ(-2)解答过程:对正态分布,μ=E ξ=3,σ2=D ξ=1,故P (-1<ξ≤1)=Φ(1-3)-Φ(-1-3)=Φ(-2)-Φ(-4)=Φ(4)-Φ(2). 答案:B例2. 将温度调节器放置在贮存着某种液体的容器内,调节器设定在d ℃,液体的温度ξ(单位:℃)是一个随机变量,且ξ~N (d ,0.52). (1)若d=90°,则ξ<89的概率为 ; (2)若要保持液体的温度至少为80 ℃的概率不低于0.99,则d 至少是 ?(其中若η~N (0,1),则Φ(2)=P (η<2)=0.9772,Φ(-2.327)=P (η<-2.327)=0.01).解答过程:(1)P (ξ<89)=F (89)=Φ(5.09089-)=Φ(-2)=1-Φ(2)=1-0.9772=0.0228.(2)由已知d 满足0.99≤P (ξ≥80),即1-P (ξ<80)≥1-0.01,∴P (ξ<80)≤0.01.∴Φ(5.080d-)≤0.01=Φ(-2.327).∴5.080d -≤-2.327.∴d ≤81.1635.故d 至少为81.1635.小结:(1)若ξ~N (0,1),则η=σμξ-~N (0,1).(2)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 (x )是偶函数,x<0时,f (x )为增函数,x>0时,f (x )为减函数.。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详细介绍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详细介绍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详细介绍数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概率论和统计学作为数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数据的规律和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数学中,概率与统计成为数学课程中的一大亮点,通过深入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率和统计的原理。

一、概率论概念及基本性质概率论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规律的数学分支。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概率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和概率。

样本空间是指一个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组成的集合,随机事件是指样本空间中的某些结果的集合,概率是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概率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列可加性。

非负性要求概率值始终大于等于0,规范性要求样本空间的概率为1,可列可加性要求对于任意两个互不相容的随机事件A和B来说,它们的并事件的概率等于它们的概率之和。

二、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在高中数学中,我们还需要掌握条件概率和事件独立性的概念和性质。

条件概率是指在某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A|B) = P(AB)/P(B),其中P(A|B)表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P(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事件独立性是指两个事件相互独立,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受另一个事件的影响。

事件独立性的判定条件是P(A|B) = P(A),即在事件B发生与否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事件B发生与否时A发生的概率相等。

三、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在概率论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问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可以取有限个或可列无限个值的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概率质量函数(Probability Mass Function,PMF)来描述。

概率质量函数是指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到每一个可能值的概率。

概率质量函数具有非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且所有可能值的概率之和等于1。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在数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概率与统计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样本空间、事件、概率的定义和性质等。

通过概率的学习,我们可以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概率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赌博中,我们可以利用概率的知识来计算赌博的胜率,从而决定是否参与。

在保险业中,概率可以用来计算保险公司的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

在投资领域,概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统计是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通过统计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统计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在市场调研中,统计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从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在医学研究中,统计可以用来分析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在社会调查中,统计可以用来了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概率与统计的关系概率与统计是密切相关的。

概率研究的是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而统计研究的是观察数据的规律。

概率和统计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概率中,我们可以根据统计数据来计算事件的概率。

例如,在投掷一枚硬币的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正面朝上的概率。

同样地,在统计中,我们可以利用概率的知识来解释观察数据的规律。

例如,在调查某个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时,我们可以利用正态分布的概率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学生的身高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点高中数学的《统计》和《概率》是数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是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制定等实际问题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知识点。

一、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已有的数据中得出结论,进而得到有关总体的信息。

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描述统计:通过数值特征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离散程度等。

描述统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趋势:主要有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2)离散程度:主要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值,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值的差值的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3)分布形状:主要有正态分布、偏态分布和峰态分布等类型。

2.探索性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包括绘制直方图、饼图、箱线图等工具来分析数据分布和异常值。

3.概率论: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涉及到概率的计算、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概念。

(1)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概率的定义有经典概率和条件概率等。

经典概率是指在等可能的情况下,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2)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具有随机性的数值,可分为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离散随机变量取有限或可数个数值,其概率分布函数称为概率分布列;连续随机变量在一些区间上取值,其概率分布函数称为概率密度函数。

(3)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大数定律是指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逼近概率。

中心极限定理是指多个独立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4.统计推断: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参数估计: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用一个数值来估计总体参数,区间估计是用一个区间来估计总体参数,有置信水平的概念。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概率与统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概率与统计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概率事件的计算与分析,以及统计数据的收集与解读。

本文将介绍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和一些实际应用。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用来度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数值。

在概率计算中,我们常使用事件的概率来描述事件发生与不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频率方法或几何方法进行。

1.1 频率方法频率方法是通过实验来估计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我们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记录事件发生的次数,然后用事件发生次数除以总实验次数,得到事件发生的频率。

经过大量实验,频率会逐渐接近真实概率值。

1.2 几何方法几何方法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空间进行几何概念的分析来计算概率。

例如,对于一个均匀的正方形,事件发生的区域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是用来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对一组数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和推断。

2.1 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统计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是数值型数据或类别型数据。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统计量等方式来呈现和分析数据。

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频数表、频率表、直方图、饼图等。

2.3 数据的解读与推断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的解读和推断来得出结论。

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从而对数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解读和推断。

三、常用的概率与统计方法在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常用的方法。

3.1 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概率计算中常用的方法。

排列是指从若干个元素中选取若干个进行排序,组合是指从若干个元素中选取若干个不进行排序。

通过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可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数量。

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取值有限且可数的随机变量。

高一必修二数学统计与概率

高一必修二数学统计与概率

高一必修二数学统计与概率摘要:一、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1.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2.概率论的定义与作用3.统计与概率的关系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数据的来源与分类2.数据的收集方法3.数据的整理与展示三、描述性统计分析1.频数与频率分布2.图表法3.统计量度四、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运算1.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2.概率的公理化定义3.概率的运算五、条件概率与独立性1.条件概率2.独立性3.贝叶斯公式六、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随机变量的定义与性质2.离散型随机变量3.连续型随机变量七、数学期望与方差1.数学期望2.方差与标准差3.协方差与相关系数正文:在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必修二数学统计与概率是高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描述性统计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条件概率与独立性、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以及数学期望与方差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以及展示数据的方法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在科学研究、企业管理、政府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概率论则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理论,通过研究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

统计与概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统计学中的许多方法都基于概率论的理论。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数据来源于各种渠道,包括实验数据、观测数据和调查数据等。

数据的整理主要包括数据的分类、排序、汇总等操作,而数据的展示则有图表法、描述性统计量度等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频数与频率分布、图表法以及统计量度等方法来概括和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在概率论部分,我们学习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以及概率的运算等基本概念。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是概率论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事件之间的概率关系。

此外,贝叶斯公式是一种在概率论中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知信息来更新对未知事件的概率估计。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

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概率和统计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统计则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本文将从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常用“P(A)”来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

概率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中0代表不可能事件,1代表必然事件。

1.1 事件的分类在概率中,事件可以分为互斥事件和非互斥事件。

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而非互斥事件则可以同时发生。

1.2 概率的计算对于互斥事件,可以通过求和法则来计算概率。

若事件A和事件B 互斥,则P(A或B) = P(A) + P(B)。

而对于非互斥事件,可以通过减法法则来计算概率。

若事件A和事件B非互斥,则P(A或B) = P(A) + P(B) - P(A和B)。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是指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统计中的平均数、频率分布和抽样等概念。

2.1 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求和然后除以总个数来计算平均数。

例如,对于一组数据x1, x2, ..., xn,其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1 + x2 + ... + xn) / n。

2.2 频率分布频率分布是将数据按照不同数值进行分类,并统计各个类别的个数。

通过绘制频率分布表或直方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状况。

2.3 抽样抽样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

合理的抽样方法可以保证所得到的结论具有代表性。

三、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概率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3.1 古典概率的应用古典概率是一种基于样本空间和事件发生数的概率计算方法。

例如,在一组均匀的骰子中,计算掷出的点数为偶数的概率就是一个古典概率的应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实例公式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实例公式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实例公式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概率计算与统计分析的实例公式一、概率计算公式1. 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A) = (事件A的样本点数) / (样本空间的样本点数)2. 加法法则:对于两个互斥事件A和B,有P(A或B) = P(A) + P(B)3. 减法法则:对于事件A和B,有P(A且B的补集) = P(A的补集) - P(A且B)4. 乘法法则:对于两个独立事件A和B,有P(A且B) = P(A) × P(B)5. 条件概率公式:对于事件A和B,有P(A|B) = P(A且B) / P(B)6. 全概率公式:对于事件A和B1、B2、...、Bn构成的样本空间分割,有P(A) = P(A|B1)P(B1) + P(A|B2)P(B2) + ... + P(A|Bn)P(Bn)二、统计分析的实例公式1. 平均数(均值)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均值(平均数)为平均数 = (x1 + x2 + ... + xn) / n2. 加权平均数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及其对应的权重w1、w2、...、wn,加权平均数为加权平均数 = (x1w1 + x2w2 + ... + xnwn) / (w1 + w2 + ... + wn)3. 中位数公式:对于一组有序数据,中位数为若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为第(n+1)/2个数据;若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第n/2个数据和第(n/2+1)个数据的平均数。

4. 众数公式:对于一组数据,众数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5. 方差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均值为μ,方差为方差 = ( (x1 - μ)^2 + (x2 - μ)^2 + ... + (xn - μ)^2 ) / n6. 标准差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均值为μ,标准差为标准差= √方差7. 相关系数公式:对于两组数据x1、x2、...、xn和y1、y2、...、yn,其相关系数为相关系数 = (协方差) / (x的标准差 × y的标准差)其中,协方差的计算公式为协方差 = ( (x1 - μx)(y1 - μy) + ... + (xn - μx)(yn - μy) ) / n8. 样本方差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样本均值为x,样本方差为样本方差 = ( (x1 - x)^2 + (x2 - x)^2 + ... + (xn - x)^2 ) / (n - 1)9. 样本标准差公式:对于一组数据x1、x2、...、xn,样本均值为x,样本标准差为样本标准差= √样本方差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数学中概率计算和统计分析的常用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统计与概率
1、概率的定义
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
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
率为P(A)=m/n。

3、互斥事件
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4.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1)抽签法
①优点:简单易行;
②缺点:当总体容量非常大时,操作比较麻烦;若抽取前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抽取
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2)随机数表法
随机数表是由水技术(通常为自然数)形成的数表,表中的每一位置出现的数都是随
机的.
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对总体进行编号;
第二步:任意指定一个开始选取的位置,位置的确定可以闭着眼用手指随机确定,也
可以用其他方法;
第三步:按照一定规则选取编号;
第四步:按照得到的编号找出对应的个体.
【注释】
①规则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
②选取过程中,遇到超过编号范围或已经选取了的数字,应该舍弃.
5.分层抽样
一般地,如果相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来说,总体可以分为有明显差别的,互不重叠的几部分时,每一部分可称为层,在各层中按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
【注释】
分层抽样得到的样本,一般更具有代表性,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征,尤其是在层内个体相对同质而层间差异较大时更是如此.
分层抽样在各层中抽样时,还可根据各层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随机抽样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