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ESC 2023: 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全面而简明的房颤管理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房颤病情。

以下是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的主要内容:诊断- 对于可能患有房颤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 对于房颤的诊断,应使用标准的心电图和/或24小时心电监测。

- 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房颤的心脏病因。

分层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估应包括评估缺血性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

- CHA2DS2-VASc评分是缺血性卒中风险的首选评估工具。

- HAS-BLED评分是出血风险的首选评估工具。

抗凝治疗- 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治疗。

- 对于低风险患者,可考虑短期口服抗凝治疗或不进行抗凝治疗。

- 抗凝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禁忌症进行个体化决策。

心律控制- 对于稳定的房颤患者,应优先考虑心律控制治疗。

- 心律控制的治疗选项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电复律和消融术)。

-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心脏功能和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

心率控制- 对于不适合心律控制治疗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心率控制治疗。

- 心率控制的治疗选项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植入。

-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特殊情况和禁忌症进行个体化决策。

其他治疗措施- 对于房颤患者,应积极管理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

- 对于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应考虑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 对于房颤相关的症状,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绞痛药物或抗心力衰竭药物进行治疗。

随访和评估- 对于房颤患者,应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心电图检查。

-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 对于接受心律控制或心率控制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以上是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的主要内容,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简介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有关房颤管理的最新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总结相关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改善房颤患者的管理和护理。

诊断临床评估* 对于疑似房颤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 心理状况评估也应作为房颤管理的一部分。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首选工具。

* 长期心电图监测可以帮助诊断房颤的间歇性发作。

其他辅助检查* 可以考虑进行超声心动图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左心功能和血栓形成风险。

非药物治疗心血管康复* 心血管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房颤患者改善心脏健康并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

改变生活方式* 房颤患者应减少咖啡因、酒精和其他刺激物的摄入。

* 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保持适度的运动。

药物治疗心率控制* 针对患者的心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 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心率。

心律控制* 心律控制药物如胺碘酮可以用于维持窦性心律。

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预防中风和血栓形成的关键。

* 根据患者的独特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心电复律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可以用于恢复窦性心律。

* 药物选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和药物过敏等因素。

电复律* 对于部分房颤患者,电复律是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

* 电复律过程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 推荐根据每位房颤患者的独特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医生应与患者共同制定和评估治疗目标。

注意并发症* 医生应密切监测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如中风和心力衰竭。

*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本指南提供了对房颤管理的全面指导,包括诊断、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心电复律和治疗策略等方面。

医生和临床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管理和护理方案,以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Eur Heart J. 2023;44(5):522-679.2.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CG180.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2014.3. Camm A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2010;31(19):2369-2429.。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答案-2024年度粤医云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答案-2024年度粤医云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2024年粤医云答案参考答案附后1.(单选题)12导联心电图记录房颤时间界值为()A.10秒B.20秒C.30秒D.40秒2.(判断题)CHA2DS2-VASc-60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患者不应以预防卒中为目的使用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3.(多选题)与华法林相比,标准剂量及低剂量NOAC均显著降低()A.致死性出血风险B.颅内出血风险C.胃肠道出血风险D.大出血风险4.(单选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剂量减半A.达比沙群B.利伐沙班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5.(判断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不建议与达比加群150mg联合应用,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6.(单选题)房颤合并PCI人群的临床研究,采用抗血小板+抗凝的方案,唯一安全性终点未达到优效的NOAC是()A.利伐沙班B.达比加群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7.(单选题)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的标准剂量为()A.5mg qdB.10mg qdC.15mg qdD.20mg qd8.(单选题)与标准剂量DOAC相比,低剂量DOAC疗效表现为()A.疗效不足B.疗效相近C.疗效更优D.疗效不明9.(单选题)房颤复律抗凝首选()A.可达龙B.NOACC.西地兰D.倍他乐克10.(判断题)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应中断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11.(单选题)房颤导管消融术前需行()排除血栓A.CTAB.D-二聚体检测C.TEED.血管彩超12.(判断题)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是否正确?B.错误13.(多选题)实体肿瘤中罹患()的患者房颤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A.头颈部恶性肿瘤B.胸部恶性肿瘤C.消化系统肿瘤D.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4.(单选题)选择导管消融的患者如节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选择()治疗A.valsalva动作B.AAD治疗C.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D.调整生活方式15.(多选题)房颤合并()建议行房颤导管消融A.主动脉瓣反流B.肺动脉瓣反流C.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D.三尖瓣反流16.(多选题)心房颤动患者应行长期综合管理,包括()等B.节律控制C.室率控制D.危险因素控制和合并症治疗参考答案:。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房颤治疗的最新指导。

以下
是一些重要内容:
1. 诊断
- 对于怀疑患有房颤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病史收集和身体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是诊断房颤的主要工具。

- 为了评估房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Holter监测、运动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2. 非药物治疗
- 对于某些患者,非药物治疗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 心房封堵术和心脏起搏器是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心房封堵术可以通过手术或介入方式进行。

3.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主要方法。

- 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房颤,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4. 心脏手术治疗
- 心脏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

- 心脏手术可以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进行。

- 心脏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5. 其他治疗方法
- 除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心脏手术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这些方法包括心脏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心脏起搏器等。

- 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决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请注意,本指南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获取适当的诊断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ESC 2023房颤治疗指南
2. 其他相关学术文章和临床研究。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正式发布旨在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并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重新评估了房颤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指南针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导管消融在房颤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该指南的发布,医疗界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房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方针,这将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实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亚洲地区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房颤管理建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1.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可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在社区就诊时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而系统性筛查则是指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详细的房颤筛查。

根据指南的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以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对于年龄≥7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的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

心电模式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

非心电模式则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以及使用具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

通过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结合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房颤的早期检出率。

早期发现房颤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筛查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风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指南的建议。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抗凝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抗栓治疗药物
凝血瀑布
肝素+AT III
低分子肝素 磺达肝癸钠 利伐沙班 艾朵沙班
华法林
比伐芦定 达比加群
OAC
华法林
➢合并机械瓣置换术以及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为 NOAC 明确的 禁忌证。
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抗凝治疗
建议
推荐 证据 等级 级别
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卒中风险 高,无论 CHA2DS2 - Ⅰ
房颤的诊断与分类
• 单导联心电图(≥30 s)或 12 导联心电图(≥10 s)显示 P 波消失, 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规 则即可诊断为房颤。
2021
2023
房颤的发生机制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触发机制
➢在部分房颤患者,特别是阵发性房颤,肺静脉等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 房颤的发生;
维持机制
➢ 房颤的维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多个理论假说,主要包括: ➢ 多发子波折返: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这些子波并不固定,而是相互间不停碰撞、
湮灭、融合,新的子波不断形成; ➢ 局灶激动:常见于肺静脉前庭,高频冲动向心房呈放射状传导,但因周围组织传导不均一性和各相
异性,或遇各种功能或解剖障碍碎裂为更多的子波,从而产生颤动样传导; ➢ 转子样激动学说:体表标测系统和心内球囊电极标测提示,房颤发生和维持可能与转子样激动相
➢建议使用CHA2DS2-VASc-60评估患者血栓栓塞风险(I类 证据级别 B) ➢CHA2DS2-VASc-60积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使用OAC(I类 证据级别 B)。 ➢CHA2DS2-VASc-60积分≥1分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在结合临床净获益和患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1. 引言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23年发布了最新的房颤管理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房颤诊断、风险评估、治疗及长期管理的全面指导。

2. 房颤的诊断2.1 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收集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诊断房颤至关重要。

应特别关注心悸、呼吸困难、疲劳、晕厥等症状,以及心脏杂音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体征。

2.2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首选方法,可显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以及心律绝对不齐。

2.3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评估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功能以及瓣膜状况等具有重要价值。

2.4 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器对于症状不典型或间歇性房颤的患者,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器可以帮助捕捉心电图变化,辅助诊断。

3. 房颤的风险评估3.1 血栓形成风险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应通过CHA2DS2-VASc评分对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

对于中高风险患者,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3.2 心脏病变和功能通过评估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功能和瓣膜状况等指标,对心脏病变和功能进行风险评估。

4. 房颤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抗凝治疗、控制心率和节律、以及减少心脏负荷和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

4.2 电生理治疗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等方法,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4.3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患者,外科手术(如迷宫手术)可能是治疗房颤的有效选择。

5. 房颤的长期管理房颤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管理并发症和评估生活质量。

6. 结语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房颤管理框架,有助于提高房颤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的简要概述,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指南原文。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房颤治疗的全面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以下是根据最新的ESC 2023指南总结的治疗策略和建议。

2. 非药物治疗2.1 心房颤动消融术- 心房颤动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破坏心脏组织中产生心房颤动的异常电路来恢复正常心律。

- 消融术可以采用导管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或激光消融等不同技术。

- 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和心脏结构等因素应被综合考虑,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消融术。

2.2 心房封堵器- 心房封堵器是一种用于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事件的设备。

它通过封堵心房中的左心耳,阻止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

- 心房封堵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病史和血栓形成风险等因素。

3. 药物治疗3.1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用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律,并减少症状和心脏负荷。

- 药物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病史、心功能和合并疾病等因素。

- 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3.2 抗凝血治疗- 抗凝血治疗是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事件的重要手段。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已经成为抗凝血治疗的首选,但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和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选择。

4. 其他治疗方法4.1 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可以用于控制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室率过快问题,并改善心脏功能。

- 心脏起搏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和心室率等因素。

4.2 心脏手术- 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心脏手术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如心房消融手术或心脏瓣膜手术。

- 手术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心脏结构等因素。

5. 结论本指南总结了ESC 2023关于房颤治疗的最新指南。

在制定治疗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和心脏结构等因素。

非药物治疗如心房颤动消融术和心房封堵器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

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血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如心脏起搏器和心脏手术也可考虑。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被誉为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具有高发率,而且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对心房颤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近日,一份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文档正式发布,在此,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份文档的主要内容。

1.心房颤动的诊断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文档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确定心房颤动诊断的关键检查手段,在所有可能出现心房颤动的患者中均应行24小时心电图和Holter监测;(2)除了心电图和Holter监测,超声心动图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确定心房颤动的类型和频率,并对心房和左心房内部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3)如果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提示心房颤动,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未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症状,那么进一步CT或MRI检查是必要的。

在上述诊断方法中,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基础,而超声心动图和CT或MRI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文档的发布也着重强调了该领域的重要性,针对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β受体阻滞剂是对心房颤动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其通过减缓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2)钙拮抗剂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其在一定限度内也可以减缓心率,但不能防止心室率的激增;(3)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后病情仍然无法控制,那么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除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外,在文档中还强调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1)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严格控制抗凝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既往出血史的患者;(2)定期复查和随访,特别是对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指标;(3)合理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指标,从根本上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二部分)六、卒中后的抗凝治疗1.缺血性卒中: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急性期治疗策略应充分权衡卒中再发与出血转化的风险。

对于发病24 h内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除外脑出血后,推荐进行机械取栓。

对于时间窗内(<4.5 h)且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INR<1.7时可进行溶栓治疗。

对于服用NOAC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末次服用NOAC后48 h以上药物已代谢完全,此时行溶栓治疗相对安全,而48 h内溶栓尚无充分证据。

小规模研究显示,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应用特异性拮抗剂逆转其抗凝作用后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而对于服用Xa因子抑制剂且目前抗凝强度无法确定的患者,不推荐使用Xa因子抑制剂的拮抗剂后进行溶栓。

荟萃分析提示,相较未服用OAC或服用VKA且INR<1.7的患者,部分48 h内服用过NOAC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溶栓并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在48 h内服用过NOAC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或测定NOAC水平。

作为溶栓的替代方案,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对于48 h内应用过OAC的前循环闭塞患者是安全的。

早期荟萃分析显示,在急性心原性缺血性卒中后48 h内,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并未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但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关于NOAC的应用,TIMING研究显示,房颤合并轻中度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平均评分为6分]后≤4 d内使用NOAC在减少由再发缺血性卒中、有症状的颅内出血和全因死亡构成的主要复合终点方面不劣于卒中后5~10 d重启NOAC的策略,且主要终点事件有降低趋势。

观察性研究显示,根据卒中危险分层早期重启NOAC(早于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中位抗凝启动时间,即TIA后1 d内、轻型卒中后2 d内、中型卒中后3 d内、严重卒中后4 d内)与卒中/栓塞风险降低相关,且颅内出血发生率未明显增加。

另一项观察性研究也显示,早期(≤5 d)重启NOAC并未显著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而重度卒中患者卒中后重启抗凝时机缺乏确切证据。

正在进行的OPTIMAS研究(NCT0375993834)、ELAN研究(NCT0314845735)与START研究(NCT03021928)将为卒中后抗凝重启时机提供更多证据。

NOAC在卒中二级预防治疗有效性和减少颅内出血方面均显著优于VKA。

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建议总结于表25。

表25 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2.出血性卒中: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

是否启动抗凝治疗需基于出血的病因和程度等综合决策。

荟萃分析显示,合并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后的房颤患者继续接受OAC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和全因死亡,颅内再出血风险未显著增加;与华法林相比,NOAC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和再发颅内出血风险。

因此,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房颤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应优先选择NOAC,特别是有特异性拮抗剂的NOAC。

颅内出血后重启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颅内出血后7~8周重启抗凝获益最大。

对于颅内出血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如无可纠正的病因,可考虑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

七、LAAC1.经导管LAAC:口服抗凝剂能够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

但抗凝药物伴有的出血风险和药物依从性较差等因素对其实际应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TEE等影像学检查及尸检结果证实房颤血栓主要形成于左心耳,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血栓90%位于左心耳。

采用物理手段将左心耳去除或封闭,理论上可能替代OAC,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达到预防房颤卒中的目的。

ASAP队列研究显示,对于存在长期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LAAC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低于预期风险。

正在进行的ASAP-TOO研究(NCT0292849)将进一步提供在存在抗凝禁忌的患者中行LAAC的证据。

目前无对OAC绝对禁忌证的公认定义,如房颤患者存在有长期使用OAC的绝对禁忌证,如血小板<50×109/L、不明原因的严重贫血、病因不可纠正的致命性/致残性出血(如淀粉样脑血管病或不能纠正的血管畸形导致的反复颅内出血、椎管内出血;血管发育不良导致的严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出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出血性疾病等,应考虑行LAAC以降低卒中风险。

对于存在OAC 相对禁忌证的患者,如部分出血倾向增加的恶性肿瘤、终末期CKD、慢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特定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消防员等)也可考虑行LAAC。

对于可应用OAC的患者,PROTECT AF研究显示,经导管LAAC预防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血管死亡的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

PREVAIL研究中,经导管LAAC相比华法林虽在主要终点(卒中、体循环栓塞、心血管死亡或不能解释的死亡)方面未达到非劣效性,但在预防远期卒中/体循环栓塞方面LAAC不劣于华法林。

PRAGUE-17结果显示经导管LAAC在预防卒中/TIA、体循环栓塞、大出血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复合不良事件方面不劣于NOAC,该研究的20个月和3.5年随访结果显示,LAAC在减少卒中/TIA、心血管死亡、临床相关出血风险方面均不劣于NOAC,且非手术操作相关的临床相关出血显著减少,但LAAC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达4.5%。

然而PRAGUE-17入选的患者CHA2DS2-VASc 评分为(4.7±1.5)分,HAS-BLED评分为(3.1±0.9)分,为高卒中风险与高出血风险人群,并不能代表更多数的房颤患者。

对于充分抗凝后仍发生卒中的患者,排除明确脑血管狭窄相关卒中后,可考虑行LAAC。

计划入选3 000例CHA2DS2-VASc≥2分(男性)或≥3分(女性)的房颤患者的CHAMPION-AF研究(NCT 04394546)与计划入选2 650例CHA2DS2-VASc≥3分的房颤患者的CATALYST研究(NCT 04226547)将分别比较波科左心耳封堵器FLX与Amplatza Amulet两种封堵器相较NOA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产品装置的迭代,LAAC 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房颤患者行LAAC的建议总结于表26。

表26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LAAC治疗2.外科左心耳切除/闭合:观察性研究证明了心脏外科手术或房颤外科消融术中切除左心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初步证实了左心耳闭合可能带来的获益。

对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卒中高风险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继续OAC治疗,闭合左心耳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无显著差异。

故对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可考虑同时行外科左心耳结扎/切除术(表27)。

表27 心房颤动患者行外科左心耳切除/闭合治疗房颤的节律控制一、节律控制策略1.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策略的选择: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AAD、直流电转复、导管消融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

本世纪初,AFFIRM、RACE、CHF-AF等研究均未显示节律控制策略可改善房颤患者预后,但AFFIRM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接受抗凝治疗且成功维持窦性心律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观察性研究显示节律控制与较低的卒中/TIA风险相关。

2020年发表的EAST-AFNET 4研究纳入了1年内新诊断的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包括初诊、无症状(30.5%)和持续性房颤(26.7%)患者,随机分至早期节律控制组(包括AAD和消融)或常规治疗组(以室率控制为主,只在房颤症状控制不佳时才进行节律控制),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卒中、因心衰恶化和(或)ACS住院的复合终点。

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主要终点事件降低21%。

大规模观察性研究与EAST-AFNET 4研究结果一致,与室率控制相比,新诊断房颤节律控制与较低的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缺血性卒中、心衰或ACS住院)相关。

为何节律控制的价值在不同年代研究中显示的结果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节律控制手段的差异,并且抗凝率的提高在改善患者预后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早期研究中节律控制措施只有AAD,且可能增加死亡率的胺碘酮与索他洛尔占全部AAD的2/3以上,AAD不良反应可能抵消了维持窦性心律的获益。

而在EAST-AFNET 4研究中,节律控制手段更加先进,AAD 应用更加合理,最主要的AAD为氟卡尼、胺碘酮和决奈达隆,且胺碘酮的使用比例在研究初始仅占19.6%,2年后降为11.8%,且约20%的患者采用了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策略手段,其他治疗手段差异见表28。

表28 EAST-AFNET 4研究与AFFIRM研究对比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策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对于诊断房颤早期或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早期节律控制策略,但目前的国内外指南与临床实践尚未充分践行这一理念。

早期节律控制策略可有效减少心房重构,预防高危人群的房颤相关死亡、心衰、卒中,且在延缓房颤进展、减少房颤相关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应在更加广泛的房颤患者中积极应用(表29)。

随着房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将得到早期诊断,未来符合早期节律控制治疗范围的患者将成为房颤患者群体的主流。

表29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2.AAD与导管消融的选择策略:AAD和导管消融是节律控制的主要方法。

由于AAD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在转复房颤心律、改善症状方面作用确切,是长期以来国内外房颤指南推荐用于改善症状的一线治疗手段。

尽管既往研究中AAD维持窦性心律效果仅有中等程度有效性,但近期EAST-AFNET 4的研究结果显示,以安全合理的AAD为主的早期节律控制治疗安全、有效并可以改善预后。

在早期节律控制组中,84%的患者接受了AAD治疗,而19.4%的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2年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达到了809。

通过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已积累了充分的研究证据,相比AAD,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住院。

以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在减少有症状的房颤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AAD。

导管消融能否改善房颤患者预后仍缺乏可靠的研究,CABANA研究显示,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组虽然主要复合终点(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和心脏骤停)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ABANA 研究主要终点阴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组间交叉率非常高,影响了意向性分析效力,同时存在事件率低于预期值、样本量不足等缺陷,未能回答导管消融在改善预后方面是否优于药物治疗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