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展望未来,消化内镜仍将是充满活力、孕育突破的领域,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本文就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

近年来,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EMR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切缘无癌细胞且手术切缘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 5 mm。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上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以食管早癌为例,大样本研究报道ESD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100%的整块切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表1)。一项来自日本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ESD和EMR治疗食管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ESD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分别为100%和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分别为0.9%和9.8%,P0.05)。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了742例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组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6和59个月,P = 0.41)。

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内镜医师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另外,最近日本大阪医学中心发表了一项迄今有关食管早癌内镜下切除的最大样本量(n = 402)研究结果,后者显示累及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上1/3(SM1)和黏膜下层中1/3(SM2)的食管癌经内镜下切除后5年的累计转移率分别为0.4%、8.7%、7.7%和36.2%,即肿瘤侵犯深度是其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对EMR和ESD的指征应严格遵照指南执行,术前应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等检查明确肿瘤分期、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患者的长期获益。

2 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治

1968年Mecune等首次在《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上报道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1973年Kawai等率先报道采用推式刀进行括约肌切开,1974年Classen和Demling应用拉式弓形刀成功进行乳头切开,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治疗性ERCP技术的诞生。经过不断发展,ERCP已成为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近30年来,相关新器械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以ERCP为代表的内镜技术为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在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的治疗中替代了大部分手术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率。目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已成为治疗胆道梗阻所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技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也已广泛用于良性或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以慢性胰腺炎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以使用内镜为主的微创系列治疗方法已经替代了大部分外科手术,成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线治疗

方法。上海长海医院报道,在其1995-2021年间收治的2 18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 440例(66.06%)接受的是内镜治疗,490例(22.48%)接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468例(21.47%)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接受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比例由2021年之前的0.73∶1骤升至2021年时的17.6∶1。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5%和3.42%。虽然来自荷兰的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长期预后优于内镜治疗,但考虑到治疗创伤性和患者生活质量,内镜治疗仍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2021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指出,慢性胰腺炎治疗应是内科、外科、内镜、麻醉以及营养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鉴于内镜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胆胰疾病的高发地区,ERCP技术的推广亟待加强。自1973年陈敏章在国内实施第1例ERCP以来,ERCP 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21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组织的全国ERCP调查表明,虽然我国的ERCP技术有明显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共有470家医院开展ERCP,估算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的ERCP总量为63 787例(ERCP率为4.87例/10万人),而同期欧美国家的ERCP率为(70 ~100)例/10万人。此外,依ERCP指征统计,大陆地区ERCP总量的58.9%为胆总管结石、7.6%为胆管恶性狭窄、6.1%为慢性胰腺炎、3.8%为胰腺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ERCP技术的开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ERCP外,EUS也已发展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重要技术。该技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内镜医师的视野超越了肉眼限制而拓展到表层组织以下。尤其是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等技术因可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以及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EUS在内镜治疗中的作用亦日益提高,EUS引导下引流术、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注射、EUS引导下放射性碘(125I)粒子植入术、EUS引导下顺行胆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