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文常识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3c5c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1.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中的一颗明珠,不仅为巴蜀平原带来了灌溉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旱涝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和原因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由蜀国丞相李冰主持建造。
当时,蜀地缺乏水利设施,灌溉水源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率领工程师们经过数年努力修建了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平原,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 工程规模和特点都江堰是一项由人工开挖渠道和自然山体结合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全长约65千米。
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工和灌溉系统。
分水工位于飞沙口,通过人工开凿的转弯渠将岷江水引入主渠,然后分为两条河道,一条流入成都平原,另一条流入龙池。
灌溉系统则包括主渠、支渠、农田水网等,将水从山区引入到平原,供给农田灌溉。
3. 历史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平原的水利条件,提高了灌溉效果,增加了农田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发展。
它的出现使成都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之一。
同时,都江堰还有防洪和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地区内的旱涝和水土流失问题。
此外,它还使岷江成为一条可通航的水道,对交通运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文化价值和旅游景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被誉为“水利文化的丰碑”。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水利工程旁,欣赏古建筑和风景名胜,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历史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对于我们的工程技术和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
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629f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1.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d3079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4.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时期的政治家、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所设计和领导修建的。
都江堰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地,解决了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岷江的洪水。
一、历史背景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都江堰建造的时期是战国时期末期,那个时候蜀国正处于兴盛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该地区的灌溉条件很差,常年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李冰开始筹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它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一条是以岷江为水源的主渠,另一条是引自配水渠。
这两条渠道相互平行,相互贯通。
主渠的长度超过了40多公里,辅助渠道则达到了120多公里。
整个工程还包括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水道。
通过这一系统,水源得以有效地引入农田并保存下来,保证了灌溉和供水的需求。
三、工程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古代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用于发展其他产业。
因此,都江堰被认为是古代蜀国在农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四、保护现状都江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泥沙淤积和工程损坏的考验,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都江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赞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进行维修和整治工作。
同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旅游景点由于都江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欣赏都江堰本身的壮丽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李冰墓、李冰父子雕像和水利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bab50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2.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巧妙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重要性1. 自然灾害防控都江堰主要用来调节水利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自然地势,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岷江和都江的水引入耕地和城市。
这种有效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降低灾害风险。
2. 农业发展都江堰的建设使当地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灌溉系统将水源带到农田,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在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设与影响1. 建设过程都江堰的建设历时几十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时的建设者经过细致的勘测和规划,借助人工开凿渠道,修建堤坝和分水口,将水源引导到各个农田和城市。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2. 对当地生活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田得到正常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利系统的建设还带来了灌溉设施、运输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3.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都江堰的成功建设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
在都江堰之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提升,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b33d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f.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境内,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蜀水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公元前256年,四川地区处于酷暑干旱之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当时执掌政权的晋国君主蜀昭王刘备决定修建都江堰,解决民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为后来蜀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全长约65公里,分成两条主渠道:东岷江干渠和西岷江干渠。
它们通过水坝、闸门、输水道、洪排道等构成。
都江堰以其深谋远虑的规划和高水准的设计,使得水源从蜀江引向平原区域,实现了它的多功能,包括供水、灌溉、防洪等。
三、水利特点1. 水源利用:都江堰以蜀江为水源,利用山区的丰富降雨量来进行蓄水灌溉。
2. 大坝设计:都江堰利用迎水面为坡,背水面为坎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大坝,使水能从高处流出,产生巨大的灌溉能力。
3. 渠道设计:都江堰主渠道修建了大量的支渠和灌溉渠道,使水能智能分配到农田中。
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的供给。
水利灌溉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进行全年优质的农田种植,不再受制于季节的限制。
这对于蜀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江堰的存在既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它的工程设计减少了洪水对河道和沿岸地区的侵袭,减轻了洪涝灾害的破坏力度。
同时,蓄水和旱季的自动排水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作为一项千年的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经验。
七、旅游景点都江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水利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工程壮观的建筑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景观。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2afa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6.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2694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0.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语文都江堰知识点总结
![语文都江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7b6a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5.png)
语文都江堰知识点总结都江堰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典范,其建设历经数百年,是中国古代工程奇迹之一。
自古以来,都江堰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并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都江堰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都江堰的建设者是蜀汉的蜀王李冰(公元前about256年27年)。
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政治家,他发明了锥形分流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古代成都地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二、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大而复杂的水利工程,包括引水、堤筑、灌溉、排灌等工程。
引水工程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引洪、引水、分洪三部分。
堤筑工程是指在水利工程中,修建大大小小的堤坝,以调节水流。
灌溉工程是指利用引水工程引进的水资源,对农田进行灌溉。
排灌工程则是指对灌溉、排水和旱涝等问题的工程设计和调度。
三、生态环境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还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一项生态工程。
古代的都江堰建设者在建设工程的同时,注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江堰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这里水草丰美,人民生活富足。
同时,都江堰建设者还注重绿化环境,大规模种植桑树,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土壤,改善了气候。
四、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是古代中国工程奇迹的典范之一。
同时,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人物,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技术、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五、影响与价值都江堰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的建设,提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产量,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都江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今天的社会和经济也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d317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2.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修建于哪个朝代 水文特征是什么
![都江堰修建于哪个朝代 水文特征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c806c2358f5f61fb636664a.png)
都江堰修建于哪个朝代水文特征是什么都江堰修建于秦国,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都江堰简介都江堰(Dujiangyan)简称“灌”,由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6街道、5镇;2019年常住人口70.28万人。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
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
都江堰的水文特征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内岷江正流全长47千米,可分为两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属于岷江上游,流经境内的龙溪、麻溪、白沙等乡,全长17千米;岷江经渠首一分为二,外江为正流,今称金马河,经市境进入温江、崇州,全长30千米。
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
市区仰天窝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都区、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e0539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7.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起源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是秦国的政治家、农学家李冰主持建造的。
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期,秦国统一了中国六国,为了解决灾害性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保证农田灌溉和军事用水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修建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建设规模极为宏大,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的建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工程师李冰带领着100万民工修筑了一座长约65千米的主渠道,横跨大渡河与蓝田江,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主要设计特点是采用分级引水和渡水式灌溉,利用地质地形将水引分为高、中、低三级渠道,通过堆石坝、分水堰等建筑物,实现了水流的分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灌溉系统。
三、聚集效应都江堰的建设除了灌溉农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居民迁徙到这里。
随着人口的增加,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防洪功效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还能够防止洪水灾害。
通过疏导水流,调节水源,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保护了周边的人民安全和财产。
这种防洪功效不仅在古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依然被广泛应用。
五、文化遗产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都江堰的建设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利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借鉴。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cb9f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6.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天府之源”。
它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下面就是有关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一、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大将李冰主持修建。
当时,四川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丰饶,然而水灾频发,给农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派遣李冰领导修建都江堰,这一工程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调水防洪,解决了当时水灾问题,也对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水利工程的设计都江堰是一项集输水、溢洪、灌溉和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它利用岷江和都江的地势差,通过建设堰坝和堤防,把岷江的水引入四川平原,并利用水势进行分流、调洪、灌溉等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采用了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如水利测量、挖井、输水渠道等。
工程的设计巧妙,使得水流可以顺利流向农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生产。
三、水利工程特点都江堰采用了大量的人工开凿渠道,使得水流稳定,并且利用山地地形,实现了水势自流。
通过设置分水口和泄洪口,使得水能够平均分配到每片田地,并且在有大水的时候可以及时排放,避免了洪灾的发生。
此外,都江堰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堤防和栈道,以方便人们巡查和维修工程。
这些特点使得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被后世称为“天府之源”。
四、对当地的影响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灾问题,还为四川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得四川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田灌溉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区的农产品得以供应给其他地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它的建设解决了四川地区的水灾问题,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它的工程设计巧妙,水利特点明显,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48c7dd195f312b3169a55a.png)
都江堰水利枢纽的上游"鱼嘴",左侧为外江,右侧为内江。
内江底高程低于外江,但是口宽远低于外江,枯水期时,水流流速缓慢,遵循“水往低处流”的原则,整个岷江水60%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灌溉生活用水;丰水期时,流速较快,肯定先从口宽较大的外江泄洪,60%的洪水排入外江,减轻了内江的防洪压力。
远处的四个湖心小岛也是李冰设计修建,改变了水流的方向,利用科学的水力学原理使得江水翻滚起来,将江水中80%的沙石甩到外江,防止沙石进入内江阻塞河道,这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足见古人是多么的高明。
1.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灌县;
2.都江堰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主要部位;
3.干旱时(枯水期),水从鱼嘴处右侧的内江直接流进宝瓶口,进入四川成都农田;
4.丰水期,水多余的部分从鱼嘴进入作侧的外江,防止成都平原洪涝;
5.丰水期,水流湍急,甚至比篮球还大的巨石,有部分不能进入外江(大部分已经进入外江了),则随急流到
达宝瓶口附近时,从飞沙堰飞入外江。
这样保证不堵塞宝瓶口。
江水经飞沙堰排沙后,流经“宝瓶口”,此处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山,2000多年前修建时,连铁器还不怎么发达的时代,可想而知凿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冰却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放火烧山,将石头烧的通红,然后用江水浇灌,胀裂山石后开凿。
有人要问为啥要开山,不能修建河道绕过此处吗?这里又体现了古人杰出的智慧,开凿了宝瓶口,也就固定了流量,不多不少正好满足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
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共同作用,都江堰才能屹立2000多年,福泽万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知识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9d74c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c.png)
都江堰水利工程知识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传承2500余年,是世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中华道家思想的典范,它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互相调和的人文情怀。
看起来平凡不起眼的飞沙堰,却是水利工程的重要主体之一,发挥着“二八排沙”的重要作用。
学习飞沙堰科学排沙的原理,明白“低作堰”的道理。
思考古人因势利导的变通之道!
流体力学中的弯道回旋流原理。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的一个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渠首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根据季节不同进行“四六分水”。
虽然之前在前置课堂已经进行了预习,但当同学们真正站在鱼嘴结合实地进行考察,才真正理解了“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一简单的物理原理。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ab65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a.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的内容:说起都江堰,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里,都江堰都是重点知识呢。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建于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
先来说说都江堰的构成部分。
它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可神奇啦,它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想象一下,江水奔腾而来,鱼嘴分水堤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巧妙地把水分流,让它们各尽其用。
宝瓶口呢,那是内江进水的咽喉。
李冰父子当年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凿开这个口子。
据说当时工具简陋,全靠人力一点点地敲凿,这得多有毅力和决心才能做到啊!飞沙堰溢洪道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当洪水来势汹汹的时候,它能有效地泄洪排沙。
就像一个勇敢的卫士,守护着都江堰的安全。
都江堰的修建,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它让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大增,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古代,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还记得我有一次去都江堰游玩,站在那古老的堤坝上,感受着江水的奔腾,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李冰父子和无数劳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
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那一刻,我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所打动。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课本里初识都江堰,知道它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到了初中,教材里对都江堰的原理和作用有了更详细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高中的时候,我们则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都江堰对于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如今,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发挥着作用。
它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为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都江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
![都江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eeca0590c69ec3d5bb7556.png)
都江堰水文气象资料地形地貌: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
介于北纬31°44′54″-31°02′9″之间,东经103°25′42″-103°47′0″之间。
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
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
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
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气象资料: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4.4℃。
平均年降雨量为1243.80mm。
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 mm之间;雨季平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平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
区内主导风向:NW,C,风向频率(%):12、41,最大风速:17米/秒,平均风速:1.3米/秒,本地无台风出现。
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75,月平均最大84,月平均最小60;年平均最大绝对湿度15.2,最小绝对湿度14.3,月平均最大绝对湿度32.4,月平均最小绝对湿度2.8;30年来的气象监测表明,都江堰市空气湿度指数低于成都市各区(市)县。
历年平均气压933.7,极端最高气压958.7, 极端最低气压912.2;最热季节的平均气压925.9,最冷季节的平均气压938.7,雨季气压928.0。
全年晴天日数120天,阴天日数95天,雾天日数7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016.9小时,历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d81ab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b.png)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宏伟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改进,一直延续至今。
1. 工程背景都江堰的建造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田提供水源,促进农业生产。
蜀地地势险要,河流湍急,水资源十分匮乏,人们很难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秦国时期的蜀地统治者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以克服这个问题。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为66.6千米,分为两大主要部分:西堰和东堰。
西堰是主要渠道,总长约41.8千米,由岷江取水,贯通到成都平原。
东堰是分水渠道,总长约24.8千米,负责分水供给农田。
整个工程还包括堵门坎、分水坎等重要构筑物。
3. 工程特点都江堰采用了创新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技术,运用了水力学原理和土木工程知识。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是利用水量分配和灌溉的方法。
都江堰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通过分水坎将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注入农田,另一部分则经过引水渠道和分水渠道供给各个农田,实现了合理的水量分配和利用。
4. 社会影响都江堰的建成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通过灌溉,农民可以进行两季或三季作物种植,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食物短缺问题。
同时,由于农田产出的增加,商业活动也得以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环境的巧妙解决方案。
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成功运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结:历史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造目的是为了解决蜀地干旱少雨的问题,为农业提供水源。
都江堰的规模庞大、工程特点独特,通过合理的水量分配和灌溉方法,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都江堰与都江堰水文化
![都江堰与都江堰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b15673710661ed9ad51f338.png)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约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发现成都平原是西北高,东南低,倾斜度较大的扇形平原,由于玉垒山拦住岷江东去的道路,江流被迫折转向西,流到宜宾,汇入长江,使得成都平原大部分土地得不到岷江的灌溉。
李冰充分地利用当地山川平原的优越性,提出了“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治理方案,经过精心计算,合理地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艰苦奋战了几年,终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工程和灌溉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主要由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迄今为止,世界水利史上没有一个水利工程能经二千多年而不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都江堰能够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是都江堰工程本身还是都江堰的治水思想、都江堰的水文化?我认为,真正经久不衰、传承千年的应该是都江堰的治水思想、都江堰的水文化。
众所周知,最初的都江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是截然不同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修了毁、毁了修,是人与自然此进彼退、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是现代工程技术对历朝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思想不断总结、完善、发展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
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2.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
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
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4.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6县万余亩农田的灌溉、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
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5.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28
6.22亿m³,其中岷江上游来水143.2 亿m³、成都平原地表水
56.6亿m³、丘陵区地表水9O49.9亿m³、边缘山区河流来水36.52 亿m²,就全灌区而
言,人均地表水量为1203m²/人,亩均水资源为2 308m³/s。
6.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量占岷江来水的72.2%,已经超过维护河流健康的要求,属于过度开
发。
7.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243.80mm,降雨量在时间空间分布上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在总量上不大。
8.都江堰市水资源的组成是地表水的过境水,和本区大气降雨汇集成的地表水资源量,以
及地下天然径流量,总量164亿立方米/年。
它们的比例大体上为100:7:2。
9.都江堰市的水资源只包括当地径流和地下天然径流量,约为13亿立方米,加上每年农
业和城市自来水按计划和引水渠最大引水能力可取用岷江水14亿立方米。
10.都江堰市实际可取用水资源为27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动态类型最终属气象型,但迭加
了明显的人工控制型特征。
11.城市发展加快,用水量迅速增加。
用水量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随着经济的不
断发展,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大。
同时,人口迅速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水量量大幅提高。
到2020年,都江堰市城市用水量将增加60%。
12.都江堰市农业是用水最大的产业,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0%。
造成水资源紧缺造
成影响。
部分农业灌溉方式落后,管理粗放,主要采用浸灌方式,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护。
造成水量渗透蒸发掉50%,造成水资源白白浪费。
13.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
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
14.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
市区仰天窝
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县、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15.四川盆地水源来自青藏高原东部的岷山等山脉,径流量较大,补给类型以雨水为主,有
夏汛期,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16.四川省境内河流除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河、白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
属长江水系,中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及长江干流等。
17.四川全省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1229条,500km2以上河流325条,1000 km2
以上的146条,10000 km2以上的17条。
18.四川东部盆地区主要河流有岷江、青衣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西部高山高原
区主要河流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19.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地貌的综合作用,四川省总的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空
间上东部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多于西部高原,盆周山地多于盆地丘陵。
时间上全年7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5~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10%左右。
20.四川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降雨量、农灌用水量、河渠渗漏量都是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
源。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山丘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21.四川省的地下水资源量相对应我国北方来说较丰富,但是由于受降水、岩性及地质构造
等因素的制约,地下水分布不均,盆地内部红层丘陵低山地区是我省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22.《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中将全国618处饮用水
源地纳入名录管理。
四川有50处水源地上榜,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3.你知道么?我们校区的生活用水部分来自储量大,质量好,富含微量元素的都江堰地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