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分子热运动》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793f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5.png)
b.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3.分享: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d.拓展延伸: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实验、讨论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概念,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妙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c.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教学内容组织:
a.导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b.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等基本概念,结合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c.习题讲解: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0bc76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f.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2. 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并理解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热胀冷缩、酒的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如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扩散现象的解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难点之一。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cbc2d22f60ddccdb38a089.png)
一、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创设情境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
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
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第一自然段,能得出什么结论?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转换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方案三:上课开始,教师吹出许多肥皂泡,满屋飘泡泡……教师(端起盛肥皂水的玻璃杯问):肥皂水是什么状态的?为什么用肥皂水吹起的泡泡不会破呢?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通过美妙的现象(好玩),尖锐的问题(好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推进新课一、扩散现象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4160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f.png)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热胀冷缩、热水冷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的精彩画面,如分子热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热运动产生直观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提高学科认同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分子热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分子热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3.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d464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5.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颜料等,引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分子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4.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分析分子热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原理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分子热运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简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物理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5a0c5a32d7375a51780ad.png)
《分子热运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探究活动1: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思考、交流分析归纳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通过视频了解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
3.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探究活动2:扩散现象(1)气体扩散实验(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思考、交流、总结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瓶、玻璃片):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
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液体扩散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视频)(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3)固体扩散实验(视频)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f6ac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07.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分子运动模型、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分子运动的无处不在。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状况,分析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通过分子运动模型,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热运动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 分子间有空隙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 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ab13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9.png)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器材、温度计。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的温度比冷水的温度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分子热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水会冒汗。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正确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分子的其他运动形式,如振动、旋转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热运动的概念1. 我向学生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6e3543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9.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以及扩散现象的原理。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炒菜时菜的香味四溢,解释这是由于分子的扩散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炒菜时菜的香味四溢的原因。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时,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解释和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子热运动的其他现象,如布朗运动,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803e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4.png)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解释相关的现象;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雾、蒸气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实例分析:分析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4.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测验: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7.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2. 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3.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4.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2. 题目二:举例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 题目三: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
答案:1. 分子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分析了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课堂练习和随堂测验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基础班)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基础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9920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5.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基础班)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和互动游戏,让幼儿们能够体验到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难点: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两个杯子、一些小玩具、计时器。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然后问幼儿们:“你们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热一些?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实验一:我会将一些小玩具放入热水杯和冷水杯中,让幼儿们观察小玩具在两个杯子中的行为是否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让幼儿们发现小玩具在热水杯中 move more 的事实,从而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3. 实验二:我会将热水和冷水混合,然后让幼儿们用手感受混合后的水温。
通过感受,让幼儿们发现混合后的水温比单独的冷热水都要热,从而进一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4. 游戏:我会组织一个“分子热运动接力赛”的游戏,将幼儿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依次完成任务:用计时器测出从热水杯跑到冷水杯的时间,然后记录在纸上;再用计时器测出从冷水杯跑到热水杯的时间,然后记录在纸上。
各组成员将两次的时间相加,得出最终的时间。
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们观察到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1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7426f5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c.png)
教案1: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 分子间的作用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扩散现象,并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扩散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两块铅块、酒精、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的水滴、扩散的香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动画,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两块铅块紧密接触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例题,如解释蒸发、扩散等现象的原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查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7. 板书设计:板书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8.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有关分子热运动的作业,如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填空题:(1) 分子热运动是指_________的宏观表现。
13 1 分子热运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 1 分子热运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adee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5.png)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分析和推理,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策略:通过实验和观察,结合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等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生活现象到分子热运动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一个既神奇又普遍的现象——分子热运动。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曾经感受过花香四溢的美妙,或是在晾晒衣物后,感受到它们逐渐变得干爽的过程。
但大家是否想过,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科学奥秘呢?当我们在春天的公园里漫步,四周的花香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春天的到来。
花香为何能够飘散得如此之远?当我们晾晒衣物时,又为何会逐渐变干呢?其实,这一切都与分子热运动息息相关。
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一直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正是因为分子的这种热运动,使得花香分子能够不断地扩散到空气中,让我们在远处也能感受到那份芬芳。
同样地,当衣物被晾晒时,水分子也会因为热运动而逐渐从衣物中逃逸,使衣物逐渐变干。
通过这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大家将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奥秘。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同揭开分子热运动的神秘面纱吧!新课教学: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的运动,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和观察来间接地感受和理解它。
1【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1【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d999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7.png)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
2.分子间的斥力
教师演示实验:压缩铅块、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
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师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
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
师(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2个小球)请大家阅读教材P5第1自然段,类比老师手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变化?
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
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
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之间作用力较大,不易被压缩和拉伸,
所以固体既有一定体积又有一定形状。
气体:分子间距离很远,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所以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分子间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也比气体的大,比固体的小,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
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师那么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同.例如水,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水蒸气.水结冰后变硬,有一定的形状;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明显增大.而且液态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69a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b.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热运动的应用:如蒸发、扩散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扩散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进一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3. 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运用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扩散现象。
2. 答案:(1)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扩散现象是分子间相互渗透、混合的过程,如香水扩散、食物变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b6f0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4.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我设计这节分子热运动教案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本质,掌握分子运动的相关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热运动的规律,从而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掌握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是分子热运动的规律,教学重点是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分子热运动模型、显微镜、温度计等教具,以及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器材。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热水壶中的水加热后,水分子会更加活跃,产生蒸汽,使水壶盖子跳动。
然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让他们初步了解分子热运动。
接着,我会用显微镜展示分子热运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们亲眼看到分子的运动。
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的运动情况,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然后,我会向学生们讲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我会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们看到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运动更加剧烈。
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从而巩固他们的知识。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如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会考虑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子热运动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分子热运动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会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们看到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运动更加剧烈。
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让他们深入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联系。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精品)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8a386b3cf84b9d529ea7ab6.png)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引入新课:观察与思考“怒发冲冠〞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
情,进而提问: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
二、讲授新课:
〔一〕摩擦起电现象
步骤1: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两个现象。
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能吸起纸屑,
实验2:与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头发。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步骤2:观看视频,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得出摩擦起电概念。
摩擦起电: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电荷的相互作用
步骤1:观看视频,
结论:1.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用“-〞表示。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e43ed3ccbff121dc36833f.png)
分子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理解什么是扩散,并利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进行分析。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扩散及规律难点:物质的微观模型三、教学手段实验观察法,例举分析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课程1.由生活现象引入分子、原子,教师简单介绍关于什么是分子。
A.分子定义:是指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粒。
B.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C.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
2.教师补充: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结构师生共同对比、归纳: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3.教师演示气体扩散实验观察图片,即书P13.1-2 实验内容: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使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扩散的定义。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4.学生观察图片,即书P13.1-3,从而知道液体也发生扩散现象。
5.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大量现象进行分析.6.教师演示,一个烧杯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哪个烧杯中扩散的快,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吗?7.师生共同归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活动讨论中,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扩散的规律。
8.教师演示书P13.1-4,分析归纳得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9.教师例举学生上课、下课、放学后三种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从而让学生理解:状态不同,它们分子在排列方式上是不同的。
10..学生看书,老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扩散、分子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物质的微观模型,同学们都很认真,效果很好。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 教案(精品)
![2022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 教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52706eda8114431b80dd826.png)
学科物理年级/册九年级全一册教材版本人民版课题名称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分子间的作用力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从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从实验的分析推理逐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尤其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学生容易混淆难点分析物质的构成是从宏观走向微观,学生想象理解能力无法一步跨越,所以对于物质的构成存在一定的薄弱。
同时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类比模型需要抽象的想象,学生在应用上可能觉得较难教学方法1、通过互联网视频演示课本实验,运用互联网资源展示物质的构成2、通过视频中的类比分析,得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由视频导入艾菲尔铁塔之死,引入物质的构成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从艾菲尔铁塔之死引入到物质的构成,分析得出结论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一般的分子的直径数量级为10-10 m人无法用肉眼观察提出问题: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入气体扩散实验用二氧化氮实验得出扩散的定义扩散:不同的物质再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演示液体和固体扩散试验经以上三组实验得出:在条件相同时,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扩散较快,固体扩散最慢。
进一步补充:扩散现象并不局限于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之间。
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
猜测什么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呢?做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分析得出结论。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分子运动得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
因此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也叫分子热运动从电影《杯酒人生》引入分子间的作用力,用类比弹簧的方法类比分子之间的作用力1、从演示试验,两个干净的铅块,底面削平,用力压在一起,他们不会分开,添加重物也无法分开。
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2、将抽水的注射器前端密封,用力想力推,却发现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 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到达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1〕、定义:[提出问题]: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过渡]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启发引导:〔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说明]: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
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刚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讨论、提出猜测及依据:〔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那么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
〔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答复。
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 [提出问题]: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播放视频]: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播放视频]: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师生总结]: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气体扩散的最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各种情况的扩散现象,更形象、具体。
并通过气体、液体及固体间的扩散来认识到这些现象举例:〔1〕医院里的药水味〔2〕墙内开花墙外香〔3〕吸“二手烟〞等看现象,体会液体之间的扩散学生思考、讨论、答复:说明分界面处的硫酸铜溶液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运动进入对方了。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固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扩散现象。
的实质是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3、分子热运动[提出问题]: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拟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
[总结并板书]: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板书:分子热运动[学以致用]:“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加快,说明当时的环境温度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讨论并提出猜测: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快慢不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观察、总结: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
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填空:运动升高题的常用方法。
〕4、扩散现象说明[师生总结]大量事实和实验证实扩散现象能够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这也是扩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强调]“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
学生分析交流产生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提出问题]:〔师拿起一本书〕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观察实验]:外表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
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亲身体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孔堵住,用力将活塞向下压缩注射器内一段被封闭的水。
[引导]: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力?学生思考、交流:看来存在着“力〞的限制作用。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思考、答复: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学生体验:压活塞的过程中,感觉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水的体积压缩变小。
讨论、总结:说明分子间存在在一种相互排斥的力。
讨论、猜测:距离增加时表现为引力,距力4、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设疑]: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如拉伸〕或距离减小时〔如压缩〕,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呢?[动手实验]: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就好似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体会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作用力的变化。
把弹簧的两端系上橡胶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自然放置。
2、用力压缩。
3、用力拉伸短距离。
4、使一根弹簧拉伸长距离后不能缩回。
[师生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设计意图:用弹簧两端连接着小球来类比分子,引导学生做这一实验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同时把微观现象形象化,突破学习的难点。
〕[提出问题]: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一样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前三自然段,并结合图片,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距离不变时没有作用力。
体验、总结:〔1〕当将两小球距离靠近时即向里压缩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外的排斥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当将两小球距离增大即向外拉伸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里的吸引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阅读与讨论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固态很大液态较大较大气态很大[教师点拨]: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的稍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拟自由,具有流动性;气体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之间作用力极小,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
填表:很小有有无有很小无无学生加深理解〔四〕、分子动理论的根本观点5、小结分子动理论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学生理解、记忆。
三、盘点收获听取学生总结并适时进行点评问题:〔1〕你学到了哪些物理方法?〔2〕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板书设计】:§16.1 分子热运动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扩散:〔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3〕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分子运动比拟抽象,本节课通过讲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表达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实验观察。
在教师引导的根底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交流总结有效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3、为了突破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利用弹簧和橡胶球这一模型来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效果相当不错。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此实验最好不要在课堂上做,利用flash动画既能形象地说明气体间的扩散,又减小了污染。
2、由于液体、固体扩散较慢,所以利用课件展示。
从学生的反响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太好,以后教学中,特别是液体扩散最好提前自己做好。
3、在做分子力的实验时,两个铅块一定要削平削干净。
否那么此实验不易成功。
附件1:达标检测:1、〔2021•济南〕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 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 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答案】: A2、小明学习了科学以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