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论文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史力柯(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文章利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以及主体功能区层面分析了山西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收缩变化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㊂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西省县域层面人口收缩严重,且区域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的地区附近人口收缩程度较低㊂山西省常住人口在2010年 2015年收缩严重,城镇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长速度减缓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人口收缩的地区主要位于山西省北部及南部的山地地区及全省的外部边缘地区,主要是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㊂人口增长的地区点状分布于地级市市辖区,片状分布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线状分布于东北 西南对角线附近,大部分为重点开发区㊂关键词: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人口收缩;山西省中图分类号:C924.25(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04 0003 04人口的集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人口规模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合理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较少的人口不仅使区域发展动力不足[2],也会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低下[3],产生资源浪费[4]㊂人口收缩是人口数量在地理空间内的减少[5],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了人口流动[6],突出表现在我国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7],对于人口收缩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宫攀等(2022)揭示了中国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新趋势[1];陈棋等(2021)发现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 省 地级市尺度均呈 核心 外围 模式[8];陈肖飞等(2020)将黄河流域的县级单元划分为孤点式㊁连绵式㊁交错式收缩[9]等㊂中部资源型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加剧了人口的外流[10]㊂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山西省人口流失严重,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3492万人,城镇人口2183万人,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减少80万人,城镇人口增加467万人㊂山西省常住人口主要在 十二五 期间减少最为明显,城镇人口在 十三五 期间增加幅度降低,近10年来山西省总人口呈现收缩趋势㊂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更好[11]㊂笔者采用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市㊁市辖区㊁县级㊁主体功能区层面探究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12],对于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下,经济转型及空间布局重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3]㊂1数据来源本文中2010年㊁2020年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15年人口数据源于202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㊂山西省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的中国行政区划图G S(2020)4619㊂2山西省人口发展总趋势2.1数量上的变化特征为探究近10年来山西省人口的变化情况,从11个地级市市域㊁11个市辖区㊁117个县级层面进行对比分析[14]㊂人口增减变化来看[15],市辖区整体人口处于增长状态,而县级常住人口在近10年间减少293.27万人; 十二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55.03万人,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减少138.24万人;城镇人口虽然增加,但 十三五 期间增加数量减少36.92万人,近年来山西省县级层面人口收缩严重㊂2.2增长速度上的变化特征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其中主要是县级常住人口负增长趋势明显;2023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 b r u a r y2023 4518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4T o t a l N o.518收稿日期:2022-10-12作者简介:史力柯(1997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㊂全省城镇人口虽然呈正增长,但是低于全国0.59个百分点;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呈现负增长,但是近5年人口收缩速度减缓㊂2010年 2015年㊁2015年 2020年山西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增长,且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县级层面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㊂3常住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3.1地级市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2010年 2020年间,仅太原市和晋中市的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他9个地级市人口均在收缩㊂收缩最为明显的是忻州市,其次为运城市;收缩相对较小的是阳泉市,其次为晋城市㊂从收缩速度来看,忻州市人口收缩速度最高,阳泉市人口收缩速度最低;朔州市虽然收缩量不大,但是其人口收缩速度相对较大㊂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最大,收缩幅度均在30万人以上;东南部地区以及以太原市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收缩幅度均在10万人以下㊂ 十二五 期间,太原市和晋中市常住人口在增加,其余9个地级市人口数量均下降㊂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太原市常住人口增加51.8万人;人口收缩最严重的是运城市,5年间人口减少21万人㊂ 十三五 期间,除太原市和晋中市外的9个地级市常住人口呈负增长㊂3.2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将各地级市市辖区合并发现,2010年 2020年11个地级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在增加㊂ 十二五 期间,仅朔州市人口出现收缩㊂此时太原市增长52万人,是第二位晋中市的3.1倍,吕梁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最高㊂ 十三五 时期,太原市增长幅度是第二位运城市的4倍,朔州市增长幅度最小㊂为进一步探究市辖区常住人口收缩情况,对26个市辖区单元进行了分析㊂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收缩的市辖区共9个,占比34.6%,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㊁东中部地区,其中云冈区常住人口减少最多㊂2010年 2015年,出现人口减少的市辖区有8个㊂3.3县级常住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2010年 2020年,常住人口增加的县仅7个,收缩的县共84个,收缩县数量占比92.3%㊂收缩最明显的县是临县,10年间收缩18.4万人㊂收缩程度较低的县有中阳县㊁河津市㊁交城县㊁安泽县㊁五寨县,这些县常住人口减少幅度在8000人以内㊂从人口收缩速度看,偏关县收缩速度最大,年均增长率为-4.15%,其次是兴县㊁临县㊁浑源县等北部区域㊂运用自然间断点法(J e n k s)和M a n u l将收缩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5种收缩等级(见图1),从空间分布来看,常住人口增长的县级单元大体沿东北 西南对角线分布,且集中于经济集聚作用较强的太原盆地[16];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及南部地区,整体来看呈 Z 字形分布,且在东北 西南对角线上与人口高增长区域相间分布;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且沿沁河及浊漳河分布㊂图1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常住人口分布变化山西省常住人口增长区域主要沿平城区 小店区 盐湖区对角线分布(见图2),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北部㊁东部和南部边界;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增长的县(区)周边,广泛分布于吕梁山和太行山南部㊂ 十二五 期间,有7个县的人口在增加,收缩县占比92.3%㊂ 十三五 期间,常住人口收缩的县数量与 十二五 期间保持一致,收缩最显著的是临县,其次为浑源县㊁兴县㊁临猗县等㊂人口收缩较高的县是人口收缩较低的县78.6倍,人口收缩区域差异明显㊂4城镇人口收缩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4.1地级市城镇人口增长特征2010年 2020年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镇人口均在增加,太原市城镇人口增加最显著㊂城镇人口增长最少地级市为阳泉市㊂ 十二五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均在增长,增长最多的是太原市,增长最少的是阳泉市㊂4.2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特征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 2020年太原市㊁大同市和晋中市一直是城镇人口增加相对较多的区域,阳泉市是增加最少区域,此外吕梁市在 十三五 时期增加明显㊂两个5年阶段对比, 十三五 期间只有吕梁市和阳泉市的增速在持续增加,吕梁市较 十二五 时期提速1.55个百分点,吕梁市城镇人口增速明显加快㊂2010年 2020年各市辖区城镇人口数量只有云冈区㊁阳泉市矿区㊁平鲁区出现收缩㊂平鲁区年均收缩速度最高,其次是矿区㊁云冈区㊂ 十二五 时期,人口出现收缩,分别是云冈区㊁郊区㊁平鲁区㊂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出现收缩的市辖区是矿区㊁平鲁区㊁阳泉市城区㊂此时山西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市辖区城镇人口收缩严重㊂图2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级常住人口分布变化4.3 县级城镇人口收缩分布特征及演变从全省的空间分布来看(见图3),近10年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分布在全省北部㊁南部地区,尤其表现为沿长城边界分布;增长相对较高的县集中在太原盆地,主要由于此区域自然条件优良,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特别是近年来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扶持较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㊂2010年 2020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有6个,在91个县中占比6.6%,城镇人口收缩最明显的绛县是收缩较低的汾西县的31.6倍,表明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相差悬殊㊂从增长速度看,绛县增长率最低,年均增长率为-1.93%㊂十二五 期间,城镇人口减少的县仅两个,而近5年来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增加到15个,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北部边界㊁吕梁山北部及运城盆地㊁临汾盆地(见图4)㊂城镇人口增长2万以内的县分布广泛,而城镇人口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㊂ 十二五 期间,人口减少的县仅有绛县㊁偏关县㊂ 十三五 期间,城镇人口收缩的县共15个,占比12.82%,表明在 十三五 期间,山西省城镇人口收缩的县数量在增加㊂近5年来山西省县的城镇人口大量收缩,且不同县之间的收缩程度差距较大㊂图3 2010年 2020年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图4 十二五 (左)㊁ 十三五 (右)山西省县(区)城镇人口分布变化5 主体功能区人口收缩特征基于山西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117个县区单元划分为重点开发区㊁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农产品主产区,探究主体功能区下不同性质区域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1)㊂2010年 2020年,山西省省级重点开发区常住人口㊁城镇人口占比最大,其次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占比最小㊂增长变化上,重点开发区人口均在增加,城镇人口在2010年 2015年间增加明显,常住人口在2015年 2020年增加显著;限制性开发区的常住人口均在减少,城镇人口均在增加而近5年城镇人口史力柯㊃2010年以来山西省人口收缩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2023年第4期增加明显,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及省级农产品主产区城镇人口减少显著㊂表1山西省主体功能区人口规模变化情况项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省级常住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33.9567.38-86.73-55.39-59.57-79.29增速/%1.610.74-1.23-1.80-2.21-1.57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65.0930.31-46.79-28.29-30.25-42.66增速/%1.630.68-1.29-1.76-2.12-1.63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68.8637.08-39.94-27.10-29.32-36.64增速/%1.590.80-1.17-1.84-2.30-1.52城镇人口2010年 2020年增量/万人192.09139.5048.3623.5218.7644.87增速/%3.202.211.821.891.852.31 2010年 2015年增量/万人96.1371.3728.4614.3612.9926.67增速/%3.462.392.222.402.642.88 2015年 2020年增量/万人95.9668.1319.909.165.7718.20增速/%2.942.041.411.391.061.756结论随着全国常住人口增速下降,山西省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减缓, 十二五 时期常住人口收缩程度相对较强㊂①地级市层面,人口收缩程度最高区域在山西省北部㊁西南部,东部地区收缩程度最低,人口收缩的地级市人口基数也较大㊂②市辖区层面,两个5年规划间常住人口增速基本一致㊂③县层面,常住人口收缩速度在 十二五 期间较强;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南部㊁太行山南部;常住人口收缩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并呈 Z 字形分布,且紧紧围绕在人口增长的县周围㊂十三五 时期山西省城镇人口增速放缓,且城镇人口收缩县数量增加,全省各区县城镇人口增速大体均在降低㊂①地级市层面,太原市㊁晋中市㊁长治市增速较高,临汾市㊁晋城市㊁阳泉市增速较低㊂②市辖区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相对减缓㊂③县层面, 十三五 时期城镇人口增速下降1.028个百分点,表明县的城镇人口增速下降显著;近10年间城镇人口收缩最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全省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例如北部长城沿线的左云县㊁恒山区域的浑源县㊁吕梁山南部汾西县及中条山地区的闻喜县㊁绛县㊂[参考文献][1]宫攀,张槊,王文哲.人口视角下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特征与时空格局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22(3):1-15.[2]杨振山,孙艺芸.城市收缩现象㊁过程与问题[J].人文地理,2015,30(4):6-10. [3]吴康,孙东琪.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7,37(11):59-67. [4]龙瀛,吴康,王江浩.中国收缩城市及其研究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5(9):14-19.[5]曲阳阳,崔丽.论黑龙江省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缩与经济发展[J].北方经贸,2020,422(1):7-9.[6]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7]刘涛,彭荣熙,卓云霞,等.2000 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2):381-394.[8]陈棋,薛东前,马蓓蓓,等.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21,44(1):258-267.[9]陈肖飞,郜瑞瑞,韩腾腾,等.人口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6):37-46.[10]占思思,陈思伽,胡濒月,等.基于 六普 与七普 数据的中部五省人口变化特征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22,38(5):21-27. [11]刘振,齐宏纲,戚伟,等.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变 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0):1525-1536.[12]刘振,戚伟,齐宏纲,等.1990 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7):1565-1579.[13]刘风豹,朱喜钢,陈蛟,等.城市收缩多维度㊁多尺度量化识别及成因研究 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7):37-46.[14]邓沛勇,刘毅华.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38.[15]周恺,钱芳芳,严妍.湖南省多地理尺度下的人口 收缩地图 地理研究[J].2017,36(2):267-280.[16]林雄斌,杨家文,张衔春,等.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J].人文地理,2017,32(1):82-89.总第51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山西省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
CAIXUN 财讯山西省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分析□山西财经大学杨彦红/文随着中央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的出台,山西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本文在此大环境下,,深入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山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流转不规范,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从健全市场,法律规范,社会保障等角度提出建议。
山西省土地经营权流转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指的 就是基于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有效前提下,秉持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其农 业用途不变更的原则下进行的土地流出。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及速度山西省耕地面积约为6102.6万亩。
到2015年,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 为4800多万亩。
从2010年至2014年,山西省农村耕地流转面积在逐年以一定 比列增加,增幅均超过了 10°%。
(2 ) 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法律规定的有入股、转让、代耕、拍卖、抵押等12种形式。
一般来 说,租赁、互换使用较为广泛,转包在 山西省土地流转中占有较大比例。
(3 ) 土地流转主体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之中,政府鼓励 农户、企业机构组织创新自己的形式,丰富流转市场微观主体,给市场带来更 多新鲜血液。
除此之外,各种新形式的 参与者如家庭农场、农业科研机构、不 断出现,活跃了市场交易,从而促使了 农村农业生产向专业化以及规模化发展。
山西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存在的问题(1 )农户对流转思想认识不充分,流转受限制“民以食为天”等传统观念深入百 姓意识中,很多农民将土地作为自己的 “本”,对转让土地存在着抵触。
很多农 民属于风险厌恶型,许多进城务工人员 宁愿粗放经营或者弃耕也不愿意转让以 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2)流转市场发展缓慢流转市场化进程仍然很缓慢,市场机制很不完善。
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地流转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则有序流转,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第一篇: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一、内容简要:1、山西的基本状况2、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4、山西省采取的措施及办法5、现状及遗留问题6、提出解决方案二、前言:作为山西人,总是听到一些关于山西环境问题的讨论,总觉得不是滋味,可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山西在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但同时我也看到山西正在尽一切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以往在不久的将来,她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
三、正文:山西的基本状况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875.9万。
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
全省山脉很多,大部地区海拔达1000米以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
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
山脉延绵起伏,纵横排列,雄险巍峨。
山西境内河流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
汾河纵贯全省。
是省内的主要河流,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
地理上依山傍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
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
主要矿藏有煤、铁、铝。
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
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
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山西省为例摘要:农业是农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农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化使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提升的有机统一,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以期实现保生产和保生态并重,优化资源配置,让土地综合整治发挥最大效应,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乡村振兴行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要求。
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市场竞争力且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土地就成为其中的必要要素。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等,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扩大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
山西省近年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大力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人居环境起到重要意义。
1.山西省土地整治概况1.1研究区区域概况山西省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地势海拔在180-3061米之间,由东北向西南逐步降低,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
基本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由南至北气温逐步降低。
全省四周山环水绕,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比19.9%,一半以上土地的坡度在7度以上,加之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1.2研究区域的土地整治概况十九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总体格局中得到充分体现。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地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地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差异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愈发显著。
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各个区域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的差异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
例如,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如山西的煤炭资源,往往能够在早期依托资源开采和相关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那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发展初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果过度依赖资源开发,而忽视了产业的多元化和升级,可能会在资源枯竭时陷入发展困境。
相反,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也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地理位置的差异同样对区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利的海运交通,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沿海位置,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而内陆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比如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内陆地区打通了与欧洲市场的陆路通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文环境的差异也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工作态度。
比如江浙地区,自古就有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传统,培养了当地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商业经营能力,使得这一地区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色。
而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人们的思维相对保守,可能在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和创新发展方面较为滞后。
政策支持的差异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国家或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能够为特定区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例如,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促进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经济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能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合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ü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数学函数式:LPC=f[R(t),P(t),C(t)]式中: LPC为土地承载力;R(t)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为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C(t)为人口消费水平;t为时间。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定义: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能力。
即测算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ü计算: Y=Y1+Y2+Y3+…+Yiü式中,Yi:单种作物生产潜力,Yi = 单产×面积,又分为单产测算、面积测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1)农业生态区域法(AEZ):依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出区域内每种农作物的光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其中每一步都根据相关的限制因素进行修正。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2)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系统预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方法,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单产。
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王若仪;李雅忠【摘要】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阐述了基础数据及研究方法,依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技术规范,利用2008—2013年山西省遥感解译数据和地面调查统计数据,评价分析了山西省及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处于一般级别且在逐步好转,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20-22,25)【关键词】遥感解译;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山西【作者】王若仪;李雅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山西太原 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也逐步走向成熟与规范。
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2008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归一化系数进行了明确与统一,使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有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和依据。
笔者依据国家的技术规范,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山西省2008—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合理制定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山西省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
东依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两省相望;北跨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基于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可以容纳和保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密切相关,其中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城市土地承载力直接影响着人口规模的增长。
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当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使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资源等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求时,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稀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土地承载力就会成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入、房地产政策紧缩等措施,以应对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其次,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例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口的增长还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但是,如果城市土地承载力无法跟上人口发展的速度,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此外,城市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发展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自然环境条件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带动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提升,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来优化土地利用,从而增强城市土地的承载能力。
然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的限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山区、沙漠化地区等地的土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和发展。
最后,针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协调发展。
首先,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前储备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
山西人口状况分析报告
山西人口状况分析报告
山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总人口为3716.5万人。
下面是对山西人口状况的分析报告。
首先,山西省人口总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从2000年到2021年,山西省的人口总量从3674.6万增长到3716.5万,增长幅度只有1.1%,增速较为缓慢。
这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一定关系。
其次,山西省的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状。
根据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而15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比重逐年下降。
这表明山西省的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山西省的人口流动情况也较为复杂。
由于山西省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前往山西务工。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外地人口选择返乡或者去其他地方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省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最后,山西省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太原市和大同市等城市地区,农村人口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人口过多,资源紧张,社会服务压力大,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山西省人口状况相对复杂。
总人口增长缓慢,老龄
化问题突出,劳动力供应不足,人口流动性较强,并且城乡发展不平衡。
对于山西省来说,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加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促进人口流动的合理化,改善城乡发展的平衡,以推动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现状分析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东邻河北省,西接陕西省,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界河南省。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此外,山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锌、铅等。
经济发展情况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和化工等。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山西的传统产业正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人口与教育状况山西的人口规模庞大,具备很好的劳动力资源。
省内的大学和职业学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
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山西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
然而,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不足的问题。
二、发展前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省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技术制造业等,来减少对煤炭等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山西省应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还应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与扩大对外开放山西省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投资限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山西投资兴业。
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对外开放的渠道,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山西省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遏制环境污染问题,并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建立生态良好的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策略与措施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山西省政府应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山西省耕地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山西省耕地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高慧卿;高敏【摘要】Shanxi is a province with limited resourc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poor land quality and is lack of backup resourc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 mass of cultivated land was occupied by kinds of constructions, which led a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quantities. The moment of the 12th Five Year Program would be significant for Shanxi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and to achieve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and span. On this basis, land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must be thrive. Furthermore, the more pressure and challenge would be faced for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Henc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law, administration, economy, technology and so on should be adopted to keep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in stab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realiz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the gener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anti-disaster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山西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缺少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被各类建设用地大量占用,数量持续减少."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建设用地需求必将旺盛,耕地资源保护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措施,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耕地综合素质和抗灾能力大力提高,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6【总页数】5页(P595-598,604)【关键词】山西省;耕地资源;现状评价;可持续利用【作者】高慧卿;高敏【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山西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较差,后备资源缺少的省份。
山西省土地流转现状调查
山西省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土地流转,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土地流转的情况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山西省土地流转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山西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规模较大,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经营模式;而在另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则相对零散。
从流转的形式来看,转包和出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转包主要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这种方式操作简便,往往基于双方的信任和熟悉程度。
出租则更多地涉及到与外来的农业经营主体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为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例如,对规模经营的主体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和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然而,山西省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存在不足。
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的保障,对流转存在顾虑。
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对于新的经营模式和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其次,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一些地方,缺乏专业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平台,导致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高。
再者,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效益问题也不容忽视。
部分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市场把握不准等原因,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山西省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和培训。
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普及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和机遇。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供规范的合同范本、法律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对经营主体的支持和监管。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经营主体更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管,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效益。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本考点主要考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需要培养学生对因素 分析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区人口迁移特殊性原因分析
考 点 三
3.人口迁移的判断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是否跨越行政区。
02 居住地是否发生变更 03 时间跨度较长(1年)。
3.题型突破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在长沙 工作。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 去北京度假;2003年,北京某公司对妈 妈开出更好的薪金收入,妈妈去到北京 工作,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08 年萧湘到美国出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 工作。每年寒假萧湘都随学校环保组织 去我国西北考察。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人口迁移地区差异性时间和空间特点及其 产生的原因。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变化。
考 点 四
4.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
01 19世纪以前:以集团 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
02
19世纪到20世纪上 半叶:欧洲人口继续 迁移到美洲、大洋洲
03
2.题型突破
“无人区”是指长期闲置的土地或不适 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环 境限制了人口的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 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如下图)
青藏高原南部人口呈条带状分布,最可
D 能是因为( )
A.内陆至沿海,降水逐渐增多 B.水草资源丰富,适合放牧 C.沿公路布局,对外联系方便 D.沿河谷分布,热量充足
正确;高纬度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居 住,A错误;部分大洲不位于中低纬度, B错误;高海拔,空气稀薄,气温低, 交通不便,C错误。故选D。
1.人口分布特征--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
01 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 东南多,西北少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供给、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 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 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_王
少静(硕士)
摘要: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大,人地矛 盾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科学 地预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本文以广 西百色市为例,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结合适用于 岩溶地区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方法,对百色市土地生产潜 力进行估算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 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 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百色市
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 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 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研究_哈斯巴根(硕士)
摘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 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问题是呼和浩特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之一,对农业政策与土地规划、人口政策 与计划生育,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长远规 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课题对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 发展战略对策, 呼和浩特市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引言山西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省份。
本文将对山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 山西的现状1.1 自然资源山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是全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之一。
此外,山西还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山西的自然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过去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对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2 经济发展山西的经济主要以煤炭工业为支柱,但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煤炭行业逐渐面临瓶颈。
山西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
除了煤炭工业,山西还有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钢铁等。
然而,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饱和和环境排放限制的问题。
山西需要通过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1.3 区域发展不平衡山西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省会太原市是山西的经济中心,接近全省经济总量的50%。
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加剧,民生问题突出。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山西需要通过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统一。
2. 山西的发展前景2.1 转型升级山西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必须通过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来实现经济转型。
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
山西可以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并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绿色发展转型,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发展新兴产业山西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山西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可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此外,山西还拥有发展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等产业的潜力。
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对于改善山西的经济结构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山西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论文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它的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优势由生产条件决定的。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全文如下:摘要: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利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LCCI),从全省、分区、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山西省2003~2012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1)2003~2012年全省人口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其中2009年以后LCCI逐年降低,但人粮关系仍处于超载状态。
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平衡关系问题[1]。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可用耕地面积有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区域土地资源、粮食生产以及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化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2]。
近年来,土地资源及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如指标体系法[3]、均方差权属决策法[4]、要素指数法[5]、潜力估算模型[6~8]、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法[9]、GIS和RS[6]技术等。
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与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一直是研究的主流[10~13]。
本文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利用LCC模型和LCCI模型,从全省、分区、分县3个空间尺度定量评价了山西省2003~2012年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时空变化,以便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介于东经110°15′~114°33′、北纬34°34′~40°43′之间,总面积1 566万公顷。
地貌类型以山区、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山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为400~600 mm,多集中在6~8月。
山西省辖11个市107个县(市、区),到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3 610.8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2.46%。
农作物种植面积379.6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了8.8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9.2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45.84万公顷。
粮食产量达1 274.10万吨,比2003年增加315.23万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本研究应用的数据包括分县、分市到全省三个尺度2003~2012年的人口及农业统计数据,其中人口数据采用常住人口数据,耕地面积采用年末耕地面积。
数据主要来源于山西省统计信息网(http://)、2004~2013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模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主要反映区域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可以用一定粮食消费水平下区域土地生产力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规模来度量。
以公式表示为:LCC=G/Gpc式中LCC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或万人);G为土地生产力(kg),以区域粮食年产量来计;Gpc为人均粮食消费标准(kg/人),以全国统一标准400 kg/人来计[14]。
2.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指区域人口规模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之比。
其公式[14]为:LCCI=Pa/LCC式中LCCI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Pa为现实人口总数(人或万人)。
根据LCCI的大小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划分为粮食盈余区、人粮平衡区、人口超载区。
其中LCCI≤0.875为粮食盈余区,该区粮食平衡有余,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0.8751.125为人口超载区,该区人口超载严重,粮食缺口较大,人粮关系紧张。
根据盈余、超载的程度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级别(表1)。
表1 基于LCCI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级评价标准类型级别 LCCI富富有余LCCI≤0.5粮食盈余富余 0.5盈余 0.75人粮平衡平衡有余临界超载 0.8751超载 1.125人口超载过载 1.25严重超载 1.53 结果与分析3.1 全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结果(图1)表明:2003~2009年人口承载力呈现波动变化,2004年较上一年增长幅度最大,这是因为该年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粮食播种面积较上一年大幅度增加;2009年人口承载力达到最低,仅2 355万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全省范围受到旱灾的影响,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了86万吨。
2009年之后,随着惠农政策、强农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落实,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人口承载力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为35.25%;十年间全省人粮关系一直处于超载状态,表现为粮食短缺、人口超载,从2009年开始人口承载力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粮关系稍有缓和,但是仍未改变全省人口超载现状,粮食生产一直低于人口需求,需靠外调[15]。
图1 2003~2012年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3.2 山西省分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根据山西省的气候特点按行政区划将其划分为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其中晋北地区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晋中包括太原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晋南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长治市。
构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和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三大区域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人粮关系(图2)。
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十年间三大区域的人口承载力均呈增长趋势,人粮关系有所改善,但是存在区域差异,总体表现为人口承载力晋南>晋北>晋中,其中晋南的LCCI介于0.7~1.2之间,粮食基本平衡有余,能够满足区域人口需求,该区是全省的主要粮食产区,农业发展潜力较大;晋北的LCCI介于0.8~1.4之间,人口稍有超载,但近几年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人粮关系逐渐从超载向平衡过度,属于低水平的平衡;晋中的LCCI介于1.4~2.1之间,人口严重超载,粮食缺口很大,主要是因为该区耕地面积较少,农业所占比重低,主要发展煤炭等第二产业。
人口承载力增长幅度表现为晋南>晋中>晋北,其增长幅度分别为58.70%、56.80%、56.57%。
分区评价结果与全省评价结果一致,虽然晋南地区粮食盈余,但是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仍然改变不了粮食紧缺的局面。
图2 2003~2012年山西省分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3.3 山西省分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为减少误差,以山西省2003~2007年、2008~2012年总人口、粮食产量分县数据的平均值分别代替前五年和后五年的现状,然后根据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模型,计算出山西省各县的LCC、LCCI,再用ARCGIS10.0平台做出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图(表2、图3)。
表2 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区分县单元数量(个) 比例(%)人口数量(万人) 比重(%)粮食产量产量(万吨) 比重(%)2003~2007 粮食盈余区 24 22.43 557.98 16.63 330.52 31.81 人粮平衡区 25 23.36 719.47 21.45 298.38 28.72人口超载区 58 54.21 2076.88 61.92 410.09 39.472008~2012 粮食盈余区 42 39.25 1202.33 34.13 758.51 58.52 人粮平衡区 19 17.76 460.16 13.06 187.96 14.50人口超载区 46 42.99 1860.75 52.81 349.72 26.98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7年粮食盈余区有24个县,人粮平衡区有25个县,人口超载区有58个县,人口超载的县域多于粮食盈余、人粮平衡的县域,人口超载、粮食短缺是全省的主要特征。
2008~2012年相比前五年,粮食盈余的县增加了18个,人粮平衡的县减少了6个,人口超载的县减少了12个,人粮关系有所改善,但是人口超载的县域仍然很多,占全省的40%以上,粮食缺口仍然很大,这与全省、分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图3 山西省分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由图3可知,人口超载县域主要分布在晋中地区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的大部分县域,临界超载县零星分布在超载的县域周围,粮食盈余县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地区及晋北部分县域,与分区评价结果一致。
2008~2012年较2003~2007年相比,超载的县域明显减少,盈余的县域明显增多,其中运城市盈余的县域增加最多。
4 结论基于山西省人粮关系紧张、地域差异明显的现实,本文以人粮关系为基础,利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从全省、分区、分县3个尺度对山西省2003~2012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水平:人口承载力2003~2009年呈波动变化,2009年以后逐渐增加,人口承载力指数介于1.1~1.5之间,人粮关系一直处于过载、超载状态,LCCI从2009年以后逐年降低,人粮关系稍有缓和。
(2)分区水平:人口承载力总体表现为晋南>晋北>晋中,人粮关系晋南粮食平衡有余,晋北为低水平的平衡,晋中为人口严重超载。
十年间各区人口承载力均呈增长趋势,人粮关系有所缓和,但增加幅度晋南>晋中>晋北。
(3)分县格局:人口超载县域主要分布在吕梁、太原、阳泉的大部分县域,粮食盈余县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地区及晋北部分县域,但2008~2012年与2003~2007年相比盈余的县域增加了18个,超载的县域减少了12个,人粮关系有所改善。
从研究结果来看,选取的空间尺度不同,结果有明显的差异。
全省水平上人粮关系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但是分区、分县格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粮平衡及盈余现象。
本文采取400 kg的人均消费标准,以人粮关系为基础从多个空间尺度对山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可为区域人口与粮食资源空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