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程度的评定

合集下载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Company number : [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引言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

所以,我们有对UPR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

(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固化的定义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固化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

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I,需350-550°C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

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

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

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0—0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

其中一些能在50-150°C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

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 或“引发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引言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

所以,我们有对UPR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

(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固化的定义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固化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

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l,需350-550℃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

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

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

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O—O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

其中一些能在50-150℃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

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或“引发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

所以,我们有对UPR 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

(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2.1固化的定义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2.2固化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

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l,需350-550℃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

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

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

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O—O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

其中一些能在50-150℃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

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或“引发剂”。

说到过氧化物我们要有必要了解的两个概念是活性氧含量和临界温度。

不饱和聚酯树脂BPO/DMA/MHPT固化体系的研究

不饱和聚酯树脂BPO/DMA/MHPT固化体系的研究

不饱和聚酯树脂BPO/DMA/MHPT固化体系的研究采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和复合促进剂N,N-二甲基苯胺(DMA)/N-甲基-N-2-羟乙基对甲苯胺(MHPT)组成的固化体系,室温条件下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进行固化,研究了BPO用量为5.0%、促进剂总量为4.0%时改变DMA与MHPT配比对UPR凝胶时间、固化速度及原子灰的凝胶时间、表干时间、附着力的影响,得出了MHPT和DMA的适宜质量比为1.5:2.5,可使UPR在固化过程中有较长的施工期、后期快速固化,且原子灰有适宜的表干时间和良好的附着力。

标签:不饱和聚酯树脂;过氧化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N-甲基-N-2-羟乙基对甲苯胺;凝胶时间;附着力不饱和聚酯树脂(UPR)是热固性树脂中用量最大的一类[1],由于生产工艺简便、原料易得、可以常温常压固化而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由其制成的原子灰广泛应用于汽车与机车的制造、修理业,各种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嵌缝、砂眼的填补及建筑装修行业等方面[2,3]。

原子灰在应用时,既要求有合适的施工时间、凝胶后能快速固化,又要求有较适宜的表干时间和附着力。

目前常用的室温固化体系BPO/DMA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报道[4]称,用MHPT作为促进剂比用DMA的效果好,相同用量下,UPR凝胶时间、固化时间明显缩短,且固化程度高。

实验中以BPO为固化剂,DMA和MHPT为混合促进剂,探讨室温下有适宜的凝胶时间,同时后期能快速固化且应用性能良好的施工工艺。

1 实验部分1.1 主要原料及仪器过氧化苯甲酰(BPO),活性氧含量3.3%,山东邹平恒泰化工有限公司;N,N-二甲基苯胺(DMA),10.0%苯乙烯溶液,北京天宇祥瑞科技有限公司;N-甲基-N-2-羟乙基对甲苯胺(MHPT)10%苯乙烯溶液,北京天宇祥瑞科技有限公司;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含量为67.5%,格式黏度为1.6 s,晋州福利汽车材料厂。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阅读(55) 评论(2) 发表时间:2008年10月17日 10:46本文地址:/blog/920047809-1224211572不饱和聚酯树脂化1.外观:无色透明粘稠液体2.固体含量:62±3%3.粘度:40—60秒(涂4号杯,25℃)4.酸值:≤35mgKOH/克使用方法(参考配方):树脂引发剂(过氧化甲乙酮液) 0.8—2份(若过氧化环己酮糊1.5-4份) 促进剂(辛酸钴液) 0.5-3份(本型号产品已加入适量,可不必再加) 客户应根据使用时的天气温度情况和制作工艺要求,分别称取树脂(促进剂已加入,需要时可自行考虑补加量)、引发剂调和成均匀的树脂胶。

具有粘性的可流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引发剂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而生成性能稳定的体型结构的过程称为不饱和聚酯的固化。

发生在线型聚酯树脂分子和交联剂分子之间的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同前述自由基共聚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它是在具有多个双键的聚酯大分子(即具有多个官能团)和交联剂苯乙烯的双键之间发生的共聚,其最终结果,必然形成体型结构。

固化的阶段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整个固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胶--从粘流态树脂到失去流动性生成半固体状有弹性的凝胶;定型--从凝胶到具有一定硬度和固定形状,可以从模具上将固化物取下而不发生变形;熟化--具有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能,达到较高的固化度。

一切具有活性的线型低聚物的固化过程,都可分为三个阶段,但由于反应的机理和条件不同,其三个阶段所表现的特点也不同。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自由基共聚反应,因此具有链锁反应的性质,表现在三个阶段上,其时间间隔具有较短的特点,一般凝胶到定型有时数个小时就可完成,再加上不饱和聚酯在固化时系统内无多余的小分子逸出,结构较为紧密,因此不饱和聚酯树脂和其他热固性树脂相比具有最佳的室温接触成型的工艺性能。

引发剂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引发剂与自由基聚合用引发剂一样,一般为有机过氧化合物。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

所以,我们有对UPR 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

(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 2.1 固化的定义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2.2固化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

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l,需350-550℃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

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

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

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O—O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

其中一些能在50-150℃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

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或“引发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及耐腐蚀性的树脂材料,常用于制造化学容器、热水管、电缆树脂绝缘套装等产品。

为了进行
使用之前的性能分析,以评估树脂的外观质量,添加剂的稳定性以及
机械性能的衰减趋势,可以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

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主要包括:流动度指标测试、硬化时间
测试、承载能力测试、化学抗性测试以及尺寸稳定性测试。

(1)流动度指标测试:流动度指标以指数为度量标准评估树脂的
性能,用滤管和滴定管测量涂料的细性程度。

(2)硬化时间测试:将不饱和聚酯树脂与活性剂混合,置入硬化
仪测试,用于衡量树脂固化所需要的硬化时间。

(3)承载能力测试:测试树脂的基本性能,主要有抗张强度、断
后伸长率、弹性模量、热变形温度等。

(4)化学抗性测试:将树脂暴露在常见的有害介质中,用于测试
树脂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

(5)尺寸稳定性测试:主要是热变形温度测试,测试树脂的尺寸
稳定性数据,以判断树脂的耐受温度。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试验研究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试验研究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试验研究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性能关系到施工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其固化性能试验展开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对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性能试验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固化体系对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的影响,供相关施工参考。

标签: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试验不飽和聚酯树脂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物理表面加厚、固化中被广泛应用,其工艺性能灵活,固化后的树脂综合性能良好,还具有成本低、粘度低等优点。

但是,在不饱和聚酯树脂应用于施工生产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固化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因此,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试验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验部分1.1仪器药品XWFC-150型热敏电阻温度平衡记录仪;巴氏硬度计;THZ-82型恒温水浴锅;树脂浇铸体制样机;托盘天平、ML204电子天平。

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UPR)(DCPD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品;固化剂过氧化甲乙酮(MEKP)、过氧化苯甲酰(BPO)和促进剂环烷酸钴、异辛酸钴、N,N-二甲基苯胺(DMA)。

1.2 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凝胶时间确定取100g不饱和聚酯树脂放入200mL烧杯中,加入3g过氧化物固化剂,调整促进剂用量,保证25℃时,树脂凝胶时间在(30±5)min之间。

按照GB/T7195-87测定树脂凝胶时间。

1.3树脂浇铸体的制备按照GB/T3854-2005制备。

1.4实验方法1)巴氏硬度测试按照GB/T3854-2005测试树脂浇铸体的巴氏硬度。

2)固化时间、放热峰温度测试,按照文献[3]的方法进行。

3)气干性测试用手感觉是否粘手。

2.结果与讨论2.1 DMA用量对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影响表1为DMA用量对196D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化时间、放热峰温度、气干性、浇注体硬度的影响。

由表1数据可知,随着DMA用量增加,树脂固化时间逐渐减少,放热峰温度逐渐升高,树脂浇铸体的巴氏硬度逐渐升高,当DMA用量达到1.1%时,放热峰温度和巴氏硬度反而下降,固化时间反而增长,究其原因:1)DMA对该固化体系过氧化甲乙酮/异辛酸钴中的促进剂异辛酸钴具有活化作用,进而提高了过氧化甲乙酮分解产生自由基的速率和数量,因而树脂的放热峰温度和浇注体硬度增加,固化时间缩短;2)要保证25℃时,树脂凝胶时间在(30±5)min之间,在固定过氧化甲乙酮加入量的前提下,增加DMA用量,势必减少促进剂异辛酸钴用量,促进剂异辛酸钴加入量的减少,降低了过氧化甲乙酮分解产生自由基的速度及数量,因而,树脂的放热峰温度和浇注体硬度降低,固化时间延长。

不饱和聚酯树脂 固化 环评

不饱和聚酯树脂 固化 环评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环评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环评问题。

固化是指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添加固化剂后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硬化的树脂材料。

在这个固化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

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有潜在的影响。

首先,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固化过程中常见的挥发物,它们可氧化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从而对大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VOCs还可能在固化过程中溶解于水体或土壤中,对水质造成潜在污染。

其次,氮氧化物(NOx)是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气体,它们可能对空气质量和臭氧层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进行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时,需要考虑环境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硬化剂、控制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

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对这类工业过程进行监管和管理,以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每个试样测定二次,将读数按粘度计规定进行计算, 以算术平均值表示,取三位有效数字。 4.2 测定结果以帕•秒为单位。 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试样名称、牌号、编号; b. 试样来源、送样日期; c. 粘度计名称、型号规格、使用的转筒(子)号数及转速 d. 测试结果; e. 测试人员、测试日期。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1 试样
1.1 均匀、无气泡、无杂质。
1.2 数量能满足粘度计测定需要。

2 仪器和设备 2.1 旋转粘度计:转筒型或转子型。 2.2 恒温水浴:控制温度精度为±0.5℃。
2.3 温度计:测量范围0~50℃,最小分度值为0.2℃。
2.4 容器:应符合粘度计的要求。 2.5 秒表。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试验结果:固体含量按下式计算,取三位有 效数字
m 3 m1 SC m2
式中: SC——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体含量,%; m1——培养皿的质量,g; m2——试样的质量,g; m3——培养皿与残留试样的质量,g; 测试结果以两个平行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两个试 样的结果相对误差不得 超过0.5%,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不饱和聚酯树脂实验方法



3 试验步骤 3.1 选择粘度计的转筒(子)及转速,使测定读数落在满 刻度值的20%~90%,尽可能落在45 %~90%之间。 3.2 把试样装入容器,将温度调到25℃左右,然后把 容器放入温度为25±0.5℃的恒温水浴中(或将试样倒 入粘度计的测定容器),水浴面应比试样面略高。 3.3 将粘度计转筒(子)垂直浸入试样中心,浸入深度应 符合粘度计的规定,与此同时开始计时。 3.4 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应将试样温度控制在 25±0.5℃,当转筒(子)浸入试样中达8min时,开启马 达,转筒旋转2min后读数。读数后关闭马达,停留 1min后再开启马达,旋转1min后第二次读数。 3.5 每测定一个试样后,应将粘度计转筒(子)等用溶剂 清洗干净。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

所以,我们有对UPR 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

(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 2.1 固化的定义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2.2固化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

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l,需350-550℃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

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

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

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O—O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

其中一些能在50-150℃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

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

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或“引发剂”。

影响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程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程度的因素分析

不饱和聚酯树脂,一般是由不饱和二元酸二元醇或者饱和二元酸不饱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具有酯键和不饱和双键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

通常,聚酯化缩聚反应是在190~220℃进行,直至达到预期的酸值(或粘度),在聚酯化缩反应结束后,趁热加入一定量的乙烯基单体,配成粘稠的液体,这样的聚合物溶液称之为不饱和聚酯树脂。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线性大分子通过交联剂的作用,形成体型立体网络过程,但是固化过程并不能消耗树脂中全部活性双键而达到100%的固化度。

也就是说树脂的固化度很难达到完全。

其原因在于固化反应的后期,体系粘度急剧增加而使分了扩散受到阻碍的缘故。

一般只能根据材料性能趋于稳定时,便认为是固化完全了。

树脂的固化程度对玻璃钢性能影响很大。

固化程度越高,玻璃钢制品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人做过实验,对UPR树脂固化后的不同阶段进行物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弯曲强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段增长,一直到一年后才趋于稳定。

而实际上,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玻璃钢制品,一年以后,由于热、光等老化以及介质的腐蚀等作用,机械性能又开始逐渐下降了。

)影响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度的因素有很多,树脂本身的组分,引发剂、促进剂的量,固化温度、后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等都可以影响聚酯树脂的固化度。

hty885jk 广州陶粒。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征及表征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征及表征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征及表征(一)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征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同样有三个阶段,按照其成型工艺上的术语分为凝胶、定型和熟化三个阶段。

凝胶阶段是指从粘流态的树脂到失去流动性形成半固体凝胶阶段。

这一阶段对应于通常所说的A阶向B阶的过渡。

定型阶段是从凝胶到具有一定硬度的固定的形状,可从模具上取下为止,从树脂未完全固化这一点来说,与通常所说的B阶段相似,只是它不具有通常B阶段树脂那种加热软化等特性,实际上更接近C 阶段的特证,但由于此时性能还未稳定,而处于中间变化阶段,所以还不能称为C阶,确切地说是处于C阶前期。

熟化阶段是从表观上已变硬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经过后处理到具有稳定的化学与物理性能而供使用的阶段,大体上可称#阶,不过这一阶段比通常习用的#阶要长,这是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过程的一个特点。

(二)固化特征的表征一般研究聚酯固化特征,采用树脂固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放热曲线。

这是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简称SIP法,后又发展为“日本工业标准法”,简称JIS法,两种方法不同点是采用的温标不一样,前者采用华氏温标,恒温水浴为180F,而后者则采用摄氏温标,恒温水浴温度为80℃树脂固化过程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放热曲线是这个过程中固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根据放热曲线能够确定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几个物理量。

1、凝胶时间SIP法:在环境温度(浴温)为180F的条件下,试样的温度从150F升到190F所需要的时间定为凝胶时间。

JIS法:在环境温度(浴温)为C的条件下,试样的温度从65℃升到85℃时所需的时间定为凝胶时间。

2、最小固化的时间从150F或65℃到达最高放热温度时间。

3、最高放热温度———放热峰温度聚合热可达温度的最高值。

在诱导期,树脂中的阻聚剂消耗掉,由于热分解为自由基的引发剂,在诱导期的终点时,阻聚剂全部消耗完,于是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引起了聚合作用,树脂的凝胶化和聚合反应的热效应证明了共聚合反应的开始。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化1.外观:无色透明粘稠液体2.固体含量:62±3%3.粘度:40—60秒(涂4号杯,25℃)4.酸值:≤35mgKOH/克使用方法(参考配方):树脂引发剂(过氧化甲乙酮液) 0.8—2份(若过氧化环己酮糊1.5-4份) 促进剂(辛酸钴液) 0.5-3份(本型号产品已加入适量,可不必再加) 客户应根据使用时的天气温度情况和制作工艺要求,分别称取树脂(促进剂已加入,需要时可自行考虑补加量)、引发剂调和成均匀的树脂胶。

具有粘性的可流动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引发剂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而生成性能稳定的体型结构的过程称为不饱和聚酯的固化。

发生在线型聚酯树脂分子和交联剂分子之间的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同前述自由基共聚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它是在具有多个双键的聚酯大分子(即具有多个官能团)和交联剂苯乙烯的双键之间发生的共聚,其最终结果,必然形成体型结构。

固化的阶段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整个固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胶--从粘流态树脂到失去流动性生成半固体状有弹性的凝胶;定型--从凝胶到具有一定硬度和固定形状,可以从模具上将固化物取下而不发生变形;熟化--具有稳定的化学、物理性能,达到较高的固化度。

一切具有活性的线型低聚物的固化过程,都可分为三个阶段,但由于反应的机理和条件不同,其三个阶段所表现的特点也不同。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自由基共聚反应,因此具有链锁反应的性质,表现在三个阶段上,其时间间隔具有较短的特点,一般凝胶到定型有时数个小时就可完成,再加上不饱和聚酯在固化时系统内无多余的小分子逸出,结构较为紧密,因此不饱和聚酯树脂和其他热固性树脂相比具有最佳的室温接触成型的工艺性能。

引发剂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引发剂与自由基聚合用引发剂一样,一般为有机过氧化合物。

各类有机过氧化合物的特性,通常用活性氧含量,临界温度和半衰期等表示。

活性氧含量活性氧含量又称为有效氧含量。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技术指标如下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技术指标如下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技术指标如下:粘度粘度是树脂流动性的反应。

粘度的大小反映了树脂润湿或浸透填料、增强材料的能力。

粘度指标一般在25℃下测定。

温度和稀释剂的含量对粘度的影响很大。

不同的成型工艺如手糊、拉挤、缠绕、喷射等对树脂的粘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树脂的粘度一般以Pa•S为单位.有时也以cp为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Pa•s=1000cp粘度一般是动力粘度的简称,其单位是帕·秒(Pa·s)或毫帕·秒(mPa·s)。

酸值酸值是表示树脂反应进行程度的指标。

酸值的定义为中和1g树脂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故酸值以mgKOH/g为单位。

一般而言,酸值越小说明树脂反应程度越高,但树脂的酸值与其配方大有关系,不同的配方所得树脂的最终酿值就不同。

固体含量固体含量是指树脂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干燥后剩余物质量与原试样质量的比值%凝胶时间凝胶时间一般是在25℃或80℃下测定的。

25℃时的凝胶时间是指树脂从加入引发剂和促进剂开始到变成软胶状而失去流动性所经历的时间。

凝胶时间有时候也可理解为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树脂的可操作时间。

环境的温度湿度、引发剂和促进剂的用量对树脂的凝胶时间有非常大的影响。

贮存期测试树脂贮存期的方法之一是加速法,将树脂置于80℃温度下,存放24小时的贮存期相当于20℃下存放半年的贮存期。

至于含量就是纯度的意思,固体份和固含量是一个意思,表示特定条件下不挥发物质的百分含量。

树脂中的固体份代表树脂中高分子化合物的百分含量。

追问这个固体份和含量是越高越好还是?我看到同一种树脂不同厂家生产它标识的固体份和含量不一样回答固体份和固体含量是一个意思,单独的“含量”只是纯度的意思,二者都是越高越好。

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如何测试

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如何测试

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如何测试不饱和聚酯材料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常用于制造船舶、桥梁、风力发电设备等领域。

在应用中,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是至关重要的参数,它关系到材料的耐久性、保持力和承载能力。

因此,如何测试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不饱和聚酯材料?不饱和聚酯材料是一种聚合物材料,由不饱和聚酯树脂、增强剂和硬化剂等组分组成。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一种含有双键的高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加热或紫外线等外界刺激与增强剂反应,形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增强剂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硬化剂是一种能够促进不饱和聚酯树脂聚合反应的化学物质,一般采用过氧化物类。

二、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测试方法1. 剪切试验法剪切试验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不饱和聚酯材料粘结强度的方法。

该方法是将不饱和聚酯材料与另一个材料(如金属、混凝土或木材)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然后在拉伸设备上使之剪断。

通过测试施力和剪断负载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材料的粘结强度。

剪切试验法能够测试不同材料之间的粘结强度,但是需要精确控制剪切速率,以避免测试结果的误差。

2. 拉伸试验法拉伸试验法是对不饱和聚酯材料粘结强度的一种测试方法。

该方法是将不饱和聚酯材料与金属片或混凝土块等材料连接在一起,然后在拉伸设备上将其扯断,通过测量力和位移的变化,计算材料的粘结强度。

拉伸试验法适用于测试金属-不饱和聚酯粘接以及混凝土-不饱和聚酯粘接等情况。

3. 剥离试验法剥离试验法是一种对不饱和聚酯材料粘结强度的测试方法。

该方法是将不饱和聚酯材料与另一个材料(如金属、混凝土或木材)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然后在拉伸设备上以同向或反向的方式施力,测试粘接剂的剥离力度。

剥离试验法适用于不规则表面的材料粘接,但需要注意测试参数的正确设置,以避免测试结果的误差。

三、结论不饱和聚酯材料的粘结强度是影响其性能和应用的重要参数,测试其粘结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树脂固化终点判断

树脂固化终点判断

树脂固化终点判断所谓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程度,一般指固化完全的程度。

由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的后期受到扩散控制的影响,交联反应是难以完全的。

在实际操作中所谓完全固化的体系,是指树脂体系对特定应用能提供合适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交联程度,完全固化要求消耗(反应掉)所有的“双键”。

这一点即使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也是很难作到的。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来判断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据专家介绍,粘流态树脂体系在发生交联反应而转变成不溶、不熔的具有体型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物理状态的转变,即由粘流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硬定的固态。

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都是化学结构变化的表现,各种微观的化学变化又都会通过宏观的物理性能变化而反映出来。

因此可以借助树脂在固化过程中诸如力学、电学、化学等性能变化来判断固化程度。

实验的结果:**是用力学方法测定固化程度。

其一是“硬度法”,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一种“Barcol硬度计”,利用这种硬度计来测试固化树脂样品或制品的硬度。

Barcol硬度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指标,所谓Barcol硬度的数值,它是以硬度计上金属针插入固化树脂表面的深度为标志的,以金属针相同的金属材料作基准。

从实验数据分析来看,树脂凝胶后经室温7天,硬度已趋于稳定,可以认为树脂固化已经完全,对特定应用能提供合适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其二是“回弹法”,把小钢球从一定高度落向被测固化树脂表面,由于固化程度(交联程度)不同,树脂的刚性是不同的,所以回弹高度亦不同,回弹高度可表征固化程度。

上述2种方法可统称为物理法,也称力学方法、机械方法。

另一种也属物理法,但完全不同,它就是电学方法。

用电学方法测定树脂的固化程度。

**是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gδ)法,用这个方法可以观察到树脂固化的全过程,树脂在半小时以前tgδ呈现出极大值,这是凝胶的特征。

是由于2种因素对tgδ的影响所致:一种是结构因素,由于树脂发生交联使tgδ减小;另一种是温度因素,凝胶时放热使tgδ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程度的评定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一种常用的固化材料,广泛应用于涂料、胶黏剂、复合材料等领域。

固化程度是评定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固化程度的定义、评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固化程度的定义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程度是指树脂体系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摩尔比。

通常情况下,固化程度越高,树脂体系的性能越优越。

二、评定方法
1. 热分析法:利用差热分析(DSC)或热重分析(TGA)等热分析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热响应或质量变化,来评定固化程度。

固化程度越高,样品的热响应或质量变化越大。

2. 硬度测试法:通过测量固化后的样品硬度,来评定固化程度。

一般采用巴氏硬度计或洛氏硬度计等硬度测试仪器进行测量。

固化程度越高,样品的硬度越大。

3. 动态力学分析法: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等仪器,通过测量样品在一定振动频率下的动态力学性能变化,来评定固化程度。

固化程度越高,样品的动态力学性能变化越明显。

4. 化学分析法:通过对固化后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来评定固化程度。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红外光谱
法、核磁共振法等。

三、影响因素
1. 固化剂种类和用量:不同种类和用量的固化剂对固化程度有较大影响。

合理选择和控制固化剂种类和用量,可以提高固化程度。

2. 温度和时间:固化反应是一个时间与温度相关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和延长固化时间,可以增加固化程度。

3. 混合均匀性:不饱和聚酯树脂与固化剂的混合均匀性对固化程度有重要影响。

如果混合不均匀,会导致部分区域固化程度低,影响材料性能。

4. 环境条件:固化程度受环境条件(如湿度、氧气含量等)的影响较大。

在潮湿或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固化程度可能降低。

固化程度是评定不饱和聚酯树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固化剂种类和用量、控制温度和时间、保证混合均匀性以及考虑环境条件等因素,可以提高固化程度,进而优化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要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评定方法,并进行合理的固化过程控制,以获得满足需求的固化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