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也称猪肠病毒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感染疾病。
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了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猪流行性腹泻的相关知识。
1. 病理学表现病理学检查是确定猪流行性腹泻的确诊依据。
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病变表现为肠道结构改变,肠黏膜出现充血、浸润和坏死,肠道上皮细胞丧失功能,肠道微绒毛破坏,肠道腺体水肿,肠道壁变薄等。
这些病理学表现对于确定病理诊断和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另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
该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结肠和直肠,引起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以及体重下降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的猪中,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3天,而在严重的感染中,症状可能持续一周或以上。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补充手段,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可以从病死猪中分离出病毒,实现对病毒的诊断。
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病毒特异性抗体,但由于病毒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血清学检测通常用于病毒感染后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检测出病毒核酸,是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
目前,猪流行性腹泻不存在特定的药物治疗办法。
治疗措施主要集中于加强预防和对症治疗。
1. 加强预防预防是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的重点。
首先要进行卫生防疫,保持猪圈的清洁、干燥,禁止流浪猪的进入,避免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营养饮水管理,选择高质量饲料,并且要保持猪圈内的饮水、饲料无污染,避免食物中毒;最后要进行加强免疫,按照猪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缓解病猪状态、加快其康复的重要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物,比如能够抑制病原体增殖的抗生素,还可以给猪喂食营养丰富的饲料、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促进猪的消化、吸收和康复。
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仔猪突然发生呕吐和急剧的水样腹泻,由于失水快,来不及治疗就死亡,猪越小死亡率越高。架子猪和肥猪多为急性水泻,呈喷射状,粪便为灰白色。猪口渴,不断饮水,少数会呕吐。由于严重失水,猪体重迅速下降
伪狂犬 对酸性、碱性、碘敏感。
细小病毒 对碱性和0.5%的漂白粉敏感。
乙型脑炎 常用消毒药即可杀灭,如双季铵盐等。
传染性胃肠炎 对碱性、季铵盐敏感,如双季铵盐,聚维酮碘等。
轮状病毒 对氯仿、乙醚敏感,但对化学剂不敏感。 流感 对酚、乙醚敏感,但有呼吸道病的最好不要用酚类消毒药。
预防和治疗 (1)加强圈舍卫生消毒管理,猪群在健康的情况下,可肌肉注射细胞灭活苗起到预防作用。(2)肌肉注射10毫升泻痢停与乳酸环丙沙星10毫升与10毫升进口干扰素同用分别注射,药量应根据猪的体重适当增减,用法一日1次,连用2日即可康复。(3)饲料中搅拌硫酸泰乐菌素粉,用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2克硫酸泰乐菌素粉,连用一周。
猪常见病与消毒药的敏感性]
猪瘟 对碱性消毒药敏感,如火碱、生石灰,冬季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加5%的盐。
口蹄疫 对温度、酸性、碱性消毒药敏感,如火碱等。
蓝耳病 pH值5~7可减少发病,温度90%以上敏感性高。
圆环病毒 对季铵盐加碘的消毒液敏感,对酸性和氯仿溶液可存活较长时间,对温度环境72℃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猪呼吸道病的治疗经验
病原分析 治疗猪呼吸道病一定要找到病因。细菌性呼吸道病有链球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副伤寒、感冒等。病毒性呼吸道病有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等。支原体性呼吸道病有喘气病等。寄生虫性呼吸道病有肺丝虫病、蛔虫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以上几种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几种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毒为冠状病毒。
其它病毒如轮状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亦可引起猪的传染性腹泻)。
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一定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
猪舍的环境温度可影响猪体内病毒的繁殖,在8~12℃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这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即死亡。
相反在4℃以下的低温,病毒可长时间的保持其感染性。
放在阴暗处历时7 天仍保持其感染力。
肠道内的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在-18℃保存 18个月仅下降一个对数滴度。
病毒在PH4~8稳定,PH2.5时则被灭活。
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
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
三、流行病学猪流行性腹泻病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即11月至翌年4月之间。
有时夏季也可发生该病。
该病目前仅感染猪,未发现感染牛、羊等其它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 100%,成年母猪为15%~19%。
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可达50 %以上,但以两周龄内哺乳仔猪易感染、死亡率最高。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程度较轻、传播速度稍慢。
一般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经1个月左右流行恢复痊愈。
该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
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如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的气体等),但以病猪的小肠粘膜、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含毒量最高。
在发病早期,呼吸系统组织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PED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PE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简要介绍。
一、PED的诊断1. 临床表现PED的主要症状是猪的急性腹泻。
刚开始时,粪便呈黄色或浅黄色,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后期变为稀水状或泥状,有时会夹杂着血液。
猪可能还会表现出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猪只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症状来得异常迅速。
另外,PED的病猪通常不会瘦削,仍然能够保持食欲和水分摄取。
2. 病毒检测PCR技术能够对PED病毒进行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可利用肠道或粪便样品进行检测。
3. 组织学检查猪的肠道组织样本能够用来进行组织学检查,该检查可以帮助鉴别PED和其他猪的肠道疾病。
目前,治疗PED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
1. 对症治疗饮食疗法:提供易消化的饲料,如麸质、大米、米汤等。
在恢复期应该逐渐将正常饲料混合进饲料中,以帮助猪的肠胃适应。
水分和电解质治疗:腹泻病猪经常脱水,所以要保证水分的摄取。
另外,电解质平衡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进行补液。
抗生素治疗:PED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对于继发细菌感染或复杂的临床情况,可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2. 预防措施疫苗预防:PED病毒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突变性强,疫苗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消毒措施: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粪便清除和饲料和用具的消毒。
PED病毒能够在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因此消毒需要足够彻底。
检疫措施:猪场应该对来自其他猪场或国家的猪进行检疫,防止病毒的传播。
总之,在预防PED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疫苗、清洁消毒、检疫等措施,以减少PED的发生。
在PED发生时,及时对症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脱水。
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生会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阐述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旨在为养猪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一、病原学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为单股RNA 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有多个基因型,各基因型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
该病毒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普通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对乙醚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猪流行性腹泻。
目前,该病广泛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近几年,该病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该病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不同日龄、品种猪均可感染,哺乳仔猪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危害较为严重。
该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可迅速波及全群。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猪舍环境,健康猪通过接触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均可感染发病。
三、临床特征及剖检变化1.临床症状。
不同日龄的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措施文│张世龙(吉林省磐石市红旗岭镇综合和服务中心畜牧服务站)哺乳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后,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排出乳白色或黄绿色粪便。
粪便中夹杂着一些气泡与凝乳块,有恶臭气味。
患病仔猪并伴随有呕吐现象。
随着病程延长,患病仔猪严重脱水或陆续出现死亡,耐过仔猪的消化系统会受损。
成年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饮水量增加。
个别病猪会出现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
成年猪抵抗力强,发病后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
2.剖检变化。
病死仔猪严重脱水,腹部、颈部和耳根部充血。
哺乳仔猪胃黏膜轻度出血,残留未消化的乳白色凝乳块,消化不良;小肠胀气、肠管变薄,肠腔内容物呈灰白色或黄绿色,伴有泡沫;空肠和回肠绒毛萎缩,肠黏膜伴有脱落现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鉴别与防治
(3)、腹腔补液疗法:
5%葡萄糖200ml,5%碳酸氢钠30ml,四环素10万IU,维生素C10ml。1次/d,连用2d或0.9%氯 化钠注射液200ml、5%葡萄糖注射液75ml、5%碳酸氢钠25ml,黄芪注射液(香丹注射液)10ml、 1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g(头孢噻呋5g)、氯化钾3ml(呕吐、重度腹泻症状加减)、地塞米松注射液 3ml。
4、治疗方法:
(1)、口服补液盐疗法: 1.5 g 氯化钾、3.5 g 食盐、2.5 g小苏打、20 g 葡萄糖应用1 000 mL水混合搅拌均匀。具体的方 法是:1 d 给发病仔猪提供 2 到3 次补液盐。补液剂量控制在:每千克体重标准是50 ~ 80 mL 对 于轻微腹泻仔猪,80 ~100 mL 对于一般、严重类腹泻情况。 (2)、干扰素治疗: 用鸡新城疫I系苗(500羽份装)1瓶,加注射用水50毫升混匀,每头每次5毫升,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 射,每天1次,连用2天。作为干扰素诱导剂,现配现用。
研究发现同源性高的毒株不一定能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产生交叉保护, 所以通过毒株的同源性对 比进行选苗意义不大。 应用肠道猪传染性胃肠炎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反应检验S-INDEL Iowa106 和原始美国PEDV-PC21A株是否诱导了任何不同的肠道抗体反应。结果显示这两种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毒株在肠道中诱导了主要的IgA-ASC反应,提示IgA-ASC在PEDV肠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而非 IgG和IgM-ASCs。
研究表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均能诱导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但灭活苗主 要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且通常不足以引起局部粘膜免疫反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活疫苗可引起良 好的黏膜免疫应答,但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强毒株或小肠粘膜免疫机能不足时,猪传染性胃肠 炎病毒在小肠内增殖,易在猪群内传播,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提示“返饲”存在极大风险。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 养猪技术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养猪技术1 流行特点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
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
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特征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
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
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
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
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
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养殖:/]。
仔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治疗方案
仔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医治方案腹泻病常常产生于仔猪的比较多,特别是流行性腹泻,一旦爆发死亡率高且快,常常来不及医治。
所以,建议平时多留意猪群健康情形,做到早发觉,对症医治以减少缺失。
针对此病,目前尚未有效医治药物,重要在于预防。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有哪些?仔猪排严重的水样或糊状粪便,全身沾有粪便,怕冷扎堆,有些仔猪吃奶后产生呕吐,发病后几小时或一晚上后迅速在场内传播,10日龄之内的仔猪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达,2-3周仔猪死亡率在10%之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仔猪脱水严重,消瘦,全身沾有粪便。
仔猪流行性腹泻怎样医治?1、病猪必须严格隔离,灌服补液盐和抗菌药物,一天4-5次,预防仔猪继发感染和医治仔猪脱水。
2、抗生素还不能有效医治猪流行性腹泻,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当猪流行性腹泻出现地区性流行时,可以用病猪的小肠内容物或粪便人为感染怀孕母猪,使母猪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乳源抗体,有利于减少仔猪流行性腹泻。
如何有效预防仔猪流行性腹泻?目前还没有殊效医治猪流行性腹泻的药物,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按正确程序接种猪流行性腹泻,可有效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
大家都知道,猪流行性腹泻发病急,仔猪一样来不及医治,就严重脱水死亡。
7天之内乳猪死亡率极高,其主要原因:1、是哺乳母猪的奶水中含有大量病毒,是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常是吃的越多的仔猪拉稀越严重;2、是母猪腹泻不食,并且回乳或许泌乳停止,小猪饥饿腹泻脱水低温消瘦死亡。
这两种情形要及时给仔猪断奶,把仔猪寄养到健康母猪处,这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比用任何药物成效都好。
另外,有必要的猪场,要对猪进行疫苗免疫,也有着非常不错的预防成效。
提早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沾染性胃肠炎二联弱毒疫苗:(1)常规免疫方案:全群母猪每年普免三次,产前40天、产前20天各免疫1头份/猪;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1头份/猪。
(2)紧急免疫方案:猪场全群母猪普免1头份/猪,产前1个月的母猪免疫2头份/猪。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 养猪技术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养猪技术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
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1、病原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生物学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目前认为,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上皮细胞及病猪粪便中。
通过病猪排粪而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及交通工具等,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而感染动物。
2%-3%火碱溶液或其他碱性消毒药对该病毒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2、流行情况该病仅发生于猪,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被感染发病。
哺乳仔猪、青年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母猪的发病率变动幅度较大,通常为15%-90%。
病猪和病愈猪的粪便含有大量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有经呼吸道传染的。
多发生于冬季,夏季极为少见,我国多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发生流行。
该病传播迅速,数日之内可波及全群,一般流行过程延续4-5周。
3、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8-30 h。
病初,患猪的体温正常或稍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随后,病猪排出水样粪便,呈暗绿色或灰色,腹泻之间有呕吐,即先腹泻后呕吐,这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典型临床症状。
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为轻度腹泻,3-4天可自愈。
日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发生后的几天内,因机体严重脱水而致其死亡,病死率可达50%-100%。
断奶猪、母猪常呈现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腹泻,可持续4-7天。
若不出现继发感染,患猪可能会缓慢恢复正常。
育肥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病死率为1%-3%。
4、诊断要点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尤其是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多发)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先腹泻排出水样便,后呕吐),可初步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
采用口服、注射等合适的接种方式。
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
定期消毒
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饲养管理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控制 温度、湿度和通风,提高猪的抵
抗力。
避免混养
避免将不同日龄或不同来源的猪 混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消毒和药物预防治疗
消毒
对猪舍、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
猪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
汇报人: 2023-12-03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研究 • 防控策略 • 临床诊断和治疗 • 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一种由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症状是腹泻、呕 吐、脱水和生长停滞。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应用
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 等。
应用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了解PEDV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评估疫情风险,制定防控策略。
04
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
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猪的日龄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目前的研究热点和成果
1 2 3
病毒基因组与变异研究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发现病毒的变 异情况,为疫苗和治疗药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病毒与猪肠道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病 毒的入侵、复制和扩散等过程,为抗病毒药物的 开发提供靶点。
诊断方法研究
开展快速、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研究,如血清 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为疫情的及时发现 和控制提供支持。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又称为豚瘟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粪口传播和空气传播,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猪只严重腹泻、呕吐、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养猪业生产。
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病因及病症二、诊断1. 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脱水、呕吐和食欲不振等,且在病初常以腹泻为主要表现。
2. 病理解剖对于猪只死亡后的病理解剖,可以发现病理性肠变,肠道充血、糜烂、水肿以及肠炎,可见胰腺肿大、淋巴结有些充血和水肿等。
3. 实验室检查通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或者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准确诊断猪群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三、治疗1. 对症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对症治疗主要是保持猪只的正常生理状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以及对病原体和病理性改变的处理。
可以使用口服补液剂、抗菌药物和止泻药物等治疗措施。
2. 使用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使用是预防该疾病最为重要的手段。
通过注射疫苗,可以有效地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3. 卫生防疫措施除了治疗病猪之外,还需要加强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加强环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四、预防1. 疫苗接种对于繁殖母猪和生长育肥猪,需要按照规定接种疫苗,增强猪只的免疫力。
2. 加强环境卫生猪场应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定期做好环境消毒,并保持通风良好。
3. 控制传染源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病猪只,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对于饮用水、饲料和环境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表现、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确保猪群健康。
加强预防措施和卫生防疫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风险,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
该病的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或在腹泻的同时出现呕吐、脱水等现象,粪便稀,呈黄色或灰黄色。
该病该毒隶属于单股正链RNA,通常生长在肠上皮组织,消毒剂可将其灭杀。
该病临床表现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相类似,有许多实验室诊断技术可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并且改进和优化预防方式可减少发病几率,保障养殖业顺利发展。
1 流行特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有囊膜,主要危害哺乳期仔猪。
在自然环境下病毒的耐热能力与抵抗能力比较差,55℃的环境下45min 能灭杀病毒。
一般消毒剂都可灭活病毒。
近几年,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给流行性腹泻病毒创建了更为优良的传播环境,季节性发病特点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冬春季发病率很高。
但不同日龄生猪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不同,且在致死率也有很大差异。
患病猪经过一段时间后普遍都可以自行恢复。
哺乳期仔猪患病后表现的临床症状特别严重,病情进展猪较快,可通过接触快速传播,患病猪身体迅速脱水后死亡。
此病毒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而病猪与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且病猪的分泌物等物质全部携带许多病毒,会污染水质、饲料等一系列物质,非常容易引起病毒的传播,呼吸道系统以及消化道系统均是该疾病的重要感染渠道。
另外,如生猪养殖地区存在猫狗等动物活动,也会促进疾病的传播。
猪流行性腹泻全年都能发病,以寒冷的冬春季,发病生猪的数量明显上升,加上气温较低,更有利于病毒的繁衍以及传播。
因此12 月份~次年2 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时间,特别是1~2 月份,是猪流行性腹泻的高峰期,炎热的夏季与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
2 发病原因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的因素主要有,(1)养殖场户对流行性腹泻的预防不重视。
受传统养殖思想及养殖习惯影响,大多数农民会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治疗,对猪病的预防主要集中在猪瘟、口蹄疫等风险较大的疾病上,忽略了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管理。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高致病性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类肠道传染病。
其传染性极强,并且猪只易受感染。
PED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食欲不振以及腹部疼痛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PED的诊断及治疗。
一、诊断1. 临床症状PED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和腹部疼痛等。
因此,对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猪只,要及时进行诊断,以便更好地治疗和控制。
2. 病理学特点PED的病理学特点是小肠黏膜细胞破坏,进而导致小肠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在病理学诊断中,需要对猪只的小肠进行病变产生区域的切片检查,以便明确PED的病理特点。
3. 血清学检测在PED的诊断中,血清学检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明确猪只是否感染PED病毒。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学试验来进行,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凝试验等。
二、治疗1.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PED患猪的症状,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治疗,如数营养治疗、止泻药、解热药等。
这些治疗措施能够减轻患猪的不适症状,同时也能够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
2. 抗生素治疗对于PED患猪的治疗还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方式,如利福平、头孢噻吩、磺胺嘧啶等。
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杀灭PED病毒,减轻猪只的症状,同时也能够预防二次感染和并发症。
3.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PED治疗和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能够有效提高猪只的免疫能力,增强机体抵抗PED病毒的能力。
在PED疫苗应用中,主要包括疫苗研制、疫苗冻干粉制备、疫苗稀释和接种等一系列的流程,必须保证疫苗的质量。
总之,PE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需要通过多个方面的检测和治疗手段综合进行,包括临床症状诊断、病理学特点检测、血清学试验、对症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和疫苗预防。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PED,提高猪只的生产能力和养殖质量。
猪流行性腹泻特征及治疗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特征及治疗措施猪流行性腹泻,又称猪瘟热或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强烈的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从特征和治疗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突然发病:疫情开始时,病猪会突然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就可发生。
2.水样稀便:病猪的粪便呈水样或米泔水状,量多且呈灰黄色,有时带有血丝。
3.食欲下降:病猪会出现食欲减退、烦躁不安、乏力等症状,导致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4.高致病性:猪流行性腹泻具有极高的致病性,病猪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尤其是在幼猪中更为严重。
1.隔离与消毒: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例后,应立即将病猪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同时,必须对病区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毒,防止病情扩散。
2.支持治疗:对于患病的猪,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合理调整饲料,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猪的免疫力。
并且需要适当添加抗生素、维生素和营养液来缓解症状,减轻患猪的痛苦。
3.疫苗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最佳控制方法是接种疫苗。
疫苗能有效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因此,养殖户应及时接种疫苗,并定期复种,以确保猪群的免疫水平。
4.饲料调整:在疫情流行期间,对于患病的猪,应及时调整饲料,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添加一些有助于消化的添加剂,如益生菌等。
这样可以帮助患猪恢复消化功能,减少腹泻症状。
5.卫生管理:在疫情流行期间,养殖户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并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和滋生的可能性。
总之,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严重且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养殖业中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是最关键的。
及时隔离病猪、消毒、支持治疗、疫苗预防和饲料调整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并保护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猪流行性腹泻用什么药?.doc
猪流行性腹泻用什么药?概述: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非常相似,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猪感染了这种病,短期内整个猪场都会发病,长达1-2个月才慢慢平息,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猪流行性腹泻用什么药?1.猪发病期间要适当停食或减食,及时补液。
在患病期间让病猪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加美维素,配方为1000ml水中加入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美维素0.5g。
不能饮水的病猪,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5~10%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
也可试用下述药物治疗: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按2.5mg/kg体重+硫酸黄连素注射液5~10ml肌肉注射;或者2.5%恩诺沙星注射液1ml/10kg,肌肉注射。
2次/天,连用3-5天。
2.全场使用抗菌药物加多维,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
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性感染。
临诊上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
参考用药配方:每1000kg饲料添加:胸膜肺灵(或头孢菌克)1000g+易圆蓝五疫康1000g+易利1000g,连用7~10天。
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小猪可采用抗生素加补液盐灌服,严重的母猪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给药。
3.用康复猪抗凝全血,用康复猪的抗凝全血或高免血清每天每头注射10ml,连用3天,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哪些中药能治猪流行性腹泻?治疗方药:党参10克,肉桂5克,黄连3克,木香5克,川椒3克,当归9克,白芍9克,炙甘草5克,肉豆蔻3克,补骨脂6克,五味子3克,吴茱萸3克。
粉碎按0.1%比例拌入饲料中。
5天后复诊,患猪腹泻基本得到控制,将上述方药加苍术、乌梅、肉桂、炮姜以调理肠胃。
一月后患猪痊愈。
猪流行性腹泻用什么药治疗效果好?1.治疗时应首先解决病猪的脱水和酸中毒。
脱水可服用口服补液盐,即用氯化钾l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0克,常水加至10升,供病猪自由饮用。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强烈的腹泻、呕吐和腹部疼痛,能够导致严重的脱水和死亡。
本文将介绍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1. 临床症状和疾病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腹部疼痛,而且病程通常很短。
一些初生或幼年的猪被感染后会变得愈发脆弱,并有出血性结肠炎、呼吸急促甚至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家畜饲养者需要了解猪群的疫情史以及疫苗接种情况。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分离病毒和核酸检测目前是确诊病情的主要依据。
从病毒间期样本,例如猪粪便和组织样本(例如:十二指肠和空肠)采集病毒。
其他检测方式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测定等。
治疗1. 给予适当饲料:腹泻引起的脱水是猪流行性腹泻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发现病情后,猪应该停止摄食来避免加重脱水。
当猪的肠胃功能恢复后,我们应该在少量的饲料下再逐步增加饲料的摄入量。
另外,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汤和果泥也可以帮助恢复猪的肠胃健康。
2. 保持水量平衡:在猪流行性腹泻的护理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维护水分平衡。
要及时给予猪适量的水和电解质或者弱酸性溶液以防止脱水。
3. 给予抗生素:由于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许多抗生素是无法控制该病的。
然而,由于病毒感染可引发二次细菌感染,并引起严重后果,如脱水、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在必要情况下,许多兽医师仍会推荐在感染期间给猪口服抗生素以控制其二级感染的风险。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现有疫苗可用于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杀菌和免疫诊断。
怀孕母猪可以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以保护其产后期的仔猪。
总结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它可以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像婴儿一样需要适当的照顾。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给猪充足、轻盈的饮食,可显著提高愈合速度。
兽医可能会有体外治疗或给予口服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并不存在治愈病毒的特效药。
因此,疫苗接种可能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免出现在宠物和工业宠物场中的广泛传播。
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治疗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治疗方法今后,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多变的寒冷天气容易引发猪流行性腹泻,养猪人应引起高度重视。
猪流行性腹泻属于病毒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各阶段猪都会感染,但以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要高。
一旦有猪感染,不仅治疗难度大,威胁其它猪群健康,而且还会导致病猪生长缓慢、降低仔猪成活率,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原因1、气候因素本病尤其在冬季和春季为高发期,主要原因还是这时候的气候不稳定,天气变化大,病毒较为活跃,若猪体情况或抗病力弱,就容易发病。
2、母猪未免疫母猪没有注射流行性腹泻疫苗,是导致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的主要原因。
仔猪一旦有感染,很容易造成流行,最终成为顽固性腹泻,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3、环境因素在猪舍环境差,日常消毒工作不严格情况下,给病毒提供了潜在的生存环境,尤其是易感猪群,这时候较容易被感染而发病。
特别是出现病例的猪场,病猪所接触过的饲料、饮用水以及粪便和生活环境,都有可能会借此传染给其它猪,造成更多猪发病。
二、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对于已经发病的患猪,应及时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做好猪群防控,避免造成其它健康猪群感染。
针对该病的治疗,今天在这里介绍几种方案,供参考。
1、治疗病猪可用泻立停100g拌料250-400kg,连用3-5天。
也可取适量给病猪混饮服用。
2、也可用肠毒清0.5g/头给病口服治疗,一天1次,连用2-3天,可根据病猪病情合理调整治疗疗程。
3、对于仔猪腹泻严重的,可用仔痢康1g/公斤体重,将该药品用温水化开,给仔猪口服,连用2次,效果更好。
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对有需要的仔猪要进行补液。
对于哺乳仔猪发病的,要同时对母猪进行治疗,以清除母猪体内毒素,避免因母猪造成仔猪感染。
4、在治疗病猪的同时,也应防止继发感染,当发现患猪同时继发有其它疾病时,也应对并发症进行治疗。
因为,该病有时候是单一发病,有时候也会与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等混感,所以这点一定要留意。
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
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
临床变化和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极为相似。
一、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即死亡。
相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
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
二、临床症状1、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小时。
2、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
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
3、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
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
4、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
5、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
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
6、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死亡率1%--3%。
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7、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表现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1~2℃,泌乳减少或停止。
一般37天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三、剖检1、尸体消瘦、皮肤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窝组织表现不佳。
2、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
3、仔猪胃肠膨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未消化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胃底粘膜轻度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有时在粘膜下可见出血小点或出血斑。
4、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弹性降低,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及治疗方法分布地区PED最早于1971年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暴发,为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Avon称之为“流行性腹泻”(Ⅰ型)。
1976年Wood报道了在英国各年龄段的猪群(包括乳猪)中暴发了类似TGE的急性腹泻,被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其与Ⅰ型腹泻的区别在于暴发时可侵害哺乳仔猪。
1978年Chasey和Cartwright在Wood送检的病料中检出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与Ⅱ型腹泻暴发有关。
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从四个猪场病料检测到的原发性致病因子是冠状病毒样颗粒,并肯定地排除了TEGV病毒感染的可能,这种病毒被他们称为猪“类冠状病毒因子”(coronavirus-likeagent,CVLA),将分离的毒株命名为CV777(比利时株)[5-6]。
从而证实1978年流行于比利时和英国的流行性腹泻由PEDV(porcin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引起。
因Ⅰ型和Ⅱ型腹泻均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故统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
1980年,西德Hess等报道了相似的猪下痢病例,并与Witte等合作,于1981年指出西德的猪下痢与比利时、英国的PED一致,从而最终证实PEDV导致了PED的发生。
几乎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都相继报道了这种疾病。
然而,目前关于Ⅰ型和Ⅱ型腹泻暴发的临床差异的基础仍然未知。
PED在亚洲已成了地方性疾病,这种严重的病情并非由于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可能与受害猪群缺乏免疫力有关。
1973年,在我国上海首先发生了猪群类TEG的急性腹泻,最终于1983年证实该病的病原是PEDV。
1984年,宣华等PEDVJ株(吉毒株)及其它地方分离的H株、CH株(川毒株)培养于猪胎肠单层细胞,并经荧光抗体染色试验和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我国猪群中确实存在PED。
当前,据有关部门对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疫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在36种猪病总死亡率中,PED的死亡率占1.74%。
该病的流行区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
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猪的几种腹泻病进行了RT-PCR检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养猪业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腹泻的主要病毒有PEDV、PROV和TEG3种,其中,PED占46%、PORV占8%、TGE占15%,而受3种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占31%。
可见PED在我国猪病毒性腹泻中占主导地位[12]。
可以看出,PED已成为当前国内猪群腹泻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2011年后,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仔猪腹泻征候群,已成为某些猪场出栏率及生猪价格持续高位的原因之一。
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众说纷纭,多涉及“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
猪流行性腹泻1971年首发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发生,自2013年以来,本病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多地暴发,现已有4000多个爆发案例,累计扑杀400多万头仔猪,该病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影响沉重。
2病原猪流行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
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
3流行特点1传染源病猪、隐性带毒猪。
2传播途径PEDV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肌肉接种途径感染猪体,消化道传播(经粪-口)是PED主要但并不是唯一的传播途径[1],王新平等[14]发现PEDV还可在呼吸道内复制,经呼吸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后感染易感猪群;在临床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粪便传播,在猪群(或地区)中呈明显的传染性,从一个猪群(或地区)传到另一个猪群(或地区);可在一个猪群中长期、反复流行;PEDV可经人员、车辆、鼠类等机械性携带引起易感猪发病。
3易感染动物易感动物是无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低下的猪群。
新生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
在免疫过疫苗的猪群,也有可能因免疫注射、其它疫苗干扰、疫苗质量、疫苗种类、猪只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导致免疫后保护力低下。
4季节性发生多在11月份开始到次年的5月份逐渐平息。
在寒冷季节本病多发,其原因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温带气候有关,此期间天气寒冷、温度偏低、紫外线不强、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均有利于病毒的存活与传播。
5在特定猪群中流行时间延长、有周期性、症状减轻在曾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场),该病在猪群中每次发生后流行期逐渐延长,PEDV在猪群中反复循环有时甚至在某些猪群中的流行期长达4~5个月之久,但残余的特异性免疫力使发病猪群整体症状减轻。
6地方流行性地方流行性是指本病和本病毒在一个猪场持续存在。
在国内猪群,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经常引进的易感猪,而是本场新生仔猪在某一阶段对PEDV有易感性。
7发病率和死亡率因猪群而异,仔猪发病率高,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稍大日龄哺乳猪群通过治疗与精心护理可使病仔猪成活率达70%以上,但这只是少数病例;断奶至20千克的仔猪,病死率在10%~90%;体重稍大猪,如无其他疾病并发,病死率不高。
8其他疾病继发或并发情况增多在临床中多见的并发疾病有仔猪副伤寒、水肿病、增生性回肠炎、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猪瘟、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的存在使病情复杂化,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的比例会增加,腹泻病愈的猪群因肠道受损、消化与吸收功能部分障碍导致生长不良、死亡病例的出现。
4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8—24小时。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
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
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
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
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
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
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
育肥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死亡率1%—3%。
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应加以鉴别。
5病理变化病死猪眼球深陷;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腺区充血、出血;小肠壁菲薄呈半透明样,肠腔扩张,肠内有大量充盈的无色、或奶样白色的液体内容物,时有黄绿色或白色卵清样物质夹杂其中;肠系膜血管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胀;个别猪有肠套叠发生。
6诊断一临床诊断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轮状病毒(RV)感染无明显差异,均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但猪流行性腹泻似乎季节性较明显,多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并且临床上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
1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死率相对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但近二年暴发的猪流行性腹泻在临床上多为混合感染,因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不差上下。
在兽医临床诊断上,有专家把症状为严重呕吐和腹泻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而把猪群严重水泻为主、伴有个别猪呕吐并具有传染性的猪病称为猪流行性腹泻。
在病理变化方面,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部份病死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2与轮状病毒感染的区别感染轮状病毒主要危害7周龄内特别是12~36日龄的哺乳仔猪,7日龄仔猪以内一般不发病,发病猪如无继发感染则症状较轻,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但在临床上常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使病情加重,发病率可达90%~100%,死亡率升高,可达30%~80%;大猪为隐性传染。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继而出现下痢,打堆,粪便呈暗黑、黄白色或深灰色水样,较腥臭,持续2~4天。
在病理变化方面,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病变在胃和大、小肠,剖检可见胃弛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出血,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肠壁黏膜易脱落,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充气、内容物稀薄如水,呈灰黄色或灰黑色。
3与牛病毒性腹泻(BVD)感染的区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于猪瘟,感染猪发病通常于生后2~4周龄,部份在出生后几天发病死亡,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仔猪腹泻、急或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猪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
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及消瘦,有些还见有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腹泻。
在病理变化方面区别较大,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以慢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消化道卡他性炎症,胃、结肠、盲肠黏膜溃疡,可见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
二实验室诊断PED的确诊应包括完整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及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过程。
并需与其它病毒性腹泻(尤其是传染性胃炎)进行鉴别诊断;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将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区分;其它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免疫电镜(IEM)、免疫荧光(FAT)等方法,在临床诊断中以直接荧光法(FAT)和ELISA较方便、准确,应用最广泛。
7防控措施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尤其是产房,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做好消毒等细节工作。
断奶仔猪也可以通过感染来缩短该病持续的时间。
当存在猪痢疾或其他并发疾病时,治疗并发疾病可加速PEDV的康复。
2.加强饲养管理。
随时为猪只提供充足的饮水,并为所有被感染母猪所产的仔猪提供代乳品,因为被感染的母猪会发生无乳症状。
患病仔猪可用葡萄糖(如甘氨酸电解质溶液)进行治疗。
3.虽然猪用干扰素已用于减少体重损失,而且也已发现混合单克隆抗体和卵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但该病没有特异性疗法。
母猪注射疫苗,可以通过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但有些猪场很难起到理想的保护率。
4.建议无害化处理仔猪、深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