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合集下载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06 微核测定的研究展望
CHAPTER
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优化样本处理
通过改进样本处理方法,减少杂质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 异性。
研发新型标记物
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更准确地反映细胞损伤和疾病状态。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提高检测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分析
计数微核率
对观察到的具有微核的淋巴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微核率。微 核率越高,说明受试者的染色体受到损伤的程度越高。
结果解读
根据微核率的大小,结合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对 结果进行解读,为受试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04 微核测定的结果解读
CHAPTER
正常值范围
1
正常值范围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异,通 常根据大样本统计数据确定。
在辐射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辐射暴露监测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监测辐射暴露者的DNA损伤程 度,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剂量估算
通过微核计数可以估算辐射剂量,为受辐射损伤 人员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辐射危险评估
微核测定可以用于评估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中的 辐射危险程度,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02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断裂或异常复 制形成的,是细胞染色体异常的 标志之一。
微核测定的历史与发展
微核测定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 70年代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 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实验室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核测定的方 法不断完善,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不断提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可 靠的实验数据。
医学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 定

[医学保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医学保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二)固定:加固定液5ml,打匀静置30分钟(或过 夜)。1000rpm离心8分钟,弃去上清液,留 0.5ml固定液,打匀,制成白细胞悬液。
实验步骤
(三)制片:滴白细胞悬液2-3滴于玻片上, 自然 晾干。
(四)染色:用稀释Giemsa染色液5-30分钟,经 蒸馏水轻轻冲洗,再将玻片晾干。
(五)镜检:将染色的玻片先用低药治疗 本病多属实证。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 、风热 、湿热 ,分别 予以宣 肺利尿 ,凉血 解毒等 疗法。 本病恢 复期脉 证表现 不很明 确,辨 证不易 掌握, 仍以清 热利湿 为主, 佐以养 阴,但 不可温 补。 五、透析治疗 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 时,应 及时给 予透析 (血液 透析或 腹膜透 析皆可 )。由 于本病 具有自 愈倾向 ,肾功 能多可 逐渐恢 复,一 般不需 要长期 维持透 析。 ,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 学。治 疗和预 防疾病 的有效 (df肺 25s血 液f369血 小板t5172红 血球gdf55m白 血球fd2)手段 在20世 纪才开 始出现 。20世 纪医学 发展的 主要原 因是自 然科学 的进步 。各学 科专业 间交叉 融合, 这形成 现代医 学的特 点之一 。 综合医学
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掌握低渗时间,避免低渗过度; 2. 比较与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异同;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的病理改变是肾脏 体积可 较正常 增大, 病变主 要累及 肾小球 。病理 类型为 毛细血 管内增 生性肾 小球肾 炎。光 镜下通 常为弥 漫性肾 小球病 变,以 内皮细 胞及系 膜细胞 增生为 主要表 现,急 性期可 伴有中 性粒细 胞和单 核细胞 浸润。 病变严 重时, 增生和 浸润的 细胞可 压迫毛 细血管 袢使毛 细血管 腔变窄 、甚至 闭塞, 并损害 肾小球 滤过膜 ,可出 现血尿 、蛋白 尿及管 型尿等 ;并使 肾小球 滤过率 下降, 因而对 水和各 种溶质 (包括 含氮代 谢产物 、无机 盐)的 排泄减 少,发 生水钠 潴留, 继而引 起细胞 外液容 量增加 ,因此 临床上 有水肿 、尿少 、全身 循环充 血状态 如呼吸 困难、 肝大、 静脉压 增高等 。肾小 管病变 多不明 显,但 肾间质 可有水 肿及灶 状炎性 细胞浸 润。 急 性 肾 小 球肾 炎治疗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为主,少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 予透析 ,待其 自然恢 复。不 宜用激 素及细 胞毒素 药物。 一、一般治疗 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 常前应 卧床休 息。予 低盐( <3g/d)饮食 ,尤其 有水肿 及高血 压时。 肾功能 正常者 蛋白质 入量应 保持正 常(每 日每公 斤体重1g), 但氮质 血症时 应限制 蛋白质 摄入, 并予高 质量蛋 白(富 含必需 氨基酸 的动物 蛋白) 。仅明 显少尿 的急性 肾功能 衰竭病 例才限 制液体 入量。 二、治疗感染灶 首选青霉素(过敏者更换为对革兰氏 阳性菌 高度敏 感的大 环内酯 类、头 孢第一 代抗生 素)800万单 位静脉 滴注,10~14天,但 其必需 性现有 争议。 反复发 作的慢 性扁桃 体炎, 待肾炎 病情稳 定后( 尿蛋白 小于(+ ),尿 沉渣红 细胞少 于10个 /高倍 视野) 可作扁 桃体摘 除,术 前、后 两周需 注射青 霉素。 三、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降血压。常用噻嗪类利尿 剂(如 双氢氯 噻嗪25mg,每日2~3次), 必要时 才予利 尿剂如 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 次口服 。利尿 后高血 压值仍 不满意 时,可 加用钙 通道阻 滞剂如 硝苯啶 20~40mg/d,分次口 服或血 管扩张 药如肼 酞嗪25mg,每日 3次。 但保钾 利尿药 (如氨 苯蝶啶 及安体 舒通) 及血管 紧张素 转化酶 抑制剂 ,少尿 时应慎 用,以 防诱发 高血钾 。

铅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观察

铅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观察
郑 则 光 , 毓 霓 , 勇 春 , 坚卫 柯 王 邱
( 东省 汕 头 市 职 业 病 防 治 所 5 5 4 ) 广 1 0 1
【 要】 目的 探 讨 铅 对 人 体 的细 胞 遗 传 毒 性 效 应 。方 法 采 用 微 量 全 血 培 养 法 检 测 l5例 铅 中毒 患者 和 6 摘 2 7例 健 康 对 照 者 的 外 周 血 淋 巴细 胞 微 核 率 。结 果 慢 性 铅 中毒 观 察 组 和 健 康 对 照组 的淋 巴细 胞 微 核 率 分 别 为 1 r % 和 0 4 o2组 检 测 结 果 .9 。 .2 , 铅 对 人 体 具 有 细胞 遗 传 毒 性 效 应 。 比较 , 察 组 微 核 率 显 著 高 于健 康 对 照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结 论 观 差 P .1。
【 键 词 】 铅 中毒 ; T 淋 巴细 胞 , 胞 毒 性 ; 微 核 关 细
D(l1 . 9 9 j is . 7 l O 2 l . 7 0 4 ) :0 3 6 /.s n 1 34 3 . O O 0 . 1 6
中图 分 类 号 : 9 . ;R4 6 1 2 R5 5 2 4 . 】
国际检 验 医学杂志 2 1 年 7月第 3 卷第 7期 It ] dJ l 2 1 , o 3 , o 7 00 1 n I M。 , y 0 0 g 1 1 N . J } u .

6 55 ・

论 著

铅 中 毒 患 者 外 周 血 淋 巴细 胞 微 核 率 的 观 察
微 核 率 的 榆 测 , 与 Ⅱ 铅 浓 度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析 , 将 结 果 报 道 并 Ⅱ 现
如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74例放谢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分析

774例放谢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分析

774例放谢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在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情况。

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工种、工龄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全市市、县、区、乡级医院及民营医院的774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均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了检查。

结果774名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微核率、检出率分别为0.224‰和13.21%,平均微核率在正常范围(0~3‰)[1,2]之内;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平均畸变率、检出率分别为0.036%和3.12%;染色体平均畸变低于正常值0.14%[1,2];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不同性别、工种、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774名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放射单位领导及从业人员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43-01人类对辐射甚为敏感,在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下,可诱发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因此把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作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特检指标之一,对于诊断放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岳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列为常规监测项目之一。

2013年10月,在广安市卫生局执法总队统筹安排下,我们对广安市(含市、县、区、乡)774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现就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检测对象广安市放射诊断、同位素、工业探伤三种工种的774名放射工作人员,其中男620人,女154人。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一、实验原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大都处于细胞周期的G 0期,在含有PHA 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后,原来处于G 0期的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恢复分裂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化学物质或辐射作用影响,可以引起淋巴母细胞染色体损伤,致使染色体断裂,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不能随染色体移动进入子细胞核,结果在细胞质中形成微核。

本试验是一种体外测试有害因子遗传毒性的方法,通过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受试物,检测细胞微核情况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

同时也成为检测致突变、致癌、致畸物质对机体遗传效应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验用品(1)器材:离心管、注射器、培养瓶(10ml )、吸管、离心机、载玻片、冰箱、培养箱、恒温水浴箱。

(2)试剂:Giemsa 染液、pH6.8磷酸缓冲液、RPMI1640培养液、PHA 溶液、0.075mol /L KCl溶液、甲醇:冰醋酸固定液(3)材料:人外周血、环磷酰胺溶液。

三、实验步骤1、按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常规方法采血、接种,按组分别加入受试物(CP 终浓度100ug/ml)培养72小时,收获前不用加秋水仙素,收获标本,离心,去上清液。

2、低渗:加入0.075mol /L KCl溶液4m1。

混匀后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低渗处理10分钟。

低渗时间可根据预实验中细胞完整程度进行调整。

3、预固定:低渗结束后加入甲醇·冰乙酸(3:1)固定液lml ,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4、固定:弃上清液,加入5ml 固定液,混匀后离心(1000rpm )5分钟。

弃上清液,留沉淀物。

可按本方法再固定一次。

5、滴片:加入少量固定液混匀成细胞悬液,滴片。

6、染色:用Giemsa 染液染色10分钟。

自来水细水冲洗后,晾干。

7、观察与计数: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散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转到油镜下观察转化的淋巴细胞,进行微核的观察和计数。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

( . u l y i eC lg , h n z uU i rt , 1 P bi H g n oe e Z eg o n e i c e l h v sy 2 O cp t n l i ae nt t o tn nP o ne hn z ul n n4 0 5 , hn ) . cuai a s s I i e fl a r i ,Z egh e 5 0 2 C i o D e st e u vc o t a a
[] 汪 2
勇 , 晓 燕 , 晓 红 .眉 上 提 术 在 眼 睑 部 整 形 中 的 应 用 刘 刘
[] 实用 美 容整 形 外 科 杂 志 ,00 1 () l1 J. 20 ,14 :8 .
[ 任编 校 : 秀 连 ] 责 蔡
更持 久 , 一方 面 减 少切 口张力 , 伤 口对合 良好 , 另 使
预 防 医 学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外 周 血 淋 巴细 胞 染 色体 畸 变和 微 核 分 析
李小芳 , 吕玉民 2
( . 州 大 学公 共卫 生学 院 ; . 南 省 职 业 病 防治 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5 ) 1郑 2河 河 50 2
[ 要 ] 目 的 探 讨 放 射 工 作人 员外 周 血 淋 巴 细胞 染 色 体 畸 变 和 微 核 的 变 化 。 方 法 采 用 微 量 全 血 常 规 培 养 法 摘 制备 外周 血 淋 巴 细 胞 染 色 体 畸 变 和微 核标 本 。 结 果 18名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染 色 体 畸 变 细胞 率 和 染 色 体 畸 变 均 极 显 3 著 高 于对 照组 , 色 体 畸 变 类 型 以无 着 丝 粒 断 片 为 主 , 微 核 阳性 检 出 率 、 核 细 胞 率 和 微 核 率 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染 其 微 组。结论 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 , 评价慢性小剂量受射线照人员远期医学效应的重要观察指标。 是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 号 ] 10 —97 (06 0 —0 8 0 文 08 2620 )5 36— 3 [ 键 词 ]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 色 体 畸变 ; 核 关 染 微 [ 图分 类 号 ] R 16 中 4

临沂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监测

临沂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监测

接 触 时 间 短 , 工 作 人 员 调 动 频 繁 , 以 他 们 的 染 色 体 畸 变 率 和 且 所
微 核 率较 低 。
2 3 19 . 9 8年 不 同 工 龄 工 作 人 员 染 色 体 畸 变 和 微 核 率 检 测 结 果
见 表 3 。
护研 究 所 承担 , 用 选择 细 胞 完整 , 态 较好 的细 胞进 行 观 察 。 采 形 每 1 染 色 体 畸 变 观 察 10个 细 胞 , 核 观 察 100个 细 胞 , 例 0 微 0 染 色体 畸 变率 大 于 1 为 阳性 , 核率 大 于 3 为 阳性 。 % 微 ‰
3 讨 论
期 、 远 的 , 了 保 护 射 线 工 作 者 , 必 须 改 进 设 备 , 善 工 作 环 深 为 就 改 境 , 强 个 人 防 护 , 戴 防 护 衣 具 , 期 进 行 体 检 , 立 个 人 健 康 加 穿 定 建
O C P TONAN AL H V 11 o 9 C U A I D HE T o .8N .
21
表 4 19 9 2~1 9 9 8年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染 色 体 畸 变 与 微 核 率 检 测 结 果
由 表 4看 出 , 用 的 放 射 诊 断 工 作 人 员 染 色 体 畸 变 与 微 核 医 率 随着 年 份 的递增 而递 减 , 与总检 测 人数 结 果相 一致 。 这
由 表 1 以 看 出 , 色 体 畸 变 率 和 微 核 率 逐 年 递 减 , 明 随 可 染 说
表 1 19 9 2~19 9 8年 放 射 工 作 人 员 染 色 体 畸 变 与 微 核 率 检 测 结 果
维普资讯
《 业与 健康 》 20 职 0 2年 9月 第 l 第 9期 8卷

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的重返问题也日益突出㊂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I C U 资源有限,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家属对I C U探视制度不理解等原因,有些由I C U转出的患者仍然处于危险状态[2]㊂由于普通病房缺乏后续监护,人手不足,缺乏专业医疗及护理技术,或者患者的病情反复,部分患者仍需重返I C U,其结果既延长了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㊂同时也降低了I C U床位的周转率,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机会㊂随着现代危重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尤显重要㊂如何更好地巩固患者在I C U的治疗效果,减少因非疾病原因导致的患者病情加重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这对I C U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逐渐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延续护理模式也叫过渡期护理模式㊂国外的延续护理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护理模式,虽然在我国延续护理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我国对其开展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各个医疗机构开展延续护理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并灵活运用㊂本次研究通过建立和运用肺部延续护理模式,转科时I C U专科护士参与交接,与病房护士重点交接后期护理重点,可能存在重返的原因㊁风险与并发症,使和家属的沟通从监护室到病房都得到了延续㊂转科后的3d内,每日回访患者,不仅在床边指导,而且就存在的护理问题与病房护士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㊂在实施过程中本文总结所得经验,应充分发挥I C U专科护士的作用,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延续护理团队,重视患者的护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加强I C U与病房的有效沟通㊁保证护理的连续性,能够整体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㊂综上所述,对I C U转出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开展肺部延续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其重返I C U的发生率㊂参考文献[1]范力明.降低I C U患者非计划性48h内重复率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11,18(4B):30-32.[2]颜巧巧.I C U转出患者重返的原因与干预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180-182.[3]张萍,何芸,舒开丽,等.I C U患者转出后72小时内重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91-93.[4]徐绍莲,解绍芹.I C U转出病人重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2,26(16):1500-1501.[5]孙晓娜,朱秀丽,徐峰.延续护理对I C U转出C O P 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7):89-91. [6]吴爱萍,周叶琴.I C U转出患者48h重返原因分析及对策.医学信息,2015,28(47):282-283.[7]曲瑛琦.I C U转出过渡护理在重度C O P D患者转至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C 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8):2. [8]王晓梅,刘畅,耿晓娟.患者重返I C U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3,6(8):58-59.㊃论著㊃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董华凰,王建国,郭向云,李迎童,马超,王红,白洁,何俊秋(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北京100093)摘要:目的为了详细了解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特点㊂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于2018年3月对北京市2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163例工作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并对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讨论㊂结果射线接触组微核率(9.928ɢ)与微核细胞率(8.959ɢ)均高于对照组(6.924ɢ和6.258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1;Z=3.582,P<0.01);随着年龄㊁接触工龄的增加,微核率㊁微核细胞率有增高趋势㊂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高;接触内照射组对微核率的影响较外照射组大㊂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易导致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且随着接触射线人员的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其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之增高㊂另外,加强身体运动可以缓解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建议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人员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卫生防护㊂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微核率S t u d y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s c i e n t i f i c ㊃0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基金项目: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院长基金项目(B H Y1602001)㊂r e s e a r c h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D O N G H u a h u a n g,WA N G J i a n g u o,G U O X i a n g y u n,L I Y i n g t o n g,MA C h a o,WA N G H o n g,B A I J i e,H E J u n q i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B e i j i n g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H o s p i t a l o f O c c u p a t i o n a lD i s e a s e f o r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B e i j i n g10009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I n o r d e r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y t o g e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 o r k e r s e x p o s e d t o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n d e t a i l.M e t h o d s O n e h u n d r e d a n d s i x t y-t h r e e w o r k e r s f r o m t w o n u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r e-s e a r c h u n i t s i nB e i j i n g w e r e t e s t e d f o r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b y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i n M a r c h2018,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e r e d i s c u s s e d.R e s u l t s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9.928ɢ)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8.959ɢ)i n t h e r a d i a t i o n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6.924ɢa n d6.258ɢ).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Z=3.509,P<0.01; Z=3.582,P<0.01).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i n c r e a s e d.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c e l l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n o n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e r c i s e g r o u p,a n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c o n t a c t i n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 o n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a s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e x t e r n a l i r r a d i a t i o n g r o u p.C o n c l u s i o n L o n g t e r m 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i s e a s y t o i n c r e a s e 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o f l y m p h o c y t e s,a n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a g e a n d w o r k i n g a g e o f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e x p o s e d t o r a d i a t i o n,t h e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a n d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 w i l l i n c r e a s e.I n a d d i t i o n,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p h y s i c a l e x-e r c i s e c a n a l l e v i a t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o n h u m a n b o d y.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l o n g-t e r m e x-p o s u r e t o l o w-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 s h o u l d c u l t i v a t e g o o d p e r s o n a l h a b i t s,s t r e n g t h e n p h y s i c a l e x e r c i s e a n d h e a l t h p r o t e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l o w d o s e i o n i z i n g r a d i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r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l y m p h o c y t e s; m i c r o n u c l e u s r a t e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和核应用的发展,接触射线的工作行业和工作人员日益增多㊂其中,医务人员是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代表人群,也是辐射损伤研究的重点对象[1-2]㊂但是,由于工作性质,接触电离辐射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是否受到放射性损伤却少有报道㊂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是细胞遗传学检测的有效方法之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显著增加是检测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㊂本研究对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对放射生物损伤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科研工作人员针对低剂量电离辐射进行辐射防护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3月以北京市两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㊂两个单位工作特点相似,以射线接触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非射线接触且健康的其他岗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㊂入组标准:年龄18~60岁,剔除有甲状腺疾病史㊁血液疾病以及遗传病家族史的人员,接触组及对照组受试对象均排除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其他器质性㊁慢性消耗性疾病,近1个月无病毒感染及用药史㊂此外,对照组人员10年内未从事过放射性工作,未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半年内未进行过任何医学诊断和治疗㊂1.2方法1.2.1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采集性别㊁年龄㊁工种㊁接触工龄㊁既往接触史㊁生活习惯及个人年平均有效剂量等㊂1.2.2外周血标本的检测采集肝素锂抗凝静脉血5m L,用于淋巴细胞微核检测㊂1.2.3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标本制备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C B MN法)进行微核分析,取肝素锂抗凝的外周静脉血0.4m L,接种入R P M I1640培养基,于37ħ培养箱中培养44h,加入5μg/m L的松胞素B100μL,继续培养至72h,收获并制片,油镜下观察1000个双核细胞,计算微核细胞率(ɢ)和微核率(ɢ)㊂1.2.4微核及双核的判断方法1.2.4.1双核C B细胞识别标准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有完整胞膜,如不完整应可以清晰地看到胞浆轮廓;内含两个彼此分离㊁完全独立的核,若有重叠或切迹,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完整的核膜,重叠部分小于主核的1/3㊂1.2.4.2MN识别标准MN是游离于胞质中,与主核完全分开㊂如有重叠或相切,必须清晰地看到各自的完整核膜,重叠部分小于MN的1/2;MN的直径小于主核的1/3,圆形或椭圆形,结构与主核相同,着色与主核一致或稍浅,不折光㊂㊃1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1.2.5统计学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采用t检验㊁秩和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情况于2018年3月采集北京市两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63例㊂接触组97例,包括男53例和女44例,平均(42ʃ4.38)岁,个人有效剂量年平均值范围为0.04~1.26m S v/a,平均有效剂量为(0.59ʃ0.11)m S v/a㊂对照组66例,包括男30例和女36例,平均(37ʃ2.65)岁㊂见表1㊂表1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n(%)]项目接触组对照组性别男53(54.6)30(45.5)女44(45.4)36(54.5)年龄(岁)ɤ3017(17.5)21(31.8)31~4040(41.2)20(30.3)41~5023(23.7)18(27.3)ȡ5117(17.5)7(10.6)学历高中/中专3(3.1)3(4.5)大学31(32.0)35(53.0)研究生63(64.9)28(42.4)是否吸烟是17(17.5)15(22.7)否80(82.5)51(77.3)是否运动是66(68.0)42(63.6)否31(32.0)24(36.4) 2.2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接触组(9.93ʃ5.31ɢ)与对照组(6.92ʃ1.35ɢ)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差异比较,以及接触组(8.96ʃ4.61ɢ)与对照组(6.26ʃ2.93ɢ)微核细胞率的差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9㊁3.582,均P<0.01)㊂2.3微核率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可能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见表3㊂对微核率有差异的因素(照射类型㊁年龄㊁接触工龄和是否运动)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照射(α或β射线)组及外照射(X或γ射线)组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除ɤ30岁组和31~4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触工龄ɤ10年的与对照组,接触工龄11~20年间与接触工龄ȡ21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及微核细胞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2北京市2所辐射研究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微核率检测结果(xʃs)因素人数微核率均数χ2/H P照射类型14.6460.002内照射911.22ʃ8.70外照射3910.35ʃ4.39混合照射498.75ʃ4.68对照组666.92ʃ3.15性别男838.63ʃ4.92-0.6580.510女808.80ʃ4.67年龄(岁)ɤ30387.05ʃ3.9728.5410.000 31~40607.18ʃ2.8241~504110.20ʃ5.54ȡ512412.87ʃ5.59接触工龄(a)对照组666.92ʃ3.1522.1490.000 ɤ10437.93ʃ3.5411~202511.48ʃ6.31ȡ212911.55ʃ5.72是否吸烟是329.25ʃ6.640.1400.888否1318.37ʃ4.37是否运动是1088.20ʃ5.101.5110.021否559.61ʃ4.763结论3.1微核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微核来源于细胞分裂后期滞后的染色体断片㊁1条或多条染色体组成的小体,或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的整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纳入子核,而在胞浆中形成小核,即微核[3]㊂微核率的大小直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程度,也间接地代表机体受辐射损伤的状况,可以作为估算剂量的指标[4-6]㊂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接触组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㊁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学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与以往报道一致[7]㊂有研究表明工龄与微核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也有研究认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呈正相关关系,即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射线类型是影响微核率的因素之一,内照射组㊃2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Ⅱ对微核率的增加程度大于外照射组㊂此外,本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组的微核率较无运动组的微核率低(P =0.021)㊂3.2 胞浆分裂阻滞微核分析法的优化 C B MN 法具有操作简便㊁灵敏可靠㊁易于判读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辐射损伤,且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㊂但是,由于该方法影响因素较多,加上细胞分析存在主观差异,在实验过程中对C y t -B 的添加操作尤为重要㊂本实验室根据多年探索,一般于培养开始后40小时添加㊂标本制备不良会严重影响结果判读,造成结果偏差㊂微核率的计算与微核及双核细胞的识别有关㊂研究者更关注微核而忽略双核细胞的观察,甚至容易误将非双核细胞判为双核细胞,抬高了双核细胞数,而使微核率计算值偏低㊂因此,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质量控制,提高C B MN 法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显得异常重要㊂3.3 不同射线类型造成的辐射损伤程度不同 从辐射的物理特性来看,射线的电离密度越大㊁穿透力越强,生物效应越显著㊂γ射线的电离密度大于β射线,X 射线与γ射线性质基本相似,都是不带电的光子,不具有直接电离能力,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㊂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带负电荷,直接产生电离,能量较低㊂本研究按照射线种类分组,将X 和γ射线归为外照射组,β射线和α射线归在内照射组,因此分为4组,即内照射组㊁外照射组㊁混合照射组和对照组㊂本次结果显示,α或β射线单独接触比X 射线或γ射线单独接触造成的辐射损伤更大,这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㊂3.4 建议 以往大量的研究都关注于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而且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普遍较强,放射防护措施也有所提高,而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大多并非医护人员,放射卫生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其辐射损伤程度受关注度也极少㊂本研究针对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进行了初步分析,提示长期接触射线的科研人员受到辐射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和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强,加强运动可以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影响㊂建议该类人群要加强放射卫生防护意识,采取防护措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㊂参考文献[1]周齐红,俞慧娟,付风云,等.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4):275-277.[2]伍岳,张海春,杨礼萍.某市2所综合医院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接触现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7):521-522.[3]杨学琴,李丽梅,陈钰婷.流式细胞术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8):580-583.[4]付强,汪国海,王强,等.常州市3021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10):759-761.[5]郝建秀,姜立平,王彦,等.天津市1411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11):863-865.[6]甄联华.625例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 ].黑龙江医药,2018,31(2):403-405.[7]普兴福,蒋康,朱虹.云南省2927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15,24(1):49-51.㊃论 著㊃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杨 玉(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132021) 摘 要: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在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㊂方法 选择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㊂对比两组尿酸㊁尿素氮㊁C -反应蛋白㊁肌酐㊁α1-微球蛋白㊁β2-微球蛋白㊂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各项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均优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和尿中生化指标检测上与一般健康老年人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临床诊断重要指标㊂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肾损害; 临床诊断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 i o c h e m i c a l i n d e x e s i n b l o o d a n d u r i n e i n d i a g n o s i s o f e a r l yr e n a l i n j u r y i n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p r i m a r y)Y A N G Y u(J i l i n C h e m i c a l h o s pi t a l ,J i l i n 132021,C h i n a )㊃31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年第44卷Z Ⅱ。

新技术报道:染色体微核

新技术报道:染色体微核

新技术报道1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安徽省职业病防院职业卫生实验室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合成化合物(如药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化妆品等)的问世,各种放射线的应用,含有重金属、有机酸毒物的各种工业废液的排出等各方面有害因素的综合影响,都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剧,要定性定量的了解这些有害因素对机体潜在的遗传危害,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的测试系统来监测。

在这方面,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其中,微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重金属、有机酸等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在对外来化合物遗传毒性和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害监测和现场生态环境检测方面,在预防和诊断肝癌、食管癌、肺癌等恶性肿瘤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职业卫生实验室开展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主要针对在医疗机构从事放射线工作、进行医用诊断、放射治疗的病人、从事工业辐照探伤、核工业、核能发电、核武器、核动力装置等有核辐射影响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检查项目,同时对接触重金属、有机酸毒物、染发剂、食品添加剂等人群进行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诸多方面。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需要经过恒温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和镜下分析等基本过程。

要求实验室要通过CMA计量认证,配备至少2名训练合格、掌握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基础知识、熟练识别各种类型染色体畸变的专业技术人员。

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职业卫生实验室引进了新技术,将检测时间从传统的5天缩短为3天时间,只需要抽取3毫升外周血,经济、微创、无痛苦、快速。

目前,安徽省职防院职业卫生实验室是我省唯一一家通过CMA计量认证,率先向社会出具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试验检测报告的实验室。

实验室本着科学、公正的态度,竭诚为社会服务,2014年以来,我们为全省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和其他有核辐射影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结果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结果分析
D e 2 1 e .0 1
放 射 工 作人 员 外 周 血 淋 巴细 胞微 核变 化 结果 分 析
赵 艳妹 王 ,
(. 1 公主岭市社会 医疗保险管理局 , 吉林公 主岭
[ 摘
刚2
1 01 3 4) 0
1 102 长春市第 14 3 0;. 6 0 中学 , 吉林长春
要]采用微量全血常规培养法测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 血淋巴细胞微核 。结果 显示 ,其平均微核 细
1co ; 0 0O
微核细胞数
18 3
微核细胞率 ( ) ‰
119 0 07 .65± .69
微核数
l6 5
微核率 ( ) ‰
12O ±008 .15 .65

9 8
90O 8o
17 4
130 ± .76 .62 0 08
l8 6
140 ±003 .35 l. 1 8
近年来 ,作为评价职业受照者群体辐射效应的细胞遗传学指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技术 ,已广泛 应用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及放射损伤的评价。为了解长期小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影 响 ,为放 射工作 人 员的卫生 防护工 作提 供依 据 ,我 们对 24 放射工 作人员 的外周 血淋 巴细胞 微核 进 行 了检 0名 测分 析 。 l 研 究对 象与 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某肿瘤医院选择从事射线诊断 、放射治疗 、医用同位素等放射工作人员 24 . 0 名作为放射 组 ,其 中男性 16名 ,女性 9 名 ,年龄 在 2 —5 岁 ,平均 年龄 3 . ,放射 工龄 1 9 ,平均 放射 工 龄 0 8 6 8 92岁 —2 年 为 l . 年。另选择与放射组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等方 面具有可 比性的该医院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 中无 58 电离辐射 、无有害毒物接触史 的 9 名非放射人员作为对照组。 2 12 检测 方法 采 用微量全 血培 养法 ,取受 检者 04 l . .m 静脉 血加到 5 l P I 60组合培养 液 (0 m M 4 R 1 2%新生 牛 血清 ,青 、链 霉 素各 10 g L ,肝 素 2U,P A 0m ・ ~ ,p 0r ・ 一 a 0 H 10 g L H值 72 74 , (7±05 o 养 7h . .) 3 .)C培 2, 7 m o L 1 C 低渗处理 ,甲醇、冰 乙酸 ( :)固定液 固定 细胞 1mn 5 m l -K I ・ 31 0 i,离心弃上清液 ,常规法制 片及 Ge s 染色 。采用盲法阅片 ,在显微镜下选择细胞完整、染色形态清晰及铺展良好的细胞进行分析 。 i a m 1 微核判定标准 在淋巴细胞胞浆 中,与主核分开 ( . 3 如与主核相切应见到各 自的核膜 ) 、呈圆形或椭圆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意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意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意义1. 介绍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没那么可怕的测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别被名字吓到,这就像是给你身体做个小检查一样,用来看看你的细胞们有没有小小的“异常”出现。

简单来说,这个测试的目的就是帮助医生找到你体内那些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的“隐患”。

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是你健康体检中的一个“小探头”,专门用来侦测细胞是否有问题。

2. 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2.1 微核的形成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微核。

其实,微核就是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小“事故”。

正常情况下,细胞在分裂时会把所有的遗传物质均匀地分配到两个新细胞里,但有时候,一些小小的遗传物质可能没有被完全分配好,就会形成微核。

想象一下,分蛋糕的时候,少了一块那种感觉,对吧?这些小小的微核就像是遗传物质的“残留物”。

2.2 为什么要检查微核那么,为什么要去检查这些微核呢?好啦,简单来说,这样可以帮医生了解你体内的细胞是否有过多的这些“残留物”。

如果你体内的微核数量异常多,就可能表示你的细胞在经历一些不正常的变化,或者你的身体正在承受某些压力。

这就像你家里的电表,如果发现电表的读数比正常的高,可能就是电路有点问题。

3. 微核试验的实际应用3.1 健康筛查微核试验在健康筛查中有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你去医院做体检的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做这个试验,以便更早地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就像我们平时开车时,会时不时检查一下车子的油量和胎压,预防一下可能出现的麻烦。

通过微核试验,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你的健康状态,发现早期的异常信号,为你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建议。

3.2 疾病诊断此外,微核试验还常常用于疾病的诊断,比如某些癌症的早期筛查。

比如,有些癌症在早期阶段,细胞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通过微核试验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到这些变化,从而更早地做出诊断。

就像是侦探在案件中找线索一样,微核试验就是帮助医生找出细胞“失踪”的线索。

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

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

·卫生监督·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检测结果分析杨勇,王强,张磊,周齐红,朱波,杨陆婷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发生情况。

方法通过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管理系统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0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种和工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

结果共调查1704人,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02%和0.12‰。

男性染色体畸变率为0.02%,女性为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微核率为0.10‰,低于女性的0.17‰(P <0.05)。

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50岁人员较高。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杭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不高,但应重视高年资、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微核中图分类号:R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87(2019)05-0517-04DOI :10.19485/ki.issn2096-5087.2019.05.023作者简介:杨勇,硕士,医师,主要从事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工作通信作者:王强,E-mail :1489615051@电离辐射可造成人体的血液系统、皮肤、眼和细胞遗传学损伤[1-3]。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可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升高[4]。

染色体畸变主要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微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是评价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的主要指标,也是慢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4]。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

微核细胞率micronucleus frequency,在CB法微核试验中指1000个双核细胞中含有微核的细胞数。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作为对职业性放射性工作者所受辐射损伤的评价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指标,亦列为我国慢性放射病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正常值范围为0-6‰,均值为1.2‰,微核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

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

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形成了微核。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作用因子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

所以许多人认为可用简易的周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等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欲了解这些因素对机体潜在的遗传危害,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易行的测试系统来监测环境的变化。

只有真核类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已把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70年代初,Matter和Schmid首先用啮齿类动物骨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疑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建立了微核测定法。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微核的分析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微核的分析
( 遵义 医学 院组胚教研 室 遵义 530 ) 6 0 3
【 要 】 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 (G )及淋巴细胞微核的数量变化。方 摘 LL
法 对 1 5例 淋 巴 瘤 患 者 及 2 0例 输 血 员 外 周 血 做 血 涂 片 ,瑞 氏 染 色 , 显 微 镜 观 察 。 结 果 淋 巴 瘤 患 者 外
l mp o e h ln c lsg iia c n i y h ma g tt e c i ia in fc n e i mmun t p e r n e a d p o n ss i a p a a c n r g o i. y
【 e w rs u a m hm ;Pr hr l d ag g n l m hct; K y od 】H m nl po a e p e l o ;Lr r ua l p oy y i ab o e a ry e
o nd e a i e y l h c o c py R e ul The p rp e a o d o y p o eh d a d d a x m n d b i tmi rs o . g s t s e i h r lbl flm h ma sm t o n
H a gJ u n , P
j o g, C i u La i n R a in Xi
( h eat et ‘ io g n mb ooy u i dcl T eD p r n Hs l 3ad E r l ,Z nY i m to y g Me a
C le o lge, Zu i5 0 n Y 63 03
Mi r n l i c rlm h ct, L re G a uany p oye
维普资讯

l 38 ・

厦门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监测分析

厦门市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监测分析
a i ,0 6 8 ( ) 39~ 4 . t o 2 0 ,2 5 :3 3 6 B l
龄的增长 , 微核率呈增 高趋势 。1 以下 9 0年 4人 , 核率 ( .7 微 1 3 ± .4 ‰ ,1 以上 7 08 ) 1 年 5人 , 微核率 ( .8±1 1 ) o后者显 著 18 .1 % , 高于前者 ( 0 0 ) pam n等级相 关分 析显示 , 射人 员 P< . 1 。S er e 放 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工龄呈显著正相关 ( = . 5 , 0 0 ) r 0 4 2 P< . 1 。
2 1 放 射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微 核 率 及 微 核 细胞 率 比较 .
核率为 ( . 1 . 1 % , 照组 ( . 1±0 3 ) o前 者显著 高 15 ±1 O ) 。对 05 .0 % ,
于后 者 ( P<0 0 ) .1 。
[ ] N m nA. c e igh ma o uao sfrc rm smeaert n 2 o a Si nn u n pplt n o ho oa b r i s e i ao
r s o s c r e b an d e p n e u v o t i e wi e t k n ss lc mir n c e s s a t y o i e i b o k h c o u l u a s y
( .2± .7 ‰ , 13 0 9 ) 女性微 核率 ( .5±10 ) , 17 . 3 ‰ 女性 显著 高于
bes crio a pt nsat ai hrp J . ratC ne e rat acnm ai t frrdo e y[ ] B es a crR s e e t a
Tet2 0 17 1 :5~3 . ra,0 8,0 ( )2 1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5页
微核计数标准: 在油镜下观察 1000 个淋巴细胞,按国家标准 确定微核,即微核大小为主核 1/20~1/3,与主核核膜完全分 离,形态较规正,圆形或椭圆 形,染色性与主核相同或稍淡, 无显著折光性。进行以下指标 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6页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在良性、癌 前病变及恶性疾病中意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8页
微核与MDS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19页
微核与MDS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20页Βιβλιοθήκη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第14页
微核与MDS
染色体异常是造成造血细胞异常直接原 因。MDS患者在诊疗时, 40%~60%有 染色体异常,伴随病程进展可高达80%。 总之,染色体异常在MDS中RA或RARS发 生率相对较低( 15% ~ 30% ) , 而且多 为单一异常; 在RAEB 或RAEBT发生率高 达45% ~60% ,而且多为复杂异常, 而且 伴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异常克隆增多或出 现新异常。。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8页
国外研究-微核与恶性疾病
据研究: 提醒白血病患者存在染色体 断裂、丢失等异常,表现为染色体不 稳定性改变,造成同位、临位原癌基 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而发生肿瘤。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第9页
国内研究-微核与恶性疾病
国内研究报道: 一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 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增高,超出正常对照 组10倍以上。有教授立项“人类微核项 目”(HUMN)研究,针对日本、意大利、 瑞典为主实体肿瘤患者,其中包含肺、胃 肠、肝胆、胰腺、乳腺肿瘤。结果显示: 高微核率与肿瘤发生高度相关,膀胱癌与 肾癌相对危险度(RR)可达8.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核与MDS
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改变反映了病
程演变是一个伴随染色体异常的渐变过 程。微核是滞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体断 片或染色单体。
微核与MDS
因此,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细胞中的一种
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染 色体的损伤程度。近年来微核检测在MDS 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
微核与MDS
微核计数标准:在油镜下观察
1000 个淋巴细胞,按国家标准 确定微核,即微核大小为主核 的1/20~1/3,与主核核膜完全 分离,形态较规正,圆形或椭 圆形,染色性与主核相似或稍 淡,无明显折光性。进行以下 指标的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在良性、癌 前病变及恶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恶性肿瘤是癌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异常,其 发生与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损伤有着 密切关系。由于微核与染色体畸变高度 相关,近年来微核检测在恶性疾病研究方 面受到极大重视。
微核与MDS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造血细胞异常的直接
原因。MDS患者在诊断时, 40%~60%有染 色体异常,随着病程的进展可高达80%。 总之,染色体异常在MDS中的RA或RARS发 生率相对较低( 15% ~ 30% ) , 而且多 为单一异常; 在RAEB 或RAEBT的发生率 高达45% ~60% ,而且多为复杂异常,并 且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异常克隆增多或 出现新的异常。
方法
一.淋巴细胞普通培养法
二.微量血直接推片法 三.明胶制片法
方法
采取耳垂血0.1ml,肝素抗凝,与1/2 量的
3% 明胶放入离心管中, 加盖混匀, 垂直 至于37oC 水浴箱中自然沉降40 分钟左 右。吸取上清液,注入离心管中, 1000rpm/5 分钟,弃上清,取沉淀物推 片,干后,甲醇固定1 分钟,瑞- 姬氏 染色1 0 分钟。
专家在对MDS患者中RA、RAS、RAEB和
RAEBT各型的随访监测中,发现MDS即将转 变为白血病时微核率及微核细胞率显著增高, 可达到白血病水平。表明微核率增高,高度预 示MDS向白血病转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 作为MDS转化为白血病诊断指标之一。
微核与MDS
微核与MDS
国外研究-微核与恶性疾病
国外新近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白血病患
者的微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正常对照组(0.187 ±0.175) ‰、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3.165±1.147) ‰、急 性髓系白血病(3.155 ±1.124) ‰、慢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03 ±1.105) ‰。
微核与癌前病变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不论是成体或是胚胎
期在出现恶性肿瘤前首先在血细胞或其 他类型细胞中出现微核。微核先于癌前 出现,更早于临床症状及体征。可以利用 微核作为人体早期致癌危险性的监测。 为癌症及时发现与诊断、积极实行早期 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微核与MDS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是一组骨 髓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异常疾病,临床 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或外 周血细胞有病态造血,表现为同时或先后 出现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发育异常。其 部分可以向白血病转化,实际是血液系统 的癌前病变。因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的早期诊断及监测其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核)
微核的形成
微核形成与染色体断裂、缺失,以及染色体畸
变的发生高度相关,检测微核可以间接反映染 色体受损情况。 通常检测微核反映机体所受环境诱变剂、致 癌剂、X射线及其他有害因素所引起的染色体 损伤程度
参数
①微核人员检出率:检出淋巴细胞微核的人员占 该组总人数的百分率。 ②微核阳性检出率:超出微核正常值上限的人数 占该组总检出人数百分率 ③微核细胞率:每1 000个淋巴细胞中含微核的 淋巴细胞数量 ④微核率:每1 000个淋巴细胞的微核数量。 后两者均以千分率表示。
微核与恶性疾病
反复地或长期地处于致染色体突变环境
下的高危人群,可发生染色体的异常。 微核可以反映染色体的损伤,所以机体在 致癌环境下可首先表现为微核率增多,这 种异常的累积导致染色体突变,最终导致 恶性肿瘤的发生。
微核与恶性疾病
因此,微核检测可提前告知染色
体可能发生畸变,警戒高危人群, 脱离高危环境,防止继续处于高 危状态,最终出现染色体异常,导 致肿瘤发生。所以微核检测的意 义重在于预测和监测,具有早期 预测筛查恶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意 义。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佛山市中医院检验科 陈海生
概念:
微核是位于细胞浆中独立于主核的核小体 主核完全脱离,直径约为主核的1 /20~1 /3。 形态是较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染色质 结构与主核相似,边缘光滑,染色同染色质或 稍淡,无明显折光性。在生物、物理、化学等 外界因素作用下,细胞染色体丢失或断裂,在 细胞分裂后期,这种染色体如果仍留在子细胞 质内,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即为微核
国外研究-微核与恶性疾病
据研究:提示白血病患者存在染色
体断裂、丢失等异常,表现为染色体 不稳定性改变,导致同位、临位原癌 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而发生肿 瘤。
国内研究-微核与恶性疾病
高,超过正常对 照组10倍以上。有专家立项“人类微核 项目”(HUMN)的研究,针对日本、意大利、 瑞典为主的实体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肺、 胃肠、肝胆、胰腺、乳腺肿瘤。结果显 示:高微核率与肿瘤发生高度相关,膀胱 癌与肾癌的相对危险度(RR)可达8.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