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每课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感谢新课改能将这位文革后新生代诗人的代表诗作吸纳进语文课本。

但是怎样在语文课上教好这首诗,怎么通过一两个主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悟读这首诗,怎样让学生有层次地朗读诗歌,从而读出诗的美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对诗歌的喜爱,成了我近日脑中不停思索又找不到突破口的问题。

我先明确了备课的总体思路,即先确定教学内容,再琢磨授课技巧。

我分四步实施:第一步,读透诗歌,先把从网上和教参上把能找到的关于舒婷及本诗的介绍、赏析及解读文章看一遍,在心中先打上厚实的底。

第二步,研读诗歌,筛选出诗的美点。

我打算引领学生探究的美点有:情感美、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

第三步,设计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这四个美点。

我觉得情感美学生是最容易分析出的,而本诗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来为情感的表达铺路架桥的,所以意象美也很容易分析得出,其次是结构美和音韵美,这两点有共同点,都是着眼于语言,都是抓住每节诗的固定句式分析,这两个固定句式分别是每个诗节开头的“我是(你)……”和结尾处的“——祖国啊”。

我的第一个主问题是“每节诗末的“祖国啊”在朗读的处理上是否一样?为什么”,由这个问题领着学生分析出四个诗节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理出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

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准确。

我的第二个主问题是“本诗的抒情主题是“我”,抒情客体是祖国,诗中用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式将两者紧密结合了起来,请问是什么句式”,学生立刻就找出了“我是(你)……”的句式,我让学生读这些句子,试着用“从这个句式中我读了——”来说一句话,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结构、音韵等方面来说。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加深了对情感美的理解。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③查阅沈尹默、戴望舒、卞之标琳题、芦二荻、聂鲁达几位诗人生平介绍以及诗歌创作
的背景资料; ④查阅高尔基生平经历以及《海燕》创作背景资料。
完成任务
诗歌
流派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祖国啊, 我亲爱的 祖国 梅岭三章 月夜
萧红墓畔 口占 断章
风雨吟
海燕
创作 时代 时间 体现
完成任务
结合注释、旁批,勾画出文章中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 的共同特点,并用合适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完成“学习任务单 二”。可以选用小贴士中的词语,也可以另行选择。
完成任务
(一)捕捉初读感受:自主阅读八首诗歌,用一句话概括 每首诗歌的初读感受,记录在课文空白处。
(二)寻找相似内容:整体感受八首诗歌在内容上的共通之 处,简单概括,小组交流。
(三)关注诗歌形式标:题将二八首诗歌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任选
一首,结合小贴士和助读材料,参照示例,从外在形式上说说 它新在何处。
1.结合学习经验,思考阅读现当代诗歌的一般策 略,整理成策略单;
2.反复研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背景资料,把握感情 基调,赏析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等,体会现当代诗歌的抒情性和多样性;
3.品读哲理小诗《统一》《断章》,探究其多元化 主题,感受诗歌解读的个性魅力。
学习资源
1.核心资源:本单元八首诗歌; 2.助读资料: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 天地》;叶橹《美感的歧义》(选自《中 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完成任务
标题二
完成任务
标题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完成任务
(2)结合小贴士,思考诗人在选择意象/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增 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小组讨论总结。
资料链接 意象群。意象群是指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两个及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利用网络资源,如环保论坛、公众号等,关注环保动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环保课题研究,如调查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分析环保政策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定期组织环保小组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创意展示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邀请家长参与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提升写作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与自然》: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纪录片,展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环保法律法规》:一本介绍环保法律法规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上述拓展材料,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和不够认真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文言文、现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作文创作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和参与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现代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本、多媒体课件、讨论题目等。

2. 提前布置预作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课文讲解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 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现代文:《孔乙己》、《范进中举》-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探讨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深层次含义。

-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诗歌:《己亥杂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讲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训练。

3. 课堂练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导入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研究环节。

2. 深入研究1. 文言文:《出师表》、《陈情表》- 进行文言文翻译练,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海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共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掌握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读海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多媒体出示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强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的搏击风浪,笑傲长空。

这节课让我们走入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去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生命最强音。

(板书:海燕)(二)检测预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时练自主预习部分,同桌之间互批,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请举手我们共同解决。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同学们,自主预习过课文了,如果让你们来读,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充满激情)好,下面请先仔细听听朗读音频,体会作品中的海燕形象。

2、学生合作朗读,体会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短诗五首1.结薇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肃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肀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袆感。

3.对袁比阅读这几艿首诗,理解早期蒆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薅 《月夜》《萧红墓蒇畔口占》一、激袈情导入自1917螈年2月《蒂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袈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蚄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薂作不断涌莈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蒈默的这首《月夜》便袇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蒈度上讲,正是因这螀首诗的存在,中螂国首次面世的蒂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蚆以说是真蚈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膀么,这首诗肄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荿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蒆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蚄(1883肄-1971)袇,原名君默,杰出芈的学者、诗人、书法袁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袆默作为北大名芆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葿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莄1917年,正是近莂代中国历史上最黑蒄暗的年代,螀最混乱的芆年代,却也是思螂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羆,也就是在这样的羁环境下,莇新诗诞生膆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蒀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聿的现代性,追求“科学”螃与“民主”,人的个螂体的觉醒,思想薆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蚃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芆国人有了主体蒄意识。

我国蝿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螆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膄屈原),只有在新诗肈中,“我”才大量地薇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衿《月夜》不仅是新腿诗诞生的袂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薁诞生的标志。

2.朗读螇诗歌,理解螇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蒂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袆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蚀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腿中,顶天螅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螁倚的“我”并排站螈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蚆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蚇,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螀种场景,但这何尝又蒆不是对当时现状肃的描写?请蒈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蒅说说对这首诗的羀象征意象和主旨肅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9.【作业】
(1)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2)反复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七、教学反思
1.课文内容较长,朗读指导还应加强。
2.思考问题时间较短。
《海燕》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4 海 燕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品析语言】课文运用多种修辞凸显海燕的形象,请任选一例,分析其作用。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文中两次写到大海和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4.【思考】“——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这是革命者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比喻和拟人。“抱”“甩”“摔”几个动词的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了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猖狂的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藉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1一、学术条件分析在我班,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敢于主动发言,努力表达自己,建立自信。

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文章阅读量少。

很多同学认为学课文没用,尤其是现代课文,根本考不上。

即使他们喜欢做一些题,但他们渴望阅读,知识很少。

另外,他们懂得不多,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

很多同学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在写作上有所进步,但需要进一步加强。

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初三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实践为辅,考试为辅;学生先掌握方法,老师优先。

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情况,抓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主,让学生做好积累,复习的时候牢记重点词句、古文、古诗、名句。

并且把积累的书建立起来,随时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要点”,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准确清晰,回答中肯。

第三轮,需要两周时间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和权衡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我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体会,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一起讨论难题。

3、理解阅读中叙述、描写、解释、讨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现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风格。

5、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可以结合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关于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我能说出自己的经历;品味作品中的表现性语言。

6、读古诗,通过积累、领悟、运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7、阅读简单的文言文,借助笔记和参考书了解基本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说课稿(共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说课稿(共3篇)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与思乡,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与家乡的感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朦胧诗的语言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朗读习惯。

3、情感目标:⑴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1、理解诗中一系列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2、了解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难点有:1、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爱祖国”这一感情线索结合诗中一系列意象进行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本课是一首抒情诗,结合本诗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自读、齐读、感情朗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2、组成朗读小组,感情朗读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饱含的爱国之情,我从班级中挑选出诵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组成朗读小组,分配朗读任务,感情朗读这首诗。

3、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歌内容,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簇新的理想、挂着眼泪的笑涡等,结合背景知识和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新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文化自信:加深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主旨的理解,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去探寻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斗历程的意识。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审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说到祖国,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长江黄河等典型的意象。

今天,我们学习舒婷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诵读的形式来走进经典,通过品味诗歌特有的意象,领略诗人的悠悠爱国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

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写作背景: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

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最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文体知识:(1)朦胧诗: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新诗潮运动中涌现出的新流派诗歌作品,摒弃直白明说的诗风,以大跨度跳跃的间断形象或多边意象营造出一种模糊朦胧、隐约含蓄的氛围,以表现诗歌复杂的意蕴。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2)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虑”的现实,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美丽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触感染着新时代的清新气味,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模糊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九语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重音。

2.能联系背景,把握救读课文的诗歌主旨,理解情感。

3,把握诗中意象,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哲思。

教学重难点重点:总结诗歌意象,品味语言,体味哲思。

难点:总结各篇特色写法。

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教具:教材,多媒体教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重视朗读,突出重音、停连。

在鉴赏诗歌方面,朗读既是感知诗歌的前提,也是检验理解水平的试金石。

朗读时,同学们要注意停连和重音,突出意象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试一试2老师一起读,预备-(朗读示范)二、联系背景,把握主旨,理解情感。

学习诗歌,还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主旨和情感。

比如一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以“我”向祖国倾诉的独特形式,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在此背景下,粗国和人民依然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

历史转折期的出现,新生的祖国正待腾飞, “我”发出献身祖国的热望,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海燕《海燕》创作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晕,为无产阶级唱出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学习了本单元内容之后,同学们已经能够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了。

现在我们对各篇诗歌的意象、感情和写法进行一个梳理。

三、突破重难点:把握意象,品味语言,体味哲思。

(一)把握意象,体会内涵情感哲思。

1,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舒婷用“水车”、“矿灯”“稻穗\“驳船”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衰败;选用“花朵”这一意象表达美好生活的祈愿幻灭的悲怆、痛苦和绝望;这两节都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诗歌(第三节)用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象征结束历史浩劫的崭新现实,预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美好明天。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诗歌第一课《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诗歌第一课《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诗歌第一课《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当诗歌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感情变得细腻,让我们有一颗丰富的内心。

本课《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

本诗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

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初三(一)班,本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分析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欣赏美的感悟力不强。

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2,能力目标:能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3,思想品德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自己讨论理解意象。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学
会自己揣摩朗读感情同时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识记与舒婷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的众多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3.感受诗人的爱国之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了解创作背景。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二)理清思路、理清诗歌内容与形式。

明确: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四个诗节一节:写实、写历史二节:写精神、写历史三节:现在四节:“我”的誓言(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

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

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这一环节既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课题):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设计者:何传胜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描述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相关描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重要知识点梳理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目标学习水平描述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教学目标汇总1、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进程安排内容具体目标描述落实的重要知识点所需课时《诗两首》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我用残损的手掌》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 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2. 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朗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目标20xx年中考,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最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中考的要求。

3、过程方法目标:二、复习总设想(1)导向引路:以20xx年昆明市中考指导思想为导向,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纲、教材、市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原则、内容、题型以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习方向。

并在复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

最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阅读本单元的诗歌,我们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后两节清新、明快,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

诗人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短诗五首》分别为《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断章》(选自《鱼目集》)、《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思。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祭拜友人,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断章》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

《风雨吟》通过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面对“大地的海”的忧思满怀,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1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
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

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

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腐意识,只有挣脱了“神话的蛛网”才能诞生“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叉象征义,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

上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

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7.探究: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我是……”的句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2)诗的每一节,
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目标导学三: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

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目标导学四:深情朗读,体味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贫困落后——深沉悲痛
痛苦追求——悲怆祈愿新生希望——欣喜亢奋富饶自由——自豪献身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把握诗歌意象为主,从意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