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的方法

合集下载

虚词判断技巧

虚词判断技巧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虚词辨析有窍门一.区分词性,掌握功能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功能也不同。

如“由”是介词,而“由于”既是介词也是连词;“对、通过、经过”等既是介词也是动词;其语法功能也因词性而定。

例: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突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

若干年后重见海子的诗歌,缘起于一个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诗人的一首诗歌。

这个看似(偶然、偶尔)的起因,其实,亦有固定的因缘在。

句“猛然”与“突然”都有在短时间里发生且出人意料之意,但“猛然”是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突然”为形容词,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

此处当选“突然”。

句“偶然”与“偶尔”都指不经常,但“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上不是必然的,与“必然”相对,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偶尔”是表示“间或、有时”的副词,与“经常”相对。

据语境应选“偶然”。

二.辨别用法,注意色彩有些虚词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有的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异,使用时必须认真辨别,准确区分。

例: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或者、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伊拉克接二连三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致、以至)伊拉克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句“或者”与“还是”都是连词,表示数者选一;但“或者”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还是”含有疑问语气,可用在问句或非问句中。

应选“还是”。

句“以致”与“以至”都是连词,都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

但“以致”表示由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连接两个及以上的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有一直到之意,还可用在句中。

此处应选“以致”。

再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有贬义色彩:“掠夺、搜刮、挥霍、鼓吹、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词一般也是中性词:“宣传、活动、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

04虚词辨析看5点

04虚词辨析看5点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
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
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
“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 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 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 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 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 关联词语如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 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他强打精神察看了罗盘方位,费力地脑算着目前的 ________航行位置。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 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 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 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 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 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 关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 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一、辨析虚词的方法(2014.9.12)1、看搭配情况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看假设与事实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看前后次序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

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词语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与区别虚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独立的词义,却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而在具体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虚词的用法与区别容易混淆的情况。

本文将以一些常见的虚词为例,分析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一、的、地、得的、地、得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三个虚词,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经常会引起困惑。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 的:用于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属于”、“关于”的意思。

例如:“我的书”、“她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如“大的树”、“白的云”。

2. 地:用于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特点或方式。

例如:“高兴地笑”、“慢慢地跑”。

此外,地还可以用于名词前,表示方位或数量关系,如“南地”、“百里之地”。

3. 得: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例如:“跑得快”、“读得认真”。

此外,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者结果,如“高兴得跳起来”、“累得没力气”。

二、了、过了和过都是表示动作完成的虚词,但它们的用法存在一些区别。

1. 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者发生了变化。

例如:“吃完饭了”、“看电影了”。

此外,还可以用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或者改变了的状态,如“好了”、“没事了”。

2.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发生过某个动作或经历过某个事情。

例如:“去过北京”、“尝试过一次”。

此外,过还可以用在动词前,表示经过某个时间或空间,如“过了三个小时”、“过了河”。

三、是、的、地是、的、地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之间的用法与区别如下:1. 是:用于连系谓语和主语,表示状态、特点或者定义。

例如:“他是医生”、“这是一本书”。

此外,也可以用于回答简单的肯定问句,如“是的”。

2. 的: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修饰或限定的作用。

例如:“蓝色的衣服”、“我的家”。

此外,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语气加强或者强调,如“真的吗?”、“我就是的”。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文言虚词推断7法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汉语虚词

汉语虚词

比较分析,是语法研究中最基本的分析手段之一,更是虚词研究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分析手段。

(一)把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这是虚词研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比较。

例如“更加”和“越发”,都是书面语,都能用于比较,都能用来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

(1)她的精力比过去更加充沛了。

(2)他的精力比过去越发充沛了。

联系它们所出现的句式进行细致的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它们的语法意义并不完全一样。

(二)将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如人们常将介词“把”和“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分别凸现、说明“把”和“被”的语法意义。

再如副词“才”和“就”就是一组相对的虚词。

(1)他三十岁才结婚。

——他三十岁就结婚了。

(三)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例如语气词“吗”和“吧”都可以表示疑问语气,但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区别——用“吗”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不表明倾向性态度的询问”;用“吧”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事情的是与非表明一定倾向性态度的询问”。

(1)小王来了吗?——小王已经来了吧?(四)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跟抽掉了该虚词的句子拿来比较,即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

以“好了”的语法意义为例,“好了”是一个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语气词。

例如:(1)你只管开闸好了。

——你只管开闸。

(2)你就自己去好了。

——你就自己去(五)将形似实异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辨析,以区别貌似一样实质不同的虚词。

比如“不管”和“尽管”都是连词,又因都有一个“管”字,形体相近。

其实它们从意思到用法都很不相同。

(1)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无论/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2)尽管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最后我们还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虽然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最后我们还是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升。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技巧一辨词性。

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语。

如:一次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

“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三辨词义侧重点。

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

如你这样做,有点太过分了吧。

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

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有些紧张。

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

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

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

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

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得入内。

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

如他们的事情,我不清楚。

五辨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是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者强烈。

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难吗今天他没来,生病了不成六辨感情色彩。

有些虚词也带有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离去。

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语法特征。

词性决定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

例如,介词应该修饰限定名词和代词,副词应该修饰限定动词和形容词。

3.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和副词是考试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虚词。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被正确使用。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同样,要判断一个词是否是副词,你可以在它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比如“已经”和“甚至”。

你可以在这两个词后面加上动词“微笑”。

如果你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意味着这两个词是副词。

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语法基础知识之后,这样才能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有突破性的发展。

【小结】这一轮高考语文备考就要开始了。

我希望你会在这里
高三
在这段时间内好好复习
高考
准备好,来吧。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虚词的用法辨析

虚词的用法辨析

虚词的用法辨析正确运用虚词,是学好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高考试题测试内容之一;正确运用虚词的前提条件是准确辨析相近虚词之间的差别及熟练掌握虚词的习惯用法。

1、最、顶两词作为副词意思一样,一般可以换用;如:署假,我们最(顶)多三人去北京。

但是在“最高温度”、“最新成果”、“最佳营业员”这类比较固定的结构里,“最”不能换成“顶”,“顶”用于口语,前面用“不”修饰的时候,不能换用为“最”。

如:你一走了之,恐怕不顶合适,望一思而后行。

2、当、在两词作为介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有时可以换用。

如:当泰山鲁能队胜利归来时,大家到车站热烈欢迎。

该句也可以说成:在泰山鲁能队胜利归来时,大家到车站热烈欢迎。

但“当”只能表示“时点”:“在”还可以表示“时段”,用法比“当”宽泛得多。

病例:①当很久以前我们就成了朋友。

(“当”应改成“在”)3、自从、从、自三词作为介词都可以表示时间的开始,但“自从”表示时间的开始,只能指过去。

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式一直不错。

该句中“自从”可以换成“自”或“从”。

但不能说“自从现在起”、“自从下一年开始”,可改为“从现在起”、“自下一年开始”:“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的“自”不能换为“自从”。

4、不免、难免“不免”和“难免”作为副词意思相近,都有“不容易射开”“免不了”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情况,往往产生后面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不免”只用于肯定式,“难免”还可以用于否定式。

如:我的语文学得不好,难免写错别字。

该句中的“难免”可换为“不免”。

再如:他是海南人,普通话难免不纯正。

该句中的“难免”不能换为“不免”。

另外,霰注意的是,“难免”同“不”、“没有”连用时可以不表示否定;如“难免不写错别字”、“难免不出错误”、“难免不会碰到一些困难”,意思不变,这是人们的习惯用法。

但是“难免”后面的“不”如果修饰形容词,就表示否则意味。

如:“说普通话难免不纯正”就是“说普通话大纯正”的意思。

虚词方法

虚词方法

虚词辨义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 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虚词辨析技巧

虚词辨析技巧

虚词,包括关联词、介词、连词、助词,考试中,考查关联词较多。

关联词主要包括:1、并列关系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不是……而是……越……越……2、承接关系分句的先后顺序是一定的,不能颠倒。

如,首先……然后…………便…………就…………于是……3、递进关系后一个分句表达的意思是前一个分句意思的更进一层。

如,不但……而且……不仅……并且…………还…………甚至……不但不……反而……4、选择关系,如,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是……还是……5、因果关系由于……以致……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6、转折关系。

关联词前后句意思相反。

虽然……但是…………然而…………不过…………否则……7、条件关系除非……才……只有……才……无论……都/也……8、假设关系,一个分句提出假设,一个分句则是在该假设下会出现的结果。

如果……就……要是……就……若是……便……9、让步关系,前一个分句承认某种实事,做出让步,后一个分句从相反的方向说出正面的意思。

尽管……也/都……即使……也/都……固然……也/都……10、取舍关系,两个分句表示不同事物,二者取一。

取在前,舍在后或舍在前,取在后。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11、目的关系,一个分句表示目的,另一个分句表示为达目的采取的行动。

为/为了……免得/以免/以便……【解题技巧】1、把握词性。

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2种词性。

一类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一类是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虚词的词性不同,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

如,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________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必须/必需)必须,副词,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必需,多作动词使用,一定要有,不可或缺。

可以做谓语或定语。

”放弃“动词,填入词语是状语成分,用”必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
的辨析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 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
1、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 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 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 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
B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 道而伏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D.暮春者,春服既成
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 误的一组是: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 名显天下 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 如 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 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 B. 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C. 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 D. 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二、删除观察法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 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第4句“其”字 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除了“之”以外,“乎”、“焉”、 “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 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 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捕蛇者说》) 3.一人飞升, 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 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 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四、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 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 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 将伐颛臾》)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兼词“于此”,“兴焉”即“从 那里兴起”; 2.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 够看到它”; 3.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 为疑问代词“何、哪里”; 4.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词。
五、对应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 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经》) 4.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难》)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一、位置推断法
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 达语气的副词。根据语气的不同,5- 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 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 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 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所之者 5.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句“之” 在动词后, 作代词;
4句“之”处 于“所”后, 组成“所字 结构”, “之”作动 词; 5 句“之”处 于“广陵”
一、位置推断法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之”处于主 也 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 谓短语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并驱如故 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 之郡 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处于前置宾 10.顷之,烟炎张天 语和动词之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间,宾语前 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 置的标志
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 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 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5.杀之以应陈涉 6.昔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D
5.选出与“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为鱼肉 B.巨是凡人,僻在远 郡,行将为人所并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B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 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
A. ③⑤ C. ④⑤
B. ①② D. ⑥⑦
3.与例句中的“者”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5-8句中,“以”搭配的对象是动词或动宾 短语,可以断定“以”不是介词,而是连词, 根据全句的意思可以推断它们应该分别是表 示目的、结果、目的、修饰的连词。第9句 “以”字前后和形容词搭配,是并列连词。
再如“所”字: 与动词连用,常构成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与“以”连用, 表示原因和凭借;与“为”连 用,常表示被动;单用,常是 名词“处所”。
2、文言文翻译题中有时也涉及到 虚词的考查。
(高考题)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 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②勾践说于国人曰 B.①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②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 C.①善则善矣 ②此则国人之罪也
D.①舜不穷其民力 ②樊哙侧其盾一撞
C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一、位置推断法
二、删除观察法
三、搭配分析法 四、语境推断法 五、对应分析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 是 :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真州逐之城 门外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又试之鸡 ⑥项 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 A. 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 ②⑤⑦/ ①③④/⑥⑧ C. 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 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