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复习重点超全

合集下载

人卫第七版传染病重点

人卫第七版传染病重点

名解1、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恙虫病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

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为特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里急后重:为痢疾常见症状之一,里急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后重形容大便至肛门,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

5、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

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6、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变化主要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7、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特征早期是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8、猩红热scarlet fever: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

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9、感染性休克:亦中毒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的激活宿主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引起急性微循环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第七版传染病学期末重点

第七版传染病学期末重点

第七版传染病学期末必考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以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炎刺激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本病经呼吸道传播,儿童发病率高。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复习重点、试题-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复习重点(超全)_2

复习重点、试题-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复习重点(超全)_2

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现代定义及其认识: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④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基本);②比较的观点(核心);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

<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4.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简称“三间分布”第二、三章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1、发病指标⑴发病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 =100%,1000‰……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 =100%或1000‰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⑶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自-流行病学第7版——考试题型重点

自-流行病学第7版——考试题型重点

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P6(2)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百度)通过对特定的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来源未知)(3)发病率:是指一定的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频率。

P15(4)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病例。

P16(5)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的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

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P60(6)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百度)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一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收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通过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P81(7)相对危险度: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

(8)归因危险度:又称作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度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P76(9)比值比(OR):病例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P92(10)伤害: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的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人卫版第七版重点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人卫版第七版重点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亦称为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

Lymphocyte homing 2.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

3.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

有利于传递免疫信息,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至病灶。

第三章~ 第八章1.Antigen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一般具有免疫原形和抗原性两个重要特性。

2.Epitope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又称为抗原决定簇。

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3.Cross-reaction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4.Superantigen(SAg) 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

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化学性质主要为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5.Adjuvant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称为~。

如卡介苗。

6.Mitogen 丝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一类淋巴细胞全部克隆,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流病各章重点总结

流病各章重点总结

流病各章重点总结红色和加黑均为重点掌握内容,其余为熟悉内容,仅供参考!第一章一、流行病学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流行病学研究重要观点:群体、比较、概率论、社会医学、多病因论四、流行病学应用: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2、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3、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的效果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5、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6、卫生决策和评价第二章一、疾病频率常用测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使用场合。

①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100%②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③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100%(1)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3)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用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前者为新旧病例总和,横断面研究,静态指标;后者为新发病例、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动态指标。

④感染率:⑤续发率:一个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二代病例)占家庭或某集体成员中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称续发率。

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即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用于家庭、集体单位或幼儿园发生传染病时评价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

流行病重点

流行病重点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观点:是流行病学本身性质决定的,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

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

概率论的观点:特点之一。

3.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于急性病和传染病的描述,对描述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4.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天气暴露人口数K 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5.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对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K。

当某病在某地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病程(P=I*D)6.感染率:指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

=(受检人群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7.死亡率:指某人群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死亡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放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水平。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8.病死率:表示一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病人的比例受到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

=(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K 9.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某病在某地区流行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比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0.疾病的地区分布地方性: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一些疾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者只在该地区存在,可按特点分为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方法:①该病在当地居民的各类人群中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均低或者不发生③外来健康人群到达该地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降低,症状减轻⑤当地该病易感动物课放生类似疾病。

传染病第7版期末复习资料

传染病第7版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解1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各种疾病2感染: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为感染,由此而引起的疾病为感染性疾病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4 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5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6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7机会性感染:正常情况下无害的菌群或毒力很弱的外源性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

通常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破坏肠道菌丛平衡。

8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例改变和临床表现。

10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11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又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12传染性: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其他人。

13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候称为传染期14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可打印)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可打印)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流行病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流行病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3.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公式:发病率二一定期间内某人群屮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XK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吋I'可: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廡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公式:患病率二某特定吋间内现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杳。

1)观察时间:“吋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 患病率(P)二发病率(I) X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分类发病率患病率来源队列研究或疾病登记报告横断面调查分子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病例数调查时点的病例数(新、旧病例)分母平均人口数或暴露人口数调查人数或平均人口数时间有时间长度(一般为“年”)理论上无时间长度(一般为“时点”)性质频率构成比用途动态频率各种疾病病因分析、效果评价静态比例病程长的疾病卫生服务投入依据5.死亡率(Mortality Rate)公式:死亡率二某期间内死亡总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定义:指在一定期间某人群因某种原因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Z比。

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超全)2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超全)2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现代定义及其认识: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④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基本);②比较的观点(核心);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

<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4.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简称“三间分布”第二、三章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1、发病指标⑴发病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 =100%,1000‰……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 =100%或1000‰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⑶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流行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①普查:是一种专门的调查,它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总体中所有的个体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

②抽样调查:即是在所调研对象的全部单位中,依照同等可能性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论全体的调查方法。

③整群抽样:从总体中直接抽取若干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④单纯随机抽样: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是指所有抽样的基本单位有同样的概率被抽取的抽样方法。

⑤系统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方法。

⑥分层抽样:先根据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⑦偏倚:是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差异,从而错误的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⑧选择偏倚: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有问题,使入选者与未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着系统差异,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⑨信息偏倚:指在收集整理资料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病例组和对照组获得不同的信息而产生系统误差。

主要有回忆偏倚和调查偏倚。

⑩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的系统误差。

11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疾病:暴露的结局。

12标准对照:以已知经典药物在标准条件下与实验药物进行对照。

13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合实验组的数据均来自于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再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14交叉对照:在交叉试验中,所有受试者均依次接受所有干预措施一一他们接受干预措施的顺序随机决定,受试者同时充当自身对照。

15干扰:指实验组额外接受了与实验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措施,从而造成人为夸大疗效的假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①常用抽样调查,结果有较强推广意义
②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③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①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②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③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6、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②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在发病率水平。
③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暴发。这些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现况调查
1、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⑤用于社区卫生诊断⑥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现况研究的种类:<1>普查<2>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其中分层抽样误差最小,整群抽样误差最大。
5、确定样本含量的决定因素:<1>预期现患率P<2>允许误差d<3>显著水平α
5、现状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2、现况研究的特点: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
3、现况研究的目的: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
②提供病因研究的线索③确定高危人群④评价疾病检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升高降低
病程延长
患者寿命延长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出
诊断水平提高
报告率提高
病程缩短
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病例迁出
健康者迁入
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死亡指标
⑴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2.现代定义及其认识:
①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
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③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ﻭ ④ 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
3.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基本);②比较的观点(核心);③概率论的观点(特点)。
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k=100%或1000‰
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率、观察的时间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⑶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2、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对例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②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4、主要特点:观察法;设立对照;符合时间顺序;由因到果
5、研究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①确定研究因素②确定研究现场③确定研究人群④确定样本含量
⑤确定研究格局⑥混杂因素的确定⑦调查表格的设定⑧资料收集与随访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k=1000‰或100000/10万
⑵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100%
4、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和暴发。
①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适用于较大范围地区。
第二、三章疾病的分布和描述性研究
1、发病指标
⑴发病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 =100%,1000‰……
⑵罹患率: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Fra bibliotek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的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4.疾病的三间分布:以疾病频率为测量指标,来描述与分析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简称“三间分布”
人卫第七版-流行病学期末复习重点(超全)-
———————————————————————————————— 作者:
———————————————————————————————— 日期:

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1、队列: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经历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
2、暴露: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3、基本原理:①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
6、影响样本量的因素:非暴露人群或全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暴露人群与对照人群疾病发病率之差P1-P0;第一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power)1-β
7、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病例
非病例
合计
暴露组

b
a+b=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合计
a+c=m1
b+d=m0
a+b+c+d=t
暴露组发病率=a/n1非暴露组发病率=a/n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