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在社会问题上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通过对公共政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在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共政策学理论、政策分析、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的掌握程度。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涵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或决策。
2.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决策性、社会问题导向、行动导向、目标导向和制度导向。
二、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1.政策生命周期模型:政策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的理论框架。
2.利益相关者理论:政策制定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作用。
3.利益团体理论:利益团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
4.理性行动者模型:个体和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理性选择和行为。
三、政策分析方法和工具1.SWOT分析法:对政策实施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
2.决策树分析法:以图表形式展现政策决策中的选项和结果。
3.成本效益分析:对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
4.问题结构分析法:识别和分析政策问题的核心因素和关系。
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方法:政策识别、政策设计、政策评估和政策选择等步骤和方法。
2.政策实施的难题和对策: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执行者的能力和行为、政策执行环境的约束等。
3.政策传导和政策网络:政府与其他组织、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五、政策评估和政策学研究1.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指标:效果评估、效率评估、公平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等。
2.政策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方法:多层次治理、政策创新、政策学科体系和政策设计等。
在备考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时,学生应该重点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和挑战,熟悉政策评估和政策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公共政策考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相关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它对公共政策起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3、过程理论:这种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做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应。
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
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市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做出。
4、团体理论:这种途径将公共政策看做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订约和妥协的产物。
团体理论是美国政治学的主导理论。
它认为,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的主要行为,政治系统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被视为一种来自各利益集团压力的活动,政策则是这些利益团体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
5、全体一致规则:所谓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原则。
6、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总,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
7、博尔达计数法:即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序来给M个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分值从1到M,即被投票者列为第一位的提案得到M分,列第二名的提案得M-1分,被投票者列为最后一位的提案得1分。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考试的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得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1)政策主体: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2)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
包括政策问题和社会成员。
(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
政策科学范式的特点(P16)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大、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定整个政策过程;(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规范的。
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1、问题;2、目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3、备选方案: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4、效果: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确定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5、标准:6、模型: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一个关于实在的简化了的图像,它可以用来研究一项行为的结果,而不必采取实际的行动。
7、政治可行性:政治资源限制、分配限制和制度的限制。
政策问题:所谓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所谓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是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
简言之,是问题的“诊断”阶段,通过诊断,了解其症状,查明其病因。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系统议程②政府议程(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2、公共政策客体公共的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
3、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4、问题界定(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④团体与组织活动⑤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主观性与人为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5、政策选择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6、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目标的原则
(1)、目标必须是针对问题的。 (2)、目标应当尽可能的明确、具体。 (3)、明确政策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 (4)、目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5)、要处理好多目标政策之间的目标 协调关系。 (6)、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之间的统一。
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效益原则 2)、可行原则 3)、优化原则(力争多种方案的择优,防止“霍布 森”选择----仅有一个备选方案。) 4)、思维交锋原则 5、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 1)、经验 2)、逻辑 3)、直觉 3)、创新 4)、系统性思路
• • • • •
决策体制的基本类型 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反映, 也是决策权力行使的基本框架。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议会制 1.总统制 2.内阁制 3.委员会制 (二)独裁制 ( ) 1.宗教领袖型: 2.君主亲政型 3.军人独裁型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方案合法化的方式 1)、转换为国家法律的方式 一般要经过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 过议案、公布法律四个阶段。 2 )、转化为行政法规 一般要经过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 审查、通过、签署或公布等几个阶段 3)、转化为具体政策 4)、转化为行政措施或方案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汇总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汇总From:230宿舍+王晓蕊1、单选 10*12、多选10*23、名词解释3*44、简答3*55、论述2*15(联系实际、名词解释)6、案例1*13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但这门学科名称很不统一,主要有: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现实。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因此简单地讲,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1.公共政策基本原理2 .公共政策运行过程3.公共政策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主要领域5.公共政策学本身以上内容构成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框架,也构成了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致理论路径和综合取向。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性质根据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1.跨学科的综合性公共政策学不是作为某一现存学科的更新出现的,而是全新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
自考必过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讲公共政策概述公共政策的内涵1、对公共政策概念的探讨(1)哈罗德·拉斯韦尔、亚伯拉罕·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3)托马斯·戴伊公共政策是关于政府所为和所不为所有内容。
(4)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物采取的。
(二)公共政策含义公共政策是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行动方案、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5、公共政策(具体政策)的分类⏹①侧重于政治学科的公共政策⏹国家安全政策、外交政策、选举政策、权利保障政策等⏹②侧重于经济学科的公共政策⏹能源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③侧重于社会学科的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妇女儿童政策、卫生政策等⏹④侧重于市政和区域规划学科的公共政策⏹土地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公共通讯政策等⏹⑤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公共政策⏹科技开发政策、科技推广应用政策、技术改造政策、质量认证政策等⏹6、公共政策的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法律规制功能⏹利益协调功能⏹政治象征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发展⏹消极政策→→→积极政策⏹经验政策→→→规范政策⏹单一型政策→→→综合型政策⏹(一)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根源⏹1、行为主义的盛行⏹2、社会问题的增多⏹3、政策替代的文化⏹(二)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背景⏹首先,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公共政策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次,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世界改革浪潮的推动,公共政策的功能和作用愈加凸现。
⏹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产业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极大地推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4)加强监督,从严治政。(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其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最后,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选择其中5个,需要展开论述):
1.政治领袖
2.政治组织
3.代议制
4.选举制
5.行政人员
6.利益集团
7.专家学者
8.公众
9.大众传播媒介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所谓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剖析:
二是政策多变
三是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一是干部阶层利益诱发
二是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三是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危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从地方局部利益来看也许是有利的,但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是弊大于利,是有害的。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系统。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程序:
明确问题
选择参与人
问卷设计
分析第一轮结果
设计出后续问卷
召开小组会议
准备最终报告
第一轮问卷设计的内容:
预测项,要求专家对特定事件的发生概率作出主观估计。
问题项,要求答卷者对问题重要性进行排序。
目标项目,对特定目标的可行性及是否合乎需要进行磋商、判断。
3、政策环境
⑴定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⑵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体制或制度条件——提供外部的组织环境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政治文化——对政策过程产生影响
国际环境——必须考虑的因素
4、政策系统(公共决策系统)的划分
成本和收益折现
计算成本——效益率
第八章政策执行与监测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
⑴政策问题的性质
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
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研究途径
系统理论
过程理论
团体理论
精英理论
制度理论
公共政策学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
新制度主义
公共政策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阶级分析途径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第一,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第二,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第三,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第四,政府和社会团体等都不主动。
13,政策议程确定过程的模型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把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外在提出模型2、动员模型3、内在提出模型。
金登的多源流框架(p296)14,问题界定的重要性1、含义:又称为问题的构造,是政策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
2、问题界定的重要性:因为政策问题一般都是结构不良型的,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往往表现为相互竞争的、范围广泛的、含糊的问题群。
也就是在政策规划前,政策问题本身是什么依然是一个问题。
而一般的分析者在规划时都有把问题的解决放在第一位,然而这样做,很容易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的第三类错误。
15,政策目标的含义(p300)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6,基本的政策目标1、公平(平等)2、效率3、自由4、安全(秩序)17,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总的来讲,应该能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视角处理好目标问题。
因为政策目标本质上就是政策问题的未来状态。
18,政策合法化的含义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9,中国县级公共政策决策体制的模式1,虽然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可以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参照我国现行政治运行现状,可以得出我国决策体制的二元结构。
一是宪法结构中的人大中心地位模式。
一是非宪法结构的中共中心地位模式。
而后一种模式又占主导地位。
这种二元的模式,加上非宪法结构的模糊性和非法治性,会导致一些问题。
2、中国县级政府决策过程的参与者就其重要性排列依次为中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1、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亚当·斯密:人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常导致公共福利的增长,其效果往往比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行为好得多!2、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政策的实质:权力与控制—突出“强制性”“合法性”讨价还价—交易属性博弈—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4、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5、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中国共产党:直接形式、间接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3.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4.国家审判机关6、公共政策类型一般分类方法:(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7、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政决策机关、政执行机关、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8、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1.1 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治组织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计划和行动,旨在解决公共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
1.2 公共政策的特点•政策性:公共政策是一种有关公共事务的规定或行动,体现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决策和处理方式。
•公共性:公共政策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公众需求,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和长期性。
•综合性:公共政策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多个决策层面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和处理。
•政治性:公共政策是政府行动的产物,与政治关系、权力竞争等因素密切相关。
•动态性:公共政策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调整的过程,随着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发展。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1 问题识别与议程设置制定公共政策的第一步是识别问题并将其列入议程。
政府、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媒体关注等方式提出问题。
2.2 政策制定和方案选择在问题明确后,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并选择合适的方案。
这个过程涉及信息收集、政策分析和多方协商等步骤。
2.3 政策实施和监督政策的实施需要明确责任和资源分配。
同时,政府还需要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4 政策评估和反馈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和成效的评估,以便改进政策和提高其执行效果。
反馈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收集和利用的信息,用于制定下一轮政策。
3.1 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评估公共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涉及政策的成本和效果、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因素。
3.2 公共政策的社会公正性公共政策应当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机会,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公正性是评价公共政策的重要标准。
3.3 公共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共政策能够长期维持、持续发展,并在不损害未来世代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前需求。
3.4 公共政策的政策合法性公共政策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守公共利益和公共观念的底线,确保政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公共政策学考试要点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指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3.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显示效果,从而使得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4.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测: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引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5.公共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过冬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6.政策调整: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7.政策终结:政策制定者经过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重大不良后果后,采取必要措施终结其政策完整篇1.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管理职能,是活动过程,是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时效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动态过程性3.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引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分类功能角度:主导性和辅导性政策,提取性和分配性、再分配性政策,行为限制性和自我调节性政策,实质性和符号性政策层次角度:国家基本政策、社会各领域的管理和发展政策、地方政策5.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开山鼻祖:梅里安;1950年,劳拉和拉斯韦尔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是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斯坦福学术会议是政策科学发展史上的首次会议;1951年,丹尼尔.勒纳和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进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是公认的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著作6.两个发展方向:A政策分析理论:叶海尔.德洛尔b.查尔斯.林德。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定义、性质。
2、政策群与政策面3、方法论体系:后现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1、公共政策基本特征,功能2、政策工具的含义、分类2、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4、政策内容的划分
第三章1、政策系统及子系统的要素2、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政策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4、公共政策权的配置5、决策规则6、公共利益概念和界定7、民意与公共利益8、非政府的行为者:公民,利益集团,大宗传媒9、中国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不足
第四章1、政策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主义决策模型、集团决策模型
第五章1、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政策议程定义,类型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4、议程确立模型
第六章1、公共政策基本价值目标2、目标确立原则3、政策规划主体4、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基本要求5/、方案评估6、公共政策合法化:定义。
外延。
内涵
第七章:1、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2、政策执行手段。
3、中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爱及纠正
第八章1、政策效果2、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九章1、政策终结原因、对象、形式。
Ps:只是老师讲得重点,如果考试时出现的偏离请大家别激动。
莉莉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14.政策采纳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早期阶段,在此阶段中,决策者经过审核而确定某一个或一系列选择方案,以解决某个问题,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取必要行动以解决政策议程上的问题。
15.政策合法化:政策制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人们的认同,而通过一定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批准、公布和宣传的过程。
16.政策法律化又称为政策立法,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又有立法必要的政策方案转化为法律的过程。
17.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执行的机关与人员组合各种必要的要素,采取各项行动翼以成就某特殊的政策目标。
18.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9.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等功能活动所组成的动态过程,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20.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的主体从一定的制度、法规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及终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21.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22.政策调整是指政府部门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政策形式、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更新的工作,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23.政策分析是以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为重点,以现代技术、方法的运用为特征,以服务于决策者为目的的这样一种分析形态。
1.公共政策的特征(1)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结合;(2)稳定性和时效性的结合;(3)强制性和合法性的结合;(4)整体型与多样性的结合。
2.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功能。
3.政策研究组织的基本特征:(1)以改进政策制定、增进对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认知为目标;(2)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构成合理的研究队伍;(3)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时具有相对独立性;(4)实行政策研究、咨询及教学培训相结合;(5)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
4.政策研究组织的功能:为统治者服务,一方面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其具体表现为:(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2)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3)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4)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5)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5.我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1)功能“虚化”,行政性太强,而独立自主性和学术性偏弱;(2)地位“弱化”,政策研究组织的参谋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弱化,成为政府机构的“安置点”。
(3)方法“老化”,研究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很不合理,知识老化,以至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政策分析能力弱。
6.我国政策研究组织改进对策:(1)大力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充分发挥其参谋咨询作用;(2)创造条件,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3)加强政策研究机构总体设计和协调,正确处理好决策者与政策研究组织的关系;(4)借鉴国外政策分析的先进技术,改进我国政策研究的方法及手段;(5)加强培训,提高政策研究组织和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研究水平。
7.完全理性模型完全理性模型又称全面理性模型、纯粹理性模型,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完全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条件(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表现在他们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它政策资源的消耗完全理性模型的局限但是,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样的条件……首先,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例子:西蒙关于购买计算机的决策;其次,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再次,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对完全理性模型的评价该模型的优点是舍弃了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从而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
该模型的缺点是其前提假设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8.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者并不是追求最大化的原则,而是满意原则,现实的标准代替了综合理性的模型。
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决策者不需要穷尽所有的选择方案,从而简化了决策过程。
有限理性模型的决策步骤(1)确定问题或目标(2)决定最低标准(3)选择一个可行方(4)评估这个方案(5)执行方案对有限理性模型的评价有限理性模型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作了比较真实的解释,为政策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这一模型主要为学术理论而非政策分析服务。
9.渐进决策模型它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
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对过去的政策作局部的调整和修改,是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换句话说,渐进决策模型是经常修正过去的政策,而不全面更替。
渐进决策模型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按部就班原则,积少成多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
渐进模型的特点:(1) 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 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 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对渐进模型的评价渐进决策模型在政治上比较可行,该模型对缓解矛盾冲突、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带有维持现状和缺乏变革的保守主义色彩,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修修补补的游戏。
10.精英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该模型认为,民众远离公共决策过程,对政策既缺乏兴趣,又所知非常有限,一般民众很少向政府提出政策性的要求;此外,民众力量分散,缺乏组织,具有“搭便车”的倾向。
政策是从精英向下流至民众,而不是政府响应民情的结果。
对精英分析模型的评价优点: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情形,为比较政治研究和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缺点:这种模型忽视了人民大众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漠视了公共利益。
11.集团分析模型又叫利益集团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
每个集团都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其所争取的利益。
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一个集团的行动可能会影响到另一个集团目标的达成。
政府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功能就是使用政策手段处理集团之间目标或利益的冲突,以公共政策的形式达成妥协方案,并使用行政手段实施达成的公共政策。
对集团分析模型的评价该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均衡的结果,是政府受集团压力的综合表现,对政策过程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的,同时也符合了决策过程中民主和制衡的要求。
利益集团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它低估了政府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独立和富于创造性的作用;其次,该模型反映的是占支配地位的利益团体的利益;此外,在民主政治之下,人们可以通过选举,甚至个人的呼吁,向政府提出政策主张,而未必只有通过集团才能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12.公共政策问题特点:(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13.影响政策议程的行为者:(1)政治领袖(2)政党(3)利益集团(4)专业人员(5)公众(6)大众传媒14.构建政策议程的时机:(1)自然灾害(2)紧急事态(3)技术变革(4)社会运动(5)国际冲突15.政策规划的原则(1)信息完备原则(2)系统协调原则(3)科学预测原则(4)现实可行原则(5)民主参与原则(6)稳定可调原则16.政策规划者应注意的问题(1)不过度依赖经验,但又不一味求新(2)在观点和灵感出现后及时将其记录下来;(3)不试图对问题仓促地作全面界定(4)不过早对方案产生偏好,不随意对方案进行先期评估;(5)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考虑被排除的方案;(6)正确对待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