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复习提纲
《地理1》
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⑴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
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
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
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
②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8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8.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
9.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
10.区时计算:⑴地方时:东早西迟。
⑵区时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⑶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⑷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东加西减。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将日期减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一天。
*补充:①地方时换算原理: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
②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减异加。
③时区的计算方法:所在时区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
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
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
④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
⑤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11.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如风带风向;气旋、反气旋的流向等。
1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先从赤道向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再向下移至南回归线、再回到赤道。
13.昼长夜短的变化: ①夏半年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②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③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4.四季更替原因:黄赤交角存在。
15.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①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②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6.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专题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三大类岩石:
2.三大类岩石与岩浆间相互转化关系(图略):
3.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能量来自地球内能。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能量来自太阳能。
4.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5.六大板块:①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美洲板块;
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6.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7.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具有选择性,如:可见光中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8.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①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在近地面上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在高空上受热处形成了高气压、冷却处形成了低气压),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方向是从高压向低压),从而形成了环流。
②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9. 三圈环流:
(1)名称与成因:①低纬环流(0°~30°,热力环流)②中纬环流(30°~60°,动力环流)③高纬环流(60°~90°,热力环流)
(2)方向: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方向相同,与中纬环流的方向相反;
(3)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成因:①赤道的上升气流和两极的下沉气流——热力原因形成;
②30°的下沉气流和60°的上升气流——动力力原因形成;
(4)地表与高空的气压、风向相反。
(5)表现: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6)意义:①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平衡。
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10.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的成因:一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热力原因引起的,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一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的动力原因引起的,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移动5~10个纬度,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