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 土壤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透气、透水、透根、透肥的自然体系。
土壤形成过程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时间作用四个方面。
2. 土壤的结构及成分
土壤的结构包括土粒、土壤孔隙和土壤团聚体等,而土壤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气体和生物等。
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土壤类型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灰褐土、红壤、松散砂、石漠化土壤和承压衰退土壤等,每种类型的土壤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4. 土壤水分和养分循环
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是土壤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壤水分循环包括降雨入渗、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土壤水分下渗等,而土壤养分循环包括生物循环、土壤微生物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多种机制。
5. 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而改良土壤可以采用施肥、养护、植被恢复和人工调节土壤肥力等措施。
以上就是土壤地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2、NH3、N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在陆地上,在自然和栽培的情况下都能生产植物的疏松散碎的物质。
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高等植物生长需要16种元素,其中C H O N P S K Ca Mg 称为大量元素,Fe Cu B Mo Cl Mn Zn称为微量元素,在土壤中N P K 含量较少,尤其是N元素。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元素。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门塞尔比色卡:色调是指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又叫色彩或色别。
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所理解的浓淡程度。
亮度也叫色值、明亮度,是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在风化和成土的过程中,原生矿物供给土壤水分以可溶性成分,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提供营养物质。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土壤地理学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
土壤圈与水圈的关系密切,如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过滤、吸持与渗透进入水圈,成为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水体的物质组成产生影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供应生命体对水分的需要;水分也是土壤圈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土壤性质的介质。
土壤圈与岩石圈联系更为密切,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均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土壤侵蚀及其堆积也是岩石圈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
土壤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土壤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并供应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生物活动又对土壤圈的形成发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层的土壤纵断面。
从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枯枝落叶层: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淋溶层: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形成柱状、核状、棱柱状结构,较紧实母质层: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保持母质特性母岩层:未风化的岩石土壤质地或机械组成:土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组合即粒级大小及组成比例,反映土壤砂粘程度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粒级分为石块、砾石、砂粒、粉粒、黏粒五个大类别石块、砾石和砂粒由原生矿物组成,粉粒由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英组成,黏粒由次生矿物组成砂质土:透水性强,保水性差;通气性强,为好气条件;潜在养分少,保肥性差,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好,热性土;疏松易耕粘质土:透水性差,保水性强;通气性差,;潜在养分多,保肥性强,养分转化快,有效性差,冷性土;粘重难耕质量差壤土:砂粘适中,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理想的土壤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含水量适宜,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较好,宜耕期长,适宜耕作各种作物上砂下粘:蒙金土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类型单粒状结构: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按团聚体的大小分为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大块结构团粒状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型是水稳性的团粒结构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高达55%,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
土壤地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一、填空题1、(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3、在自然界中,(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
4、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层加B层,其叫做(土体层)。
5. 土壤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转换)和净化功能。
6. (土壤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生物圈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枢纽。
7.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交叉科学。
8.土壤地理学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土壤野外调查技术);土壤定位观测和室内研究等。
9.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著名的成土因素学说,并创造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
10. 土壤固相中矿物质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映。
11、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12.在大多数土壤中,矿物质的质量约占土壤固体物质总质量的95%,常被称为土壤(骨骼)。
13.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自岩浆岩或变质岩的残留矿物。
14.土壤中次生矿物的颗粒很小,具有(胶体)的性质。
15.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干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量的原生矿物。
16.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称为(土壤有机质)。
17、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
18.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土壤腐殖质)。
19.土壤中的黏土化合物和腐殖质很少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紧密结合成为(有机—无机复合体)状态存在。
20.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土壤水运动不取决于它的形态,而取决于它的(能量)水平。
21.土壤溶液体系是一个不均匀的溶液体系,土壤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具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精简版)
土壤的颜色的测定:土壤颜色的判断可以用目力,也可以使用门赛尔土壤比色卡,主要从色调、亮度和彩度三个属性来表示颜色。
色调(色彩、色别)亮度(色值、明亮度)彩度(饱和度)
颜色命名的顺序:色调-亮度-彩度。
4.主要性状:矿物分解、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有些土壤粘粒部分的阳离子交换量或硅铝分子率的高低与富铝化作用的程度不全吻合;若没有受到侵蚀,土层较厚;颗粒较细、排列紧密、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5.分类: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详细了解),黄壤。
第六章 土壤分布
1.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
7.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原来的
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未变。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8.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后重新组成的,其化学组成和构造发生改变。主要包括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小于10微米),呈胶体性质,又称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
指标界限不明确,定量化不足
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将自然带与土壤带混淆
对耕作土壤注意不足
连续命名法比较拖沓冗长,不便使用
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土相等8级。
(2)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
观点:分类依据是具体的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壤属性,划分的标志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按照土壤发生学理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S=F(W、J、G);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及高度等。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1、潮土由近河床向远河床处依次排列着( )。
A.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B.重壤土、中壤土、沙壤土
C.沙壤土、轻壤土、重壤土沙土
D.中壤土、沙土、重壤土、沙壤土
2、(多项)下列母质类型中属于运积母质的( )。
A.河积母质 B. 湖积母质
C.坡积母质பைடு நூலகம்D. 残积母质
3、下列土壤反应为碱性的土壤类型是( )。
19、活性酸;
20、土壤腐殖质:
五、简答题
1、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对土壤性状有哪些影响?
2、土壤产生缓冲作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盐成土(盐土、碱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改良方法有哪些?
4、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
5、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6、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7、棕壤和褐土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构型和主要理化性质的差异是什么?
三、判断题
1、沙土表层的昼夜温差大是由于沙土的导热率低的缘故。( )
2、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被土壤胶体专性吸附后,就失去了对作物的有效性。()
3、土壤的通气性越差,土壤的Eh值越低。 ( )
4、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就是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水的最大量就是毛管持水量。()
5、只要有硝态氮的存在,不论水田或旱地都可能存在反硝化作用。( )
A.暗棕壤 B.黑钙土
C.红壤 D.棕壤
4、(多项)识别发生层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 )
A.颜色 B..质地
C.结构体 D.新生体
5、某土壤发生层的代号为Bs,其中的s表示( )
A.铁铝氧化物的累积 B.粘粒累积的土层
C.碳酸盐的累积 D.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 使用关联分析,从上表挖掘出的信息是:{网上购物=是}{关注隐私=是}
1.2分类属性二元化的不足
• 利用二元化后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有些属性值可能不够频繁,不能成为频繁模式的一部分。这个问题主 要出在标称属性上,如例子中的州名这一属性。若不加处理的将其用多个二 元项取代,计算量将会过大,不太实际。所以实际做法是,将相关的属性值 分组,形成少数类别。例如,每个州名都可以用对应的地理区域如中西部、 太平洋西北部、西南部和东海岸取代。另一种可能性是,将不太频繁的属性 值聚合成一个称作其他的类别。 • (2)某些属性的频率可能比其他属性高很多,容易产生冗余模式。例如, 假定85%的被调查人都有家庭计算机。如果为每个频繁出现在数据中的属性 值创建一个二元项,我们可能产生许多冗余模式,如下面的例子所示:{家 庭计算机=是,网上购物=是}{关注隐私=是}
[36,40)
[40,44)
16
16
14
14
[44,48)
[48,52) [52,56) [56,60)
4
5 5 4
10
11 10 11
• 这些规则暗示16~24岁年龄组的大部分用户通常参加网上聊天,而 44~60岁的多半不会参加网上聊天。 • (1)如果区间太宽,则可能因为缺乏置信度而丢失某些模式。例如, 当区间宽度为24岁时,R1和R2被如下规则所取代。 • R1‘:年龄∈[12,36)->网上聊天=是 (s=30%,c=57.7%) • R2’:年龄∈[36,60)->网上聊天=否 (s=28%,c=58.3%) • 尽管它们有较高的支持度,但是较宽的区间导致两个规则的置信度都 低于最小置信度阈值。其结果是,离散化之后,两个模式都失去了。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第1章 绪论★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①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见作业本)②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3土壤可以保持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②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2CO 、4CH 、S H 2、O N 2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③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地理学期末重点复习
一,概念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自净能力;亦称土壤环境容量或土壤负载容量。
是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童,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物理风化;是最简单的风化作用,常见的物理风化的方式有温差风化、冰劈风化、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和层裂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单个土体;是指土壤个体的最小体积。
聚合土体;是由若干相互毗邻、特性相似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
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火山灰土;又称“暗色土”。
指晚近火山活动地区火山灰母质上发育的各种土壤。
淋溶土;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中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以及物质转移和能量转换。
泥炭化过程;指的是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积累的过程。
盐渍化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土壤垂直断面中土层(可包括母岩)序列的总和。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土壤地理调查;通过对土壤剖面形态及其周围环境的观察、描述记载和综合分析比较,对土壤的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肥力变化和利用改良状况进行研究、判断。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种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种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当涉及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2、土体构型: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是土壤剖面的最重要特性。
3、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4、地带性土壤:含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土壤。
5、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6、脱硅富铝化过程:盐基和氧化硅易被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淋失较少,铁、铝出现富集状态。
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分子比率。
反映土壤分化分解的强烈程度。
8、冰川沉积物: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减少,而将其携带的多个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物。
9、洪积物:间歇性水流(重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减少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10、土纲:土壤分类的最高级别,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1、土类:亚纲下列的分类级别。
土类是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12、诊疗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13、潴育层:在地下水升降或季节性潴积水分条件下,经潴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发生层。
14、隐育土:指在地区性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壤。
15、初育土: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性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16、白浆土:白浆土是在温带半湿润及湿润气候条件下,通过白浆化等成土过程形成的含有暗色腐殖质表层、灰白色的亚表层——白浆层及暗棕色的粘化淀积层的土壤17、灰化过程:灰化过程系指在冷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土体中进行的强烈的酸性淋溶过程。
18、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带状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
19、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理论,科学管理与综合分析含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技术系统二、填空题1、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在土纲级分为 12 个土纲,即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照答案一、名词解说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松散表层,它的实质特色是拥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给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代替:是指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同样、大小邻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含土壤中各样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样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之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芬芳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开释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含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必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往常依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区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依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一样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圆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同样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构成。
15、土壤质地:是依据机械构成区分的土壤种类,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相互摆列和聚会成为必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目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情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4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胶体的特性: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具有电性3、具有凝聚-分散性。
四道库恰耶夫提出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奠定了土壤发生学理论基础。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并释放盐基、磷、铁、硫等养分,同时生成新的次生矿物的过程
包括:A:溶解作用 B:水化作用 C.水解作用 (包括脱盐基、脱硅、富铝化过程,它是化学分解的主要过程,可使矿物彻底被分解破坏。)
生物风化包括: A.根系的挤压;B.地衣、苔藓保蓄水分,加强化学风化;C.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分解矿物等。 生物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成土作用的开始。
土壤剖面三个最基本的发生层:
1、淋溶层(A):处于土体最上部,又称为表土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累积层和物质的淋溶层。在比较湿润的地区,该层内发生着物质的淋溶,故称为淋溶层。
2、淀积层(B):它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一个完全发育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土层。
3、母质层(C):处于土体最下部,没有发生明显的成土作用,其组成物就是母质。
(二)有机质累积过程:(1)腐殖化(2)泥炭化(过湿条件下)(3)矿质化(好气环境下的土壤中)
(三)灰化过程 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真菌分解凋落物,产生酸性很强的有机酸(富里酸),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由于酸性很强, 便破坏矿物晶格,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Fe、Al随溶液淋溶淀积于土层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亚表层,从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
上师大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修订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绪论1. 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植物良好生长不仅要求土壤中诸肥力因素同时供应,而且必须处在相互协调的状态。
在农业生产中,人工调节土壤肥力,不仅要控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还要创造适应于植物生长的整个土壤条件。
3.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土壤的有效肥力):人为肥力:自然肥力经过开发、改造、施肥、播种形成农业土壤(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表层)(注:土壤是一种永续利用的可更新的再生自然资源)4.土壤与环境的关系(P1、P2图0-1 0-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N2O(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5. 土壤圈与土壤圈物质循环: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6.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①土壤记录着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②土壤作为地理环境变化记录体具有的特性:⑴广泛性和相对稳定性⑵综合性和聚集性⑶滞后性③土壤性状信息解译成环境变化信息是土壤地理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共同任务。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
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面积一般为1~10m2。
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
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
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
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土壤性质直接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更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3 缓解、消除有害物质4 调控水分循环系统。
5 稳定陆地生态平衡。
(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
(四)工程功能(五)社会功能: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惜的自然资源。
五、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
土壤资源的特性:1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2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3土壤资源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
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与小尺度分异。
六、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2.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研究;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研究;4. 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5. 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七、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八、西欧土壤地理学派1. 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植物营养学;2. 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风化;3. 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土壤微观形态。
九、俄国土壤地理学派1. 19世70~80年代,苏联科学家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着作《俄罗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
其主要观点有: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所形成的。
2)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5大成土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
2. 道库卡耶夫的继任者威廉姆斯(В.Р.Вильямс)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创立了统一形成理论。
他特别指出:1)强调了土壤形成过程是以生物为主导。
更加强调了生物在土壤发生和肥力发展上的作用。
2)土壤形成是以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形成的。
进一步完善了土壤形成与发生的基本理论。
他建立了“统一形成学说”和“土壤肥力学说”、“土壤结果学说”。
十、美国土壤诊断学派(詹妮、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成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
十一、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1.古代:根据土壤颜色划分土壤。
2.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的土壤调查研究。
3.20 世纪50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
4.近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十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一)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二)搞好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三)加强综合研究(四)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当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为:1.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2.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3.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4.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5.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日益扩展;6.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
第一章土壤形态、组成与性质第一节土壤形态一、土壤形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颜色、结构、质地、孔隙特征、紧实度、湿度、根系、洞穴等。
土壤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和外部表现,也是土壤发育至现阶段的标志。
二、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自土地表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由成土作用而形成,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
单个土体:体积最小,土层性质和形态一致,横切面呈六边形的土壤剖面内立体化三维实体。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
聚合土体是一个景观单位,是土壤分类和制图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土系或土型,我国土壤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
三、土层:是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影响下沿垂直方向产生分异的结果,是根据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的。
1. 国际土壤学会OAEBCR划分法: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2. 道库恰耶夫的ABC层划分法: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
3. 土层界线类型:土层之间的界线大多数是平整状。
波状界线,见于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袋状界线见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舌状,见于生草灰化土灰化层下限和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指状,亦称水流状,见于冻土腐殖质层下限,指的长宽比大于5,也可由腐殖质沿根孔或掘土动物穴向下流动而成:参差状,也有称冲蚀状,见于强度灰化土的灰化层下限,是强淋溶作用土壤的特征:锯齿状,有时见于粘质灰化土;栅栏状,见于碱土脱碱化层与柱状层之间。
四、土壤剖面构型:因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构造类型。
根据所含层次可分C 剖面、AC剖面等。
而根据复杂程度可分简单剖面和复杂剖面两大类。
1 、简单剖面1 )原始剖面:AC剖面,很薄腐殖质层下为母质层,如石灰土,石质土;2 )弱分异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间无明显;3 )正常剖面:具有完成土壤发生层,土壤厚度正常;4 )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土层厚度甚薄;5 )巨型剖面:湿润热带气候下岩石高度风化形成的厚度达数米甚至上十米的剖面;6 )侵蚀剖面:剖面上部被侵蚀,又称截头剖面,因侵蚀程度不同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侵蚀剖面;2. 复杂剖面1 )异源母质剖面:上层成土物质与母质、母岩不一致。
2 )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剖面深处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剖面。
3 )多元发生剖面:具有两个以上的特征发生层。
4 )堆叠剖面:原有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覆盖。
5 )翻动剖面:剖面表土以下剖面被人为翻动到地表。
6 )人造剖面:人类活动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形成的剖面,如高速公路的边坡。
土壤剖面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成土因素及形成演化过程。
五、土壤形态学特征(一)土壤的颜色:土壤颜色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主要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其中不同的色彩与不同的矿物组成和成土环境有关。
1.黑色:一般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是肥力高的标志。
但有些情况除外,如黑粘土、碱土。
此外,硫化物、二氧化锰等矿物及土壤湿度和质地都对土壤黑色深浅有影响。
2.白色:与石英、高岭石、石灰和水溶性盐类组分有关。
此外,长石、潮湿状态的蓝铁矿、石膏等也可使土壤呈白色。
红色:主要与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在土壤中的聚积有关,富含氧化铁的土壤,排水越好越红。
3.黄色:与水化氧化铁。
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聚积的结果,土壤中铁的硫酸盐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黄钾铁钒,呈鲜明的草黄色。
4.棕色:云母、伊利石及氧化铁混合的粘质土壤。
5.紫色:游离态的锰氧化物含量高的证据6.纯蓝色:北方沼泽土类潜育层的普通颜色,蓝铁矿。
7.绿色、橄榄色:过度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含有独特带有绿色的含铁高的粘土矿物。
(二)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通过手指研磨定性判断,室内通过机械组成的分析法进行,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砂土,不论加水多少都不能搓成条或片;沙壤土,湿时可搓成大拇指粗的土条,再细即断;轻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3毫米土条,弯曲或提起一端即断裂;中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8毫米土条,拿起一端不断,但弯曲成直径3厘米圆圈即断裂;重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土条,弯曲成直径2—3厘米圆圈不断,压扁有裂纹;粘土,土质滑腻,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以下的土条,易弯曲成小环,压扁无裂纹。
(三)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土壤团聚体是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更小的无机和有机颗粒以一定空间排列,垒结成的土体。
土壤结构形状有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状、粒状结构等。
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无结构、弱发育结构、中度发育结构和强发育结构等级别。
(四)土壤结持性: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
在野外,记载干、润、湿时的结持性。
干时结持性: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分为松散、松软、坚硬等级别。
润时结持性:松散、极疏松、疏松、坚实等级别。
湿时结持性:粘着性,在野外以土壤物质在拇指与食指间最大粘着程度表示,分为无粘着、稍粘着、粘着等级别。
可塑性:加水湿润土壤物质,在手中搓成直径3mm的圆条,继续搓细,视其改变形状而至断裂的能力,分为无塑、稍塑、中塑和强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