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长城的地理解读

长城西段是干旱地区和半
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东段
是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 区的分界线。长城以南, 水资源较多,以北水资源 缺乏。 长城中、西段干湿状况不 同,自然植被北部草原为
主,南部落叶阔叶林为主。
5.明长城与土地利用类型
长城中、西段位置接近于我 国旱地为主分布区和草地为主 分布区的界线附近,历史上农
就成为体育项目。
在在长城以南的种植业区,水是农业的命脉,传说中掌 管水的龙,成为农区的图腾崇拜。
6.明长城与我国名族分 布
我国以汉族为主的分布
地区 与以蒙古族、藏族满 族为主分分布地区之间的 界线,与明长城位置接近。 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
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影响下,
形成了不同地区宗教、文 化和习俗的差异。
长城以北宽广平坦的高原,矮草为主的植被,弯弓射箭
既是打猎的方法,又是战争的手段,现在成为体育和娱 乐项目。骑马好牛车都是传统而普遍的交通方式,马术
万里长城淮注入黄海
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总 长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 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 ;天然险长度为二 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2.明长城与地形区
自西向东,长城以北是
内蒙古高原,以南是河西 走廊、黄土高原;长城东 段以北是阴山和燕山山脉 和丘陵,以南是华北平原 和辽西走廊。 长城以南地区均为我国 传统的种植业区。
业技术落后,两线更为接近。
长城中、西段的北部以畜牧
业为主,以南以种植业为主,
另种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在衣 食住行等方面遂产生了明显差
异。
种植业的生产和居住一般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历史上的畜牧业则多逐水草而居。
古代,畜牧业生产单一性和不稳定性,遇到天灾,有时进入农业区掠夺,给农业区造 成极大破坏。长城的修筑与存在,是借以增强对畜牧业民族掠扰的抗御能力,保护中 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有益于社会生产力和封建文明的发展与积累。
长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长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长城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北方,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万里长城有长、坚固、历史悠久、施工精湛、工程量大等特点。
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扩展资料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作业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练基础
1.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导致下列城市 1 月平均气温差异显
著的主要因素是( A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 -20℃ -3℃ 8℃ 16℃
返回
练基础
2.我国铁路分布和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C )
A.南多北少
B.西多东少
C.东密西疏
D.南疏北密
1.我国自然环境差异
项目
变化规律
典型景观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 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
气温
气温逐渐___降__低___
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
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
返回
学知识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 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山
降水 海越来 越远 ,降水 越来越 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气候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关键点拨
难点回顾 中国基本地理国情
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关键点拨
规律总结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关键点拨
知识拓展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1)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长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
原过渡的丘陵、低山地区。它的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返回
练基础
10.图中丙区域与其他三大区域界定的主导因素是( D )
A.气温
B.降水
C.气候
D.地形
返回
优能力
11.一幅“中国吃货地图”从饮食文化角度反映出我国各地自 然环境和农业分布的特点。图中美食特色与我国农业分布或自 然环境契合的是( A ) A.山西刀削面、云南过桥米线—南稻北麦 B.牛羊肉—内蒙古牧区独有 C.火锅—四川盆地气候寒冷 D.小鸡炖蘑菇—东北平原广阔
长城的人文地理意义

长城的人文地理意义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
它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万里长城在政治上当时主要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的军事防御工程。
在历史上看也保证了中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保证的中原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等。
同时,万里长城也导致中原和北方名族缺少联系和来往,以至于文化方面的交融较慢。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长城以南的农耕区形成华夏民族,长城以南的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长城以北畜牧业地区,也于战国末形成以匈奴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匈奴奴隶制政权。
长城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形成的标志。
决定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
长城的影响意义和长城的简介

长城的影响意义和长城的简介长城的影响意义和长城的简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性工程。
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长城的影响意义和长城的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影响意义边带发展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78]居庸关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
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民族融合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79]雁门关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
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
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

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沿着中国北方的山脉、平原和沙漠地带延伸,起于东部的山海关,止于西部的嘉峪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
1. 建造目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侵扰和保卫中国的边疆而修建的防御工事。
2. 建设历史:万里长城的修建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陆续建设和修复。
3. 长度和覆盖范围:万里长城的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事。
它贯穿中国北方的山脉、平原和沙漠,横跨多个省份,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
4. 结构和类型:万里长城由城墙、城堡、烽火台、关隘等组成,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石筑长城、土筑长城和混合筑长城等不同类型。
5. 文化和旅游价值: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万里长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6. 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中国的一句名言,用来形容对抗困难和挑战的决心与勇气。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工程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还承载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高三地理教案知识点总结: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高三地理教案知识点总结: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主要有以下几个:
1.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而黄河也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两条河流的分水岭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之一。
2. 北京时间和新疆时间的分界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为了统一国家标准时间,我国划分了五个时区,其中北京时间和新疆时间的分界线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3. 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边防工程,横跨多个省份,起到防御和边界界定的作用。
长城也是我国的一道重要地理界线。
4. 中国与邻国的边界线:我国与邻国之间有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线,如与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国家的边界线都是我国的重要地理界线。
5. 淮河和秦岭-淮河线: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它和秦岭-淮河线共同划定了我国的地理分界,北方是黄淮平原,南方是江淮平原。
这些地理界线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并掌握这些界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分布。
同时,这些地理界线也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地理长城知识点总结

地理长城知识点总结一、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广泛,横跨中国北方平原、黄土高原、沙漠地带和山地地带。
它的主要沿线包括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河南地区、山西地区、河北地区、北京地区、天津地区、内蒙古地区等。
长城的东端起自山海关,西端至敦煌,全长超过2万公里。
二、长城的历史长城最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国家为了对抗外来侵略者,应用土方筑墙的方式进行边防工程。
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城建设,这也是中国长城建设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修筑。
而真正形成规模庞大、结构完整、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则要从明代开始,明初僧人圆梦,吴三桂、世袭。
长城一直具有对外抵御侵略的功能,经历了数百年的修建和修缮。
三、长城的类型根据地理位置、用途、结构和时代的不同,长城可分为多种类型。
大致主要有筑于山地的砖石墙、筑于草原的土筑、筑于戈壁沙漠的黄土墙、筑于水上的水上长城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长城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都各具特色,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四、长城的功能长城的主要作用是进行防御,遏制敌人的侵犯。
它也被用来进行边界标示,作为军事通道,以及交通运输线的功能。
长城的建设和修缮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长城也给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五、长城对中国的影响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城的修建和保护促进了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六、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中国长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同时,长城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七、长城的保护与修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修缮古迹、加固城墙、加强环境保护等。
地理知识·高中生必须知道的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及其意义

地理知识·高中生必须知道的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及其意义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市画一条直线为界线,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界线(标注山脉的经纬线)(1)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2)太行山脉:晋、冀分界线;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
(3)巫山:鄂、渝分界线;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线;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
(4)雪峰山: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5)武夷山:闽、赣两省的分界线;闽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界线。
(6)阴山: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7)古长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400㎜、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农业文化区与西部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线(8)秦岭: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两年三熟制与一年两熟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以北以旱地为主以南水田集中、以北以小麦、杂粮为主以南水稻集中;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界线;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9)大巴山脉: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
(10)南岭:两广与湘赣的界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
(11)天山: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12)祁连山:甘、青分界线;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的分界线。
(13)昆仑山:新、藏分界线;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地势—、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长城相关的地理问题大全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长城相关的地理问题大全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其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甘肃等15个省区市。
历代长城的位置、走向和修筑均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长城在自然地理上的作用表现也举足轻重。
历代长城位置走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各个时代长城的修筑情况来看,长城的位置、走向、城墙形式与长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关联十分紧密。
历代长城都是将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河流围括在国土之中,将水草丰美的地区、水源、绿洲和牧场等控制起来,这样既可以发展成为自己的屯田区,又使得敌人在这些区域难以生存。
在山地地貌的情况下,长城内侧尽量选择坡度相对较缓的地段,而长城外侧则尽量选择沟谷纵横的险峻高坡,以构成易守难攻的防敌屏障。
秦长城边界及走向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秦始皇修建的长城西起岷山临洮县,向东跨过辽阳市,直至鸭绿江边。
在甘肃境内基本是维修和连接了秦昭王长城。
秦长城在西北地区的修筑基本是沿着渭水、径水流域的北侧,依山岭走势,其目标是将渭水、泾水控制在长城的内侧,而在宁夏固原县和内蒙古包头市境内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
因坡取势的同时,长城多途经交通要塞,为加强防守,曾设障碍物。
总之,秦长城是沿着地形地貌此起彼伏,或在河谷之间穿梭,或在山脊上蜿蜒,曲折前进。
图1.1-1 秦长城分布示意图汉长城边界及走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汉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匈奴的防范,将烽隧和城障修筑在更边远的地区。
西汉将长城修筑到了大漠以北,最西端已经进入了新疆的罗布泊地区。
同时,汉代长城把甘肃河西走廊的大片绿洲纳入了长城内侧。
在甘肃额济纳河下游三角洲地区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城障和烽隧,而北部则利用居延海、素嘎淖尔、嘎顺淖尔形成天然屏障,南部则通过建造肩水都尉将额济纳河的绿洲全部包围起来。
可见,汉代长城在西北大漠地区的修筑采取了尽可能地控制戈壁中的绿洲、水草地带,从而断绝匈奴生存依赖的策略。
中国长城详解

长城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和发展,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
文化传承
长城作为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 文化财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
04
长城的旅游资源
长城的旅游景点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明 长城的一段,地势险要, 被誉为“万里长城,八达 岭段最雄伟”。
05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
长城的保护措施
文物修缮
对长城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缮,包括加固、修复和清理工作,以 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长城进行法律保护,对破坏和盗窃行为进 行严厉打击。
公众教育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长城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长城的传承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代表了中国 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 。
对未来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和展望
保护措施
加强长城的保护修缮工 作,防止人为破坏和自 然侵蚀,确保其长期保
存。
旅游开发
合理开发利用长城资源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 发展,同时注重保护和
传承。
教育宣传
加强长城文化教育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 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
长城的建筑材料
土
长城的建筑材料之一是土,土是 就地取材,具有成本低、易获取 的优点。通过夯土技术,将土层
层夯实,形成坚固的墙体。
石
石也是长城的常用建筑材料之一, 特别是用于修建烽火台和城墙的基 础部分。石材坚固耐久,能够提高 长城的防御能力。
砖
长城的一部分墙体使用砖块砌筑, 砖块经过烧制,质地坚硬,耐久性 更好。主要用于修建城门和城墙的 关键部分。
高二中国地理分界线知识点

高二中国地理分界线知识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分界线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中国地理的一些重要分界线。
一、大陆边界线1. 中国-俄罗斯边界线中国和俄罗斯的边界线位于东北地区,总长约4,300多公里。
这条边界线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线之一,起自黑龙江的巴颜喀拉山,经过的重要地点有黑龙江省的满洲里、伊春,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和北疆的额尔古纳,最终到达了新疆的阿尔泰山。
2. 中国-蒙古边界线中国和蒙古的边界线长约4,700多公里,位于中国的北部和北西部。
它从东部的黑龙江一直延伸到西藏的今克什米尔地区。
这条边界线经过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包头和赤峰等地,是中国重要的陆地边界线之一。
3. 中国-朝鲜边界线中国和朝鲜的边界线长约1,420多公里,位于中国的东北部。
这条边界线从中国的黑龙江省起始,经过吉林省,最后到达中国的丹东市。
它是中国与朝鲜之间的主要陆地边界线之一。
4. 中国-越南边界线中国和越南的边界线长约1,300多公里,位于中国的南部。
这条边界线从云南的西山一直延伸到广西的东兴市。
它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主要陆地边界线之一。
二、海洋边界线1. 中国-东海边界线中国东海边界线是中国陆地和东海之间的分界线。
它是从长江口一直延伸到鸭绿江口,是中国海洋边界的重要一部分。
2. 中国-南海边界线中国南海边界线是中国陆地和南海之间的分界线。
它从海南岛附近的永兴岛开始,经过了中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以及中沙群岛。
这条边界线被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在南海的领土争议。
三、地理分界线1.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中国的两大主要河流,长江和黄河,有明确的分界线。
黄河流域位于北方,长江流域位于南方,两者的分界线一般认为是从青海省循环走廊起,沿着陇东和陕西南部,最终到达江西省的龙虎山。
2. 长城长城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之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中国长城的景观特点和地理意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中国长城的景观特点与地理意义一、典例引领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燕京八景”之一的是 ( )A.八达岭B.山海关C.嘉峪关D.居庸关(2)关于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奇观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年代久远②规模之大③历史价值很高④军事防御功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居庸关在北京,居庸叠翠属燕京八景之一。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它因为年代久、规模大、历史价值高,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奇观。
【答案】(1)D (2)B二、考点透析中国长城的景观特点与地理意义(1)长城景观特点与世界遗产(2)长城中段的区域划分功能长城中段大体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成为众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界线。
①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
②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类型的界线。
③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界线。
④春小麦分布区和冬小麦分布区的界线。
⑤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界线。
三、题组训练1.近年来,在旅游景区玻璃栈道开始兴起。
在河北邯郸武安市境内的东太行山风景区,是一处集太行山雄、奇、险、峻和巧石、云海、清幽、变幻于一体的山岳型自然景区。
东太行山最高海拔1428米,东太行玻璃栈道建在海拔1180米的龙头崖山腰处,玻璃栈道全长266米,宽2米,栈道围绕山体而建,脚下就是绝壁天险、万丈深渊。
迈步在玻璃上时有破碎的声音,并且看到玻璃的裂纹慢慢裂开,其实这都是具有人体感应功能的碎化玻璃。
(1)试分析东太行山风景区兴建玻璃栈道的原因。
(2)各景区纷纷兴建玻璃栈道对旅游业有什么不利影响?【答案】(1)玻璃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玻璃栈道可全方位观景,视野更开阔玻璃栈道具有刺激、惊险、猎奇的旅游体验;玻璃栈道开辟了新景点,丰富了旅游资源;玻璃栈道可解决景区拥堵问题,增加环境承载力(答对三点即可)(2)破坏景区的自然美感;存在安全与维护问题;产品雷同容易带来审美疲劳(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景区开发要为游客安全负责,玻璃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为玻璃栈道修建提供了可能。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伟工程,是中国古代士兵用来防御外敌侵略的重要防线。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建筑,它的建造历史跨越了几个朝代。
但除此之外,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也是至关重要的。
万里长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万里长城的修建都选择了高山险岭的峡谷、山水相间的自然屏障的位置,因此它作为一道人工建筑物,对中国的地理环境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每一座长城的创造都意味着中国中部的山地和平原之间存在障碍,也就是说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隔;另一方面,这些分隔的地域又是长城所连接的,整个大地区形成了一个联动性更强的政治和文化实体。
同时,在中近期,长城也成为了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的一个地理标志,形成了类似市场、运输、文化和社会联系的区域经济。
因此,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可以说是全面的。
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长城在防御外敌的同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随后在中期完成了大量的修建和加固。
对于外敌的防御从一开始的相当有效率,但在少数胜利后,在汉朝开始缩小,最终形成了一种与邻国进行敌对对抗的政策,在清朝时期达到了效果。
在那个时期,长城的目的不仅仅是防范外敌侵略,还包括边界社交礼节和文化等方面。
它也形成了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来说,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界限,它还意味着信仰、战略和文化的融合。
今天的长城万里长城在历史上可以解释为防止外敌入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防卫性建筑工程。
然而,在今天,长城已经不再是军事防御的实体。
相反,它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吸引游客,推动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发展的政治象征。
保护和修复长城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
但是,保护长城并不仅仅是要让它保存到未来,也是为了它在今天的意义。
原本是防御工程的长城已经变成了全球知名景点,让我们联想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历史象征。
多元内容的保护和发展,被视为今天保护长城的基础。
结论总体来说,万里长城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壁垒和文化象征,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的地理界限意义。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文化意义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文化意义陶玉坤在对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文化的研究中, 长城是一个重要内容。
而且, 长城的文化内容与草原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文化地理角度观察长城的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长城的文化内涵颇有意义。
到目前为止, 有关长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有很多的积淀, 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长城学”。
文化地理是指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 而长城正是在空间上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隔。
所以, 从宏观层面把握长城与中国文化地理的关系, 可以对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某些独特现象加深认识。
长城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 长城在中国古代不是政权的边界, 而是因地理而设置的军事防御工事。
由于设防者与被防者之间文化的差异性, 使其成为了文化地理界线, 即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从理论上讲, 文化的差异性产生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对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各个游牧民族, 在历史中创造了与草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游牧文化, 而游牧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扩张性。
中原政权针对这种扩张性修筑了长城来遏制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略。
这是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果。
但是, 当游牧政权突破长城后, 中原政权又向更南的地区修筑新的防御工事, 即新的长城来设防。
当然, 从另一个角度还应看到, 游牧文化又具有兼容性。
当游牧政权据有中原地区后, 又修筑更加向北的长城防御来自活动在更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所以, 历史上的长城随着南北政权势力的伸缩而伸缩, 长城也相应地南移和北移, 而且这种长城的移动, 也并不是传统长城的简单复制, 而是根据新的地理环境修筑新的长城。
目前可知的中国古代兴建比较早的是燕、赵、秦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防御外敌的进攻, 开始修筑城堡和长城。
其中, 燕、赵、秦三国由于北邻草原地区, 与匈奴和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甚多, 这些游牧民族一般又比较频繁地进出于中原北方地区进行掠略, 出于防御匈奴诸胡骑兵频繁突人的目的, 三个政权的统治者都先后下令修筑长城。
长城的区域范围

长城的区域范围长城的区域范围董耀会区域是地理学概念,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地区则是指较大的区域范围。
长城区域也是一个长城为标志的地理概念,又常被称作长城沿线或长城地区。
考古学则习惯称长城区域为长城地带。
长城区域这个概念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王朝在这个区域修建了用于军事防御的长城。
横跨中国北部呈现带状分布的长城建筑,决定了长城区域也同样呈现带状特点。
长城区域是古代长城分布的主要地区,是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碰撞与交流的主要区域。
同时,长城区域也是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农耕和游牧经济在这个地区交错。
长城地区,同样主要指北方修建长城的地区。
应该说,在长城研究中长城区域与长城地区这两个感念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林沄认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指古来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而言。
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
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1]这个认识,对理解长城区域的范围很有帮助,基本给出了长城区域范围的正确理解和界定。
中国古代长城,除春秋战国早期诸侯国相互防御的之外,基本都是调整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冲突的手段。
游牧民族的概念,“游”指流动的人群,“牧”指游牧人的劳动方式和文化特征。
游牧是终年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游牧民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长城区域主要是指中国北方的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交错地区,在这个亦耕亦牧的地区生活着以农耕或以游牧为主的族群。
中国北方有一条最靠北部的山系,这条山系的内外地区约为北纬41°~42°之间。
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这条山系的南边为农耕经济,北边则是游牧地区。
这条山系由东向西,分别为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阴山山脉、太行山脉、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山脉、天山山脉。
长城:两个世界的分隔标志

长城:两个世界的分隔标志文 | 姚大中节选自《姚著中国史2·古代北西中国》感谢华夏出版社授权发布长城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问题是:为什么要兴筑这道城墙?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提出公式化的一个答案:“秦始皇造长城以防胡。
”外国学者的看法也相同,他们接受了古代罗马人为防御北方蛮族而自纪元八三年以后,陆续建筑从梅因兹沿莱茵河至多瑙河上游的长城系统,而以中国大长城与之相比拟。
然而,这个中外学者所能接受的答案却面临另一个问题:长城非秦始皇所“造”,不过是他在统一中国之后,以战国北方诸国原已分段建筑的城墙连贯起来而已。
长城既非秦朝始建,则长城作用如解释为“防胡”,时间上也应往前溯向分段筑墙的战国,而非秦朝。
长城的最初性格——国境线战国时期,列国间普遍流行系列性筑城运动,系在纪元前四世纪前后,当时这项运动的突然兴起,各国都显得特别热心,而且时间上也正随着北方胡人开始出现之后。
但是,胡人出现地区限于北方,战国时代的筑城运动,却须注意并非北方汉族国家特有地方现象;而且,也不是北方国家率先领导,反而是追随了内陆国家筑城的脚步。
在如上情形之下,只有一种解释较为合理,便是说:长城系战国列国出于相互间对抗需要而构筑的大规模防御工事。
这些防御工事存在于北方的,对象便非汉族国家而转向为胡人。
依此了解,可明了当初建筑长城,本质上并不含有偏重防胡的意义。
而且恰恰相反,长城还是汉族自身间基于相互对抗需要的产物。
▲李牧却秦北方长城较内陆长城开始构筑年代要晚到一个世纪之久的事实,史学界往往容易忽略,事实上,这却是交代史实的关键,至少说明了当时汉族眼中的敌人,主要还是汉人自己。
北方长城,作用自始非只消极面的防御,而另有其更主要的积极原因才兴建。
这个原因,须从长城为什么构成为北方新领土,以及新领土为什么开辟和为什么建设而得知。
那便是汉族势力继续膨胀之下,汉式农耕环境扩大与净化趋向的再延长。
汉族从游牧胡人手中夺取土地,是为了这片土地适合于农耕,这片土地既加入农耕中国,便拒绝胡人再予游牧化,拒绝部分必须有个标志,这个标志,便是长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
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其走向与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
因此,长城也就成为我国农区和牧区分界线的标志。
长城的延伸或回退,基本上反映了农区与牧区的扩张或收缩。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
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力”的平衡带,长城,一方面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它们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对撞中.客观上却促进了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
今日长城作为领土扩张和防御的军事设施作用已不复存在。
但是长城在地理上的许多界限指标意义仍然存在,它依然是许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区。
关键词万里长城地理界线过渡地带农牧界线文化界线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的地理界线。
纵观历代长城的地域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早期的燕、赵北长城,还是最长的秦汉长城,或是最坚固的明长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体一致。
它们都位于我国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
这个地带又是朴实淳厚的农业民族与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对峙的融合带。
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牧业生产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线。
更确切地说,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空间区域。
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长城地带。
为什么长城地带恰处于各种地理现象的过渡地区呢?我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长城形成的基础;然而,“人”,不同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选择。
长城地带正是历代各政治集团,为了地域扩张或防御,选择并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带。
1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以秦汉、明长城为代表的万里长城,由西向东,自甘肃玉门关外,沿着河西走廊北侧,东行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再循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错带,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岭的背脊上,随山势而转,直抵大海边缘。
它的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除黄土高原地势较高外,大部分为海拔2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边片;北部,自西向东有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山地,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是我国天然草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长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过渡的丘陵。
低山地区。
长城布设选择在这样的过渡地形是因为:一方面,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战争中历来是被重视的地形。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相互争战以步兵、骑兵为主的情况下,大江、大河及丛山峻岭等天险,不需要修筑军事设施,其本身就可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高峻的山地上修筑大规模的城墙,也是当时的运输手段、物质来源、技术水平所难以完成的。
所以早期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的布局主要利用天然设施。
各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是少数。
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长城,以及金长城、明长城,几乎都是利用了我国这条东北——西南、东——西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为主的过渡地表;另一方面,地形过渡带的特点往往是地势的绝对高度不一定很高,而相对高差大,地形崎岖,变化多端,成为既可攻,又可守的绝佳区位。
特别北部长城带的中段和东段。
中段,包括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西部等省区,在地质时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在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一系列界山,如贺兰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对称状,北缓南陡;长城带的东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地段,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山脉有燕山、太行山、大兴安岭、长白山及辽东、辽西丘陵。
山地由于地壳运动多次抬升高度较大,两级阶地间相对高度大、地势陡峻、险要。
长城带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却是地面平整、没有高峻的山岭,只有起伏和缓的残丘和岗阜;长城带的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真所谓北去大漠辽阔,南望平川沃野。
居中崎岖的过渡地带当然成为进行埋伏、了望、控制咽喉的最好军事基地。
水分条件是这一区域十分敏感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区域人畜的生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城地带除东、西两端分别位于半湿润和干旱地区处,大部分地段位于我国由半湿润向干旱气候区过渡的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长城地带农业生产中农牧交错分布,导致了农牧界限空间摆动频繁。
2 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长城是我国重要的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古代秦汉长城的位置大体和现今我国北方的农牧分界线一致。
线以南是我国以农耕业为主的农业区;线以北是我国北方的草原区。
自战国至秦汉时期,长城的位置随农耕区范围的向北、向西扩展而北进、西移。
战国时期,我国农区范围局限在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北至太原、中山,东至大海,西至西宁。
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一带,均属畜牧经济区。
当时,黄土高原还是片森林草原。
中部地区的农耕民族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秦、赵、燕都在当时农区的边缘修筑长城。
战国秦长城,为防卫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而筑长城,自甘肃临洮东行,经宁夏固源、甘肃环县以北,北行至陕北榆林,再折向东北,止于黄河西岸。
这段长城大体为当时的农牧分界线西段;赵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邯郸为中心的农耕区,北筑长城自河北宣化沿桑干河向西南,往恒山达雁山,再向西北折入阴山止于高阙;燕北长城是为护卫以国都蓟为中心的农耕区,分布在今张家口——赤峰——辽河——丹东一带。
燕、赵长城大体与当时农牧分界线的中、东段一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面、东面、将原燕、赵、先秦长城加以巩固、整修。
同时,随着大规模的屯垦实边,农耕区向西部河套一带扩展,增修了自内蒙古河套地区经宁夏贺兰山麓至甘肃兰州附近的一段长城。
以后,西汉长城扩建的重点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长城,以保卫新扩的酒泉、张掖、武威等肥沃的绿州农耕业,同时也保卫了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至今,这段长城与现在的农牧分界线大致相符。
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防御北方蒙古民族而建,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明长城的位置比秦汉长城向南后退,也大体和当时的农牧界线一致。
这样,万里长城本来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牧业文化景观的分异,并成为恢复这一地区农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证据。
二千多年来,我国北方的农牧界线历经变动,形成一个动荡不定的农牧交错带——农牧过渡区,也即长城地带。
其形成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及交错分布的民族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正如前面所述,这里属于半湿润向干旱气候过渡的地区,水热条件优于产北方草原,但不如南方传统的农耕区。
对于牧业来说,是它扩大优良牧场、壮大游牧经济的好场所;对于农耕业来说,这里又是“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界线。
所谓“雨养农业”即通常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00毫米之间,还可以发展“靠天吃饭”的农耕业;所谓“灌溉农业”,即当年降水量不足以满足农耕业的最低需求,必须依靠灌溉,只有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耕业。
长城地带,东部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西部也在200—400毫米之间,所以大部分地区可发展“雨养农业”,是农耕民族扩大耕地的主要目标。
总之,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既宜牧又可扩耕,是农、牧都可争、都想争的地区。
这是长城地带成为半农半牧地带的自然基础。
更为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民族力量的变化,农牧界线是相应变化,在你进我退,或我进你退的长期对峙、拉锯过程中,使这里成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融合带。
由于民族习惯,至今这里的汉民族以农耕为主,少数民族以牧为主。
在长城修建的历史过程中,秦、汉、隋、唐、明、清等时期,为边疆安宁,都曾大规模向长城地带移民屯垦,发展农耕业,农区向北推进,牧区北退;而魏晋至南北朝、五代至元这些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放牧业向南扩展,长城地带不少农田退农还牧。
但2000多年来总的趋势是农耕区向北推进,牧区后缩。
据统计,从元代至今,北方农牧交错带向北约有六次明显的推进,总的推进幅度最小处也有上百公里,最大处可达300公里。
北部的农牧界线由战国时期的燕山——太行山以北、以西,推进至今日辽河中上游——阴山山阴——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脉(除河西走廊)。
现在,长城地带的汉民族多以农耕为主,少数民族还多以畜牧业为主。
3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力”的平面带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长城地带,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对峙、较量形成的平衡带。
尽管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一部分。
但是,历史上各部落、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夺取空间领域,相互争战是经常发生的,在双方领土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直按摩擦、碰撞,战事最频繁的地带。
长城所在地带就处在这样一个政治区位。
在长城的发展历史中,攻、守双方经常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民族或诸侯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集中表现在中原农业文化区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区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两者之间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为划分界线。
农业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相比较,自然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自然资源要优越得多,因而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也高得多。
农业文化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农耕业定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加快了文明进程;而在游牧文化区,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则延缓了其文明的进程,甚至长期保留更多的原始成分。
尽管如此,在原始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总是呈正相关的。
特别是游牧民族在作战方面的机动能力、骑兵的神速快捷,往往是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而农耕区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又有着极强的诱惑力,所以长期来,北方的游牧世界始终是对南部农耕区构成长期持久的威胁。
领土是民族活动的物质基础,资源和财富的源地。
扩大领土不仅可以取得众多的资源和生活空间,还可以掠来大批的奴隶或廉价的劳动力。
因此,当北方游牧地区力量集聚、壮大,或农耕区内部阶级矛盾激化时,军事力量的对比明显倾向游牧地区时,游牧地区的统治者就会不顾一切地向农耕区发动冲击。
同样,农耕地区的统治者,在保卫边疆安定,护卫农耕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只要有可能,也是千方百计地用武力去扩大其领土,使其它民族臣服而兼并其领土。
所以,这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中原地区的历代统治者,为了防范居高临下的游牧民族的冲击,为加强原来不太高的燕山、阴山及黄土高原等自然阻隔,都不惜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兴建、加固长城。
这条人工修造的万里长城因此发挥了分隔两个政治单元的功能。
长城的延伸或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力量对比的变化。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在相当长时期内,匈奴曾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力量。
战国末,匈奴进入奴隶社会,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占领了蒙古高原,并南逾阴山,渡黄河。
燕、赵、秦等诸侯国则筑北长城以阻隔。
秦统一后,中原王朝力量强盛,匈奴北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