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习俗

合集下载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湘西赶尸,是指一种古老的风俗,即在人死后,将尸体暂时保存在棺材里,等待一定的时机再行埋葬。

这一传统习俗在湘西地区流传已久,而其背后的真实原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探讨。

赶尸的真实原理,首先要从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入手。

湘西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加之受到长期的封建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死后的灵魂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得以安息。

因此,赶尸的实质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超度仪式,以确保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抚和安息。

其次,赶尸的真实原理还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关。

湘西地区多民族聚居,信仰多元,其中傩戏、巫术、道教等宗教信仰对赶尸风俗的形成和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宗教信仰中,有关生死轮回、鬼神超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赶尸这一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赶尸的真实原理还与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观念有关。

在湘西地区,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因此,赶尸的背后,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死的一种超越和解释。

总的来说,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它既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宗教信仰和人们对生死的认知的体现。

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赶尸这一古老的风俗逐渐式微,但其背后的真实原理却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赶尸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和人文内涵,对于我们了解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们对生死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怀念。

赶尸这一古老的风俗,虽然在当今社会逐渐式微,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湘西巴代简介

湘西巴代简介

湘西巴代简介
湘西巴代是指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一种特色民俗表演形式,是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巴代文化形式。

巴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相传起源于汉朝,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巴代表演中,表演者扮演巫神或者其他神明,以附体的方式表达神佛意志,通过舞动、歌唱、念经等方式来祈福、驱邪、祭祀等。

巴代活动通常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庙会上进行,吸引着大量当地居民和游客观赏。

巴代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巫师巴代、歌舞巴代、鼓乐巴代等。

表演者通常会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手执法器或者乐器,通过手势、动作、音乐、歌唱等形式来传达神秘的宗教意象。

巴代还会结合一些宗教仪式,如念经、祈祷、献供等活动,使整个表演更加庄重神秘。

巴代表演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巴代也成为湘西地区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
湘西赶尸的真实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它相信死者在世间逝去后会继续存在,并且需要得到合适的安葬才能得到安息。

根据这个信仰,如果死者无法得到适当的葬礼和安葬,他们会变成"无主孤魂",无法超生到来世。

因此,赶尸的目的
是将逝者重新埋葬到合适的墓地,以便他们能够得到和谐和平的生活。

赶尸过程中,通常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他们被称为"赶尸人"。

他们会在夜间进行赶尸的活动,遵循特定的仪式和程序。

首先,他们会寻找那些逝者没有得到适当安葬的墓地,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财力或身份不明导致的。

然后,赶尸人会挖掘出逝者的尸体,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修复工作。

接下来,赶尸人会按照特定的仪式和规范,将逝者的尸体重新埋葬到合适的墓地。

这个过程通常会伴有祈祷和念经等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整个过程需要保持谨慎和尊重,以免冒犯逝者或触犯相关的宗教信仰。

需要强调的是,湘西赶尸并不涉及任何黑暗或邪恶的行为,它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

虽然赶尸的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或不适,但它是为了给无主孤魂带来安宁和救赎。

由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赶尸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减少或消失,但在湘西和其他一些地方,仍然留存着这一传统。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如下:
1.踩塘节: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有一种叫做“踩塘节”的习俗。

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会到河塘边跳水、游泳,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开始。

2.舞龙舞狮:在湖南的一些地方,如长沙、湘潭等,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吃年糕:湖南人过年一定会吃年糕,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寓意新的一年事业、生活步步高升。

4.贴春联:湖南人过年会贴春联,门上、墙上贴满对联,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

有的还会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增添喜庆气氛。

5.走亲访友:春节期间,湖南人会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团聚共度佳节,增进亲情友情。

6.烟花爆竹:在一些地方,人们在除夕夜会放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是湖南过春节的一些主要风俗,展现了湖南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坟上要插一把纸伞,一根"子孙棍",倒放一只簸箕,插上已出嫁女儿和侄女们送的"活乐伞"(纸扎的,如花圈)做好坟堆后,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毕。

湘西风俗导游词5篇

湘西风俗导游词5篇

湘西风俗导游词5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湘西,隶属湖南省,因位于湖南省(简称“湘”)西部而得名。

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湘西风俗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湘西风俗导游词1亲爱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

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

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

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

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

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

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

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

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

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

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

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地处中国的中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地方。

土家族作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来揭示文化艺术的精髓。

一、传统婚俗土家族婚俗是土家族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体现之一。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许多让人独特而深刻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土家族婚礼中,新郎需要经过“招亲”、“合亲”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以示对新娘的真挚情感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而在婚礼中,土家族的人们还会进行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表演,歌唱等,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二、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的选材多采用石块,墙壁上还会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

特别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吊脚楼悬挑在山坡上,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既能够抵御洪水和野兽的入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文化艺术中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土家族的歌曲和舞蹈既有激情四溢的民歌舞,也有叙事性强且感人至深的大型舞剧。

例如,土家族的“跳花鼓”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独特韵味的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丰收和喜庆的场合。

跳花鼓舞者手持花鼓,脚步灵活舒展,以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表达着土家族的喜悦和豪情。

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和农历八月十五等。

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以表达对传统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在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特色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丧葬习俗

湘西丧葬习俗

湘西丧葬习俗老人临终,所有儿女须围在身边送终。

当家主人,备香一把,纸钱三斤六钱,烧成灰烬,为“落气钱”,在死者的房内烧,在屋外烧。

儿女放声大哭。

同时,扯来菖蒲或者桃树枝,放于水中熬水浴身,梳发换装。

裤带用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线,不得多或少,用其中颜色的丝线(黄,白、黑、紫、蓝、绿、棕),穿寿鞋,鞋底用墨汁点上七个点,呈北斗七星状。

穿戴整齐后,用两扇门合置在堂屋中,让死者仰面而躺,叫“上柳床”。

脚下摆米或饭一碗,熟蛋一个,碗上插些草杆祭之,免得以后成饿鬼。

装木,要用七家人烧柴后留下的灰,放入棺材底部,再铺上竹席,被子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可以将死者放入其中。

棺材底部的四角要垫上纸钱(一般是一指厚)。

请道士,取水。

道士将符咒(写上死者的姓名,生辰。

并将符咒的下端撕成三条。

)粘到一根棍子上——引魂旗(用来引领死者的灵魂)。

由死者的长子,一手拿引魂旗,一手拿一只碗,到水井打一碗水,道士还要给水井念经下咒语。

交与道士。

道士接过水,引魂旗口中念咒,完毕,将水放到神龛上(这是一种防腐的巫术,这种巫术可以使尸体即使在六月天也不会腐烂。

)布置灵堂,尸体一般在家里放三天,五天,这个是要看日子来决定。

如果是三天的话:第一天打绕棺,道士绕着棺材转,边转,边唱“丧堂古歌”(在湘西,有人丧,必定会请道士来打绕棺和请陪亡人来唱丧堂古歌。

这是湘西一种古老的沿袭下来的贵遗风。

古歌源于何时,从那古老的唱辞中追溯,似乎与楚汉时期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丧堂古歌有其一定的格式,起始结尾,都有一定的成俗。

演唱分为起歌、唱源、正歌、送歌等几部分。

)丧堂古歌可以用苗语唱,也可以用客话(汉话)唱。

一直要唱到出殡的前一天(一般是晚上唱,白天也可以唱),此过程中儿女戴孝,大哭。

穿戴与汉人相似。

安葬前一天“大葬夜”仪式中上通天桥(又称奈何桥)。

通天桥以方桌和条凳搭造,以白布缠扎,并点缀蜡烛。

仪式中由道士在前引渡亡灵,过桥,家属紧随其后。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2023-11-05•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述•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目录•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表现•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目录的案例分析01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述起源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古代巴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不断演变,吸纳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内容与形式。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涵盖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特点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现状近年来,湘西州政府加大了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教育活动。

挑战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不足、传承方式单一等。

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02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物质表现湘西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形式,以木材为支架,悬空而建,既防潮又美观。

吊脚楼石板房寨落用青石板建造的房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耐久性。

多个石板房组成的村落,体现了土家族的团结和防御意识。

03土家族传统建筑0201土家族男女的服饰各具特色,男性服饰简洁大方,女性服饰则绚丽多彩。

土家族服饰文化男女装土家族童装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假小子”装,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童装在传统节日如“赶年”、“牛王节”等,土家族人会穿着特定的节日服饰。

节日服饰土家族菜以酸辣为主,如酸菜、酸萝卜等。

酸辣食品土家族人喜欢吃糯米饭,并在节日和祭祀时食用。

糯米饭土家族人喜欢饮酒,并有独特的酒歌和酒礼。

酒文化土家族饮食文化03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表现节奏与韵律土家族传统音乐舞蹈的节奏通常明快热烈,韵律感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苗族的婚俗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的婚俗文化也颇具特色
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说媒、定亲、迎
x
亲等步骤
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华丽的嫁衣,佩戴 银饰,由新郎带领回到新郎家
此外,苗族还有独特的"逃婚"习俗,新郎 必须"抢"回新娘才算完成婚礼
6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文化
湘西苗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 地域特色
糯米饭是苗族人民的主食之 一,而苞谷酒则是苗族人民 最喜欢的饮品之一
风格古朴典雅
2
3
此外,苗族的寨门、石板路和风雨桥 等也是其建筑文化的代表
4
苗族的节庆
苗族的节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丰富多彩,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鼓藏

春节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庆祝活动包括跳鼓舞、舞龙、
舞狮等传统表演
鼓藏节则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 日,期间会进行庄严的祭祖仪
式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5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
1 苗族的服饰 2 苗族的建筑 3 苗族的节庆 4 苗族的婚俗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A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是中国湖南省西
部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
文化遗产
B
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苗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的语言文字
2
苗族的服饰
1
湘西苗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其刺绣工艺精湛,图
8
苗族的信仰崇拜
苗族的信崇拜
湘西苗族人民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认为 祖先神灵掌管着人间的一切,祭祀祖先是一种 重要的仪式。此外,苗族人民也崇拜自然神灵, 包括山神、水神等。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民 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苗族婚礼习俗十分传统但是却很有趣,既有父母的包办婚姻也有自由恋爱,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湘西苗族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湘西苗族婚嫁习俗:新婚三晚不同宿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

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

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

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

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

“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

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

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

”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

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老人家不嫌弃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

您老人家不愿意上山,我们就帮您修—栋新房。

”一席话,说得老人热泪直滚,但还是不肯上山。

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

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关于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吃: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婚丧习俗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

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边城中湘西社 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

边城中湘西社 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

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边城中湘西社会的风俗文化与其影响》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而独特的湘西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更对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湘西社会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

在书中,端午节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河中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岸边观者如云,欢呼雀跃。

年轻人纷纷跃入河中捉鸭,展现出他们的勇敢和矫健。

这样的节日习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力量、勇气的崇尚。

这种对节日的重视和热情,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整个社区在共同的庆祝中更加团结和谐。

婚俗也是湘西风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湘西,婚姻往往有着一定的传统和规矩。

比如,媒妁之言在一些情况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双方家庭的认可和同意是婚姻成立的重要前提。

同时,彩礼和嫁妆的交换也是常见的习俗。

然而,与一些地方不同的是,湘西的婚俗中也有着对爱情的尊重和追求。

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就超越了世俗的规矩和物质的考量。

这种婚俗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年轻人追求真爱的空间,反映了湘西人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和抉择。

湘西的歌舞文化同样别具特色。

人们在劳作之余,常常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愉悦。

歌声悠扬,舞姿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歌舞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手段。

通过歌舞,人们传递着喜怒哀乐,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这种歌舞文化培养了湘西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

饮食文化在湘西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湘西地区的特色美食,如酸鱼、腊肉等,反映了当地的物产和气候特点。

酸鱼的制作,是为了在潮湿的环境中保存食物;腊肉则是在冬季为了储备足够的营养。

这些独特的饮食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体现了湘西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六年级话题湘西苗族的风俗

六年级话题湘西苗族的风俗

湘西苗族的风俗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
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约定。

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

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

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还有呢,逢辰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必须休息一天,若这天干了农活,就是犯忌了。

因此,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天会踊跃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

“看龙”的习俗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迫不及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一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

这一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约定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情欢乐,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气象。

关于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不妨可以亲自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一定会大张见识,很开心的!。

湖南湘西风俗作文

湖南湘西风俗作文

湖南湘西风俗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湖南湘西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充满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

婚礼是人生的大礼仪,所以各个民族的婚俗礼仪即使是形式上有所区别,其寓意都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欢迎参阅,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了土家先民以山歌传情意的习俗:“凡耕作出入,男女通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一、求肯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

“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

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

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轮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镂花;盘圈以空心银条盘绕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

牙钎即银链,由两块镂刻银牌和多根银链组成,下吊牙钎、挖耳、小刀、金瓜锤等,分两层或三层,层次多者美。

后尾用银制花草藤叶连缀而成吊手后背。

4、嫁娶婚俗:以歌为媒,境内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恋,多以歌为媒。

苗族更为普遍。

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赶场、赶秋、樱桃会、挑葱会等场合相识后,遂开始约会。

约会一般以草标为记。

约会时即开始唱歌,先唱"访名问姓歌",如同姓不再对歌,以兄妹相称。

如非同姓则以对歌了解情况,加深感情。

多次约会对歌,遂以歌相互赠物、如项圈、手镯等。

至此,情感已达高潮。

女方真心相爱,也以歌词暗示。

双方私订终身后,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开花一口钟,二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吐丝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过沟,妹是沟边花石榴;青藤缠树缠到死,树死藤干两不丢"。

5、哭嫁:土家族婚俗。

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半月。

届时,村寨中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对哭。

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吃离娘饭"、"哭栽花"、"哭离闺门"、"骂媒人" 等,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如"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再如"骂媒人":"你做媒人想喝酒,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走了西家走"。

6、拦门礼:土家族、苗族婚俗。

土家青年在结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轿、乐队等队伍到女家迎亲。

女方早在门口摆大桌拦住门。

男方至门口时,女方执事人以歌声与男方执事人讲拦门礼。

一般为盘问姓名?为何而来?走旱路、水路?"婚烟根把"等,男方执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开门,请接亲队伍进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输,得拿出"三茶"、"六礼"(皆为红包)及报晓鸡、梳头油、蒙头帕等礼品,请女方开门进屋。

苗族拦门礼与此大同小异,摆上桌子关上门,若男方答不上,则将红包从门缝塞进去,求主人开门迎接,但男方全权代表'管亲郎"须先从方桌下钻进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

接亲队吃过酒饭,天将麻黑时,陪嫁的姑娘以涂在手上的锅底灰向她们认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亲的男青年)的人脸上抹去。

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个黑花脸,他又用手将脸上锅灰抹下来往姑娘脸上反抹过去。

男女戏谑,闹成一团,旁观者笑得前仰后翻,而真"摸米"却不愿受抹,躲在花轿边或老人背后,因为,未婚姑娘不准接近花轿,不准打扰老人。

8、节庆民俗:社巴日摆手土家族习俗。

即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大摆手"、"小罢手"之分。

大摆手在摆手堂举行。

摆手堂前宽坪中竖一高24米的旗杆,两面龙风旗迎风招展,顶端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届时,各寨分别组成龙风旗队、祭祀队、舞队、小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

至摆手堂前,各队依次"闯架进堂"、"扫邪安神"、"祭神献供",随以排炮、吆喝声,似春雷般的大锣大鼓引出全场沸腾的大摆手舞。

小摆手一般在寨内坪场举行。

内容一致,场面较小。

届时还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赶秋: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四乡八寨百姓齐集秋场,多达万人以上。

人们唱苗歌,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

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1-2人。

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

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

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

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

接着分割牛肉。

晚上,要举行周b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11、歌乐鼓舞打溜子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

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

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热闹非凡。

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蛤蟆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

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

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

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

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传情表意。

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畅;一首苦歌令你唏嘘垂泪;一首情歌则令人如醉如痴。

苗歌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装饰音多滑音,别有韵味。

苗歌分"韶唔"(高肠、"韶萨" (平腔)两类。

高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平腔悠扬悦耳,婉围流畅。

12、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分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从鼓舞、猴儿鼓舞等。

伴奏者以鼓捧击打鼓边,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击鼓面,节奏可慢可快,情绪激越时,鼓边与鼓点急促有力,气氛十分热烈。

男子鼓舞英武娇健,粗犷有力,动作有"收割打谷"、"大鹏展翅"、"猛虎下山"等。

女子鼓舞传统动作有"美女梳头"、"纺纱织布"、"挑花织带"等,文雅平稳,灵巧秀丽。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团改编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庆丰年》、《毕兹卡的节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赶歌》、《苗山赶秋歌》、打溜子、《八哥洗澡》等先后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奖。

并培养了象宋祖英、何继光等一批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其次,保靖县,吉首等县,总人口80多万人,占全州总人数35.17%。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古风旧俗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体现土家族主要特点的风情习俗仍然较为系统明显的保留着。

1、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尤以春节、四月八、六月六为甚。

春节即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

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

其来历说法甚多,均与古代战争有关。

围绕过年,一进入腊月就采买年货、打粑粑、做团馓、杀年猪。

二十四过小年,打扫阳尘,敬灶神。

过大年这天,屋里屋外插松柏、梅花,贴压岁钱(纸钱)。

吃年饭最重一家团聚不窜门。

中午开始吃年饭,喜食甑子饭、粉蒸肉、"合菜"。

饭前每人挟-砣肉放在饭上,插上筷子先祭祖。

饭后,给家禽家畜、果树喂米饭"过年"。

三十晚烧旺火守年,鸡叫头遍放炮竹守年,鸣叫头遍放炮竹抢年。

初一窜门拜年,以示敬重。

自初三跳摆手舞,十五方散。

过十五吃猪头,才开始新一年的农活。

2、四月八。

四月八是仅次于过年一个大节,其来历,各地的说法不一,主要传说有三: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土家族先民曾拖着牛尾巴过河脱离险境。

故这天要让牛息耕,并喂以精饲料;二说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有的是四月初八到达,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达。

为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3、六月六。

这是土家族.又一个大节。

"六月六是土家过小年",举行以祀祖先为主的摆手活动。

节日来历传说不一:一说六月六是把出了嫁的姑妈接回来"喝伏":二是说纪念土家族祖先来湘西定居的日子;三是较为普遍的说法,传说这一天是茅岗土司、土家族英雄覃蒙难日,覃被害,死得很惨,不仅血染征袍,而且被剥了皮,为了纪念覃王,土家族人家家户户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