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计篇》第一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它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所以,要用五事去研究它,用七计去比较它,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就是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敢违抗。
天,就是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
地,就是高丘洼地、远途近路、险阻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
将,就是将领要智谋高超、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法,就是军事训练、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军法军令。
以上五事,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的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用“五事”、“七计”比较敌我优劣,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
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天时地利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强利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执法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 第二篇《作战篇》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运用及体现
苏军战士在废墟中激战
(请看视频3,4)在1942年7月对斯大林格勒进行 请看视频3 1942年 了猛烈进攻, 17日 了猛烈进攻, 7月17日,德军在顿河卫战开始了。德军发起 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 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 反击。 23日 了顽强的 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 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 才突破顿 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 斯大林 格勒。在这紧急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 格勒。在这紧急关头, 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 命令该 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消灭逼 加河的敌人。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 近伏尔 加河的敌人。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 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 13日 德军 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 德军 斯大林格勒市, 才攻入 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 烈的 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 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
接,直至红军的全部37个炮兵中队都被消灭或击 直至红军的全部37个炮兵中队都被消灭或击 37 到了8月底, 溃。到了8月底,B军群终于到达了斯大林格勒北 侧的伏尔加河岸,而且开始准备渡河南下。 侧的伏尔加河岸,而且开始准备渡河南下。在苏 联防御的最后阶段, 联防御的最后阶段,苏军只能依靠城中非军事工 厂的工人组成的“工人民兵”来进行抵抗。 厂的工人组成的“工人民兵”来进行抵抗。坦克 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但是只能由工厂的工人 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 志愿兵驾驶。 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 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 装射击瞄准镜。 装射击瞄准镜。 到了1942 1942年 到了1942年9月1日,苏军只能冒险渡过伏尔加 河来供给己方的部队。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 河来供给己方的部队。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 苏联第62方面军正在顽强抵抗, 62方面军正在顽强抵抗 苏联第62方面军正在顽强抵抗,他们利用每一座 民房和工厂进行艰苦的巷战。 城中的战斗异常残 民房和工厂进行艰苦的巷战。 酷艰难。斯大林在1942 1942年 27日发布的第 日发布的第22 酷艰难。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
孙子兵法作战篇总结
孙子兵法作战篇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
其中,《孙子兵法·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为后世军事家和统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本文将就《孙子兵法·作战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关键观点和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诸多重要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
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和合理运用。
通过深入了解敌方情报,根据敌情制定恰当的战略,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同时,孙子兵法还提出了“以正合”的原则,即根据敌方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术,以奇胜的原则,即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统帅的重要性和作用。
统帅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具备智谋、决断、指挥等优秀素质。
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统帅应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统帅还应善于运用兵员和资源,合理分配任务和职责,提高战斗力和战胜敌人的能力。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战略是指全局性的规划和部署,而战术则是指实际行动和应对具体情况的手段。
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正合”的战略原则,即根据敌情制定相应的战术,使敌人陷入被动。
同时,孙子兵法还强调了运用奇袭、诱敌深入、埋伏等战术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还阐述了兵员的重要性。
兵员是战争的基础,他们应具备勇敢、忠诚、服从命令等优秀品质。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原则,即兵员应具备诈术和谋略,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以迷惑敌人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其中的原则和战略,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
然而,孙子兵法并非一劳永逸的法宝,战争的形式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军争篇解释
孙子兵法军争篇解释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如何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先机的方法。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到,将领接受君命,组织军队,再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
而“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孙子还指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军争篇》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在战争中争取有利条件的方法。
如需更多相关信息,可以阅读相关文章或者阅读原文进行深入了解。
分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分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作战”篇紧接于“计篇”之后,做好计算权衡之后,如果胜算大,就开始备战。
“作战”的“作”字,是“启动”的意思,整篇还是处于一个宏观性观点的阐述,篇中提出了“用兵神速”、“因粮于敌”的观点。
然而孙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的使用计谋,而是要让每一个准备举行战争的人知道,战争的前提是什么战争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并在最后得出:“故兵贵胜,不贵久。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行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是作战篇中的第一句,总体概述了战争的规模与费用,其中的“千乘”、“十万”、“千金”等应该都是概举,只是言战争的规模之大,费用之高,没有实际数量的概念。
春秋大国用兵,车不过数百乘,如果过于注重每车之人数及千驷千乘的兵力总数,是没什么意义的。
这几句话和下文中的一些语句,如“近于师者贵矣”、“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等,论述了军队、战争与国家金融财政的关系,即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进而论及军械、装备、粮食等军需物资及其潜力对于战争的影响,“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由此可看出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经济(国力)的强弱。
紧接着,作战篇的第二段又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取用于国于敌,取用因粮于国于敌,如果不这么理解就变成了取用只能在国,因粮只能在敌,这大大降低了战争的灵活性。
(难道从自己国家带走的粮食就不是粮食,从别国缴获的武器装备就不是武器装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既概括了从国内取得军需物资的方式,与上下文论述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想照应,又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军事思想,以敌军、敌国的物资支持战争。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解析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解析《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意思就是说比孙子早的兵书,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
孙子兵法是一个非常全面和完整的体系。
最基本的特征是从哲学和哲学的层面观察战争现象,探索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指导战争的方法。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
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
所以,他主张速胜。
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孙子说:如果使用军队的方法是开上千辆车,骑上几千辆皮车,带上十万件盔甲,喂饱几千英里的食物,那么每天需要花费数千黄金用于内部和外部费用、客人使用、胶水材料和盔甲崇拜,然后10万名教师将继续工作。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
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它对战争的使用也是胜利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军队将是直率和尖锐的,它的力量将在攻击城市时被弯曲,如果它的分裂长期是暴力的,它的国家使用将是不够的。
一个人的直言不讳会让一个人失去力量[dān]商品,然后王子们就会利用它的缺点。
虽然有智者,但他们不会善待他们。
所以士兵们闻起来很笨拙[zhuō]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巧合。
那些长期为国家利益而战的人也在未来。
因此,不充分认识军事使用危害的人,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军事使用的好处。
善用军队的人将不再服役,粮食也不会持续三年。
(5)为了这个国家。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宝典。
其中的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战术等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孙子兵法作战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篇首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战争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故自备待敌者,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备战的重要性,指出在敌对势力来临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敌人的挑战。
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重视预防战斗,主动出击的思想。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一段描述了战前的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
先算胜算多者,说明在战前的准备和战略规划充分,能够预测和应对各种战局。
而庙算不胜者,则表示预测和计划不足,战况临到时无法应对。
通过这段话,孙子告诫我们要重视计划和策略,提前预测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战斗情况。
“故以战胜求备,以不胜求败。
”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被动求胜的思想。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不仅要寻求胜利的手段,还要预留备胜的余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同时,也要通过战争的失败来寻找胜利的路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略。
“兵之道,五主之,三将之,合志之,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指出了指导军队作战的关键要素。
孙子认为,战争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配合。
只有在五主(天、地、将、法、令)和三将(智、信、仁)的支持下,才能够形成合力,取得胜利。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兵权,以取天下之众。
”这句话描述了将领的职责和作用。
将领是君主的代表,负责统帅军队,合理调配军权,达到最终的胜利。
这里的“权”是指指挥军队的权力。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有些城市和地形我们不应该攻打或争夺,某些君主的命令我们也不必听从。
《孙子兵法·作战篇》阐释
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主要讨论了战争的准备和策略。
以下是对作战篇的简要阐释:
➢战争的重要性: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他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充分准备才能应对。
➢战略原则:孙子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原则,即战争是一种欺骗和伪装的艺术。
他强调了灵活性和变化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要求将领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应对。
➢兵力原则:孙子认为,兵力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兵力集中、快速行动和出其不意等原则,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物资准备:孙子认为,战争需要充足的物资准备。
他提出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强调了物资的重要性。
➢将领素质:孙子认为,将领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强调了将领应该具备智勇双全、善于分析判断等素质。
➢战斗精神:孙子认为,士兵的战斗精神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强调了激励士兵、提高士气的重要性,要求将领善于鼓舞士气、激发士兵的斗志。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将领具备智勇双全、善于分析判断等素质,并提出了兵力集中、快速行动、出其不意等战略原则。
同时,他也强调了物资准备和士兵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和思想对于指导战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教学总结7篇
《孙子兵法》教学总结7篇第1篇示例:一、《孙子兵法》教学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全书共有十三篇章节,包括“作战篇”、“作战计篇”、“地形篇”、“九地篇”、“行军篇”、“九变篇”、“火攻篇”、“用间篇”、“虚实篇”、“军争篇”等多个章节。
最为重要的是“作战篇”,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战略原则。
在教学总结中,我们需要重点阐述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
1. 作战篇《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战略原则。
在这部分内容中,孙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声夺人,后势取利”等多种战略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指导人们在作战中取得胜利。
在教学总结中,我们需要详细解读这些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
《孙子兵法》不仅具有理论性的价值,还具有实践性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孙子兵法》,提高自己的战略意识和决策能力,从而在工作、生活和商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教学总结中,我们需要介绍《孙子兵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孙子兵法》的实际应用。
1. 军事领域《孙子兵法》最初是为了指导军事作战而写就的,因此在军事领域,《孙子兵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军事领域,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提高自己的军事战略意识和决策能力,从而在作战中取得胜利。
许多军人都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提高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军事领导者。
2. 管理领域除了在军事领域,人们还可以在管理领域中应用《孙子兵法》。
在管理领域,《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战略原则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管理策略和决策,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战略执行力。
在管理领域,《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必备工具。
3. 商业领域结语《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具有深刻的战略思想和理论体系,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简析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简析(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孙子从战争的严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出发,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本着安国全军的根本目的,以军事家应有的理智和应负的责任,提出上述重战、慎战、备战的理论。
显然,这是一种冷静、理智、现实的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战和穷兵黩武,把国家和人民拖入灾难的深渊,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战,寝兵偃武,使国家和人民丧失警惕,受祸于猝然之变。
在孙武看来安定国家、保全军队是战争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因此,战争的最大效益莫过于安国全军。
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君主和将领必须慎重处置。
孙子的这种既慎战又重战的理论,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成为一切“善战者”必备的品格和条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22)钟:古代容量单位,每钟64 斗。 钟 古代容量单位,每钟 (23)■秆:饲草。■(qí):同萁,豆茎;秆(gǎn),禾茎。 ■ ):同萁 ),禾茎 饲草。 ):同萁,豆茎; ),禾茎。 ):重量单位 (24)石(dàn):重量单位,每石 石 ):重量单位,每石120 斤。 (25)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货,这里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 取敌之利者,货也: 取敌之利者 财货,这里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 全句意为,要想夺取放军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全句意为,要想夺取放军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司命: (26)司命: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司命 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译文 译文] 译文 因为吃敌粮食1 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 因为吃敌粮食 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 钟;就 地征集饲料1 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 地征集饲料 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 石。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10 辆以上的,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 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 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 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 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 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 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 所以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精通用兵 之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国家安危 之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 的主宰。 的主宰。
[原文 原文] 原文 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萁) ,当吾二十钟, 食敌一钟 一石(24),当吾二十石。 秆(23)一石 一石 ,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25)。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 谓胜敌而益强。 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 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的主题和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以下是每篇的主题和作战原则:
1.始计篇:主要讲庙算,也就是计算与衡量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包括君主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性质,战略和战术的运用等。
2.作战篇:主要讲如何根据战争消耗的大小来评估战争的代价,以及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3.谋攻篇:主要讲如何运用计谋来攻击敌人的弱点,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4.军形篇:主要讲如何通过合理的兵力部署和阵型排列,形成有利的军事态势,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5.兵势篇:主要讲如何灵活运用兵力,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以迅速制胜。
6.虚实篇:主要讲如何通过分散和集中兵力,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7.军争篇:主要讲如何争夺有利条件,掌握战争主动权,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8.九变篇:主要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以及如何应对战争中的突发事件。
9.行军篇:主要讲如何在行军过程中保持战斗力,以及如何根据地形来选择合适的驻军地点。
10.地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地形来增强战斗力,以及如何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进行战斗。
11.九地篇:主要讲在战争中遇到各种不同地形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激发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
12.火攻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火攻来辅助战争,以及在火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3.用间篇:主要讲如何使用间谍来获取敌人的情报,以及如何用间谍来扰乱敌人的战略和战术部署。
总之,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军事战略体系,包含了战争的方方面面,对于指导战争和制定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在商战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商战中的应用《孙子兵法》,人称“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到美国西点军校,都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
在我看来,虽说《孙子兵法》阐述的是军事斗争的规律及其运用,但它的思想对从政、经商以及在人际交往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孙子兵法》中,以下有几个方面是我体会最深的:(1)始计篇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第一篇,孙子就告诉我们战争是一种消极的国家手段,而且他特别反对盲目轻率的战争。
所以在打仗之前就要有把握好打一场必胜的战争,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商业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策略。
孙子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预测。
在战争的角度来看,道是政治理念,天是天时,地是地利,将是将领,法是法制;而在企业经营中,“道”具体是经营理念,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要令企业内部的职工秉持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外的一层是建立良好的商业道德与荣誉,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消费者的支持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个动力。
“天”具体是指经营环境,包括国家的政策、企业发展的预景、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一种经营机遇等。
更多的是外部因素,抓住一个好的经营机遇,会让企业发展的更迅速,事半功倍。
“地”具体是指企业的地理环境,包括销售环境、处在产业链的位置,市场环境等。
更主要的是市场环境,假设你经营一间百货公司,而你会选择一个偏僻的郊外吗?我想这个问题只要是脑子没问题的人都会直接否定。
一间百货公司最需要的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所以市场这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将”具体是指企业家和管理人才,企业家应当具备智谋,赏罚分明,关心下属,树立威严;还需有一部分的管理人才。
“法”具体是指制度的编制,一是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内人员需要遵守的工作准则,三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
简单来说,一个企业在这五个方面内做好,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孙子兵法·作战篇
论评: 论评
速度是战略的灵魂,在血与火的战场上, 速度是战略的灵魂,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战机 瞬息即逝,速度是把握战机、 瞬息即逝,速度是把握战机、取得胜利的重要保 证。
一方面,由于战争受到人力、物资的约束, 一方面,由于战争受到人力、物资的约束,战争拖得太 长,必然引起人力和物资的大量消耗,由此而产生的一系 必然引起人力和物资的大量消耗, 列矛盾必将日益尖锐,故作战宜速胜。 列矛盾必将日益尖锐,故作战宜速胜。 另一方面,从战术的实施上看, 另一方面,从战术的实施上看,神速出击往往能打敌人 一个措手不及,令敌人防不胜防,从而大获全胜。 一个措手不及,令敌人防不胜防,从而大获全胜。
实例解读: 实例解读:
曹操北征乌桓
背景介绍:
• 此战之前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因袁氏 此战之前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家族与乌桓有旧交,所以当袁绍忧郁而死, 家族与乌桓有旧交,所以当袁绍忧郁而死,袁绍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 袁绍另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投靠乌桓,企图联合乌桓, 时,袁绍另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则投靠乌桓,企图联合乌桓,东 山再起,恢复故地。曹操为了消灭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北方, 山再起,恢复故地。曹操为了消灭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北方,进而南 下统一中国,遂决定北征乌桓,解除后颐之忧。 下统一中国,遂决定北征乌桓,解除后颐之忧。 • 乌桓 亦称乌丸 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东胡被匈奴战败,其中一 乌桓(亦称乌丸 是东胡族的一支。西汉初,东胡被匈奴战败, 亦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 支退居乌桓山(内蒙科尔沁旗西北四十里 兴安岭南行正干大山)以自 内蒙科尔沁旗西北四十里, 支退居乌桓山 内蒙科尔沁旗西北四十里,兴安岭南行正干大山 以自 遂称乌桓。东汉初,在匈奴贵族的诱迫下, 保,遂称乌桓。东汉初,在匈奴贵族的诱迫下,乌桓各部不得不依附 匈奴,并在匈奴的驱使下,不断寇掠东汉缘边郡县。东汉末, 匈奴,并在匈奴的驱使下,不断寇掠东汉缘边郡县。东汉末,中原群 雄并起,汉王朝中央政权自颐不暇,北方乌桓族乘机扩张实力。《 。《三 雄并起,汉王朝中央政权自颐不暇,北方乌桓族乘机扩张实力。《三 国志·乌丸鲜卑传 记载: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 乌丸鲜卑传》 国志 乌丸鲜卑传》记载:“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 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落,各称王, 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 仆延,众千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 仆延,众千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 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 这些遍布中国北方的乌桓族,以上谷、 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这些遍布中国北方的乌桓族,以上谷、右 北平和辽西的乌桓为最强,史称“三郡乌桓” 北平和辽西的乌桓为最强,史称“三郡乌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丘力居从子 “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因而辽西成了乌桓族 丘力居从子)“ 丘力居从子 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 政治、军事的中心地。 政治、军事的中心地。
作战篇第二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战篇第二[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十万③,千里馈粮④,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⑥,日费千金⑦,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⑧,久则钝兵挫锐⑨,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⑩。
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⑾,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⑿。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⒂,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⒃。
力屈、财殚,中原⒄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⒅,甲胄矢弩⒆,戟楯蔽橹⒇,丘牛大车(21),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秆(23)一石(24),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5)。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①驰牟千驷:战车千辆。
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千驷即战车1000 辆。
每车配备步兵72 人,披甲士官3 人,共75 人。
千驷,共有官兵75000人。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
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性兵车。
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也叫守车、重车、辎车。
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5 人,炊事员10 人,共25 人。
辆。
千乘,即四马革车1000 辆,共有官兵25000 人。
③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100000 人。
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馈(kuì),馈送。
指运送粮食。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
孙子兵法作战篇 对现实的启示
孙子兵法作战篇对现实的启示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讲述了战争策略、军事组织和指挥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战争和现实生活都有很好的启示。
其中,孙子兵法作战篇尤为重要,以下将探讨其对现实的启示。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要了解对方的优劣之处,这样才能采取最佳策略。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详细了解自己的产品、服务及市场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和策略,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市场策略。
第二,凭借水利地形取胜。
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水利地形,这是因为地形和环境对于战争战术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结合地形和环境,才能制定出最优的战略。
例如,在城市和乡村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可能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设计出不同的营销策略。
第三,击其所爱,遇其所不想。
战争中,攻击对方弱点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根据这些做出最好的营销策略。
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的产品,并通过广告、营销等方式宣传自己的产品,针对消费者喜欢新鲜感、追求高品质的心理,从而积极地吸引消费者。
第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在孙子兵法中特别强调了团队和军队的意义,因为团队的力量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家庭组织,团队协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沟通、协作和配合,共同实现目标,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
例如,在企业中,领导层需要带领员工紧密合作,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家庭同样也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作战篇对现实有着重大启示,知己知彼、凭借地形取胜、击其所爱、团结一致都对于战争和现实生活都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认识,才能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赢得更大的成功。
简述《孙子兵法》关于战争本质的主要论述
简述《孙子兵法》关于战争本质的主要论述
第一章:始计篇
《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章始计篇,明确了战争的本质是求胜利。
因为战争不是为了消耗资源,而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因此胜利是最终目标。
第二章:作战篇
在作战篇中,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的原则。
例如,要避免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应该在敌人的弱点攻击。
同时,他认为在战争中要寻找并利用敌人的弱点,以达到最小损失最大收益的目的。
第三章:谋攻篇
谋攻篇中,孙子提出了利用情报和间谍等手段来获取敌人情报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战争中要对敌人的动态和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
第四章:军形篇
在军形篇中,孙子提出了战争的形式和战争的形式。
他认为,军队的形式应该根据敌人的情况而定,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五章:兵势篇
在兵势篇中,孙子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根据敌人的情况而定策略。
他认为,在战争中要灵活运用兵力,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中的主要论述是,要考虑到敌人的情况和动态,灵活运用兵力。
通过正确的策略和战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
用
兵 之 利 也 。
未
之
有 也 。 故 不
尽 知 用 兵 之 害 者 , 则 不 能
尽 知
故
兵
闻 拙 速 , 未
睹 巧 之 久 也 。 夫 兵 久 而 国
利 者 ,
诸暴 侯师 乘则 其国 弊用 而不 起足 ,。 虽夫 有钝 智兵 者搓 ,锐 不, 能屈 善力 其殚 后货 矣, 。则
其
用
战 也 。 胜 久
木牛流马
师胶
举漆
矣之 。才
, 车 甲
之 奉 , 日 费 千 金 , 然 后 十
万 之
带 甲孙 十子 万曰 ,: 千凡 里用 馈兵 粮之 ,法 则, 内驰 外车 之千 费驷 ,, 宾革 客车 之千 用乘 ,,
第一部分,战争耗资巨大 “千里馈粮”
孙坚兵发汜水关
师胶
举漆
矣之 。才
, 车 甲
之 奉 , 日 费 千 金 , 然 后 十
第一部分,战争耗资巨大
师胶
举漆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矣之 。才
具体配置:
右25人
, 车
甲
之
奉
前25人
, 日
驰车+革车
费 千 金
后25人
,
然
后
十
万
左25人
之
带 甲孙 十子 万曰 ,: 千凡 里用 馈兵 粮之 ,法 则, 内驰 外车 之千 费驷 ,, 宾革 客车 之千 用乘 ,,
第一部分,战争耗资巨大 “千里馈粮” 千里,泛指路途远 馈,送给、运送
万 之
带 甲孙 十子 万曰 ,: 千凡 里用 馈兵 粮之 ,法 则, 内驰 外车 之千 费驷 ,, 宾革 客车 之千 用乘 ,,
《孙子兵法 》第二篇:作战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②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③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④,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⑥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胃矢弩,戟矛橹⑦,丘牛⑧大车⑨,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⑩一石⑪,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⑫之司命⑬,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解:①驷:以四匹马驾驭的轻型战车。
②革车:重车、辎车,用来运载军粮器械。
③馈:运送。
④用:开支。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需的胶和漆。
这里泛指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⑥暴师:军队长期在外。
暴,同“曝”,暴晒、露之义。
⑦甲胃矢弩,戟矛橹:通“盾”。
甲,用来保护躯干的装备。
胄,用来保护头颅的装备。
盾、橹,用来遮蔽身体,特别是石头、弓弩的攻击。
矛橹,《十一家注》本作“蔽橹”。
甲、胄、盾、橹都是防护性的装备;矢、弩、戟、矛都是杀伤性的武器。
⑧丘牛:从兵役中征集来的牛。
⑨大车:主要运载辎重的牛车。
⑩秆:,同“萁”。
秆,禾。
这里泛指牛马等牲畜的饲料。
⑪石(dàn):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⑫生民:指一般的民众。
⑬司命:宿命,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译文:孙武说:用兵作战,需要的物资准备有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还要越境千里来运送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作战”篇紧接于“计篇”之后,做好计算权衡之后,如果胜算大,就开始备战。
“作战”的“作”字,是“启动”的意思,整篇还是处于一个宏观性观点的阐述,篇中提出了“用兵神速”、“因粮于敌”的观点。
然而孙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的使用计谋,而是要让每一个准备举行战争的人知道,战争的前提是什么?战争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并在最后得出:“故兵贵胜,不贵久。
”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行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是作战篇中的第一句,总体概述了战争的规模与费用,其中的“千乘”、“十万”、“千金”等应该都是概举,只是言战争的规模之大,费用之高,没有实际数量的概念。
春秋大国用兵,车不过数百乘,如果过于注重每车之人数及千驷千乘的兵力总数,是没什么意义的。
这几句话和下文中的一些语句,如“近于师者贵矣”、“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等,论述了军队、战争与国家金融财政的关系,即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进而论及军械、装备、粮食等军需物资及其潜力对于战争的影响,“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由此可看出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经济(国力)的强弱。
紧接着,作战篇的第二段又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取用于国于敌,取用因粮于国于敌,如果不这么理解就变成了取用只能在国,因粮只能在敌,这大大降低了战争的灵活性。
(难道从自己国家带走的粮食就不是粮食,从别国缴获的武器装备就不是武器装备?)“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既概括了从国内取得军需物资的方式,与上下文论述战争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关系想照应,又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以战养战的军事思想,以敌军、敌国的物资支持战争。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一钟”、“二十钟”当然也不是实指,只是为了表明“因粮于敌”的优势,“取敌之货者,利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运输的不便和其他运输使得风险极易使国家贫困不堪,要解决这个,“因粮于敌”就成了绝佳的选择。
这里的“用”与“粮”是指一切可用的物资,在战争时期就是一切军需物、民用物资等等,国内和占领地的一切物资都可以算在“用”之列。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则百姓贫”,取用于敌,以战养战可以很好的减少甚至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战争时间越长越好,相反,速战速决是千古不变的作战基本原则,“其用战也贵速,久之则钝兵挫锐”,一旦战争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力屈于斯,则若于彼”的情况。
对进攻方或者侵略者来说,用兵如玩火,若不懂得适时收收,便会自取灭亡。
“爱欲之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这话的意思是说:不明爱欲真谛而乱爱的人,就像拿着火炬逆风而行,必然存在烧手的隐患。
其实两者大抵上的意思还是相通的。
在秦国攻打邯郸时,想用白起,但他说:“邯郸不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
彼诸侯患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虚,远绝山河而争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孙武速战速决的观点都是针对进攻方提出的,是进攻方要想取得胜利且减少自身损失的好方法,而作为被攻击的国家,若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使用持久战的策略,使对方无法实现速战速决,耗尽其实力与潜力,等待时机返攻,取得最后的胜利,这
本质上也是对孙武思想的应用。
(如抗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持久战的策略。
)在提出速战速决得同时,孙子还提出不宜第二次大规模征调兵力于第二次大规模输送军需物资,最好能一鼓作气歼灭敌人,结束战争。
古代寓兵于农,按籍征兵,如果过度征调兵力就会严重影响国内生产,同时表明战争时间的延长,违反了战争贵速而得胜的基本原理。
战争时间延长而国内生产滞后,经济衰退,国家无法在支持战争,那么失败将在所难免。
这一观点其实就暗含了战争与国家经济的关系和尽早结束战争的思想。
作战篇提到“财竭则急于丘役”,这里的“丘”是指古代分田之法(古时八家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役”指的是兵役,这两个字表明当时寓兵于农的现象,因此战时人民的负担与战争时间成正相关,而经济与国内生产则成负相关。
战争时间过长,征兵过大,国家就会危亡不堪。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战时民力动员的最大上限,若超过这一限度而战争任然不能结束,那么失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二战日本与德国的失败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是本篇的最后一句,孙武总结道懂得用兵的将帅,掌管着百姓的生死,国家安危的主宰。
孙武毕竟不是像老子那样无欲无求的圣人,他有自己的野心与抱负与才干,并非常渴望得到重用,希望能将自己脑袋里的东西应用在实际战争中。
兵法中能体现兵家高尚的一面,但真实地战争确实残酷的,高尚只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战争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无数人民的生命,宋襄公式的“仁义”战争只能换来失败。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