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与衬托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两种人物)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两种事物,矛盾对立)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 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 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 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 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 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 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 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 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 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 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 的作用。如: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落寞。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 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 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 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比和衬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
如:例: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面的例子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两种修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望你能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广东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壶口的瀑布》(肖铁)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关于这段话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可是很多学生却不会答“对比”的手法,就连班上的语文高材生对了答案后也表示答错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学生对”对比”、“衬托”,这两种写作手法混淆不清,而这两种手法在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两种手法,自己都混淆不清,学生当然也就无法搞清楚了,现就这两种手法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语言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1、一体两面的对比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新课标)《济南的冬天》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诗歌表达技巧—衬托、对比
3、对比: 对比:
是把两种对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 白梅》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 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 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 偏正之分。 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衬托: 衬托: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 衬体从正面作背景, 月。衬体从正面作背景,突 出主体。 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 种技法, 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 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侧面着意描写,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 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 出。
——《琵琶行》 ——《琵琶行》
烘托—— 烘托 1、以人烘托人; 2、以景物烘托人物 情、境) 、以人烘托人; 、以景物烘托人物(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试作简要分析。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一、对比
对比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热情、叛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薛宝钗则冷静、保守,追求恪守礼教和安稳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此外,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如祥子和虎妞、小福子和夏太太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衬托
衬托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通过衬托,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鲜明,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月色来衬托荷塘的美景。
月色的朦胧和柔和的光线,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
此外,在诗歌中,衬托也经常被用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用明月来衬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情感更加浓郁、深刻。
综上所述,对比和衬托都是文学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修辞之三对比与衬托
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
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比欣赏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 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 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 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被中国的冬天,而能有 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算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老舍)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能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 更加突出,形象。
文有正衬(烘托),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 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 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 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 悟文章相衬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 者》)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衬托简介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
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 中。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对比与衬托
对比与衬托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一体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及例子《说说对比与衬托的那些事儿》咱今儿就来唠唠对比和衬托这俩家伙的区别,可别小瞧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里都可常见啦!先来说说对比吧。
对比就像是一场“争斗赛”,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它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较量一番。
比如说,胖哥和瘦猴站一起,那身材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就是对比。
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就像是把它们的特点放大了给你看。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小红考试每次都考100 分,而小明却总是在及格线徘徊”,这就是用小红和小明的成绩对比,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红学习好,小明学习不咋地。
对比就是这么直接、这么明显,没啥弯弯绕绕的,就是让你清楚地看到差异。
再说说衬托。
衬托就像是一个“绿叶”,专门来突出“红花”的美。
它不是两个东西直接比,而是通过一个东西来衬托另一个东西。
就好比说,一朵娇艳的红花在一堆绿叶中,那绿叶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漂亮。
比如说在一个故事里,坏人特别坏、特别邪恶,那好人就显得更加善良和正义了。
这坏人就是用来衬托好人的呀,让好人的形象在坏人的反衬下显得更加高大。
又或者说,描写一个环境特别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安静的环境就是为了衬托出某种紧张或者重要的氛围。
相比对比,衬托总是有一种“烘云托月”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东西摆出来比,而是通过巧妙地安排,让你在感受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感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特点。
其实在生活中,咱也经常用到对比和衬托。
比如说你说“我这朋友可好了,不像那谁谁谁整天就知道捣蛋”,这就是对比。
又比如你夸一个女生漂亮,说“她往那一站,周围的花都黯然失色了”,这就是用花来衬托女生的美呀!总之呢,对比和衬托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学手法,也都是咱表达和感受世界的好帮手。
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让我们的文字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次再看到它们,咱可就能分得清啦!哈哈!。
《对比与衬托》课件
在PPT中,可以通过颜色、字体、大小、 位置等元素的差异来形成对比。
衬托的定义
衬托
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以突出其重要性或优势
。
衬托的作用
使主要内容更加突出、醒 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衬托的运用
在PPT中,可以通过降低次 要内容的亮度、大小、颜 色等方式来衬托主要内容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02
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学中的运用
总结词
突出差异,深化主题
详细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被用来突出不同人物、情节或场景之间的差异,以强 调主题或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用对比来展示主人公和 其他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或者通过对比不同情节来强调故事的主题。
对比在艺术中的运用
总结词
05
对比与衬托的效果分析
对比的效果分析
01
02
03
突出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两个 或多个元素之间的差异, 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它 们之间的不同点。
强调重点
对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个元 素或观点的重要性,使其 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引导注意力
对比能够引导观众的注意 力,使他们在比较中更加 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衬托在艺术中的运用
9字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手法也 经常被运用。
9字
在雕塑中,雕塑家可能会通 过不同的材质、形态等手法 来衬托主体形象的特点和意 义。
9字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能 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 法来衬托画面的主体部分,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9字
衬托手法可以使艺术作品更 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 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 艺术魅力。
衬托和对比
题型之二: 题型之二:内容分析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 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 面来写的? 面来写的?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答案:是梅。从花开的季节、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花的姿态以及种植的地方等方面来写梅花的。
两者区别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衬托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都是为被陪衬事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物服务,都是为突出被陪 衬事物; 衬事物;对比重在表明对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立关系,对立的双方没有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
基本题型之一: 基本题型之一:词语理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诗眼” 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 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 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自” 诗眼”分别是“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和“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而着一“ 而着一“自”字、“空”字,便 凄清之极, 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和 寂寞。 寂寞。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 由此而生发的, 由此而生发的,我们才能体验到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 的情怀。) 的情怀。)
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
在作文中运用对比与衬托对比与衬托是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或衬托,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对比与衬托。
一、对比与衬托的定义与作用对比是指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衬托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其中一个事物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
对比与衬托在作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出主题:通过对比与衬托,可以使作文中的主题更加鲜明明确,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文的中心思想。
2.增强表现力:对比与衬托能够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文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引发思考:对比与衬托往往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共鸣后的思考。
二、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在作文中,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对比描写: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2.对比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人的态度和观点的不同,突出他们之间的对立。
3.对比叙述: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突出事件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可以对比叙述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历,突出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失败背后的教训。
4.对比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论点,突出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例如,可以对比论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突出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5.对比批判: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的批判,揭示事物的不足之处。
例如,可以对比批判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揭示其中的弊端。
三、对比与衬托的实例下面以对比与衬托的实例来说明其在作文中的运用:例一:对比描写春天和冬天是四季中最不同的两个季节。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上鲜花盛开,鸟儿欢快地歌唱;而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大地被白雪覆盖,万物都在冬眠中。
对比与衬托
乐哀相衬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在一首别意绵绵的诗中,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了诗人离愁别恨。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练一练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融,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 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但作者 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鲜明 对照,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自不待言。
对比 & 衬托
对比
衬托
对比,是让二者呈现巨 大的反差,使读者从强 烈的差异感之中受到情 感的触动。
衬托,是以一物 / 一景 / 一情作陪衬,来突显 另外一物 / 一景 / 一情 的特点。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声寂相衬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声衬寂的方法。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都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寂”的典型描写。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反衬(以虚衬实)。用曾经美好的回忆(即 虚景部分)来反衬眼下现实处境的不堪。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与联系
修辞手法:对比与衬托区别与联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
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
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
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衬托则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他事物的表现手法。
按照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的关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类。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被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但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另外,有些试题似乎并没有有意分辨这两个概念,有的试题甚至将这两个概念并提,这更加模糊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认识。
记叙文对比衬托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一、表现手法: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
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两句揭示文章主旨。
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
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二、范文举例:悬念——《智取生辰岗》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白描——《湖心亭看雪》托物言志——《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借景抒情——《答谢中书书》《春》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夸张——《皇帝的新装》象征——《海燕》三、什么是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的分类:1、纵向对比:如《故乡》鲁迅,“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和“我”面前的中年闰土:2、横向对比:如《故乡》杨二嫂对比(言行)闰土尖酸,刻薄愚昧,麻木势利,自私善良,忠厚四、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类型:正面衬托反面衬托1、《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2、《口技》中多次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3、如何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作用侧面烘托三峡的山连绵高俊。
五、解题三步骤:1.明确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六、例题:1、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范进中举》答:对比。
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丑恶。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与衬托简单举例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它们都能通过对比或衬托来突出某一特点或情感,但它们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对比是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通过比较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景象或情感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把善良和邪恶、忠诚和背叛、贫穷和富裕等相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以突显主题和人物性格。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暖色调和冷色调进行对比,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简单举例,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通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强调了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的影响。
少年闰土形象健康、活泼,充满生机;而中年闰土则形象萎靡、呆滞,生活状况明显较差。
这种对比突显了当时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思想。
在绘画中,画家可能会用明暗、色彩、线条等手法来衬托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简单举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音乐的美妙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伤情感。
在听到美妙的琵琶声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愉悦和感慨;而在琵琶声停止后,诗人又感到孤独和悲伤。
这种衬托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对比是通过比较对立的概念或景象来强调它们的不同和特点,而衬托则是通过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来反衬另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举例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衬托”和“对比”这两个词。
说实话,这俩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用起来特别简单,像是你跟朋友一起聊天时的调侃。
要说清楚这两个概念,咱们就先来看看它们的本质。
2. 衬托的概念2.1 衬托的定义衬托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没它不行!想象一下,白米饭旁边放了一盘红烧肉,那肉的色泽和香味瞬间就提升了,米饭也显得更加美味可口。
这就是衬托的魅力,给主角添彩,让它更加出众。
2.2 衬托的作用通过衬托,咱们可以让重点更加突出。
比如说,在一幅画里,背景的颜色如果是淡淡的蓝色,那么前面的花朵就显得格外鲜艳。
生活中也是如此,朋友间的关系通过衬托彼此的优点,会让彼此的友谊更加牢固。
3. 对比的概念3.1 对比的定义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比。
对比就是拿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像是阴天和晴天,水煮菜和烤肉,一下子就能凸显出它们的不同。
用对比,咱们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哪样好,哪样更有吸引力。
3.2 对比的作用对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提到“春天的花开得特别美”,紧接着又说“而秋天的落叶则显得有些凄凉”,那么这对比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萧条,情感也随着这种对比而变得丰富。
4.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4.1 概念上的差异所以说,衬托和对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
衬托是为了衬托出一个东西的优点,让它显得更加优秀,而对比则是为了强调两个事物的差异,让我们更加明白它们的特点。
就好比在一个游戏中,衬托就像是那个辅助角色,永远在后台支持,而对比就像是两个主角在争夺“最佳角色”的奖项,直接对抗,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4.2 实际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衬托常常被用来增加情感的层次感,而对比则可以用来提升故事的张力。
比如说,古诗中常见的“月照山河”与“江水悠悠”,前者通过衬托让月亮显得更加清亮,后者通过对比江水与河流的不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5. 生活中的应用5.1 生活中的衬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衬托的影子。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物有主次之分:“衾枕冷”、“窗户明”、“折竹 声”为次要事物,“雪”才是主要事物。列举诸多次要事物,目的是突 出主要事物“雪”下得极大。 • 可见,这里的表现手法应是衬托而非对比。
•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 “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这 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 同点: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所以,表现手法 是对比而非衬托。
衬托与对比相同点:
•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唐代赵嘏有一首 旧感》: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江楼
如何区分衬托与对比
一、衬托与对比不同点:
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
• (1)衬托所举的诸事物有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不是并列关 系。
• (2)对比所举的诸事物无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之分,事物间是同等、并 列的关系。
• 如白居易的诗《夜雪》: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是 “独上江楼”,尽管“风景依稀似去年”。所以,诗作将去年登楼赏景 与今年(眼前)登楼赏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这种 对比又能够突出诗人此时此刻孤独落寞的情怀,因此,又具有衬托的特 点。
语文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籍 反衬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正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练习
1、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反衬 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漫游黄山仙境》徐霞客 正衬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对比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正衬
6
感谢观看
5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 【答案】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去年此时此地美丽的姑娘和桃花相互映衬的场景,反衬今 年只有桃花的物是人非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在的感慨。
【总结】 ①运用了正衬/反衬的修辞手法; ②用……衬托……; 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修辞: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比和衬托
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出来,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表现某种意境
或情感。 A和B对比,重点是C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而用其他相近或相反的人或事物作陪衬。其中用相近的事
物衬托,叫做正面衬托,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叫做反面衬托。A衬托B,重点是B
4
解题思路
【例】请赏析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句。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富贵人家泥土都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房子中,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控诉和讽刺了社 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发人深省。
简析对比与衬托的应用及异同
简析对比与衬托的应用及异同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出矛盾,分辨是非。
通过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两体对比;一类是两面对比。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和唐雎的那段对话:“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通过两个人物语言的比较,让我们看出秦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唐雎的临危不惧,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段了就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秦王和唐雎。
两面对比就是把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必须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把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罗布泊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今日的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浑为一体。
”昔日的仙湖,现在的荒漠通过罗布泊不同时间段的对比,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让我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比如,上网利弊谈,就是从它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如:我们常说:“红花好看,还需绿叶衬”,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绿叶的衬托,才能更显出红花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浙江丽水中考《散步》中3题: 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 声”有什么用意?(3分)
文中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 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 “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
中考常见题型
(二)指出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 及品味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表现 的内容;第二步理解这是什么写法;第三步体 味这种写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衬托的答题格式:运用衬托的写法,以……来衬 托(烘托)……,表达(表现)……的思想感 情(特点)。
对比的答题格式:运用对比的写法,文中…… 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的思想 感情(或特点)。
• 衬托的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 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 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
中考常见题型
(一)找出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然后品味 其表达作用。
如: 2012年广东中考《淡淡的深情》中15 题: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 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2014年广东中考《怯懦》中16题:第③段多 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分)
2012年广东中考《淡淡的深情》中15题: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 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①第一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 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 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 ②第三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 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 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突出她隐藏在内心强 烈的爱子之情。 ③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 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突出表现母 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赏析表现手法
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人物的行为、 态度等作对照,相互比较,突显对象的 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表达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对比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用百草园 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枯燥无味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 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对比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2、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衬托(反衬)
3、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 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 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了。
衬托(正衬)
•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 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 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 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 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如: 2012年江西南昌市中考《槭树下的家》中16 题: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又如,2012年泸州市中考《又是一年粽飘香》中13 题: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为什么还 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
还有2012年浙江丽水中考《散步》中3题:第⑾节 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 意?(3分)
2012年江西南昌市中考《槭树下的家》中 16题: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 树?(6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 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2012年泸州市中考《又是一年粽飘香》中 13题:既然作者对超市的粽子感到失望, 为什么还要花笔墨进行细致描写?(4分)
中考常见题型
(一)找出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然后品味 其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 第二步根据要求概括内容(表达格式:什 么事物哪些方面形成对比);第三步体味 对比写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格式: 表现了什么中心或人物怎样的性格、思想 感情)。
中考常见题型
(二)指出文中某个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 品味其表达效果。
中考常见题型
(三)找出并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2012年日照市中考《孤独的舞者》中22题: 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 容作简要分析。(4分)
①衬托手法。用秋天的寂静、清冷,衬托出孤独 的舞者的坚强。
②对比手法,人生舞台上“孤独的舞者”与“随 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的 人形成对比,突出孤独的舞者其牺牲精神和坚强 的品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一)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衬托中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 分。
(二)内容是否一致:
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 度的不同侧面 。
衬托既可以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性 质的事物。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 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 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 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 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014年广东中考《怯懦》中16题:第③段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 析。(4分)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 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 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 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 看她,形成对比(2分),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 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 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 懦(2分)。
衬托
表达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 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爱莲说》中运用衬托写法。文中以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是反衬, 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是正衬。 通过衬托突出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 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 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 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中考常见题型
(三)找出并分析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调动所掌握 的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对文章内容作判 断;第二步:明确指出表现手法,结合内 容分析(分析与上面的要求一样)。
总结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作品中两种不同 的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 点。平时阅读时,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感知品味其写法和表达效果,学会举一 反三,灵活运用到阅读文学类作品中去, 就会得高分。
(两体对比)
又如,鲁迅《社戏》中, “我”白天不能去 看社戏的沮丧心情与去看社戏时的高兴心情 形成鲜明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衬托 (侧面烘托)
定义:用次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显得 更突出、更明显。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利用相类的事物来衬托。 反衬:利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 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