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郑和下西洋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过程: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体验科学航海活动,激发学生航海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整体水平不均,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和作业方面,优生的课堂纪律以及作业质量相对较好,思维整体来说比较活跃,能主动提出问题;但差生学习比较浮躁,课堂不爱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2.难点:
如何理解郑和精神?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我通过分析材料、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诗篇。揭示课题:郑和下西洋。
活动2【导入】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教师提供“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意从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以加深对明朝前期经济状况的理解),政治稳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
(教科书中对郑和其人在小字部分有所叙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加深对郑和的理解)。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认同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可按教科书归纳为三点:
第一,宣朱棣的诏书。第二,赠送礼物。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5、问题探究
①、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②、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6、评价郑和其人。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对郑和进行试评,教师补充
(二)、华侨开发南洋
此目只作为学生了解内容,简单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如南洋指什么地方?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华侨在开发南洋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等。活动3【导入】三.小结:
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活动4【导入】四、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二)、华侨开发南洋
活动5【导入】五、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