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文化资料

合集下载

泉州习俗

泉州习俗

节庆泉州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色,雅俗共赏,极富人情味。

(一)过春节,道恭喜。

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

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

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

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

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

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风俗禁忌年兜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福建泉州,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历史悠久的地方,一定有着不少有趣的民间故事。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泉州的民间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篇1:年兜跳火囤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

长期以来,晋江一带的年兜暝一直流传着“跳火囤”的民俗活动。

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后,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稻草、地瓜藤放在自家大门口,并把年终大扫除(俗称“拂尘”)专用的扎着红纸的新扫帚搁放在地瓜藤上,当地瓜藤腾出熊熊火焰之际,又征火堆里洒上盐巴,使之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时,家中男性即按辈份大小逐一从火焰上跳过去,并有节奏地念着歌谣,如“跳入来,添丁又发财,大猪大羊演(捉)来刣(宰杀)”,“跳到东,任吃都不会空;跳到西,钱银归(满)厝内”……边跳边往火堆里添加稻草、地瓜藤。

一时间,家门口辟啪闪耀的火光与欢声笑语汇成一片,热闹非凡。

地瓜藤火光一灭,家中主妇即铲一些火红的灰烬装进“火窗”(早时冬天取暖的用具)放入灶膛里,嘴上还不断念着:“跳火囤,火拉轮(即暖和),公担金,婆担银,金银无处稽(存放),藏在灶厨(灶膛)下。

”这种跳火囤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人们辞旧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据说还可以避邪呢?目前晋江许多农村过年时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但由于时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囤。

泉州的民间小故事篇2:仙公山的传说何氏九仙泉州洛江区马甲镇有一座高山。

山远远看去就像两个妇人的头髻,人们把它叫做双髻山。

传说古早时如果遇到干旱,到双髻山乞雨就会下雨,让五谷丰收,因此双髻山又称丰山。

山上有一个山洞,叫丰山洞,洞内奉侍何氏九仙公。

所以人们更常把这座山叫做仙公山。

传说在汉武帝年间,江西九江有一户姓何的人家。

何先生是淮南王刘安的部下。

何先生有九个儿子四个女儿。

这九个儿子胸怀天下,但是生于乱世,就一心学道修炼,济世救人。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是多种宗教兼容并存,民间信仰繁杂,节日活动丰富,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独特,且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闽越族和汉族的习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宗教:泉州是多宗教的城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历史上都有传播。

2. 方言: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3. 节日: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

4. 嫁娶文化:泉州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相亲、订婚、结婚等。

5. 饮食文化:泉州的传统美食有蚝煎、天公豆、深沪水丸、鱼丸、崇武鱼卷等。

6. 丧葬文化:泉州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

7. 方言文化: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总之,泉州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值得深入探索和了解。

泉州的民俗文化

泉州的民俗文化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 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 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 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 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 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 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 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 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 《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 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 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 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 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 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 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 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 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 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 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 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 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 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 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 来了华夏民
谢谢观看
请多指教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拍胸舞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
家乡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五年四班黄宇轩
目录
• 1、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 • • • 2 、拍胸舞 3 、南音 4 、高甲戏 5 、南戏 6 、谢谢观看
南戏
宋末元初,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 要声腔的泉州南戏开始形成,很快流行于原 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广东海陆丰等闽 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南戏达到鼎盛时期, 除遍布台湾岛外,更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入东 南亚诸国。 早期形成的南戏有 梨园戏和悬丝傀儡戏 (提线木偶),明清 间,又有布袋戏(掌 中傀儡)、打城戏、 高甲戏等相继崛起。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铺” 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 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 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 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 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 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 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 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 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三十六 老人们的 为集中、 们常为买 由抽签决 依旧家家 分乡村都 整个旧七 渡,但任 要祭祖先 三部曲一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 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 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 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 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 都是在天井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 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 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 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晋江民俗风情

晋江民俗风情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聚,吃年 夜饭(团圆饭)。 农村除夕夜团圆 饭吃罢,在门外旷地上用干稻草、干 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 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大小 男子成员(妇女不参与“跳火墩”) 逐一依此从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跃 过去,就是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 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 大家边跳边念谣词,各地大同小异。 火墩跳后,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 即把其余烬收臵火笼、火盆中,端进 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挑金挑银”, 寓意火红兴旺。
采莲,又称“嗦啰嗹”,是泉州一带的 端午节习俗。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 风俗志》 所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 村之中,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 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美”。至清朝中晚期, 活动时间变为五月初五,与中华民族对龙的 崇拜相结合。
公背婆为民间传统街头文艺 演出形式之一。据传是从木偶戏 《目连救母· 会缘桥》一段戏发 展来的,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 表演者一人,其右手拿着一把大 蒲扇,左手拿一条手帕,上身扮 成老太婆,下穿老公裤,胸前装 上老公公的假头像,并穿老公公 衣衫,背后装上两只穿彩裤绣鞋 的假腿,并弯曲往后伸。老公公 的两只假手往背后托住老婆婆假 腿的膝盖,然后表演老公公背着 老婆婆的滑稽动作。
如若博饼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不只是 形式的时候,那么晋江人的心就算是 醒了。——陈亚芬
丰富的晋江民俗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我们的内心很好,很棒。——吴博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不同,文化自然也不同。文 化是渗透进人心的东西,民俗文化更是符合大众的内心要 求。
我市转入市场经济以后,文化氛围更加活跃。各种各 样的文化涌奔进来。身为晋江的一分子,为了彰显晋江特 色,为了弘扬晋江精神,为了创建一个具有原汁原味的文 化晋江,也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理 应尽自己所能来保护晋江的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以下就为您介绍一些值得体验的泉州特色民俗活动。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嗦啰嗹”。

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端午习俗。

在活动中,人们头戴“簪花围”,扮成铺兵、旗手、花婆等角色,抬着龙王头,敲锣打鼓,走街串巷。

队伍中有人唱着“嗦啰嗹”的歌谣,歌词诙谐有趣,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沿途的居民则在家门口设香案,迎接队伍,祈求平安吉祥。

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拍胸舞”也是泉州民俗的一大亮点。

舞者赤膊上阵,头戴草箍,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依次拍击胸、肋、腿、掌,动作矫健有力,豪放洒脱。

这种舞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质朴的美感,展现了泉州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无论是在重大节日还是民间庆典上,拍胸舞的出现总能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让观众感受到泉州民俗的独特魅力。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火鼎公婆”呢?这是一种富有喜剧色彩的表演形式。

由公婆二人分别扮演“火鼎公”和“火鼎婆”,公执长柄竹扇,婆执彩帕,在欢快的音乐中,围绕着燃烧的火鼎,做出各种夸张、滑稽的动作。

他们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永春纸织画”则是泉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以纤细的纸丝编织而成,画面朦胧而富有诗意。

制作纸织画需要经过裁纸、编织、裱褙等多道工序,工艺十分复杂。

在永春,您可以亲自参与纸织画的制作过程,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泉州南音”更是泉州民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唱腔而闻名。

在南音的演奏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等。

聆听南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

“提线木偶戏”同样令人称奇。

表演者通过手中的丝线操纵木偶,使其做出各种细腻而生动的动作。

木偶的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仿佛具有生命一般。

泉州习俗

泉州习俗

节庆泉州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色,雅俗共赏,极富人情味。

(一)过春节,道恭喜。

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

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

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

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

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

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风俗禁忌年兜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

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后 移他处,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 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 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 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 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 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 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 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 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 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 范畴,后辟为他用。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 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 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 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 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 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 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 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 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 《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 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 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 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 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 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 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 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
五里桥
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 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 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 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 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泉州古为闽越族地。

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

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

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

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

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

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

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

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

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泉州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工业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

民俗是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就其表现形态而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种。

一、物质民俗风味名吃家庭食俗(除一日三餐之外,还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后面相关章节中将进一步叙述)因各自经济条件下一,所以在饮食的结构、食物的种类、习俗的繁简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

在家庭食俗中所品尝过的合口味食品,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优选,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肴小吃,被视为饮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

它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高甲戏传统剧目多,据传剧目约600余种,现存有400多种。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

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丑行分类有男丑和女丑。

惠安石雕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石头王国之美誉,石雕历史源远流长。

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又融会外来文化与技艺精华,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经长期磨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石雕饮誉中外,其作品遍布祖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埠,声名远播海内外。

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世纪坛、厦门鳌园、全国最大的石雕塑像厦门郑成功像、海南三亚鹿回头、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泰山山门、深圳万福广场、昆明世博园、淮南周恩来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等一大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雕刻工程,都凝聚着惠安石雕艺人的智慧和汗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惠安石雕赢得荣誉。

璀璨夺目的花灯泉州花灯泉州花灯,历史悠久。

在元宵放灯,唐时已盛行,宋朝更普遍。

泉州花灯,色彩调和,结构精美,玲珑剔透,璀璨夺目,品种繁多,就其制作材料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丝灯和彩扎灯两类。

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

不仅有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人物灯景,那戏曲中的传奇故事《水漫金山》,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还有那展翅飞翔的鸣禽、嬉游的池鱼、咆哮生风的雄狮,形态各异,逼真传神。

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

至于花灯的制作,式多样巧,造诣高深。

解放后,花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提线木偶艺术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

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过年最有趣的风俗
泉州地处福建,传统文化的熏陶多多。

过年期间,一些传统的风
俗活动仍然被家家户户继承。

一、拜年
亲戚朋友之间互拜大年,祝福彼此美满吉祥。

二、放鞭炮
不少家庭会盛大放鞭炮,以寓意新的一年吉祥福气,来临时业火气劲。

三、凑花灯
泉州有“凑花灯”的习俗,小孩在家里搭设“花灯”,邀请家里老人
和亲戚朋友来凑花灯,看谁先解开灯饰,即可获得灯上饰物。

四、驱邪迎财神
为了把浮华拒于四面八方,逢年过节都要设祭祀感恩对物质、谢天谢地,另在家门口放置驱邪迎财神的小塔,以保吉祥平安。

五、猜成语
家家户户都将以中国的传统老谜——成语来进行娱乐游戏,以消磨时光。

泉州侨乡独特的过番风俗

泉州侨乡独特的过番风俗

泉州侨乡独特的“过番”风俗李金表宋惠安人谢履的《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夷域。

”泉州有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自宋以来,泉人相继出洋谋生,足迹遍及东南亚,大多定居海外,称之为“过番”,这些过番的华侨,华人称为“番客”,东南亚侨居地称为“南洋”。

泉州侨乡的独特风情,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华侨出国谋生和返里会亲等一些风俗是外地人鲜为人知的。

一、送顺风与脱草鞋泉州侨乡有送顺风与脱草鞋的风俗,是对出洋亲友的迎送礼节。

送顺风既送行。

古时出洋,乘坐木帆船在海上航行要受季候风的影响。

送顺风,祝愿出洋者在旅途及到侨居地后都能一帆风顺之意。

虽然后来出国,已改乘轮船、飞机,但民间一直沿袭,称之为送顺风。

通常出洋人在离乡前,须先到公妈厅焚香拜祖辞行,以示尊宗敬祖,并祈求祖先神灵屁佑一路安然,在侨居地兴旺发达,俗称“拜公妈”。

然后到亲友家中辞行。

亲友得知后,要赠以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

有的送鸡蛋面线,有的送鱼、沙蚕,送鸡或猪脚等物,亦有的送范志神曲、清源茶饼,安溪铁观音茶,党参、当归等滋补药物或设宴饯行,俗称办“送顺风桌”。

祝其顺风行舟,安抵南洋。

家人在为出洋亲人准备行李时,须备一小瓶井水和一小包泥土,寓有饮水思源,不忘故土之意。

首次出洋的新客,须带一小瓶井水到侨居地,用这瓶水煮当地所产的豆腐,据说吃了可以不致于水土不和。

这种“携水过番”的风俗,至今仍保持着,出国留学、外务劳工均要带一小瓶井水出国。

如果是出洋投靠亲友的,还要带上一小包竹心和铅钱。

在泉南方言中,“竹心”与“得心”,“铅”与“缘”谐音,其用意在于得心应手和有缘分,冀亲友能真心实意的栽培和提携。

临行时,家人还须煮四个甜鸡蛋,放在家中的水缸盖上,让出洋亲人吃下,以预祝来日甜蜜圆满。

特地安排在水缸边食用,含有“饮水思源”之意。

晋江、石狮等著名侨乡有吃豆腐习俗,据说这样就能适应海外的水土。

在泉南方言中,“腐”与“富”谐音,就是祝愿亲人到海外后能发财致富。

泉州民俗的忌讳

泉州民俗的忌讳

泉州民俗的忌讳泉州民俗的忌讳泉州民俗中有关于忌讳的一类,下如西俗的忌十三号数(如十三日)等相同。

昆种忌讳,多出自迷信。

解放后,由于人民觉悟提高,沿有部分遗留下来,未尽根绝,有待于今后努力清除!可是在未全部清除之前,“入乡问俗”,固亦不可不知,以免有宾主失欢之感。

兹摘录于下,供移风易俗者作研究参考。

翻鱼:泉州为重点侨区,出国的华侨多,每遇出洋,亲友有设筵送别,叫送顺风,祝其顺风行舟之意。

在食此筵时,如遇全鱼,鱼的上面吃完,下面须用箸剔,切不可翻,以翻鱼有复舟之忌。

此风部分人犹存。

飞鸡:泉俗结婚请客,宴席上如有全鸡(即燉鸡全只),即不动箸,跳过不食,谓其“凤凰于飞”,称为飞鸡。

后来改良一些,仅食鸡肉,却留鸡头、脚、翼以符于飞之义。

此风现已无存,可以全食了。

六菜:亲友小饮,或平居肴馔,最忌六菜。

六菜者即六肴菜。

因过去死囚执刑前,狱官须备六酒菜予刑犯痛饮,然后执刑,叫做“祀生”。

而这六菜,须任刑犯自已选择,叫“讲样”。

因此,俗忌之。

此风犹部分人讳它。

避冲:华侨出洋,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始归。

因此一抵家门,父母妻子不立即相见,先由婶姆出面接待,俟其坐定,食甜汤后,才徐徐出而相会,俗谓“避冲“。

此风在老辈中犹存之。

误碎杯盘:泉俗婚姻寿庆,宴客贺喜,在筵席之间,切须谨慎,勿坠破杯盘碗盂,以此物为象征团圆,打破为不祥之兆,主人最忌。

此风古旧家庭犹信之。

此外,尚有什么“喜冲喜”,“犯煞”等等,以其太涉迷信,在今日人民的觉悟下,已经自动消逝了,故不多赘。

《泉州报》1962年9月11日泉州民俗“忌讳”拾零泉州至今保留许多健康有益的传统民俗:元宵闹花灯、踩街;清明扫墓、踏青;端午赛龙舟、采莲等等,无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

但民俗中难免也杂有糟粕,忌讳即其一,且多与死亡、不祥相联系。

有些早为老辈人所熟悉。

如家常便饭或小酌忌“六菜”(晋江则忌“四菜”);为出洋亲友“送顺风”忌“翻鱼”等。

有些则鲜为人知,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谨择数例:忌“箸插碗中”。

泉州嫁女的风俗

泉州嫁女的风俗

泉州嫁女的风俗
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自古就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其中,嫁女的风俗尤为有趣。

在泉州,嫁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涉及着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传承。

嫁女时,男方要送彩礼,把一些金银首饰、布匹等贵重物品送给女方家庭,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女方要准备一些嫁妆,包括锦缎、被褥、家具等,以表示自己的贤淑和美好。

在嫁女的当天,女方家庭会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仪式,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参加。

婚礼上,男方要献上一些礼品和红包,以示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和尊重。

女方要穿上嫁衣,戴上嫁饰,准备一个丰盛的酒席招待来宾。

同时,还要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如过门破锁、敬茶、拜堂等,以示尊重和祈福。

在嫁女的过程中,家庭关系、社会地位、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泉州的嫁女风俗既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