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良好的品行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则令不行”,正是一个人具有良好品行的体现。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的表述。这一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目标之一。
诚然,良好的品行是为人之本,众之所瞩。但品行不良学生虽属少数,如不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则既不利于对他们自身的帮助和挽救,又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甚至还可能危及社会安定。
学生的不良品行是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以下在此作一些试探的分析。
一、学生品行不良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的溺爱,迁就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散、依赖等消极性特点;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及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使子女感到家庭中没有温暖,或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家长缺乏表率,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如有些家长整天沉醉在麻将、扑克、赌博之中,沉迷于吃、喝、玩、乐之时。殊不知,天真无邪的儿童此时正在受到腐蚀,心灵正在受到无情的创伤。此种种原因极易使儿童的心灵、行为受到诱惑和影响,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做出种种令人吃惊的不良后果。
(二)社会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行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能低估。学校附近的“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对学生的诱惑力最大。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缺乏全面、深刻的分析能力,对那些诸如“坦克大战”、“挖地雷”、网上聊天、黄色网站等充满好奇,我们教育者应该注意防范和正确引导。
(三)学校方面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的不当,也是间接造成学生不良品行的原因之一。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智育,只抓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工作不深入;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有的教师对品行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
二、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偷别人的东西为“杀富济贫”。搞恶作剧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道德意志薄弱是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如
果个体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他就会在类似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有些学生无视行为规范,不遵守社会公德,他认为这样做了是“无所谓”或“挺痛快”,其实他就是受到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有些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也想做好事,但他们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占了优势,结果却做出了违背自己的认识,违背社会道德的事。
对品行不良学生的教育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有种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愚以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一、消除认知障碍,了解不良行为的源头,培养道德意识。
学生受知识水平所限,造成了按似是而非的理解来领会道德要求。例如欺凌女同学的行为,有的是出于好动、好玩,有的纯粹是恶作剧,有的是逞能,有的是出于对异性的不文明。教师只有了解了真正的行为源头,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面对情况,运用适合学生内容的实际。以正反两方面事实对比来帮助学生消除歧义,利用行为的消极后果,使他们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二、消除情绪干扰、习惯惰性的障碍,克服自卑心理。
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我行我素,或采取故意忽视的态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提出道德要求时,应适当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说理也应简明扼要。如学生以对抗姿态对待教师,这时教师应有耐心和机智。先作“冷处理”,再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
对那些随地吐痰、提绰号、说脏话,随便动手打人等习惯性并非故意的不良品行,教师既不能轻易原谅他们的行为,也不宜深究其不良动机,可进行对比教育,表扬好习惯,批评坏习惯。
品行不良的学生常有自卑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以致出现“破瓶破摔”。对此,教师应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和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自信心。
三、抓“教机”,促转化
不良品行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有了醒悟,才会有以后的转变。有了醒悟,才有改正的愿望。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机,给予充分鼓励和帮助,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不怕反复,使学生的好行为得到巩固和稳定。
影响学生不良品行的因素很多,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教师要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因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积极的教育心态,为祖国培养品学兼优的接班人
拒绝借口,永不言败用责任和忠诚书写完美人生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初看标题,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诧:什么是完美的人生?有没有完美的人生?从哲学的观点讲,世界上决不会有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始终如一、顽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庸庸碌碌,无所追求,那么,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就连一点“完美”的痕迹也找不到了。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懦弱的人生、失败的人生。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秉承这一理念,践行这一理念,当作“立身之本”,不仅对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对于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最最宝贵的诤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局领导赠送给我们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实在是太重要,太及时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书细细揣摩字字句句,时时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一遍遍地自问:我做到了多少?又有多少差距?自来局工作,特别是担任办公室副职以后,自我感觉是勤勉的、努力的,可工作的效果如何?是不是圆满完成了交给的任务,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实际答案是“没有”。在许多工作上,缺少勇于负责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没有从自身寻找根源,寻找症结,而是搬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