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 古代诗歌阅读检测

合集下载

【推荐】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

【推荐】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检测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1.(2021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11分)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6分)具体分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准时行乐的思想。

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乐观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准时行乐的思想。

(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准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心情,“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分)(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具体分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兴奋,失意时也不必哀痛,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

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动,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

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检测(一)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解析:选B 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2)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

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参考答案: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已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

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南乡子•送述古①苏轼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苏轼友人陈裹,字述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送别词篇幅短小而对仗工整,情景相融而风格豪放,离愁的表现层层渲染,极具韵致。

B.词人回看山色,只见乱山交横,实际上并非是山石交横杂乱,是境由心生,词人心乱如麻。

C.词人以“残灯”暗示时间流逝,以“荧荧”写灯火闪烁不定,衬托词人送别友人后的心绪。

D.上片写景由远及近,下片描写由外物到己身,词人用意象的组接,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2.近代学者顾随曾说此词“遣词之工,实基于想”。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观点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A(“风格豪放”错。

)2.示例一:①顾随认为此诗遣词工巧的原因是诗人善用联想(想象)。

(2分;“工”和“想”的解释各1分)②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无计留下友人,便想象自己与默默迎客来、送客走的山塔一样,将无奈与伤感之情表达得极为工巧。

(2分;想的内容1分,情感1分)③诗人思友难眠,独对残灯、潸然泪下,便联想到即使缠绵的秋雨停了,思念友人的眼泪也依然会止不住。

(或“便由泪联想到雨,秋雨停时,泪也难收”)将对友人深切真挚、难以消解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极为工巧。

(2分;想的内容1分,情感1分)示例二:①诗人由无计留友、只能送友人离开的自己想到默默迎客来、送客走的山塔,巧妙表达出无奈与伤感之情。

(由什么想到什么2分,情感1分)②诗人由止不住的眼泪想到连绵的秋雨,秋雨停时,泪也难收,巧妙表达出对友人难以消解的思念之情。

(由什么想到什么2分,情感1分)。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21届高三语文三 古代诗歌阅读(四)

2021届高三语文三  古代诗歌阅读(四)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四)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③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谅官。

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③阙,缺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作者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人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

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D.尾联委婉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

(2).此诗尾联是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风辞【汉】刘彻【注】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刘彻即汉武帝,据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

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

B.五、六、七句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将“欣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起句字面义上近似于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情韵上却清新流丽。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

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

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款款”形容蜻蜓徐缓飞行的样子。

而“深深”则是形容花丛浓密,而非状写蝴蝶之姿。


2.(6分)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

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

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

2024届四川省部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四川省部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乾道五年(1169)三月,张孝祥自荆州致仕东归,途中风阻洞庭作此词。

②沉累:这里指屈原。

③虞舜:即舜帝,相传他南巡时死于苍梧,死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湖海倦游客”两句,既交代了背景,又暗含寓意,为全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B.日暮时分的云气和草木触动了词人情思,“徙倚”一词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平静。

C.“雄三楚”三句极写岳阳楼的气势,其意境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近。

D.词人想凭吊屈原而不得,只好借眼前的渔人樵夫来抒发自己与人离别的羁旅之愁。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渺渺“远思”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14.D ("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这两句的意思是:眼前的渔人樵夫,或许知道屈原当年沉江的地方,会哀叹他内心遭遇的忧愁。

“写离忧”是指屈原借江《离骚》等作品来抒发自己的忧愁,和"与人离别的羁旅之愁”无关。

)15. ①借景抒情。

词人借登楼所见的"云气”"草木”“缺月”等景象,寄托自己历经宦海浮沉的复杂情感。

②用典。

诗人借对屈原的凭吊和对舜帝的呼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愁和渴望赏识的心声。

③以景结情(以乐景衬哀情)。

结尾以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来作无声的回答,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余味无穷。

【评分说明】共6分,一点 2分。

手法1 分,分析1分。

意思相近即可。

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三模考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作为首饰;后指古代春游,妇女们采集百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从龙舟竞渡的场景展开,一“竞”字写出了划桨人之矫健、船行之轻疾、气氛之热烈。

B.杜甫《秋兴》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之句,本词上片后两句的境界与之颇为相似。

C.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与上片白日游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随风飘荡的落花更添哀伤情致。

D.整首词的描写独具匠心,上片写景,景中有人,人为景乐;下片写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2.张炎曾在《词源》中提出“过片”的概念,称“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我们通常把词的下片的开头视为“过片”。

请分析本词的“过片”在结构上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下片春夜独游的寂寥”“落花更添哀伤情致”分析错误。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意思是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带有池塘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

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并不是为了突出“寂寥”之感。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中的“杨花”是柳絮而非“落花”,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没有“哀伤情致”。

2.①承上。

前句写游人散去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体现出寒食游春的时间变化,反衬上片白昼游乐的繁盛,为上片游春场景作结。

②启下。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句的中庭月色幽静之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对“过片句”的要求,根据“不要断了曲意”可知,“过片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采地黄者(唐)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1分)A.汤显祖的《游园》B.陶渊明的《饮酒》C.李商隐的《锦瑟》D.柳永的《望海潮》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两句交代了全诗背景,为作者批判天灾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奠定了基调。

B.五六两句运用设问手法,说明了采地黄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解决温饱的口粮。

C.七八两句写出发采地黄时天刚亮,天黑才采半筐,体现农民采地黄之艰辛。

D.本诗前八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时期百姓生活的不易。

14.本诗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12.B13.A14.(4分)诗中将朱门与农家、白面儿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作对比(1分)突出“人不如马”的现实,揭示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1分)。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1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有力地批判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

上海市黄浦区敬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练习语文试卷(三) 阅读下文, 完成12-14题。

(8分)咏怀 (其十四)(魏) 阮籍①znqo开秋肇②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②肇:初始。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A. 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甘州【清】蒋春霖王午桥,常山人,词笔清丽似吴梦窗,渡滹沱①时相见。

庚午复遇于南中,云自越绝返都门也。

歌而送之。

记疏林霜堕蕲门②秋,高谈四筵惊。

击珊瑚③欲碎,长歌裂石,分取狂名。

短梦依依同话,风雨客窗灯。

一醉江湖老,人似春星。

蓦上长安旧路,怅春来王粲,还赋离亭。

唤天涯绿遍,今夜子规声。

待攀取垂杨寄远,怕杨花比客更飘零。

凄凉调,向琵琶声里,唱彻幽并。

【注】①滹沱: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

②蕲门:今湖北蕲春。

③击珊瑚: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晋武帝曾赏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世所罕见,被石崇用铁如意击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以“记”字领起,追忆了作者与好友初识、交游的细节,“击珊瑚欲碎”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

B.词人与好友在风雨之夜饮酒叙旧,情意欢洽,“人似春星”四字表现与故人天各一方的惆怅,以形象写出抽象。

C.本词善于用典,如下阕中“王粲”“子规声”“杨花”等典故,层层渲染出友人的羁旅之情和词人的惜别之意。

D.词的末尾,词人想象友人归去都门之后,自己仍吟唱着凄凉曲调,表达了对友人绵绵无尽的思念,言尽意远。

2.“序”是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简析本词“序”的作用。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3分)A(“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状态”错,联系“长歌裂石,分取狂名”,应当是表现了二人洒脱不羁的狂士形象,以此说明二人的性情相投。

)2.(6分)①词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序以“滹沱”“南中”“越绝”“都门”四个地名勾连,展现词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历史,以及二人久别重逢的现实境况。

②奠定了全词感情基调。

“词笔清丽似吴梦窗”与“春来王粲”、“歌而送之”与“唱彻幽并”在内容上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欣赏之情和惜别之意。

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对即可。

高三总复习语文检测题 古代诗歌的语言

高三总复习语文检测题 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斋视事谢朓①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②。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①谢脁,南朝齐文学家。

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

视事,处理政务。

②纷诡,指官场混乱。

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

诗歌尾句“锁吾愁与疾”中的“锁”字,有另一版本作“销”,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答:参考答案:(示例一)“锁”字更好。

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给诗人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

“锁”字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示例二)“销”字更好。

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来消除心中的忧愁和身体的疾痛,这与开篇的雪映青山、江村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巨大吸引力和精神抚慰作用。

“销”与“安得”一起,强化了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注]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诗人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不尽头”,写出北国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表明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

B.同写“大江东去”,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

C.第三句融情于景,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融入自然无痕、动人心弦的画面。

D.全诗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

解析:B“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说法错误。

词中“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词一样都是借江水的连绵不绝来表达情感的连绵不绝,但汪诗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以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和惆怅、悲凉的心境,和苏词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不一样。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释】①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②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仙如幻的联想。

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国水中挂帆起航。

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之外的天台山。

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

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

(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②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

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②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

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2021届高三语文三 古代诗歌阅读(二)

2021届高三语文三  古代诗歌阅读(二)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冲刺专题双击训练古代诗歌阅读(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

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山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三附答案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三附答案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三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南宋]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②,访铜雀台③。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④龙媒⑤。

天下英雄,使君⑥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注]①孚若:方信孺,字孚若,是诗人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亡友。

本词大致写于方孚若过世后二十年。

②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③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

④西极:指西域,古时名马多来自西域。

⑤)龙媒:骏马名。

⑥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

这里指刘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描写梦境,运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梦中与古人畅游中原名胜古迹,“宝钗楼”和“铜雀台”颇有深意,与后文的“燕南赵北”相照应。

B.词的上阕说词人梦中请厨人操刀,把东海鲸鱼切细片做菜,叫养马人送上西域骏马,因在梦境不觉夸张失真。

这虽是词人虚构,但还是可看出真实的影子。

C.词的下阕写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梦境值得留恋,但是实际生活的境遇如此残酷无情,为此词人发出“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绝望悲鸣。

.D.作为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词人结合生活实际,融汇历史题材,巧妙引用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

2.刘克庄梦中见挚友,深切悼念,无限唏嘘,上下两阕情感起伏,跌宕激越。

请结合背景,分析本词包含的复杂情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其二)①杜甫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②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之后。

②祗:zhī,恭敬。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6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一、(202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在今甘肃张掖西南。

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反问,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也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本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2.(对点题)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主要官员的属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水声知浅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4.(对点题)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三、(2021·河北张家口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重题(其一)白居易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1.(2015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11分)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6分)解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2分)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分)(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解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

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

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

(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答出诗歌重叠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2.(2015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解析:首联写万家团聚之际,诗人在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颔联“一年将尽”“万里未归”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羁旅生涯。

答案:刻画出一个羁旅思乡者的形象。

(2分)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3分)(2)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收束全诗。

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

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

第二,诗人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

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

此时此刻,诗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

这就是所谓的“余味”。

答案: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

(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

(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分)(分析酌情给分)3.(2015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11分)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首句,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

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对西湖无尽的留恋,用感情带动写景。

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分)(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下阕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一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

“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

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的“出尘”思想。

答案: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分)4.(2015 重庆铜梁一中高三9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作者的感情,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答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6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答案: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不嫌弃作者的情态,表达了作者除夕夜旅居他乡漂泊孤苦时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作者的无奈与自嘲。

5.(2015江西南昌八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秋思寄子由①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

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

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分)解析: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萧条,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光阴徒催人老。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答案:“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5分)解析:诗人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看淡。

因此,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答案: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6.(2015河南南阳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康与之冯夷②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

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

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

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解析: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的有直抒胸臆,间接的有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修辞手法等。

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答案:①想象。

词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写出漫天大雪、洁白雪花片片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

②比喻。

词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词人的喜爱之情。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5分)解析: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

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

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词人形象。

月光朗照,引人雅兴。

想象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5分)解析:作者登楼而望,春山堆叠,茫茫烟波阻隔了归家之路。

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句中的“春山”与“烟波”象征了家园被敌侵占,国家政局飘摇动荡的局面,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在匡扶国家社稷途中的种种阻隔。

答案:词人登高楼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住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