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件__第二章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i 特征式中,将与第i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
路各项全部去除后剩下的余子式。
例2-27 已知两级RC网络的结构图如图所示,
试用梅逊公式法求取传递函数。
解(1)独立回路L,3个 (2)写出互不接触回路乘积,L1,L2不接触,
(3)写出梅逊公式特征式 (4)写出前向通路 pi,仅一个 (5)写出各项余子式 i ,仅一个
2、化简原则: 保证化简前后的代数等价关系不变
(1)化简前后,前向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 不变。
(2)化简前后,回路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
等效变换法则
(1)环节串联 减少方块
(2)环节并联 减少支路
(3)反馈回路化简
减少回路
证明 如果是正反馈:
G(s)
Y(s)
X (s)
1 G(s) H(s)
得到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
定义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二、传递函数的性质
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基于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是在零初始条件之下定义的。 可以有量纲的。 只表示系统的端口关系。
输入————输出关系 是描述线性定常系统的参数模型。 传递函数的信息关系
多项式表示
参数为ai,i=1,2,…n,bj,j=1,2,…,m, m≤n
§2.6 一般反馈控制系统
一、一般系统
1、单位反馈系统 今后除了个别 情况之外,只 考虑单位化后 的系统结构。
2、开环传递函数 3、闭环传递函数 4、系统的输出 5、误差信号
6、误差传递函数
则误差传递函数为 闭环传递函数
二、一般控制作用 串联控制方式:
G0(s)——固有对象 Gc(s)——控制作用
n
i pi
P i1
pi从输入到输出的第i条前向通路总增益; 梅逊公式特征式;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胡寿松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胡寿松ppt课件
—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
4、消去中间变量i(t),整理后得整:理版课件
22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
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
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 F(t) 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与质量块的位移y(t)之间
m
的微分方程。
解:
f
1、确立入-出,入-F(t),出—y(t); 2、根据牛顿定律,∑F=ma;
limsF(s)存在 f(0)lifm (t)lism (F s)
s
t 0
s
(6)终值定理
若: L[f(t)]F(s)
f( )lifm (t)lism (F s)
t
s 0
整理版课件
7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f(t)2(1cot)(s2)f(t)sin5(t() 3)f (t)tnet
L[
d
2
dt
f (t) 2
]
s
2
F
(s)
L [ d n f ( t ) ] s n F ( s )整理版课件
5
dt n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积分性质
若: L[f(t)]F(s)
L [ f(t)d] t1 sF (s)1 s f(t)dt t0
当初始条件为0,则有:
L[
f
(t )dt ]
1 - 311 1 14 s 2s 1s 2 s 1s 2
f(t) L 1 [f(t) ](t) e t 4 e 2 t
整理版课件
16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 6 求F(s)s(s2ss11)的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

Tm

GD 2 R 375 cecm
uf Kfn
K f 反馈电压和转速之间的 比例系数
(3)消去中间变量得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1 T d T K m kd d 2 n 2t 1 T m K kd d n tn ( 1 K K r k )C eU g
其中 Kr K1K 为s正向通道电压放大系数
R(S)
E(S)
G(S)
-
B(S)
H(S)
Y(S)
2.结构图的组成: (1)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引出点(分离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3)比较点(相加点):对两个以上信号加减运算。 (4)方框:方框图内输入环节的传递函数。
3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 (2)将复杂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典型环节。 (3)求出各典型环节对应的传递函数。 (4)作出相应的结构图。 (5)按系统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
二、结构图的简化法则 常用的结构图变换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环节的合并,另一类是信号的分支点或相
加点的移动。 结构图的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变换前后的数学关系保持不变,因而也称为结构图的
等效变换。
(一)环节的合并 法则一 环节串联,传递函数相乘。
法则二 环节并联,传递函数相加。
法则三 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
(6)延迟环节 (时滞环节、滞后环节) 特点:输出信号经过一段延迟时间τ 后,可完全复现输入信号。
y(t)/r(t)

r(t) y(t)
t
G(s) es R(s) e s Y(s)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一、概念 1.动态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 表示了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2)实验法
.
4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
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 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
(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等),根 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
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
5
总结: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
常见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 非常见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 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 效
Mc转(t)矩-电(动N机·m和/ra负d载/s)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负载
.
18
将式①-④联立求解:
T lT m d 2 d t ( t) T m d d t ( t) ( t) K u U r ( t) K m [ T ld M d c t( t) M c ( t) ]⑤
Tl
L R
——电动机电磁时间常数(s)
m
F2阻尼器的阻力
整 理 得 到 : m d 2x(t)fd x(t) k x(t)F (t)
d t2
d t
.
11
d2x(t) dx(t) mdt2 f dt ky(t)F(t)
式中:x——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将上式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m kdd 2x t2 (t)kf dx d(tt)x(t)k 1F(t)
F(t) f
.
k M x(t)
10
输入F(t),输出x(t)理论依据: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
乘积. Fma
F1kx(t),F2
f
dx(t) d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ABCD
然后,通过分析梅森公式 的各项系数,确定系统的 极点和零点。
最后,将梅森公式的分析 结果转换为信号流图,进 一步明确系统各变量之间 的传递关系。
梅森公式在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实例
假设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 frac{s^2 + 2s + 5}{s^2 + 3s + 2})
在信号流图中,将极点和零点表示为相 应的节点,并根据梅森公式的各项系数 确定各节点之间的传递关系。
02
信号流图基础
信号流图定义与构成
信号流图定义
信号流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线性动 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 ,通过节点和支路表示系统中的 信号传递和转换过程。
信号流图构成
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节 点表示系统的动态方程,支路表 示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系统动态方程
根据系统描述,列出系统的动态方程。
2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在描述和分析线性时不变系 统时具有互补性,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3
信号流图能够直观地表示系统各变量之间的传递 关系,而梅森公式则提供了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 析手段。
如何使用梅森公式进行信号流图分析
首先,将系统的传递函数 转换为梅森公式的形式。
根据极点和零点的位置,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频率 响应特性等。
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利用梅森公式和信号流图进一步探索复杂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方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这些技术对控制系统 进行智能化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c(t ) e
dt Leabharlann t

c( s )
g ( ) r ( ) d e s ( ) d 0 0 g ( )e s r ( )e s d d 0 0





0
g ( )e
5)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G(s)的分母并令其为0,就是系统的特征方 程。
• 涉及的是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必须 进行线性化处理
§2-6 信号流程图
系统很复杂,为方便研究,也为了与 实际对应,通常将复杂系统分解为 若干典型环节的连接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 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等等,然 而描述这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 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类型系统的外部关系而抓住这些系统的 共同运动规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定 律来描述的,如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电气系统的克希霍夫定律等都是 用来描述系统模型的基本定律。 实验法: 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 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 复数域: 频率域: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结构图 频率特性 状态方程
1 例1 : F ( s) ( s 1)(s 2)(s 3) c c c 1 2 3 s 1 s 2 s 3
1 1 c1 [ ( s 1)]s 1 ( s 1)(s 2)(s 3) 6 1 1 c2 [ ( s 2)]s 2 ( s 1)(s 2)(s 3) 15 1 1 c3 [ ( s 3)]s 3 ( s 1)(s 2)(s 3) 10 1 1 1 1 1 1 F ( s) 6 s 1 15 s 2 10 s 3 1 1 1 f (t ) e t e 2t e 3t 6 15 1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
((23))式消LuLCcdd中去(titd)i中2d是utRc间2(中Cti1)变间C1量iR变dCti量idd后udt,ct,(t它)u输r与u(入tc输)(输t)出出uu微rc((tt)分)有方如程下式关系

T1T2
d 2uc (t) dt 2
T2
duc (t) dt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传递函数。
令线C性(s定)=常L[c系(t统)],由R下(s)述=Ln阶[r(微t)]分,方在程初描始述条:件为零
时[[aab,nnmbssdmdn进mt+ndn+dt行acmmbn(tm拉-r1)-(s1t氏ns)-am1变n+-1b1+…m换dd…1t+,nndd+1a1t得mm1bcs1(11到+ts)r+a关(t0b)]于0C]的RD(sM的s的a(()分s1s(分))=代sdbd为母)t1子为数cd传d多(tt多传方)r递项(项t程递函)式a式0函数c。b(0数tr) (t)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PPT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PPT课件
经上述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成为线性关系。
27
第27页/共122页
注意:
(1)小偏差法只适用于不太严重的非线性系统。 (2)实际运行情况是在某个平衡点附近,变量只能 在小范围内变化。 (3)线性化方程中的系数k与工作点有关。 (4)严重的非线性不能用小偏差法,用第7章的方法。
28
第28页/共122页
d mr(t)
d m1r(t)
dr(t)
bm dtm bm1 dtm1 b1 dt b0r(t)
21
第21页/共122页
2.1.3 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原理=叠加性+均匀性(或叫齐次性)。 1、叠加性: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所产生的总输出,等于各个外作用单独 作用时分别产生的输出之和;
2、均匀性:若外作用的数值增大若干倍,其输出亦相应增大同样的倍数。
量关系的微分方程。
标准化微分方程,惯例把与输入量有关各项写在方
程右边,把输出量有关各项写在方程左边,方程两边
各导数项均按降幂排列。
8
第8页/共122页
2.1.2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实例
例1. 列写如图所示RLC网络的微分方程。
9
第9页/共122页
解:
A 确定输入输出量:
ur(t) ----输入量, uc(t) ----输出量 B 分析电路
零初始条件:输入r(t)和输出c(t)及其各阶系数在t=0时的值 均为零,则对上式中各项分别求拉氏变换,并令C(s)= L[c(t)],R(s)=L[r(t)],可得s的代数方程为
30
第30页/共122页
传递函数的描述方法
[a0sn a1sn1 an1s an ]C(s) [b0sm b1sm1 bm1s am ]R(s)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_OK

《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_OK
例如对一个微分方程,若已知初值和输入值,对 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得出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 据此可对系统进行分析。所以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 模型是对系统进行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控制系统如按照数学模型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线 性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
2021/7/21
2
自动控制原理
[线性系统]:如果系统满足叠加原理,则称其为线性系 统。叠加原理说明,两个不同的作用函数同时作用于 系统的响应,等于两个作用函数单独作用的响应之和。
[解]速度控制系统微分方程为:
a2 a1 a0 b1ug b0ug 对上式各项进行拉氏变换,得:
(s)(a2s2 a1s a0) Ug (s)(b1s b0)
即:
(s)
(b1s (a2s2
b0 ) a1s
a0 )
U
g
(s)
当输入已知时,求上式的拉氏反变换,即可求得输出
的时域解。
2021/7/21
2021/7/21
20
自动控制原理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
❖ 传递函数的概念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与线性常系 数微分方程一一对应。与系统的动态特性一一对应。
❖ 传递函数不能反映系统或元件的学科属性和物理性 质。物理性质和学科类别截然不同的系统可能具有 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而研究某传递函数所得结论 可适用于具有这种传递函数的各种系统。
将上式求拉氏变化,得(令初始值为零)
(ansn an1sn1 a1s a0)Y(s) (bmsm bm1sm1 b1s b0)X (s)
G(s)
Y (s) X (s)
bm s m an s n
bm1sm1 b1s b0 an1sn1 a1s a0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一阶系统的稳定的条件: a0 > 0
例: 考虑系统的响应 C1 Vi(t) ± 应用电路理论: i(t) C2 V0(t)
1 t 1 vi = idt + iR + ∫ c1 − ∞ c2 1 t v0 = iR + idt ∫ c2 − ∞

t
−∞
idt
dv0 dvi 1 c1 + c2 + + v0 = vi dt Rc1c2 dt Rc2
如果系统的特征根相等,系统的响应:
k1 k2 Ynat ( s ) = Yzero − state ( s ) = + s − s1 ( s − s1 ) 2
ynat (t ) = y zero − state (t ) = k1e + k 2te
s1t
s1t
欠阻尼响应 如果系统的特征根是复数根,s1 , s2
二阶系统的响应
dr d 2r dy d2y b b a a y + + = + + b0 r 1 0 2 1 2 2 dt dt dt dt
上式的拉氏变换:
s 2 y ( s) − sy (0 − ) − y ' (0 − ) + a1sy ( s) − a1 y (0 − ) + a0 y ( s) = b2 s R( s) − b2 sr (0 ) − b2 r ' (0 ) + b1sR( s) − b1r (0 ) + b0 R( s)
s1 , s2 = − a1 ±
2 a1 − 4 a0 2
现考虑如下的二阶系统
dr dy d2y + a1 + a0 y = b1 + b0 r 2 dt dt dt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课件-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课件-第二章

讲解:XX
4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⑶ 消去中间变量i1,i2后,化为标准形式: R1R2C1C2u2〞+( R1C1+ R1C2+ R2C2) u2′+ u2= u1
2.3 非线性数学模型线性化 1 .线性系统的特性:
1)能够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2)不同类型的元件或系统可以具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这 样的系统称为相似系统。 3)可应用叠加原理,即具有可叠加性和均匀性(齐次性)。
3 . 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求取------复阻抗法
无源网络通常由电阻、电容和电感组成。
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求取,一般有两种方法:
⑴ 传递函数定义法: 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
⑵ 复阻抗法: 依据电路理论复阻抗概念有
电阻R的复阻抗为: ZR=R 电容C的复阻抗为: ZC=1/Cs 电感L的复阻抗为: ZL=Ls
例题1:右图所示的RC电路,当开关 K突然接通后,试求出电容电压uc(t)的 变化规律。
2021/3/10
讲解:XX
6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设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
写出电路微分方程
T
du C
u
u
ur
dt C r
0 t 0
其中:T=RC,
d 2 t
dt c
r
对上式两边求拉氏变换:
LC[s2Uc(s)-suc(0)-u c′(0)] +RC[sUc(s)-uc(0)]+ Uc(s) = Ur(s)
2021/3/10
讲解:XX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二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二章ppt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 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 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 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一、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系统通常由一些环节连接而成,将系统中 (3 )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 的每个环节的微分方程求出来,便可求出整个系 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右 统的微分方程。 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列写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下面举例说明常用环节和系统的微分方 (2) 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 程的建立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一、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输入
输入拉氏 变换
设一控制系统 c(t) r(t) 系统 G(S)
R(S)
输出 输出拉氏 变换
C(S)
传递函数的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拉氏变换与系 统输入量拉氏变换之比。
C(s) 将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便 表示为: G(s) = R(s) 可求得传递函数。
-at 单位斜坡函数 t
f(t) f(t) f(型
3.拉氏变换的定理
(2)线性定理 微分定理 (1) df(t)] L1 [(t)+bf = sF(s)-f(0) L[af (t) ] = aF1(s)+bF2(s) 2 dt 例 求正弦函数 f(t)=Sin ω t 的拉氏变换. d2f(t) = 2 '(0) s F(s)-sf(0)-f L[ 2 ] dt -jωt jωt e -e 例 求阶跃函数 f(t)=I(t) 的拉氏变换. 解: Sinωt = 2j d[ t] 1 1 1 1 解: =I(t) - L[t]=] s2 [ L[已知 Sinωt]= dt 2j s-jω s+jω d[t]ω 1 1 L[I(t)]=L(= dt2 ) =s = s +ω2 s2 -0 s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002-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ppt
3
2-0 预备知识—牢记一些典型时域数学模型
1.电容 2 .电感 3弹簧弹性力 4 阻尼器 5 牛顿定律 6 电机 7 二阶方程的通解
4
§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 傅里叶 变换 自学
5
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X (s) x(t )est dt 0 记 X(s) = L[x(t)]
24
2.2 时域模型 - 微分方程
2.2.1. 建立系统或元件微分方程的步骤
I. 确定元件输入量和输出量
II.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元件的原始方 程
III. 在可能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原始方程进行 适当简化,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或进行线性 化处理
IV.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述元件输入和输出 关系的微分方程
t
0
t
0
t0
0
t
A
解: x(t) = x1(t) + x2(t) =A1(t) A1(t t0 )
X (s) A A et0s A (1 et0s )
ss
s
13
例2-7 求e at 的拉氏变换。
解:
X (s) eat est dt
1
e(as)t
1
0
as
0 sa
X (s) L 1(t )eat 1 sa 例2-8 求e 0.2 t 的拉氏变换。 解:
论: (1) D(s) = 0无重根。
16
X (s) c1 c2
cn
n
ci
(s p1 ) (s p2 )
(s pn ) i1 (s pi )
式中ci 是待定常数,称为X(s)在极点si 处的留数。
ci
lim(s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二章

延滞环节
传递函数:
G(s) X c (s) es Xr (s)
运动方程式:
xc (t) xr (t )
—环节的时间常数
近似处理
es 1s 2s2 3s3 .... 1s
2! 3!
es
1 es
1
s
2
s
1
2
3s3
1
.... 1s
2! 3!
第28页/共97页
水箱进水管的延滞
第29页/共97页
j 1
k 1
传递函数: G(s) X c (s) K ( 2s2 2 s 1)
X r (s)
运动方程式:xc (t) K[ 2
d
2 xr (t dt 2
)
2
dxr (t) dt
xr
(t)]
1 两个串联的一阶微分环节
K ——环节的放大系数 T ——环节的时间常数 ——环节的阻尼比
第27页/共97页
j 1
k 1
纯微分环节
s
es
积分环节
惯性环节
振荡环节
延迟环节
第13页/共97页
放大环节/比例环节
b
c
K
(is 1)
(
2 l
s
2
2
l
l
s
1)
G(s)
i 1 d
l 1 e
sv (Tjs 1) (Tk2s2 2 kTk s 1)
j 1
k 1
传递函数: G(s) X c (s) K X r (s)
运动方程式: xc (t) Kxr (t)
K ——环节的放大系数
第14页/共97页
齿轮传动
第15页/共97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2
?
t2 t dt
2 11
L t22 Ltdts s2
1t2 s2
1 s3
t0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4〕实位移定理 L f ( t 0 ) e τ 0 s F ( s )
证明:左 0 f(t0)etsdt
令 t0
f()es(0)d
e0s
f()esd

0
0
0 t0
例6 求 L (t)?
解. t1 t
L δ t L 1 ts1δ0 101 s
例7 求 L co t)s ? (
解. cots 1snit
L c
o ts 1L sn it 1ss2 2
s2
s
2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3〕积分定理 L ftd 1 t sF s 1 sf-1 0
零初始条件下有: Lftd t1 sF s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将非线性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展 开成泰勒级数,忽略二次以上高阶无穷小量及余项, 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方程。
例5:某元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如下图, 元件的工作点为(x0,y0)。
y
y0
x
0
x0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y
将非线性函数y=f(x)在工作点(x0,y0)附近
那么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Jd2f
d2t
ddtMi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例4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如图,电枢电压 u为a 输入
量,电动机转速 m为输出量, R是a 电枢电路的电
阻, 为M负L 载转矩。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K-f系统的动态关系,它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
微分方程。
例2-4.他励直流电动机电枢控制的微分方程
解: (1) 确定输入输出量:
输入量: 给定输入----电枢电压ua 扰动输入----负载转矩Mc
输出量: 电动机转速n
(2) 列写原始方程
电枢回路电压方程
La
dia dt
Raia
ea
ua
(2 8)
例2-1 列写如图所示RC网络的微分方程。
R
i
ur
C
uc
解:由基尔霍夫定律得:
ur Riuc
i C duc dt
(2 1)
式中, i为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消去中间 变量i,可得:
RCduc dt
uc
ur
(2 2)
令 RC T(时间常数),则微分方程为:
T
duc dt
uc
ur
(2 3)
F(t) f
k M y(t)
解: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
外力F,
弹簧恢复力 Ky(t)
阻尼力 fdy(t)/ dt
F(t)
惯性力 md2 y / dt2
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
Fi 0
f
将各力代入上等式,则得
k M y(t)
md2y(t)fdy(t)Ky(t)F(t)
dt2
dt
式中:y——m的位移(m); f——阻尼系数(N·s/m); K ——弹簧刚度(N/m)。
d 2n dt2
Tm
dnn dt
Kuua
Km(Ta
dMc dt
Mc)
式中:电磁时间常数Ta
La Ra
;
机电时间常数
Tm
Ra J CeCm
传递系数
Ku
1 Ce
Km
Tm J
(2 11)
可见,数学模型是由系统结构,元件参数以及基 本运动规律所决定的。
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用解析法建立运动方程的步骤是:
6.掌握由系统微分方程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 法。
7.掌握用动态结构图等效变换求传递函数和用 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的方法。
8.掌握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 对参考输入和对干扰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误 差传递函数的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 液压的,气动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的 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 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类 型系统的外部关系而抓住这些系统的共同运 动规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定律来描述的,如机械系统 的牛顿定律,电气系统的基尔霍夫定律等都 是用来描述系统模型的基本定律。
(2 4)
将式(2-4)的微分方程标准化
md2y(t) f dy(t K
令 T m/ K ,2Tf /K 即 f /2 mK
k1/K,则式 ( 2 4 ) 可写成
T2d2 dy t2 (t)2Tdy d(tt)y(t)kF(t) (2 5)
T 称为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显然,上式描述了
例2-2 求RLC电路的微分方程
解:(1)确定输入: ui(t) 输出:
u0((t2)) 列原始方程
LR
di LdtR(ti)u0(t)ui(t)
i(t)Cdu0 代入上式 dt
ui (t) i(t) C u0(t)
(3)消去中间变量 i(t )并标准化
LC dd2u 2t0RC dd0utu0ui 令: T1 = L/R, T2 = RC 则
如果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的微分方 程,则该系统为线性系统,若方程中的系数 是常数,则称其为线性定常系统。数学模型 可以是标量方程和向量的状态方程。
本章主要讨论的是线性定常系统。我们可 以对描述的线性定常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变换, 得出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频率特 性等数学描述。
线性系统实际上是忽略了系统中某些次要 因素,对数学模型进行近似而得到的。以后 各章所讨论的系统,除第八章外,均指线性 化的系统。
式中:电枢反电势 ea Cen
Ce— — 电 势 常 数
电 磁 转 矩 方 程M (t)C m ia(t) (29) C m — 转 矩 常 数 。
电机轴上的 程转 Jd d矩 n tM 平 Mc衡(2 方 1)0 J— 转动惯量。
(3)从式(2-7) ~(2-10)中消去中间变量并标准化
TaTm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2-2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3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4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基本要求: 1.了解建立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熟悉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及典型函数的拉
氏变换形式。 3.掌握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
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 定出待研究元件或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从输入端入手(闭环系统一般从比较环节入手), 依据各元件所遵循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律,列 写各自方程式,但要注意负载效应。所谓负载效应, 就是考虑后一级对前一级的影响。
3)将所有方程联解,消去中间变量,得出系统输入输 出的标准方程。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 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 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实 验法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 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 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 的信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 弦信号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 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 模型。
总结: 解析方法适用于简单、典型、常见 的系统,而实验方法适用于复杂、非常见 的系统。实际上常常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 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更为有效。
返回目录
2-2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基本步骤: 分析各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确输入、输出
量 建立输入、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消去中间变量 标准化微分方程
返回目录
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T 1T 2d d 2u 20 tT 2d d0u tu0(t)ui(t)
例2-3设有一弹簧 质量 阻尼动力系
统如图所示,当外力 F(t)作用于系统时, 系统将产生运动,试 写出外力F(t)与质量 块的位移y(t)之间的 动态方程。其中弹簧 的弹性系数为k,阻 尼器的阻尼系数为f, 质量块的质量为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