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4.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方歌整理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少阳含义在六经中医,少阳有经腑两层意义。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少阳腑则包括足少阳胆腑与手少阳三焦腑。
少阳与六气之相火对应。
足少阳胆又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少阳三焦则与相火相配。
少阳既与五气(在天五行)之相火(当为燥)对应,又与五行(在地五行)之火(相火),木相配。
手少阳三焦配相火,而手厥阴心包亦配相火,因此,手厥阴心包之经藏也就与少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经中医对少阳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少阳主枢,处于表里之间,在半表半里,是说少阳处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太阳与阳明之枢机。
二、少阳病含义在《伤寒》里,少阳病原本主要指足少阳胆病,未包括手少阳三焦病。
但是,于实际上,《伤寒》之少阳病,除目眩可算病在胆腑,其它均谓病在胆经。
而更多者,实为胆腑燥淫,客入它藏它腑引起的病变。
其一,是燥客三焦引起的病变,典型如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还有结胸痞鞕等等。
其二,是燥客胃腑引起的病变,即所谓阳明病燥者。
其三,是燥客脉腑引起的病变,典型如身黄,出血者。
但是,上述燥客致病,除小柴胡汤证,大多未收入《伤寒》之少阳病,而是分散于太阳阳明之中。
与少阳主枢之论述相应,六经中医称少阳病为枢机病,因此,少阳病之治法,有三禁之说,即禁吐,禁汗,禁下,只能和解。
所谓和解,主要指和解太阳阳明表里,既不汗解于太阳,亦不下解于阳明,而是表里俱解于少阳枢机。
但是,六经中医,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表里可以和解于少阳,亦不能很好地解释是怎样实现和解。
此外,六经中医但说和解表里,而未说和解藏腑寒热(燥)。
反映出理论不能深入。
三、少阳病治方医学辨解在治方医学里,主要以病机分病。
因此,治方医学所认识之少阳病就是病机在足少阳胆腑,及其本体足厥阴肝藏之病。
少阳病产生之病因——燥邪客犯它藏它腑,所引起之病变,分别归属所在藏腑。
手少阳三焦,在治方医学里,属于肺藏之表腑,但非相火之腑,而是天七热腑,因此,病机在手少阳三焦之病,不归入六经之少阳病,而对应六经之太阳病,是为热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憔,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萎实大者一个(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萎,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
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
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往上来。
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
口苦,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
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
咽干,内有热,咽也干,热往上亢,目眩就是头眩晕。
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热邪,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必然的反应。
所以拿它作少阳病的一个特征,是比较正确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这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少阳病不是特殊的病,只要在临床上遇到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证候,可以肯定是少阳病证。
这是辨少阳病的特征。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意思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而发生的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叫少阳中风。
二耳聋,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
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身与目也发生热亢的证候,身热的甚则聋,目热的甚则发昏,所以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
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五官的证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二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互词,而烦,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面基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胸中也满,由于热往上冲关系也烦,这么讲也可以。
说他是柴胡证的一个征候,即是胸胁苦满而烦。
前面柴胡讲了,在这只简单的说一下。
柴胡四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在这把胸满而烦放在一起,言外的意思是这是柴胡证。
这个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前面讲多了,不可吐下,半表半里,病不在里,在里而实于上而可吐,实于心下可以泻。
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
病邪没在胃汤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
胃虚,如有寒饮的话则乘这,而心下悸而惊,惊则是燥的意思,惊燥,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部是病陷于里的一种证候,甚而惊燥。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或然证,病机,主方,柴胡汤使用法,少阳
传阳明的特征,及少阳病误下后柴胡证仍在
的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分述如下: ①太阳病传来—96条,伤寒五六 日,中风,往来寒热
1、成因 ②本经自受—97条,血弱尽,腠 理开,邪气入,与 正气搏,结于胁下
③厥阴转属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主证及病机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一进一退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和解枢机
参、枣、草—益气和中,助正达邪 助正达邪)
6、小柴胡汤的使用法
少阳病(提纲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四大主证 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7、少阳病误下,柴胡证仍在的治法
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
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足—胆
经脉—起于目外眦,上头角,下耳后肩入缺盆, 下胸贯膈络肝属胆。直行者行身之两侧, 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功能—(胆,中精之腑)藏精汁,主疏泄胆和 则肝气条达,脾胃功能键运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胆经受病:耳聋,目赤,胸胁满
胆腑清利:
①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
②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转运正常,三焦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阳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重点掌握少阳病的主证及兼太阳、阳明的辨
证施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少阳的生理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手—三焦 少 阳
经脉—起于无名指(尺侧)关穴布胸中, 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
功能—主决渎,通水道,为水火(阴阳气 血)运行之道路。(三焦,中渎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第二节;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二,小柴胡汤禁例。
伤寒论(4.1.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
伤寒论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答案:E。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柴胡湯组方特点的掌握。
(二)A2型题1.患者,女,42岁。
素体较弱,受凉感冒后,出现身热不高,惡风,手足温温发热,口干渴,項强连頸,胁下微胀满,脉弦,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A.桂枝加葛根汤 B.五苓散 C.桂枝汤加柴胡 D.小柴胡汤 E.先与桂枝汤,后与小柴胡汤答案:D。
答案分析:此题描述与第(99)条吻合,属三阳兼证,故用小柴胡汤,中取少阳和解、以兼顾表里之法。
(三)B型题A.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B.真武汤 C.白虎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1.身重,发热烦渴,汗出腹满者,宜用:2.身重,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宜用:答案1:C。
答案2:A。
分析:此题审察对不同汤证身重辨证的掌握。
(四)X型题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反映其水饮内停的主要表现有:A.胸胁满微结 B.往来寒热 C.小便不利而渴 D.不呕 E.但头汗出答案: ABCDE。
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147)条少阳兼饮结证基本证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往来寒热。
答案: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填空题1.婦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______有时,______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疟狀,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答案:發作,經水。
(三)判断说明题1.大柴胡汤证既可有大便难,也可有下利。
答案:正确。
大柴胡汤证大便异常的机理是少阳阳明并病,气滞而热壅肠间,若少阳热气壅阻较甚,影响阳明腑气不降则大便难,若少阳热气下迫肠间,以致迫津下泄,则反下利,但其利必污浊臭秽,下利不爽。
(四)简答题1.少阳病坏病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处理原则如何?答案: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温针之法,导致正虚邪犯所致。
由于少阳病机复杂,故变证变化多端,然仍应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原则处理。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伤寒论》选读目录绪论(2)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第二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5)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第五章辨少阴脉病证并治(22)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5)附:温热病(27)1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伤寒论》选读绪论一.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张仲景东汉末二.伤寒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病邪狭义:特指外感风、寒或风寒,而伤寒论此书主要讨论的是狭义伤寒。
三.六经辩证的本义第一种观点认为六经辨证是指外感风寒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疾病发生发展的传变规律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在三阳经多为阳证实证热证,在三阴经多为阴证虚证寒证。
邪气在阳经中传递是由于正盛邪实,邪陷阴经是由于阳气不足正虚邪恋。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临床的过程中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来概括和驾驭诸病。
四.六经辩证的实质何为六经,最早见于《内经》。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紊乱。
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太阳经和手足少阴经以及所属脏腑的发生病理变化。
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和兼夹证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
主证之后才是兼证、变证以及兼夹证。
兼证:就是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其他证候。
变证:变证的形成不是通过传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的误治涉及以下几种治法:汗、吐、下、火疗、水疗。
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情发生了新变化,原来的问题反而不存在了,这叫变证。
兼夹证:在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这就意味同时存在两个病的问题。
举例: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病人在新感伤寒的情况下,原来就有心脏虚衰的旧宿,这就是兼夹证。
2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就是指外感病的初始阶段,正气和邪气斗争部位在体表.所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太阳经和相为表里手足少阴经.所涉及的脏腑为膀胱、肾、心、小肠.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是表证的提纲.主要论述表证的主证主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中风表虚的脉证.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释义: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营卫失和的主要脉证.太阳中风:发热、恶风(恶寒、)汗出、脉浮缓.太阳伤寒:恶寒、或发热、无汗、脉阴阳俱紧.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法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G,时瘛S,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六条本条主要讨论太阳病的两个类证:温病和风温以及误治后所引起的各种变证.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释义:本条通过讨论发热的有无来判断阴证或阳证.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荻窈,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讨论两点:第一补充太阳中风的证候,要和第二条和在一起来看,并指出其病理变化(阳浮阴弱)及治疗方法.第二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总的精神有两个方面其一服用桂枝汤一定要发汗,其二对发汗的程度有要求.病机:卫强营弱、阳浮阴弱、太阳中风证治法: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方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调气血、调脾胃、调阴阳为群方之首.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3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主之.释义: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凝滞治法:辛温发汗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分三段,介绍太阳病演变的三种情况:第一种病将愈;第二种阴阳俱虚;第三种小邪郁闭太阳.第二十五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两种不同情况的证治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一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证治.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一条介绍太阳中风兼证经输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汤解肌祛风,葛根加入有三种作用:第一解肌祛风助桂枝解表;第二能疏通经脉的凝滞:第三能生津,使津液上潮,缓解拘急.病案我以前在问头沟带学生实习,看过一女性患者,嘴张不开,吃东西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据中医辨证,病位在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置.因此,我用了以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清气分热,有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吃了三剂嘴能张开,也能吃一些东西了.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加汤.1.原文解释:2.病机归纳:过汗致太阳少阴合病.3.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固表.4.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附子:扶阳温经固表.5.临床应用: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1.原文释义:4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2.病机归纳:太阳病误下致胸阳不振的证治.3.治法:振奋胸阳4.方药: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原因:芍药为阴柔之药,碍阳气;去芍药余为辛甘之品,振奋阳气,可以使邪气达表.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病汗后营血受伤的证治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生津.4.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加人参三两.本方生姜的用量最大,因辛而外达,领诸药达表.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伤寒,经输不利.3.治法:发汗散寒,疏通经络.4.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5.临床应用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阳明合病而见下利或呕吐的证治.3.治法:解表升阳,和胃止呕.4.方药: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5.临床应用: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p,此为逆也.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论及伤寒闭于表,阳气郁于里的证治和禁忌证.3.治法:散寒开闭,宣泄里热.4.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5.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体质壮实,感邪又重之人.第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风寒外束,内有停饮.3.治法;散寒蠲饮5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4.方药:小青龙麻黄、桂枝;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从仲景治疗肺胃寒饮来看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对使用,对寒饮喘咳有很好的效果.5.临床应用:(1)使用小青龙的望诊:水斑,水色,水气.(2)痰的质地:白色、量多易咯、清稀如蛋清样,落地成水.口中淡.(3)本方为发汗峻剂,久服有耗阴伤阳之弊,使用本方也只有在急性期使用,一旦缓解,就应该用苓桂剂.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4.方药:桂枝甘草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比较.5.临床应用:第一百一十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1.原文释义:火迫、亡阳、阴寒痰饮2.病机归纳:伤寒误用火攻亡阳致惊狂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镇静安神,豁痰止狂.4.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发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3.治法:温补心阳,补土治水4.方药:苓桂枣甘汤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烧针发汗,心阳不足;人受惊吓;外寒引动下焦阴寒之邪上泛.3.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4.方药:桂枝加桂汤5.临床应用:桂枝解表、下气(量重用)、通阳开痹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吐下后,心脾阳气亏虚,水气上冲.3.治法:温阳健脾,降冲利水.4.方药:苓桂术甘汤,重则真武汤6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5.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苓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盛加二陈汤;眩晕重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高血压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喘咳,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第一百零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夹少阴心经气血亏虚的证治3.治法:健脾养心,调和营卫4.方药: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加饴糖饴糖:甘缓补益中焦,化生气血芍药甘草大枣:补血养营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5.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内补益心脾气血,在外加强营卫抗邪的作用.临床上有这种情况,一感冒,还没怎么的,就心慌,心跳,幸好病人还没有提到脉,脉还没见结代,脉要见结代,那就是炙甘草汤证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的证治3.治法:补中益气,养阴复阳4.方药:炙甘草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气血生于中焦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滋阴养血,心主血脉,血液充足心就有养桂枝、生姜、清酒:阴不得阳不化;使滋阴药不致粘滞.5.临床应用:炙甘草汤能治疗脉结代,所以也叫复脉汤.由于里面有许多滋阴药,久吃会引发浮肿或腹泻,有认为”脉结代,心动悸”加上五味子效果会更好,柯琴的意见去掉麻仁,加酸枣仁的效果会更好.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脾气亏虚,痰湿中阻3.治法:温运健脾,行气化痰4.方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燥湿除满;半夏:燥湿化痰;生姜:辛温通阳,以散痰水;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健脾.5.临床应用:单纯使用化痰利气,会使脾气亏虚.如果甘补药配的太多,则中满益盛.因此参甘之量不宜过重,否则中满难除.第六十六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1.原文释义:7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2.病机归纳: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3.治法:急温回阳4.方药:干姜附子汤阴寒很盛,顷刻就要亡阳,治当急温,故不用甘草;顿服,集中药力,收效迅速.第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以举例示范的形式论述伤寒夹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3.治法:随证治之4.方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邪热扰及胸膈3.治法:清宣郁热4.方药:栀子淡豆豉体轻寓宣于清若少气,是指呼吸微弱,自觉气不够用;短气是呼吸急迫,又有所阻隔.因此少气为虚,短气为实.选甘草,甘以缓之,又能益气,又不助烦热.若呕者,加生姜,降逆止呕.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虚烦兼腹满的证治3.治法:清宣郁热,利气消满4.方药:栀子厚朴枳实因无腑实故无大黄,因病位已迫及脘腹,故无淡豆豉.病案董姓妇女,37岁,主症是心烦懊恼,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一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服了就好了,也没有发生呕吐.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虚烦兼中寒下利的证治3.治法:清热除烦,温中止利4.方药:栀子干姜汤8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3.治法:清热泄肺平喘4.方药:麻杏石甘汤第二十六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桂枝汤大汗,胃中干燥,邪气内陷阳明.3.治法:清热益气生津4.方药:白虎加人参汤三十五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1.原文释义:表邪内陷阳明致下利;表邪协里热下利.2.病机归纳:协热利的证治.3.治法:解表清里4.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的用量为半斤为君药.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脾胃津气.葛根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兼热的协热下利之证.病案陈某,女,五十二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渴.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随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晕眩则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舌苔水滑.张某,女,二十六岁,因乘长途汽车,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抵家后发觉面肌发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要求:辨证论治;具体给出方药.一百七十二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少合病下利的证治.3.治法:清少阳之热,助少阳之枢.4.方药:黄芩汤黄芩苦寒清肝胆之热;芍药能养肝胆之阴,于土中伐木,也能治疗腹痛.大枣、甘草补中扶正,而治利后之虚.一百七十三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上热下寒,阴阳升降不利,腹痛欲呕的证治.3.治法:清上温下4.方药:黄连汤9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虽然方名为黄连汤,但从药味的组成来看,热药重于寒药.为什么要加桂枝.桂枝和干姜,仲景常配合使用,干姜守而不走,桂枝走而不守,这一守一走,上下的阴阳才能交通.第七十一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水,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太阳经腑证;太阳表里证;膀胱蓄水证3.治法:发汗利小便4.方药:五苓散5.五苓散的临床应用: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七十三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汗后中阳被伤,水停于胃.3.治法:温中通阳,宣散水邪.4.方药:苓桂姜甘汤与370条所载的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一证,临床上还能听到振水音;与健脾药交替使用.第七十四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病案:王姓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气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则苏醒.小便频数,但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辩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冒蔽清阳,以利水通阳,温养心肾之法治疗.方用:五苓散加肉桂.连服九剂,癫痫发作竟得以控制.第一百零六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入腑(小肠),热与血结于下焦.3.治法:泻热逐瘀4.方药: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苦寒、咸寒为泄热散结而设.桃仁:配大黄为活血祛瘀而设.桂枝:通阳行气.5.临床应用:第一百二十四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嵩诶锕室.10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抵当汤主之.1.原文释义:脉沉而微是气血凝滞不利的脉象.2.病机归纳:蓄血重证的辨治.3.治法:破血逐瘀4.方药:抵当汤水蛭虫、桃仁、大黄与桃核承气汤的比较:抵当汤以逐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泄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病案姓魏,河南人,女性,30岁,1969年患精神分裂症,在家呆不了,住到医院.医院用电疗和胰岛素治疗,病见好转出院.出院后,感觉头皮发紧,就像裹了一层铁箍,这是一个特殊症状,再一个,善忘,记性不好.患者两目呆滞,精神淡漠,经行小腹作痛,脉沉滑.舌苔有一点腻,舌色略暗.内经说瘀血在下,使人发狂;瘀血在上使人善忘.与抵当汤,服后大便泻下臭秽之物,诸症缓减.后来就转方,一个有桃核承气的意思一个有桂枝茯苓丸的意思,一个有失笑散的意思.吃了两剂以后,她的大便多泻下臭秽之物,泻下以后就觉得头上的铁箍就解除了,喜忘症状大大的缓解,再一次来的时候,判若两人.第一百三十五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热与水凝结心下大陷胸汤的证治.3.治法:泻热破水4.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注意煎服法一百三十四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当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论述太阳误下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一百三十一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也强,如蹂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介绍结胸和心下痞的成因以及结胸偏于上的证治.3.治法:泄热破结,增液舒经.4.方药:大陷胸丸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一百三十八条小结胸病,正在心,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痰热结于心下11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3.治法:泻热涤痰开结4.方药: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括楼实一百四十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e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这一条讨论五苓散轻证;寒痰冷水凝结的寒实结胸的证治.3.治法:散寒逐饮开结4.方药:三物白散巴豆、贝母、桔梗一百五十一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如,但气痞耳.1.原文释义:紧即是寒2.病机归纳:伤寒表实误下而成痞.一百四十九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原文释义:这一条论述误下少阳后出现的三种情况.2.病机归纳:误下少阳,气机痞塞心下;痰气痞3.治法:辛开散脾寒,苦降泄胃热,甘调补益中焦;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4.方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大陷胸汤5.临床应用:本方给治疗胃病开了一个方法.因为此病单纯寒或热都好治,就怕寒热错杂,治热它有寒,治寒它有热,一会儿用香砂六君子,觉得好一点,好像又不行,又烧心烧得厉害,吐酸水吐的厉害了,用之又热了,赶快用黄连清清胃火,一清,酸水少一点,嘈杂好一点,大便又拉稀了,还是寒热错杂,不平衡的问题.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水气痞的证治3.治法:辛开苦降,但辛的力量较大4.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一两一百五十八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1.原文释义12。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文言文翻译;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
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
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
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
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
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
《伤寒论》少阳病篇解析《伤寒论》少阳病篇列有条文10条,论述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及欲解时间等内容。
本篇条文简少意赅,条文的次序结构安排也大有深意。
本文拟从条文次序可能的内在逻辑及“伤寒皆热病之类”的角度梳理该篇脉络探讨其主旨。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
是少阳病篇第一条,也是少阳病的提纲证。
口、咽、目等窍为藏府精气之总窍,是精气由里表于外、与天地气相通之处,故谓之半表半里,少阳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位处半表半里(柯韵伯语),李克绍认为“少阳又称少火,游部,游于三焦,生发活动,不亢不烈,郁则化火,结则烦闷痞硬”(《伤寒解惑论》)。
该条反映少阳病热化的开始,因为在人体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没有失衡的热化及寒化,但如果邪气侵及少阳,少阳即开始热化以抵抗外邪,广言之,热化是六经气化在病理状态下的表现。
胆与三焦为少阳府,少阳热化则郁热不降,上蒸清窍出现口苦,热伤津则咽干,热化风则伤目为目眩。
“热化”是在少阳病篇的思想核心。
因有“热化”,所以在少阳病开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的少阳伤寒,风热闭阻、热扰胸膈的少阳中风,在少阳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少阳病入腑的往来寒热,胁下痞硬,脉沉实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病三阳合病的“脉浮大,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少阳病入阴之“无大热,其人躁烦者”,只有到少阳病欲愈时热化消解,惟见“脉小”。
该过程反映了“热化”在少阳经腑邪正相搏、由表及里的过程。
另一方面,“热化”非仅局限于少阳经,《内经·热论》论述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是同义。
在《素问·热论》中提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等论述了邪气在六经中“热化”的不同形态。
《伤寒论》各个篇章则是对六经受邪后“热化”的进一步变化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少阳病篇的描述即是其一。
那么,何谓“热化”?“热化”是“气化”的一种病理表现。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概说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表入里的中间阶段。
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其病性属热,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故为半表半里之热证。
少阳,指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而言。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过季胁,行身之侧。
手少阳之脉,起于无名指末端,行上臂外侧,至肩入缺盆,布于胸中,散络心包,下贯膈属三焦;其支者,从胸而上,出于缺盆,自项上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与足少阳经相接。
足少阳胆之腑,内藏精汁,主决断,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附于肝,性主疏泄而喜条达。
手少阳之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司气化,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与心包经互有经脉联络。
胆与三焦,经脉相联,功能相关,胆腑疏泄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自如,才能使上焦如雾,中焦如,下焦如渎,而各有所司。
胆腑位于季胁部,居上下之间:三焦位于躯壳之里,脏腑之外,居表里之间;且足少阳之脉,居于足太阳、足阳明经脉之间。
是以少阳主枢,为半表半里,向外可从太阳之开,向内可从阳明之合。
又从六经排列顺序看,少阳居阳经之末,阴经之前,故不仅为表里之枢,也为阴阳之枢。
少阳病的成因有二:其一为本经受邪。
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犯而成。
如第97条所谓“血弱气尽,膝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及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即是。
其二为他经传来。
多因误治、失治,或由太阳传人少阳,或由他经归于少阳。
由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当厥阴正气来复时,也可转出少阳。
少阳病可概括为经证、腑证两类:少阳经证由邪入少阳,经气结滞,正邪分争所致,可见耳聋、目赤、头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证;少阳腑证由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所致,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
(成本。
无为字。
)〔成〕足少阳。
胆经也。
内经曰。
有病口苦者。
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
胆者。
中精之腑。
五脏取决于胆。
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少阳受邪。
故口苦咽干目眩。
〔鉴〕口苦者。
热蒸胆气上溢也。
咽干者。
热耗其津液也。
目眩者。
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
邪传少阳之总纲。
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
即具此证之谓也。
〔柯〕太阳主表。
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
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
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盖口咽目三者。
不可谓之表。
又不可谓之里。
是表之入里。
里之出表处。
所谓半表半里也。
苦干眩者。
人所不知。
惟病患独知。
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程〕少阳在六经中。
查看更多内容典开阖之枢机。
出则阳。
入则阴。
凡客邪侵到其界。
里气辄从而中起。
故云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者。
指经中所到之风寒而言。
所云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等。
是也。
半里者。
指胆腑而言。
所云口苦咽干目眩。
是也。
表为寒。
里为热。
寒热互拒。
所以有和解一法。
观其首条所揭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终篇总不一露。
要知终篇无一条不具有此条之证也。
有此条之证。
而兼一二表证。
小柴胡汤方可用。
无此条之证。
而只据往来寒热等。
及或有之证。
用及小柴胡。
腑热未具。
而里气预被寒侵。
是为开门揖盗矣。
余目击世人之以小柴胡汤杀人者不少。
非其认证不真。
盖亦得半而止耳。
(入里不解。
则成骨蒸痨疟。
入阴渐深。
则为厥逆亡阳。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
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鉴〕少阳。
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
中风。
谓此少阳病。
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
起目锐。
从耳后。
入耳中。
其支者。
会缺盆。
下胸中循胁。
表邪传其经。
故耳聋目赤。
胸中满而烦也。
然此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
非太阳证具之邪陷。
胸满而烦者比。
故不可吐下。
若吐下。
则虚其中。
神志虚怯。
则悸而惊也。
〔汪〕补亡论。
庞安时云。
可小柴胡汤。
吐下悸而惊者。
郭白云云。
当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脉弦细。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即“结胸”。
【评析】本条讲结胸症的主要脉症。
结胸与脏结是两类不同的症候,结胸症以属阳、属实、属热为多,脏结症则属阴、属虚、属寒;性质完全相反,而临床症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作出鉴别。
按之痛,是结胸的主症,因热邪与痰水互结于胸中,所以按之有压痛感;寸脉浮,关脉沉,是结胸的主脉,结胸症的病位偏上,所以寸脉浮,而邪热陷于里,与有形的痰水搏结于胸脘之中,所以关脉沉,邪结而正气不虚,必是沉而有力。
【原文】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①者,难治。
【注释】①舌上白胎滑:舌上白滑苔。
【译文】什么叫脏结症?答:和结胸症的症状相似,但饮食如常,时时下利,寸部脉浮,关部脉小细沉紧,叫做脏结症。
舌上苔白而滑的,不容易治疗。
【评析】本条讲脏结症的主要脉症。
【原文】脏结无阳证①,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释】①阳证:发热、口渴等热象。
【译文】脏结未表现出阳热症症候,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治疗不能用泻下法。
【评析】本条讲补述脏结的症候特点和治疗禁例。
本条进一步说明脏结症的属性是纯阴无阳。
无阳症指没有发热、口渴等里热症候,也没寒热往来等少阳症候。
邪结在里,应见烦扰不安,其人反静而不烦,可见正阳不振无力与邪抗争,而舌上苔滑,更是阳气大虚的确据,所以虽有像结胸那样的硬满症状,亦决不可治以攻下方法。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①也。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提要:少阳兼里实的证治
2024/7/14
伤寒论
32
❖ 分析:
呕不止 郁郁微烦
少阳胆郁失枢之证
少 阳 兼
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热结于肠
里 实
腹中急痛—(木乘土)中虚脾络不通 脉涩—脾络不通血行不畅
脉弦—少阳主脉,也与腹痛有关
通
2024/7/14
伤寒论
21
❖ 施治: 先予温中补虚散邪缓痛—小建中汤 腹痛止而少阳之邪未解—小柴胡汤 此即“不差者”之本意。 ❖ 启发:
此条文以先建中后开郁是和法的活法,绝非先与 小建中不愈再施以小柴胡的思维。
是不必悉具 一证便云;“小柴胡汤主之”
“往来寒热”或“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一症
因前述过此症是柴胡证最特征性症状。
2024/7/14
伤寒论
18
服小柴胡汤后正邪相争中
必蒸蒸而振,却
正能胜邪的反映
复发汗出而解 言小柴胡汤也能发汗,为
间接取汗与三焦有关。
2024/7/14
伤寒论
19
原文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 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药 物
柴胡—疏泄胆气 一疏一清 —气郁得达 黄芩—清泄胆热 和解少阳主药—火郁得发
组 姜夏—和胃降逆
—止呕圣药
成 参枣草—补中益气
—防患于未然
配 伍 特 点
柴芩—苦降—寒
泻
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既各奏其 功: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
姜夏—辛开—热 整体即本方之寒温并用,攻补
伤寒论经病选方歌诀—少阳病篇
伤寒论经病选方歌诀—少阳病篇
二、少阳病证少阳病证
少阳主枢顺畅达, 口苦咽干目眩花,
寒热往来气热郁, 玄细沉紧肋痛发,
经证暴聋目赤痛, 腑证口苦呕烦加,
关脉浮大盗汗眠, 三阳合病少阳查,
少阳三禁汗吐下, 随证权变治勿差,
少阳欲解寅卯辰, 小柴胡汤主治佳.
少阳病有三个特点:
1. 经证—耳聋, 目赤, 头痛, 治小柴胡汤.
2. 腑证—口苦, 心烦, 喜呕,
3. 三阳合病, 治在少阳—关脉浮大, 盗汗, 欲眠, 治从少阳, 治小柴胡汤
少阳病汤证歌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
参夏甘芩姜枣同,
寒热往来肋痛疸,
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合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
柴胡桂枝合方用,
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陈修园: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为病奈何?《内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苦从火化,火胜则干,故口苦,咽干。
又云:少阳为甲木。
风虚动眩,皆属于木,故目眩也。
少阳气化之为病如此。
此节为少阳证之提纲,主少阳之气化而产也。
柯韵伯云: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主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至当不易之理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合,恰合枢机之象。
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
此病自内之外,人所不知,惟病人自知。
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三证为少阳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
黄元御:足少阳之经,起目锐眦,下颈,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阳经脉之所循。
少阳以下行为顺,病则经气壅遏,逆循头面,相火燔腾,故见证如此。
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
眩者相火离根,升浮旋转之象也。
《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肝胆同气也。
刘世祯:少阳为病,则经气内郁,枢转不利,口苦者,胆液之上泄也(胆管闭则内陷,陷则上逆。
经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曰呕胆。
又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咽干者(咽为水谷之道),上焦之津凝也(经曰:胃中竭则咽路焦);目眩者,游火上行,胆阳干脑之候(凡谓干乘者,皆言气相乘,非用汁也),三者相合,知相火应降反升,真气当升而反陷(三焦司真气之升降)。
所以反升降出入之常者,总由逆少阳生发之令(经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又春主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使阳气闭塞,邪害空窍。
治当通上焦,行津液,因而和之,以遂其升达之性,则动枢转而开阖利,三经者不得相失,阴阳(雩重)(雩重)(言气往来之象),水升火降,而稚阳和煦之化复矣。
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而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者也(三语出王冰《内经》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一、 选择题(一)A1型题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少阳经系的组成部分:A.手足少阳经脉 B.腠理 C.手足厥阴经 D.三焦腑 E.胆腑2.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3.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4.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5.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6.柴胡证往來寒热,休作有時的产生机制主要是:A.血弱氣盡,腠理開 B.藏府相連,邪高痛下 C.邪氣与正氣相搏於胁下 E.正邪分爭于表里之间7.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A.头汗出 B.大便鞕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8.小柴胡汤 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伴小便不利者 D.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9.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发黄A.伴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B.伴腹微胀满,口渴,小便不利者C.伴胁腹不满,发热无汗者 D.伴胁下满痛,心烦喜呕者 E.伴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者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太阳病转人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11.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12.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应为A.去半夏加重人参、麦冬B.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括萎根四两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括蒌实D.去半夏、黄芩,加括篓根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括篓根13.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A.太阳少阳合病 B.少阳夹表证 C.少阳兼外寒证 D.太阳少阳并病 E.太阳未罢,始入少阳14.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1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A.上热下寒 B.上火下水 C.胃热脾寒 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E.膀胱气化不利16.柴胡加龍骨牡蠣汤证出现胸满烦驚、讝語的原因与下列那项机制无关?A.胃热上蒸 B.心阳不宣 C.胃热上蒸 D.热扰心包 E.热郁少阳17.热入血室证出现谵语的特点是: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谵语 D.神昏谵语 E.动血谵语18.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茵陈蒿汤19.心烦呕吐,发热下利,口苦咽干者,宜用:A.吴茱萸汤 B.理中汤 C.黄芩加半夏汤 D.大柴胡汤 E.小柴胡汤20.大柴胡汤的组成为:A.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黄、枳实 B.小柴胡汤去甘草加大黄、芍药 C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 D小柴胡汤去生姜、甘草,加大黄、枳实 E.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21.经文(271)条曰“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其意是指:A.脉象由弦变为小,为病欲愈 B.脉象由大变为小,为病欲愈 C.脉象由弦大变为小,为病欲愈 D.脉象由弦大变为弦小,为病欲愈 E.脉象由弦变为不弦而小,为病欲愈22.经文(272)条曰“少阳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其意是指:A.少阳病,從寅至辰时,病将自愈 B.A.少阳病,從寅至辰时,病易自愈 C.少阳病,從寅至辰时服药,病易愈 D.少阳病,從寅至辰时服药,病才能愈 E.少阳病,從寅至辰时,病本易解,此时药物更易于取效23.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 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 D.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E.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二)A2型题1.患者,男,35岁,因酒后当风,次日出现发热,口苦,目赤肿痛,心胸烦闷,舌边红苔稍黄,脉浮弦。
临床最佳汤证应是:A.小柴胡汤证 B.黄芩汤证 C.栀子豉汤证 D.大柴胡汤证 E.黄芩加柴胡汤证2.患者,女,42岁。
素体较弱,受凉感冒后,出现身热不高,惡风,手足温温发热,口干渴,項强连頸,胁下微胀满,脉弦,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A.桂枝加葛根汤 B.五苓散 C.桂枝汤加柴胡 D.小柴胡汤 E.先与桂枝汤,后与小柴胡汤3.患者,男,32岁。
冬令进补后不慎感冒,昨日开始发烧,今日热势升高至39度,已不恶寒,但无汗出,口苦不渴,进食欲呕,胁下胀满,大便三日未解,舌稍红苔白。
临床最佳的治疗选择是:A.小柴胡汤 B.白虎汤 C.小承气汤 D.小柴胡汤加大黄 E.小承气汤加柴胡(三)B型题A.十枣汤B.大陷胸丸C.小柴胡汤D.桂枝加葛根汤E.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身热恶风,项强连背,汗出者,宜用:2.身热恶风,项强连颈,胁下满,宜用:A.真武汤B. 茵陈蒿汤C.苓桂术甘汤D.大承气汤E.小柴胡汤3.头眩,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宜用:4.头眩,口苦,胁下满者,宜用:5.头眩,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者,宜用:A.大承气汤B.瓜蒂散C.四逆汤 D、栀子豉汤 E.小柴胡汤6.口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者,宜用:7.饥不能食,心烦不寐,但热不寒者,宜用:8.腹满不食,发热谵语,久不大便者,宜用:A.真武汤B.茵陈蒿汤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D.猪苓汤E.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9.小便不利,胁下苦满,往来寒热者,宜用:10.小便不利,胸满烦惊,身重谵语者,宜用:11.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口渴发黄者,宜用:A.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B.真武汤 C.白虎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12.身重,发热烦渴,汗出腹满者,宜用:13.身重,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宜用:14.身重,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者,宜用:A.旋复代赭汤B.大柴胡汤C.甘草泻心汤D.小柴胡汤E.桂枝人参汤15.心下痞硬,心烦呕吐,肠鸣下利者,宜用:16.心下痞硬,嗳气不止,大便如常者,宜用:17.心下痞硬,心烦呕吐,下利不畅者,宜用:A.柴胡桂枝干姜汤B.柴胡加芒硝汤C.麻黄汤D.柴胡加龙骨牡蛎汤E.桂枝去芍药汤18.胸满胁痛,日脯潮热,下利不畅者,宜用:19.胸满惊悸,心烦谵语,小便不利者,宜用:20.胸满而喘,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者,宜用:A.真武汤 B.茵陈蒿汤 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D.猪苓汤 E.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21.小便不利,自下利,腹中痛者,宜用:22.小便不利,胸满烦惊,身重谵语者,宜用:23.小便不利,腹微胀满,口渴发黄者,宜用:A.邪入少阳而胸满 B.邪入少阳而烦惊 C.邪入少阳而谵语 D.邪入少阳而小便不利 E.邪入少阳而一身尽重而难于转侧2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用大黄是针对:2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用茯苓是针对:2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用龙骨牡蛎是针对:(四)X型题1.少阳乃阳气初生,生机勃发,应春生之气,然因初生者阳气必少,其气尚微。
故少阳又可称为A.一阳 B二阳. C.小阳 D.元阳 E.稚阳2.少阳病之所以虚实相兼,乃因于A.邪气太盛B.少阳阳气始生C.抗病能力较弱D.邪气趁陷、E.气血不足3.口苦、咽干、目眩三症已充分反映了少阳病:A.火气为病B.灼伤津液C.肝风内动D.胆汁上溢E.胆火上炎4.少阳中风的特有表现为:A.头痛B.耳聋C.胸满心烦D.呕吐E.目赤5.去滓再煎之法,要求用于以下哪些方中?A.桂枝汤B.小柴胡汤C.大柴胡汤D.半夏泻心汤E.四逆散6.伤寒四五日,三阳并病,若见如下症候者,可用小柴胡汤,治从少阳和解之法:A.身热恶风B.胁下满C.手足温而渴D.谵语E.颈项强7.阳明兼少阳,而证见如下症候者,不宜攻下,而可以小柴胡汤治从和解:A.发潮热B.不大便而呕C.腹满谵语D.舌上白苔E.胁下硬满8.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反映其水饮内停的主要表现有:A.胸胁满微结 B.往来寒热 C.小便不利而渴 D.不呕 E.但头汗出9.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其病机包括:A.邪犯少阳 B.邪正交争C.胆火上炎D.三焦决渎失职E.水饮郁热于内1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仅具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之功,且有以下之功:A.通达郁阳 B.泄热和胃C.宁心安神D.淡渗利水E.重镇安神11.下列汤证中,与三焦病变关系较大的有:A.小柴胡汤证B.大柴胡汤证C.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D.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E.柴胡加芒硝汤证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少阳病:2.两耳无所闻:3.往来寒热:4.胸胁苦满:5.嘿嘿:6.蒸蒸而振:7.阳微结:8.纯阴结:9.下重:10.哕:11.支节烦疼:12.心下支结:13.过经:14.心下急:15.日晡所:16.潮热:17.碁子:18.血室:19.期门:20.阳去入阴:(二)填空题1.少阳病常见于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表入里的_______阶段。
2.少阳病位居于______之间,病机变化______,病邪易于传变,故病证多有______。
3.少阳之为病,______,______,______也。
(263)4.伤寒,脉______,头痛发热者,属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______則谵語,此属胃。
胃和則愈,胃不和,______。
(265)5.伤寒五六日中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見____________,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_____________,却复___________而解。
(101)7.伤寒,阳脉涩,阴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____________,不差者,____________主之。
8.阳明病,发潮热,大便___,小便自可,________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9.若已____________温针,谵語,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______________,以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