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X、CT、MRI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定义:ONFH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原因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

诊断标准专家建议综合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会(JIC)和Mont提出的诊断标准,制定我国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二、次要标准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 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各诊断方法要点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查体、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等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

一、临床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髋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

对临床症状要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等。

查体应包括髋关节旋转活动情况。

股骨头坏死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内旋髋关节引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股骨头塌陷后,可出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体征: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部分病人轴叩痛可呈阳性。

股骨头坏死【2024版】

股骨头坏死【2024版】
• 过程:穿刺~造影~打药
• DSA介入治疗的禁忌症:病人全身情况衰竭、高烧、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过敏以及穿 刺部位感染的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 DSA介入治疗的缺陷:同一部位血管比较多,容易相 互重叠,所以需要多体位投照,时间比较长,对人体 的辐射较大;有利于显示小动脉支,但对2毫米以下 的毛细血管不能显示。
的 5. 囊变区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边缘有无骨硬化; 并 6. 有无关节积液;
7.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或脓肿的形态、大小、密度;
发 8. 增强后骨内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形态、密度变化等。 症 • 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
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使得骨质松软, 从而触发骨变,导致股骨头坏死。

人体时被吸收程度不同成像。

• CT:对早期的骨坏死诊断不敏 感,可以准确的反映塌陷的情 况。x线多方位照射之后排列

成像 • MRI:对于骨坏死早期的诊断
有特异性,可直接诊断早期骨 坏死。利用强磁场使体内氢质
检 查
子运动放出能量,产生射频信
号,被释放出之后成像
股骨头坏死的 X 线表现
• 初期: 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 股骨头外移所致,1期2期:骨密度不均匀,关节表面 不光滑,毛糙。
• 中期: 股骨头皮质塌陷的早期征象其内可见死骨、 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 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股骨颈下方 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 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Sheaton(沈通氏线) 不连续,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
• 晚期: 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 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 隙变窄,股骨头增粗,可有关节半脱位。髋臼缘和 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 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下肢变短。

股骨头坏死如何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如何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如何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属于病理演变的过程,经常会因为股骨头长期负重而导致坏死骨小梁,结构出现明显的损伤,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修复与治疗,很容易引起股骨头整体的结构变形,甚至引发关节炎以及功能障碍等问题,必须要加强对股骨头进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只有提高鉴别的效果,才能够保证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救治。
4.股骨头坏死的预后处理
在股骨头坏死以及髋关节进行预后处理时是应该判断是否引起功能性障碍,并且判断病理的结果,如果能够消除股骨头坏死病变,并且停止进展,则可以进行逆转,通常情况下股骨头没有塌陷变形或者变形轻微的情况,能够保证病变得到快速修复,而且股骨头坏死还可以治愈,保持整个髋关节的功能,如果长久反复的疼痛或者负重行走时,则必须要利用人工髋关节进行置换。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因能够明确,要想及时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坏死疾病,最主要的就是避免过度饮酒,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股骨头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时,必须要进行解剖复位。
1.股骨头坏死产生的主要病因
股骨头坏死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因为在股骨颈部位,骨折之后没有得到充足的愈合,导致股骨头的负重骨小梁自身的承受能力受到影响。如果患者长时间负重行走,很容易导致骨折愈合处坏死。而另一种则是因为骨组织自身发生病变,例如通过长期酗酒,或者是使用糖皮质,很容易导致骨坏死,而且也无法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少年儿童也会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引发股骨头坏死,又被称之为扁平髋。股骨头坏死尽管是属于一种组织病变,但是在早期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而且还能够进行治愈,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问题,依然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患者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疾病时使内心不能够感到恐慌,必须要积极配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股骨头坏死病例

股骨头坏死病例
激素:长久超生理剂量或短期过大剂量 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本病旳主要致病危险原 因,19.8%—27.8%旳骨坏死患者有糖皮 质激素使用史 。
病因
饮酒:在多种可能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旳 病因中,慢性酒精中毒是一种主要原因。
骨质疏松造成骨坏死。 其他:有人以为放射性治疗、闭塞性脉管
炎、动脉硬化、胰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静脉炎、肥胖等也与本病有关。
Ⅱ期(坏死形成,头变扁前期)临床症状明 显,且较I期加重 。
Ⅲ期(移行期)临床症状继续加重 。 Ⅳ期(塌陷期)临床症状较重。下肢功能明显
受限,疼痛多缓解或消失,患肢肌肉萎缩。
Ⅴ期(骨关节炎期)临床症状类似骨性关节炎 体现,疼痛明显,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
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股骨 头未变形旳早期患者 。
股骨头坏死病例
定义
股骨头坏死全称股骨头无菌 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旳股骨头 局部血运不良,从而引起骨细 胞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 断裂、股骨头塌陷旳一种病变。
概述
自1888年世界医学界首次认识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 至今,股骨头坏死已由少见病转变为多发病、常见 病。尤其是激素旳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股骨头 坏死旳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之交通工具变革后变通 事故旳增多,人们生活方式旳变化均使得该病患者 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患此病者约 3000万人,我国约有400万人。
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多, 无性别差别,开始多体现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旳 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髋关 节旳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旳生活质量和劳动能 力,若治疗不及时,还可造成终身残疾。
病因
外伤:在多数病例中股骨头缺血坏死与 外伤有关,如股骨颈囊内骨折、髋关节脱 位、股骨头压缩性骨折,这主要是因为供 给股骨头旳血管受损所致。

股骨头病变的影像诊断

股骨头病变的影像诊断

股骨头骨骺分离
右股骨头骨骺分离、下移, 颈干角变小呈髋内翻畸形, 右股骨干较对侧细
股骨头骨骺分离、下移, 股骨颈因内旋而投影短缩, 股骨颈上缘向上隆起。
股骨头骨骺下移,股骨颈上缘 皮质延伸线位于骨骺外侧
骺板增厚呈半圆形,滑脱骨骺向后下移 位。
股骨头骨骺分离(滑脱)
T1WI 左侧股骨头骨骺后下 移位,骺板增厚,干骺端畸 形。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的MR表现
髋关节积液 股骨头骨骺变小、变扁 股骨头骨骺信号减低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
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较对侧明显小,密度减低。 干骺端骨质增生
右股骨头骨化中心为高信号强 度,为正常骨髓。但其中有 “人”字形低信号强度为异常。 左股骨头骨化中心扁小,呈中 等强度信号。
股骨头滑膜疝
(herniation pit of femoral head)
股骨头滑膜疝
系关节滑膜侵蚀股骨头前部皮质后, 滑膜或滑液疝入松质骨内形成。多无明 显临床症状,偶有轻微的髋部不适。
股骨头滑漠疝
左股骨头基底部前方皮质下类圆形 低密度区,伴高密度硬化边。
股骨头滑漠疝
T1WI 及T2WI:左股骨头基底部前方皮质下类圆 形长T1、长T2信号区。
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adult)
概述
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近年来明显增 多,发病率远远超过儿童股骨头无 菌坏死。
病因
与40多种因素事或疾病有关: 酒精中毒、皮质激素、外伤、血液系统
疾病、减压病、妊娠、放射线照射、胶 原病、肾移植、化疗、慢性胰腺炎、痛 风等。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和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

X线摄片: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摄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进展期可出现以下表现:1.坏死区的密度增高:股骨头坏死区的密度会增高,呈骨质硬化表现。

2.坏死区的骨小梁变细:由于坏死区的缺血,骨小梁逐渐变细。

3.坏死区的骨缺损:股骨头坏死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4.坏死区的囊性变:部分股骨头坏死区可以呈现囊性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在MRI上的表现包括:1.T1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低信号强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对比明显。

2.T2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高信号强度,可显示坏死区的边缘征和骨髓水肿征象。

3.螺旋CT或增强MRI可进一步评估血管供应情况。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评估骨代谢活动的方法,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程跟踪具有一定的价值。

股骨头坏死的骨扫描表现主要为局部骨代谢增加,较早出现阳性结果。

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股骨头坏死的X线摄片、MRI图像和骨扫描结果。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股骨头坏死: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

2.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3.坏死:组织细胞死亡。

4.密度增高:骨骼密度增加。

5.骨质硬化:骨骼密度增高,硬度增加。

6.骨小梁:构成骨骼的细小骨束。

7.骨缺损:骨骼上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凹陷或孔洞。

8.囊性变:指组织或实质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性结构。

9.信号强度:影像学上显示的图像明暗程度,可表征组织病变或正常变化。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6-12-12T13:56:12.083Z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6月作者:李敬哲[导读] 在ANGH的临床诊断中,DR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股骨头的整体结构,空间分辨率较高。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邮编:45803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DR、CT、MRI三者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GH)的影像及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8例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ANG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DR、CT、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6.55%、CT检查的确诊率为67.24%,DR检查的确诊率为29.31%,MRI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CT和DR检查,CT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DR检查,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ANGH的临床诊断中,DR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股骨头的整体结构,空间分辨率较高;CT检查可更好地反映骨质细微结构的变化及钙化情况,密度分辨率较高;而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因此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MRI;DR;CT;对比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也叫股骨头软骨病,为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其为因股骨颈骨折的复位与愈合效果差或骨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的一种病理演变过程。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在30-60岁的男性为股骨头坏死的好发群体,有50%-80%患者病情均会从单侧进展为双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1]。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早期ANGH临床诊断中DR、CT、MRI检查的影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早期ANGH患者作为对象。

患者性别:男性为39例,女性为19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65岁,平均(46.4±4.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4.7±3.2)年。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年轻人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及早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X线检查可以展现出一系列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疏松、骨部坏死、骨骺塌陷、囊变形成和股骨头变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通过对软组织和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便于观察股骨头的病变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中,MRI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低信号区域,代表着骨骼缺血和坏死。

MRI还可以评估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并发症。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较于X线检查,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骨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组织的密度、形态和骨骼缺损等特征,辅助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病变范围。

影像学诊断评估影像学诊断评估可结合以上所述的X线、MRI和CT等检查方法,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骨骼缺血表现:通过观察X线、MRI或CT图像,可以发现股骨头出现骨骼缺血的特征,如局部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

2. 病变范围和程度:鉴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变,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受累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3. 并发症的检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并发症,如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检查、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病变特征、受累范围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1期治疗方法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1期治疗方法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 1期治疗方法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股骨头坏死可由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

预防股骨头坏死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防患于未然。

股骨头坏死1期是非常早期的,这个时候能查出来,其实这个患者还是很幸运的。

因为1期是在临床上,很难找到证据的,可能就是通过一些特殊检查,包括核磁,包括同位素扫描,这个时候才发现了股骨头坏死是1期的。

下面讲讲股骨头坏死1期治疗方法。

一、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症状1)疼痛: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2)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患髋关节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不能久站、行走鸭子步。

早期症状为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3)跛行:为进行性短缩性跛行,由于髋痛及股骨头塌陷,或晚期出现髋关节半脱位所致。

早期往往出现间歇性跛行,儿童患者则更为明显。

二、股骨头坏死的诊断1)临床特点:股骨头坏死一般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放射至大腿前面或内侧面。

这种疼痛可以是突然发生并很剧烈,但多为不严重的髋关节疼痛,逐渐加重。

对于髋关节疼痛的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

包括激素使用史,饮酒史、外伤史。

还应考虑一些少见的股骨头坏死原因,如减压病、血红蛋白病等。

若病人主诉髋部疼痛,询问病史存在易患因素,体检发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存在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骨扫描、血管造影等。

2)X线片检查:X线片并不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但经济简便,是检查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手段,在观察病情进展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提高诊断率应同时拍正位和蛙式位片,也可以采用下肢牵引拍摄X线片,使软骨下骨分离区形成负压,“新月征”更清晰。

股骨头坏死典型的X线表现是“新月征”,这是股骨头塌陷的表现,此时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已不可避免。

骨骼肌肉系统—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骨骼肌肉系统—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14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X 线 骨膜反应:早期,密度浅淡的线状影,呈单层状。
随后不断增厚、密度增高。可表现为层状、花边 状或不规则状,广泛者形成骨包壳包绕骨干。 死骨:小片或长条状致密影。 骨质增生:骨破坏的同时常有骨质增生,骨小梁密 集,密度增高,以破坏区边缘增生明显,病程越 长,增生越显著。 注:病变穿过关节软骨形成化脓性关节炎,表现关 节间隙变窄和骨性关节面消失等。
临床表现为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局部流 脓,软组织肿胀或不肿。
27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骨破坏周围有活跃的骨质增生硬化现象。
明显广泛的骨质和骨膜增生+局限性骨破 坏和/或死骨
骨膜新生骨增厚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 状,外缘呈花边状。
骨内膜增生使骨密度增高,髓腔密度增高 甚至闭塞。
整个骨干增粗,轮廓不整。
二、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MRI平扫T1WI(A)、T2WI(B)示左股骨头内死骨均为低信号影,可见双 边征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指骨的全部组织发生化脓性感染,包括骨炎、 骨髓炎和骨膜炎
儿童和青年常见 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和外源性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7
15
骨膜增生示意图
平行型与葱皮型 花边型 光芒型(放射型)
16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CT
可显示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死骨、骨膜 下脓肿和软组织感染。
特别是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破坏区 和小死骨。
17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MRI
在确定髓腔炎症和软组织感染方面优于X线 和CT
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边缘的异常条带
影,T1WI为低信号,T2WI亦为低信号或两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

MRI\CT\DR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和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MRI、CT、DR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MRI、CT、DR检查,对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结果:该组患者经诊断均存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0髋,MRI、CT、DR三种诊断方式对ANFH分期Ⅰ~Ⅳ期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1%(68/70)、84.3%(59/70)、74.4%(52/70),三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DR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早期诊断ANFH最准确、最敏感的检查方法,CT能较好的反应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化成像技术;磁共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中多数足由于大量应用激素、酒精中毒、外伤、脂肪栓子等引起[1]。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约25%可恢复功能。

ANFH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维持关节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ANF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为寻找更好的诊断ANFH的影像学方法,现对本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经MRI、CT、DR诊断的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43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年龄60~86岁,平均66岁,病程3个月~15年,临床表现:髋关节活动后肿胀、疼痛、跛行,甚至不能行走。

发病原因:激素引起27例,外伤性6例,酒精性3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

病变部位:单侧患病12例,双侧29例,共70髋病变。

1.2 诊断方法本组患者均经MRI(核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DR(数字化成像技术)检查,MRI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公司的1.5T MR Scanner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双髂常规横轴位T1WI、T2WI、冠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

中国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20)

中国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20)

鉴别诊断
(三)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 ✓常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为双侧骶髂关节受累,血清检测HLA⁃B27阳性,X线
表现为股骨头保持圆形而关节间隙变窄、消失甚至融合,容易鉴别。部分患 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并发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可出现塌陷但往往 不严重。 (四)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或骨髓水肿综合征 ✓中青年发病,属暂时性疼痛性骨髓水肿。X 线片表现为股骨头颈甚至转子部 骨量减少;MRI主要表现为股骨头和颈部T1WI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 范围可至股骨颈及转子部,无带状低信号;病灶可在3~12个月内消散。
方式包括保留患者自身股骨头为主的修复重建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两大类。 保留股骨头的手术包括髓芯减压术、截骨术、带或不带血运的骨移植术等, 适用于股骨头坏死早期(ARCO 1期)或中期(ARCO 2~3B 期),且坏死体 积在15%以上者。如果方法有效,可避免或推迟人工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坏死的预防与治疗
股骨头坏死诊疗专家意见2007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专家共识2012和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16的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对国内股骨头坏死诊疗的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以及最优诊疗手段的选择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分期规范化的统一认识与诊疗方法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不足
中国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 诊疗指南(2020)
(三)手术治疗 1.髓芯减压术:DSA、MRI提示血运呈早期静脉瘀滞表现(ARCO分期1期~2A
期),可选择髓芯减压术。该术式开展时间长,疗效肯定。主要分为细针多 孔钻孔减压术和粗通道髓芯减压术,区别在于减压通道的直径。细针钻孔减 压术的孔道直径为3、3.5或4 mm,粗通道髓芯减压术为6 mm以上。目前髓 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或浓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国内医疗机构 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在获得国家资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

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确诊率以及临床分期。

结果在阳性率检测方面及临床分期方面,行CT扫描与MRI扫描的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结果与手术确诊相比,MRI扫描的确诊率高于CT,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影像学检测,MRI较CT而言,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在进行鉴别诊断的时候,应该综合各类影像学资料的信息以提高确诊率。

标签: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诊断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经常性引起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便以及负重行走功能障碍等。

CT与MRI作为目前临床诊断股骨头坏死病症的常用影像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检测股骨头坏死的病变情况。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总结并分析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现将研究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05月我院经检查和询诊均疑似为股骨头坏死的168例患者的CT和MRI扫描资料。

其中男性120例,女性48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36.8±12.5)岁。

病患临床表现主要有髋关节、大腿近侧间接或持续疼痛,创伤性关节炎,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4.8±0.6)年;病因包括明显外伤史64例,长期服用激素45例,糖尿病史28例,长期酗酒20例,其他11例。

1.2方法对168例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

图像出来后,由至少两名影像学医师和骨科医师分别针对该片做出相应的诊断,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表现对股骨头坏死的形态等进行总结、归纳。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鉴别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鉴别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特点与鉴别摘要:目的评估X线、磁共振成像MRI以及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INFH)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对6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平片、MRI以及CT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符合率。

结果针对早期INFH患者,X线、MRI和CT阳性率分别为19%、85.48%和95.12%;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3%、87.10%和79.03%。

结论在早期INFH诊断中,三种检测方式的诊断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MRI、CT和X线平片;MRI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临床可予积极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磁共振成像MRI股骨头缺血坏死(简称INFH),属于临床常见的疑难病。

本病病因尚未统一,通常包含外伤性、非外伤性两种,其对INFH的诱发机制大体相似,即股骨头缺血后,导致患者的骨髓、骨细胞彻底坏死[1]。

针对INFH,及早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我院通过对62例患者采用X线、CT以及MRI检测,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抽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术后或者病理确诊的62例早期INFH患者。

男性患者为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均为18-78岁,中位(44±31)岁。

临床表现:患者髋部伴有压痛、胀痛或者反射痛,托马斯征、4字试验结果均呈阳性,患者关节受限,伴有轻度肌肉萎缩,跛行症状者共21例。

发病机理:28例患者伴有外伤史,17例患者大量使用激素,15例患者伴酗酒史,2例患者未见明显病史者。

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14d内接受X线、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1.2 方法CT扫描机:Picker,Twin,对患者股骨头进行横断面扫描,间隔约5mm,扫描层为5mm 厚,窗为1550-2000Hu宽,窗位为250-300Hu;磁共振成像MRI:Toshiba O part,机型:0.35T,髋关节体位以及体线圈,对SE序列进行常规性扫描,以摄取横轴位和冠状位两个截面T1WI、T2WI图像,前者为(TR/TE=550/15ms),后者(TR/TE=4000/120ms)。

CT和磁共振(MRI)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的效果对比

CT和磁共振(MRI)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的效果对比
风湿性 心脏瓣膜病属 于一种后 天性心脏 病 , 患者大都存
毅. 重症 风湿性 心脏瓣膜 病瓣膜 置换 术效果 观察[ J ] . 中国
端. 研究分析 瓣膜置换术 治疗重症风湿性 心脏瓣膜病 的『 临
医药 , 2 0 1 3 , 8 ( 5 ) : 6 0 0 — 6 0 1 .
在 心功能衰竭等 问题 , 具有较 高的死亡率 。 由于风 湿性心脏 瓣膜病 患者 行手术治疗时具有较高的风险 , 所 以需做好手术
院附属厚街 医院放射科 , 广东 东莞 5 2 3 9 6 0 )
摘要 : 比较 C T和 MR I 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 中的效果 。 随机选取我 院于2 0 1 3 年6 月~ 2 0 1 6 年1 2 月收治 的股骨头坏 死患者 7 1 例, 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C T 和 MR I 进行检查 , 并分成 C T组和 MR I 组, 对两种检查方 法的效果进行 比较 。
到较好作用 , 值得 临床 中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 1 ] 宋
[ 2] 汪
时间、 体 外循环 时 间明显优 于对照组 。 由此 可见 , 采用 瓣膜 置换术 治疗 风湿性心脏瓣 膜病 患者安全有效 , 可较好缩短 主 动 脉的阻断时 间 , 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 有利于 患者 的体外循 环, 应用价值较高 。
构 。 术 中积极 预 防大 出血 , 尽量减 少损伤 , 若 患者年龄 较
大, 则采用牵 开器将胸骨缓慢牵 开 , 避免发生胸 骨压 缩性骨 折; 尽量缩短 手术 时间 , 以降低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 , 采 用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可起 效 率 为9 5 . 6 %、 治疗 满 意度 为 9 3 . 3 %, 且观 察组 主 动脉 阻断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

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股骨头坏死曾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对任何年龄段、任何病理分期的患者,规范的诊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一、概述(一)定义: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静脉淤滞、动脉血供受损或中断使骨细胞及骨髓成分部分死亡及发生随后的修复,继而引起骨组织坏死,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及塌陷,引起髓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我国股骨头坏死的患病率为平原农民IL76/万,城市居民9.57/万,工人7.92/万,山区农民6.29/万,沿海渔民5.531万。

(三)病因及高危人群:股骨头坏死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股骨头颈骨折、虢臼骨折、能关节脱位、髓部严重扭伤或挫伤(无骨折,有关节内血肿);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在我国的主要病因为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长期饮酒过量、减压病、血红蛋白病(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血红蛋白C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特质等)、自身免疫病和特发性等。

吸烟、肥胖等增加了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被认为与股骨头坏死相关。

二、诊断标准参照成人股骨头坏死专家共识及国际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制定。

(一)临床特点:多以髓部、臀部或腹股沟区的疼痛为主,偶尔伴有膝关节疼痛,靛关节内旋活动受限。

常有髓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史、酗酒史及潜水员等职业史。

(二)MRI影像:MR检查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表现为Tlwl 局限性软骨下线样低信号或T2WI“双线征”。

(三)X线影像:正位和蛙式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X线基本体位,通常表现为硬化、囊变及“新月征”等。

(四)CT扫描征象:通常出现骨硬化带包绕坏死骨、修复骨,或表现为软骨下骨断裂。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股骨头急性期骨扫描可见冷区;坏死修复期表现为热区中有冷区,即“面包圈样”改变。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或许可能提高放射性核素检查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灵敏度。

骨科“拍片”:你可知道X线、CT、MRI该怎么选择呢

骨科“拍片”:你可知道X线、CT、MRI该怎么选择呢

骨科“拍片”:你可知道X线、CT、MRI该怎么选择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临床诊断当中涉及到了种类较多的检测仪器,那么如何能够让患者在检测过程当中选择一种方便、准确、安全、价廉的检查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当中,主要包含了MRI(核磁共振)、CT以及X线检查,由于三种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对于三种检查方式的优劣性存在了较大疑问。

部分患者认为检查金额越贵其检查效果越好,要求CT检查取代普通X光片检查,部分患者甚至要求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方式,认为核磁共振是最优的检查方式。

但是,由于三种检查方式各自有不同的优势以及劣势,并且针对不同的疾病也要采取针对性的检查,那么,在骨科拍片过程当中,如何选择MRI、CT以及X线?1三种检查方式概述1.1 X线检查在我国传统影像学检查过程当中,X线检查尤为常见,并且其具有使用范围较广、应用较早以及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主要应用于部分疾病的初步检查,这样对于体内较为明显的病变结构和组织能够尽早发现,因此,在疾病初筛的检查过程当中,会优先选择X线检查。

此外,X线检查也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部位骨性病变、骨质改变的骨病、移位骨折、心脏器质性疾病、不透光异物存留以及消化系统梗阻等疾病的诊断。

X线检查能够拍摄动力位相,针对于患者在体位改变时才会出现的不适症状,能够有效进行诊断,尤其是在动力位片检查当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X线检查具有射线投照量小、费用低廉的特点,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最后,对于X线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是通过高压电击从而发出X射线,其射线量相对较小,如孕妇需要进行X线检查,那么对身体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1.2 CT检查CT检查在我国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CT机在扫描的过程当中主要由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以及X线管组成,从而起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当选择了扫描的层面后,X线束的扫描强度会受到组织密度的影响,在其相互作用下会产生衰减和吸收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头坏死的X线表现
初期: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以关节中下为主,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股骨头外移所致,早期股骨头在外移2mm以内,晚期可达5mm,一般认为是关节旁及关节内软组织充血所致,可以逆转。

中期:股骨头皮质可以断裂形(台阶状)成角,基底处出现平行的双皮质征(双边征)。

其中台阶征及双边征是X线判断股骨头塌陷的早期征象,随后股骨头广泛脱位和碎解。

其内可见死骨、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

股骨颈下方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Sheaton线不连续,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

上图为中期可能大
晚期: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增粗,可有关节半脱位。

髋臼缘和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使下肢变短。

上图为晚期可能大

股骨头坏死CT的表现
Ⅰ期骨质无明显异常,但可有滑膜增厚,关节囊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相对增宽。

Ⅱ期股骨头形态正常无塌陷,正常时股骨头中心因持重应力的作用骨小梁生理性密度增高呈“星芒征”,当发现骨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骨纹间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匀大眼状,由于反映性增生,使星芒状骨纹增粗、扭曲、浓密。

Ⅲ期此期称为塌陷前期,股骨头变平,股骨头前上部关节面下见窄细状透亮带,即“半月征”。

Ⅳ期股骨头塌陷变形,股骨头内是不同程度囊变,周围有硬化或不规则,因塌陷所致的浓度区,可见碎骨片和关节游离体。

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出现增生骨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

上图为IV期

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
MRI敏感性优于骨核素扫描和CT及X线检查。

这是因为股骨头发生坏死后,修复组织不断伸入坏死区上方骨髓的变化早于骨质变化,MRI可以在骨质塌陷及修复以前反映出骨髓细胞的变化。

所以,MRI应作为早期检查诊断骨坏死的主要手段。

0期一般患者无症状,病理表现为造血骨髓的丢失,胞浆滞留并有窦状小管,间质内积液和骨髓脂肪细胞的坏死。

MRI可表现正常,在骨扫描时局部呈现一示踪剂缺血性冷点。

只在MRI动态扫描时上述冷点可表现为增强减弱。

I期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X线平片、CT多不能显示明显的骨质病变,称X线前期。

T1加权股骨头负重区(根据关节软骨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将股骨头软骨面分为三个部份,外上方与髋臼软骨面相差的压力负重区、压力负重区内侧的非压力负重区和外侧周围的非压力负重区)显示线样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病理特征,是骨和骨髓的坏死无修复,以骨髓水肿、骨细胞坏死、骨陷窝空虚为主要改变。

Ⅱ期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

T1加权为新月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信号,T2加权显中等稍高信号,周围不均匀稍低信号环绕,呈典型的双线征,位置基本与CT的条状骨硬化一致。

病理上为病灶中心大量不规则的细胞碎片坏死,周边纤维化,新骨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上图为II期
Ⅲ期股骨头变形,软骨下骨折、塌陷、新月体形成。

T1加权呈带状低信号,T2加权示中等或高信号,为关节积液进入软骨下骨折线的裂隙。

新月形坏死骨发生应力性软骨下骨折、塌陷并与关节软骨分离。

由于纤维组织长入形成致密的无血管墙,使修复被阻挡,进入坏死骨的修复受限。

上图为Ⅲ期
Ⅳ期关节软骨被完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显著塌陷变形,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非特异性继发性骨关节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