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必修1)总论

北京市京源学校侯小波

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京源学校地理教师,侯小波。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对高中地理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细心的老师应该还记得,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就是我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而今天的内容又是必修一的总论,即对必修1的整体认识和思考。所以,对于必修 1 ,我觉得自己讲在前,又讲在后。但是,无论是讲在前还是讲在后,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即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高中地理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但是,我们应该讲些什么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必修一模块内容结构表述如下,四个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我们用结构图来还原必修 1 的整体面貌:

通过结构图的分析,我们来认识四个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问题):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无论是从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还是必修一总体结构图中,我们都能看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能量组成和运动变化。也就是说,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过是距地表上、下 30 千米左右的物质和能量。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在任何一个区域中的表现,都是一个系统,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彼此之间的影响、联系,才是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在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即要注重联系。

2 .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内部物质运动,这两部分,是自然地理环境吗?

准确的说,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宇宙中的地球,以及隐含着的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实质都不能算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它们分别属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那为什么要将这两部分内容纳入地理课程之中呢?

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 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一道高考题:读图 1 回答。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B )

图 1

此题答案为B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无法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或者吸收的很少,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因而,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这就使得近地面大气(也就是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出现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特点;而这也就是形成肯尼亚山山顶白雪皑皑,山下郁郁葱葱的景观。所以就因果关系排序,它们就依次为丙丁乙。

那么,回到我们的教学过程来看,其实质就是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以及植被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地理教学中的联系不仅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这三幅原理图之间有没有关系?

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热力环流;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赤道和极低的分布不均,使得赤道和极低地区地面温度产生很大差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环流,再加上地球的自转,使得这个环流更加复杂,从而形成三圈环流,所以,三圈环流,其实质就是一个复杂的热力环流;第三幅图,季风环流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则也是由于冬夏季节海陆地面温度的差异而已。所以可以看出,无论是三圈环流还是季风环流,实质上都是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 宇宙中的地球中地球自转使得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这个原理在大气运动中的应用,在河流两岸侵蚀堆积中的应用以及在洋流中的应用等。

我们来看道例题:

图 4 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 R 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 R 河河谷的形成考虑地转偏向力)。回答。

R 河流汛期时( C )

A .北印度洋海区海水顺时针流动

B .南半球昼短夜长

C .亚欧大陆上受冷高压控制

老师接着问。

1.

我们把这个过程画成链条行吗?(学生开始画)

老师继续问。

2. 人吃蛇肉了吗?(没有,北京人没有吃蛇肉的习惯)

3. 蛇受到人类影响了吗?(是的)

4. 人类怎么影响蛇的?(破坏了蛇生存的环境)

大家看,这虽然是给初一学生上的一节地理课,虽然“野生动物保护”这个题目很难体现地理特征,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能看出,这节课“地理味”十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选择案例和分析案例时,抓住地理学科的 5 个特点:

1. 地理问题的时空性。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地理要素的系统性。

4. 人地关系的相互性。

5. 人地作用中,人的主体性。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来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改变了地理环境中某一个要素,从而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变化。这样的案例很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必修 3 中这样的案例很多。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案例的发生过程,其实质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唯一多出来的,就是人类活动成了其中的一个要素。所以,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必修 1 中,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理念里的,它至关重要。

二、注重过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事物分布的学科,主要的包括两大方面: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而表现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载体就是地理图像。因而地理教材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地理图像和图表。高中地理必修 1 也不例外,但由于必修 1 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必修 1 中两类图像最多。一是分布模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二是原理模式图(反映地理事物运动和分布的过程,也是就时间分布和变化)。其中分布模式图也是地理过程中物质能量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在高中地理必修 1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原理、应用原理的过程就是对地理过程的理解过程。所以,在我们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和强化地理过程的教学。

1 .过程模式图(我们先来看一道例题)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