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2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a5f6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5.png)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0d62d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1、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品诗把脉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
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
《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
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26e65e0f8c75fbfc77db285.png)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园地11-06 0003: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489ddca98271fe910ef9f2.png)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听读:标停顿,听感情基调。
2、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读:(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三、重点欣赏
1.自读词的上片(1)风雨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2.自读词的下片(1)雨过天晴,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
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2)风雨过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探究
当人生风雨来临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五、课文小结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48edb17f28ea81c759f57816.png)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领会词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及比喻手法来表现主旨的)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赵翼有这样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始工”,想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损失,人生的苦难往往会成就一批成熟大气的诗人,给后世留下工整典丽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而苏轼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
苏轼有着经世治国之才,也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屡屡不得志,对于北宋王朝这是莫大的损失,而对于中国文坛来说他却是一颗璀璨珍贵的明星。
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直指人心的优美诗文,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这些诗文似乎是他对凄苦岁月、人生苦难的一种挣扎和超越。
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仔细体味一下苏轼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以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板书:定风波)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9ab10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395b304b35eefdc8d333fb.png)
附: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任--------乐观 虚实相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无--------超脱
2、4 钟
3、提取小序中有效信息, 抓关键词句。 3、3 分钟
(1)在词的上阕中: ① 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 明理由。 任:任凭。词句中“任”字用得很巧妙。
尽管身处逆境,外在生活条件也很清寒,但诗 人愿意,并自信能淡泊、自由、自在地穿越人 这一生的历程。作者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我素、不畏坎坷的乐观情怀。
(2)在词的下阕中
(2) 13 分钟
①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明 理由。 无,当然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佛说“菩 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 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②“归去”一词如何理解?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 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 放的精神家园。 ③最后一句和前面词句是什么关系? 由实到虚,升华主题。
三、 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式、小组讨论式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的 时间
1、3 分钟
1、导入: 《自题金山画像》 ,学生齐读 (1)PPT 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1、 通过苏轼的《自题金山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画像》引入对作者生平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及创作背景介绍,为学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这首诗介绍一下苏 生理解《定风波》思想 轼。 感情做铺垫。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担任过 30 多个官职, 曾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 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 部尚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 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 轼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 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 打击和屈辱。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 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 自己的千古英名。 而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的他 已经被贬黄州三年此时的他可谓已历经人生的 大风大浪。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觅得诗心。 2、教师范读, 解决重点生字词读音、字形: 同行、狼狈、吟啸、蓑、料峭、萧瑟 2、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e337a760722192e4536f673.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49ce9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f.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3.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
5.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 朗读和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关注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66387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d.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意象分析,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赏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情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本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时代的背景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展示诗文背景、意象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苏轼的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方便学生拓展阅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苏轼及诗文背景,自主学习诗文内容,合作探讨诗文意象和修辞手法。
定风波赛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定风波赛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1d28cbcd126fff6050b69.png)
(初/高)届
科 目
时间
章 节
主备课人
高2022
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曹玉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关键字、词、句的意思,能自主翻译全词,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设置问题、品味语言等方法,在学生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欣赏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明确:否
提问:面对自然界的晴雨不定,苏轼表现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风雨,他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体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风雨”“晴”暗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苏轼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知识探究
探究一:途中遇雨本是一件极为寻常的小事,苏轼却借题发挥,从中表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那么,词中的“风雨”是否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你是如何理解的?
归隐
归于“吾心安处”
探究三:你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淋一场雨?你怎么看待苏轼淋雨的行为?他是否是刻意为之以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
明确:无声的对抗,是不满与抗争。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风雨如同自然界的风雨一样,总是不期而至。作为渺小的个体,在政治打击下,只能选择“莫听”。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柔和的、无声的抗争与不满。此时,作者的心态决不能算是坦然豁达的。
大家知道,此时的苏轼虽然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但毫无实权,不得签署公事,也无俸禄,生活拮据,与平民无异。故“竹杖芒鞋”其实就是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轻胜马”,“轻”是轻松愉快,无官一身轻;“胜马”二字就值得玩味了。马,这里指达官贵人所骑的高头大马,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胜”超过、赛过,可见此时词人心中仍然在比较,在权衡,心里仍然丢不开权力的念想,放不下朝廷的是非,绝非真正的坦然平和与得失皆忘。高官厚禄,尽管作为被蔑视的对象,但在词人心中仍是挥不去的遗憾。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c0e207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0.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展示篇目《定风波》及作者苏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为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定风波》并不是题目,而是什么呢?生:词牌名。
师:对,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生:《沁园春》、《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牌名并不一定指代词的内容,它只是代表词的格式。
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要求。
除此之外,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对照我们的学案,思考并回答词是如何分类的?生:按照字数来分,58字之内的叫小令;59到90个字之间的叫中调,91个字以上的叫长调。
师:对,这是按照字数分类。
如果按照段落分类呢?生: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或四段的叫三叠或四叠。
师:对,那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呢?生: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
师:对,那么按照以上原则来看,这首《定风波》可以归到哪几类?生:中调、双调、豪放词。
师:很好,这是关于这首词的分类。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师:我们在此之前还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师:看一下我们的《学案》,上面第5题要求我们回顾并列出学过的苏轼的名句,诗词文均可。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1700f1866fb84ae55c8d4c.png)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请调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外放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食荔枝》左迁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他”是谁?没错,他就是苏轼。
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山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定风波的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的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f7cec9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0.png)
4、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
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
?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
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1、听录音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节奏重音轻重缓急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三、讨论意象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
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
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四复述大意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
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e53cef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b.png)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说,看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就了解作者是来到赤壁这个地方,想起了曾经的事和人,那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他描写的人物是?生:周瑜。
师:周瑜年轻有为,他在赞美周瑜的同时就想到了自己。
那作者自己和周瑜相比怎么样呢?生:年将半百、怀才不遇。
师:这些可以从文章中哪句话看出来?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但是怎么样呢?生:年将半百却功业未成。
作者不禁感慨。
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内容,上片写到的是赤壁古迹的壮丽景色,下片主要写到了周瑜功成名就,感慨自己功业未成。
我们来整体读一下。
生:读词。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已经充分地学习了苏轼的旷达的胸襟,今天来学习下一首词(定风波)。
我们再深刻学习词人那豪放的词风,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三个,翻开导学案。
我们说学习一首词,我们要了解它的内容,对吧?生:对。
师:还要体会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要表达的感情。
还要领会在这首词里面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目标。
下面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词。
初读的时候,你们看能不能自己大概地去感想一下这首词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读词。
师:这首词里面字音没有问题吧?生:没有。
师:那现在把练习册翻开,翻到32页,结合注解,来了解一下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一句句认真地看。
生:赏析词。
师:看完了没?生:看完了。
师:这首词前面有什么呀?生:小序。
师:这个我们以前学过,是吧?像那个,苏轼的(水调歌头),学过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我们叫同学来答复一下,你读完这首词,你了解到了什么?生:作者在出游的路上遇见下雨,在雨中的一件事情,表现作者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人生态度,很洒脱。
师:对,他的心态不是消极的,在路上遇到雨,这一件小事表现出作者洒脱的心态是吧?很好,坐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1555cb5acfa1c7ab00cc0a.png)
《定风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双关”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为高一级艺术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故而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以及从最基础的字词理解等方面落实,语言训练则以模式化开展。
一是强化学生对诗词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式理解,有理解才有鉴赏;二是由诗人联系生活,谈感悟;三是设定鉴赏中的语言组织训练,用模式加以引导。
教学步骤:
1、初读《定风波》,正音正字。
自由读+齐读+(师纠正后)齐读
2、翻译理解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在练习本上逐句翻译。
完成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情况,针对部分词语的意思详解。
(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定风波》)
3、转入词的深层次理解
方法:知人论世+以小见大和双关(介绍苏轼被贬黄州前的遭遇及他的乐观态度与沙湖道中遇雨进行比较)
学生自由读,逐句思考作者在诗中传达出的生活感悟。
提问学生谈看法+教师引导点评
4、小结归纳主旨
在对此词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三读,设身处地,读出感情。
(视时间情况请二三学生单独朗诵),最后教师范读。
5、语言训练(教师可做示范引导)
请学生们根据对诗的理解,针对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反复琢磨,用下列模式进行说话训练(先写下来同桌交流最后学生发言)
()这句诗妙在字(词)用的好,它表现了。
6、背诵本诗,学生分组PK。
(视课堂时间而定)或留为课下背诵作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4181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9.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定风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报告
![高中语文课《定风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537a7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4.png)
《定风波》教学案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定风波》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定风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的第一首词。
该部分共选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是选教或自读内容,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的作品,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能动地品评词作,领悟作品内涵,获得人生启迪。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的手段,以达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
一、实践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1第14课《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作者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可以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来达到强调感情的效果。
(范读)(学生鼓掌)师:这个小组的合作结果和范读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很不错,还有吗?小组5:我们组认为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一句,它直接抒发作者不怕风雨的心情,应该强调“谁怕”,这是问句,应该用升调来强调。
(范读)(学生鼓掌)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
(欣赏朗诵视频)师:同学们提出的朗诵要求都很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根据刚才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全班集体朗诵)师:朗诵得很好,通过朗诵我们初步把握了词的内容和作者和情感,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圈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圈好了请举手。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料峭春风、山头斜照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有同学回答同意,有同学回答不同意)师:不同意的同学请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竹杖芒鞋”是作者的穿着装扮,不是自然景物。
师:大家认为穿着装扮是自然景物吗?生:(齐答)不是。
师: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生:遇到过。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场大的“风雨”是什么?生:乌台诗案。
师:谁来简明地介绍“乌台诗案”?生: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
最终,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
师:说得简洁准确。
这首《定风波》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就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师: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1:我用的是“沉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作者既有的步伐,他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生2:我用的是“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认为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生3:我用的是“旷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认为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生4:我用的是“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作者都听其自然。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词的内容和作者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朗诵时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请班上朗诵水平最高的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范读一遍。
(学生推举代表朗诵)师:读得很好!听着他的朗诵,我们面前仿佛浮现了一个沉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的苏轼。
三、重点研讨(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到解读本词的钥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幻灯片展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
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领悟的。
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
因为“任”字表现出作者平生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有一种很洒脱,很豪迈的感觉。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字。
当时作者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者不畏惧风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这令我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有一种不计得失的潇洒。
小组4:我们组选的是“归去”中的“归”字。
苏轼受到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讲究出世、避世,所以苏轼在受到挫折时想到归去,远离官场,做一个老百姓也是正常的。
小组5:我们组选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迎”字,因为“迎”字最能体现作者面对风雨的乐观态度。
小组6:我们组选的是“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醒”字,因为“醒”字表达了作者遭受挫折后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师:同学们能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和词的背景去作有价值的探讨,做到知人论世,说得都很有道理。
在这些字当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呢?(学生争论不休)师:请同学们安静,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啊,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作者最终想干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竹杖芒鞋”一个怎样的形象?生:是一个“隐者”的形象。
师:在古代,骑马的一般是怎样的人?生:达官贵人。
师:作者用了了一个什么词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生:用了“胜”字。
师:作者为什么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可能是作者一心渴望退隐、归去,所以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师:作者为什么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生:因为作者有退隐之心,宠辱不惊。
师:作者“醒”后的结果是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那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呢?生:(齐答)归!(老师点头,选“归”的小组高兴地鼓掌)师:其实刚才各小组选的字都能表达作者情感,只是相比较而言“归”字更能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为我们最终确定“归”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感谢!(学生齐鼓掌)师:“归”让你想到谁?生:想到陶潜。
师: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生:不一样。
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师: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生1:应该是归往心里。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生2: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士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还可以从苏轼的哪些诗句中看出苏轼想要归于宁静的内心呢?请每个小组选苏轼的一句诗词简要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课前已布置各小组搜集自己喜欢的、能代表苏轼形象的风华典型诗句)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中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的“乡”何在?在他的内心深处!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像什么?像飞鸿踏雪。
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临江仙》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有一个官员看到这首词后,以为苏轼要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