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通常对课堂活动充满好奇,愿意参与互动。然而,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9 古诗三首 清明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清明》,这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景色和人们习俗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细雨、牧童、酒家等场景,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独特风光和人们的哀思之情。
- 鼓励学生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等与清明节相关的场所,亲身感受清明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意义。
-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拓展活动,如一起制作清明节的食品、参与清明节的习俗等,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感受清明节的文化传统。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重要指标。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互动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4. 创新环节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清明节主题现代诗进行评价,关注其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内容、形式、创意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问题提出: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清明节与古诗有什么关联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的哀愁。
5.通过对《清明》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同理心,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清明》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词汇与句式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烟雨”、“断魂”等,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等句式的用法,了解古代诗人的表达习惯。
-诗意解读:理解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情感表达,包括对故人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等。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诗中的对仗、平仄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技巧,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对仗结构。
2.教学难点
-意境的体会: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如“烟雨”和“断魂”所营造的朦胧和凄迷氛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感受。
在写作手法分析方面,学生们对于对仗、平仄等古诗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古诗写作技巧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最后,我觉得在课堂总结环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以便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举例解释:
-在教学重点中,如“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学生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从而更好地记忆和感受诗的韵味。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清明》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学会背诵《清明》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境。
(2)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体会古人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清明》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学会背诵《清明》这首诗。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境。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引出诗歌《清明》。
(2)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度过的清明节,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形式、韵律等方面。
3. 深入理解诗歌(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诗歌(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分段背诵。
(2)安排学生进行全班背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诗歌的形式,创作一首关于清明节的现代诗歌。
(2)让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清明节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清明》,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
古诗《清明》教案(优秀14篇)
古诗《清明》教案(优秀14篇)古诗《清明》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熟读古诗。
3.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准备:1.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2.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过程:入场: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播放清明介绍PPT ,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反思。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 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
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朗诵古诗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实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开展古诗朗诵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邀请专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古诗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见解。
2.诗文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的含义理解不透彻,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深入理解。
3.文化背景: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讲解和拓展,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
解决办法:
1.诗文朗读: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跟着模仿,不断练习,提高朗读准确性。
2.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含义。
5.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作业与评估:布置与《清明》相关的作业,如朗读、复述、写心得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清明》这首古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这首古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清明》的基本概念、内容结构、情感表达等。
强调《清明》在古诗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明》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5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清明》这首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情感表达、艺术特点和实际应用。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清明节习俗与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整理和归纳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中加入一些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加强文化背景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明》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它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清明节景象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雨、行人和酒家,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清明节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感受,探讨这首诗在文学和情感上的价值。
-创设情境与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故事、组织课堂讨论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直观演示、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帮助学生克服难点,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透彻。
2.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诗歌创作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品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思考、探究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学习诗歌鉴赏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注意诗句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尝试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仿写《清明》这首诗,或者创作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歌,通过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首先,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其次,我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最后,我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鼓励他们提问和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八、课后拓展
1. 诗歌背景:介绍《清明》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清明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清明》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对清明节的描绘。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人对清明节景物的喜爱之情。
5.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合作精神和参与度对于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分心或产生抵触情绪,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诗《清明》教案
古诗《清明》教案篇一:古诗《清明》教案教材分析:这首古诗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欲、魂、借、酒、牧” 5 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清明》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2、你了解清明节吗?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5、了解作者;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
2. 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3.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古诗《清明》的学习。
2. 朗读: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中的生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背古诗,巩固记忆,提高背诵能力。
6. 拓展:介绍其他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2. 诗句:用粉笔将古诗《清明》写在黑板上,突出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
3. 生字词:在诗句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诗句中的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古诗《清明》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清明》(教案)
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清明》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诗歌内容:讲解《清明》这首古诗的字词、诗句、诗意。
2. 作者背景:介绍作者杜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艺术特色:分析《清明》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清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清明》,感知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讲解诗意: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明》,并进行背诵练习。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背景介绍:清明节、扫墓、祭祀等习俗4. 诗句分析:重点解析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5.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清明》。
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
古诗《清明》教案古诗《清明》教案一、古诗教案的特点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教学方法有创新。
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二、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内容:全文共四句,分别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气候、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画出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5.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诗意: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古诗《清明》。
2. 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 搜集其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清明》。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与学生已学的《春晓》和《赠汪伦》有关联,通过学习《清明》这首诗,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具体包括: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清明》这首诗,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
2. 思维品质:通过对《清明》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3. 文化素养:通过对《清明》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了解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 审美素养:通过对《清明》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能够欣赏诗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5.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清明》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赏析《清明》这首诗,包括对诗中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对清明节文化的认识等方面。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字词句意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
(2)诗人情感的表达:学生需要理解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对生命的感慨、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等。
(3)清明节文化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如扫墓、踏青等,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科书某章节,主要围绕古诗三首《清明》进行深入解析和学习。《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及诗人的情感。教学内容包括:
1.《清明》原文阅读与解析: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2.诗句关键词汇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体会和生僻字词的掌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清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生僻字词、诗句的意境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以《清明》为蓝本,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小诗。
五、教学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提出与清明节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够细致。
在讲授《清明》的基本概念时,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然而,我发现在讲解生僻字词时,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掌握。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上台演示、分组讨论等,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找与《清明》相关的其他古诗,并对比分析。
(5)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举例:分组讨论《清明》诗句中的意境描绘,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教学流程
《古诗三首之清明》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魂、酒”等生字,会写“欲、魂”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明》。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含义。
2.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和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引出古诗。
2.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认读生字,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
3.精读古诗
(1)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解释“清明”“雨纷纷”“欲断魂”的意思。
②体会诗人的忧伤之情。
(2)感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分析诗人问路的情景。
②想象杏花村的美景。
4.总结拓展
(1)总结全诗,感受清明节的氛围。
(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
5.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
古诗清明节教案(通用8篇)
古诗清明节教案(通用8篇)古诗清明节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教学。
5、愿意积极参加教学。
教学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结束1、评价2、总结教学延伸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教学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清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明》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阅读、欣赏古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清明》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地位。
2. 诗歌内容:分析《清明》的诗句、意境、表现手法等。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清明》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 诗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丰富知识储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清明》的诗句、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清明节的主题。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清明》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诗歌地位。
3. 诗歌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清明》,感受古诗的美。
5. 诗歌拓展:介绍其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作者情感。
7.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与《清明》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清明》2. 诗歌背景:作者、创作背景、诗歌地位3. 诗歌内容:诗句、意境、表现手法4. 诗歌欣赏:美、审美能力5. 诗歌拓展:其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清明》。
2. 摘抄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搜集其他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清明》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回顾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古诗三首《清明》
教学设计课题:2025春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第一课时一、标题《古诗三首〈清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清明》这首古诗,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理解诗意:理解《清明》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意境领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古诗意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清明》古诗的配图、音频朗读等。
•生字卡片:用于学生识字和复习。
•古诗背景资料:介绍诗人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诗意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明时节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的习俗和意义,引出《清明》这首古诗。
2.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识记生字(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识字。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大意和层次。
•深入讲解意境情感(10分钟):教师结合多媒体资料,详细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分享感受(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3.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这首古诗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融入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好像。
②( ):形容闷闷不乐、失魂落魄的样子。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清明》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五月四日左右,在这一天有踏青扫墓的风俗。()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闷闷不乐、忧愁的心情。()
5、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课
堂
检
测
回顾古诗《清明》,完成习题。
1、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2、根据理解,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欲断魂(A.guíB.hún)( )遥指(A.yáo B.yào)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B.路上远行的人和断魂一样的扫墓人一样迷乱凄凉。
C.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教学
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首诗?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
①哪句诗点明了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情景、环境、气氛?()
A.清明时节雨纷纷B.路上行人欲断魂
C.借问酒家何处有D.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哪句诗交代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
A.清明时节雨纷纷B .路上行人欲断魂
C.借问酒家何处有D.牧童遥指杏花村
③对“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上远行的人想要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清明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