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术语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

【中医】中医经典术语122条中医经典术语122条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1. “上火”,哎呀,你说这人要是吃了太多辛辣的东西,第二天起来嘴巴里长泡了,大家就会说上火啦!就像你疯狂吃火锅后,嘴里难受得很,这就是上火的表现呀。

2. “调理”,咱身体要是有点小毛病或者感觉不太舒服,中医就会说要调理调理呢。

好比你最近总觉得没精神,那中医可能就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帮你调理,让你重新活力满满呀!3. “脉象”,嘿,这脉象可神奇了呢!医生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道你身体的情况。

就好像你的脉搏是身体状况的密码,中医通过脉象就能解读出来哟!4. “穴位”,哇哦,人体上有那么多穴位呀!按一按某些穴位就能缓解疼痛或者有其他作用呢。

就像你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感觉会舒服点呀,这就是穴位的神奇之处呢!5. “中药”,中药那可是种类繁多呀!各种各样的草药能治不同的病。

你想想看,一碗黑乎乎的药汤,虽然可能味道不咋样,但喝下去说不定病就好了呢,多厉害呀!6. “艾灸”,艾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用艾条熏一熏穴位,就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就好像给你的身体点了一把温暖的小火把,给你带来舒适呢!7. “针灸”,针灸可牛了呀!用细细的针插进穴位里,就能治病呢。

这就像在你的身体里进行一场精准的战斗,把病魔都赶跑啦!8. “祛湿”,湿气重会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呢。

中医就有办法祛湿呀!好比给你的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讨厌的湿气都清理掉!9. “养生”,养生多重要呀!中医的养生方法可多了。

就像你平时注意饮食、作息,这都是在养生呢,能让你身体棒棒的哟!10. “辩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精髓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进行治疗。

就好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谜题,中医就是那个解开谜题的高手呀!我觉得中医药学真的好神奇,里面的名词术语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呀!。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1. 气虚、气滞、气郁:指气血运行不畅或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症状。

2. 阴阳失调:指人体阴阳两大相对而统一的方面失去平衡,导致身体出现病理状态。

3. 寒热错杂:指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

4. 脏腑:指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系统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和胆、胃、小肠、大肠等腑器。

5. 经络:指中医理论中的经脉和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6. 痰湿:指体内湿浊聚结,表现为体重增加、舌苔厚腻、头晕、乏力等症状。

7. 气血不足:指机体气血功能减退,造成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受到影响。

8. 五脏六腑:指中医学说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概念。

这些名词术语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1. 气血: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指寒凉、潮湿、内敛、静止、向内;阳指温热、干燥、外露、运动、向外。

3. 气虚: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指人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疲倦的症状。

4. 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堆积在一处,形成血块的状态。

血瘀会导致疼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5. 湿热:是湿气和热气交融所形成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6. 气滞:指人体内气血循环出现阻滞的现象,会出现胀痛等不适症状。

7. 脾虚:指脾脏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摄取。

8. 肝郁:指肝脏饱受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导致情绪消极、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的状态。

9. 消食:一种中医术语,指食道、胃和小肠中的食物被消化为精华,供给身体需要。

10. 散寒: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各种方法使身体内部的寒气被驱散,达到治疗和预防寒病的效果。

11. 化湿:一种中医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良好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去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

12. 补虚: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药物和饮食来帮助人体强健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3. 通络: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针灸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14. 调理: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综合处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一、经络学1.经络:人体内部的运输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2.经脉:体内运行经络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全身。

3.经穴:位于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

4.经络理论:中医学中对于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气血学1.气:人体内的精神力量,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血:传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

3.气血不足:气血量不足,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

4.气血亏虚:气血严重不足,导致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症状。

三、脏腑学1.脏腑: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称呼,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2.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

3.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脏腑功能: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症状。

四、病证学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2.病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3.症状:疾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

4.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综合判断的疾病类型。

五、中药学1.中药:以植物、矿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进行分类。

3.方剂:由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4.中药炮制: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如煎煮、炒制等。

六、针灸学1.针灸:中医学中采用针刺穴位的治疗方法。

2.穴位: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

3.针灸手法:针灸操作中的各种手法,如刺、提、转等。

4.针灸疗效: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七、推拿学1.推拿:一种按摩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来调整气血运行。

2.推拿手法:推拿按摩中的各种手法,如揉、捏、拨等。

3.推拿技巧:推拿按摩时的技巧和方法,如用力、速度等。

4.推拿效果:推拿按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如下:一、脉诊术语:1. 浮脉:轻触皮肤表面就能感受到如羽毛轻飘,此谓脉之浮。

多代表表证,病情较轻。

2. 沉脉:重手按摩才能触到的脉象,代表脏腑病位深沉,里证。

3. 迟脉:脉按之不流利,从容四缓,乃至迟。

迟脉主寒证。

4.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跳动在六十六次以上。

数脉主热证,各种热证均可出现。

5. 细脉:脉道狭窄,系细丝然有规则,如纵丝。

细脉多主虚证。

6. 滑脉:如珠滚于滑石之上,滚流不息,应指圆滑,主痰饮,湿热,食积。

7.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常见于少阳病、风湿病。

二、经络术语: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多个分支,它们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个脏腑及其经气联系的通道,奇经八脉则是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功能,沟通联系脏腑之间的作用。

2.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对经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情轻重、阴阳缓急的中医辨证方法。

3. 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三、中药术语: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的名称、功效、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1. 药性理论: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并认为不同性质的中药可以配伍组方,治疗不同的疾病。

2. 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了解药物的气味可以判断其功效和应用。

3.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决定其走向和作用,利用药物的不同走向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以上术语外,中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概念和理论,如气血理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最全中医的专业术语

最全中医的专业术语

最全中医的专业术语中医专业术语你了解多少?为帮助同学们复习好中医专业术语,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最全中医专业术语及解释,希望对大家学习中医有参考作用!【元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津液】津和液的合称。

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

津随卫气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

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

亦指排出体外的废液,如汁液、尿液等。

【肾阳】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

指肾脏的阳气。

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

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肾阴】亦称“真阴”、“元阴”、“肾水”。

指肾脏的阴精。

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

《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两者给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舌苔】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

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表证】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

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表寒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关节酸痛、苔白口不渴、脉浮紧等;表热则见身热不恶寒、咽痛口渴、咳嗽痰黄、脉浮数等。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大全

中医诊断术语丰富多样,涵盖了对疾病、症状、脉象、舌诊等方面的描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诊断术语,以及它们的简要解释:1. 证候(Zhèng Hòu):- 描述疾病的整体病理变化和表现的术语。

常见的证候有风寒感冒、湿热黄疸等。

2. 脉诊(Mài Zhěn):-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判断体内气血运行、阴阳盛衰等状况。

3. 舌诊(Shé Zhěn):-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包括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体内病理状况。

4. 气滞(Qì Zhì):- 形容气血运行不畅通,导致疼痛、胀满等症状。

5. 血瘀(Xiě Yū):- 形容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瘀滞、疼痛等症状。

6. 湿邪(Shī Xié):- 指湿气侵袭体内,引起湿热、湿寒等症状。

7. 寒邪(Hán Xié):- 指寒冷气候或寒邪侵袭体内,导致寒凝、寒滞等症状。

8. 热邪(Rè Xié):- 指热气侵袭体内,引起热盛、热毒等症状。

9. 气虚(Qì Xū):- 描述气血不足,导致疲乏、无力等症状。

10. 血虚(Xiě Xū):- 描述血液不足,引起面色苍白、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11. 阴虚(Yīn Xū):- 描述阴性能量不足,导致口干、咽喉干燥、热感等症状。

12. 阳虚(Yáng Xū):- 描述阳性能量不足,引起畏寒、肢体冰冷等症状。

这仅是一小部分中医诊断术语,中医学术体系庞大而复杂,因此诊断术语非常丰富。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多种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诊等,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请注意,对于确切的中医诊断,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中药学基本术语

中药学基本术语

中药学基本术语
1. “四气五味”,就像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和特性一样,中药也有呀!比如说生姜,性温味辛,这就是它的四气五味特点。

2. “归经”,哎呀,这可神奇了!就像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中药会对特定的经络脏腑起作用呢,像枸杞归肝经。

3. “炮制”,中药炮制可重要啦!就好比把食材加工成美味佳肴,炮制能改变中药的性能呢,像地黄炮制后就有不同的功效。

4. “配伍”,这就像搭积木,不同的中药搭配在一起能产生奇妙的效果哟!比如麻黄和桂枝常常一起用。

5. “单行”,有时候中药自己就能发挥大作用呀,就像一个厉害的独行侠!比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

6. “相须”,这就像是好伙伴一起合作,力量更大呢!比如知母和黄柏常常相须为用。

7. “相使”,哇,这就像有个助手来帮忙,让中药的效果更好!比如黄芪和茯苓的搭配。

8. “相畏”,嘿,它们之间还会有这种奇妙的关系呢,就像有些东西会互相忌惮,比如半夏畏生姜。

9. “相杀”,跟相畏有点像呢,但又不同,这就像能克制对方一样,比如生姜杀半夏之毒。

10. “相反”,哎呀呀,这可得小心啦,有些中药放一起可能会出问题哟,就像两个不对付的人在一起会闹矛盾,比如乌头反半夏。

我觉得中药学的基本术语真的好有趣呀,就像一个神秘又充满惊喜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1. 针灸: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针刺诸穴来治疗病症。

2. 草药:中药学中所指天然的植物药材,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3. 听诊:中医学中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一种
方法。

4. 望诊:中医学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容、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
一种方法。

5. 拔罐:一种通过用空罐子吸住皮肤并制造负压的方法,用于治疗一
些疼痛和炎症。

6. 拔火罐:一种在拔罐的基础上,使用火来加热罐子,以增强治疗效
果的方法。

7. 推拿:中医学中的一种按摩疗法,用手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
穴位以治疗疾病。

8. 中药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和加工后制成的冲剂或小袋装的中药制剂。

9. 饮食疗法:利用食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病保健的一种中医
治疗方法。

10. 健康调理: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灸、推拿、调理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保健的目的。

11. 中药沐浴:指通过将中药加入到沐浴水中,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12. 经络: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体穴位和经脉系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
容之一。

13. 刮痧:一种通过用刮板刮擦皮肤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14. 排毒养颜:一种通过排泄体内有害物质,同时通过中药、饮食等方式滋养皮肤的养生方法。

15. 气功: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借助呼吸与姿势相结合的方式,修炼身体,修身养性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

200个中医术语名词!

200个中医术语名词!

200个中医术语名词!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术语心气虚证证候。

又称心气亏虚证。

心脏、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白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心气不足病机。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又称心气虚。

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心气不收病机。

又称心气不固。

心气涣散不能收敛。

多由于心气虚弱,心神浮越所致,表现为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怔忡,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状。

中医药术语心气不宁病机。

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

因劳神过度,或心之气血不足,或惊恐损及心气所致者,多兼见神情疲倦,少气,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

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所致者,则兼见胸闷,舌苔滑腻;或心前区闷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或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肾相生脏腑相关。

肺与肾之间的阴液相互资生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能生水,故肺阴下达于肾以滋养肾阴。

而肾阴为一身阴之根本,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故称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

从病理关系而言,肺阴虚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虚亦可损及肺阴而使肺阴亦虚。

故临床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在治疗上往往须肺肾同治,即同时滋养肺肾之阴,故有“肺肾同源”之说。

肺阳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寒证。

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寒肢冷,吐痰清稀,自汗,胸闷,面白,舌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医药术语肺肾阴虚病机。

肺肾两脏阴液不足。

多因燥热、痨虫、久病咳喘,耗伤肺阴,累及于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肺金所致。

肺肾之间阴液相互资生。

肺肾阴虚以肺肾阴液亏损,虚热虚火内生,以及肺失清肃,腰膝失养为主要病理变化。

阴虚火旺,可灼伤肺络,或迫血妄行;虚火上炎,熏灼会厌,则声音嘶哑;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损及冲任,则月经失调。

肺肾同治治法。

又称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

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嗽、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颧红、遗精、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常采用两脏同补。

多用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百合、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补肺肾之阴。

肺阴虚证证候。

又称肺虚热证。

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干咳,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肺合皮毛脏腑。

肺的生理功能。

又称肺主皮毛、肺生皮毛。

源《素问•五脏生成论》等篇。

皮毛赖肺的精气以滋养和温煦。

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之呼吸密切相关,故称相合。

皮毛的荣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气的盛衰。

若肺气充足则皮肤滋润,毫毛光泽;反之,肺气亏虚则皮毛憔悴。

肺合大肠脏腑之间的关系。

出《灵枢•本输》。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火肠的经脉属大肠而络肺,两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干燥秘结。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或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泻。

治疗时,亦可根据脏腑相合关系确立治则治法,如肺病喘满可通利大肠等。

肺司呼吸肺的生理功能。

肺吸人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功能。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呼即宣发,吸即肃降。

宣降正常,出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

宣降失常,往往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表现出呼吸异常的症状,如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肝胆气郁病机。

见《类证治裁•郁症论治》。

肝胆气机郁滞,疏泄失常。

肝肾阴虚病机。

肝肾阴液俱虚。

多因久病之后,阴液亏虚;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房事不节,耗损肾精;或热病日久,劫伤阴液所致。

以阴液不足,形体官窍失于滋养,易于出现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

肝肾阴虚,可见虚热内生;虚火上扰,则心神不安;虚火扰动精室,则精关不固;阴亏不足,冲任失充,则女子经少;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则发为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软、经少色淡、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数。

肝经湿热病机。

湿热蕴结于肝及其经脉,以湿热下注为甚者。

症见女子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稠粘秽臭,或阴部瘙痒;男子睾丸红肿热痛,或阴囊湿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参见肝胆湿热条。

肝肾同源脏脏相关。

又称乙癸同源。

概括了肝肾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相互滋生和转化;肝肾之阴相互滋养,故称。

肝肾阴虚常同时兼见,肝阴不足可累及肾阴;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亦可使肝阴不足,若阴不制阳,还可致肝阳上亢,治疗当滋水涵木或养肝益肾。

②肝与肾均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旺,常肝肾同治。

③肝肾之虚实相关。

补肾即所以补肝,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阳化火病机。

肝阳升动无制,亢而化火,迫扰于上。

多由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而来。

参见肝阳上亢及肝火条。

肝肾亏损病机。

肝肾精血亏虚。

多因久病劳损,年高体弱,或肾精亏损导致肝血不足,或肝血不足引起肾精亏虚所致。

病机特点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形体官窍失养,而无明显阴阳失调之象。

肝肾精血亏虚,冲任失充,则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症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头晕、耳鸣、眼干、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易惊、月经不调、经少经闭、腰酸疲乏、五心烦热、舌红、脉细等。

肝肾亏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肾阴虚。

肾主生殖肾的生理功能。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功能。

肾为藏精之脏,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能力的具备,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促进。

人出生后,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滋养下不断充盈,产生“天癸"。

天癸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

中年以后,肾中精气渐衰,天癸亦随之减少,甚至衰竭。

人体生殖器官日趋萎缩,生殖机能衰退,直至丧失。

可见,肾中精气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因此说“肾主生殖”。

临床对于生殖机能衰退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不孕等症,常用补肾的方法以治其本。

肾气虚证证候。

又称肾气亏虚证。

肾气虚弱,以腰酸,耳鸣,性欲衰减,头晕健忘,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肾气不固病机。

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久病劳损,耗伤肾气,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所致。

以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或大肠失于固摄,或精关不固,或冲任失约,或胎元不固为主要病理变化。

肾主水液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

人体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胃的摄人,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运行输布周身,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及尿液排出。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排泄,具有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水液代谢的任何环节都依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阳推动津液的化生、运行,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脏本身也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全身的律液,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使清者上升,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这一环节依赖肾阴肾阳的平衡。

肾阴肾阳失调,开合失度,将导致人体排尿失常。

出现少尿、无尿或小便清长、尿频等症。

肾火偏亢病机。

又称相火妄动。

阴虚火旺,火迫精泄。

肾内藏水火,即肾阴、肾阳,生理上水火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

若肾阴亏损,或肝肾阴虚,则可使肾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早泄等症状。

脾肺两虚病机。

脾肺两脏气虚,又称脾肺气虚。

脾病辨证脏腑辨证之一。

辨别、分析脾脏疾病的证候。

脾的病理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化源不足,水湿内停,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

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内脏下垂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虚证有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实证有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等。

脾肾阳虚病机。

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

多由久病耗损脾肾阳气: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

以脾肾二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气化功能,脾之运化和肾主水失常为主要病理变化,并伴有虚寒内生之象。

常见症状为五更泻、水肿等。

脾主四肢脾的生理功能。

脾通过升清和散精作用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

四肢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而营养输送,赖脾之清阳的升腾宣发。

因此,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四肢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四肢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

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四肢不能禀受水谷之气,则见倦怠乏力,甚则萎弱不用的表现。

脾主运化脾的生理功能。

脾具有将水符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机能。

具体可分为两个方而:①运化水谷。

将饮食物消化,吸收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至全身。

②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防止其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故脾失健运,一方面水谷失于运化,可出现纳呆,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不运,停滞于局部,成为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甚则水溢肌肤,发为水肿。

运化水谷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对于气血的化生和机体营养物质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目内眦,即睛明穴,上额,交于巅顶,即百会穴。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人里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人胭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即环跳穴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即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的主要病候为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中医药术语足厥阴肝经经络。

源《灵枢•经脉》。

属十二经脉。

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即大敦穴,沿着足背内侧上行,经过内踝前1寸处,向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