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高原反应
高原现象 教育学
高原现象教育学“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学生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成绩的速度开始减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②有的同学的学习效果逐步减退,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停滞不前,头脑昏昏沉沉,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
尤其是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整天无精打采,精神萎蘼,食无味,睡不香,课堂听课效果差,甚至有的同学几乎失去了进取的信心。
这种现象是极其有害的,主要是由于心理疲劳引起的。
处理得不好,会影响自信心,带来不良后果。
因为越是临近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会有再学无用的错误认识,放松甚至放弃复习。
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原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仅在部分同学身上发生。
克服方法①正确认识,找出原因。
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多加鼓励,增强自信,这种心理就会减弱。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②打牢基础。
有的同学原来基础不稳,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弄清楚,有短板,如不能及时补上,则日积月累危害更大。
所以不要使问题成堆,如有短板要及时补齐。
③集中精力。
有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走神。
所以要调节好精力,合理使用。
上课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手脑并用,在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后及时向师生请教。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教育心理学高原现象(Plateau Effect)是指在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效果停滞或下降的现象。
即使学习者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改善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可以从认知、情绪和动机等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在认知方面,高原现象可能是由于学习者遇到的新知识或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理解造成的。
当初学者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的学习可能需要更高的认知负荷和心理努力。
然而,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能会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其次,情绪因素也对高原现象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或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情绪的不稳定和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学习者陷入压力和消极情绪中,这会阻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此外,动机也是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学习者感到没有明确的目标、动力或奖励时,他们可能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动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停滞。
学习者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模糊,因此很难保持高质量的学习。
那么,如何应对高原现象呢?在教育心理学中,几个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高原现象,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和教育者应该设计和提供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学习任务。
这些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
它们应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情绪管理和情感支持也至关重要。
学习者应该被鼓励并得到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并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和教育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使学习者感到自信和被理解。
最后,动机调节也是重要的。
学习者的动机应该得到关注和激励,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投入。
教师和教育者可以在学习任务中引入明确的目标和奖励,以增加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帮助学习者设立目标,并制定可行和实施的计划,以实现这些目标。
教育心理学_高原反应
知识学习曲线和技能练习曲线
原因
01
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02
知识、技能结构中出现制约点
03 04
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
概念
主要表现
原因
启示
如何看待
谢谢大家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但对认 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动机、 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原因
01
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02
知识、技能结构中出现制约点
03 04
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
持续产生明显、隐性的疲劳或“认知胶着”
认知胶着
所谓“认知胶着”, 是指 学生对某项学习的各种印 象、思路、经验复杂地交 织在一起, 难以分清彼此, 越想努力梳理清楚却越觉 得难以突破力不从心、思 维无序的状态。
如何看待“高原现象”
•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的阶段之一 • 心态“无所谓” – 因为高原现象是正常现象,它意味着我们达到了进一 步提升的关口;此外,考试还受一些非可控因素影响。 “无所谓”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攻克“高原现象”从而 进入新一轮的提升 • 行动“有所谓” – “高原现象”是提升的关口或瓶颈,只有我们在行动 上真正的攻克它,才能真正进入新一轮的成绩提升。 所以行动上要针对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可。
缩短适应期,增强适应性,更新学习方法
分解难点, 改善教法、学法
提供具体反馈, 突破制约点
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调节心理,缓解压力,引发记忆恢复现象和“酝酿效应”
【高中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高中化学】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
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就是科学知识上存有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
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就是心理上压力过小。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
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
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
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谋求突破: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经验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去建议所有学生,一味特别强调多练习,盲目加强作业量,学生无力应付,使一部分中、差生提前步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缩短。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学习高原现象》校本课程教案
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习班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受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下,保持强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丰富知识。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
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变换学习方法
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克服高原效应
克服高原效应故而,心理学家将面对恐惧、高压、突发情况下的心理称为“高原效应”。
学习的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
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时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对应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不佳,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楜不清,其实就是学习中的高原效应作怪。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的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更快。
3、学习高原阶段: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4、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初步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又开始逐步上升。
在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学生)采取了特定的学习方法,付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在成绩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那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学习高原阶段,学习者在采取了同样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同样程度的努力之后,也必然存在着实现同样程度提高的心理预期。
这就是定势,但,这不现实。
产生高原现象的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学习任务难度的加大,要想取得同样程度的提高,就必须要加大努力的程度,改进学习的方法。
然而,在对学习高原阶段的到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沿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了。
还须指出的是,学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一般来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恰当的努力程度,会带来成绩上一定的提高,但学习效果的呈现、努力付出的回报不一定就是即时的,有时需要一个酝酿期、潜伏期。
高原现象 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是指在教育环境下,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困惑或者沮丧等负面情绪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新生或者是跨学科学习中,因为他们面对的课程内容与以前所学习的不同,需要重新适应。
高原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科知识。
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积极的参与课堂和其他学习活动,才能克服高原现象,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也需要重视高原现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面对高原现象的学生中,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家长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心理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认识高原现象,克服高原反应,稳步提升成绩
认识高原现象,克服高原反应,稳步提升成绩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主要是指在学习整个过程的中后期,出现了暂时停顿进步甚至是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示意图上,相应的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出现下降,但“高原现象”之后,曲线示意图则呈现持续的整体的连续性的上升趋势。
高三一轮复习后会有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出现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
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1)开始阶段: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速度提高缓慢。
(2)迅速提长阶段:初步掌握了知识的重要规律,找到了解题“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考生兴趣浓厚,进取心强,进步很快。
(3)学习高原期:在突破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后,难点突现出来,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放慢,甚至出现了成绩下降的现象。
(4)高原突破阶段:坚持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了解了学习过程的发展规律,我们就清楚了高原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有放弃的心态。
那么如何来解决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高原现象”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说明:一、学习方法:复习以“师”为中心,难以突破以“我”为中心。
1.承认差异,加强短板。
高考一轮复习后,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形成6科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问题。
每个人的接受和形成能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些差异。
我们必须强调同学彼此之间的差异:总分上我们有高低之分,学科上有你优我优之别,即使是学科内部也存在你长于电学、我长于力学的情况。
高考是要求总体成绩的,而最终结果往往决定于那最短的一块木板。
我们一定要补强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保证一桶水装得更多。
距高考还有三个月,我们还有时间补强。
2.扎实就是基础,认真就是能力。
一个聪明的学生,聪明的表现不是你能够做对难题,而在于你必须让最简单的题不失分,保证“会的一定答对”。
论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论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及对策束义福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习经验积累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某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操作技能及学习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即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上,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表现为教师情绪情感疲劳,工作热情低下,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行为,减少师生间的互动,削弱对工作的投入质量,降低了工作中效能;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工作乐趣及自信心消失,甚至个人精神的价值也受到动摇。
一、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阶段教师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影响力等)的发展,一般可经历四个阶段:(一)始发阶段:这一阶段大多存在于刚走上教学岗位青年教师的第一、二年里。
他们初上讲台,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及教学方(技)法的掌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的,大多数新教师感到环境是全新的,和师范院校课堂上所学理论相距甚远。
因此,教育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显得呆板、不自然,缺乏教育机智,教育效果欠佳,成功率不高。
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出现急躁、沮丧等消极情绪,自信心与自尊心比当学生时要低,甚至发生专业思想动摇或产生厌教心理。
此阶段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而是心理和经验方面的,即心理准备不足和缺乏做教师的直接经验。
这阶段教师可塑性强,易接受外来影响。
学校对他们管理应多加引导,确定标准,从严要求。
可采用结对子、铺底子、压担子等措施,即在教育教学实行导师制,由学校老教师或名教师与青年教师签订结对目标责任协议书。
学校开展一系列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活动,营造一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校园氛围,建立有利于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提供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的机会。
学校对青年教师“放担、放心、放手”,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展。
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放开手脚勇于实践。
即有终身从教的决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刻苦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他人,并广泛培养各方面兴趣。
高原现象
谢谢!
一、思维方式
与学习方法的不适 应;二、学习兴趣 呈非均衡的波动状 态并具变异性;三、 受较低层次学习需 要的影响,学习动 机不强;四、内在 心理生理变化和外 界刺激干扰,致使 部分学习者难以达 到最佳学习状态; 五、记忆的知识纷 繁杂乱,缺乏条理。
学生 PS 老师
处在“高原期” 中的教师,专 业发展停滞不 前,好象很难 再上一个新的 台阶,找不到 前进的动力, 职业承诺动摇、 职业情感萎缩、 职业角色模糊、 紊乱。
实践者经过开始学习阶段(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高较慢 )和迅速提高阶段(已找到窍门,树立了信心,进步较快)后,已经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能力,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 之精神、心理、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 进步速度比较缓慢,
尽管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工作效率不高,有时甚至会下降, 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二、大学生群体:
(1)学习策略、学习习惯不适应自由度更大的大学生活活动;
(2)知识、技能结构中出现制约点;
(3)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 (4)持续产生明显、隐性的疲劳,或“认知胶着”; (5)其他原因:先前经历、环境等。
三、老师群体 :
(1)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状况是职业生涯高原产生的价值根源; (2)教师的职业自我觉知水平是职业生涯产生的认识根源; (3)教师的职业发展韧性强弱是职业生涯高原产生的意志根源:
大学生学习高原现象的跨越: (一)重视学习策略和良好习惯的指导与生成; (二)分解难点、改善学法、教法; (三)培养学习兴趣; (四)引发记忆恢复现象和“酝酿效应”。
教育心理学-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高原反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 滑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压力增大或者学 习方法不当等情况下。
高原反应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因人而异,但普遍表现为学习成 绩的下滑或停滞不前。这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 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原因
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学习或技能习得的动力不足、自信心下降、焦虑和压力增加等,进而影 响学习或技能习得的进展。
应对策略
针对心理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增强自信心 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克服高原反应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或技能习得效果。
03
高原反应的应对策略
调整学习策略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 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THANKS
感谢观看
积极自我评价
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积 极性。
减轻心理压力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规划学习和休息时间, 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导致 的疲劳和压力。
放松身心
通过适当的运动、音乐、 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 解学习压力。
寻求支持
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交流, 寻求支持和帮助,共同应 对学习压力。
04
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反应,保持积 极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鼓励自己 克服困难和挑战。
05
结论
对教育心理学的启示
重新审视学习过程
01
高原反应现象提醒我们,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瓶颈期,此时
需要调整学习策略,重新审视学习方法。
关注个体差异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及突破方法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及突破方法摘要】所谓高原反应,就是指由于登上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而发生一系列例如恶心、头晕、呼吸困难等的反应。
学习中的“高原反应”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突破?本文的探索成果对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突破“高原反应”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学习高原反应突破方法什么是“高原反应”?学习中的“高原反应”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突破?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本来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即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
学习也有类似状况,即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
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的规律或“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信心增强,因而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还剩下较多难点知识未弄懂,学习进步速度突然变慢,尽管每天很用功,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因此,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
高原期学生在学习、考试、身体、心理等方面会表现如下特征:精力不够集中,头脑昏昏沉沉,上课不能进入学习听课的状态,老是分心,课堂听课效果差,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做题经常出错,感觉学不进去,学习效率不高,知识越来越糊涂,但又不想看复习材料,考试中,经常碰到一些平时十分熟悉、很简单的题目,当时就是想不起来答案,而考完后又能顺利地想起来,出现了考试头脑空白的情况,考试成绩每况愈下,有“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身体反应迟钝,经常食无味,睡不香(经常睡不着觉);心理疲劳加速,转入心理低潮状态,表现焦虑、急躁、烦闷等,产生了莫名的厌倦情绪。
高原反应课件教案
高原反应课件教案教案标题:高原反应课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高原反应的概念、症状和预防措施。
2. 掌握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
3.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高原反应的概念和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高原反应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
- 引发学生对高原反应的重视和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幻灯片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高原反应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 解释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氧气稀薄、气压变化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 介绍高原反应的分类,如轻型、中型和重型反应,并详细描述每种反应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几个高原反应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症状和处理方法。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处理方法和应对策略(15分钟)- 介绍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包括休息、补充液体、氧气吸入等。
- 强调预防高原反应的重要性,如适应性训练、饮食调整和避免剧烈运动等。
- 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如缓慢上升、避免过度劳累等。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概括高原反应的要点,强调预防和处理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相关建议和指导。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高原反应的小结,包括症状、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教学辅助工具:1. 幻灯片或多媒体工具:用于展示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和案例。
2. 真实案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教学手册或学生笔记:供学生记录重要知识点和作业要求。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高原反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登山或徒步,以增加对高原反应的亲身体验和认识。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教案--高中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识别自身是否出现“高原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高原现象”的定义和表现。
2. 学会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高原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4. 经验分享法: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生分享应对“高原期”的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
2. 收集典型案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PPT展示“高原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高原现象’吗?它是什么?”2. 讲解“高原现象”(10分钟)讲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高原现象”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忧。
3. 案例分析(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否存在“高原现象”,并讨论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10分钟)a. 你是否经历过“高原期”?如果有,你是如何应对的?b. 你认为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走出“高原期”?c. 你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如何支持同学们度过“高原期”?5. 经验分享(5分钟)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生分享应对“高原期”的心得,激发学生信心。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应对“高原期”。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高原现象”,如体育、艺术等。
2. 探讨“高原现象”与个人成长、学习习惯的关系。
怎样突破高原现象(1)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就像其他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经过“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段—高原期阶段—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过程。
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阶段。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的更加美好的事业。
这样的育人任务是由教师完成的,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教师本人就拥有美好的人性,美好的人格。
由于种种的原因,农村小学很多教师都处于高原期,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严重影响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高原期的教师需要的帮助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人格的完善,而不是对他们一味地施加压力。
只是施加压力,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农村小学教师步出高原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自己三方的共同努力。
1.教育部门可以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的讲座和交流,营造开放、宽容和支持性的教育生活氛围。
2.学校内部应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多了解各个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借助校本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因人而异的帮助。
3.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尽快步出“高原期“的重要因素。
教师努力的方向包括提高认识、积极反思和行动研究。
首先要深入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扬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人生认识境界,从而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情感。
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理念和行为与教学效果,多与同行交流,提高认识和教育水平。
最后,教师应尽快在教学中开始课堂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方式包括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写研究论文等等。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的显示,在“课堂研究”之中总结经验,提炼经验,再运用于实践,最终获得成功,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
技能学习练习曲线一、什么是“高原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其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开始学习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劲,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者因此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3、学习高原期:学习者这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能力、水平,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进步速度比较缓慢,尽管学习者很用心学习,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会下降,水平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之中。
4、克服高原阶段: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掌握了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般来说,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高要经历以上四个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当进入高原阶段,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跃上另一个台阶,取得新的成绩,反之则徘徊不进,难以突破旧有局限。
二、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
考生要针对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最常见有以下三种:1、学习方法死板有一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高三主题班会---攻克高原现象
第四、思想负担越来越重
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社会、家庭、学校都会向学生 发出这样的信号——高考对于你至关重要,你必须考好, 否则……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这一信号越来越强,学生 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 对于这一状况,有的家长、老师不仅没有想办法减轻 学生的思想负担,反而不断地加重。比如嘴上让孩子放下 思想包袱,但在行动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为考生“开小 灶”,使他们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家长和教师其实在 做南辕北辙的傻事。
高原现象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
教育心理学上也有“高原现象” ,指在学习或技能
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 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 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这 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教育学将高三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开始阶段→迅速提 高阶段→高原现象阶段→升华蜕变阶段。
没有弄清楚,有缺漏差的情况,在总复习中如不能及时补 上,则日积月累,不能自拔。所以要抓紧时机,不要使问 题成堆,如有“欠佳”则要有计划清理。
2、集中精力: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科学,靠死记 硬背。所以要调节好精力,合理使用。在上课要 集中精力,专心听讲,眼耳手脑并用,积极思维 。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做些笔记,不懂的,在课 后向师生请教,及时补上。
西欧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生 理构造和人类最为接近的猩猩。在给大猩猩放映了恐怖的 画面之后,猩猩的呼吸和心跳的频率,以及血压都有了明 显的升高。生理表现为烦躁不安,同时记忆力和注意力水 平明显下降,种种现象都和人在高原缺氧地区的反应极为 相近。故而,心理学家将面对恐惧、高压、突发情况下的 心理称为“高原效应”。
四、如何克服?
1、正确认识,找出原因:其实,产生“高原现象”
女大学生高原现象的认知心理分析
2015.01人们的动作技能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忽快忽慢、忽高忽低、时缓时急、曲曲折折,类似于一条流动的曲线。
教育心理学中的技能练习曲线显示:人们在练习初期的一开始较慢,紧接着进步较快,呈明显上升趋势,然后这条曲线中间有一条较短或较长的停顿,呈停滞不前态势,再接着练习者的进步较慢。
心理研究者为了将复杂学习心理过程通俗化、形象化和简单化,把在这条曲线上呈现出的类似于高原的一段曲线称之为“高原现象”。
1.就业压力导致的认知偏差与矫正措施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克服她们因为就业问题可能带来的认知心理偏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和纠正。
一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二是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女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可以从多方面缓解女大学生们由就业压力形成的消极心理因素,从而更进一步地消除或回避学习上的“高原现象”。
2.不良的情绪体验与应对方略认知心理学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两种负面的心理体验,是造成“高原想象”的诱发因素。
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她们合理宣泄也是一种良策。
让她们把心中的不悦和难言之隐宣泄出来,舒缓她们的心情。
另外,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之举,让她们的身体得到放松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愉快的体验。
最后就是自我安慰和转移注意力。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安慰,把心存疑虑暂时搁置,回忆或设想过去或将来美好的图景,不乞求过多奢望。
而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具体有:消遣转移法、繁忙转移法、开阔转移法、娱乐转移法、环境改变法等。
3.非智力因素的消极状态影响与阻抗措施人类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有智力因素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参与,而且还需要诸如动机、情感、意识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女大学社要学会倾诉、学会处理好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必要时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将具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转换成友爱、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和忠诚,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缩短或跨越“高原现象”。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
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
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一中文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个新旧过渡的时期。
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
高原期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高原期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高原期是指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或学习过程中遭遇到困境,进展不再顺利,进步趋于停滞的状况。
这种现象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无论是在学业、职业还是其他领域。
高原期的概念源自统计学中的术语,揭示了人们在努力追求目标时可能经历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高原期的心理学理论说明了人们在提高技能、适应新环境或追求个人目标过程中的心理动力学。
这个阶段往往表现为进步的停滞,人们感到自己无法继续进步,目标难以达到。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产生挫败感、失落感和动机下降等负面情绪。
然而,高原期并非必然是一种消极的状态,透过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人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克服困境,重重新获得动力,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高原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目标设定、动机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对高原期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当个人的目标不明确或者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时,很容易在努力一段时间后感到受挫。
此外,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水平的评估也会影响高原期的出现。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处于领域中的顶级水平,那么他可能会更容易陷入高原期,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并且没有足够的动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环境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对高原期的出现起到作用。
压力和竞争的环境可能让人感到无法继续取得进展,并感到困惑和沮丧。
此外,他人的评价和期望也可能对个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个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者评价不公正,也容易导致高原期的产生。
然而,在面对高原期时,个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心理策略来应对。
首先,重新审视目标和期望,确保其合理与可达。
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的目标有助于个人保持动力和专注度,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其次,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积极地看待困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能够帮助个人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情感也是重要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知识、技能结构中出现制约点
03 04
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但对认 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动机、 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原 因
01
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02
知识、技能结构中出现制约点
03 04
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
持续产生明显、隐性的疲劳或“认知胶着”
调节心理,缓解压力,引发记忆恢复现象和“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
有时反复探索一个问题却毫无结果时, 把 知识点或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 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 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即 是“酝酿效应”, 也称为直觉思维。
如何看待“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
主讲人:高梦心 小组成员:葛鑫、魏洁、宋浩、 杨国婷、樊鹏飞
主要 表现
概 念
“高原现象”或称之为“学 习平顶期”、“学习上的抵 抗力”或“学习综合症”, 是指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进 程中, 进步暂时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甚至 成绩下降的一段时期。
知识学习曲线和技能练习曲线
原 因
01
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的阶段之一 • 心态“无所谓” – 因为高原现象是正常现象,它意味着我们达到了进一 步提升的关口;此外,考试还受一些非可控因素影响。 “无所谓”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攻克“高原现象”从而 进入新一轮的提升 • 行动“有所谓” – “高原现象”是提升的关口或瓶颈,只有我们在行动 上真正的攻克它,才能真正进入新一轮的成绩提升。 所以行动上要针对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可。
概念
主要表现
原因
启示
如何看待
谢谢大家
认知胶着
所谓“认知胶着”, 是指 学生对某项学习的各种印 象、思路、经验复杂地交 织在一起, 难以分清彼此, 越想努力梳理清楚却越觉 得难以突破力不从心、思 维无序的状态。
缩短适应期,增强适应性,更新学习方法
分解难点, 改善教法、学法
提供具体反馈, 突破制约点
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