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导论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f8c205ef336c1eb91b375d5a.png)
民族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章民族社会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学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对众多社会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门化。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分支社会学不断形成并走向成熟,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民族社会学正是其中之一。
本章主要探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民族社会学研究这些问题的视角和特征。
第一节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问题民族社会学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
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社会学视野及其特征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民族社会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社会学视野下探讨民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所谓社会学视野,是指在社会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全面地、综合地、动态地和科学地认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强调社会学视野,其意义在于突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所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突出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中的特色和学科优势。
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之处,其中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学视野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1)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具有全面性。
社会学视野的全面性是相对于其他单一性学科的视角而言的,诸如政治学、经济学等单一性社会科学学科,对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的考察,通常是从政治系统或经济系统等单一社会系统的角度而进行的,而社会学也常常考察政治或经济的行为,但社会学则是从各种社会行为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进行的。
例如,经济学对通货膨胀这一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经济系统本身去寻找成因和对策,而社会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要考察起经济成因,还会从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影响等角度去加以考察。
社会学视野的全面性还表现为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包含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民族社会学导论
![民族社会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1e645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0.png)
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
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
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
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
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⑦注重实证研究。
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
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d41772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6.png)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章第⼆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法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门学科,其研究⽅法既与⼀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的传统特⾊。
正是依托这些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民族社会学⽅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社会学的理论和⽅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从民族的⾓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
第⼀节民族社会学⽅法论⼀门学科⽴⾜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些核⼼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是学科的⽅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法和所使⽤的⼿段、技术。
民族社会学发展⾄今,可以说已经成为⼀门相对独⽴的学科,有着其⾃⾝的⽅法体系。
⼀、民族社会学⽅法体系从知识结构的⾓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层次为⽅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向的意义;第⼆层次为具体研究⽅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第三层次为技术⼿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的主要⼯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
⽅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法论,(2)逻辑思维⽅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般化理论。
⽆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们在⼀定世界观和⽅法论指导下进⾏的对⾃然界和⼈类社会的认识。
哲学世界观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其⼀般性,即引导⼈们对世界形成⼀种基本观念,⽽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法论,会对其研究⽅向和基本性质产⽣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法论发展的结果。
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d35206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8.png)
198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招收民族社会学方向的研究生。
学术视野
研究视野
研究对象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①不同民族的生活、语言、法律、道德、文化意识等特点及其形 成的社会条件;②不同民族现象、民族问题的社会本质;③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④不 同民族集团的关系、社会类型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发展过程,等等。民族社会学越来越重视对现代各民族的社会 文化生活的研究,它涉及民族城乡建设、工业发展、就业、人口及其迁移等一系列问题。任何民族群体都是一个 社会,凡是社会学涉及的问题,都是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领域。民族社会学没有独立的、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它的理论随着社会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在19世纪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20世纪初德 国和奥地利文化圈派的理论、英国传播学派的理论和美国历史学派的理论,20世纪30~60年代的结构功能主义的 理论和心理分析学派、民族心理学派、多线进化论等流派的理论中,都有关于民族社会学方面的理论阐述。
3.发现和研究民族社会现象。
研究的逻辑过程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 成的。 五个知识部分: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 六套方法:逻辑演绎方法;操作化方法;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逻辑推论方法;建立归纳、命题和理论的 方法。 民族社会学解释 从经验中观察和发现民族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问题,用经验材料来证明这些理论,运用理论来解释民族与社会 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系统中民族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 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具体研究的阶段 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4bae237f1922791788e84e.png)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
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
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阻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种文化共同发展 .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
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可以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对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
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当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c973afb9d528ea81c779ab.png)
源结构等。
生产关系结构可以分为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
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三)我国的民族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因素。经济利益处理得好,
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反之,会加剧民族间的矛盾、摩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旧的封闭式自然经济得以改变,横向经济联合显示出巨 大的经济活力。
(二)特点 1、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政治斗争,就主要是为 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等利益而展开的。 2、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 济。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之间维持和平友好的政治关系,除了 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之外,往往是为了直接维护自己的经 济利益。 3、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之间体现出来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具有对 抗性,同时民族政治关系本身就包含着民族之间的国家关 系,而国家就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构成的。
四、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因素
1、民族心理的影响。一个民族和民族成员的民族心理是 指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热爱和信仰,并以此来审视自己 的民族和其他民族。 2、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族 社会的发展程度、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愿等。外部环 境是指当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周边民族发展状况 乃至国际局势等。 3、民族政策的影响。建立在真诚友好、互惠互利基础上 的民族政策就会加强双边的友好往来,促进民族之间的社 会关系。 4、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扩大了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交 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社会联系。
马戎 民族社会学导论 重点
![马戎 民族社会学导论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4b142ad1f34693dbef3e20.png)
1、族群:(西方内部殖民主义理论)在讨论“内部殖民主义”理论时,有两种分析族群关系的视角。
第一种视角是以族群为研究单元,以殖民地族群向殖民国家进行移民(如印度向英国的移民)这样一个现象为分析场景。
以这一视角分析,认为欧洲工业国家把在殖民地实行的种族歧视政策现在又转而实施到这些迁到本国来的外族移民身上,这是殖民主义在新场景中的体现和延伸。
第二种视角则以族群一地区的复合体为研究单元,在“少数族群一边缘地区” 和“多数族群一核心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分析殖民主义政策在本国领土上的运用。
1.以族群为单元的“内部殖民主义”在分析美国的种族主义时,在的学者认为,在“民权运动”之后美国种族主义最重要的形式是(制度性种族主义,在制度的形式上标榜族群平等,但由于一些少数族群历史上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制度性种族主义是一种称为国内殖民主义的经济剥削形式的结果。
按照支持国内殖民主义观点的人的看法,非洲裔美国人实际上仍是一个被殖民的民族,处于从属地位,制度性种族主义的持续存在就反映了这点"(波普诺1999; 316。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国家.土著族群曾长期受西方自人殖民去的统治奴役,西方殖民者在观念和制度上把这些族群视为“劣等族群”当这些族群的部分人口通过各种方式移民到美国和欧洲后,这些歧视他们的部分制度(如奴隶制、种族隔离制度等)和观念还同样跟随着他们,此时把这些歧视他们的制度称做(内部殖民主义”是恰当的。
但是当歧视这些族群的制度性安排物终止或废除之后,由于历史所造成这些族群的不利因素(教育水平、劳动技能较低),而导致他们在非制度性歧视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把这种状况称做“内部殖民主义”就不恰当。
2.以族群-地区的复合体为单元的“内部殖民主义”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它的族群关系格局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多类群国家来说,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因为在大多数多族群国家中,各族群在一定程度上都拥有自己的传统居住地域,在族群关系与地区之间关系方面存在种程度的重合。
第五章:民族社会分层 (2)[22页]
![第五章:民族社会分层 (2)[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def66ba1f46527d3240ce0ea.png)
• 一是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 二是民族地区的社会分层(包括各民族之间 的社会分层);
• 三是单一民族内部的社会分层。
一、民族社会分层概述
• (二)民族(种族)成为社会分层因素的原因 •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是一个集
团压迫另一个集团的产物,民族作为一个个 集团,分先进民族和落后民族。在以往的制 度中,先进集团往往压迫落后的集团,先进 民族往往压迫、奴役、限制、歧视、掠夺和 摧残落后民族。
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
【内容提示】
• 作为民族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民族社会 分层结构及其变迁,掌握民族社会分层规律,从 而促进多民族国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 民族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进入 转型加速期,各民族之间在文化观念、行为方式、 社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成 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要 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社会 整合机制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而这些都要以 对民族社会分层结构的了解与把握为基础。
•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也是社会不平等形 成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分层机制
• (一)社会分层发生的原因 • 1. 功能主义的解释 • 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
者认为,社会分层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 的;是社会需要造成了分层制度,分层 的出现是由于需要让难得的天才充当应 该让他们去扮演的角色,任务和报酬是 公平分配的;分层是共同的社会价值标 准的一种表现;分层也促使社会最理想 地发挥其功能。
• (1)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量总体落后于汉族。 •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从业范围具有鲜明特点。 •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族而居的特点。 • (4)少数民族职业流动面临更多挑战。
社会科学必读书单
![社会科学必读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b03f90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3.png)
社会科学必读书单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理解人类行为以及解决社会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必读书籍,本文将为大家推荐几本社会科学领域的必读书籍。
1.《社会学导论》《社会学导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艾伯特·柯恩等合著的一本经典教材。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学基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派别以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2.《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与民族主义》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D·史密斯的著作。
该书通过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而深入思考和探讨相关的问题。
3.《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力普·津巴多合著的一本心理学教材。
该书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为基础,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4.《政治学导论》《政治学导论》是美国政治学家乔治·桑德斯的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涵盖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研究领域,进而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和社会运行的规律。
5.《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格里高利和德瓦伊特·布里尔的合著作品。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和社会发展。
6.《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是中国法学家李晋老师的著作。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4ea8e976c66137ef0619a6.png)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
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社会科学,其性质与以物质或非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着天壤之别。
多数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存在明显的伦理问题,而以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必然涉及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须把可能涉及的关系规则考虑进去,也就是必须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所谓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问题,不是指研究者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该回避并尽力不要触及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或麻烦的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主要有隐私问题、忌讳问题和政治敏感问题等。
一、隐私问题民族社会学研究经常要运用调查方法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那么,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就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搜寻信息与提供信息的关系。
研究者也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对待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地获取信息等问题。
正确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应遵循尊重被调查者隐私权、不轻易侵犯对方隐私的原则。
研究中要注意的隐私问题与一般讨论的隐私问题有所差别,由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多种多样,平常生活中人们一般认为不应触及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有所涉及。
尤其对民族社会学来说,常常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在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或多或少会涉及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侵犯他人隐私。
例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岛土著人的田野考察中,也涉及了土著人的性生活和文化。
米德在研究萨摩亚年轻人在青春期的心理表现和特征时,也涉及了青年人的性行为问题。
所以,遵循尊重隐私原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需要研究者在特定研究情境下,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平等的原则,(2)尊重对方的原则,(3)理解的原则,(4)保密的原则。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8f2ec9c0aa00b52acfc7caec.png)
2013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说明:
1.用▲标注的,为全国统考科目。
2. 第一单元考试科目均为101思想政治理论;除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外,其他各学术型专业第二单元考试科目均为201英语一。
3.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外第一单元考试科目均为101思想政治理论,第二单元考试科目均为我校自命题科目,具体为:252日语或253 德语或 254法语。
252-254(第二外语)参考书目:
1)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朱建华编著:《新编大学德语》1-3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3)孙辉编著:《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说明:
1.用▲标注的,为全国统考或联考科目。
2.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3.第二单元考试科目为204-英语二(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为201-英语一,翻译硕士各领域为211翻译硕士)。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6994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f.png)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马戎
![马戎](https://img.taocdn.com/s3/m/d1b5f55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8.png)
Social Change(Sage Publications)Editorial Board Member(SSCI);
社会兼职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2016年3月); 全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3月); 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2018) 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2014-2017); 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2018);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2016); 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聘专家(2010年9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至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009年9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2008年9月); 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年10月);
2012—2015,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近百年来影响新疆民族问题的境外因素研究” (12AZD075);
2012—201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对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论述的解读”(2012-GM007);
2011—2015,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项目“新疆/西藏内地办学项目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11BSH036);
学术期刊
《社会》、《经济导刊》学术委员会成员、《青海民族研究》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西北民族研究》学术 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
《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研究》、《民族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中国高校社会科 学》、《中国与世界观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双语教育研究》、《香港社会科学 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郑杭生读书笔记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郑杭生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5cf7c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5.png)
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郑杭生读书笔记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题目一:
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2)社会与社会系统的区别
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
社会的本质既不能在整体之中,也不能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④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②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民族社会学导论马戎书评
![民族社会学导论马戎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c507687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6.png)
民族社会学导论马戎书评
《民族社会学导论》是一本“导论式”书籍,作者马戎在书中阐述了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解,他认为对于汉族人来说,中国人是核心认同,但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可能存在差异。
马戎通过对民族的去政治化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可能较低。
这本书以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吸收了人口学、政治学、种族与族群研究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案例,结合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其理论来源涵盖了西方民族社会学、马克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关系演变史等内容,并介绍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实例。
总的来说,《民族社会学导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读者深入思考民族问题及相关政策。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da7d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4.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少数民族是指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中占人口比例相对较小的族群,他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研究涉及到种族和族群关系、社会不平等、社会边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种族和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种族和族群关系涉及到不同种族和族群之间的互动、冲突和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出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关系改善等现象,为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其次,社会不平等是少数民族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少数民族往往在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现象。
社会学家通过对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种族歧视、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平等以及社会政策对不平等的影响等问题。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外,社会边缘化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少数民族研究的焦点之一。
社会边缘化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地位处于较低、边缘的位置。
在少数民族研究中,边缘化问题涉及到少数民族在社会中的地位、权益、社会流动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边缘化现象,可以帮助理解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地位差异,推动社会中的包容与平等。
在进行少数民族研究时,社会学家通常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样本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少数民族的社会情况和问题。
在理论框架上,可以运用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不平等等解读和研究少数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研究不仅要关注理论研究,还需要重视实践与政策的结合。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完整)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完整)民族学通论(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2f6b52b0717fd5370cdcc0.png)
民族学通论一、名词解释: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
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
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4。
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
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
大学历史学专业介绍:民族学
![大学历史学专业介绍:民族学](https://img.taocdn.com/s3/m/12516be39e31433239689333.png)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就业方向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重庆]西南大学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重庆]重庆三峡学院
[贵州]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民族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70be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7.png)
民族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个体行为B. 社会结构C. 民族关系D. 社会变迁2. 民族社会学中,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语言B. 宗教C. 文化传统D. 所有以上选项3. 以下哪项不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方法?A. 参与观察B. 深度访谈C. 问卷调查D. 实验设计4. 民族社会学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水平B. 政治制度C. 生活方式D. 以上都是5. 民族社会学中的“民族”一词通常指的是什么?A. 国家B. 种族C. 社会群体D. 地区6.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民族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资源分配不均B. 文化差异C. 政治压迫D. 所有以上选项7. 民族社会学认为,民族融合的途径包括哪些?A. 婚姻联姻B. 文化交流C. 经济合作D. 所有以上选项8. 民族社会学中,民族意识的觉醒通常与哪些因素有关?A. 社会经济发展B. 民族压迫C. 民族自豪感D. 所有以上选项9.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A. 揭示民族差异B. 促进民族和谐C. 分析民族问题D. 所有以上选项10. 民族社会学认为,民族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什么?A. 民族平等B. 民族利益C. 国家统一D. 所有以上选项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民族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描述民族社会学中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机制。
3. 阐述民族社会学对于民族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民族社会学在解决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分析民族社会学视角下,如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分析以下案例,并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某地区存在两个主要民族,A民族和B民族。
近年来,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和历史遗留问题,两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
请分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_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_任国英
![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_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_任国英](https://img.taocdn.com/s3/m/a4a2fc6c31b765ce050814cd.png)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在新的形势下 , 我国以往的民族工作理念 、 内容 、 方法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 需要进一步创 新工作机制 。2 中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 、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给“ 民族地区 0 1 0年6月2 5日, “ 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 ” 的致信中指出 : 发展民族 地 区 社 会 工 作 , 对 创 新 民 族 工 作 方 法、 维
4 6 5页。
④
, , l i s h i n I n c . 1 9 9 6. . 2 1 7。 g p9民族研究 来自 2 0 1 2 年第 4 期 《
① 但它并不为美国所独 历史观 , 再次是一种 教 育 理 念 , 最 后 多 元 文 化 主 义 是 一 种 公 共 政 策。
加拿大 、 澳大利亚等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 、 多文化国家都经历了大致的历程 , 接着是欧洲各 有, 国也引进了这一政策 , 甚至在法国 , 多元文化主义被誉为 “ 差别的权利 ” 而固定下来 。 由于各国 具体情况不同 , 多元文化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兴起的缘由 、 实践的内容 、 产生的影响 、 引起的争论
① ” 护民族地区稳定 、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近年来 , 我国社会工作 发 展 迅 速 。 作 为 一 个 具 有 系 统 、 完整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助人专 业, 社会工作在预防和解决个人问题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 在解决 民族问题方面 , 社会工作也具有很多的优势 。 在实践层面上 ,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的专家学者和 社会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 , 但是有关 民 族 社 会 工 作 的 基 本 理 论 研 究 为 数 尚 少, 这无疑不利于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开展 。 因 此 , 要 开 展 有 效 的 民 族 社 会 工 作, 必须首先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
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
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
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
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
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
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⑦注重实证研究。
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
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
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
就“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7、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
答: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关系的理论;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课本P8、9)
8、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国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他把英文中的“nation”表述为“国族”,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称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
9、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认为“nation”(民族)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份认同。
10、美国社会学家霍洛维茨指出,在研究族群边界变化时要注意区分开“认同的准则”和“认同的标记”。
11、中国文化绵延不衰的原因
答:(1)汉族“善于锐变”。
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秘鲁等,在内乱外患的冲击之下,灰飞烟灭,而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虽然历经许多磨难,但由于汉族之“善于锐化”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
(2)汉族“尚中庸”。
儒学这一套中庸思想和当时先进的农耕经济相联系的文化体系可能是汉族在各种恶劣条件下保持其文化传统,以及当入侵外族在武力上占优势时仍能欣然接受汉族文化传统并被最终汉族同化的重要因素。
(3)汉族“无种族界限”,对外族“无歧视之见”。
历史上汉人对于其他民族的偏见与歧视程度比较低,导致各朝代以皇室为首的大量族际通婚,在朝臣中启用大量外族人士。
外族建立的政权也存在大量族际通婚和任用它族人士的现象。
12“华”与“夷”之间的相互转化
13.中原王朝处理与四周番邦之间关系的经略
答:中国文化传统中处理组群关系的国家目标,就是维护中原王朝统治下的“天子”和“子民”,并通过各种方法(主要是军事震慑和怀柔相互配合的办法)来努力向四周“蛮夷”施以“教化”,是他们自愿的接受中原王朝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秩序,在军事显示“天威”的同时,主要在文化道德感化和经济贸易互利的基础上与周边族群和其他邻国和平相处。
在推行这一目标的经略方面则包括了“和亲”(公主、宗室女下嫁外族首领),“互市”(茶马贸易等)以及对外族军队来犯的反击。
14.1975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赫克托出版了《内部殖民主义》艺术,该书对一个多族群国家内发达核心地区与欠发达边缘地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种发展模式,一个是“扩散模式”,一个是“内部殖民主义”模式。
15、美国学者英格尔试图在三个层面上分析族群关系: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和意识形态层面,讨论与族群偏见和族群歧视相关的“族群中心主义”观念和意识,这种意识形态一旦被建立起来并形成一个整体性社会文化氛围,族群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宏观文化背景下进行互动与演变的。
P81)
17、美国学者蒂施勒和贝里根据种族关系发展的过程把群体互动的结果归纳为五类:(1)灭绝或驱逐,(2)隔离,(3)分层,(4)多元化,(5)同化或通婚(课本P82)
18、戈登的变量体系(课本P84、85)
1、文化或行为的同化:(1)语言(2)宗教(3)风俗习惯
2、社会结构的同化
3、婚姻的同化
4、身份认同的同化
5、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
6、族群间歧视行为
的消除7、公共事务的同化
19、197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格莱泽和莫尼汉主编的《族群》一书,该书提出了“族群分层”和族群“结构性差异”这个重要概念和相关分析思路。
20、蒙汉两个族群的收入差别在农耕地区和草原牧业地区呈现不同的模式。
在农业地区,由于汉族农民有农业生产经验,汉族农民的收入比蒙古族农民高56元。
而在草原畜牧地区,蒙古族牧民的收入比汉族牧民要高。
所以赤峰调查表现出来的族群收入差异,并不是族群之间分配不平等,实际上不论哪个族群凡是在本地区传统经济活动中具有优势的都能得到较高收入。
21、2000年中国汉族人口为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族群的人口加在一起占8.4%。
22、“少数族群身份假设”、“社会特征假设”和“边际地位假设”
答:在比较美国白人和少数族群的生育率时,学者们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1)社会特征假设认为,由于各种族群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因此各族群生育率的差异实质上体现的只是不同社会阶层生育行为的特点。
换言之,如果黑人与白人所接受教育相同,职业和收入一样,他们的生育率应该一样。
(2)“少数族群身份假设”认为,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以外,少数族群身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因为统计计算表明,当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被排除后,各族群之间的生育率差异并没有消失。
(3)“边际地位假设”:少数族群的社会地位提高后,为了克服心理上的“没有保障感”,他们会把自己的生育率控制得比白人还要低,从而提高子女的教育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