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合集下载

《贵州省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指南》(已阅20160421)

《贵州省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指南》(已阅20160421)
—2—
总则
1 总则
1.1 目的与内容
1.1.1 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 促进各行业间数据共享与信息交互,充分发挥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监测功能, 提升公路交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特编制《贵州省公路 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6 观测站点建设要求 ...............................................18 6.1 前期准备工作要求 .......................................... 18 6.2 设备安装及传感器布局要求 .................................. 18 6.3 设备及安装质量要求 ........................................ 19
见函告贵州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贵州省路网中心)。 批准单位: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编制单位: 贵州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贵州省路网中心)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丁志勇 杨 霖 陈 勇 张吉光 邹 宇 龙万学 马平均 杜 镔 凌桂香 曾庆展 余 红 朱承前 陈 静 审查人: 罗 强 康厚荣 龙平江 张晓忠 李 鑫 陈健蕾 张鹤然 王瑞甫 朱 岳 吉廷艳 石大为 陈笑蓉 龚 彦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指南
JTT52/02-2015
贵州省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指南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Highway Traff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in Guizhou Province
2015-10-20 发布

交通监控管道安装要求

交通监控管道安装要求

安装要求1.检测线圈在车道中间长方形设置,尺寸规格为 2.5m×4.5m。

2. SCATS 线圈布设在交叉口进口车道内,作为 SCATS 信号控制系统的前端检测设施。

3. SCATS 线圈安装在道路表面切槽里,切槽槽缝宽 6mm,深约 80mm,引向路边的槽深 100mm。

设置在车道中间,长边与停车线平行,距停车线距离约 1.5m,视实际条件许可,可作适当后移。

4. SCATS 线圈在切槽内的绕线方向和绕线圈数应符合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线圈不应有接头、断裂、打结或者外皮损坏等现象。

5.切槽内的线圈通过引线连接到检测器井,再通过馈线电缆连接至信号机井。

馈线电缆在检测器井内应留有 2m 的余量,在信号机井内应留有 3m 余量,且每根馈线电缆应分别进行方向和车道的编号。

6.检测器线圈的引线不超过 20m,与馈线电缆的接头应位于检测器井内,接头全密封连接,防水和防潮。

7.安装在水泥路面上的线圈封装时使用环氧树脂,安装在沥青路面上的线圈封装时使用沥青;封装体要充满槽内缝隙,略高于路面,不得有气泡和漏封。

8.避免将车辆检测线圈横跨在二块水泥板上或设置于沥青与水泥板交界面上;当路面有伸缩缝,线圈离缝距离要大于 200mm。

9.设置车辆检测线圈的 500mm 范围内不应有金属物体。

10.线圈避免安装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遇到以上情况应适当把线圈位置前移或后移。

电缆与电线材料要求1.电缆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C认证)》以及质检部门产品检验报告。

2.信号控制系统供电电缆应采用多支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RVV)、线芯标称面积不少于 4mm2的双芯线,电缆长度超过 100m 时应采用线芯标称不小于 10mm2的双芯线。

3.交通灯信号控制电缆应采用多支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和护套(RVV)、线芯标称面积不少于 1.5mm2的四芯或五芯线;四芯电缆的颜色分别为绿、红、白、黑,五芯电缆的颜色分别为绿、黄、红、白、黑。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为了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与掌握,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普遍采用交通量观测站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

交通量观测站的安装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标准规范,以确保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下文将对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进行详细讲解。

一、选择观测点和设备1. 选址原则交通量观测站应选在市区交通密集、道路条件较好、行车速度较平稳的路段。

观测站应尽量避免设置在弯道、上下坡路段、路口等会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地点。

2. 设备选择交通量观测站应充分考虑观测点的交通情况和观测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及其配置。

常用的交通量观测设备包括视频监控设备、电子车牌识别设备、车辆流量传感器等。

二、安装细节1. 设备安装交通量观测设备的安装应当符合其产品手册中的要求,以确保其稳定可靠。

设备安装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设备之间应有足够的间隔,互不干扰。

2. 线路布置交通量观测设备的线路布置应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施工安全规范,严密细致地进行接线和标注,避免安装故障和人员伤害。

3. 设备环境交通量观测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苛刻,应注意控制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灰尘、噪音、电磁辐射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

三、质量控制1. 工程验收交通量观测站安装完成后,应进行验收,确保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投入使用。

2. 系统测试交通量观测系统应进行系统测试,包括设备运转测试、数据采集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等,确保数据准确、系统运行稳定,并测试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3. 维护检查交通量观测站应每日对数据进行监测和维护,并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工作,包括设备清洁、检修、校准和数据备份等。

四、安全防护1. 地域统筹交通量观测站的监管应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应顾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确保设备和交通环境的安全。

2. 安全防范交通量观测站应设置门禁、安保、物防以及电气、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设施,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2012年11月目录........................................................................................................................................... 1一、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1.4.......................................................................................................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1.5....................................................................................................... 2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1.6合作模式................................................................................................................................ 21.6.1.运维机制................................................................................................................................ 31.6.2.信息交互共享........................................................................................................................ 3.1.6.3............................................................................................................................ 3二、观测项目设置.................................................................................................................................. 4.能见度观测2.1....................................................................................................................... 4路面气象条件观测2.2路温........................................................................................................................................ 4. 2.2.1路面状况................................................................................................................................ 5. 2.2.2冰点温度................................................................................................................................ 5 2.2.3.融雪剂浓度. (5)2.2.4............................................................................................................................... 5 .2.3气象环境观测气温........................................................................................................................................ 5 2.3.1.相对湿度................................................................................................................................ 6 2.3.2.风速风向................................................................................................................................ 6.2.3.3降水........................................................................................................................................ 62.3.4.天气现象................................................................................................................................ 72.3.5. .............................................................................................................................. 7.视频实景观测2.4............................................................................................................... 8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2.5........................................................................................................................ 9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观测站结构3.1结构组成................................................................................................................................ 9 3.1.1.结构设计要求. (10)3.1.2................................................................................................................................. 10.观测站功能3.2 ......................................................................................................................... 11数据采集与处理3.3.................................................................................................................................... 12通信方式3.4 .................................................................................................................................... 13供电方式3.5供电方式选择..................................................................................................................... 13 3.5.1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5.2 . ......................................................................................................................... 14电气安全性要求3.6绝缘电阻.............................................................................................................................. 14.3.6.1接地电阻.............................................................................................................................. 14.3.6.21介电强度.............................................................................................................................. 15 3.6.3.电源适应性.......................................................................................................................... 15.3.6.4 ......................................................................................................................... 15环境适应性要求3.7气候条件.............................................................................................................................. 153.7.1.生物条件.............................................................................................................................. 163.7.2.化学活性物质...................................................................................................................... 163.7.3.机械条件.............................................................................................................................. 163.7.4. .............................................................................................................. 16.四、观测站点布设与安装.................................................................................................................................... 16.站点分类4.1局地站.................................................................................................................................. 17. 4.1.1普通站.................................................................................................................................. 17.4.1.2............................................................................................................................ 18.站点布局要求4.2局地站.................................................................................................................................. 19 .4.2.1普通站. (20)4.2.2............................................................................................................................. 20 .4.3站点选址原则.................................................................................................................................... 22 .4.4安装要求设备安装要求..................................................................................................................... 22 4.4.1 .基础平台安装要求. (22)4.4.2 ................................................................................................................................. 24.4.5传感器布局.............................................................................................................. 26.五、观测站网运行与监控............................................................................................................ 26观测站网监控功能要求5.1 ........................................................................................................................ 27数据格式与传输5.2 ............................................................................................................................ 27数据质量控制5.3采集处理部分...................................................................................................................... 27. 5.3.1通信传输部分...................................................................................................................... 27 5.3.2.监控管理部分. (28)5.3.3............................................................................................................... 29 .六、安装质量与运行维护......................................................................................................................... 29产品及安装质量6.1.................................................................................................................................... 29运行维护6.2 ................................................................................................................................ 29.核查及校准6.3................................................................................................................................ 30 .6.4试验室检定...................................................................................................................... 31附录:数据格式规定.......................................................................................................................................... 31文件名1. ...................................................................................................................................... 312.文件内容.......................................................................................................... 33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3. .................................................................................................................. 33中心站上传数据格式4.2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加强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科学管理,提升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覆盖全国干线公路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公路出行服务,编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2012年11月目录一、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1)1.4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规划 (2)1.5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2)1.6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运行 (2)1.6.1合作模式 (2)1.6.2运维机制 (3)1.6.3信息交互共享 (3)二、观测项目设置 (3)2.1能见度观测 (4)2.2路面气象条件观测 (4)2.2.1路温 (4)2.2.2路面状况 (5)2.2.3冰点温度 (5)2.2.4融雪剂浓度 (5)2.3气象环境观测 (5)2.3.1气温 (5)2.3.2相对湿度 (6)2.3.3风速风向 (6)2.3.4降水 (6)2.3.5天气现象 (7)2.4视频实景观测 (7)2.5传感器选型及技术要求 (8)三、观测站技术要求 (9)3.1观测站结构 (9)3.1.1结构组成 (9)3.1.2结构设计要求 (10)3.2观测站功能 (10)3.3数据采集与处理 (11)3.4通信方式 (12)3.5供电方式 (13)3.5.1 供电方式选择 (13)3.5.2 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装置 (14)3.6电气安全性要求 (14)3.6.1绝缘电阻 (14)3.6.2接地电阻 (14)3.6.3介电强度 (15)3.6.4电源适应性 (15)3.7环境适应性要求 (15)3.7.1气候条件 (15)3.7.2生物条件 (16)3.7.3化学活性物质 (16)3.7.4机械条件 (16)四、观测站点布设与安装 (16)4.1站点分类 (16)4.1.1局地站 (17)4.1.2普通站 (17)4.2站点布局要求 (18)4.2.1局地站 (19)4.2.2普通站 (20)4.3站点选址原则 (20)4.4安装要求 (22)4.4.1 设备安装要求 (22)4.4.2 基础平台安装要求 (22)4.5传感器布局 (24)五、观测站网运行与监控 (26)5.1观测站网监控功能要求 (26)5.2数据格式与传输 (27)5.3数据质量控制 (27)5.3.1采集处理部分 (27)5.3.2通信传输部分 (27)5.3.3监控管理部分 (28)六、安装质量与运行维护 (29)6.1产品及安装质量 (29)6.2运行维护 (29)6.3核查及校准 (29)6.4试验室检定 (30)附录:数据格式规定 (31)1.文件名 (31)2.文件内容 (31)3.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 (33)4.中心站上传数据格式 (33)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加强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科学管理,提升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覆盖全国干线公路的气象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公路出行服务,编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交通量观测站的安装标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标准化。

交通量观测站用于监测道路上的车辆流量,是交通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工具。

合理的安装位置和准确的安装方式对于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明确的安装标准和指导。

2. 安装位置选择交通量观测站的安装位置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离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选择离交通流量高的区域安装,以获得更加代表性的数据。

•避免选择斜坡、弯道等影响交通流量的区域安装。

•确保安装位置便于维护和检修。

3. 安装方式交通量观测站的安装方式应遵循以下准则:•安装站点应采用固定支架或支柱固定,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站点支架或支柱应该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

•设备的摆放高度应适中,以便触达到道路上的车辆。

•确保设备位置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避免车辆经过时造成设备的不稳定或测量结果的偏差。

4. 安装要点为确保交通量观测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安装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金属制品或其他导电材料与设备直接接触,以减少外界干扰。

•安装位置周围应清理干净,并确保没有其他妨碍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物体。

•确保设备的线缆连接牢固可靠,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线缆松动而影响数据采集。

•定期检查观测站是否存在机械故障或损坏,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5. 数据采集与维护交通量观测站的数据采集和维护应遵循以下原则:•观测站应定期进行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设备维护应遵循相关的操作和维护手册,避免在维护过程中对设备造成损坏。

•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修复故障和更换损坏的部件。

•存储的数据应备份,并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合理的数据支持。

6. 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交通量观测站的安装标准,包括安装位置选择、安装方式、安装要点以及数据采集与维护。

合理选择安装位置和正确的安装方式对交通量观测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同时,定期维护和管理设备也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八年十月目录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 0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 0(简本) 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0二○○八年十月 0一、规划的必要性 (3)二、《规划》的功能定位 (3)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的架构 (3)(一)调查方式与调查方法 (3)(二)调查站分类 (3)(三)体系架构 (3)四、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4)五、规划目标 (5)到2012年,初步建立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的架构,覆盖所有已通车路段,实现调查站与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可以准确的反映被覆盖路段的宏观交通流特征和路网运行特征,初步具备监测路网运行质量、为社会提供出行服务信息的能力;到2020年,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建成,完成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全部路网里程,具备全面、准确的为行业、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6)六、总体布局 (6)(一)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 (6)建设1个部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和各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

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与部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联网,构成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

(6)部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设在部规划研究院。

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由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建设管理单位(如省公路局、省交通厅信息中心、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省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等),省厅赋予其明确的职责。

(6)(二)调查站布设的方法与原则 (6)1、调查站布设的指导思想 (6)(1)全面覆盖 (6)调查站布设应实现对路网的全面覆盖,以切实提高调查的空间覆盖率和调查数据的代表性。

(6)(2)合理布局 (7)调查站布设应注意与国家高速公路路网布局形态及技术特征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

(7)(3)规模适度 (7)调查站布设应实现规模与效率的最优平衡,最大限度的减少动态交通数据采集体系的建设投入和后期运行投入。

【交通运输】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精编

【交通运输】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精编

(交通运输)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交通运输)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壹、VTD系列视频车辆检测器(深圳市哈工大交通电子技术有限X 公司)产品简介SUPCON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采用最新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是专为各种交通流检测应用设计的专业视频检测系统。

系统采用工业标准机架式设计,每个机架可插入4块或8块视频检测卡,每块视频检测卡可独立处理壹路视频信号,最多可检测双向八车道的交通流信息。

用户可在本地或远程网络上,以图形交互方式,通过上位机界面定义虚拟线圈和检测区,且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后下载。

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和计算出交通流参数和事件报警信息,且存储在内部数据存储器中或根据需要把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通过安装多个视频检测器且把单个检测数据集成壹起,可得出区域交通流特征。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针对不同应用的VTD-D、VTD-I、VTD-DI、VTD-C四种视频检测器,可根据需求组合应用,可在壹个机架内混合使用。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的特点:◆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双向8车道检测,高检测精度◆先进的特征检测处理算法,全面消除阴影、车灯、光线及恶劣天气的影响◆领先的目标跟踪处理算法,能准确检测停车、事故等交通意外事件◆虚拟线圈和区域目标跟踪相结合,自动日夜转换,图形化配置,简单易用◆高质量视频叠加输出交通流和事故信息,直观易用◆可选10/100M以太网和CDMA1×/GPRS接口,支持TCP/IP协议1.VTD-D交通流数据检测器VTD-D是专为高速公路、公路、公路桥梁等交通流数据采集应用设计的视频检测器。

VTD-D可检测多达8个车道的交通流数据:◆分类车流量◆平均速度◆平均车头时距◆平均车头距◆占有率(%)◆车辆密度(辆/公里)◆检测精度≥96%VTD-D可存储多达15天之上的历史数据记录(以8车道计算,统计间隔为1分钟)。

VTD-D能自动判断5级交通流状态(畅通、流量大、拥堵、堵塞)。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doc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doc

一、VTD系列视频车辆检测器(深圳市哈工大交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简介SUPCON VTD 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采用最新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是专为各种交通流检测应用设计的专业视频检测系统。

系统采用工业标准机架式设计,每个机架可插入4块或8块视频检测卡,每块视频检测卡可独立处理一路视频信号,最多可检测双向八车道的交通流信息。

用户可在本地或远程网络上,以图形交互方式,通过上位机界面定义虚拟线圈和检测区,并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后下载。

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和计算出交通流参数和事件报警信息,并存储在内部数据存储器中或根据需要把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通过安装多个视频检测器并把单个检测数据集成一起,可得出区域交通流特征。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针对不同应用的VTD-D、VTD-I、VTD-DI、VTD-C四种视频检测器,可根据需求组合应用,可在一个机架内混合使用。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的特点:◆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双向8车道检测,高检测精度◆先进的特征检测处理算法,全面消除阴影、车灯、光线及恶劣天气的影响◆领先的目标跟踪处理算法,能准确检测停车、事故等交通意外事件◆虚拟线圈与区域目标跟踪相结合,自动日夜转换,图形化配置,简单易用◆高质量视频叠加输出交通流和事故信息,直观易用◆可选10/100M以太网和CDMA1×/GPRS接口,支持TCP/IP协议1.VTD-D交通流数据检测器VTD-D是专为高速公路、公路、公路桥梁等交通流数据采集应用设计的视频检测器。

VTD-D可检测多达8个车道的交通流数据:◆分类车流量◆平均速度◆平均车头时距◆平均车头距◆占有率(%)◆车辆密度(辆/公里)◆检测精度≥96%VTD-D可存储多达15天以上的历史数据记录(以8车道计算,统计间隔为1分钟)。

VTD-D能自动判断5级交通流状态(畅通、流量大、拥堵、堵塞)。

经系统设置,VTD-D可通过光隔开关量输出虚拟线圈占有信息,也可输出以下报警:◆速度过高或过低◆失速◆占有率过高◆图象质量过低2.VTD-I交通事件检测器VTD-I是专为隧道、桥梁、高架道路设计的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可检测8个车道或检测区域的交通事件并报警:◆停止车辆◆排队事件◆逆向行驶◆失速◆烟/雾报警◆无视频输入报警3.VTD-DI交通数据和事件检测器VTD-DI综合了VTD-D和VTD-I 的所有功能,能为道路的安全和高效提供全面和细致的数据和信息。

交通信号设备安装标准

交通信号设备安装标准

交通信号设备安装标准引言:交通信号设备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确保设备的功能稳定性和使用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安装标准。

本文将从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位置、设备选择、安装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位置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位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发挥作用的效果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在道路的纵横向,交通信号设备的布设应符合以下原则:1. 交通信号灯设置应保证对道路上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可视性,避免被高墙、广告牌等遮挡。

2.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考虑到路口形状、车流量、行人流量等因素,确保交通流畅和行人安全。

3. 交通信号灯的高度应适中,一般应设置在2.5米至4米之间,以保证行车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信号灯。

4. 交通信号灯在与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路口设置时,应设置在道路中心线延长线的上方,以确保信号灯的视野范围。

二、交通信号设备的选择在选择交通信号设备时,要根据道路的交通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和功能。

1. 交通信号灯的选择应考虑到不同的交通路口的车流量、行人流量和交通特征。

通常有红绿灯、行人灯、倒数灯等不同类型的信号灯可供选择。

2. 交通信号灯的颜色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红色表示停车,绿色表示通行,黄色表示警示。

3. 交通信号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需求,可以选择带有通信接口的设备,方便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动控制。

三、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方法交通信号设备的安装方法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方便性。

1. 安装交通信号设备时,应根据设备的规格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安装支架或固定装置。

2. 交通信号灯的灯体应安装牢固,保证能够抵御风雨侵蚀和震动。

3. 交通信号灯的接线应牢固可靠,确保信号的正常传输和控制。

四、交通信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交通信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是保证设备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

1. 对于交通信号灯的灯泡等易损件,应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

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原则

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原则

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原则一、交通量观测站点设置总体原则一般公路路段,应设置间隙式交通量观测站。

在路段交通量特性能够反映某一区域或路线交通量特性的主要干线路段上,应设置连续式观测站。

间隙式和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的设置,应考虑在公路网上分布的均匀性、合理性和代表性。

高速公路路段,一般应设置连续式观测站。

设置交通量观测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全面反映公路网交通流量及特性出发,结合公路网布局、公路的行政等级、技术等级及公路规划建设等因素,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交通量观测站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观测站点应设在交通流比较稳定,流量和特性可代表某个路段区间交通流量和特性的地点,这个路段区间称为观测里程,也称代表路段长度。

代表路段长度应按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20至30公里。

代表路段的分界点一般设在交通量明显变化处。

原则上各行政区划的分界处应作为代表路段的分界点。

3.比重调查、车速调查站(点)设置应尽量与交通量观测站(点)合并设置。

4.各行政等级公路设置交通量观测站原则:(1) 在国道(含国道主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下同)与国道相互交叉点(具有交通量分流功能的交叉口,下同)之间的国道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2) 在每条高速公路上,应至少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在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点之间的高速公路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3) 在每条省道上,至少应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在省道与国道交叉点前后的省道路段上,均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4) 在县道和专用公路(非高速公路)上,原则上应设置一个交通量观测站;(5) 乡道设有交通量观测站点的路线数应不少于乡道路线总数的10~20%;(6) 在处于两个县城(或县级以上城市)之间的国道、省道及其它行政等级高速公路之间的路段上,应设置交通量观测站。

5.交通量观测站的位置应选择在视线开阔、便于安装观测仪器、公路路线纵坡小于2%的直线路段处。

6.尽量利用收费站、监控系统站、养护管理站等设置交通量观测站点。

公路网交通量观测站布设方法的优化

公路网交通量观测站布设方法的优化
布 反映调查路段及其所在区域 内交通量分 布、 变化的特征。 能 较 多 . 设 间 距较 短 。 ③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研究站点布设方法 、 21 线 路 区位 .2 . 即要 考 虑 新 建 道 路所 在 路 网密 度 、 网 连 通 度 、 路 道路 确 定 布设 方 案 时 ,应 坚 持 定 量 分 析 与定 量 分析 相 结 合 的
平 衡 , 而能 全 面 反 映路 网 的交 通 流 特性 。 从 虑 道路 在 路 网 中 的 功 能 ( 主要 道 路 、 要 道 路 、 路 等 ) 次 支 ,
1 观测站布设原则
②观测站要设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地 点。代表性的路 观测 站 的 布设 会 随道 路 等 级 而 变化 。 如 , 于 主 干 道路 例 对 来说 , 由于其进出 口多 、 交通量大 , 因此观测站 的布设 可 段, 即能准确观测所在路段 的交通量 , 并能够定性 、 定量
较 复杂 , 观测站的布设也相应复杂。 道路 的总里程影响着 每个观测站 的控制里程应控制 未来路网的规划等冈素 ,提高道路布设 方案的普遍适用 该 条道路观测站 的个数 (
在 5k 0 m范 围 内 ) 。
等 影 响 因素 , 分 利 用相 关 的理 论 知 识 , 充 帮助 确 定 观 测 站
第2 9卷第 l 0期
V0 .9 12 No 1 .0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TECHNOLOGI CAL DEVELOPMENT ENTERPRI E OF S
21 0 0年 5月
Ma . v201 0
公路 网交通量观 测站布设 方法的优化


群, 晏

(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3 ) 10 1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

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八年十月目录一、规划的必要性 (1)二、《规划》的功能定位 (3)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的架构 (3)(一)调查方式与调查方法 (3)(二)调查站分类 (3)(三)体系架构 (4)四、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4)五、规划目标 (6)六、总体布局 (6)(一)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 (6)(二)调查站布设的方法与原则 (7)七、实施意见 (11)(一)实施原则 (11)(二)实施安排 (12)八、地方高速公路的调查站布设 (12)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一、规划的必要性高速公路主要连接大中城市、国家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重要对外口岸,承担区域间、省际间以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货运输,是我国公路网中层次最高的公路主通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服务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至2007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为5.4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东部成网、中西部连通”的目标。

开展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采集交通流量、车速、交通密度、轴载等信息,能够为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公众出行以及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目前,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工作的体系建设滞后、工作水平不高,无法准确反映高速公路路网的交通运行特征,与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展极不相称,难以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需要。

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准确、及时、全面地搜集、发布交通量信息,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交通量信息是合理确定路网建设规模和布局,有效调整路网结构的重要依据开展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工作,可以积累高速公路网交通流量的历史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交通流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关系,预测远景高速公路交通需求,为合理确定高速公路网总体规模、技术标准和空间布局提供技术依据。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08.10.14•【文号】交规划发[2008]364号•【施行日期】2008.10.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的通知(交规划发〔2008〕3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为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工作科学开展,完善我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部组织编制了《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规划》实施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目前已通车路段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站的建设资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资金来源,在建路段和待建路段调查站的建设资金纳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投资。

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站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在高速公路通行费中列支。

三、部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设在部规划研究院。

省级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可酌情设在相关单位(如省公路局、省交通厅信息中心、省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省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等),省(区、市)交通厅(局、委)要赋予其明确的职责。

四、各单位要遵循《规划》确定的体系架构、调查站布设原则、实施原则和实施序列及建设标准,坚持交通情况调查体系建设与高速公路发展相适应,与高速公路建设相衔接,满足交通发展和公众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

五、《规划》实施中要优化设计,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高速公路现有设施设备。

六、注重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的运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科学的高速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规范化。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交通量观测站安装标准

一、VTD系列视频车辆检测器(深圳市哈工大交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简介SUPCON VTD 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采用最新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是专为各种交通流检测应用设计的专业视频检测系统。

系统采用工业标准机架式设计,每个机架可插入4块或8块视频检测卡,每块视频检测卡可独立处理一路视频信号,最多可检测双向八车道的交通流信息。

用户可在本地或远程网络上,以图形交互方式,通过上位机界面定义虚拟线圈和检测区,并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后下载。

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和计算出交通流参数和事件报警信息,并存储在内部数据存储器中或根据需要把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通过安装多个视频检测器并把单个检测数据集成一起,可得出区域交通流特征。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针对不同应用的VTD-D、VTD-I、VTD-DI、VTD-C四种视频检测器,可根据需求组合应用,可在一个机架内混合使用。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的特点:◆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双向8车道检测,高检测精度◆先进的特征检测处理算法,全面消除阴影、车灯、光线及恶劣天气的影响◆领先的目标跟踪处理算法,能准确检测停车、事故等交通意外事件◆虚拟线圈与区域目标跟踪相结合,自动日夜转换,图形化配置,简单易用◆高质量视频叠加输出交通流和事故信息,直观易用◆可选10/100M以太网和CDMA1×/GPRS接口,支持TCP/IP协议1.VTD-D交通流数据检测器VTD-D是专为高速公路、公路、公路桥梁等交通流数据采集应用设计的视频检测器。

VTD-D可检测多达8个车道的交通流数据:◆分类车流量◆平均速度◆平均车头时距◆平均车头距◆占有率(%)◆车辆密度(辆/公里)◆检测精度≥96%VTD-D可存储多达15天以上的历史数据记录(以8车道计算,统计间隔为1分钟)。

VTD-D能自动判断5级交通流状态(畅通、流量大、拥堵、堵塞)。

经系统设置,VTD-D可通过光隔开关量输出虚拟线圈占有信息,也可输出以下报警:◆速度过高或过低◆失速◆占有率过高◆图象质量过低2.VTD-I交通事件检测器VTD-I是专为隧道、桥梁、高架道路设计的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可检测8个车道或检测区域的交通事件并报警:◆停止车辆◆排队事件◆逆向行驶◆失速◆烟/雾报警◆无视频输入报警3.VTD-DI交通数据和事件检测器VTD-DI综合了VTD-D和VTD-I 的所有功能,能为道路的安全和高效提供全面和细致的数据和信息。

监测器安装要求

监测器安装要求

1监测器安装要求
1.1 监测点工程要求
✧城市快速道路和高速公路视线无遮挡路段。

✧路口有清晰的车辆分道线。

✧设备安装高度小于8米。

✧UPR(雷达)检测头必须在监测车道正上方。

✧路口监测区域必须具有路灯照明。

✧将市电(交流220V 50HZ) 引至设备安装处。

✧如果具有联网功能,需将通讯线引至设备安装处。

✧如果设备采用伸臂杆安装时,安装杆的建议尺寸为:立杆(高6米/直径
159毫米圆杆)、横杆(长6米/直径89毫米圆杆)。

1.2 监测区域示意图
设备安装示意图
1.3 安装杆示意图
设备安装示意图
2机动车超速自动监测器实物照片。

测量标石的布设

测量标石的布设

外业测量基准标石制作与埋设一、基准点标石埋设规定:1、坐标点标石埋设二级以上公路、独立大桥特大桥、隧道或含大桥的各级公路,测量基准点应埋设3个以上的标准标石。

沿路线前进方向布设,坐标点距路中心距离应大于50米,宜小于300米。

标准标石之间用简易标石加密,要求每2公里左右至少设置一对,并保证每一点至少应有一相邻通视点,各大桥桥位处至少设置一对间距大于350米可通视标石。

三级以下公路(无大中桥)的,可采用临时点做为基准控制点,临时点必须保证施工期内不被破坏,并容易找到。

临时点可设在永久建筑物、无风化基岩和硬化路面钢钎上。

城市道路应与业主商定是否留永久坐标点,需要留的,主干路、次干路按照二级以上公路规定执行,不需要留的路按照三级公路规定执行。

2、水准点标石埋设各级公路、城市路每1000米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但不可以超过1500米。

各级桥梁两侧各设置一个水准点,特大桥不少于三个水准点。

沿路线前进方向布设,水准点距路中心距离应大于50米,宜小于300米。

水准点可用标准埋石和简易埋石留设,也可以利用坐标点标石留设;还可以利用既有构建物留设,留设点应便于测量,还必须保证既有建筑物在4年内不会损坏变形和被轻易破坏。

非意外损坏的,追究测量者责任。

3、所有埋设、留设基准点,均应设在建设工程影响范围之外(包括区域拆迁开发),不符合规定的,追究测量者责任。

4、所有埋设测量基准点均应在设计文件第一稿完成前完成,并进行验收合格。

否则追究项目经理责任。

5、对于现场较远(500公里以上)的省外项目,可不运输在现场制作,购买相似尺寸机制花岗岩边石加工,边石上用无齿剧切割2-3mm十字或镶入15cm:Φ12钢筋粘牢。

二、基准点标石的埋设要求1、标石埋设深度应大于当地的标准冻深,对于埋置位置土为粉黏粒含量<15%的中砂、粗砂、砾砂、卵石、碎石、岩石等不冻胀土的,可不考虑冻深,按0.8米深度埋设。

2、标准标石埋入上部60×60cm,下部40×40cm的土坑中,四周用素混凝土浇筑,捣实,并采取措失保水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VTD系列视频车辆检测器(深圳市哈工大交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简介
SUPCON VTD 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采用最新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是专为各种交通流检测应用设计的专业视频检测系统。

系统采用工业标准机架式设计,每个机架可插入4块或8块视频检
测卡,每块视频检测卡可独立处理一路视频信号,最多可检测双向八车道的交通流信息。

用户可在本地或远程网络上,以图形交互方式,通过上位机界面定义虚拟线圈和检测区,并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后下载。

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和计算出交通流参数和事件报警信息,并存储在内部数据存储器中或根据需要把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通过安装多个视频检测器并把单个检测数据集成一起,可得出区域交通流特征。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针对不同应用的VTD-D、VTD-I、VTD-DI、VTD-C四种视频检测器,可根据需求组合应用,可在一个机架内混合使用。

VTD系列视频交通流检测系统的特点:
◆高速DSP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双向8车道检测,高检测精度
◆先进的特征检测处理算法,全面消除阴影、车灯、光线及恶劣天气的影响
◆领先的目标跟踪处理算法,能准确检测停车、事故等交通意外事件
◆虚拟线圈与区域目标跟踪相结合,自动日夜转换,图形化配置,简单易用
◆高质量视频叠加输出交通流和事故信息,直观易用
◆可选10/100M以太网和CDMA1×/GPRS接口,支持TCP/IP协议
1.VTD-D交通流数据检测器
VTD-D是专为高速公路、公路、公路桥梁等交通流数据采集应用设计的视频检测器。

VTD-D可检测多达8个车道的交通流数据:
◆分类车流量
◆平均速度
◆平均车头时距
◆平均车头距
◆占有率(%)
◆车辆密度(辆/公里)
◆检测精度≥96%
VTD-D可存储多达15天以上的历史数据记录(以8车道计算,统计间隔为1分钟)。

VTD-D能自动判断5级交通流状态(畅通、流量大、拥堵、堵塞)。

经系统设置,VTD-D可通过光隔开关量输出虚拟线圈占有信息,也可输出以下报警:
◆速度过高或过低
◆失速
◆占有率过高
◆图象质量过低
2.VTD-I交通事件检测器VTD-I是专为隧道、桥梁、高架道路设计的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可检测8个车道或检测区域的交通事件并报警:
◆停止车辆
◆排队事件
◆逆向行驶
◆失速
◆烟/雾报警
◆无视频输入报警3.VTD-DI交通数据和事件检测器
VTD-DI综合了VTD-D和VTD-I 的所有功能,能为道路的安全和高效提供全面和细致的数据和信息。

二、VTD2000E视频车辆检测器(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VTD2000E视频车辆检测器是针对野外使用环境而设计的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它通过对道路监控系统中的视频图像进行处理和综合分析,实现对道路交通流参数的实时检测、记录、统计。

道路交通流参数包括:车流量、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车头时距、车辆长度及分类等。

为了适应野外的工作环境,VTD2000E 采用数字信号处理作为数据处理单元的核心,整机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化方式,并参照了国军标有关可靠性方面的标准。

为了能够将VTD2000E比较方便地安装在其他路口控制设备的机柜内,设备的结构采用了10吋3U机箱。

一个机箱最多可以处理6个通道的视频图像,机箱内还有一个设备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和协调6个通道的视频图像的处理过程、提供两个与其他外部管理设备(如上位管理计算机、路口设备)的通信接口SIO-0和SIO-1,接口标准为RS232,其中SIO-0输出统计数据并且能够接受外部的指令进行工作参数的配置;SIO-1输出车速和车长实时数据。

VTD2000E具有图像叠加功能,以利于使用者观测。

此外,为了能够与其他的道路交通设施实现实时数据交换,除了通过串行口提供检测数据外,VTD2000E 还配置了8通道数字输入、8通道数字输出I/O接口,该接口的每个通道均采用光电隔离设计,接口的最大允许电压为48VDC,低电平最大输入电流为-20mA。

产品功能
交通流参数检测
•车流量
车流量检测是VTD2000E的基本功能之一。

VTD2000E可以按车道对通过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计数,并按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计算车流量。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VTD2000E可以按车道检测通过检测区域的车辆瞬时速度,同时根据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计算在此间隔内所有车辆瞬时速度的调和平均值,调和平均值可以抑制少量的低速或者高速行驶的车辆对整个交通流速度的影响。

•平均车头时距
车头时距是指前后两辆车的车头通过检测区域的时间差。

VTD2000E可以检测在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内的平均车头时距。

•占有率
占有率反映了交通流的时间密度。

VTD2000E可以检测在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内的占有率。

•车辆长度与分类
VTD2000E可以检测车辆长度并按车辆长度进行分类,同时能够计算在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内的平均车长。

车长分类阈值可以由用户设定。

统计数据输出
VTD2000E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按照设定的统计时间间隔输出统计数据,同时这个接口也用来对检测器的工作参数进行设置。

连接器采用标准的DB9形式。

实时数据输出
VTD2000E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1输出实时数据。

根据用户的设定条件,每检测到一辆车,就从这个接口输出车辆速度、车辆长度等瞬时数据。

输出的波特率可以在2400~57600bps之间设定。

开关量输出
VTD2000E提供了8开关量输出接口,接口的每位输出端子对应一个检测区域,对应于8条车道的检测输出。

输出的电气结构为光电隔离集电极开路模式,每个输出端通过一个电阻接到外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端,输出端的最大电压为48V,最大电流为40mA。

输出端采用共阴极连接方式。

根据工作参数的配置,开关量输出信号的极性可以选择上升沿(高电平)有效或者下降沿(低电平)有效。

数据存储
VTD2000E内置了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对检测数据进行暂时存储,可以存储不少于一周的数据。

最大保存时间可达到十年。

时钟计时
VTD2000E内置实时日历时钟单元,时钟计时精确度可以达到1毫秒。

断电后的时钟保精度维持时间可达30天。

工作参数设置
1)检测区域设置
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利用软件可以设置检测器的检测区域、检测区域的属性、检测区域的关联关系等。

2)灵敏度调节
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利用软件可以设置检测器每个检测区域的灵敏度。

3)统计时间间隔设定
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利用软件可以设置统计时间间隔。

常用的统计时间间隔的设置是30秒、1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等几种。

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时间间隔。

4)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式设定
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可以设置开关量的输出模式。

5)检测功能设置
通过RS232串行接口SIO-0,可以利用软件设置检测器的检测参数种类,可以在车流量、速度、车头时距、占有率等可检测参数进行选择和组合。

维护功能
1)自检功能
VTD2000E能够通过自身的软件监测检测器的工作状况。

可以监测视频丢失等故障,并有故障报警功能。

通过按压面板上的按键可以启动自检过程。

2)复位功能
VTD2000E面板上设置了一个复位按键,当出现不可恢复的设备异常时,可以按下复位键重新启动设备。

3)日志记录功能
VTD2000E具有日志记录功能,可以通过日志检查相关操作以及故障记录。

4)软件在线升级功能
VTD2000E的内置软件可以在线升级。

产品主要特点
•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为主构成硬件处理平台,功耗低、运行效率高;
•视频图像处理单元和设备管理、数据存储、数据通信等单元按功能分割,形成模块化的组成结构,便于扩展和维护
•具有数据OSD叠加功能,便于设备调试
•电磁兼容性好:ESD 6KV、FET 4KV、SURGE 2KV,满足工业级设备的要求
•采用高可靠性防护技术和电子设计技术,抗干扰能力强
•电气安全符合GB4943标准
•主要满足交通流信息检测需求
•具有数据统计和存储功能
•软件程序可以在线升级,软件的可维护性好
•工作电压范围宽:176~264VAC,适应野外电网波动的要求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
上位机管理软件包
VTD2000E视频车辆检测器通过上位机管理软件——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软件包可以对车辆检测器的工作参数进行设置、数据通信、数据库管理和数据查询、图表显示等。

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通信控制与管理VTDCOMM、检测区域设置VTDCFG、数据库管理与查询VTDDATABASE。

软件包的主要功能包括:管理VTD2000E设备、设置图像处理的检测区域和检测功能、远程察看设备的工作状态、获取存储显示实时和历史检测数据、对交通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曲线图显示和报表。

6. 主要应用
•城市路口交通信号智能控制中的车辆检测
•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干道的交通流参数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