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ZHI JIA GE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着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着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着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着;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着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着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着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3、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4、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着;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 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着、述、编、译四种;着,也叫“作”、“造”、“着作”;古人对着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着、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着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着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 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着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2、历代着名的藏书家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着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着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着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着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着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着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着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着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5、明清代着名抄本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着名学者陈振孙编纂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7、图书散佚的原因: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暴力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6、因人废言;由于着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着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8、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若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有些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也就不存于世了;9、图书自然淘汰7、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价值: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这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如明清流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主要用途是辑佚和校勘;散佚:1、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被许多外国侵略者掠夺去;2、天灾人祸;文献的散佚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翰林苑被人放火焚烧,无数图书、书版包括永乐。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

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鹤声、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年)。

该书作者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世纪60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以古籍为主;现代以多语种文献为主(2)研究容:前者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主,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动态的揭示,主要是文献搜集、组织、传播、检索的理论和方法(3)专家群体:分别形成“古典”、“现代”的两支队伍相同:(1)研究对象:文献——知识载体(2)研究文献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规律可循(3)根本任务: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4)研究工作中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3.古典文献学的源流,容,优点,缺点源流:古典文献学是校雠学的继承与发展容: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优点:对校雠学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期文献学的发展。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考察方式:名词解释20+断句20+简答查点给分1.《四库全书总目》P13,即绪论的第三章和P117页部分内容,《四库全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成,四部经、史、子、集一共3457部,79070卷。

《总目》中仅记载书名,而未收其书的一共有6766部,93556卷,是“存目”之书总数,对于其中质量较差的书,只存书名略加介绍,称为“存目”,列在《总目》之内。

在每书之前都有一篇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200卷,后来又专辑著录各书提要20卷。

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最完备的馆阁藏书目录。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结合纪昀整理文献的贡献(第八编第六章p213)书名。

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

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3.第五编目录之官簿P112(1)定义:流派有三:“曰朝庭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

”所谓朝庭官簿,即指国家图书目录或官修目录。

即官私书目,书目流别之一。

由政府主持对宫廷(还是国家?)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2)特点: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文献学期末重点

文献学期末重点

文献:指任何具有一定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铭辞,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的文字,内容一般是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贵族认为重要的事情。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指收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目录: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和说明;目录是将目与录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善本:指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新起以前产生的文献,古典文献学则是研究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又称“卜辞”。

总集:是指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题材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丛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一同抄刻或印行。

版本:是刻本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广义的刻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1、四部典籍:经部、子部、史部、集部。

2、印本书的装订形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3、按编撰工作来分群书目录类型:官撰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4、按出版者来分版本类型: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5、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6、按目录内容划分群书目录类型: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7、纸书的装订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8、古籍版本鉴定的一般方法:直观法、考政法、对勘法9、写本的类型: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10、古籍检索的内容:目录检索、事实检索、数值检索、全文检索古籍校勘应遵循什么原则?总的来说,校勘的原则有三项:a、存真,又分二种,一为求古本之真,二为求事实之真。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完整word版)文献学

(完整word版)文献学

文献学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

1.在现存古书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关于“文献”的最初定义,东汉郑玄把“文"解释为文章,将“献”解释为贤才。

3.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它是由陈梦蕾等编纂的。

4.陈垣所提出的“四校法"是指对校法、他效法、本校法、综合考政法。

5.《四库全书》之“四"部指的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讹、脱、衍、倒 .7.《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分别是蘅塘退士和朱孝臧。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纸 .9.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是《铁云藏龟》刘鹗。

(作者、书名)10.《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史记集解》(刘宋。

裴骃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_。

(注者和书名)11.“南钱北纪”中,“南钱"是指__钱大昕____,他的一部有关校勘的代表作是__《廿二史考异》____.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卷子装、经折装__ 蝴蝶装_、___包背装_、___线装。

13.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刘氏父子有关目录的两部著作是__《别录》___和__《七略》___。

14.王氏父子在文献校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王念孙的代表作是____《读书杂志》___;王引之的代表作是__《经义述闻》。

5.四大书”中,其中类书是《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选集为《文苑英华》。

7.丛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和纸 . 10.“春秋三传”是指__《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11.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认为,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著、述、编和译。

12.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当由_书名、篇卷、撰人及朝代、版本__、___提要___、大小序六个部分构成.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全部)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历代私家藏书概况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二、善本的定义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文献目录
一、古籍分类的发展情况
二、目录的主要内容
三、目录的类型
四、《崇文总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史志目录》
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前人辑佚的成就
二、我国辨伪的历史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的定义
二、《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预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三、丛书的定义(见书p208页)
四、《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四部备要》。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 所谓的文献, 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 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 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 文献,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 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 文, 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 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 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 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 “续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 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 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 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 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 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 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 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 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文献学重点

文献学重点

名词解释(20分,4个)
相关:版本、校勘、论脱倒衍、文献家(章学诚→黔学派)、郑桥、纪晓岚什么叫文献?书目?传注?善本?艺文志?辑佚?方策?
文献标点(20分)
《四库全书总目》、荀子《劝学》
校勘练习
《战国策》:左思《触龙说赵太后》
《史记》
判断对错及原因
朱熹《朱子》
论述
1、《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目录学在文献学中的意义,如何用电子文献检阅材料
△2、繁简字的转换识别及翻译
3、简述:
传统文献错误类型及原因
校勘的任务及依据
古代文献注释术语有什么?各自含义?e.g.兼、注、传
古代书目的内容
书目的类部和部类
假借和转注的区别
古代文献散亡的原因
5、论述:学习文献学的现实意义。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五.古文阅读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

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

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

《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

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

(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
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

”(P2)
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
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
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
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
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古代丝织品有帛、缯、缣、素等,帛是丝织品的总称。

帛书又称缯书、缣书、素书。

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14、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西晋到唐代)四分法:经、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

15、《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P34)
16、《仪礼》,原称《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晋代才称《仪礼》。

《仪礼》一书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编定而成,以各种礼仪教授弟子。

17、政书:即专记典章制度的书。

政书之名首见于明代钱溥《秘阁书名》。

18、政书一般分为两类:一、通记历代的(通代),如《通典》《文献通考》等。

二、专记一代的(断代),如各代“会典”“会要”等。

(P62)
19、“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书的合称。

(P62)
“六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九通”:“三通”加“六通”
“十通”:“九通”加《清朝续文献通考》
20、重要的政书:《通典》、《通志略》、《文献通考》、《唐六卷》(p63)
21、《唐会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22、类书定义:类书是百科性质的资料书,保存了古代各个学科的丰富材料。

类书相当于今天的资料汇编,是从各种古书中采辑资料分类而成。

编次资料的基本方法是事以类聚、事类相从,即分门别类,故名类书。

(P72)
23、《皇览》,是我国最早的类书。

类书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4、类书的用途:①查找搜集各类资料,考察史实,了解事物的起源②查找诗文典故、诗文句的出处③辑录佚书、校勘古籍(P74)
25、重要的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p76——82)
26、《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

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人原辑,雍正年间蒋廷锡等重辑。

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一万卷,1.6亿字,集我国古今图书之大成。

(P82)
27、重要的集部文献:《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全唐诗》(p85——93)
28、丛书:又名从刊、从刻、汇刻、合刻等,是汇辑多种书籍,依据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而成,取一个总的名称来出版的书。

简言之,丛书是群书的集合体。

(p127)
29、重要的丛书:《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P129——132)
30、政书、类书、丛书的区别
政书,专记典章制度,材料来源广泛,且编修者对材料加以剪裁。

类书,是资料汇编,从各种典籍中摘取材料,不作更改,原文录入。

(以“文献信息”为单位)
丛书,是书的集合体,将书一部部排列在一起,原书完好,不予分割。

(以“图书”为单位)
31、目录的作用:①反映图书状况②考辨学术源流③指导读书治学 (P139)
32、官修目录:也称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目录。

(P142)
33、官修目录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总目》。

34、史志目录,即史书中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首创史志目录。

35、《别录》与《七略》:《别录》西汉刘向校理群书时所撰叙录的汇编,我国官修目录的创始之作。

《七略》刘向之子刘歆编撰。

歆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编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首创图书六分法。

(P142)
36、私家目录:指由私人编撰、著录私家藏书的图书目录。

《郡斋读书志》宋代藏书家晁公武撰。

这是我国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它与陈振孙(宋)撰的《直斋书录解题》被誉为私家目录的双璧。

(P158)
37、中国古代有四大藏书体系,即皇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

38、《四库全书总目》
体例: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大类之下分44小类,有的小类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部有总序,每类有小序,每书撰提要,分类科学,体制完备。

特点:1、分类体系总体源于《隋书·经籍志》,参以各家目录,择善而从。

2、提要的撰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缺点:分类尚存在一些问题。

提要的撰写者水平、学术流派的不同而有差异。

39、官书局刻书: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主要机构。

同治2年(1863),曾国藩在安庆首创官书局——江南官书局。

(P187)
40、版本:即一本书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法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41、版本的种类:一、依抄写情况,分为写本、抄本、影写本、稿本等。

二、依写刻时间的早晚,以及修订增补删削批校等情况,分为祖本、原创本、重刻本、修订本、增订本、递修本等。

三、依刻印质量,分为精刻本、邋遢本、大花脸本等。

四、依印刷、装帧、版式等情况,分为活字本、聚珍本、石印本、拓本、套印本、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卷子本、经折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黑口本、两节本、巾箱本、袖珍本。

(P189——197)
42、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较高的本子。

善本的三性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P199)
43、活字本现存以木活字居多,最著名的木活字印本是乾隆39年武英殿聚珍本版丛书。

44、校勘定义: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

(P212)
45、古书中常见的错误:⑴误字:①近形而误②音似而误③分合致误④避讳致误(2)脱文(3)衍文(4)倒文(举例)(P213——219)
46、校勘的四种方法:(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P224——230)(分析举例)
重要校勘专著:《校勘学释例》、《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P231——232)
47、伪书:就是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这书即被称为伪书。

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可谓是一部超轶前人的辨伪学专著。

近代梁启超对辨伪学研究用力颇多,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对历代辨伪作了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

(P233——234)
48、辑佚:就是将亡佚古籍保存在现有文献中的文字搜集、整理、考订、编辑成册,以恢复佚籍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

(P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