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考试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P1)

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P2)

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P4)

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P11)

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

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多选)p25

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P27)

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古代丝织品有帛、缯、缣、素等,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帛书又称缯书、缣书、素书。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14、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西晋到唐代)四分法:经、史、子、集。《隋书·经籍志》。

15、《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P34)

16、《仪礼》,原称《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晋代才称《仪礼》。

《仪礼》一书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编定而成,以各种礼仪教授弟子。

17、政书:即专记典章制度的书。政书之名首见于明代钱溥《秘阁书名》。

18、政书一般分为两类:一、通记历代的(通代),如《通典》《文献通考》等。二、专记一代的(断代),如各代“会典”“会要”等。(P62)

19、“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书的合称。(P62)

“六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九通”:“三通”加“六通”

“十通”:“九通”加《清朝续文献通考》

20、重要的政书:《通典》、《通志略》、《文献通考》、《唐六卷》(p63)

21、《唐会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22、类书定义:类书是百科性质的资料书,保存了古代各个学科的丰富材料。类书相当于今天的资料汇编,是从各种古书中采辑资料分类而成。编次资料的基本方法是事以类聚、事类相从,即分门别类,故名类书。(P72)

23、《皇览》,是我国最早的类书。类书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4、类书的用途:①查找搜集各类资料,考察史实,了解事物的起源②查找诗文典故、诗文句的出处③辑录佚书、校勘古籍(P74)

25、重要的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p76——82)

26、《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等人原辑,雍正年间蒋廷锡等重辑。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一万卷,1.6亿字,集我国古今图书之大成。(P82)

27、重要的集部文献:《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全唐诗》(p85——93)

28、丛书:又名从刊、从刻、汇刻、合刻等,是汇辑多种书籍,依据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而成,取一个总的名称来出版的书。简言之,丛书是群书的集合体。(p127)

29、重要的丛书:《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P129——132)

30、政书、类书、丛书的区别

政书,专记典章制度,材料来源广泛,且编修者对材料加以剪裁。

类书,是资料汇编,从各种典籍中摘取材料,不作更改,原文录入。(以“文献信息”为单位)

丛书,是书的集合体,将书一部部排列在一起,原书完好,不予分割。(以“图书”为单位)

31、目录的作用:①反映图书状况②考辨学术源流③指导读书治学 (P139)

32、官修目录:也称官簿,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目录。(P142)

33、官修目录最著名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的《四库全书总目》。

34、史志目录,即史书中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首创史志目录。

35、《别录》与《七略》:《别录》西汉刘向校理群书时所撰叙录的汇编,我国官修目录的创始之作。《七略》刘向之子刘歆编撰。歆承父业,在《别录》基础上,编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首创图书六分法。(P142)

36、私家目录:指由私人编撰、著录私家藏书的图书目录。《郡斋读书志》宋代藏书家晁公武撰。这是我国第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它与陈振孙(宋)撰的《直斋书录解题》被誉为私家目录的双璧。(P158)

37、中国古代有四大藏书体系,即皇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

38、《四库全书总目》

体例: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大类之下分44小类,有的小类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部有总序,每类有小序,每书撰提要,分类科学,体制完备。

特点:1、分类体系总体源于《隋书·经籍志》,参以各家目录,择善而从。

2、提要的撰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缺点:分类尚存在一些问题。

提要的撰写者水平、学术流派的不同而有差异。

39、官书局刻书: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主要机构。同治2年(1863),曾国藩在安庆首创官书局——江南官书局。(P187)

40、版本:即一本书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法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41、版本的种类:一、依抄写情况,分为写本、抄本、影写本、稿本等。二、依写刻时间的早晚,以及修订增补删削批校等情况,分为祖本、原创本、重刻本、修订本、增订本、递修本等。三、依刻印质量,分为精刻本、邋遢本、大花脸本等。四、依印刷、装帧、版式等情况,分为活字本、聚珍本、石印本、拓本、套印本、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卷子本、经折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黑口本、两节本、巾箱本、袖珍本。(P189——197)

42、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较高的本子。善本的三性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P199)

43、活字本现存以木活字居多,最著名的木活字印本是乾隆39年武英殿聚珍本版丛书。

44、校勘定义: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P212)

45、古书中常见的错误:⑴误字:①近形而误②音似而误③分合致误④避讳致误(2)脱文(3)衍文(4)倒文(举例)(P213——219)

46、校勘的四种方法:(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P224——230)(分析举例)

重要校勘专著:《校勘学释例》、《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P231——232)

47、伪书:就是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这书即被称为伪书。

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可谓是一部超轶前人的辨伪学专著。近代梁启超对辨伪学研究用力颇多,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对历代辨伪作了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P233——234)

48、辑佚:就是将亡佚古籍保存在现有文献中的文字搜集、整理、考订、编辑成册,以恢复佚籍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P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