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七年级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七年级诵读欣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抽象的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达到欣赏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个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于作品中的重点词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适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欣赏法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优秀的诵读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优美的诵读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诵读的初步感受,如“听了这段诵读,你有什么感觉?”2、知识讲解(1)介绍诵读的基本要素,包括语音准确、语调恰当、节奏分明、情感投入等。
(2)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诵读方式对作品表达效果的影响。
3、作品选择(1)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如经典诗词、散文片段等。
(2)提前将作品发给学生,让他们有初步的阅读和了解。
4、诵读实践(1)教师示范诵读,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表情、动作、语气等。
(2)学生分组练习诵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5、作品赏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6、拓展延伸(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诵读,并录制下来,在班级中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对于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如仿写、改写古诗中的句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手法。
-对于朗读技巧的提升,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通过示范、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b.尝试仿写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c.与家长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景物,尝试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记录在日记中。
3.创新作业:
a.结合本节课的古诗内容,创作一幅诗意图,可以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b.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部关于古诗的小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古诗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感。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对古诗有全面的理解。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教学步骤:
a.介绍诗人及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产生的文化环境。
b.解析古诗中的重点词汇,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c.分析古诗的句子结构,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感知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具体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加强朗读和背诵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你是如何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的?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诵读欣赏》word教案 (3)
教学内容《诵读欣赏》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代诗词三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词中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词中的精妙之处(哲理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以言志”,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几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检查预习1.王湾,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如《次北固山下》: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可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4.疏通诗意,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诵读的概念,并能准确地诵读出所学习课文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诵读的概念,掌握诵读的技巧,准确地诵读出所学习课文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策略1.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教育学生爱好文学。
2. 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 以思维训练为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诵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 阅读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
2. 认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3. 注意标点符号,了解每个句子的语调和语气,准确把握每个字。
二、课堂教学:1. 阐述诵读的概念。
2. 教师示范正确的诵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
3. 让学生自己朗读所学的课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纠正。
4. 进行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共同发表自己的感受。
5. 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巩固和讲解。
三、课后反思:1. 自省自我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2. 互相评价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朗诵演练和语言表达活动检验学生的所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听课与查阅教学案例,了解其他教学者的教学策略,积累经验。
2. 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3. 评估课堂讨论的质量,以及学生朗诵和语言表达的程度。
六、教学效果1. 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认为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2.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次教学采用了诵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到文学的情感和意义。
《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能体会烘云托月的手法。
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课前学习: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
课堂学习:一、导入二、品读赏析三、课后学习背诵课文,积累语汇。
2、《诵读欣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结的童真世界.2.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
”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二、作者简介(让生汇报课外查阅的有关资料,师小结)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诵读欣赏(一)初读:感知形象1.学生先自由朗读,要求:①用笔圈出生字、词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让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着恋妈妈,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举例:《金色花》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调皮、撒娇)(二)再读:领悟感情1.配上音乐,找朗读较好的同学深情地读,其他同学静静地听读要求: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春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填空、翻译、赏析等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定期检查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7.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阅读,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升语文素养。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比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讲述《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作者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诵读并背诵《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理解古诗的字词、句意,掌握诗歌手法、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篇关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力。
3.收集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相关的一首其他古诗,分析其与课文中的古诗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拓展古诗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家庭作业:设计一份关于《诵读欣赏古诗三首》的知识问答卷,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诵读欣赏教案
诵读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诵读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诵读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欣赏不同文学作品的诵读表演,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诵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文学作品3. 准备相关的诵读材料和练习题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优秀的诵读表演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诵读的定义和意义,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主体活动: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分发文学作品的诵读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 分组进行诵读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诵读表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欣赏和评价。
4. 引导学生讨论诵读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5. 引导学生思考诵读表演中的情感和意义,与文学作品的内涵相联系。
巩固活动:1. 给学生分发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根据诵读的内容回答问题或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诵读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诵读比赛或活动,展示自己的诵读才华。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诵读表演,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合作表演。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诵读表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和认识的书面反馈。
3. 评估学生在练习题和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优秀的诵读表演者,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积极表达和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表扬学生在讨论、练习环节的积极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现代诗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现代诗的阅读和分析,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现代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形式、韵律、节奏等,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2.通过对《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现代诗,提高他们的诗歌积累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现代诗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首先,我会讲解现代诗的基本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并分析它们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律和节奏变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表达情感的。
此外,我还将讲授现代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现代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代诗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诵读欣赏》(教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
【课前预习】1.熟读三首古诗。
2.抄写三首古诗,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2.朗读指导。
3.精讲点拨(1)《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写得好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3)《赤壁》中作者借一件古物抒发对历史的慨叹,可谓是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找出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4)《浣溪沙》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小结。
【课外作业】(一)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习题:1.解释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赤壁》,完成习题: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2.作者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蕴含的哲理,表现诗人的情感。
【资料链接】《次北固山下》【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
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诵读欣赏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诵读欣赏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诵读欣赏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诵读欣赏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在教育的实践中,音乐课程一直是孩子们最为喜欢的课程之一。
音乐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更能帮助孩子们培养情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益于智力开发。
而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诵读欣赏学案设计方案,通过运用互动式和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一、学科目标1、知识目标a) 熟悉并掌握所学乐曲的歌词及曲式特点。
b) 懂得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欣赏。
c) 了解并学习歌曲的背景。
2、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
b) 培养学生的表演与演唱能力,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b) 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培养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课程1、课程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篇:《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2、教学步骤a) 首先进入情境:学生们坐在教室里,有一位前来演奏《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家,请大家欣赏他的演奏并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表达。
音乐家停止演奏后,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一起,研究这首曲子。
b) 通过歌曲展示三个方面的内容:1. 歌曲的歌词及歌曲背后的故事。
2. 歌曲的曲式和构造。
3. 运用音乐元素进行音乐欣赏。
c) 聆听音乐1. 听完整首歌曲后,再次放一遍,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记录音乐中的美好之处。
2. 按照下面的提示表格,带领学生分析曲子的各个部分。
分析部分出现时间(秒)节奏节拍情感表达1 0-20 慢板、三拍子暗淡哀愁2 21-72 爆发式、四拍子激昂、慷慨3 73-110 中板、三拍子抒情、柔和Coda 111-156 慢板、三拍子悲情、凄美d) 理解歌词和歌曲背景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歌曲背后的故事背景,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美育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而七年级的学生们也应该进行诗词的学习。
本次的“诵读欣赏”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基础,以“理解古典文化,培养综合素养”为主线,通过模仿创作、背诵朗读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中国古典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背诵、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塑造“人文”育人主旨。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初秋》(一)讲解课文:《初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描写初秋景象的诗歌。
其表现了作者对于秋天的赞美之情,描绘了秋天的独特之美。
(二)欣赏诗词:课堂上播放诗词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初秋》这首诗歌。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背诵、朗读、填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秋》这首古典诗歌。
(三)讲解用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用词的方法,具体表现《初秋》中的精彩词汇,比如“清辉”、“萧瑟”、“桂花”等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
(四)创作秋天诗句:以《初秋》为参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秋天的景象,再以个人的语言方式来演绎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四、教学方法1、引入法:通过影像、音乐、环境、话题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的鉴赏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古诗。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典音乐、山水画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古诗相匹配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和体会。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意象并体会其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深入到古诗的内部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和文化底蕴。
3.学生在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时,可能缺乏条理性和深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诗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个别示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诵读欣赏》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的感情。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的佳句妙语。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诗文和世界文学经典文章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初步赏析诗歌的佳句妙语;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诗文和世界文学经典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亮标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向学生补充有关律诗的常识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3.释题(次)四、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要求:①语句停顿;②注意感情变化。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②潮平③风正④残夜⑤旧年⑥乡书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五、互动探究:1. 诗中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呢?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2. 这首诗中作者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3. 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讨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顺”这两句妙在哪里?六、主旨总结七、当堂背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赤壁之战”二、亮标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 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戟销锁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四、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要求:①听准字音;②注意诵读节奏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4.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五、互动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六、主旨总结七、当堂背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教案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五)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学习烘云托月的手法;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提高文学的审美情趣。
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巴金及作品《家》的主要内容。
2、摘录有关名著中自己喜爱的写眼睛的精彩段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喜爱的名著摘录导入,要求读出自己喜爱的语段及评述推荐理由。
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作家刻画人物又岂能不重彩点睛呢,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领略巴金笔下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吧!二、感知课文,探究文笔之妙。
请你用喜爱的方式朗读这段选文,感知内容。
读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探讨这段选文的精妙之处。
先小组交流,再组织集体评价、点拨。
师:琴是巴金在长篇小说《家》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反封建新思想的少女形象。
选段着重描写了她的一双明亮的眼睛,热情歌颂了这位先进的女性。
选段共五句话。
第一、二、三句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
从粗到细进行勾划,以美烘托美,把琴的一双大眼睛突出地显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
这眼睛不仅给她脸庞增加了光彩,而且使整个房间“明亮”多了。
通过眼睛之亮,实写了她思想、智慧的闪光。
语意含蓄隽永。
这句为选段的中心句,最后一句以众人的视线加以渲染,得以强化。
这优美而传神的语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子,读来真是妙不可言。
三、赏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自己喜爱的语言,直至成诵。
方法:师范读,明确感情基调——学生自由朗读——赏析读(读出我的至爱,并加以分析,并结合评价,学会有感情地读)——熟读成诵。
四、延伸读结合课前收集,在小组中展示,互相交流自己喜爱的选段,再选取典型句,组织集体品读。
五、课后学习:欣赏并积累教师课前摘录的有关描写眼睛的几个语段。
投影展示:“她的眼睛更尖锐了,像吃草的畜生,眼睛里仿佛有一块锈了的铜……”(高尔基《不平常的故事》)。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
诵读教学设计
诵读教学设计第1篇: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2、拓展法: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中国的古诗文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
众所周知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屈原的《离骚》,到岳飞的《满江红》,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诠释,能让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得以增强。
2017年正月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早已落下了帷幕,在观看时,我就在想,我们的语文古诗鉴赏时很多学生觉得难,那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初中校本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要点。
新课学习: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走进文本,解决诗境:(1)、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3)、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1)、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2)、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