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书书法字帖

合集下载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的历代临摹本有很多,其中以唐人摹本最为接近原迹。

现存的石刻本有四种,分别是《碧玉版本》、《白玉版本》、《黄玉版本》和《响拓版本》。

其中,碧玉版本较为常见,为宋拓本。

白玉版本则较少见,属于明拓本。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历代临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法史论资料或咨询书法专业人士。

王献之行书笔法(四)

王献之行书笔法(四)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2年07月号 总第152期80文/杜萌若王献之行书笔法(四)技法讲坛图 图13—1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感”字图 图13—2 东 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感”字图 图13—3 东 汉 西岳华山碑“迁”字图 图13—4 东 晋 王献之 奉对帖“尽”字图 图13—5 东 晋 王献之 东山帖“给”字图 图13—6 东 晋 王献之 廿九日帖“深”字图 图13—7 东 晋 王献之 思恋无往帖“塞”字图 图13—8 东 晋 王献之 授衣帖“及”字13. 隶笔王献之《授衣帖》“感”字的“戈钩”抛出了一道怪异的弧线(图13—1),它的波浪式外抛流程显然与“戈钩”的惯常内抛线路(图13—2)大相径庭。

请尝试着转动视角,从西南方向东北方尽可能平行地观察这道弧线,然后再恢复正常视角,看一下汉《西岳华山碑》“迁”字的末笔波画(图13—3),你发现了吗,二者的弧势竟然基本一致。

小王其实正是将隶书波法略作包装后以“戈钩”的方式重新推出的,复隶法之旧而反获了“陌生化”的新奇美感。

《奉对帖》的“尽”字(图13—4)显豁地以隶笔发波,制造出正常情况下行书不大可能出现的悠然横摆的美妙动势。

“小王”化用隶笔的更常用的方式是在捺画中注入“波”的因子(图13—5至图13—8),若不经意间,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外之味”随波荡漾开来,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14. 扫尾相传汉末蔡邕见役人以扫帚作字而创“飞白书”之体,唐太宗《晋祠铭》题额作为传世极罕的正宗“飞白书”,可让人直观到使笔如扫帚的“硬笔书”意味(图14—1)。

“小王”行书中偶掺“飞白书”笔法,异趣于是生焉。

《东山帖》中的末笔反捺,就多以“飞白书”的“扫尾”之势为之,两个“更”字(图14—2、图14—3)的“扫尾”,一为正格的疾扫,首末皆尖而腰腹丰圆,形如枣核,锋势尽发于外,一为变调的徐扫,头尾皆没于身,形如枯木,锋势收藏于内,“使”“乏”二字(图14—4、图14—5)的“扫尾”亦一疾一徐。

王献之行书字帖技法教程

王献之行书字帖技法教程

王献之行书字帖技法教程
《硬笔书法作品》钢笔字帖精选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适奉帖>王献之<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NFDC7书也。

舍内帖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如何全面系统学习王献之行书?《淳化阁帖》当然是我们临习的重点

如何全面系统学习王献之行书?《淳化阁帖》当然是我们临习的重点

如何全面系统学习王献之行书?《淳化阁帖》当然是我们临习的重点问:我对王献之的行草比较感兴趣,但草书暂时不想学习。

请给俺说说,要全面临习王献之的行书,都应该购买哪些字帖?杨中涛:王献之的行书,有一些所谓的墨迹本,其实都是唐人的摹写本。

唐人的摹写本倒也无所谓,最为主要的,还是这些唐人摹写本数量太少了,因此还无法全面、比较系统地对王献之行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大观帖》卷十王献之行书王献之行书资料,主要还是收集在《淳化阁帖》和《大观帖》当中,也就是这两个丛帖的卷九和卷十当中。

我们以前说过,《淳化阁帖》和《大观帖》的内容差不多。

但《大观帖》的刊刻年代更晚,刻工技术更好,因此能够选择《大观帖》,就不选《淳化阁帖》,这是大原则。

但凡事总有例外。

在王献之行书资料当中,《淳化阁帖》卷九基本上都是他的行书,而且我们还没的选:因为《大观帖》卷九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就只能选用《淳化阁帖》卷九了。

▲《大观帖》卷十王献之行书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王献之行书,《淳化阁帖》卷九当然是我们临习的重点。

有关这个问题呢,我们此前已经讲过了,因此今天不再重点讲了。

而王献之行书另一本比较重要的字帖,就收集在《大观帖》卷十当中。

《大观帖》卷十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草书,也是王献之草书的重要汇集部分。

而《大观帖》卷十的后半部分,则主要是行书。

▲《大观帖》卷十王献之行书看到这儿你也就明白了:除了少量的唐人摹写本墨迹,要掌握王献之行书的资料,咱们主要依赖两本字帖:1、《淳化阁帖》卷九全本2、《大观帖》卷十后半部分以下是《大观帖》卷十后半部分字帖图样:以下是我本人近期临写《大观帖》卷十后半部分王献之行书的临帖作业:我的这些临帖作业临得并不好,只是为了说明:王献之行书的临习,咱们不能只盯着《淳化阁帖》卷九,《大观帖》卷十后半部分也要记在心头。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

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王羲之王献之尺牍六十种鉴赏上下两卷,每卷三十幅作品,正好六十幅!姨母帖《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

王方庆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6)上进武则天,武命人临摹后将原本又赐还王方庆。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此帖曾摹刻于《戏鱼堂》、《真赏斋》等丛贴。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博物馆。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

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

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着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着;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王献之的字;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为显着;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1.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1982年由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跋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此帖可以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2.中秋帖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爲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监藏印;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着录;3.鸭头丸帖行草书鸭头丸帖卷绢本纵厘米横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4;廿九日帖廿九日帖此帖为之一;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5;十二月割帖王献之十二月割帖清人拓本,纵25cm,横;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6;思恋帖王献之思恋帖图片选自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王献之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卷九;释文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7;鄱阳帖王献之鄱阳帖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王献之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8行,5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10、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释文鄱阳归乡,承修东转有理,吾贤毕欲事,必俟胜欢慰于怀耶;吾终权宜,至承今年饥馑,仰惟年支都乏绝,不谓乖又至於此耶;吾脚尚未差,极忧也;8.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此帖首行有“不谓”一词,故名;不谓,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右军书记“鄱阳一门”,当指王献之兄王操之一门;王操之字子重,历仕晋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王羲之七子中,长子玄之早卒,涣之不知名,王羲之传称七子中知名者五人,乃二子凝之长平、四子肃之幼恭、五子徽之子猷、六子操之子重、七子献之子敬;五人中或任职京师,或任职东土,唯操之後外放西至豫章郡任太守;此帖称“鄱阳”非指当时之鄱阳郡,乃因东晋时鄱阳湖亦在豫章郡境内,故如此俗称;帖中有“赖子高在此”一语,子高当是献之三兄涣之的字号,文献均阙记,因其名不显的缘故;在中国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皆是;古代男子取字亦常常用“子”,王羲之为诸子取字多用“子”字;所以王涣之字“子高”的可能性极大;释文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9.余杭帖王献之余杭帖点击放大王献之余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余杭乃东晋县名,属吴兴郡治下;第二行有『州将』一语,此语亦见於王羲之尺牍中右军书记载:『奉州将去月十二日告,甚慰;』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及慧皎高僧传,皆见此语;是南北朝时一通常用语;与『州将』相对者,乃『州民』,王羲之辞官归田里后,於尺牍中亦自称『州民』;世说新语尤悔篇王浑后妻条载:『王浑后妻,琅邪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日:「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为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州将者,即州刺史之通称;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胡三省注曰:『州刺史当方面,总兵权,故日州将;』州刺史虽称州将,但柬晋南朝时州刺史未必皆带军号,亦可通称州将;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淳化阁帖卷九亦有思恋无往帖;而宣和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着录思恋帖,不知究竟是指哪一帖;此帖亦收刻绦帖卷八、大观帖卷九、二王帖、宝晋斋法帖、玉烟堂帖、束书堂帖、宝贤堂帖、快雪堂帖;释文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白;10.东山松帖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横;传为米芾摹本;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着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11.舍内帖王献之舍内帖,临本王献之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12.保母帖王献之保母帖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13.送梨帖王献之送梨帖,临写本草书<二行十一字;柳公权跋送梨帖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玺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玺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转自启功题跋14.鹅群帖王献之鹅群帖选自淳化阁帖王献之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传为宋人米芾临本;刻入淳化阁帖15.地黄汤帖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厘米横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局部明文彭题跋“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16.兰草帖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清时刻入快雪堂帖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王献之静息帖,拓本,9行,91字,行书;释文:献之: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石深是可疑事;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宜思之也;献之白;。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2、《舍内帖》3.《东山松帖》4.《新妇地黄汤帖》5.《鸭头丸帖》6.《夏日帖》7.《月终帖》 8.《天宝帖》9.《集会帖》 10.《阿姑帖》11.《阿姨帖》 12.《薄冷帖》13.《阮新妇帖》 14.《黄门帖》15.《告仲宗帖》 16、《鹅群帖》17.《中秋帖》 18.《患脓帖》19.《敬祖帖》 20.《十二月帖》21.《承服帖》 22.《授衣帖》1、《廿九日帖》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2、《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释文: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

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献之尺牍(中华碑帖精粹)

王献之尺牍(中华碑帖精粹)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尺牍,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书信,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渠道。 棒!期待好久上架了,今天一上架就有提醒,真好!质量很好,清晰,中华书局出版的还不错。 汉张芝,魏钟繇,晋二王,此乃书中四贤。 敬祖贴是直接穿越到唐、宋吗?!这就是王献之的与众不同之处。 王羲之一脉名字中最后一个字多为‘之’字,数不胜数;是因为东晋道家比较火,王羲之同为道教之人,道、 玄、灵、之就成为这类人取名常用词,类似佛教中释、法、昙等为常用词一样。
王献之尺牍(中华碑帖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华
王羲之
作品
王献
碑帖
王献之
书法
王献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谢安是王献之的上司兼好友,有一次他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王羲之)相比怎么样?”王献之直 截了当地说:“我的书法更胜一筹。”尽管当时的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不过从东晋后期至南朝初期约一百五十年 的时间里,王献之的新体书法却盛极一时,人们甚至已经忘记了王羲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力推王羲之而贬抑王 献之,二王的地位才发生逆转。王献之四十三岁就去世了,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远不及王羲之。今天,人们以 “二王”并称,来定义“晋韵”书风,更多看到的是父子二人的共性。其实,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的书法思想 多有不同。如果说王羲之更注重继承传统,那么王献之的创新和个性化更明显;王羲之的书法审美趋于中和,强 调“不激不厉”,王献之却追求奇险,彰显性情。王献之的书写更为潇洒纵逸,“笔迹流怿,婉转妍媚”,他甚 至发展出一种特有的书写形式——“一笔书”。一笔数字,字字相连,偶有不连,气势不断。“一笔书”启发了 大草书法的发展,张旭、怀素,王铎、傅山,莫不由此而来。本书收录王献之尺牍作品二十通,其中尺牍墨迹六 通,分别为《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地黄汤帖》《东山松帖》,行楷书,唐人摹本。 纵二十六厘米,横十一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鸭头丸帖》,纵二十六点一厘米,横二十六点九厘米,现藏 上海博物馆。《中秋帖》,纵二十七厘米,横十一点九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送梨帖》,二行,包括所缺 “送”字共十一字,曾入清内府,今不知所终。《地黄汤帖》,纵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二十四厘米,现藏日本东 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东山松帖》,纵二十二点八厘米,横二十二点三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

王献之书法大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

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

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行书《地黄汤帖》赏析:连绵流畅,纵放自如

王献之行书《地黄汤帖》赏析:连绵流畅,纵放自如

王献之行书《地黄汤帖》赏析:连绵流畅,纵放自如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

《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

起始“ 新妇”两个字写得古朴凝重,“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笔画连绵流畅,提按一任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

此帖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是研习行书须精心探究的法帖之一。

根据有关的历史事件推断,此帖当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是王献之生平最后一幅作品,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王献之到唐太宗的近三百年里,王献之在书坛的地位,一度超越其父亲王羲之,成为那段时期备受百姓喜欢、多位帝王推崇的的“书圣”,而《地黄汤帖》也成为历代临学的经典之作。

原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

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尔?
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译文:我爱人服用地黄汤以来,病情似乎有所减轻,但睡眠和饮食仍然不好,我的忧虑
无法消除。

你们先前所讨论之事,想必已经谈
到了。

谢生没有回来,这是为何?他进退无常,
实在令人费解,我要写信去询问他。

单字解析
转自:国画与书法。

王献之《廿九日帖》高清大图!

王献之《廿九日帖》高清大图!

王献之《廿九日帖》高清大图!
书法寻常道2019-01-24 16:57:22
一说到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自然而然的想到王献之一笔书《中秋贴》,但是最能体现王氏书法,王献之的《廿九日帖》最为经典。

先看看完整的,确实很美!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汗墨书法语:王献之《廿九日帖》为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再看放大版的,有点迷糊,请谅解
汗墨书法语:
《廿九日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
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传世经典:王献之《吴兴帖》

传世经典:王献之《吴兴帖》

传世经典:王献之《吴兴帖》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篆隶真行草诸体俱臻完善,钟繇、王羲之等艺术家的出现,为后世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

而王氏一族更是能人辈出,以“书圣”王羲之为首,膝下七子均善书法,尤以王献之名气最盛,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

中国书法史上不乏子承父业,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王献之一生艺术不守旧,虽承袭家法,但却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

创“稿行之草”和草书“一笔书”,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今天就来欣赏一下他的经典碑帖:《吴兴帖》吧。

《吴兴帖》原文如下:
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

庆等别,不可言。

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

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

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

未复华、姜疏。

比来得直疏,故恶。

故云当视华也。

汝儿女并可不?。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实用版)
目录
1.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2.十三行的来历和价值
3.历代对十三行的临摹及传承
4.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承袭了家族传统,又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见长。

他的作品《十三行》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临摹的典范。

《十三行》全文共 13 行,153 个字,内容为王献之致友人的书信。

这封信因为其书法的优美和内容的深情,备受后人推崇。

尤其是王献之将行书的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字字珠玑,法度严谨,又富有韵律感,堪称行书的巅峰之作。

历代书法家都对《十三行》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传承。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就曾亲自临摹《十三行》,并赞其为“绝世之宝”。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也纷纷效仿,使得《十三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宋、元、明、清各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十三行》为楷模,倾力传承和发扬。

《十三行》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也非常深远。

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书法的魅力,使我们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同时,《十三行》也告诉我们,书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第1页共1页。

王献之《敬祖帖》

王献之《敬祖帖》

王献之《敬祖帖》王献之《敬祖帖》拓本6种《敬祖帖》,行草,42字。

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郁冈斋》。

此帖刻于《淳化阁帖》卷十,又重见于卷五,标以“古法帖”(见本贴第楼);点画形态、结体及章法均有出入,末后“耳”字更不相类。

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

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

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

他自已一生为后代着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王献之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

他家学渊源、学习勤奋是不可少的。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成功实在是不偶然。

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行书书法字帖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

与其父被世人称之为二王。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王献之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王献之书法简介
姓名:王献之
简介: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书法造诣:
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
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人物评价: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
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