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思乡情感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第一章: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1.1 定义:羁旅思乡诗是指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异地,因思念家乡、亲人而创作的诗歌。
1.2 特点:1.2.1 主题突出: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主要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
1.2.2 情感真挚: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渴望。
1.2.3 意境优美:羁旅思乡诗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通过描绘异地风光和对比家乡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章:羁旅思乡诗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羁旅思乡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诗歌,诗人在异地为官或征战时,常以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 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羁旅思乡诗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唐代和宋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羁旅思乡诗篇。
第三章: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3.1 唐代代表作家:王之涣、王昌龄、杜甫等。
3.2 宋代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3.3 代表作品:《登鹳雀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静夜思》等。
第四章: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4.2 把握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景物描写等,把握诗人的思念之情、孤独之感等。
4.3 品味意境:欣赏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异地生活的感悟。
第五章:羁旅思乡诗的鉴赏实例分析5.1 选取一首羁旅思乡诗,如《静夜思》。
5.2 从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六章:羁旅思乡诗的审美特征6.1 情感的真挚与直接: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直率而深刻,诗人不掩饰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6.2 意象的鲜明与多样:通过对异地景物的描绘和对故乡记忆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意象对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
6.3 语言的简洁与韵律的美感:羁旅思乡诗在语言上追求简洁明快,在韵律上具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和技巧;(3)了解我国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羁旅思乡诗中的家国情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及特点;(2)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和技巧;(3)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2)如何评价和欣赏羁旅思乡诗。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羁旅思乡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羁旅思乡诗,提升创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经典的羁旅思乡诗作品,制作PPT;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羁旅思乡诗的背景及意义;(2)引导学生关注羁旅思乡诗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2)分析教材中的羁旅思乡诗,掌握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羁旅思乡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尝试创作羁旅思乡诗;(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鉴赏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羁旅思乡诗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3)提高朗读、背诵羁旅思乡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羁旅思乡诗中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2. 鉴赏羁旅思乡诗的方法3. 古代羁旅思乡诗代表作家及作品4. 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情感5. 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鉴赏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方法;(2)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情感。
2. 教学难点:(1)羁旅思乡诗的艺术特色;(2)对比分析不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意境;(2)教师简要介绍羁旅思乡诗的概念和特点;(3)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羁旅思乡的诗句?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特点;(2)教师提问:羁旅思乡诗有哪些主题和情感?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羁旅思乡诗的主题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古代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品进行解析;(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教师提问:这些作品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5. 对比分析:(1)学生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2)各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实践活动:(1)学生朗读、背诵羁旅思乡诗;(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教案: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第一章: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1.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1.2 羁旅思乡诗的特点1.3 羁旅思乡诗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2.1 思乡之情2.2 离愁别绪2.3 乡愁与孤独第三章:羁旅思乡诗的文学技巧3.1 意象与意境3.2 比喻与象征3.3 音韵与节奏第四章:羁旅思乡诗的案例分析4.1 王之涣《登鹳雀楼》4.2 李白《静夜思》4.3 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五章:羁旅思乡诗的创作与鉴赏5.1 创作羁旅思乡诗的技巧与方法5.2 鉴赏羁旅思乡诗的要点与方法5.3 鉴赏实例分析第六章:不同朝代的羁旅思乡诗6.1 唐代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2 宋代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3 元明清时期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第七章:羁旅思乡诗的地区特色7.1 南方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7.2 北方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7.3 边疆羁旅思乡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第八章: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与内涵8.1 家乡情怀与故土情结8.2 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8.3 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第九章:羁旅思乡诗的文化价值与影响9.1 羁旅思乡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9.2 羁旅思乡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9.3 羁旅思乡诗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第十章:拓展与实践10.1 推荐阅读的羁旅思乡诗作品10.2 组织羁旅思乡诗的创作与鉴赏活动10.3 分析与评价学生的羁旅思乡诗创作与鉴赏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补充和说明:在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历史背景时,需要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羁旅思乡诗的产生和发展。
二、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补充和说明:在解析思乡之情时,应着重分析诗中对家乡的描绘、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羁旅思乡诗的文学技巧补充和说明:在解读意象与意境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山水、季节、月亮等,并分析这些意象如何创造出特定的意境,从而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能够分析并欣赏不期、不同诗人的羁旅思乡诗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羁旅思乡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故土之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解释羁旅思乡诗的概念,分析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羁旅思乡诗的表现手法介绍羁旅思乡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直抒胸臆等。
3. 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解析选取不期、不同诗人的羁旅思乡诗作品,进行详细解析和欣赏。
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句、分析意象、感受意境等。
5. 创作实践与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羁旅思乡诗的创作实践,组织学生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能够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运用诗词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羁旅思乡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诗词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羁旅思乡诗作品。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课: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羁旅思乡诗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与作品解析: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3. 鉴赏方法指导: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
4. 创作实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羁旅思乡诗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讨论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品分析与欣赏:评估学生在分析和欣赏羁旅思乡诗作品时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 羁旅思乡诗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高二全册语文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参考教参与网络相关材料授课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某某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
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
《某某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X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二、概念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羁旅诗名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羁旅行役诗学生讲解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第一课时)了解感知一.了解羁旅行役诗概念: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
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羁旅思乡诗教案
羁旅思乡诗教案一、协议方信息1、甲方(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
11 认识羁旅思乡诗中思乡怀亲、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等常见情感。
12 理解诗人在羁旅途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2、掌握羁旅思乡诗的常见意象和表现手法。
21 熟悉明月、秋风、归雁、家书等典型意象。
22 学会分析借景抒情、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3、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
31 能够准确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1 掌握羁旅思乡诗的常见意象和情感内涵。
1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21 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22 能够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和时代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11 讲解羁旅思乡诗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
12 分析典型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讨论法2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
22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羁旅思乡的感受和理解。
3、诵读法31 让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羁旅思乡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2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1 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42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羁旅思乡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播放一段充满思乡之情的音乐,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
12 提问学生对思乡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知识讲解21 介绍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和特点。
22 讲解常见的意象,如明月、秋风、古道、瘦马等,并举例说明其象征意义。
23 分析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等,结合具体诗歌进行解读。
3、诗歌赏析31 选取经典的羁旅思乡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商山早行优秀教案
商山早行优秀教案
商山早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温庭筠
二、鉴赏《商山早行》
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5、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四、作业设计
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和特点,把握其主要表现手法。
2. 通过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羁旅思乡诗的定义和特点2. 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表现手法3. 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分析4.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 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2. 教学难点: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进行诗歌鉴赏。
3. 第三课时:讨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分享对家乡的热爱。
4. 第四课时: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故乡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羁旅思乡诗的主题。
2. 讲解羁旅思乡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结合PPT,进行详细讲解。
3. 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4. 诗歌鉴赏: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首羁旅思乡诗,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讨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2. 诗歌鉴赏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理解程度和感受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羁旅思乡诗教案
羁旅思乡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篇古诗,了解羁旅思乡的主题,并能够理解及朗读该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羁旅思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向往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羁旅思乡的主题及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解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羁旅思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设计、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羁旅”二字你有了解过吗?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乡,外出打工或者旅游呢?你们会怎样想家吗?2. 引导学生谈论离开家乡的感受和思念,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2 学习诗歌(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羁旅思乡》古诗的全文。
2. 引导学生朗读该诗,并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Step 3 理解诗歌(15分钟)1. 通过介绍古代诗人在动荡时期,因为战乱而离乡背井的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羁旅思乡”的含义。
2. 通过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在离开家乡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回忆离开家乡的经历,并将自己当时的思绪写下来。
2. 学生自由发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绪,对比各自的感受。
Step 5 朗读表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表演。
2. 由老师或学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并给予奖励。
Step 6 课堂小结(10分钟)1. 老师以“羁旅思乡”的故事为题目,在黑板上进行大致的讲解,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感想?Step 7 课后拓展(5分钟)1. 课后让学生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写出在离开家乡时的思念之情。
2. 下节课将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到“羁旅思乡”的含义和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之情。
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并鉴赏几首经典的羁旅思乡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鉴赏几首经典的羁旅思乡诗;2. 教学难点:分析羁旅思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羁旅思乡诗的相关知识,挑选合适的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引出羁旅思乡诗的主题;2. 课堂讲解:介绍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经典羁旅思乡诗的情感内涵;3. 案例鉴赏: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本组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羁旅思乡诗,进行解读和鉴赏;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羁旅思乡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羁旅思乡诗;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故乡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家故居,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加深对羁旅思乡诗的理解;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羁旅思乡诗的见解和创作经验;3. 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他们对羁旅思乡诗的喜爱程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羁旅思乡诗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3.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枫桥夜泊》教案15篇
《枫桥夜泊》教案15篇《枫桥夜泊》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提2—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同学请看。
(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生:喜欢。
师:想读吗?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mián)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
(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
小组读。
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5-8分)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
泊:停船靠岸。
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小学语文乡愁备课教案
小学语文乡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的含义,了解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乡愁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乡愁的含义,了解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 难点,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习乡愁的含义(15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乡愁的含义,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和故事来说明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3.学习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乡愁的诗词或散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感受乡愁的情感表达,了解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方式。
4.分组讨论(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就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进行交流和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
5.写作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家乡,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乡愁情感,可以是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也可以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互相欣赏和学习。
7.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强调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希望学生能够珍惜对家乡的情感,让乡愁成为内心深处的一份美好回忆。
四、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乡愁的含义,感受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写作练习和分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羁旅思乡诗情感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牢记羁旅思乡诗中抒发的几种思想情感。
2.能结合诗句分析具体的感情,并明辨羁旅思乡诗的特征。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领悟积累。
(一)典型题示例,明确解题的步骤与要领。
梦中作①欧阳修(10年全国卷Ⅱ)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鉴赏要领:
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2、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等。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三)鉴赏羁旅思乡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二、深入学习
1.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之情。
2. 绝句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联系整首诗,谈谈这首诗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3分)
3.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起盘成心字形的香。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词人从温馨的想像跌回飘摇的现实。
樱桃转红熟,芭蕉转深绿,春光将尽,时光无情,而自己却不能与家人团聚。
抒发了词人深深的愁绪和遗憾之情。
(4分)
三、迁移运用
1 . 浣溪沙宋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①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注]①劝君:可看作是诗人自言自语。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劝君莫上最高梯”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
登上高楼,望见高远空阔的天空,只会令人徒增孤独寂寞之感;而眼前只见邈远的芳草路,却望不见远方的故乡,令人顿生绵绵不绝的乡思。
2、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简要分析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4分)
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醒来时天已明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虚实结合,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妙处与寓意。
(4分)
诗人用湘江美景、渔人垂钓和自己的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情,表达了对家乡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