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鉴赏: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中国画开现代中国画风⽓之先,尽管在形态上与⼈们习见的传统绘画有很⼤的差异,但却并不影响⼈们的接受,因为其表现⼿法是中国画的,仍符合⼈们的审美习惯。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具有鲜明的个⼈风格,可以说⽆⼈不知。
徐悲鸿对马⾮常熟悉,其作品中的马千姿百态,古⼈未曾画过的⾓度和动态,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精彩的表现。
徐悲鸿有⾼超的造型能⼒,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表现在他的画中,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徐悲鸿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魄的⼒量。
此图之奔马以⽔墨为之,奋蹄振鬣,⼀往直前,直欲破壁⽽出,境界颇近杜诗“所向⽆空阔,真堪托死⽣”之句。
值得⼀提的是,徐悲鸿书法受康有为影响,把碑写得⽣动活脱,或稚拙雄肆,或平淡冲和,实有出蓝之势,卓然成家,惜为画名所掩,⽽于画中题款或可略见⼀斑。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
徐悲鸿《奔马》邮票赏析徐悲鸿,是推动中国画继承、发展和传播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附图:J114 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发行于1984年7月19日)《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1978年5月5日,为了展示中国绘画艺术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奔马》特种邮票,全套10枚。
(10-1)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这幅画是在北京悲鸿故居里画的。
画面上题诗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
(10-2)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年岁阑悲鸿。
”点明了作画的时间和目的。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它英俊矫健,昂首环顾大地,颈鬃和长尾飞动,兴奋之情溢于画面。
(10-3)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8年6月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正面角度,生动地描绘了骏马飞奔而来的勃勃英姿。
画面上题字曰:“卅七年六月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表达了徐悲鸿当时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兴奋心情。
(10-4)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一幅《奔马》。
画家采用侧视角度,塑造了一匹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骏马形象。
画面题诗曰: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表达了徐悲鸿积极抗日的强烈愿望。
(10-5)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画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幅立轴《奔马》。
《奔马图》有感
《奔马图》有感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
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曾赴法国、比利时学习,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他的《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的。
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作者协会主席。
你可知道这幅画的来历?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那是一天下午,在太阳的暴晒下,有六匹马在比赛。
跑在第一的是一匹又俊又强壮的白马,他是老大。
你瞧!他正边跑边回头喊:“兄弟们加油!不要落后。
”这时,后面的马跑得更快了。
跑在第二的是老二,他对老四说:“老四老四你真笨,连匹小马也跑不过。
哈哈哈……”老四听了,非常生气,奋往直前一下子成了第二名,追过了老二。
老五在旁边一边跑一边生气地说:“老三你未免太笨了,你是我看到过最笨的一匹马。
”老三奋不顾身地像装了推进器一样,“嗖”,成了第四名。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互不相让跑在前面。
老六看了,也不甘示弱。
他心想:我虽然才出生几个月,但我要往前冲,要冲到前面,看看我的实力怎样?不一会儿,小马跑在了老五后面了。
比赛结束了,老大第一、老三第二、老二第三、老五、老六和老四并列第四。
这幅画不仅是画着六匹马在比赛,而且还表达了作者自己奋勇直前的精神。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而他的马画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徐悲鸿的马画常常以铅笔素描为基础,再用墨笔细化,呈现出细腻而有力的线条。
他善于捕捉马的动态和力量感,将马的姿态和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形象的再现,更是对马的灵魂和气质的诠释。
他将马的威武、奔放和自由的特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线条的运用,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墨色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墨的浓淡来表现马的肌理和光影效果。
他的马画常常以重墨的笔法来勾勒出马的轮廓和肌理,使其更加立体和有质感。
同时,他也擅长运用淡墨或水墨来表现马毛的柔软和丰盈。
这种运用墨的技巧使得他的马画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他常常使用红、黄、白等鲜明的色彩来点缀马的身体,使马画更加生动和饱满。
他的色彩运用既突出了马的力量感和活力,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他的马画给人以温暖和喜悦的感觉。
总的来说,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马的力量、美丽和自由。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对马的形象再现,更
是对生命力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徐悲鸿的马画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见图),此幅绘画奔马的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的笔墨效果,又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明暗和透视方法。
画中的奔马不用线描法,采用了写意画法并注重画出马的精神风貌,表达画家的深刻寓意。
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多是不带缰辔的,那奔放不羁的马,正是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自由的象征。
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广大劳动人民自然十分喜爱徐悲鸿的马。
画中四蹄腾空的奔马,长鬃飘拂,马尾十分舒展,表现出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的精神。
该画款识为:筱泉先生惠教,悲鸿作于昆明壬午春画。
钤印:徐悲鸿。
徐悲鸿在谈到他画马的经验时说:“速写稿不下千余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
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正是这些深厚的基础和辛勤的劳动,使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象马”来,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构筑的高度,为中国绘画作出新的贡献。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徐悲鸿的奔马图很受世人的欢迎,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市面上存在有大量的仿品。
下面介绍几点如何鉴赏徐悲鸿真迹的方法。
首先,徐悲鸿的骏马画中以马尾和鬃毛最为精彩,也最容易看出问题,如果马尾和鬃毛画得笔飞墨舞,质感、运动感极强烈,笔法生动简练则为真品。
反之,凡是马尾、鬃毛运笔繁琐呆板,无迎风飘扬的气势,则很有可能为仿品。
第二,观款。
徐悲鸿骏马画的署款或自题,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徐氏署款一般用“悲鸿”二字,极少联写“徐悲鸿”三字。
其款字的写法,早年多用楷书,中晚年用行书,草书极少,有的油画作品还有用法文的。
所署年款,1949年前,多用干支或民国年号纪年。
1949年10月以后开始用公元纪年,也有用干支的,但比较少见。
徐悲鸿的题款书法主要学魏碑,以后又借鉴了清代书家,博采众长,笔法自然流畅,端庄古朴。
而仿品所写的徐书,多数笔法轻飘、往往在一个字的飞白处和字与字之间牵丝处出现破绽。
第三,印章。
书画作品中的书画家印章,是说明作品为自己所作的凭证,它是书画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印章可以翻刻,特别是锌版出现以后,所刻印章,可以做到丝毫不差。
加之后人还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印章作伪,故使印章在鉴定中作用降低。
鉴定印章最好的办法是真假印对照。
一般来说,真印的篆法、刀法大都自然流畅,印色鲜艳洁净。
而翻刻的印章,大都是光滑板滞,或作残以充真,印色污浊。
锌版印则较软。
从《奔马图》看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性
I Shu Hua Shi J ie.书画视界■■从《奔马图》看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性张晓丽黑河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对徐悲鸿的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作品、图片分析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术史,由此来正确理解看待美术史大师上他们作品的价值,并正确鉴赏分析他们的作品。
本文从视觉构成、形象渊源、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来研究《奔马图》,由此来分析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奔马图》徐悲鸿美术创作时代性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25-02战国末期之后,马被赋予了很多拟人化的意义和道 德精神,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画马大家,著名的有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曹霸,宋 代的李公麟,元代的任仁发等。
以画马著名的大家徐悲 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 术学院院长,擅长画国画、油画和素描,被誉为“中国近代 绘画之父”,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他的代表作《奔马图》。
要 研究《奔马图》,需要立足于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研究 背景中,确立“从《奔马图》看徐悲鸿美术创作的时代性”这样的选题,从视觉构成、形象渊源、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一、从造型元素看视觉构成从分析《奔马图》的视觉造型元素,徐悲鸿的马自由 驰骋,没有缰绳,马鞍的束缚,高高的个子,细长的腿。
徐 悲鸿在西方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解剖学和透视学,所以在 他所画的奔马形象上,重点突出表现马的解构和大块肌 肉的描画,利用水墨的浓淡来巧妙处理马的轮廓和块面 的关系,使马的形象显得亲切朴实而又不僵硬呆板更加 富有精气神。
徐悲鸿的绘画创作中不仅能够做到“以书人 画”,还能从作品中发现虽然是一幅水墨作品,但又具有 西方的影子。
从笔墨表现上看,是水墨宣纸材料,用笔雄 健得体,设色空灵得体。
徐悲鸿借助油画的色彩和技巧,按照透视原理,解剖规律,块面明暗塑造,运用冷暖关系 对比产生空间感,以大块的色彩来概括形,由此可见徐悲 鸿是一位立足于中国传统,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的 中西合璧的画家。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奔马图主观评价
奔马图评价
徐悲鸿一生画马无数,但是不管马的形态是什么样的,都是生机勃勃,奋进向上的,是生命力和精神力的展现。
首先,从《奔马图》的视觉造型元素上看,马自由,无缰绳、马鞍。
徐悲鸿早年留学时,曾接触西方的解剖学和透视学,所以在后期画马的形象时,更加注重表现马的结构处理和肌体刻画。
和中国画技法结合后,利用水墨的浓淡巧妙地处理马的轮廓性和体积的关系,使马脱离传统画作呆板无神的形态。
其次,从笔墨表现形式上看,徐悲鸿以国画中的笔墨黑、白、灰三色刻画物体,设色空灵,虚实相生。
《奔马图》采取中国古代绘画的媒介,同时兼具西方绘画的影子,让画面中的马兼具空间感,以大块颜色来概括“形”。
对于马,在艺术中自古便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形式,秦兵马俑以雕塑形式展现马之雄姿、秩序、整齐;西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马踏匈奴》,傲立群雄、藐视一切;北魏《狩猎图》人马合一;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马雍容、安详;清代的马安静、温和,而徐悲鸿笔下的马奔腾、有力、自由,其与其想表达的爱国精神相契合。
徐悲鸿奔马观后感
徐悲鸿奔马观后感
看了徐悲鸿画的奔马呀,那感觉就像是被一阵风给吹懵了,然后又被马蹄子给踩醒了,特别震撼!
咱先说这马画得像活的一样。
你瞅那马的肌肉,一块一块的,就跟真能摸得着似的,紧绷绷的,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画里蹦出来,在大草原上撒欢儿跑。
马腿呢,那线条就像铁打的一样,又结实又有力,感觉每一条腿都能把大地给蹬出个坑来。
马蹄子更是画得妙,就像真的马蹄子踩在你眼前的土地上,带起一片尘土飞扬。
再看马的鬃毛和尾巴,我的天呐,就像风中的旗帜一样飘着。
那鬃毛像是被风使劲儿吹着,每一根都在舞动,充满了动感。
尾巴呢,就像一把扫帚,在马奔跑的时候甩得虎虎生风,这马像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要和狂风赛跑似的。
而且徐悲鸿画的马啊,每一匹都像是有自己的脾气。
有的马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眼神里透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好像前面有千军万马它也不怕,就这么横冲直撞地奔过去。
还有的马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虽然也在奔跑,但眼睛里有那么一点深邃,可能在想“我可是马中豪杰,我得跑得又快又帅”。
我就在想啊,徐悲鸿这人得多厉害。
他肯定是特别爱马,对马的观察细致入微,要不怎么能把马画得这么出神入化呢?他画里的马不是那种死巴巴地站着或者走着的马,那是真正奔腾着的、充满生命力的马。
感觉他不是在用笔在纸上画画,而是用他的心在和马对话,然后把马的灵魂给拽到画纸上了。
看了这些奔马图,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也被注入了一股活力。
要是我也能像这些马一样,充满力量,勇往直前,那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我呢?就像这些马一样,不管前面有多少高山大河,跑就完事儿了!反正徐悲鸿的奔马图啊,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看了之后热血沸腾,这画真的是绝了!。
徐悲鸿《奔马》赏析(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徐悲鸿画的马请谈谈具有生态意识并让你印象深刻的艺术设计作品。
徐悲鸿画的马请谈谈具有生态意识并让你印象深刻的艺术设计作品。
徐悲鸿的《奔马图》这幅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俊美、雄壮、气势磅礴、精神抖擞、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马首迎风高昂,无所畏惧,马鬃浓密舒展,迎风而摆,颇有所向披靡,英姿飒爽的味道,其次,雄健的肌肉随奔跑的节奏而起伏,四条腿踏沙驰骋。
整体给人一种积极自由,一往直前,势不可挡,威风凛凛的感觉,颇有天下任我驰骋,万里黄土皆在脚下的豪迈。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圆润饱满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将它“志在千里”,势要冲破一切束缚的精气神跃然于纸上,细看不禁让人无限遐想前景的大好一片。
从技法看,作者借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墨色与画纸的明暗对比,看上去仅寥寥几笔就将骏马的骨骼,神态勾勒的淋漓尽致,从整体来看,整幅图前大后小,极具视觉效果,仿佛一匹骏马就要从纸中迎面奔来。
从中也不难看出徐悲鸿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的把握和运用已达到变化自如的境界。
画家简介: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咱今天就来说说徐悲鸿的奔马图。
我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时候,就感觉那些马像是要从画里跑出来似的。
你看那马的身子,就像拉满了的弓一样,充满了力量。
腿呢,就像四根有力的柱子,感觉能一下子把地给蹬出个大坑来。
尾巴就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好像在给马指引着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呢。
有的马看起来很温顺,就像那种乖乖听话的小宠物马,眼睛里透着一种温和的光。
可是有的马呢,那眼神就像要跟谁决斗似的,特别凶,好像在说:“谁要是挡我的路,我就把他撞飞!”这马画得可真是绝了。
我就想啊,徐悲鸿他怎么就能把马画得这么像呢?也许他天天就盯着马看,马跑的时候他看,马吃草的时候他看,马睡觉的时候他也看。
就像我写作文观察小动物一样,我观察个小蚂蚁都得看半天呢,那徐悲鸿看马肯定是看了超级久的。
我记得我以前去乡下爷爷家,看到过一匹马。
那匹马可高大了,我站在它旁边就像个小不点。
我当时就想,这马要是跑起来肯定特别快。
可是我看到的那匹马跟徐悲鸿画的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精气神。
徐悲鸿画的马那简直就是马中的超级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画匹马嘛,有啥了不起的?我就不这么觉得。
你看那马的鬃毛,画得一根一根的,就像真的马鬃毛在风中飞舞一样。
这得多细心才能画出来啊。
而且每匹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马是在狂奔,四蹄腾空,感觉都快飞起来了;有的马是在小跑,看起来很悠闲,但是又能感觉到它随时能加速。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能骑上徐悲鸿画的马该多好啊。
我骑在那匹马背上,在大草原上狂奔,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那得多带劲啊。
可是这也只能是想想,毕竟那是画里的马。
不过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我还听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特别用心。
他可能画一笔就得琢磨半天,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反复思考。
他是不是还会跟马说话呢?也许他会跟马说:“马啊马,你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抬腿的时候是先抬哪条腿呢?”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傻,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马画得这么逼真。
谈馆藏徐悲鸿的《奔马图》
为 马高手 ,阎立本 、 李思训亦皆 马。唐明皇曾让酱名的
画家韩 斡在丽 时学 习陈 闳的风格 ,经过学 习之 后 ,韩 斡形 成了 自己的 厕马风格 ,埘后 来者 的影响很 大 ,苏轼 干 ¨ 米芾对 他l ' , j i m i 风评价 很高 。 到 了 五 代 时 期 , 长期 居 住大 漠 的 赵 甜 、胡 壕 、李 赞 华 、J 三 汗杠 面马时 ,运川 素捕 的手法 ,创 作 r 一 幅经 典 的 传世之 作 。 刮 了宋 代 时期 ,因 为连 年 与边 疆 的 少数 民族 战 ,所 以朝 廷多 养 , 以备 战 争之 用 ,皇 家 的骐 骥 院 饲有 大 批 良
风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例如曾对顾恺之 、 陆探微 、- f j 偃、
韩斡 的面 风作 了大 量 的研 究 。 研 究 的过程 I f 1 ,许没有全盘 照抄 ,而 是将 其 吸收之后 再进行 内 化 ,形成 自己的特 色 。
i 面 j 马之前 ,李公麟 常在野 外对 马群进行 细致 的观察 ,还对外 同的 良马进 行研 究 ,以充分 了解马 的神韵 ,最 终绘 成著 名的 《 五马 图 》。他 在描绘 五 不 同的 码时 ,为 r 把 的不 同之 处准 确地描 绘 } { I 来 ,采 片 】 了[ _ I 捕的技法 ,把 微妙 的差别 细致 地 展现在 观赏者 的面 前 ,真可谓 是惟 妙惟 肖。他 吸收前 人之 长 ,创造 … 自己的一家之 法 ,起到 了承前 启后 的作 用 。其他 马高手 还有 马和之 、宫素然 ( 女 )、赵伯辅 、陈避 【 f 1 、李
马、宋代 的著名 画家李公 麟 曾在骐 骥 院多次观 察马 的活动
这幅 《 奔 马 罔 》长9 8 厘 米 ,宽 5 8 厘 米 ,纸 本 水墨 .款 识为 “ 一 九Ⅱ 年 ,悲鸿 作” ,印章 为 “ 悲鸿 之 印” 白义方 印 一徐 悲鸿 ( 1 8 9 5 -1 9 5 3  ̄ ),H ; 生 于江苏 省宜兴市 屺亭 桥 村 ,汉 族人 ,原 寿康 。 长大后 ,冈感 于 当时 巾国的现状 , 故 更名为 “ 悲鸿” 。徐悲鸿 一 生为 巾国现代 美术事业 做 …了 巨大 的贡献 ,是我 同现代 美术事 I I I ' , I 奠 基者 ,也是我 国著 名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
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
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
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
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
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
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
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的再认识
摘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
要冲破画面。
关键字:生气勃勃,形态各异,托物抒怀。
一《奔马图》创作背景: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二《奔马图》绘画特点:
1 徐悲鸿采用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2 立体效果强。
强烈的立体效果是很突出,头部使用阴阳明暗来表现,中国画的笔墨、造型语言是很明显的。
3 造型上比较夸张。
画中的马和自然的马比较,比如颈部较长,腿部细而且高,都体现出“天马”善于奔跑,驰骋疆埸,勇猛精进的特色。
尤其是马的鬃尾处在剧烈运动中向上飘扬,奋力摆动。
4 突出特点。
特别是对于马的骨骼肌肉结构特点。
例如马头鼻骨,面部阴阳转折面是很符合马的生理特点的,就连胸部肌肉也无不体现出骏马的矫健。
5 民族特色比较显著。
用笔用墨完全是中国化的,鬃尾一般是使用浓墨挥洒,达到视觉平衡,肩部的转折面也使用浓墨,颈部阴阳交界处浓墨一笔,其它处使用淡墨,颈和肩交接处留白。
有时候腹部背部也大面积留白。
浓淡墨写大腿和管部,浓墨勾蹄。
骐骥生绝域,鵉凤本高翔;云龙飞远驾,天马自行空。
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华名族的特色。
三《奔马图》造型特点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通过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这幅图中的马坚定勇猛,四蹄腾空,鬃尾飞扬,穿云破雾,呼啸而来!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四《奔马图》的意义
这幅画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会战我方屡屡失利,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创作出《奔马图》。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
奔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
它跑得太快了,鬃毛都被风吹得往后飘了;它跑得太快了,尾巴上的所有毛都被风吹得分散开来,显得十分蓬松,它跑得太快,鼻孔张得大大的,一直喘着粗气。
它似乎要飞出画纸,从假马变成真马,向我们飞奔而来。
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五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看到这幅画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震撼的不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这幅画画得实在是太好了,最主要的是我感觉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匹活生生的骏马在飞速奔跑,其次就是从视觉效果感觉非常震撼,不管是感觉是绘画的技巧还是绘画的能力都是非常的强悍!
我觉得《奔马图》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马的肌腱,从整体来看马的肌腱强劲有力,并且感觉有着极强的爆发力和耐力,真是一匹英俊不凡的骏马呀!而且从查阅资料中我又对徐悲鸿先生和他所做的《奔马图》更加的崇拜,一个对于祖国非常热诚的爱国人士做出一副让人上进的作品,是多么的让人感动啊!是啊,《奔马图》只是徐悲鸿先生的心声的代表而已,不过这种心声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迫切心声。
所以我喜欢《奔马图》,但是我更喜欢《奔马图》所代表的精神和寓意!这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从技法上,徐悲鸿先生技艺高超;从色彩上,《奔马图》色彩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墨色的浅淡可以勾勒出骏马的全部特征;从形式上看,《奔马图》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有艺
术特色,中国的水墨画画法呗徐悲鸿先生淋漓尽致的彰显了出来;从寓意上看,徐悲鸿先生借助《奔马图》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图抒情,诉说自己内心,让我更加的感动。
[参考书目]
1.《国宝在线》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12月
2.《中国美术简史》薛永年罗世平2002年5月第一版
3.《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