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08)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简析我国改革以来四次重大通胀
简析我国改革以来四次重大通胀摘要: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通货膨胀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关键词:通货膨胀、治理、特点从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章知识点中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是当代经济中两大顽疾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也是经济学家所面临的最棘手的理论课题。
而我们中国同样也无法幸免这一而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面临了四次比较重大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
我们将比较分析几次通货膨胀的特点,以期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第一次重大通胀: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这是我国第一阶段的通货膨胀,而这次的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是:①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呈现“倒挂”现象;②结构性物价上涨,而非全面的通货膨胀。
第二次重大通胀: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以来中国通货膨胀历程
西方经济学(宏观)标题:1980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历程的了解专业:经济管理学院12人力(2)班鲍泽成2013年11月1980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历程的了解摘要: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自1980年左右前后开设共经历了 4 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最近一次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
物价水平,特别是房价、食品价格水平居高不下。
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热钱的涌入,货币流动性过剩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
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应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完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由流通性过剩,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关键词:中国通货膨胀历程原因对策一、通货膨胀相关概念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货膨胀现象,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而统一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关于通货膨胀概念,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它是指在货币流通中的这样一种现象,即投入流通中货币,尤其指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以至引起物价快速上升的结果。
二、我国的通货膨胀历程和影响(一)、1980年以来我国的货膨胀历程我国在历史上一共有 4 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发生在 1979-1980 年。
在这 2 年期间,我国财政赤字已达到了 170 亿元,国家不得不通过增发 130 亿元货币来弥补国库亏空,1980 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 年相比增长了 63.6%,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 16.6%和社会零售业增长 37.3%。
自然引发了改革开发以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使物价水平空前上涨了 6%。
之后通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的办法控制了本次通货膨胀。
我国历史上第 2 次通货膨胀发生在 1986-1988 年。
1986 年后,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次爆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与固定资产投资
1980-2009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与固定资产投资1980-2009年中国通货膨胀率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6.0 2.4 1.9 1.5 2.8 9.3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6.57.3 18.8 18.0 3.1 3.4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6.4 14.7 24.1 17.18.3 2.8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0.8 -1.4 0.4 0.7 -0.8 1.22004 2005 2006 2007 20083.9 1.8 1.54.85.9上面来自博友理性博客下面来自barrons博客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的关系(2009-10-17 15:29:18)财经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中国分类:经济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
第一次高通货膨胀“从1984年的 第四季度起,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过多,基建规模也过大,随之物价也上涨得比较多。
这些过热现象一出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就在 1985年初提出了加强宏观控制,收紧信贷,控制基建规模,压缩过热的空气。
但由于当时银行体制尚未进行改革,控制信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即自上而下地规 定信贷指标。
加上一下子收缩过猛,多方面反映强烈,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困难。
当时有这样一些问题:信贷指标是国务院通过中央银行下达给各地省行,结 果各地把发的指标,首先用在地方和部门需要搞的那些事情,特别是建设项目,而留下缺口给那些非办不可的事,最后中央不得不另外增发指标。
如粮食收购,一控 制信贷,很多地方就说农副产品收购没有钱,他把下达的银行信贷指标用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样就发生一控制紧了,经济运行就不灵了。
因此一度收紧的银根又不得 不很快放松,所以1985年仍然是超高速的增长,虽然年初就提出宏观控制,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经济过热有增无减。
狂想藏书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0919802009
7.10%
18.9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02月
8.70%
17.48%
-----
2008年03月
8.30%
16.29%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70%
8.20%
2008-04
8.50%
8.10%
2008-03
8.30%
8.00%
2008-02
8.70%
6.60%
2008-01
7.10%
6.10%
2007-12
6.50%
5.40%
2007-11
6.90%
4.60%
2009年全年CPI、PPI走势
CPI
PPI
2009-01
1.0%
-3.3%
2009-02
-1.6%
-4.5%
2009-03
-1.2%
-0.3%
Q1
-0.6%
-6.0%
2009-04
-1.5%
-6.6%
2009-05
-1.4%
-7.2%
2009-06
-1.7%
-7.8%
2009-上半年
-1.1%
-5.9%
2009-07
-1.8%
-8.2%
2008-08
-1.2%
-7.9%
近年CPI、M2及准备金数据及政策
2007年11月
6.90%
18.45%
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统计局1980年至2010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tjgb/index.htm以及统计局适时公告你现在看到的最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于2010年11月11日的新闻发布2010年CPI指数与PPI指数2000-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货币流通量进出口总额与贸易顺差单位:亿美元财政收支与税收以下为2009年国家经济数据==================================================2008年各月消费物价指数(2008年12月6日更新)其中,历年经济数据比较:2008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走势图近年物价指数,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及准备金数据及政策********************************************中国历年银行存款基准利率(1990年至2008年)1990 -4-151990-8-211991-4-211993-5-151993-7-111996-5-11996-8-231997-10-231998-3-251998-7-11998-12-710.088.647.569.1810.989.167.47 5.67 5.22 4.77 3.781999 -6-12002-2-212004-10-292006-8-192007-3-182007-5-192007-7-212007-8-222007-9-152007-12-212008-x-x2.25 1.98 2.25 2.52 2.793.06 3.33 3.6 3.874.142008 -10-92008-10-302008-11-272008-12-232009-X-X3.87 3.6 2.52 2.25重要声明!已经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出质疑,认为消费物价指数的不应该是通胀率。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
中国历年通胀通缩采取的货币政策
报告人:鞠聪慧 刘洪伟 2014年10月29日
内容概述
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从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上进行考察,将我国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
膨胀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 1980 年、1984-1985 年、19871989 年、 1993-1995 年、2007年-2008年)。
02
03 04
第五次通货膨胀(2007-2008年)
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大力发行央行票据
调整政策
明确贯彻施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对房地产和股市进行相应调控
结果及结论
• 这一系列措施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产生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比如,CPI 从 2007 年 4.8%降到 2009 年-1.6%,出现负增长,PPI 也从 6.1%降到 -4.5%,通货膨胀治理初见成效。
(3)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 年)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第三次通货膨胀(1987-1989 年) 内部市场化的意义
大理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紧缩措 施: • 一、开始向信托机构开办特种存款; • 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2%上调为13%,并规定提高准备率1%所 收缴的资金,留在当地人民银行调剂使用; • 三、于1988年9月1日上调存贷款利率,并于:1989年2月1 日再次提高 存贷款利率; • 四、对城乡居民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贴息; • 五、切实加强对拆借资金的管理,要求专业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最长期 限不得超过3个月,严禁拆借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结果及结论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93年的58. 6%下降到1996年的18. 2%;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994年21. 7%的峰值下降到1995年的 14.8%,1996年进一步下降到6. 1%; •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由1993年的36.1%下降到1996年的29.42%, • 狭义货币供应量Ml也由1993年的35.89%下降到1996年的18. 9%,宏 观经济基本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轨道。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