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平台

合集下载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2 国家和区域
综合研究区域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居环 境等,力图找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3 城市 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4 社区(邻里)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间层。
5 建筑 为“遮风雨”而建造的庇护所。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我们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 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 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和区域 ——城市 ——社区(邻里) ——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1 全球
研究人居环境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 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重大问题上。如考虑 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市
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三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及共同研究如科学地进
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高考政治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 知识点22:综合主观题

高考政治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 知识点22:综合主观题

高考政治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22:综合主观题1、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材料一制定规划,谋定而动。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从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到正在贯彻实施的“十三五规划”,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7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不断涌现,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格局正进一步形成。

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7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办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从“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等重大项目,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到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逐渐赶上了工业化进程(如图1和图2所示),这是中国经济发生的一项历史性变化。

材料三“歌以咏志”,歌声承载着历史,歌声礼赞着时代,歌声放飞着梦想……70年长歌未央。

《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出了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豪迈,《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民心底的喜悦,《幸福在哪里》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春天的故事》唱响了神州大地荡起的滚滚春潮,《不忘初心》情深意长、催人奋进……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的。

(2)从图3和图4中任选一幅,借助所选的图,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上述历史性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3)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歌以咏志”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专题2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解析版)-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专题2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解析版)-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2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解析版)答题要领——探究命题角度1 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答题术语(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材料)。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不割裂联系、不臆造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再结合材料)。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再结合材料)。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整体对部分的依赖特别是关键部分的重要性,要求我们重视局部)。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特征、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

命题角度2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答题术语](1)总的关系(辩证统一)(2)具体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联系)。

(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发展)。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2020•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早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

1952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

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

2019年9月,习近平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物⼀、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同步高考真题含答案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同步高考真题含答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同步高考真题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同步高考真题11. (2013全国卷12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腾讯课堂”搜索“馒头课堂”观看此套同步真题视频精讲】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4安徽卷10)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土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到“腾讯课堂”搜索“馒头课堂”观看此套同步真题视频精讲】表明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之间联系具体多样性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2014课标卷I 21) 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

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于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

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

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

回答9-10题。

(2014重庆卷9.)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历史研究》是一部历史哲学名著,作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是“历史综合研究领域里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从分析外显于历史活动之表面和精神观念,转入考察深含于文明社会结构之底层的宗教信仰,力求深入反思文明形态生成演变的文化动因”,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三大模式,即: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

笔者根据《历史研究》中对这三种模式的阐述,分析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一、希腊模式汤因比在一开始就说:“我的希腊模式在构成上不只包括希腊文明的内部史,还包括该文明与同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与基督教的关系,最后还包括它通过基督教与后来的东正教、再后来的西方文明的关系。

”这就点明了希腊模式主要由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和它与宗教的关系这两大部分构成。

对于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汤因比认为:“我的希腊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成分是由分裂到统一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连串破坏性更大的战争的产物,这些战争在政治统一实现之前已经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

”汤因比认为,希腊模式让人们了解从区域性小邦到大一统帝国的情形。

各自为政的城邦体制为人们创造力的焕发提供了条件,但国际冲突的加剧、攻伐不已的战争使之大伤元气。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虽然带来了和平和秩序,却扼杀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从而为文明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由列国纷争到武力统一使社会受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进而导致了文明的衰亡。

古代希腊在世界古代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

从古希腊人民创造的由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结合成的爱琴文明,到希腊神话、文学、哲学、体育、建筑与雕刻、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无不令世人瞩目。

尽管没有统一的国家体制,但希腊人却发挥了自由的创造力,形成了统一的希腊文明。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丰富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 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 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素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重不断学 习和积累知识,深入研究经典和相关文献;注重思维锻炼,培养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注重与时代同步、 以人民为中心,用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实现价值观、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切实增强文 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传承中华优 秀传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习 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价值取向、实践指向。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 识形态。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
于对历史、现实的解释力。要开展体系化学术研究,注重研究现状、研究历史,正确地解释实际问题,给予中 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种问题科学的解释。

219401631_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

219401631_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

2023年第2期No.22023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90期Sum No.90[收稿日期]2023-03-20[作者简介]李宝贵,男,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国际传播、语言规划与政策等。

电子邮箱:********************。

魏禹擎,女,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电子邮箱:*********************。

李慧,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配合支持更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研究”(22BYY154);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课题“新时代国际中文传播体系研究”(21YH03A );国家语委重点项目“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ZDI145-37);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22GQB007)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李宝贵1.2,魏禹擎1,李慧2(1.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内涵意蕴;现实境遇;实践逻辑[摘要]为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通过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涵意蕴以及现实境遇,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优化路径:国际中文教育要通过树立融通贯通的大学科观念、设置合理完备的专业领域来夯实学科体系建设的厚度;通过不断扩大学术体系论域、加大学术主体国际参与来抓牢学术体系建设的广度;通过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话语平台、加强话语内容的创新、不断推进话语媒介的推陈出新来丰富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颖度,促进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

浅谈儒道禅三家思想

浅谈儒道禅三家思想

浅谈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是儒道佛三家的共融。

三家思想构成了我国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指导思想。

几千年来,三家思想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

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

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受到其影响,从吃穿住行各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儒道禅三家极具深度的思想。

深入研究此三家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中华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一、三家思想的异同:1、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误解(好多人认为,我们现今社会官方实行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样,这是错误的,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好比我们现在社会上的道德规范。

)儒家倡导的是“人”,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整个社会强调的是“法治”,社会中的这种秩序的维护,依靠的是制度化的规范,条条框框将人的行为规范在可行的制度范围内。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解释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解释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解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思想体系。

这三个体系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思潮以及外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要素。

首先,中国哲学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了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中国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人道主义、阴阳平衡等理念。

这一体系的代表性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学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社会科学体系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体系。

社会科学体系主要由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构成。

在社会科学体系中,人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构建和政策分析等方法,探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人类行为等问题。

社会科学体系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为政策制定、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发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革命、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

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修正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互相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大体系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同时,这些思想体系也在不断地与世界其他文化和学术思潮进行交流和碰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在中国⼏千年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产⽣过许多辉煌的思想成果,这些思想成果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了⼴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内容就表现在历代诸⼦百家的思想论述之中。

⼀、儒家儒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个重要的学派,孔⼦是这⼀学派的开创者。

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

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最关⼼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然观、认识论等内容相对薄弱。

孔⼦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始终是儒家的核⼼,天命观和中庸之道也是儒家尊崇的思想内容。

经过汉唐⾄宋明,儒家思想中的⾃然观、辩证法、认识论思想内容被不断充实起来。

值得说明的是,儒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内部不同思想家之间是有很多差别的,因此儒家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法家法家也是先秦时期的⼀个重要学派,早期的代表⼈物有商鞅、申不害、慎到,⾄战国末期韩⾮集法家思想⼤成。

法家也重视社会政治,但是与儒家不同,法家否定道德教化,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法治主义。

这⼀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除政治哲学之外,法家在⾃然观、辩证法、历史观和认识论⽅⾯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三、道家道家也是在先秦时期出现的⼀个重要学术流派,由⽼⼦创⽴,庄⼦继其后。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道家演变出了⽼庄道家、稷下道家和黄⽼道家等不同⽀派。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为⽽治,思想消极。

但是道家在宇宙论、辩证法⽅⾯的思想成果极其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富于远见,思辨的抽象⽔平达到了很⾼的程度。

因此道家⾃古以来在中国就被看作是智慧的化⾝,对中国传统的⽂学艺术、⼈⽣态度影响⾄深。

四、墨家墨家是战国早期建⽴的⼀个学派,由墨⼦创⽴,当时影响巨⼤,与儒家并称显学。

后期墨家对墨家思想有很多演变和充实,但是秦汉以后墨家学派衰微,最终成为绝学。

墨家的⾃然观强调⾮命,但是主张天志和明⿁观念,政治伦理观强调兼爱、尚贤、尚同,提倡上说下教,讲求功利主义。

中华古代哲学流派

中华古代哲学流派

中华古代哲学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众多,包括但不限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等。

其中,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

道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兵家则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战略。

阴阳家则主张阴阳五行学说,探究自然规律。

名家则注重名实关系和逻辑思辨。

这些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索学术集刊新发展道路,服务新时代“三大体系”建设——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视角

探索学术集刊新发展道路,服务新时代“三大体系”建设——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视角

2023年第7期总第433期VIEW ON PUBLISHING探索学术集刊新发展道路,服务新时代“三大体系”建设——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视角文/易卉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锚定了奋斗目标。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大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集刊近年来发展迅速,主办单位多、覆盖学科广、专业程度高、规模增长快,一些优秀的集刊成为“一块展示前沿成果、引领学术潮流、树立学术标杆、催人奋进的学术园地,是推动学术创新、‘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1]。

与此同时,从我国集刊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整体上仍处于蓬勃而无序的状态,数量上颇为可观,但质量良莠不齐[2],稿源紧张、规范不足仍是一部分集刊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集刊由增量到提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此,学术集刊亟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一条新发展道路,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服务。

本文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集刊工作为视角,对集刊发展的重要意义、瓶颈和道路探索展开讨论。

一、学术集刊对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重要意义“集刊相对于综合性期刊而言,具有形式灵活的特点,是学科建设的‘轻骑兵’,有利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2]在服务构建“三大体系”方面,集刊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促进学科发展更加健全学科体系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只有建设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有依托和根基[3]。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摘 要】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集刊发展迅速,主办单位多、覆盖学科广、专业程度高、规模增长快,成为推动学术创新、“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代开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等典型的哲学形态,最终形成中国哲学的体系。

其实,早在春秋以前,中国哲学已经开始萌芽,《周易》中已经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春秋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奠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到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成熟。

1、先秦诸子学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等。

“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的内在基础。

“礼”是指行为规范。

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被后人奉为“亚圣”。

他把孔子儒学思想进一步发挥、整理为心性说,这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核心“兼爱”。

他发队当时诸侯的尖兵战争,提出“非攻”、“尚贤”的主张。

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经典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

儒家与道家的异同在于:儒家重视人伦名教,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入世,参与政事,治理天下。

道家则追求超越社会伦理之上的无为自由。

摆脱物欲、利禄、名言、名教的束缚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道家学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和本土宗教的重要源头。

庄周梦蝶”的寓言体现了道家辨别计较是无谓的道理,体现了庄子哲学独立自由,与世俗相处而不责问是非,斤斤计较的生活艺术。

因此庄子哲学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兵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与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该书概括了古代战争经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指挥。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兵法,在商战中也是屡试不爽。

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和阴阳五行家等。

2、汉代经学,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1、2015自然辩证法考题

1、2015自然辩证法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1)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吸纳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社会科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成果。

这个体系结构以社会主义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为依据,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还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一个博大精深、严谨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征。

(这一段,根据情况删除)(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如果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

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

什么是中国三大文化

什么是中国三大文化

什么是中国三大文化中国三大文化是:儒学、道学、佛学。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儒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三者融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三者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学说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

儒家学说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多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

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

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他提倡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而又复归于道。

道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朴素的自然本性,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躁进,提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策略;向往回复“纯朴”的至德之世。

道家文化是仅次于儒家的重要学派,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初,文、景两帝尊崇黄老道家,休养生息,成“文景之治”。

道家学说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纳,其思想多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传承。

道家思想包含较多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是与*** 教、*** 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在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其流传。

佛家学说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过去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的内在逻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的内在逻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的内在逻辑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2.1 历史背景2.2 概念解析与定义2.3 目标与价值观3. 三大倡议的内在逻辑3.1 一带一路倡议3.2 新发展理念3.3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议4. 实施过程与困难挑战分析4.1 推动力量与支持机制分析4.2 内部和外部困难挑战分析4.3 应对策略与解决途径探讨5. 结论与展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路径分析5.1 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估目标实现进程展望5.2 重点工作任务及推进措施建议提出5.3 对全球合作的影响评估与展望引言1.1 背景和意义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认为是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增进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理念。

作为一个全球性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促进和平、发展、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认同。

充分认识到各国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和利益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帮助解决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并给出其概念解析与定义。

随后,在第三部分将介绍三大倡议,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新发展理念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议的内在逻辑,并对其目标与价值观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将重点探讨实施过程和困难挑战,其中将分析推动力量与支持机制,并研究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挑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途径。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路径进行分析,包括发展趋势预测及评估目标实现进程展望、重点工作任务及推进措施建议提出以及对全球合作的影响评估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倡议的内在逻辑进行全面深入地阐述,加深各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023年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辩证法联系与发展解析版

2023年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辩证法联系与发展解析版

专题十四唯物辩证法—联络与发展高考题1(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20)习近平在党旳十九大汇报中提出: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旳战略安排。

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旳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旳哲学根据是①社会旳发展受人旳意志和意愿旳支配②社会旳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旳统一③社会旳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错融合旳过程④社会旳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旳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2(高考北京卷政治27)“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

中国老式建筑中窗旳设计, 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 为居室主人展现大自然旳馈赠, 借助窗外旳空间美, 人旳心灵之窗也被打开, “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

下列选项对旳旳有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旳必然旳联络②借窗生景旳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旳天人合一理念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旳交融体现了人旳发明性④窗旳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旳友好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窗”“景”“情”之间旳联络是建筑师在事物原有联络旳基础上通过设计建设建立旳一种新旳人为事物旳联络, 这种联络不是一种本质旳必然旳联络, ①说法错误;自然旳存在和发展是客观旳, 不以人旳意志为转移,这规定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旳客观性, 尊重自然, 爱惜自然, 与自然友好相处,②中“征服自然”说法错误;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旳交融是人们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旳成果, 体现了人旳发明性,③符合题意;中国老式建筑中窗旳设计, 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 为居室主人展现大自然旳馈赠, 借助窗外旳空间美, 人旳心灵之窗也被打开。

这表明窗旳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旳友好统一, 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题;自五四运动始,话题转移到东西文化的优劣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话题,这里牵涉面复杂,不仅是个文化价值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构建问题。

但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文化之辩可归属于文化哲学的形态比较学范畴。

历经百年不曾断裂的中西文化三辩,不仅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朽话语,而且已被夯实为当今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三大历史和现实的平台。

[关键词]:文化哲学,中西文化,源流之辩,体用之辩,优劣之辩,文化哲学[作者简介]:张允熠,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成员文化哲学,说到底,就是以属人的根本特质——文化,作为本体论依据的哲学系统。

换言之,它把文化的内涵、发生、发展、结构、功能、类型、价值等作为哲学思考的对象,形成以文化为轴心的哲学话语体系。

据此而论,文化哲学,包括基于文化形态学而析出的文化比较学在中国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现实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

回顾中西文化邂逅、碰撞、交往和交流的历史,可以发现围绕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争由来已久,其中所涉及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也即“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

这一论争,“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至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其跟“文化热”的讨论会聚起来,形成了一个蔚然成风的文化哲学思潮。

中国的传统哲学在特征上本来就是一种以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为轴心的哲学,而且当代中国的主流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引起共鸣的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在批判、反思和“终结”思辨哲学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属人”的哲学。

由此可见,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本文回眸生成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三大理论平台,以期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哲学兴起的历史根源和逻辑走向。

此三大平台的话语轴心分别是中西文化源流之辩、中西文化的体用之辩和中西文化的优劣之辩。

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要从中西文化的正式交往之日说起,一般把它断代于1840年鸦片战争起,实际情形应该上朔到明代末年。

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近代科技和希腊哲学、逻辑学知识,即所谓的“西学”。

对于西学,当时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多数抱着欢迎的态度。

从1607年至1629年,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与传教士利玛窦、邓玉函、龙华民、汤若望、罗雅谷等人合作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用西方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编撰历书,一时使西学——即西方的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蔚为可观,致使知识阶层除本国的学术之外,还知道有“西学”的存在。

同时,利玛窦等人在带来“西学”同时,精研中国的儒学,并把它介绍到欧洲,利玛窦本人遂被誉为传播西学和会通中西文化的“西儒”。

然而,中国的儒生历来以华夷之辨的目光环观四夷,对于中西学相较,自然不能离开儒家经典一味崇拜西方。

这时,“西学中源说”或“中学西流”说便应运而生。

“中学”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学”是中国文化的支流——这代表当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阶层的中西文化观。

资料表明,“西学中源”说的思想滥觞可追溯到明末的方以智。

他曾言“泰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在神明之取郯子耳”[1]欧洲人虽然精通科技,但在哲学义理上并不发达,就其文化精神旨归上都是来源于孔子的老师郯子。

于是,方以智主张中国人要像当年孔子师从郯子一样师从西人,以便借取他们的科技知识补中国文化之所缺——“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2]但从总的评价上,他认为“西学”实为“其皆圣人之所已言也”[3]。

可见,方以智的思想中明显含有“西学中源”说或“中学西流”说的意蕴。

对于“西学中源”言之确确者,当推黄宗羲。

如他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4]黄宗羲的这一说法影响深远,对于有清一代的中西文化源流之辩,黄有开先河之功。

清初中国学者大都主张“西学中源”说。

如天文学家王锡阐说西方天文历算“具旧法之中”,“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并明确提出“西说原本中学”[5]。

大数学家梅文鼎更是极力主张“西学中源”,甚至断言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中国古代的勾股学,即使西方天文学的地圆概念也本于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传教士掌握的科技知识,虽然精致超前,但“皆云本中土流传”[6]。

学界如此,统治者更是力主“西学中源”论,如康熙年间始修的《明史》详细描述了一个“西学中源”的历史线索,把西学的上源一直追溯尧舜时代,同时指出:“西人浑盖通宪之器、寒热五带之说、地圆之理、正方之法,皆不能出《周髀》范围,亦可知其源流之所自矣。

”[7]《周髀算经》成了西方数学、天文学的祖源。

清代中期的著名学者戴震也是鼓吹“西学中源”说或“中学西流”论的中坚力量。

如戴震说:“西法出于《周髀》,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者欤!”[8]其弟子阮元也说:“西法实窃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

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

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

”[9]鉴于戴震的学术地位及其影响,“西学中源”或“中学西流”说直漫近代,从鸦片战争至上个世纪初,信奉和宣传此种说法的人多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其中包括王韬、陈炽、郑观应、黄遵宪、薛福成、冯桂芬、郭嵩焘、曾纪泽、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皮锡瑞、孙诒让、刘师培等人。

如果说,明、清两朝所说的“西学”主要指西方的科技文化,“西学中源”说主要指“西技”、“西艺”源出于中国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西学中源”说则连西方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学说以及法律制度统被说成是“中学西流”造成的。

与此相反,也有人提出了“中学西源”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以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学者为代表。

如利玛窦在认同儒学的同时,便牵强附会地说中国人对上帝的的崇拜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艾约瑟则极力主张中国文化源于西土,如他认为中国的五行说和佛家的四元素说都来自巴比伦[10]。

近代法国学者拉伯克认为中国人来源于古巴伦的巴克族,德国学者凯什尔断定中国人源于埃及,日本人白河次郎、国府仲德则从文字、信仰、传说、政治制度等方面考证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统统源于巴比伦。

“中学西源”说与“西学中源”说意旨相对,客观上构成了论辩的正反两方,开启了近代文化哲学热中的东西方文化之辩的历史先河。

如何来评价这种近乎荒诞的文化发生学意义上的中西源流之辩呢?首先必须看到,宣扬“西学中源”说的学者,无论在明代、清代还是近代,都不是迂阔的腐儒,而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和社会贤达。

如明代的徐光启、方以智、王锡阐都是历史上致力于会通中西、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具有进步眼光的学者,近代持“西学中源”说者也多是一些在国外有过多年生活体验的学贯中西的人士,而不是那种昧于事理、不识时务和愚顽不化的封建守旧派。

他们之所以竭力主张“西学中源”说,其目的在于打破中西文化的二元对立,把它们看成同源异流、同宗异教的人类共同价值,这对于当时封闭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同时,对于破除和消解那种叫嚣“宁使中国无好历法,勿使中国有西洋人”的强烈仇外、排外和反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顽固保守势力,也不失为一种机智的对策。

其次,如从文化发生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西学中源”和“中学西源”说虽然牵强附会,甚至荒诞不经,但在客观上却宣扬了文化的一元发生论,而这种一元文化“发生——传播”论,正是20世纪人类文化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理论,当然,这在中西源流之辩的早期是不自觉的。

“西学中源”说把中西文化共同的发生源头安立在中国,把西方文化说成是中国文化之流,显然是传统的“华夷之辩”在中西文化观上的延伸。

儒家向来主张中外、华夷之别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如:“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西学中源”实际上承袭了这种观念旨在将中西文化同质化,一方面主张西学“本出于中国”,另一方面又承认中学自明代起已落后于西学,“天文算数之学,吾中土讲明而切究者,代不乏人。

自明季空谈性命,不务实学,而此业遂微,台官步勘天道,疏阔弥甚,于是西人起而乘其衰,不得不矫然自异矣。

然则但可云明之算家不如泰西……”[11]既然承认落后,又见“古法”流于泰西,那么,从夷狄之学(西学)寻求中国的“古法”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在华夏中心论牢不可破的明、清两朝,“西学中源”说无疑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中国进步士人所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明智之举。

而主张“中学西源”的西方人士则有所不同,他们之所以宣扬中西文化源出一元、主张中国文化西来,主要是由于受当时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支配。

在西人中,传教士跟文化人类学者的观点又有不同:传教士为传播上帝的“福音”服务,主张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而西方的人类学者则立足于寻找文化是如何自地中海沿岸向四周传播的线索。

第三,持“西学中源”说的学者中具有一种超前的融会中西的文化发展观,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早在与利玛窦的交往中,徐光启就提出了“欲求超胜,务必会通”的开放的中西文化观,王锡阐甚至提出了“贯通中西之术”;清代的梅文鼎主张对西学应该“取其精粹”[12],阮元则主张“融会中西,归于一是”[13]。

所有这些文化主张不仅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使在今天,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构建的意义。

文化发生论很容易导向文化结构功能论和价值论。

因为“源”就是“本”,就是“体”,“流”就是“末”,就是“用”。

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深入发展,文化的源流之辩自然地又引发出文化的本末、体用之争了。

二、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在中国哲学中,“体”、“用”范畴跟“道”、“器”范畴是同义词。

“道”、“器”往往在抽象的层次上使用,“体”、“用”往往在具象的层次上展开。

“道”、“器”或“体”、“用”构筑了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基本思辨特征,也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哲学新范畴的生长点,通常被用来作为说理的工具。

最早“道”、“器”、“体”、“用”概念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周易》,在《老子》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但《老子》没有把“体”、“用”作为配对范畴加以阐释,魏晋时的王弼把这一对立范畴表述的十分清晰,如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除“体用”、“道器”之外,在中国哲学中,同类的范畴还有“本末”、“理事”、“一多”,等等。

运用这些对立范畴旨在表述本体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希腊哲学中的“本质”和“现象”、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