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它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和矛盾之中。
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是“颠倒了的世界”产生了“颠倒的世界观”,“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被压迫生灵通过宗教而发出叹息,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无望,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在精神上起麻醉和安抚作用。
既然宗教的根源主要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它造成的人间苦难,那么要消除人们的宗教幻想,就不能靠思想说教,也不能向宗教宣战,而要为铲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因此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只是为了清除幻想,使批判的矛头由“彼岸”转向“此岸”,“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待宗教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完全符合他们作为信仰唯物史观的革命家的身份。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他们吸收当时人类学宗教学的成果,论述了灵魂观念、自然崇拜发生的缘由,论述了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从多神宗教到一神宗教发展的规律,还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述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
当然他们的关注中心,还在阐释劳动异化造成的宗教异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用宗教为自己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早期基督教是群众创造的,并分析了农民战争披上“宗教外衣”的历史复杂现象。
他们对于宗教未来的消亡,提出极苛刻的条件:“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对于宗教观有着独特的态度。
尽管马克思本人对宗教持有批判的立场,但是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排斥宗教存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现实的矛盾和不满。
宗教扮演着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和社会不平等的角色,成为被统治者寄托希望和寻求安慰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作为一种幻觉,使人们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的本质。
2. 宗教观与现代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杂作用。
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心灵安抚、价值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时,仍然寻求宗教的慰藉和支持。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宗教仍然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3. 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无神论与无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彻底消除宗教。
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允许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只要宗教不干涉国家政权,不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4. 宗教观对社会进步的启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是宗教观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道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宗教观中的道德价值,如关爱他人、公义、勇气等。
5. 当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现代社会对宗教持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社会对于宗教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对于迷信和极端宗教活动的纵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要求宗教与社会和谐共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中,宗教仍然以多种形式存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论马克思的宗教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论学说。
基本观点包括: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
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宗教在历史上经历了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宗教的存在有其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宗教是否消亡,不取决于宗教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阶级、国家消亡之后,宗教仍然有可能继续存在。
马克思主义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反对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消灭宗教,认为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宗教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状况和政治使命等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认为在阶级社会,宗教为统治阶级利用和控制,对于被压迫人民而言,宗教具有精神麻醉作用。
同时,他们对宗教在德国农民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一些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
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主义将宗教视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认为宗教是被压迫阶级为了抵抗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在中国,宗教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宗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旨在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价值观相协调,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统一。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1. 宗教是一种人们寻求心灵安慰和寄托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劳动过程中的矛盾,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解脱和反抗。
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寄托和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文化意识形态的性质。
2. 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具有虚幻性,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幻想。
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安慰和无私的情感,但它不是改变社会现实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宗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而宗教则强调个体的超验和救赎。
宗教的个体主义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悖,这就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与宗教适当地进行沟通和调整。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 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中国的宗教传统和信仰多样性,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在中国的地位是合法的,但其发展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协调。
3. 发展社会主义与宗教改革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宗教改革和发展,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割裂和麻醉人们的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科学态度和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强调了宗教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宗教观念的改变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态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本质、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割裂性、麻醉性、精神鸦片、社会政治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重要性、科学态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割裂性和麻醉性,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的批判,以及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和麻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宗教的割裂性和麻醉性,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阶级工具,在社会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宗教在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加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围绕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
宗教的本质在于提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解释,为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依托和精神支撑。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认为宗教是一个社会现象,是由社会、历史和经济环境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宗教不是主要的社会动力,也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相反,它是一种表征和反映社会现象的形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宗教实现了对非物质层面的支配。
马克思认为,教会有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可以通过控制信仰和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施加影响,来塑造社会的精神世界。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和法律制度相对较为薄弱,宗教就成了对社会治理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
例如,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伊斯兰法规定了国家的各种机构和政策。
在美国,宗教群体强大,它们经常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激进主张,如堕胎和同性恋等议题。
其次,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找到慰藉的方式。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很难通过法律等手段得到正义和公正,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痛苦时,往往只能寻求宗教的帮助。
宗教可以为人们和团体提供切实的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面对不幸和挫折。
例如,在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教会组织都开展了宗教仪式,以安抚人民的心灵和情绪。
第三,宗教可以加深社会团结。
社会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而这种团结可以通过宗教来达成。
许多宗教在历史上都被用来塑造团体和社会。
例如,天主教会的教皇可以代表整个基督教界,伊斯兰教中也有专门的宗教领袖和神职人员等。
宗教信仰可以成为团结和协作的枢纽,凝聚人们的共同意愿和福音。
第四,宗教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
教会和其他宗教机构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例如派发食物和衣物等物品,为疾病或残疾的人士提供照顾。
在某些地区,宗教机构还为社区提供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促进社区的协作和发展。
最后,宗教可以作为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尽管宗教通常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宗教运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6、要不倦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 宣传。既然宗教对公民来说是私 人的事情,要彻底实现宗教信仰 自由,那么,无产阶级政党还要 不要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党来说, 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 级政党不仅要保持自己世界观的 纯洁性,还要进行宣传和提高群 众的觉悟,使劳动群众从宗教偏 见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都强调要进行科学 无神论的宣传,向群众说明有神 论的荒谬,说明宗教存在和发展 的根源。
的事情。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5、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 信仰自由。实行政教分离、 宗教信仰自由的口号,在历 史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 建、反宗教的斗争中首先提 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要 求充实了这些口号的内容。 强调:“教会与国家完全分 离, 真正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 有不信教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 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 宗 识、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的起源与存在 教 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 信 理论、观点、原则的总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 仰 基本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党的宗教政 吗 策的理论基础。 ?
2、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 宗教的“左”的做法是对神的唯 一效劳。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 将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的同时, 也坚决反对用“左”的做法对待 宗教。“左”的观点和做法不仅 无助于宗教的消亡,而且只会刺 激信教群众的感情,加强他们的 信仰。正如恩格斯指声疾呼向 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这 样的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 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 段。”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和反映,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探索和寻求。
二、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逃避。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虚构和想象,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臆想和臆测。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和幻想,是人类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避和放弃。
三、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压迫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控制的一种途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方式。
四、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阶段密切相关。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文化表现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思想和信仰。
总之,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宗教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其根源和存在被解释为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和回应,以及社会内在矛盾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对不确定性的寻求安慰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同时,宗教还被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观点是宗教的本质是人产生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它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现实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幻觉,它掩盖了社会矛盾的真相,成为压迫统治阶级利益的保护伞。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可以推动人类从迷信和幻觉中解脱出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是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而不是由于超自然的神灵的干预。
无神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即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通过自然演变和社会进化的。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它批判并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
无神论认为宗教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阻碍,它使人们片面地看待世界和社会,而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无神论相辅相成,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旨在引导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揭示了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对现实社会的幻觉和逃避现实的幌子。
而无神论则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信仰,强调了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
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其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两个方面。
一是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
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在《反社林论》)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
强调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反对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
认为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的原则。
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也提出了要向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总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就其创新性观点而言,可初步归结为以下十个要点: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仅把宗教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中国宗教社会现象具有“五性”或“三性”的观点;2.宗教是人民内部思想信仰的观点,宗教是文化的观点;3.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层根源,在于人们有不能解释和不能解决的思想问题的观点;4.宗教长期性的观点,宗教消亡在阶级和国家之后的观点;5.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6.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的观点;7.在正视宗教中存在消极因素的同时,重视挖掘、运用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的观点;8.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观点,信教群众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的观点;9.强调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的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的观点;10.积极引导宗教爱国爱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说明有关宗教的各种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独特的优点。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宗教就开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提出“人创造宗教说”,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
从克塞诺芬尼到费尔巴哈,历代无神论者在坚持“人创造宗教说”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分别从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等方面对宗教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离开了人的活动,用天命神启之类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揭示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
但是在怎样看待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思想活动等问题上,他们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以犀利的笔锋对宗教作了无情的淋漓尽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环,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傻瓜遇上骗子。
费尔巴哈虽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归结于世俗基础,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心、意志等,他们归根到底都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意识,是在意识之内而不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因此,宗教的本质必须“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②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批判和否定,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自觉代表,是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中,其中最有根据的之一就是以社会历史角度解析宗教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的。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意识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一种虚构的虚幻的神话和迷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宗教的批判,既有理论的方面,又有政治上的方面,这是因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一体推进,把神话与真理、迷信和科学、旧时代和新时代、革命和反动分别对立起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向往高于这个社会、高于这个现实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创造了宗教。
乌提言:“宗教是生产的产物,是人类面对自然活动力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人类意识的一个产物。
在任何时代,宗教都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约束,它具有一定的统治作用。
这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彼此之间都有所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没有自身的物质基础和不存在;它的基础在于宗教信仰的群众,并不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组织、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如占主导的生产方式,都是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更是宗教在社会生活活动中所具具有名副其实的力量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阶级观念、一种道德准则,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被当成一种合法的政治派别,它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影响。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必然是要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变成过时的思想形态,被取代的。
这是因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日趋尖锐,无产阶级革命日益生猛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最终会取代宗教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会计学院注册会计是专门化三班32010041530 李桂莲
内容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论述,随着宗教的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也有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其简要分析。
最后对宗教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正面评价。
自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宗教起源、本质以及社会作用的科学的探索。
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至高的神佛的崇拜,而是以人类认知、社会功能的角度上对宗教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研究。
我们说在18、19世纪一些无神论者,如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之前,人们对宗教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的本身,即它自身的内容。
他们所阐述的只不过的是针对于教义、神的启示、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宗教仪式和戒律更加详细的解释。
在那一时期,神的存在、宗教的起源与本质,从来不是神学家们和经院学者们所讨论的主题。
而狄德罗、费尔巴哈等人的贡献就在于:他们站在人类认知的角度上,即宗教的思维形式,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根源与本质并做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这一进步使人们对宗教的研究从仅仅局限于其内容上升到了对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宗教的思维形式研究的高度。
可以说,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宗教学它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理论和宗教学说这才真正诞生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被称为世上唯一科学的宗教观,“它将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原理彻底贯穿在社会历史领域,对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
从而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马克思将宗教这一上层建筑的范畴归于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即宗教的最初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始人在物质生活中见到的不可理解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在常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在原始人间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简单的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格化,从而在原始人脑中出现了万能的神并加以崇拜。
马克思的理论本来颇为精彩,可惜的是,后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神秘感时将其简单的归为人类对危及自己的自然力量的恐惧,这就造成了他们攻击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的口舌。
他们割裂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另一因素——正像亚理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求知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本身就有探索和研究未知的、神秘的世界的本性,这种本性并不因为人类知识的多少而有区别,人类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世界以及宇宙的本质本身就是无可非议的。
正如原始人用他们的知识将世界描述为神的创造,而现代的人们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的起源一样。
这两种探索动机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受了人类渴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求知的本性的引导。
而当知识不足时,人们通常会用先验的抽象思维来弥补,否则的话,人类会对自己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感兴趣,而不对自己的抽象思维加以运用,人类就不会是拥有求知性的人类,而真正的知识也无法获得。
一般来讲,对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研究,正是宗教和哲学的领域。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
恩格斯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只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世界是唯物的客观的,不可能有超越自然力量的神存在。
我认为,所谓的幻想,用另一个概念代替似乎更为合适,即经过“简单思维的感性认识”。
大自然给原始人类呈现出的表象,经过人们的直观,被深藏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已经开始学会运用思维,古人们开始运用自己仅有的知识解释世界——这正如现代的人们运用科学解释世界和宇宙一样——而对于那些只掌握着少的可怜的知识的古人来说,这种解释必然会偏向目的论的解释,即通过超人间的神来解释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影响的论述,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宗教的世界观对科学世界观的阻碍作用,这一点就是上文提到的宗教和科学存在着先天矛盾的问题。
第二,宗教对人民群众的“麻痹”作用(或者说精神安慰的作用),反过来也可说是统治阶级制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
而后的两个功能都是比较正面的,第三个是宗教的道德的约束功能,第四个是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和日益完善的过程。
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集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成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直接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科学论断,以及中央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从而有助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条主义理解,有助于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名下的某些模糊观点。
诸如片面地把宗教归结为政治性意识形态的观点,把宗教“鸦片论”等同于“毒品论”的观点,认为宗教将在短期内消亡、消灭的观点,等等。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有助于提高宗教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认识,消除种种疑虑,甚或对立和紧张,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身宗教信仰的认识,使其发扬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积极因素,自觉限制与消除不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消极因素,进而推动宗教自身的良性的、健康的发展。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制定合乎国情、教情的宗教政策和合乎宗教特性的、规范的宗教行政管理工作法规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表明,凡是执行符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的开展就顺畅、稳健,宗教生活就正常、适度,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就协调、适应;反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视宗教为落后、反动的代名词,为异己力量,欲一举消灭之,其结果是,不仅使宗教界遭受劫难,而且也必然遭到反弹,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融洽与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尤其是其中的适应观,涉及了宗教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即宗教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宗教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即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的关系、不同的有神论者即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关系等广泛领域。
我们认为只要遵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社会各界也都做出自觉的努力,就一定会大大增强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发展和进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座里程碑。
可以预期,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根据时代的发展、宗教的演化和宗教工作的新鲜经验,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宗教理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做出新贡献。
根据以上论证,宗教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还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尤其对社会的发展。
而且随着漫长的发展,宗教已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和文化,它已没有了消亡的必要。
科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们对宗教的狂热,但是宗教在精神范畴还是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宗教的功能在今天已经做出了转变,它不会因为人的知识的增长而消亡,也不会因为阶级的消亡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