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管理学重点知识
![环境管理学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499b8c149649b6648d74728.png)
第一章1、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1年,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组织环境污染治理为中心。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6、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7、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8、环境管理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范围划分: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性质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5、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6、三种生产的关系:7、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1、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环资委)。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电力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80b4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2.png)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上海电力大学第一章测试1.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的资源是()。
参考答案:专有资源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参考答案: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3.目前,虽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但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
()参考答案:错4.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可更新资源。
()参考答案:错5.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可以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
参考答案:null第二章测试1.如果一个买者对一辆新车的支付意愿是20000美元,而他实际以18000美元买到了这辆车,他的消费者剩余是( )。
参考答案:2000美元2.消费者剩余等于( )。
参考答案:支付意愿减去市场价格3.供给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4.需求规律说明()。
参考答案: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5.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参考答案: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6.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决策信息不全;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体制障碍7.下面哪一项是市场失灵的原因()。
参考答案: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外部性8.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是( )。
参考答案:城市广场;国防;海洋第三章测试1.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参考答案: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2.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参考答案: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3.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参考答案:生产契约曲线4.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参考答案:选项均正确5.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0406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9.png)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第一章: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起源1.1 古希腊文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城邦制度和经济生活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兴起1.2 古罗马文明兴起和扩张罗马经济和社会结构法律、道路和水利工程1.3 早期基督教和日耳曼民族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定居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2.1 封建制度的形成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庄园经济和农业生产封建主和农民的关系2.2 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市民商业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货币和金融制度的变化2.3 教会和宗教生活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宗教生活和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和信仰的多样性第三章:近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3.1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科学革命的突破和影响艺术、文化和艺术的赞助3.2 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贸易和殖民扩张的影响3.3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主张宗教和政治的冲突和变革第四章:现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4.1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进程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工业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和人口增长4.2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领土扩张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的发展4.3 社会福利和劳动权益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劳动权益的争取和工人运动社会保障和福利国家的发展第五章:当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5.1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欧盟的政策和机构5.2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影响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数字化的影响和挑战5.3 社会多元化和文化交融移民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种族、宗教和文化冲突包容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第六章:西欧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合作6.1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欧经济全球化对西欧经济的影响欧洲企业的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与西欧经济的互动6.2 西欧的区域合作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联盟的成立欧元区的形成与欧元的发展6.3 西欧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英国脱欧对西欧经济的影响欧盟内部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应对全球化的策略与措施第七章:西欧社会的演变7.1 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业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形成城市化与人口流动7.2 福利国家的建设福利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保障与公民权益的保障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7.3 知识经济时代的西欧社会知识经济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第八章:西欧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8.1 西欧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宗教对西欧文化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8.2 西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殖民扩张与文化交流移民潮对西欧文化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欧文化交流8.3 西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第九章: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9.1 从君主制到民主制君主制的兴衰与改革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权力制衡与政党制度9.2 欧盟政治制度的特点欧盟的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欧盟成员国间的政治合作欧盟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9.3 西欧政治制度的挑战与改革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政治极化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挑战应对危机与提升治理能力第十章:西欧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10.1 西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0.2 西欧环境政策的主要内容空气质量管理与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10.3 西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政策的挑战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公民参与与环境意识的提升第十一章:西欧的教育与科研11.1 西欧教育体系的特点普及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优化教育制度的国际化与比较教育11.2 西欧科研创新的优势科研机构的布局与实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国际合作与科研交流11.3 西欧教育与科研面临的挑战教育质量的regional差异与改进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二章:西欧的医疗保健体系12.1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的基本架构医疗保健体系的组织与管理医疗服务的内容与标准医疗保健体系的投资与成本控制12.2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的优势与特点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分布医疗保健体系的国际化12.3 西欧医疗保健体系面临的挑战人口老龄化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疗保健体系的可持续性医疗技术的创新与伦理问题第十三章:西欧的社会保障与福利13.1 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演变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13.2 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优势与挑战福利国家制度的社会效果福利国家制度的财政负担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与调整13.3 西欧社会保障与福利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创新社会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应对社会变化的策略与措施第十四章:西欧的性别平等与就业14.1 西欧性别平等政策的演变性别平等观念的兴起与发展性别平等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性别平等政策的成效与挑战14.2 西欧女性就业现状与问题女性就业率与职业发展女性在特定行业中的地位与权益女性面临的职场歧视与解决途径14.3 西欧性别平等与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性别平等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女性在职场中的领导力与发展应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五章:西欧的城乡发展差异15.1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表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15.2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城乡发展差异的历史渊源城乡发展差异的政策制度因素城乡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15.3 西欧城乡发展差异的应对策略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起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社会、近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现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当代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等章节重点解析西欧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主要事件和影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e6811987c24028915fc382.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中研究文章和期末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微观经济学第十章
![微观经济学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14857c53312b3169a451a465.png)
Q
“传统公司”和“绿色公司”的短期
微观经济学
§10-2 外部性与环境经济
四、解决外部性的措施
政府的税收(庇古税)和补贴
罚款 确定所有权 合并企业 政府规制 公众参与
微观经济学
根据最优污染程度,如果企业的污染超出这一标 准,政府将予以重罚,处以高额罚金。 对污染企业收费的办法控制企业的污染,使其污 染量符合社会最优标准。污染费是按照平均每 一单位污染量征收的。
二、投票悖论 假设甲乙丙三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有如的偏好排
序 :甲(A > B > C)
> B)
乙(B > C > A)
丙(C> A
三个社会偏好次序——(A > B )、(B > C )、(C> A )
(矛盾)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非独裁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 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即满足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偏好选
1、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
2、供给上不具有竞争性
微观经济学
边际成本为0
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 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 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 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 非排他性是指很难或禁止他人不付代价消费该种 产品。非排他性表明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 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非常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
牛群数量(头) 1 2 3 4 5 6 边际成本 (万元) 1.0 1.05 1.15 1.3 1.5 1.75 养牛人的边际收益 (万元) 2.2 2.1 1.95 1.75 1.5 1.2 菜农的边际成本(损失) (万元) 0.36 0.38 0.41 0.45 0.5 0.56
微观经济学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fe17e848762caaedd33d469.png)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2.经济刺激措施 2.经济刺激措施
概念: 概念:经济刺激措施是指政府利用经济手 段来引导或抑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市场行 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为,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内容: 内容: 保险 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 标志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3.综合污染防治措施 3.综合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四节 国际环境责任和争端的解决
一、国际环境损害与国际责任 二、国际环境损害的赔偿 三、国际环境环境争端的解决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一、国际环境损害与国际责任
国际环境损害: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 国际环境损害:是指在国际环境领域,由于人为的 原因造成的有形的跨界损害,包括对别国领土或管 原因造成的有形的跨界损害, 对人、 环境的危害 辖或控制地区明显的对人 财产或环境的危害, 辖或控制地区明显的对人、财产或环境的危害,包 括为遏制或减少此类活动的损害性影响而采取的防 范措施的费用 费用。 范措施的费用。 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指国家应对其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承 担国际责任。 担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的形式:终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 国际责任的形式:终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 补偿、道歉、保证不再重犯和国际求偿。 补偿、道歉、保证不再重犯和国际求偿。
(1)环境要素
•国家管辖内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内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外的环境与资源 国家管辖外的环境与资源
(2)行为
第十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四、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 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萌芽时期 1. 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 萌芽时期 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2. 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发展时期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发 3.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发 展活跃时期, 展活跃时期,框架基本形成 1992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 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继续发展时期 4. 1992年里约会议及其发展 继续发展时期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0ca1715acfa1c7aa00cc54.png)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各国相继指定了污染控制为主的法规,要求工矿企业在限定时间内达到环境标准,美国把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称为__________模式。
答案:命令-控制
3.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等法律文件,标志着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开展。
问答题
1.简述现阶段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的挑战。
参考答案:
①废弃物排出后的净化、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对于一些微量污染物的去除,需要投人相当量的新物料和能耗。在生产这些物料过程中又将产生新的污染,而且其资源消耗大大超过实际产生的效益。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习题
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污染预防的内容是___________。
A.材料替代B.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C.生活垃圾外运D.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参考答案:C
2.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相关方不属于我们公司所管辖的范围,因此在进行环境管理工作时可以不用考虑
B.应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相关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答案: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6.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中的第二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答案:三同步三统一
7.国务院还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排放者实行收费,
答案: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
4.鉴于基于末端控制的环境刮泥模式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__________的重点转向以_________为主,提出了___________的概念和相关政策。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知识点归纳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3d6485308a1284ac8504390.png)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知识点归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纵横全图的经纬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科学内涵:(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https://img.taocdn.com/s3/m/0b7aacd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b.png)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第十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及公众参与
![第十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及公众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3eb6ad37376baf1ffc4fad8f.png)
第十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及公众参与【知识目标】1.一般性了解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方法。
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要求及做法。
【能力目标】能够按照相关要求,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工作。
第一节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一、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概念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概念也称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就是要估算某一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分析(即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这里,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成本;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衡量因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可行性判定的重要依据。
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必要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影响评价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还必须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将其纳入各种开发活动的管理体系中考虑。
具体而言,就是在项目投资、区域开发或政策制定中对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以此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判断,从而确定这些活动能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中体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到环境资源的作用,因此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要想真实地反映国民则富的状况,就必须对现有的困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将环境资源的变动状况综合地反映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
而只有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货币化估值,才有可能用货币价值这一共同的量度将环境资源与其他经济财富统一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经济损益分析,将会有利于推进把环境核算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巾的进程。
第十章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
![第十章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b0fbb970e2bd960590c67770.png)
• 本章小结
– 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增加,超过环境自 净能力,将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水体污染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化与环境变化 (二)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 3. 中国城市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 4. 中国城市化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环境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中的环境保护机制 (一)城乡一体化中环境保护机制的特点
二、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质量提升 (一)人口质量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 预期寿命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 经济增长 – 人口出生率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中的就业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对就业的影响
– 城乡一体化对劳动力就业市场效率的影响 – 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农村居民迁移进入城市对城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中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城乡结构与人口迁移流动规律
(三)中国人口城乡结构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趋势
1.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及人口迁移趋势
– 第一阶段:1978—1982年。没有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城市 化水平上升较慢。
– 第二阶段:1983—1988年。人口转移加速,“民工潮”随之出现 。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
• 2. 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及迁移流动的相关理论
(1)刘易斯模型 (2)费—拉模型 (3)乔根森模型 (4)人口迁移阶段论 (5)推拉模型 (6)托达罗模型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16d8d1bb4cf7ec4afed03e.png)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新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全球性的贸易体系。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2.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②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
③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更大变化,一个重要趋势是:从生产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发展。
3.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开始发展起来,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发展更快,特别是二战之后国际化进程更迅速。
(1)生产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2)资本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
资本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4.国际金融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资本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
![《经济法概论》第十章 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011dbd5901020206409c64.png)
第十章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1、下面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A、水B、土地C、地热D、铁答案:D2、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称是指()A、自然资源B、自然资源法C、环境保护法D、矿产资源法答案:B3、资源自然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矿藏、水流、海域等归国家所有,体现了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中的()A、综合利用和多目标开发的原则B、统一规划和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C、重要自然资源公有原则D、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答案:C5、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重要自然资源公有B、综合利用和多目标开发C、统一规划和因时因地制宜D、损害担责E、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答案:ABCE6、自然资源的基本原则包括()A、重要自然资源公有原则B、综合利用和多目标开发原则C、统一规划和因地因时制宜原则D、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E、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答案:ABCDE7、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有。
答案:1、重要自然资源公有原则。
2、综合利用和多目标开发原则3、统一规划和因地因时制宜原则4、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5、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原则。
8、《物权法》规定,海域属于()所有A、国家B、集体C、私有D、国家或集体答案:A9、自然资源流转的原则是()A、促进流转和有限流转B、促进流转和无限流转C、开放流转和有限流转D、促进流转和开放流转答案:A10、自然资源流转的法律形式表现为()A、转让B、交易C、合同D、开发答案:B11、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征收自然资源税二是收取()A、自然环保费B、资源资源费C、自然利用费D、资源消耗非答案:B12、下列自然资源,既可以属于国家所有,也可以属于集体所有的是()A、矿藏B、水流C、海域D、滩涂答案:D13、在下列各种自然资源中,专属于国家所有的是()A、土地B、森林C、矿产资源D、草原答案:C1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只能属于国家所有的是()A、草原B、土地C、矿藏D、森林答案:C15、根据我国自然资源许可制度,采矿许可证属于()A、资源开发许可证C、资源交易许可证D、资源进出口许可证答案:A16、根据我国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土地使用证属于()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利用许可证C、资源交易许可证D、资源进出口许可证答案:B17、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证属于()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利用许可证C、养殖许可证D、资源交易进出口许可证答案:D18、捕捞许可证属于()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利用许可证C、养殖许可证D、资源交易进出口许可证答案:A19、下列选项中,专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是()A、森林、草原B、矿藏、森林C、矿藏、水流D、荒地、滩涂答案:C20、下列自然资源,既可以属于集体所有,也可以属于国家所有的是()A、矿藏B、森林C、海域D、水流答案:B21、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得由集体所有的是()A、水流B、土地C、草原D、滩涂答案:A22、依据我国自然资源许可制度,养殖许可证属于()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交易许可证C、资源出口许可证答案:D23、从实施管理的范围的角度,自然资源许可证可分为()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管理许可C、资源利用许可证D、资源交易进出口许可证E、资源回收许可证答案:ACD24、简述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b625d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b.png)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学会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并能较系统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绿色GDP核算、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环境税、循环经济、土地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文件相联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重、难点提示(1)经济学观点的环境反思;(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2.重、难点提示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5学时)1.教学内容(1)一般产权理论(2)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3)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4)资源产权的基本分配(5)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2.重、难点提示(1)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2)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模式;(3)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十章水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十章水资源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0faeba0242a8956bece463.png)
水资源的特点
• 今天的水资源属于经济物品。
• 历史上,水资源曾经被认为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但在今天的中国,水资源 的稀缺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 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来说,水资源是一 种不可替代的资源。运用价格机制调节 与生存有关的对水的需求会受到较多限 制。
2020/3/4
• 灌溉技术带来的影响。可以表示如下。
2020/3/4
19
农业用水与灌溉技术选择(续)
• 假定某一农场只生产一种农作物,且具 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该农场可 以在两种灌溉技术之间进行选择。一种 是传统的技术,用i=0来代表;另一种是 现代的,用i=1来代表。
• 令q代表单位面积产量,e代表有效用水 量(即农作物根系实际吸收的水量), 则单位面积的生产函数为
• (10-16)式中,P是农作物价格,v是根据zi 征收的排污费,则i灌溉技术条件下最优 用水量为
2020/3/4
27
农业用水与灌溉技术选择(续九)
• Pf’(hi(α)ai)* hi(α)=w+v[1-hi(α)] (10-17)
• (10-17)式表明,i灌溉技术条件下单位灌 溉用水量的边际产值等于水价加灌溉用 水量的边际环境成本。在灌溉技术既定 的条件下,用水需求随农产品价格的上 升而上升,随水价与排污费的上升而下 降。
• 推论:不仅缺水地区要实行有利于节水 的经济政策,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为防止自然水体富营养化也需要实行有 利于节水的经济政策。
2020/3/4
18
农业用水与灌溉技术选择
• 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与漫灌)是利用 水自身的重量,通过水位差使得水流向 作物。现代灌溉技术(如喷灌与滴灌) 使用能源与设备,通过增加灌溉次数与 减少每次用水量的办法,减少灌溉过程 中的渗漏与流失。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36c517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b.png)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笔记本书是由托马斯•戴伊编著的, 他是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教授和专家, 曾执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多所大学。
美国因为其国家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行政的发展也一直遥遥领先, 出现了很多对政治十分有造诣的政治学家。
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 《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 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蜥的工具。
本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 结合众多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
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 而这八种模式也是在其他各大行政书籍中经常提及的。
1制度主义模型2利益集团模型3过程模型4精英模型5理性主义模型6公共选择模型7渐进主义模型8博弈论模型所有的模型和工具都不是万能的, 只能起到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都必须要求决策者灵活机动, 随机应变, 更具环境要求制定出合适的计划。
整本书的编书框架及其思想我认为是总分结构第一章政策分析: 政府行为, 原因和结果第二章政治模型: 思考公共政策的工具第三章政策制定过程: 决策行为前三章从宏观的角度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政策和政治的有关模型。
第一章就提出思考, 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
然后又提出,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可以使政策更加科学化, 提供建议或咨询, 并且从政策的分析中探究到政策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章就是之前我所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政治模型, 其中比较经常提及的有, 利益集团模型, 精英模型, 理性模型, 和公共选择模型。
利益集团模型说的是每一个利益团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 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要与其他的利益团体相互作用, 政策是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英模型说的是, 一个国家是占少数的精英更具有政治上的发言权话语权并且享有国家较多的利益。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04734e4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6.png)
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 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过立法 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 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 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 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 的。
第四节 美国的经济滞胀
一、滞胀的概念 所谓 “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 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 (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 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 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二、经济滞胀的表现
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 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 发展。
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 征;而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 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 霸权的国际宪兵。
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政策,都是美国统治阶级在 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 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 济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起在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它是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 刺激总需求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势必带来了70 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这表明新政式的改革 已经走到了尽头。
一、“新边疆”政策的内容
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从广义角度说包括对内和 对外政策两个方面,对外方面涉及粮食用于和 平计划、争取进步联盟政策、和平队计划。这 里主要论述国内新边疆政策。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8551ede6f1aff00bed51e49.png)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第一部分 课程综述一、课程设置学时与开设学期环境经济学计划学时54学时,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二、课程设置目的环境经济学是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门 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环境 经济学理论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环境经济学为其他相关学科(如 环境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
通过本课程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掌握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
四、相关课程的衔接1、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政治经济学》、《环境科学基础》等。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各专业相关的专业课,例如《环境管理学》、《企业 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等。
五、课程学习要求1、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经济问题。
六、考核方式考核包括三部分:(1)理论知识考核:理论教学采取闭卷考核方式、占总成 绩的70%;(2)应用能力考核: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或报告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占20%;(3)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占总成绩的10%。
七、授课计划分配表章 课时 说明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三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6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五章、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六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6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第七章、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 5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八章、绿色GDP 3 安排0.5学时案例分析第九章、循环经济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5 安排1学时讨论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投资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十二章、排污收费 5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 第十三章、排污权交易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二部分 环境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理解环 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掌握环境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775b4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3.png)
3、上海节能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节能折合原则煤140万吨, 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已降至1.07吨原则煤,远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吨原则煤)。综合能源消 耗比1990年下降了近75%,实现了总能耗增长 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旳目旳。
瑞典将“生产者责任制”作为建设一种生态和环境可连续发展 社会所尤其制定旳法规。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 任制”旳原则措施,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 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 求进行分类并把它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同年,瑞典议会经过 了有关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旳“生产者责任制”法规。其后, 汽车和电子电器旳生产者责任制法规也都在《环境法》基础上 相继出台。生产者对其产品被消费后要继续承担环境责任,污 染者必须付费。
模式: 资源开采
产品制造
废物排放
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消费
自然界
来自大自然旳警钟-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旳马斯河谷工业区,因为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对人体造 成综合影响,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初该市旳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旳汽车 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 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长。
环境库兹涅兹理论
环境污染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倒“U”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环境经济政策类型 资源税 差别税收 环保投资渠道 生态环境补偿费 财政补贴 信贷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资源核算 污水排污费 二氧化硫排污费 超标排污费 排污许可证交易 废物回收押金制度 污染责任保险 生活污水处理费 污染赔款、罚款
实施部门 税收部门 税收部门 计划、财政、环保、金融 财政、环保 财政、环保 环保、金融 计划、环保
包括排污费、使用者费、资源(环境)补 偿费等;
类型
范围
⑥ 金融手段
⑦ 财政手段 ⑧
责任赔偿
⑨ 证券与押 金制度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来自、优惠贷款、商 业贷款、环境基金等
包括财政拨款、赠款、部门基金、专项 基金等
包括法律责任赔偿、环境资源损害责任 赔偿、保险赔偿等
包括环境行为证券、废物处理证券、押 金、股票等
自愿协商
消费者需求
对话
二、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手段是经济外部性问题的有 效途径,道理如图所示。
成本/效益 MB
MSC MPC+t MPC
Q*
Q
产量(排污量)
图1 经济机制对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排污)的影响
结论:
通过经济手段(如税收)能刺 激企业消减排污量
环保 环保 环保 环保 物资部门 金融、环保 城建、环保 环保
开始时间 1986 1984 1984 1989 1982 1995 不详 1991 1992 1982 1987 不详 1991 1994 1979
实施范围 全国 全国 全国
广西、福建、江苏等地 全国 全国 不详 全国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节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环保靠政府
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必须依靠政府. (1)环境保护领域,市场失灵非常突出; (2)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3)环境保护事业涉及面广。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 利茨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 拉斯.斯特恩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
(2)制定环境政策是政府保护环境的重要职责
年代 环境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 命令—控制手段
污染治理 法规
单一介质 增长极限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市场手段
混合途径
预防和防止
长远规划
法规改革
可持续发展
环境税费
法规与经济措施
可交易许可证
寿命周期分析
定价政策
污染预防与控制
多介质
七、环境经济政策的优缺点
1.优点
灵活性。允许污染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方式达到规 定的标准,如交排污费、购买排污许可证、投资 治理污染等。 提供经济刺激 筹集专项资金
七、环境经济政策的优缺点
1.缺点
环境效果的不确定性 经济手段存在政治障碍。例如会增加市场主体的 成本开支,容易引起产业部门、政府部门及公民 的反对。
四、影响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1.政策的可接受程度 2.体制变革的可行性 3.公平性的考虑 4.政策的执行成本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五、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外部条件 1.完善的法律制度 2.竞争性市场存在 3.实施能力的支持 4.政府行为的合理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六、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1.环境资源核算政策 2.财政政策 3.信贷政策 4.环保投入政策 5.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2)以市场为为基础,注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 变市场信号,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 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模式,不需要全面 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政策执行成本低,管理 灵活。
(3)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 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环境管理更 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 水平的政策对象。
4.环境经济政策适用的领域主要包括: ①污染控制; ②自然保护; ③资源利用; ④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 ⑤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 ⑥生产和消费。
二、环境经济政策的功能
1.行为激励功能 2.筹集环保资金功能 3.资金配置功能
三、影响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1.政策的可接受程度 2.体制变革的可行性 3.公平性的考虑 4.政策的执行成本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管制手段与经济手段的比较
比较项目
管制手段
经济手段
企业自主性 政策灵活性 经济激励性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执行成本 环境效果 筹集资金 政治障碍
较大
较小
确定
不确定
不能
能
较弱
较强
适用体制
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八、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1.实施情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 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1)财富的公平分配;
(2)纠正市场失灵;
(3)解决外部效应;
(4)提供公共物品;
(5)提供社会有益的需求。
2. 政府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1)“环保靠政府”的理解的具体理解
不等于政府包揽环境保护的一切活动 指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政府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教育手段保 护环境;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组织协调,强化市场主体的 环境保护
(4)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 资金不仅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 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3.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类型 ① 明晰产权 ②
建立市场
③ 税收手段
④ 收费制度
范围
所有权、使用权和开发权的明确 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可交易的环境
股票等
包括污染税、产品税、出口税、进口税、 税率差、资源税、免税等
第二节 环境经济政策
一、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
1.环境经济政策:
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 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 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或消除污 染行为的一类政策。
2.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利益刺激因素, 借助市场机制纠正环 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成本/效益
MB MB+t
MPC
Q*
产量
图2 经济机制对企业外部经济性(植树造林)的影响
结论:
经济手段(如补贴)能够有效 地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地从事有利于 环境保护的活动
二、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调查表明公众与专家认为应提高环保投入 •环保投入应以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主,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 •通过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推进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