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搭配艺术(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搭配艺术(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概述

一.教学目标:1.理解服饰的含义以及发展的历史。

2.明确在当今社会中服饰搭配的重要性。

3.掌握服饰搭配艺术中的内容与要素。

4.了解服饰搭配过程中应遵循的美学法则,并学会怎样把形式美的法则

运用到服装的搭配中去。

二.教学重点:掌握服饰搭配美学法则,了解服饰搭配中的要素。

教学难点:服饰搭配中没学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课时:4课时

四.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服装图片资料

2.学生:资料收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服饰的内涵

一、服饰的相关含义

1、服饰的含义

(1)狭义的服饰是指附着于服装之上或为服装主体进行搭配、修饰的装饰物的总称。

(2)广义的服饰是指服装与饰品,即穿着者及配件的总称。

2、服饰搭配

服饰搭配是指着装构成中上装与下装、里装与外装、衣着与装饰物在材质、色彩、款式、风格方面的组合关系。

3、服饰形象

服饰形象是通过服饰之间的搭配与组合,注重于着装者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形成统一与融合的关系,从而增强服饰造型的魅力,给人视觉以舒适感和美的享受。

二、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

1、先秦时期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广为盛行,“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2、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4、隋唐五代的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5、宋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宋代衣冠服饰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比较素雅,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宋代男子服装以襕衫为主,为百官公服。首服主要是由隋唐时期的幞头演变而来的帽子,有“直脚”、“曲脚”、“交脚”等制,而一般文人儒生则又恢复古代的幅巾。宋代妇女,上衣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等形制。背子在宋代男女皆穿,而尤盛于女服之中。以直领对襟为多,中间不施衿纽,长度多过膝。下裳多为裙,时兴“千褶”、“百迭”裙,裙幅多在六幅以上。另外也穿裤。妇女发髻以高髻为尚,常高逾尺,一般掺有假发或用假髻,另有“冠梳”习俗。宋代妇女仍饰面妆,但程度不及唐。因为缠足之风盛行,故多穿鞋。辽代契丹服饰,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长袍一般左衽、圆领、窄袖,袍上由纽袢,袍带系于胸前下垂至膝。男子袍内着衫袄,领露于外,穿裤,裤管放于靴筒之内;女子袍较男子的长,袍内着裙,女子亦着长筒靴。辽代除皇帝和大臣可戴冠帽及裹巾外,其他中下级官员和平民百姓均不可私戴,只能科头露顶。男子多髡发,妇女也有作髡发者,还有高髻、双髻、螺髻等髻式,或有披发者。金女真族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鹘带,脚著乌皮靴。因女真族属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所以服装多用环境色。材料多采用皮毛,以挡御寒冷。年轻女子喜穿黑色、紫色或绀色的团衫,其制为直领、左衽。下穿黑紫色襜裙,裙上绣全枝花纹,并施以数道折裥。腰间则用红黄巾带系扎,双垂于足下。金代男子辫发垂肩,女子辫发盘髻,耳垂金银玉首饰。元代服装,也以长袍为主,其样式较辽制为大。男子公服多从汉俗;燕居穿“辫线袄子”;内廷大宴,上下都穿织金织物——“纳石失”制成的质孙。元代汉族男子的巾帽,公服多用幞头,平民百姓多用巾裹。蒙古族男子则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

帽”,或戴棕帽及笠帽。蒙古族人辫发的主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头发编成辫子,结环下垂至肩。蒙古妇女服饰,亦以袍服为主,多左衽,袖口较为紧窄。下体则穿裤,无腰无裆。贵族妇女戴“顾姑冠”。汉朝妇女仍以襦裙为主,多梳发髻,很少戴冠。这时的鞋履,汉朝仍采用唐宋遗制。北方少数民族,不分男女,多穿皮靴。

6、明代时期服饰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7、清代时期的服饰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清代服制改变,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