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法

合集下载

监督法讲义

监督法讲义

监督法讲义2006年8月27日下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这部从1986年开始酝酿、历经六届至十届共五届全国人大、20年时间的人们关注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155票赞成,1票反对,5票弃权的高票获得通过。

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次通过的监督法共九章,四十八条。

对于监督法出台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是这样强调的:“制定监督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健全人大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立法背景高票通过《监督法》彰显人民的期盼。

时下,不少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不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拆迁补偿等存在问题也是困扰人民群众的老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每当一宗重大安全事故出现,尽管相关官员都会发出加强安全监督的声音,但事后人们在分析新出现的事故原因中,又往往找得出监督失位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为民主政治一项重要内容的监督,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监督,虽在探索中加强,但并不尽如人意,仍然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作为监督最高层次的人大监督,但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法律规定,因而显得相对薄弱。

为此,在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上,许多代表都提出议案,要求制定一部人大的监督法。

二、立法经过从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到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历次全国人大会议都有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制定监督法的议案,共计222件,参与联名代表共计4044人次。

中央领导中最早提出搞监督法的是彭真,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的是江泽民。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提出,要对监督法展开研究,并率人亲赴山东,展开了监督法起草工作的第一轮调研。

监督法共分9章48条

监督法共分9章48条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释义内容:【释义】 本条是关于就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规定。

各地开展工作评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开展评议之前,对评议部门的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视察、检查、调查、座谈等形式掌握被评议单位的情况,使评议更有针对性。

监督法总结各地开展评议工作的经验,将这一做法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这也是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发展。

视察是人大代表了解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

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

按视察的内容,视察可分为全面视察和专题视察。

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视察,就属于专题视察。

视察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

专题调研是人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一种新的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一般在年中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研报告,送常委会办事机构处理。

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视察或专题调研,丰富了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您好!没有登录不能查看法规全部内容! 如果您想继续查看,请登录 或注册成为会员!联监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在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又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责做了明确划分。

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

这与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相互掣肘有本质区别。

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解读

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解读

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解读摘要:一、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概述1.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定义2.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作用二、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1.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主体2.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对象3.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方式三、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内容1.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的监督2.人大常委会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3.人大常委会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四、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意义1.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促进国家机关工作的改进3.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廉政意识正文: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法律,对于维护国家法制、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法律。

一、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概述人大常委会监督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

它对于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促进国家机关工作的改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廉政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1.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国家机关工作进行监督。

2.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对象是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

这些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

3.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提出询问和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罢免和撤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内容1.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的监督。

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确保法律法规符合宪法规定和实际情况。

2.人大常委会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

人大常委会有权听取和审议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3.人大常委会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2003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

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二款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第四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受法律保护。

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督管理机构第八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监督法的七种方法

监督法的七种方法

监督法是规范和保障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其七种方法包括:1. 听取汇报:监督机关可以通过听取被监督部门的工作汇报,了解其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 查阅资料:监督机关可以通过查阅被监督部门的相关资料,如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了解其工作情况和工作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实地考察:监督机关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被监督部门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情况,了解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 民主评议:可以通过对群众的调查问卷、座谈会、网上评议等方式,了解被监督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5. 专项检查:可以对被监督部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专项检查,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6. 督促整改:对于发现的问题,监督机关应当及时督促被监督部门进行整改,并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7. 责任追究:对于违反监督规定或者拒不整改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以保证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上七种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可以全面了解被监督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机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运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被监督部门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不得干涉其正常工作,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2. 应当注重与被监督部门的沟通和协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工作。

3. 应当注重与其他监督机关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

4. 应当注重对监督工作的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水平。

总之,监督法七种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以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监督法

监督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八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自-认真学习《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

自-认真学习《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

认真学习《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毛超峰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提高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级政府,作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对象,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必须认真学习《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接受人大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监督法》,并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

首先,接受人大监督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政府不仅要接受党委的领导,而且要对人大负责。

人大和政府的关系,就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为人大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

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认识到,执行人大的决议就是顺应人民的意愿,接受人大的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人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

其次,接受人大监督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的需要。

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负责管理经济社会的具体事务。

要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决策和工作失误,确保行政行为公正、公平,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监督,特别是人大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人大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和支持我们更好地履行职责,是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政府工作之所以能够有效推进,无不得益于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全市改革发展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结着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心血与汗水。

第三,《监督法》对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督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监督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监督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监督法是指对国家机关、公务员及其他行政执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监督法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最近一次监督法的修订主要内容如下:一、强化对公务员的监督和管理。

新修订的监督法规定,公务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尽职守,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公务员从事非法活动。

加强了对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和失职失职的公务员进行奖励或处罚。

二、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新修订的监督法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公开行政行为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行政机关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自查机制,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平正义。

三、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新修订的监督法规定,对利用职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腐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的反腐倡廉机制,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格监督和调查,确保公务员廉洁奉公,依法履职。

四、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

新修订的监督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了解政府和公务员的工作情况,监督其行为,对行政行为有异议或投诉的,应当依法提出并及时得到回复。

加强新闻媒体对政府和公务员的监督报道,加大对失职失责行为的曝光力度,促进社会舆论监督和参与。

五、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新修订的监督法规定,公务员应当接受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建立公民教育基地和职业道德示范单位,倡导全社会共同呵护监督。

以上是关于监督法修订的主要内容,通过不断完善监督法,加强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的监督和管理,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营造廉洁高效的社会环境。

【字数:516】第二篇示例:监督法是国家对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法律。

监督法的历史意义

监督法的历史意义

监督法的历史意义监督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在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方面,作了许多制度性的创新,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

第一,《监督法》创设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制度。

此次《监督法》从保证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出发,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

为了保证各级人大常委会能够及时了解重大问题,并对“一府两院”在重大问题上作出的决定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监督,《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第二,《监督法》建立了委托执法检查制度。

现行宪法以及有关的组织法都对各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执法检查制度。

此次《监督法》从目前我国各级人大的工作体制现状出发,为了保证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实效,不仅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情况的执法检查制度,而且还根据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委托执法检查制度。

第三,《监督法》确立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撤销下级人大常委会及同级政府的决议、决定和命令的立法监督制度。

此次《监督法》弥补了在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中的立法缺陷,在第2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做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做出具体规定。

第四,《监督法》建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的违法审查机制。

最新要把握好监督法的四个特点

最新要把握好监督法的四个特点

要把握好监督法的四个特点要全面理解贯彻《监督法》,必须牢牢把握《监督法》的四个特点,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要把握《监督法》立法理念政治性较强的特点,解决好“为与不为”的方向问题《监督法》所规范的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进行的监督,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人大监督是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的监督,具有政治性很强的特点。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使监督工作实现了法制意义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依法加强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作为《监督法》的执法主体,地方人大常委会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样人大监督就一定能大有所为,民主建设大有作为。

当前,在贯彻《监督法》的问题上,最首要的是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争取和实现监督工作应有的政治作为。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大前提,紧紧围绕党的大政方针、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二是要突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大重点,时刻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主权利的保障情况开展监督;三是要围绕依法治国这个大目标,始终着眼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建设情况组织监督。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监督,切实保证贯彻《监督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二、要把握《监督法》条款内容原则性较强的特点,解决好“硬与不硬”的认识问题《监督法》对监督事项的确定、监督过程的进行、监督结果的处理有明确规定,条款内容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监督法》出台之初,有的同志看到没有将述职评议和个案监督写进去,觉得监督法不够硬,削弱了人大的监督力度。

其实不然。

我认为,《监督法》实施后,监督的力度比过去更大了,监督的重点比过去更突出了,监督的程序比过去更规范了,监督的效果比过去更注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山东省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8•【分类】地方政府规章解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解读经过四次审议修改高票获得通过“155票赞成,1票反对,5票弃权。

”8月27日15时2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16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高票表决通过了监督法。

据介绍,监督法从起草、审议到今天表决通过,历经20年。

自1987年到2006年,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共收到222件关于制定监督法的代表议案,参与提出议案的代表4044人次。

2002年8月,监督法草案终于提请审议。

经过4次审议和修改的草案最终在此次常委会会议上交付表决。

遵循“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原则,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人大常委会将遵循“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原则,对政府和司法机关进行监督。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说,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立法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两项重要职权,监督对象主要为“一府两院”,即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由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年召开一次,它的监督职权日常由人大常委会行使,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为规范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监督对象为与各级人大常委会同级的“一府两院”,较为切合实际。

监督法制定工作为何历时20年才出台在闭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乔晓阳就监督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有记者问:监督法制定工作为什么历时20年才出台?乔晓阳回答说,主要是因为这部法律政治性很强,涉及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三权鼎立”,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权又有明确划分。

乔晓阳说,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有监督,又有支持;既要依法监督,又不代行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

监督法

监督法

3、体现求实精神,比较成熟的加以深化, 敏感问题日后再议。
《监督法》区别不同情况,对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 做出具体规定;对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又需要作规定的(是否设定宪法审 查委员会、如何进行质询和特定问题调查、可对什么范围官员启动罢免和
撤职程序等),做出原则规定,为进一步改革留下空间;缺乏实践经验,
第四次审议,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161人到
会,以155人赞成高票通过了监督法。这部法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监督法 目录
• • •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 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 • • •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九章 附 则 (共48条)
《监督法》的特色
1、体现我国的政体特点,妥帖和智慧地处理好两对关系。
其一,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体现了党的领导、依 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加强人大监督职权,树立人大权威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它有 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各级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但人大常 委会监督职权也涉及国家政治体制,因此,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行 使不能违反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在我国特别要处理好与坚持共产党领 导的关系。《监督法》无论是制定过程还是具体内容,都很好地体现
第五,工作监督的情况,要向人大代表通报,并且向社会公布,要把 人大的监督置于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法(2003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

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二款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第四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受法律保护。

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督管理机构第八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派出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是我国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律。

该法明确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重点针对各类生产单位进行监督,加强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安全生产监督法》规定了生产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等。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安全生产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作为一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律,《安全生产监督法》的实施严格,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也做出了相关的处罚和惩罚。

同时,法律也赋予了受伤或者死亡员工及其家属的相关权益保护,为他们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安全生产监督法》的实施,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得到了加强,生产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

这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安全生产,做到预防为主,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安全生产监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出台的一部法律,共计7章57条,目的是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落实和规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法主要包括了下列内容:一是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

法律明确了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

这些原则为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提供了指导,强调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性,以及安全生产需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依法治理。

二是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责任。

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责任。

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职,加强监管执法;从业人员要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三是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监管措施。

法律明确了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检查、执法、处罚等。

监管部门可以对安全生产工况、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进行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以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

四是规定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

法律对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作出了规定,包括事故的定义、报告要求、调查和处理程序、责任的追究等。

对于因违法行为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法律规定了惩罚性的处罚措施,以保障安全生产的严肃性。

安全生产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

《安全生产监督法》的出台,为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管的主体责任和措施,加强了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

同时,该法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企事业单位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够等。

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

安全生产监督法《安全生产监督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12月24日通过的一项重要法律,该法律是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安全生产监督法》共包括六章五十五条,分别是总则、安全生产组织、职责和义务、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法律责任。

该法律规定了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和标准,并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该法律还明确规定了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的措施和方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法律责任的追究。

《安全生产监督法》着重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

法律规定,企业应当建立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管理制度,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如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等。

《安全生产监督法》对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法律规定了各类企业应当遵守的安全生产标准,如生产、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操作,并装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法律还对建筑施工、矿山开采等高风险行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安全生产监督法》强化了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

法律规定了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可以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进行处罚。

同时,该法律还规定了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全生产监督法》还明确了对违反法律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

法律规定,对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相关责任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可以依法采取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并可以吊销有关资质。

《安全生产监督法》的出台,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监督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本

监督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本

监督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曾经在大学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法律课程,其中监督法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监督法,我对于国家监督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于法律实施和监督的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学习监督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监督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在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过程中,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通过监督,才能确保行政机关以及其他公共权力机构的行使合法、公正和公平,并避免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

监督法对于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次,学习监督法使我对法律实施和监督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监督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对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确保他们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原则。

学习监督法让我了解了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职责以及监督程序的基本要素。

这些知识让我对法律实施和监督机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习监督法也让我对于法律监督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虽然监督法为我们提供了监督行政机关和公共权力机构的法律保障,但实际上在监督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的监督机构职责不明确,导致监督不力;有的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有的监督程序复杂繁琐,使人民的监督权利受到限制等等。

学习监督法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敏感的认识,并希望在未来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最后,学习监督法也让我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法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基础,它是确保公平、正义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学习监督法让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督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三章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第四章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第五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第六章询问和质询第七章特定问题调查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八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第九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第十五条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年度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

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第二十三条常务委员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常务委员会根据年度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

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第二十八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