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山香(通关宝典)教育理论(1).pdf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 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 途径。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 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二)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 质属性。
www. zhaojiao. net·1·( 三) 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具有永恒性;2. 教育具有历史性;3. 教育的继承性;4. 教育的长期性;5.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6. 教育的生产性;7. 教育的民族性。
( 四) 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 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 生物起源说” 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2·中国招教网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4. 劳动起源说前苏联一些教育学家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 一)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 二)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完整版)(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心理:(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4、教育起源……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学说(朱熹)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马克思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 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 ……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 西周, “学在官府”并有:“国学” “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
……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 、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2。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也有个体的个性化)(二)教育的属性1。
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人类社会—-教育(2)历史性。
古与今——不同(3)继承性。
古与今——不同(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
“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新增考点教育的基本形式:横向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社会教育: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点。
如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如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类”等。
(3)民主主义学派的观点。
强调“个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念,而教育平等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大学》)韩愈《师说》中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
“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孟子·尽心上》广义指增进人民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山香_教育学
山香教育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
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3.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
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
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
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二、名词解释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山香教材重点笔记——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4、教育起源★(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通关宝典)教育理论(1).pdf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 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 途径。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 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二)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 质属性。
www. zhaojiao. net·1·( 三) 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具有永恒性;2. 教育具有历史性;3. 教育的继承性;4. 教育的长期性;5.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6. 教育的生产性;7. 教育的民族性。
( 四) 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 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 生物起源说” 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2·中国招教网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4. 劳动起源说前苏联一些教育学家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 一)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 二)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也有个体得个性化)(二)教育得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
(育人性)2、教育得社会属性(1)永恒性。
人类社会——教育(2)历史性。
古与今——不同(3)继承性。
古与今一一不同(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
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7)民族性。
国与国-不同(三)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得人。
狭义得教育者就是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得人,其中,教师就是学校教育者得主题,就是直接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现代学校得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⑴主体性;⑵H得性;(3)社会性。
2、受教育者(学习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U得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得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既包括在校学习得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得学习者。
受教育者就是教育得对象及学习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措施)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得一切事物得总与。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与教育手段等。
教育活动中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总三对最为基本得矛盾:1.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得矛盾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得矛盾3・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得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得矛盾才就是教育中得基本得、决定性得矛盾,因为她/它就是教育活动得逻辑起点。
二、教育得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得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影响与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得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一一本体功能,基本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一一派生功能,拓展功能(二)按教育功能作用得方向,可分为正向作用一一有助于负向作用一一阻碍(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得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一一预期隐形功能一一非预期三、教育得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观点:体现天或神得意志价值:最古老得观点代表人物:中国得朱熹,所有得宗教(二)生物起源说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物现象。
价值:第一个正式提出开始转向科学解释错误: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社会得目得性与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说观点:个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得无意识模仿错误:导致了教育得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得社会属性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学家孟禄(四)劳动起源说(一一正确得)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得生产劳动.代表人物:持这一观点得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与我国。
四、教育得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二)古代社会教育(三)近代社会教育(四)现代社会教育(一)、原始社会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与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得教育1、古代社会得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得教育与封建社会得教育。
(1)奴隶社会得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得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得特征:A:鲜明得阶级性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与相对立C:学校教育趋于分化与知识化D: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2)封建社会得教育及其特征较之奴隶社会得学校教育,封建社会得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与保守性。
没有培养生产匸作者得任务,基本上也就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得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最早得学校:有文字记载同时乂有考古出土得事物证实得学校岀现在商朝。
2、古代社会教育得发展(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代:序.校商代:“大学” “小学”“序…痒”西周得教育: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就是“六艺”教育得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得教育: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学术自曲。
两汉时期得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釆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就是当时得最高教育机构。
“文翁兴学”。
隋唐时期得教育:选士制度上采取了科举制。
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得主干。
(等级性)宋、元、明、清时期得教育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o宋代书院盛行: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崇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得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走向没落。
(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得教育宗教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就是唯一得教师。
佛教得教育活动主要就是背诵经典与研究经意义。
(3)古代埃及三种学校:1.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与贵族子弟得场所。
2.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官员)3.文士(书吏)学校:开设最多。
(平民)“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1、古希腊教育★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就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得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谐发展得教育,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教育H得就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
古代斯巴达得教育以军事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其教育H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得强悍得军人。
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得主要教育形式。
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得毕业生,其口得就是培养雄辩家。
中世纪得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得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得LI得就是培养教师与僧侣,教育内容就是“七艺J包括“三科气文法、修辞、辩证法)与“四学”(算数、儿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得H得就是培养封建骑七,教育内容就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马永健猎枪骑士)文艺复兴时期得欧洲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得埃拉斯莫斯(乂译伊拉斯谟人法国得拉伯雷与蒙田等人。
人文主义得教育得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与贵族性。
凡就是提到关于人得教育,就要知道就是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社会得教育*19世纪以后得近代教育发展得主要特征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与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德国(当时得普鲁士)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得规定,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普及义务教育得国家。
(3)教育得世俗化八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得法制化。
记忆(法国一世)(四)、现代教育社会教育1、现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全新得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1)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现代教育得基本特征。
(2)教育得公共性、普及性与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得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得特点★★(简答题)(1)教育得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2)教育得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得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得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得学习需要。
)(3)教育得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就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与专制性得否定。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6)教育得全球化。
⑺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客观题,需要大量记忆)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与任务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学科。
2、教育问题就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教育实际矛盾与理论意义就是推动教育学发展得内奁动丸(单选,判断,填空)3、教育规律就是这活动内在得本质得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研究得价值与意义(一)教育学得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学习教育学得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育观;2、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学观;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得知识结构;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三、教育学得发展概况(重点)教育学得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得阶段。
(一)、教育学得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得教育思想x)z \17 x)z XI7 \17 1 2 3 4 5 6z(v/«\(1)孔子得教育思想孔子就是我国玺曲1得思想家与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创始人。
她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孔子学说得核心就是“仁”与“礼”②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③教育内容。
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孔子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论语中得教学原则与方法笫一,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烘不发”。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得教育家。
第二,因材施教。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
(过程)第四,温故知新。
(2)孟子得教育思想孟子持“性毎论”,这就是其教育思想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