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大全(学生笔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笔记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点笔记一、古代文言文知识点古代文言文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好古代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1. 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这九部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书籍,被称为四书五经。
掌握其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和作者的重要观点,可以在考试中给予你分数的加分项。
2. 句读:句读题是考察古代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句子的意义。
3. 文言诗:重要的文言文题材之一是文言诗。
学习识别古代文言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对于解答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考题有很大帮助。
二、现代文学常识现代文学常识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现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文学流派与作家:学习各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和代表作家,包括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以及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
2. 文学理论: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识流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文学评价标准:学习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如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结构等,可以帮助你写出更好的作文和阅读理解。
三、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技巧,掌握好这些技巧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文章的艺术性。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隐喻,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夸张是一种夸大事实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对偶:对偶是一种在语言结构上进行平行对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和对比突出。
4.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同一种修辞结构,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四、作文技巧和方法作文是山东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对于高分至关重要。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笔记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笔记1.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行xíng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将要。
)②《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ang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辈分。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泛指军队。
)2.引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名词,前言,序文。
)3.乘chéng①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凭借,趁着。
)shèng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策①执策而临之(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册”,记录。
)④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名词,计策,计谋。
)5.审审容膝之易安(动词,明白,知道。
)6.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动词,托付。
)7.怀①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
)②则有去国怀乡(动词,怀念,想念。
)③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名词,心情。
)④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动词,心中藏着。
)⑤汝姊在吾怀(动词,胸前。
)⑥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揣着。
)2.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二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_,动词)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3.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三1、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 登高而招(4) 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 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兼词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一、字音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合适)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防止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亮堂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篇2: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才能层级如下:(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阐述类文本。
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阐述类文体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高考文言文积累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积累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是学生们的头疼之处。
其古板、繁复的语法结构和丰富多样的词汇,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而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有必要积累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一、语法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较为复杂,需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例如:“尔”、“有”、“庸”等。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矣”、“也”等。
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语气起着重要作用。
3.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之”、“者”、“乎”等。
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4. 并列句和复句:文言文中的句子复杂多样,特别是并列句和复句,需要我们注意正确的连接词和句子的结构。
例如“而”、“乃”、“然则”等。
二、古代作品知识点1. 《庄子》: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庄子》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主题涉及人生哲学、人际关系、政治理论等方面。
阅读《庄子》,对于开阔眼界和思考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
2. 《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被公认为我国古代史家创作的巅峰之作。
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的言论和学说的集结。
这部作品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伦理观,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修养十分重要。
三、阅读策略和技巧1. 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结构和特点,并掌握一些典型的句型。
例如“以……为……”、“不仅……,而且……”等。
2. 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古代典籍的引用,学会辨析其中的意义和感悟。
3. 对于不熟悉的字词,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文献进行解读。
多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积累生词和短语。
4. 阅读时要注意整体理解和上下文的联系,提前预测句子和段落的内容,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高考文言文常识整理语文知识记忆笔记
高考文言文常识整理语文知识记忆笔记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语文知识梳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六篇)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六篇)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1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b)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
茕茕(qing)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yng)疾病,常在床蓐(r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
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高考必备考点大全
文言文的高考必备考点大全高三必备文言文知识点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12道义:道德和正义得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4吾得兄事之(应该)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10此言得之(对、合适)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分享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内容,学生在复习时需要做好笔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一)即1、立即。
例:①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2、就是。
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
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
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③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
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
(即夕:当晚)6、即使。
例:①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8、就……来看。
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
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
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
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既1、已经……以后。
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③东曦既驾。
(既驾:已经升起)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
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既而]不久。
例:①既而儿醒,大啼。
②既而敌行益迩。
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
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③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二)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称。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高考文言文知识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知识知识点归纳高考中文言文部分一直是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内容。
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部分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掌握。
以下是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知识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文言文实词考查的重点之一。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蚤”通“早”,“说”通“悦”。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意为“用箕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字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
2、之“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等;作助词时,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作动词时,意为“到……去”。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
4、于“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于”表示处所。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有“于”“为……所”“见……于”等。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提高高考语文成绩,下面将为大家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3、通假字音同通假:如“蚤”通“早”。
形似通假:如“说”通“悦”。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为“像翅膀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指“产出”“收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拔剑切而啖之”。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结构助词“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凑足音节,无实义:如“顷之,烟炎张天”。
3、以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凭借: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表示原因: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连词:表并列: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高考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总结归纳
高考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总结归纳高三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39;。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学生笔记)一、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二)被动句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毋”“未”“莫””。
(3)借助“之”“是”“唯……是……”将宾语提前。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通常介词有“以,与”。
2.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翻译时需提到谓语前边。
4.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承后省。
(3)自述省。
(4)对话省。
2. 省略谓语。
3. 省略宾语。
4. 省略介词宾语。
5.省略介词“于”。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不确指的时间名词如日、月、年、岁等,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时间名词较为常见。
(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五)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六)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三、虚词的用法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
(三)表示承接关系。
(四)表示转折关系。
(五)表示假设关系。
(六)表示修饰关系(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二)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三)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一定”等或省去。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3.所(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4.为1.动词:(1)做。
(2)成为。
(3)担任。
(4)是,算是。
(5)通“谓”。
可译为“说”。
2.介词:(1)表被动。
(2)给,替。
(3)向,对。
(4)因为。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5.焉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2.代词。
相当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殽之战》)3.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等。
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
(《墨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之”等。
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6.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如: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7.以1.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疱丁解牛》)8.矣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
助肯定语气。
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
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
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
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呜呼,烈矣.!(《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