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合集下载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考古学上的吴文化今天一走进苏州博物馆,就感到苏州市民对自己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高兴。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馆里邀请我做个讲座,我选了“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这个题目,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对它有兴趣。

一九八三年秋天在苏州开吴文化讨论会,我参加了。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二十七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吴文化分期的文章,也写过讨论吴越兵器的文章,我的兴趣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吴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吴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之重要,今天我讲《考古学上的吴文化》,就算对大家的一个汇报。

一、古代典籍记载的吴国史中国是史学大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留存于世,在先秦文献《左传》、《国语》和汉代及以后的史书《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对吴国历史都有记载。

《史记》中有一篇叫《吴太伯世家》,说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乃奔荆蛮,断发文身,自号勾吴。

唐朝人张守节作《史记索引》解释说荆蛮之地就是越,这就是说吴也是属于越系的。

吴国的首脑人物太伯、仲雍来自中原,本是用笄束发头戴帽子的,到了这里,披发文身,完全从了当地风俗,这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的过程。

吴国国君据史籍记载有二十五个,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记载的非常清楚,不会是杜撰的。

大家知道,《史记·殷本纪》中有不少商王的名字,有人觉得靠不住,但甲骨文发现以后,经王国维先生研究,除了一两个,全都对上了,因此《史记》中对比商朝晚好几百年的吴国世系的记载应该也是可信的,靠得住的。

现在就把《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吴国世系列出来,请大家参照。

二、从以往考古发现看吴国历史与文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等人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就开始了吴国史迹的探寻,但因条件限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过去研究吴国史的学者都认为太伯、仲雍奔吴之地在今之无锡,1954年在丹徒烟墩山一座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簋,有长篇铭文,记载作器者夨受王命受民受疆土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事[1],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著文考证宜侯夨即《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周章[2],认为太伯、仲雍所奔之地即在丹徒所在的宁镇地区,从此围绕宜侯夨簋便掀起了吴国最早都城在何处的讨论热潮。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第一章:吴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理解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掌握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了解吴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理解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2.2 教学内容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吴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事件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时间线法:引导学生绘制吴文化的发展时间线比较法:比较吴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第三章: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掌握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理解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涵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角色扮演法:模拟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第四章:吴文化的艺术表现4.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掌握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理解吴文化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4.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吴文化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吴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小组合作法:分组创作吴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第五章: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掌握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探索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途径5.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途径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传承方式和现状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吴文化遗址,了解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际情况第六章:吴文化的社会生活6.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掌握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的社会生活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吴文化在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表现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第七章:吴地区的名人故事7.1 教学目标了解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掌握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理解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7.2 教学内容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讲授法:讲解吴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成就故事讲述法:讲述吴地区名人的故事及其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地区名人对吴文化发展的贡献第八章:吴地区的文化遗产8.1 教学目标了解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掌握吴地区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理解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8.2 教学内容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吴地区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吴地区的文化遗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九章:吴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9.1 教学目标了解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掌握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探索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创新设计法:引导学生探索吴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方向第十章: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掌握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吴文化概述难点解析:吴文化的地域范围和主要特点,以及吴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谈吴文化

谈吴文化

谈吴中文化朱桃红 08111307 08中文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

关键字:吴文化地位发展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一、灿烂文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钅戊、琮、壁、镯、玉钅戊、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烂古文明区。

古代周族领袖亶父世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国君武丁40年左右(约B.C.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B.C.1253年)遂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

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

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孙昌。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大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

公季嗣位,至昌为西伯,受命而王。

故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大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

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

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为北吴,后世之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

后二世而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

其少子则季札,有贤材。

兄弟欲传国,札让而不受。

自寿梦称王六世,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

至子夫差,诛子胥,用宰嚭,为粤王句践所灭。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浅谈吴文化论文

浅谈吴文化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谈吴文化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 4 月日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类别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浅谈吴文化日语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磨灭不了的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于此相关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对日本的来说,吴文化的影响已溶于血液之中,再难以分割。

关键词:吴文化意义影响日本目录第1章绪论4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41.1.1吴文化的含义41.1.2吴文化的地位4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第2章吴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6)2.1 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72.1.2吴文化对日本农耕文明的影响82.1.3吴文化对日本和服的影响92.1.4吴文化对日语语言体系的影响。

10第3章吴文化的特色及对当代社会应如何发展吴文化 (10)3.1吴文化的本质特征103.2吴文化的特色及发展道路11第1章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

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1.1.1吴文化的含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价值
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吴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例如考古、文字、音乐、舞蹈、文学等。

通过对吴文化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其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揭示吴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吴文化的文字和语言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吴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对于研究汉语的语音、语法、音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吴文化的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吴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歌剧”,其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研究意义。

总之,吴文化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试论吴文化在三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试论吴文化在三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而且成为一些地方提高其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 的重要资源和品牌 , 但与此同时 , 人们却忽略了对一个最 基本的问题 , 三国文化” 即“ 概念的界定 。迄今为止 , 对三国文化概念的认识仍然是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目前 , 于三 国文 化 的界定 , 关 主要有 三种 观点 , 种看 法认 为 : 国文 化 即公元 2世 纪末 到 3世纪末 中 一 三 国历史 上魏 、 、 三 国 的文 化 , 蜀 吴 主要指 这一 历史 时期 三 国在 哲 学 、 文学 、 术 、 学 、 教 、 艺 史 宗 教育 、 技 等方 科 面的成 就 ; 一种 看法认 为 : 国文化是 历史 上三 国时期物 质文 明与 精神 文 明的总 和 , 不仅表 现在历 史 、 另 三 它
襄樊学 院学报
21 00年第 9期
国文化的最初源头有着极其重要 的关键 意义。三 国指魏、 吴 , 蜀、 这毫无争议 , 但三 国时期的具体起始时 间, 则众说纷纭, 莫一是衷 。 般认 为 , 中 国古代 史上 , 国时代是 从公 元 2 0年 , 在 三 2 即魏文 帝 曹巫 即位 的黄初 元 年 算起 的 。这一 观 点 的合 理性 , 是不 言而 喻的 。因为 , 曹魏在 这一 年正式 开 国 , 东汉 朝廷名 与 实俱忘 , 、 、 三家角 抵之 曹 刘 孙
21 0 0年 9月
襄樊学院学报
J u a fXin fn Unv ri o r lo a ga iest n y
S p. 2 0 e , 01
第3 l卷第 9期
V0 1N 9 L3
试 论 吴文化 在 三 国文 化 中的地 位 、 用 与 影 响 作
陈绍辉
( 湖北 省社会 科 学院 楚 文化所 , 北 湖 武汉 40 7 ) 30 7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

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

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

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

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

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一、吴文化的特色
1、历史文化
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与南宋文化、明清文化并称为三大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底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蕴含着江南古代文化的深厚智慧。

2、书法文化
吴文化的书法是在古代江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宋代书法家张旭和晚清书法家俞樾为代表,以简洁流畅的曲线和细腻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把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书法。

3、艺术文化
吴文化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以宋代画家唐寅和党福为代表,以在江南地区流传的水墨画和竹纸画等为主要特点,其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吴文化的意义
1、历史文化意义
吴文化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人们探索历史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艺术文化意义
吴文化的艺术精神也影响了后代的文化发展,其细腻的线条、优美的曲线、自然的写意,把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完美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社会文化意义
吴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代表着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而且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坚持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

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

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基于这一考虑,苏州大力加强吴文化的建设。

新世纪之初,苏州古典园林成功申遗,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区初见成效,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港大思培学院、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生院纷纷进驻,国际教育园区建设基本到位,这些都是苏州文化史上的大事。

2007年,苏州文化建设更是盛事连连,先有中国刺绣博物馆、园区科文中心竣工,后有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中国电影节(金鸡奖)、第八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山花奖)、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梅花奖)等国际、国家级文化活动的举办,太湖文化论坛也宣告成立。

其中,中国电影节(金鸡奖)、太湖文化论坛将永驻苏州。

一句话,苏州已经进入了“文化苏州”的时代。

基于这一考虑,在“文化苏州”的基础上,苏州还总结改革开放的苏州之路和苏州实践,更进一步凝炼出“苏州精神”。

“苏州精神”是个大的范畴,它包括“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昆山精神,“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精神,“融古铸今”的平江精神,“厚德、尚文、敏行”的沧浪精神,“精致卓越、和合昌明”的金阊精神,“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高新区精神,“传承千年文明、开创时代风范、建设和谐吴中”的吴中精神,“相融和谐、众志成城”的相城精神,“争先、开放、和谐、人文”的常熟精神,“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太仓精神,“吴风越韵、精致致远”的吴江精神等。

在此之中,“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也可单独称为“苏州精神”。

“文化苏州”、“苏州精神”是吴文化现代化的主要成果和主在表现。

它成为未来苏州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对未来苏州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

无论是文化还是精神,其核心都在于价值——体现价值、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

吴文化——精选推荐

吴文化——精选推荐

吴⽂化吴⽂化泛称吴地⽂化、江南⽂化、吴越⽂化、苏州⽂化等。

吴⽂化是吴地区域⽂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今所创造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所有成果。

吴⽂化以先吴和吴国⽂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长发育,⾄隋、唐、宋、元及明形成⾼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化开始从传统⽂化定式向现代⽂化⽅向转型。

吴⽂化由3800多年前商末西周部落周太王的两个⼉⼦、周⽂王⼤伯⽗和⼆伯⽗——泰伯和仲雍从中原(陕西岐⼭⼀带)携带来的中原⽂明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本⼟⽂化融合⽽成。

先后经历了吴越时期、吴楚时期,创造了独特的江南、东南⽂化。

该地区语⾔相近,俗称“吴语区”。

最早的都城建在梅⾥(在今苏州境内,⼀说在⽆锡境内),号“句吴国”,后迁都姑苏(今苏州市)。

苏州和⽆锡梅村被视为吴⽂化发源地,⽽以苏州为吴⽂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

吴国的建⽴促成吴⽂化的形成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

他的⽒族长期居住在姬⽔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

⽒族强⼤独⽴后改以姬为姓。

黄帝是历史上第⼀个姓姬的⼈,因⽽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如吴⽒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

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即西陵⽒的累祖、⽅雷⽒的⼥节、彤鱼⼥之⼥以及嫫母。

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了⼀颗⾮常仁爱、善良的⼼。

黄帝与四妃⽣了⼆⼗五个⼉⼦,他们⼤都⼜独⽴成新的⽒族⾸领。

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出来的⽒族的姓⽒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领封赐。

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五宗,其得姓者⼗四⼈,为⼗⼆姓:姬、⾣、祁、⼰、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

”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的两个⼉⼦⽞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嚣这⼀⽀发派递传⽽来,《丹阳吴⽒族谱》正是以少吴(即⽞嚣)为第⼆世远祖。

巨⼈⾜印:⼀个动⼈的故事黄帝的第五代孙是赫赫有名的上古五帝之⼀⾼⾟⽒帝喾。

吴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吴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吴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江苏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吴文化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苏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宜兴等地。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习惯,形成了显著的文化风格,使人们对吴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愈发深刻。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述为“以文化为引领,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增值。

”吴文化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从战国时期吴国开始,吴文化就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在晋朝南渡以后,南方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吴文化也经历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

这段历史也为吴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

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注重,而吴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也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物。

从陶器、青瓷、瓷器,到丝绸、织物、刺绣,再到诗歌、音乐、画作等等,吴文化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吴文化的艺术特色也非常独特,从建筑、绘画、雕塑、剪纸等各个方面,吴文化都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吴绣是十分著名的,它以其多样化的题材、生动的形象和精妙的技术一直受到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此外,江南园林也是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具有园林美、水景美、建筑美、文化美等多种美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珍品。

重要的是,吴文化也为当代社会的许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吴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如铁锅、扇子和武术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吴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对融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吴国的与文化繁荣

吴国的与文化繁荣

吴国的与文化繁荣吴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一带。

在历史上,吴国以其繁荣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吴国的与文化繁荣,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古代吴国的地理环境吴国地理上的位置十分重要。

位于长江与太湖之间,吴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同时,吴国还处于南北交通要道上,这使得吴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这种地理环境为吴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吴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吴国在政治上实行吴制,也就是宗法制度。

国家由君主统治,其中君主与诸侯之间有一层层的尊卑关系。

这种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吴国君主对文化的重视也是吴国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三、吴国的教育与文化吴国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吴国建立了许多学堂和书院,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

这些学堂和书院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文人前来学习与交流。

吴国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才,使得吴国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吴国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中心。

吴国的文人墨客众多,他们擅长文学、音乐、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王夫差时期,美女西施的出现成为吴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四、吴国文化的影响吴国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吴国的文人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影响到后代文人的创作。

其次,吴国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音乐、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国的文化繁荣不仅在中国内部产生了影响,还对周边国家有所影响。

吴国的音乐、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被东南亚各国所吸收,并影响到了当地的艺术发展。

吴国的文化遗产对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吴国的与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国地理环境优越,政治制度稳定且重视教育,这为吴国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国的文人墨客们创作出的作品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国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姓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吴姓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吴姓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象征着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而吴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中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贡献。

本文将从吴姓氏的起源和分布、吴姓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来探讨吴姓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一、吴姓氏的起源和分布吴姓氏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吴姓氏起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昊时期,是一个具有战国时期国家后裔的姓氏。

吴姓氏源于吴国,故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吴姓氏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相当广泛,尤其集中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

这也与吴国曾经在东南地区建立的强大势力有关。

吴姓氏的广泛分布表明了吴姓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二、吴姓在历史名人中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吴姓名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历史增添了灿烂的色彩。

1. 吴起吴起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春秋末年《吴子》的作者,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吴起提出了“兵法”、“鬼谷子”的军事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战略有着深远影响。

2. 吴仪吴仪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中国国务委员、国防部长。

他在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3. 吴琼吴琼是我国女排的著名队员,她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吴琼的成功不仅为中国女排增添了荣耀,也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吴姓氏的文化传承吴姓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

根据吴姓氏的地理分布,吴姓的人们在长期的相处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和传统习俗,这些特点不仅仅反映在吴姓氏的姓氏文化中,也融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在吴姓姓氏文化中,乡土观念和家族意识是比较重要的特点之一。

吴姓氏的人们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和维护,注重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传承的一种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各种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等一系列民间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重要的观照意义。

首先,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比如在季节性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吴地风俗文化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和内涵,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而且,中学生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认知,促进对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另外,吴文化的民俗文化还能丰富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授古文阅读时,适当引入吴地传统文化和古代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生活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吴地民间艺术,如吴剧、苏绣、湖笔等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写作灵感和情感铺垫。

最后,吴文化的民俗文化还能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千年的文化体系,各地的文化差异也很大。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引入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有着重要的观照意义。

通过对吴地传统文化的介绍,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的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增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和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写作能力。

论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Wu Culture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 曹建林[1];周才方[2]
作者机构: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2]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出版物刊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4-6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吴地;吴文化;中华文化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章从考古依据、文献记载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吴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开拓者。

论吴学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论吴学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论吴学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吴学文化的历史脉络,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乃至一万多年前。

当前,传播好吴学声音,使吴学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把吴学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让吴学书香飘满中华大地,让吴学文化光耀华夏。

增强吴学的历史地位,为吴学文化添光增彩,增强吴学文化软实力与吴学梦,梳理吴学文化的历史脉络,尤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太湖流域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

从古至今,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尤其在宋明以来的时期,全盛的吴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吴学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向未来奔泻而去。

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

只有对吴学文化历史进行梳理,才能连接起吴学文化这串绚丽的珍珠圆圈。

吴学历史文化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从万年前到吴国:吴学文化载体的形成文化根基于地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发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

唐代诗人韦庄在《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中写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2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称赞无锡“人杰地灵”,而“地灵”正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微风轻拂,带来丝丝细雨,还夹杂着一股独属于江南的灵秀、甜香。

在江南太湖流域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资料显示,江南最早的原始文化是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

古代吴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古代吴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信仰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巫师,也就是后来的道人 首先以其所谓沟通天人的特殊能力从而心安理得地充当权 力的拥有者。
昆山赵陵山遗址 M77 一位集古代部族权力于一身的巫 师的墓葬,随葬品之多,特别是大量玉器的随葬,更是这一 历史的具象说明。
玉器的雕琢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写意,是人类心声的刻 划,历经几千年必然会熏陶出含蓄与奔放兼具的信仰特色; 玉器的雕琢也是一种内在涵养的修饰,经过几千年摒拙求 优的心理历程,必然会磨练出圆润而又深刻的性格特征,修 身养性,说到底就是人性的修饰与重塑,而每一件玉器,无 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镯、玉璜、玉珠,都是虚心的器体, 那圆满的虚心一开始是作为一道必须的工序来完成的,欲 成其器,务虚其心,不虚心便不成为器。生活中的哲理随着 岁月的积淀逐步磨冶出人们虚心脱俗的品行。玉文化内涵 的实质决定了玉文化净化心灵的客观效果与道学修身养性 的宗旨的一致。
亘古未有的玉器从太湖流域开始大量盛行绝非偶然, 成 书 于 战 国 时 代 的《 山 海 经 》中 多 载 古 代 山 上 遍 地 是 玉。 1984 年以来,根据闻广先生的研究,认为太湖地区所产软 玉为“就地取材”。已鉴定的苏南新石器时代玉器中确是软 玉者以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崧泽文化残玉璜[WCM12:15]为 最早,距今约 5500 年。既然古代遍地是玉,那么为何直到崧 泽文化时期才逐渐开始将玉利用起来呢?太湖流域的这份 玉缘自有其历史根源。马家浜文化之后,所有能被水冲走的 都冲走了,唯有玉石之山巍然不动,成了人们唯一的立足之 处,经过洪水洗劫的少数幸存者竟意外地发现了玉屑敷于 患处可以消肿解毒(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 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 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都是指可食用 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生不老”,玉之客观存 在的药用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宋代医 学名著《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 之,久则自灭。”《汉书 · 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正当人 们力不从心于繁衍生息的神圣使命,身心交瘁之际,这晶莹 润亮的玉拯救了无数水后病疫中濒临死亡的生灵,在绝处

论吴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论吴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论吴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从文化到理论:吴学文化的核心“让” 和理论价值孔子赞美太伯的”德”,朱熹认为是十分有时代意义,在宋、明时代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

谈到仲雍”断发文身”,真正做到了”下同庶民”,用顺应民俗的方式治理国家,与儒家治国方略相符,重要的是”穷理以明道,立诚以达本,修之于身,行之于家,用之于国,而达之于天下”,可以”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大回淳古之风,以绍先王之统,以成熙雍之治”。

太伯,仲雍让国奔吳,符合吳地社会礼让、孝恕的道德标准,从那时起,吳人就”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数千年来吳地人民始终如一地对他们兄弟二人倍加敬仰和称颂。

太伯、仲雍道德高尚,清廉淡泊,高风亮节,名垂万世,为历代吳地人民树立了榜样,为吳学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优秀传统。

吴学文化是不断继承各种优秀品德和先进文化因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壮大。

这种由江南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是礼让道德与和谐孝敬文化的高度融合,因此,重温太伯、仲雍道德精神,发扬光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明、清学者认为”至德”,就是至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心。

张栻认为:”以君子之元子而弃宗国,以逃身本中夏而小夷狄之为,不亦冒先王之大禁欤?而泰伯安然行之,非圣人,孰能明其为至德也。

至德,谓德之至也。

太伯知文王有圣德,天之所命,当使天下被其泽,故致国于王季,为文王也。

故曰以天下让,言其至公之心,为天下而让也。

”朱熹论”至德”着重”让天下”,张栻定为”公心”,一个是从伦理角度,一个是从政治角度论述。

另有不少学者认为至德就是成全他人,自己不想捞起任何好处,低调做好事,不留名,不沽名钓誉。

陈埴《木钟集》卷1说:”太王……,又以王季生圣子,意欲立之,……太伯窃窥此意,故逃之。

……所以为至德。

”太伯的至德,是”全天性之恩”,”全君臣之义”。

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说”孔子以文王,太伯为至德,皆以其能顺也。

乾以纯阳,为万物之祖,其大莫加焉。

而坤之天爻,皆能随其数而耦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

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

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

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

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

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

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

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

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

吴、越两国先后灭亡后,吴地被楚国占领,则大量吸收了楚文化。

第三阶段是在汉代,由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统治。

从这一时期起,中华文化称为“汉文化”,中心地区仍在中原。

武帝独尊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吴地当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从这一时期起,吴文化成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卖臣。

第四阶段是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五胡乱华,大批中原地区贵族和士子过江来到南方,和南方贵族结合,带来了大量北方文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陆机的文论、顾恺之的画,他们的成就,开启了隋唐文化的兴旺,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陆机和顾恺之都是吴地人。

隋朝时,隋炀帝把邗沟延伸为京杭大运河,对以后吴地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加速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第五阶段是两宋时期和元代。

北宋把都城建立在开封,南宋时建都杭州,吴地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杭地区被称为“天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由于棉布和丝绸业的发展,吴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

明清文化上出现了“吴风吴俗主天下雅俗”的局面。

吴地的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绘画、戏曲、建筑艺术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回顾吴文化发展过程,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展开的。

交通的发展,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对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二是吴文化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是在中华文化(汉文化)架构下展开的。

从思想体系的大框架上讲,没有任何区别。

三是吴文化在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补充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向其它地区文化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

四是二千年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从边缘逐步成为主流的一个部分,使我们必须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

总之,从历史上看,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既不能自别于中华文化,也不能代替中华文化的全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互相冲撞,又带来互相交流的机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世界交流更加频繁。

吴文化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优势,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先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仅是表现吴文化,主要是表现中华文化的优点。

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学习现代文明,在和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地域文化。

(作者系苏州市经济学会会长、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