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合集下载

关于创新型人才五大要素的培养

关于创新型人才五大要素的培养

关于创新型人才五大要素的培养摘要:创新是对已有的知识、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创新型人才是能够孕育新观念取得新成果的人。

创新型人才应着重培养:兴趣、怀疑与猜想、反驳、验证、拓展五大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也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根本大计,应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为国家的强盛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人才;五大要素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力,能够提出问题,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被公认为“现代创新之父”的约·阿·熊彼得在 1912 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后又在其它著作中加以发展。

将创新界定为一个价值系统,其核心是把思想推向市场,其过程是把理论推向实践。

当今世界,新思想的应用成为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实现。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就是创造,是打破常规,无中生有的;所谓“新”指的是一切新的事物,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工艺等。

创新就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前所未有。

所以创新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面是指“首创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它是相对于模仿而言的,第二个层面是指,在吸纳原有精华的基础上,比之同类事物有所突破,无论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还是从原有模式的横向比较而言, “新颖”都是创新的本质特征。

所以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这种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且也表现为一种对创新的追求,一种发现问题并能驱使自己探求问题的心理,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且改变环境的能力。

鉴于此,应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承既有模式的基础上,力求从多个新的视角来加以思考,把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兴趣、怀疑与猜想、反驳、验证、拓展。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及需求分析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及需求分析

一、引言经济增长理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资本决定论阶段、技术决定论阶段和人力资本论阶段,目前已经是第四个阶段,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阶段,即新经济增长阶段。

新经济增长的经济收益递增模式是以知识创新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实质是以创新知识的大量生产、应用等知识价值的发挥为基础的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因此,新经济增长时代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

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层次与其人才队伍状况密切相关,培养与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组织来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对一个动态、复杂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获取、开发、使用以及保持一支关键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每个组织都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而实践中对于人才的管理实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的人才管理战略也没有完全实施。

因此,把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掌握不同组织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力的要求,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开发至关重要。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他们依靠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运用特殊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最终形成创新成果、做出巨大贡献。

从事创新活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自己的特征。

1.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涵人才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早已得到各类组织的认可,而关于人才的界定并没有一致性的看法,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关于人才管理的讨论中认为人才是人的多项能力的集合,包括“固有才能、技能、知识、经验、智力、判断、态度、品质、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个较难界定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根据研究需要会做出不同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层次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不过,仍然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界定。

从内涵上讲,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对经济、科技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即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作出特殊社会贡献的特征。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1.强调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要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1.个性化定制: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定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提供合适的培养方案和资源。

2.实践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1.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2.科研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科研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3.引领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视野,使其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创新的引领者。

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2.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氛围和动力。

创新文化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

4.社会支持: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有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许多高校和企业思考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和产业需求,通过不同的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和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

2. 培养课程:制定符合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推广创新教育等先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平台:搭建适应不同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

5. 团队协作:打破学科、院系和地域等限制,培养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1.高校随着社会创新的需求,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2016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

2.企业企业也开始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训计划外,一些企业也开始跟高校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如阿里巴巴的达摩院、腾讯的未来网络科技人才计划等。

3.政府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开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同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深化。

政府将更多地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激励更多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的定义范畴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的定义范畴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的定义范畴1. 引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是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是指那些能够支持和促进个体在创新领域中取得成功的特质、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对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进行定义和分类,并探讨其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2. 创新人才的定义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并能在解决问题、设计产品或服务等方面提出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想法的个体。

他们具备跨学科思维、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等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社会带来价值。

3. 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3.1 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理论与实践技巧。

他们需要对所从事领域有较高水平的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挑战常规,寻找独特的创新点。

3.3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估各种可能性,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倾听并理解别人的观点,同时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5 自主学习与持续改进意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意识。

他们不断追求知识更新,关注行业动态,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 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能够带来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创新人才还能够引领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可持续、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5. 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5.1 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内涵推荐文章高级人才慰问信范文热度:致广大专家和人才的慰问信热度:党的创新理论书籍读后感热度:拔尖人才事迹材料热度:关于创新成功的案例热度: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那么你对创新人才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创新人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创新人才的简介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的理念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

其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

其三,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

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

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摘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诸多,本文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培育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知道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后,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几条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这类人才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于一身,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多向性的特点.他们在探索未知社会的过程中,能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从而获得对社会具有影响的新成果的认识.2.研究方法2.1 文献调查法通过图书馆、Internet、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及高教所资料室收集国内外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的有关高教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以了解最新信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论据。

2.2 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内与国外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比较,吸收其先进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并通过国内高校在实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比较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2.3 理论分析法一方面对国内外现存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对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中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有联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一课题找出理论基础。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影响因素3.1学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学术层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部文件曾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大学应该不仅仅传授已经成为定论的旧知识、旧理论,还应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创新之中得到学习.(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形成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大体上来说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部分、课外认知实践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管理技术层面因素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管理技术层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及评价.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学习消极、被动和茫然状况的比例接近40%,从而导致最终学业失败.但究其实源自大学和院系管理层对大一新生指导的薄弱,源自大学教师轻视本科教学、疏于指导和激励学生.3.3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说到人才培养创新的影响因素,大家首先关注到的往往就是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而大学的文化环境及文化传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略.这些传统的文化因为其具有保守性又正是改革的难点.研究发现,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容易促使知识内化和升华成为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最近几年,大学的实践体系有所完善.如实验室设备的配备、实习基地的扩充,但轻视实践还是扎根在人们的文化理念中,也反映在高校的制度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实践及唯上的习俗正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难过的关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应被纳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努力树立教学神圣的观念.从理念上形成共识,使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质量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同时,要把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现代大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成方法改革和文化建设同步进行,进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文化境界,使管理制度成为学校的管理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行为准则.最终做到领导政策引路、教师精于教学、学生善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4.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议4.1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人才观人才观是衡量、判别人才质量的一种观念,作为这种观念的具体化就是培养目标。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更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创新。

一、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代最具代表性和核心的特征之一,而人才的要素也在于创新。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熟悉并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采用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锻炼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于未来建设的思考和设计能力,使其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二、分类培养新时代涵盖着多种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式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分类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满足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

比如,在文化艺术领域,可以推进人文艺术的教育,培育独立创新能力的艺术家;在科技领域,应加大科技类学科的推广力度,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探究精神的科技人才。

三、项目驱动式培养项目驱动的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创造力。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与实践,遵循计划和时间节点,自主完成项目的各项要求和任务。

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经验。

四、深度融合式培养深度融合式人才培养是将传统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这个培养模式中,学生将在传统的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实践操作,节目将传统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成为综合能力较为出色的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多种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总结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为此不断地创新。

创新精神、分类培养、项目驱动式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式培养都是推进人才培养创新的必须措施。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创新和活力,并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现代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需要,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技术或业务方式,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缺乏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环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此外,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课程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缺乏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注重实践、创新和实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学习,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重视个性:鼓励个性和差异,以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3.注重系统性:一方面强调整体观念,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成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强调应用系统,即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使用所掌握的知识。

4.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发新的想法和方案。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启发性授课:启发性授课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领域,注重启发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实物、实地探访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竞赛活动:竞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适当的竞赛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

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一)原则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经管教改班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机电、化工、服装与纺织等),深入学习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课程,并结合实践实训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工艺和产品的经济管理人才。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创新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词汇。

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意味着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创新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模式就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

一、创新人才的类型如果要说创新人才的类型,那么我们需要先了解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新颖的、有用的、可实现的想法、过程或产品,通常对于一个组织或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创意型人才创意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意能力的人才。

他们能够通过创造、想象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 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指那些在技术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在技术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为组织或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3. 经营管理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是指那些在经营管理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他们能够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为组织或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对创新人才类型的了解,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培养这些人才。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企业和政府等方面来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 教育培养模式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创新以及创新所需的一系列技能,让他们能够在学生时代就具备创新的能力。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加强创新课程的设置,通过任务型、项目型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加强创新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创新比赛、实践性课程等,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企业培养模式企业是一个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贡献了力量。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开放式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创新伦理和头脑,提出新思路和新建议,从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和流程。

(2)鼓励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和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浅议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培养对策

浅议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培养对策

浅议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培养对策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

他们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还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创新人才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广泛:创新人才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创新思维和意识:创新人才追求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勇于挑战现有模式和观念,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实践能力:创新人才注重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和经济进步。

4.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人员合作,共同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

为培养创新人才,需采取以下对策:1.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2.加强科研创新支持: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政府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器,为创新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

同时,各类创新竞赛和科技展览也可以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4.鼓励国际合作交流:创新需要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智力和资源的结合,因此,国际合作交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资助学生和专业人员的留学和交流活动,引进海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5.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因此,个人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保持对新技术和创新思维的敏感性。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大培养力度,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人才。

它涉及到培养人的各个层面,包括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提升。

人才培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的传授:培养人才需要给予他们所需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

这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等。

2. 技能的培养:培养人才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案例的研究,使人才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素质的提升:人才培养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人才的道德与人格品质。

这包括情感素质、行为惯、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在于:1. 推动社会进步:人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只有培养出具备先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各行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 增强国家竞争力:具备先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 实现个人发展:通过人才培养,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的内涵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而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实现个人发展。

为了取得这些意义,我们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

如何培养和挖掘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创新人才的定义开始,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新人才的定义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具备破旧立新、敢于冒险和寻找解决问题新途径的能力。

创新人才在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带来新的想法和观点,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工作。

创新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素1. 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了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使其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还应注重提供具有创新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如创新管理、创意思维、团队合作等。

2. 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论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论。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创新训练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3. 提供创新环境和平台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提供创新环境和平台。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的场所和设备。

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如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等,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步骤1. 制定培养计划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

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的重点和目标。

论创新人才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论创新人才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堡室 堕
论创新人才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侯东晓

( 东北大 学文法 学院 , 宁 沈 阳 10 0 ) 辽 10 4 要 : 新 是 知 识 经 济 的 本 质 特 征 。 新 人 才 是 知 识 经 济 的 主 体 , 文 主 要 阐 述 了创 新 的 涵 义 , 对 创 新 人 才 的 几 新 人 才 ; 本 特 征 : 力 创 基 能
中 图分类号 : 9 4 C 6

文献 标识码 : A
知识 更新 的 日益增 快 以及 学科 之 间 的相互 渗透 与 交 叉使得 创新 人 才 独立 获取知 识 的能 力显得 更 为重 要 ,创新 型 人才 必须 具备 创新 性学 习、 独立 获取知 识 的能力 。 ( ) 五 具有 坚韧 的意志 品质和 挫折承 受能 力 创 新是 一个 探索 未知 领域 和 对已 知领 域进 行破 旧立新 的过 程 , 满各种 阻 力和风 险 , 遇到 重 重的 困难 、 折甚 至 失败 。 充 可能 挫 人 类科 学技术 发展 到今天 , 得每一 点进 步都相 当 困难 。坚韧 要获 的意 志品质是 战 胜挫 折和 最终 走 向成 功的 必要 前提 。创 新型 人 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 面 对意外 风 险和挑 战 ,为 了既定 的 目标 必 须始终 不懈 地 进行 奋 斗 。 持 自信 、 情 、 取 的积 极心 态 , 确 面对 待 挫折 和 失败 。 保 热 进 正 只 有具备 了这 样 的意 志品质 和挫 折 承 受能 力 ,才能 不断 战胜 创 二 、 新人 才的基本 特征 创 新 活动 中的种种 困难 , 实现理 想 的创 新效 果。 最终 ( ) 正确 的世界 观 、 生观 、 值观 一 具有 人 价 ( J 有与人 合作精 神和 健全 的人格 六 具 价 值观 是人 们 以 自身 的需 要 为尺度 对 事物 重要 性 的认识 的 竞争 与合 作 已经 日益 突 破 国家 和地 区 的界 限而 出现 不可 逆 观念 系统 , 的思 想和 行 为具有 一定 的导 向或 调 节作 用 , 对人 使之 转 的全球 化 的趋 势 , 个人 的进 步 与成 功都 离不 开 合作 , 乏 任何 缺 指 向一定 的 目标 或带 有一 定 的倾 向性 。创 新型人 才持有 何种 人 利他倾向的人, 难以被对方选择合作伙伴。团队精神是创新型人 生观 和世界观 , 了他所 从事 的创新 活动 的性质 和 内容。创新 决定 只有合作才能弥补 自身的缺陷, 增强自身的 人 才应 具有 多元 化 的价值 观 、 重 自我 实现 的人 生观 、 注 民主化 的 才的重要人格要素 , 力量 。创 新人 才必须 具有 良好 的合作精 神 , 真诚 的工作态 度和处 政 治观 , 烈 的竞争意 识 、 强 紧迫 的危机 感 、 开放 灵 活 的处世 态 度 , 学 在 善 即创新人 才不应 只是 单~ 的价值 标 准 ,而不 正确 或 非主 流 的价 理人 际 关 系的 能力 , 会 与人 合 作 。 合 作 中养成 宽 厚 、 良的 性格 , 立利他 志 向和 无私奉 献 的崇 高品 格 , 添 自身 的人 格魅 树 增 值 观可 能会将 创新活 动 引入 歧路 。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然而,要成为一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内涵和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

本文将探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其成长规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在科技领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科技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

他们应该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们应该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潜力,并能够在团队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

最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追求卓越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他们应该保持对科技发展的敏感性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路径。

下面介绍几个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首先,知识基础的扎实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础。

只有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基础,才能够在科技研究和创新实践中有所建树。

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关键。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区,勇于挑战传统思维,培养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备条件。

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

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

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

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

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

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成为各个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和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内涵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体系,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它包括了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目标来制定,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 全面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

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备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明确培养的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培养方向和内容。

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不同,因此培养模式需要因材施教。

3. 多元化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应该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环节的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最后,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通过个性化的培养和全面培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创新型人才

第四章创新型人才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2.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 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3.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 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 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 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创新活力不足的弊端。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5.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和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创新型教
师为前提,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四章 创新型人才
思考题
(1)了解国家、学校所在省市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最新政策。
(2)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型人才的观念。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 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 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 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第一节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二、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2)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 新型人才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的观点或想法。
第一节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二、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

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

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

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

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

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

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

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

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

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

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

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

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

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

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

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

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心、不屈不挠、谨慎和坚持性等方面,明显地强于成就最小的一组。

为此,创新人格的培养要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创新的根本动力。

二是培养学生接受失败,敢冒风险的科学精神。

敢冒失败的风险是创新型人才人格特征之一。

学者WoodyAllen说:“如果你不是经常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去创新。

在提出新的思想后,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开拓,历经反复,甚至失败,但始终能够百折不挠,甚至将自己的生命、自尊、金钱、名誉置于危机中,从而使自己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

”有现成答案的东西就不能说是创新。

失败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

创新就是要接受失败,敢冒风险,了解未知。

三是要培养学生执著、严谨的学风和善于协作的治学品质。

浮而不沉的市侩学风实为创新之大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则是创新的催化剂。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因而其本质特征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上,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创新与科学家创新之间的异同。

由于学生还处于学习与成长、成才时期,自然不能以评价科学家、发明家的创新要求来衡量他们。

科学家、发明家的创新,是一种产生了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产物的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新”是以全人类的文化传统为参照系的;而学生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言具有首创意义的学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创造活动直接推动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其“新”是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史为参照系的,而非整个人类历史。

但是,就创造活动的过程和性质而言,学生和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或认知能力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从哲学层面和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力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并进而内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转化为创造性人格,这就为他们以后做出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发明与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

2.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绝非高等教育所独有。

高等教育阶段往往是个体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最后一个全日制学习阶段,也是个体作为学生身份进行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结束,因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往往成为社会和人民大众关注的焦点。

但创新人才培养绝非只是大学阶段的事情,也不能从大学阶段才开始培养,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有些创新素质所必备的良好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幼儿教育阶段就已经养成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警告: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

所以,贯穿于个体成长全过程或者说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的各阶段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其开发个体的创造精神而非窒息其创造精神就成为各级教育所要思考和改革的主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艺术家的思维。

”3.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专业化培养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参与之间的矛盾。

作为社会分工和知识无限膨胀之必然,专业化必不可少。

但现实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领域问题,而且往往是超越国界涉及全球,如气候、环境、能源、金融、食品与卫生等。

这样就必须以非常开阔的视野来界定问题,如果将问题局限在单一的某门学科范围内,就会妨碍我们从其他领域寻找思路。

事实上,每一个学科、行业和组织,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创新模式、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捷径,但最佳创意往往形成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上,出现在人们跨越学科界限、进入其他领域的那一瞬间。

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的许多重大进步,都源于思想的杂交。

已有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揭示着这样的一个结论:“科学上的大多数进步,都发生在人们被迫改变自己的专业领域之时。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包含着创新人才,既包括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理论家和能够发明创造的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也包括大量具有创新思维、推广新思路、扩散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还包括规模庞大的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换句话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分类型的。

不管哪类创新人才,其核心要素都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去武装,只不过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也不管是哪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本质特征均在于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其以后成为各行各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当前,我国已逐渐建立起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制。

对学术型人才培养来说,我们在精英教育阶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型人才则在积极的政策推动下也取得一定成果。

唯独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还不够明确。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只有在造就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才能造就大量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人才金字塔”定律。

根据我国高校类型及发展走向,地方高校已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事业2007年统计数据分析:从高校数目看,地方高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1908所的94.2%;地方本科院校634所,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85.7%。

从高校学生数看,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1716.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1.1%;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522.8万,占高校招生总数565.9万的92.4%。

又据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增加到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增加到1090所;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增加到2144.66万人,其中本科院校增加到639.49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

这些新增院校全部是地方院校,新增在校生和招生数也几乎全部由地方院校来承担。

这些数据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类型由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类型向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多模式、多类型转型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直接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也直接承担着经济社会转型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主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