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古代书院治学精神对当前研究生治学的启示
、
我 国古代书院治学精神的主要特征
( ) 一 治学态 度 上重理 轻利 、 实避虚 求
书院治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所能 形成 , 它是在继承和吸收儒、 、 佛 道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及稷下学宫的学术传统而逐渐形成 的。本文所讲 的“ 治学精神”是指研究学 问的精神 , , 主要包括治学 态度、 治学 原则 和治学 境界 三个 方面 。
・5 3・
(朱 子语 类 》 十 三 ) 《 卷 。书 院也非 常重 视学 生掌 握 自 学 的方法 , 成 好学 的 习惯 。如朱 熹 的门徒 后 学把 养 他 生前 有 关读 书方 法 的言 论 概 括 为 “ 子读 书法 ” 朱 ,
即“ 循序渐进” “ 、 熟读精思 ” “ 、 虚心涵泳” “ 己体 、切 察” “ 、着紧用力” “ 、居敬持志” 六项 。] [ 书院特别强调 。 学生读书要做 日 , 记 就是把每 日所读书籍 的疑惑记 在 日记 册 中 , 然后 加 以整 理 、 编 。事 实上 , 院 的 汇 书 学 生 在 自学过 程 中 , 已经参 加 了一 定 的学术 研 究 活 动,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治学能力有着重
要 的作 用 。 书院 治学也 借 鉴佛 教讲 堂上 质疑 问难 的教 育经
身”讲求 内在 的精神 , , 培养“ 内圣外 王” 的君子 , 坚 持着 “ 穷则 独善 其 身 ,达则 兼济 天 下 ” 的仁义 道 德 理
想和 对 现世 的 终 极 关 怀 。纵 观 书 院 千 年 的 办 学 历
收 稿 日期 :0 1 6 O 2 1 一O —3
书院治学既吸收了道家的“ 不为轩冕肆志, 不为 穷约趋俗”《 (庄子 ・ 缮性 》 的高 尚情操 , ) 也继承了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书院精神是指在学术和人文领域中,书院所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精神风貌。
它强调学术修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书院精神的核心是学术修养。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同时,书院也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院精神强调人文关怀。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倡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书院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书院精神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广泛的学识和综合素质。
书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术、人文和社会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这样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书院精神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书院精神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了解其价值和意义,进而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
书院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精神以及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文关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书院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起源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
据统计,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有书院59、13、515、1、10、406、1962、5863所,除掉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的书院合计7525所。
晚清改制,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校士馆、存古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
民国以来,被“宰杀”的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时有创建、兴复之举。
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
如今,五年过去,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2000所以上,已经超过明代,呈现辉煌之势。
龙江书院在书院复兴、儒学重振、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长期研究书院历史、关注书院振兴的学人,我想就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谈三点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书院是儒家的道场,承载读书人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书院是儒家的营地。
在古代社会,它作为儒家的道场与佛道的寺庙、宫观并立、对应,成为最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
就佛道尤其是佛教而言,书院是儒学争夺势力范围的主阵地与桥头堡。
天下名山佛占多。
“邻居近金碧,一一梵王家”,这是宋人赵抃在《书院》一诗中发出的感慨。
朱熹理学家朱熹的年代,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而“儒馆”仅白鹿洞书院一家,若加郡县官学也就三家,势力悬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绝”完全不成比例。
因此,他一再奏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其用意就在于要与佛老争夺阵地。
诚所谓针锋相对,以一对百,“不得不任其责也”。
儒学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修复“儒馆”的举措理应得到支持。
但事实并非如此,朝廷高官和同僚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反对。
后来,是朱熹近乎偏执的书院情结和类似圣战的坚持,才促成了白鹿洞书院的重建,而《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成就了其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辉煌。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点1. 学术氛围浓厚:书院是古代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书院内有许多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2. 师生关系密切:书院中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
3. 集中教学资源: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包括书籍、文献、诗文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资源。
4. 传统文化传承: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书院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意义1. 教育普及:书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和学术,提高文化素养。
2. 人才培养: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名人和杰出人物。
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
3. 学术研究:书院是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书院内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
4. 价值观传承:书院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文化传统保护: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书院的教育和传承,保护和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扩展描述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点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方面,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从教育方面来看,书院的特点在于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关系密切、集中教学资源等。
这些特点使得书院成为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书院的意义在于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传承价值观。
通过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中国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直至 20 世纪初逐渐衰落。
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传授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知识。
在唐代,书院主要是一些学者自行设立的私人讲学场所,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宋代,书院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官方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书院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修养。
书院的教师通常是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文化名人,他们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中国书院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书院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
教育管理论文题目: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指导老师:2013年6月28日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现象。
书院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它强调讲学自由、注重学术研讨,推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会讲"式的教育模式,具有因材施教、入学自由、择师自主等特点,在机构及课程设置、学规及经费管理和教学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教学与学术并重的组织模式,研究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书院教育为现代教育留下很多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书院,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特点,借鉴作用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曾大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20世纪中国大学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没有继承中国古人的“大学之道”。
因此,探索书院教育的特点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名称始现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当时书院分官私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四川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宋朝统一国家后,急需大批治术人才,所以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开学校,育人才”。
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书院:古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书院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学者在这里 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CATALOGUE
书院对古代中国读书人的影响
书院对读书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培养正统思想
书院作为官方承认的教育机构,积极宣传儒家思想,培养读书人正 统的思想观念。
强调道德伦理
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尊重 兄长等道德伦理,塑造了古代读书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考据与文献整理
书院在文献整理和考据方 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重 要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学术传承
书院作为学术传承的重要 场所,不仅传授知识,更 注重传承学术思想和精神 。
书院的文学与艺术活动
诗词歌赋
书院注重文学创作,培养 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 诗人,如王之涣、白居易 等。
书画艺术
书院:古代中国读 书人的精神家园
目录
• 书院的历史与发展 • 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制度 • 书院的学术与文化活动 • 书院对古代中国读书人的影响 • 书院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 书院案例介绍与分析
01
CATALOGUE
书院的历史与发展
书院的历史渊源
起源
书院起源于唐朝,最初是官方设 立的藏书、校书机构,后来逐渐 发展为教学、藏书、研究合一的
维护社会稳定
书院宣扬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秩序井然,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
05
CATALOGUE
书院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书院在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
现状
书院在中国大陆已经得到了部分恢复 ,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机 构和旅游资源。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管理:书院通常由一位或多位学者创办和管理,独立于官方教育机构,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管理使得书院能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品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 知识传承:书院以经典著作为主要教材,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文学等内容,同时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师徒关系:书院强调师徒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跟随老师学习,与老师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老师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师徒制度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知识的传承。
4. 教育全面发展: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术能力,还注重品德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塑造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5. 社会影响力:书院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书院也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古代文化: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承载着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育和研究,书院将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传承给后人,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培养人才: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文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社会进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中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传播文化价值观: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授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古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来源和载体。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对德育的重视,并通过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教育理念古代书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强调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院教育强调以立德、修身、修学为目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来塑造学子们的品德,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二、教育内容1.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学生在书院里通过阅读、背诵、讲解、讨论这些经典,来学习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2.文学艺术的培养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学院里设置诗歌、文学、音乐等课程,鼓励学生写作诗文,欣赏古代文学名著,并通过赏析和模仿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才能。
同时,书院也进行吟诵、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书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礼仪仪式、尊师重道等那种传统仪式和礼节,了解祖先智慧和文化的传统与价值。
这种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敬畏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品质,并在各种场合中举止得体。
4.实践教育古代书院也注重实践教育。
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古代书院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平台。
书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人格修养,塑造了一批具有道德医德的人。
这些人不仅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社会上也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书院制
一、书院的历史
1、唐代的书院(书院制度的起源)
宋朝的书院具有以下特点及意义: (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书院在唐萌芽
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 系统的规章制度。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 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书院教 育体系。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 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 学工作。设置学田,使书院办学经费有了一定的保证。 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除聚徒讲授之外,还从事学 术研究以及祭祀、藏书、刻书活动。当然最为主要的是 形成了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 明确了书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等根本问题,标志 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南宋的理学家往往以一所或几所书院作为他们讲学的场 所。他们把书院作为讲论和传播自己学说思想的重要基 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同时,他们又邀请不 同学术流派的大师到自己主讲的书院讲学。书院又成为 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展开讨论争鸣,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
•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 (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 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 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 文化摇篮。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书院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书院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书院,又称私塾,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的一种。
从唐代开始,书院逐渐流行并成为补充官府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民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书院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发展的影响首先,书院促进了知识和思想方面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识和思想的传承,书院成为了宣扬文化和传统的重要平台。
在书院中,学生们可以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借助书院学习经典和文化。
其次,书院赋予了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少人由于身份和地位的限制而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而书院对于身份和地位并不做要求,甚至穷人孩子也有机会接受知识和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民智的开放。
另外,书院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院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的中心。
在书院中经营的业务包括印刷、出版、文具等各类文化用品。
书院的商业运作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书院发展的启示首先,教育普及与发展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在过去,书院是弥补官府教育的不足,而今天,教育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应该致力于满足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教育的赋能作用需要更加注重。
书院作为中国民间教育的代表,其成功之处在于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育的使命都是为人民服务,赋能人民。
因此,在教育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赋能作用,旨在助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文化传承需要更加重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对于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存在问题。
书院的传统在于传播文化,启发思想。
因此,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使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总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其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书院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对于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书院特点对现代大学的意义1201班王德君学号:2012130102 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唐朝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所在地命名。
书院萌芽于唐,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例如“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雎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元朝的书院一方面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万群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对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但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东林书院就是其产物,它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有事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
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书院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为复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请政府对书院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事加强了控制,是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1.既是教育机构的又是科研机构,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使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心;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会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道德与学位并进;3.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不加限制,教师广邀社会名流来教学,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开阔了学生视野,升华了教学;4.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讨论式、启发式和辩论式;5.书院内学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书院管理实行山长管理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由民间资助、学生出资、官府资助,主要来源于学田。
传统书院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传统书院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萧寒程龙伟第707期古代书院作为我国传统人文文化、儒家教育的典范,秉承儒家“以仁德为本为先”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重立志,重力行,尊师益友,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教育史上历时千余载,至今仍被世人发扬传承,对于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很好地体现了书院作为古代学术机构,重视学术自觉、推崇学派传承和鼓励学术自由的特点。
当代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传统,在仪式中体现大学的学术自觉,倡导与不同信仰、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
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很好地体现了书院作为古代学术机构,重视学术自觉、推崇学派传承和鼓励学术自由的特点。
当代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传统,在仪式中体现大学的学术自觉,倡导与不同信仰、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
传统书院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关键就在于其独创的“讲会制”和“会讲制”。
讲会仪式和讲会内容成为书院坚持学术研究、独立自主办学的标志。
当今高校中的“学术论坛”与传统书院“讲会制”有类似之处。
当前一些高校开始通过聘请校外名师到学校讲述系列报告,学校自身成立研讨会组织或者开展名师在线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些学术活动举行前,可以效仿传统书院讲会仪式,规范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让参与者真正融入学术讨论的情境中。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明显地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功能。
祭祀仪式确立道统及学统,讲学仪式又扩大了学术影响及学派传承。
例如,高校纪念型仪式教育活动保证了信息的重新收录,是一种集体在场,也是一种文化再造。
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时间符号被赋予特殊意义,它引导学生重温历史,强化记忆。
从空间看,仪式教育活动场所除了占有客观的位置,其中的物件还被赋予了特定意义。
书院精神的概念
书院精神的概念书院精神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学术传统和文化氛围,它在历史上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代表了一种注重学术、修身齐家治国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学术机构。
书院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崇尚仁义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首先,书院精神注重学问。
在书院的传统中,学问被视为最高的追求,书院为学习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机会,为学生培养了对学术的热情和扎实的学术基础。
书院精神不仅强调知识的广博性,还注重学问的深度和创新性。
它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探索知识边界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书院精神强调人文关怀。
书院本身是一个温馨的网络,学员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师生友谊和相互尊敬的。
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学生,还在精神上关心和支持他们。
书院传统上也注重人的品格和修养,提倡仁义道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书院精神重视学生个性和自我发展。
书院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学院里的导师给予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发展多样化的能力。
书院还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研究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最后,书院精神注重社会责任和国家发展。
书院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摇篮,它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书院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引导他们发展社会良知并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书院精神是一种富有传统、积极进取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它注重学问的追求、人文关怀、学生个性和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责任和国家发展。
书院精神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对于今天的教育体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国书院教育的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书院教育的理念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组织,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蕴,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结合、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倡导师生互动、培养独立精神、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崇尚自主精神、躬行践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对于重振当代大学精神,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校园关系,推动大学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标签]中国书院教育理念书院精神它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制度史,更是一部以书院为平台而演绎的文化史、社会史。
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蕴,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结合,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倡导师生互动、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培养独立精神,崇尚自主精神,躬行践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
回顾中国书院的教育理念发展历史。
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书院的历史演变书院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形成于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唐代书院分为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弛,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硕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到五代末期才基本形成,北宋初年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之初,虽然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地方政权割据、群雄争斗、外族入侵的分裂局面,但新政权忙于巩固统治,无力兴学,作为乡党之学的书院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渗透了民间群体力量,官府人员也加入其中,教育机构、管理组织及管理方法日益完善,出现了嵩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等著名的四大书院。
勤以治学,朴以持己,忠以待人,勇以任事意思
《勤以治学,朴以持己,忠以待人,勇以任事》——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1. 导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关注日益增加。
其中,勤以治学,朴以持己,忠以待人,勇以任事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们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探讨这四个美德的现代意义。
2. 勤以治学勤以治学,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今天,勤奋学习仍然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勤学不仅是指学习上的勤奋,更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对各种领域的探索和学习。
3. 朴以持己朴以持己,强调的是待人谦逊、诚实守信的品格。
在当今社会,诚信问题日益凸显,身处其中的人们更应当从自身做起,朴素待人、诚实守信,这是个人气质和品格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4. 忠以待人忠以待人,讲的是对待朋友、同事甚至家人要忠诚,不背叛、不欺骗。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忠诚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情怀。
只有忠心为人,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情、合作和信任。
5. 勇以任事勇以任事,即勇于担当,是对人生不断挑战的最好选择。
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工作中,只有敢于承担责任,善于面对压力和挑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6. 总结勤以治学,朴以持己,忠以待人,勇以任事这四个传统美德,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内涵和现代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该继承和践行这些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7. 个人观点作为我国人,我深深认同和崇尚这些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挑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承并践行这些美德。
勤奋学习,谦逊坦诚,真诚忠诚,勇于担当,将会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展现出不俗的品性和魅力。
8. 结语勤以治学,朴以持己,忠以待人,勇以任事这四个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孟丽菊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通过对古代书院大师们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的追溯,展示了他们良好的读书治学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今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书院治学精神指导意义书院是由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束奇葩。
书院开创的学术风尚至今仍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中国学者吴康将书院与二千年前希腊柏拉图的“亚加登美”(Academia)、亚里斯多德的“利凯央”(Lykeon)相媲美,1可见书院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日本著名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稻叶君山认为自书院制度发展后,从此中国真正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在学校而在书院。
2这些评价都是恰当而有根据的,它们不仅是对书院性质和特点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书院大师们不为科举、不为利禄专心研究学问的治学精神的高度赞誉。
今天,书院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和贡献,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追溯和探究中国古代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和治学风尚,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教育传统,消除目前高等学校内的一些不良学术风气,繁荣高校学术气氛,提高高校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书院大师们的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治学目标及治学方法等诸方面。
1.在治学态度上刻苦、严谨。
书院各派大师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在治学态度上却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他们对待学问都是扎扎实实、刻苦自励、深入钻研、殚力著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学问上都下过艰苦持久的功夫。
陈傅良(公元1137年—1203年),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为了使他的学说自成一派,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聚书千卷,每天都沉浸于考古咨今中,钻研经制,详细稽考三代两汉以前的一事一物,终使他的永嘉之学成为浙学(也称事功学派)中的代表学派。
陈亮(公元1145年—1194年),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人,感到《中庸》、《大学》等空言心性之学没有实际用处,就用了十年时间,究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霸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繇,创立“倡言事功,主张实学实用”的事功学派。
陈亮治学可谓“十年璧水,一几明窗”3。
清代经学大师、钟山书院山长卢文马召(公元1717年—1796年),号抱经,为了整理、勘查古籍的真伪,复兴汉学(也称朴学),“虽耄,孳孳无怠,昧爽起,纟番阅校勘,朱墨并作……日且瞑,始出户、散步庭中,俄而篝灯如故。
至夜半而后始安。
祁寒酷暑不稍闲,宦俸脯修所入,不治生产,仅以购书,闻有旧本必借抄之,有善说必谨录之,一策之间,分别移写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今抱经堂藏书万数,皆是也。
”4由此可见其勤奋好学,至老不衰的治学精神,实在是值得后人学习。
书院大师们不仅勤学、刻苦,而且治学十分严谨,主要表现为:(1)讲究扎扎实实做学问,一步一个脚印;(2)务使精确可信,足资参证,反对“道听途说”;(3)主张学有统绪,有本有源,全面而系统做学问,博洽而有要领,广收而能深入,反对东涂西抹、浮光掠影等等。
2.在治学目标上求实、创新。
书院在学术上的创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创新,一种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创发。
(1)唯心主义内部的创新,这主要指程朱理学内部的创新,比如朱熹在继承程颐理学的基础上,加以了更加细致的发挥,从而使客观唯心论理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把抽象的“理”看成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精神实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有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5十分明显,朱熹是客观唯心论者。
陆九渊也属于理学一派,但他又于理学中别创“心学”一派,成为心学大师,从本体论上说,陆九渊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6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吾心”所固有。
他的“理”与“心”是同一个概念,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7可见,陆九渊的“理”又与朱熹有所不同,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论者。
由此何为本体的不同主张也就成为书院发展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上主要争论之点。
同样,明代的王守仁又在继承陆学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阐发,创立“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一家之说,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集大成的人。
“知行合一”即“知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伪笃实处便是行”,“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即通过内心省察就可致良知。
由此可以看出,王守仁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发挥到了极致;(2)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创新。
这是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大师们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贡献,他们否定有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理”,认为“道”并非从天而降的精神实体,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陈亮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
”8也就是说,道不是神秘莫测的,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是从客观事物中引出来的规律,可见,陈亮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对唯心主义理学的超越。
叶适的唯物论哲学思想比陈亮更进一步,更加完善,他不但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9而且还认为宇宙事物中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自然的生成变化。
他说“凡物之形,阴阳刚柔……经纬、纪纲皆两也。
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
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
10这里可以看出叶适比陈亮更进一步,提出了事物的矛盾对立命题,已具有了辩证的观点。
可见,尽管陈亮、叶适都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其创论的性质,在学术思想上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范畴,是哲学思想上的彻底的发展和进步。
在事功学派代表人物身上最能体现书院名儒学者注重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这一良好学风对后世的学术界起了巨大的影响,宋末和元代有不少高明的朱学传人,都不死守朱熹之说,敢于发明新义,又颇喜治经制史志之学。
比如南宋宗朱学者黄震、王应麟,元代的北山学派代表人物金华四先生等,都极具创新精神。
清初黄宗羲及其后继者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接事功学派的余绪,提出许多新论,如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顾炎武治学有很多地方绝似事功学派,反对空疏的心性之学,反对蹈袭古人,主张著书“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为之,”对典制掌故尤重穷究原委,考证得失。
清代朴学大师戴震提倡“空诸依傍”、反对“私智穿凿,恃胸臆以为断”,以及“无稽不信”,敢于破出传注重围,真理所在,虽师父之言,也不苟同等。
由此可以看到:正是由于书院大师非常注重求实、创新,才使得书院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才济济,大师辈出,造就了众多学者鸿儒,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称道。
3.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书院大师“兼收并畜、博采众长”的治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书院创立了“讲会”制度。
这种学术性质的讲学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相互探讨争辩,或发挥一个学派的精义,把本学派的学旨发挥得更加深入细致,或辨析不同学派之间不同的学术主张,以便兼取诸家之长相互促进。
书院的讲会制度形成于南宋时期,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对于这个问题,朱、陆的学术观点不同,但朱熹并不囿于一己之见,不但请了陆九渊前来讲学,而且对陆九渊主张士子不要作追求“官资崇卑、禄廪厚薄,”唯利是图的小人,而作一个“专志乎义”,“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的“君子”的观点赞赏不已,并把陆九渊所讲的内容写成讲义,刻在石碑上,还认真写了跋语,这不仅可见书院大师们的“德行道艺之实”,而且为不同学派在书院讲学树立了典范,开创了不同学派在书院讲会的先河。
至此以后,讲会成为书院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并成为书院区别于学校的重要标志。
书院的讲会活动一直持续到清代。
是否参加不同学派的讲会以及在讲会时对待不同学派的学术态度很能体现书院大师们治学与做人的胸襟。
比如事功学派的吕祖谦,家传中原文献之学不赞同心学,但对传心学的杨简、袁燮等在明州主持的讲会,每次都要参加,几乎无会不与。
黄震宗朱熹理学,不以心学为然,但对杨简的传人童居易的讲会也去参加,而且也不一笔抹煞杨简,可见其既有自信,又不轻看他家,书院中众多大师在参加讲会讨论时,都是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真正做到“言是时不作矜夸自己之词,非难时不存卑视他派之见,可谓实事求是,坦诚豁达。
”虽然在书院的学术之争中也不乏门户之见,但真正的书院大师都能做到既固守自己的宗尚,更能留意他家之长,集思广益,兼取诸家之说,充分体现博采众长之意;(2)治学“不主一家”,即指书院大师在治学上不只限于一家之说,而是博取他家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学术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明的朱学传人以及清代汉学大师身上。
比如王应麟家学是陆学(陆九渊的心学),他的综罗文献却得益于吕学,后来又师从王 而成为朱学传人,可谓论学兼取诸家。
北山一派的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详、许谦等四位大师,他们是黄 一脉相传的,自然是宋朱学的,但浙学对他们又有很深的影响。
朴学大师戴震,以治经为主,但他的成就不以经学为限,他的《孟子字义疏证》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哲学著作,钱大昕称赞戴震“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可见,真正的书院大师都是兼收并蓄的学问家;(3)向西方学习。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进入西学东渐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遂想舍弃古董旧学而致力于近代科学,学术思想和学风的这种新变化,在书院大师身上也得到了反映,以戴震为代表的一大批汉学大师(也称朴学)如钱大昕、江藩、户文马召、凌廷堪等开始应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整理儒家经籍,不仅使古籍的真伪、注释的正误得到一番审查,而且由治经引起的一系列专门研究,发展成为史学、名物制度、天算、地理、音韵、金石、校勘、目录等专门学科,为我国学术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4.在治学方法上注重读书、勤集资料。
(1)书院大师们在治学上是极其讲究读书功夫的。
第一,“读书成诵”——这是朱熹读书法的一个重要要求。
所谓“成诵”,就是把所读的书记得烂熟,并能背诵出来。
第二,“温故知新”——这句出自《论语·为政》的成语,很受书院大师们的重视。
程端礼把它与精思熟读列为书院《日程》中的两大要求。
顾炎武也是“每年有三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