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最新-《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4最新-《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闲读《种树郭橐驼传》,心下甚是感慨。

颇为柳宗元能以橐驼种树为文,警示后人的深意所动。

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术”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法。

3.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教学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本文寓意[教学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课型]散文鉴赏[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介绍ppt了解作者: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作者】看注解,补充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

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体裁与背景】本文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

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16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篇1●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

他诞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

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

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他参加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怀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

在柳州任上,他关怀民瘼,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

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闻名的文学家。

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实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

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准时,其文学主见与韩愈大同小异。

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奇,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清爽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

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二、课文析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

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方,鲜亮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详细化,从而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仔细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

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疗养生息的政治观点。

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教案一: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种树郭橐驼传》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掌握《种树郭橐驼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寓意。

3. 培养学生对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析《种树郭橐驼传》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理解和掌握《种树郭橐驼传》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3. 学会归纳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美德和寓意。

教学准备:1. 《种树郭橐驼传》的课文材料。

2.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辅助故事情节的讲解。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橐驼树吗?”“树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种树的认识,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Step 2 讲解故事情节:(10分钟)教师介绍《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情节,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绘。

教师可以从主要人物郭橐驼的种树经历、种树对于郭橐驼一家的影响以及故事的结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Step 3 分析主题与寓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所传递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回答:“故事中的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为什么要种树?”“种树对于郭橐驼一家的生活有什么改变?”“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得到了什么启示?”等等。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回答,最终总结出种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总结故事中所传达的美德和寓意。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写下学生的回答,并进行归纳概括。

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任务:“请以郭橐驼的身份,写一篇感谢信给橐驼树,表达他对树木的感激之情。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写作中。

Step 5 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周围的绿化带,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种树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诚实守信、勤奋努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种树郭橐驼”的故事吗?请大家谈谈对这个故事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郭橐驼种树的成功原因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讲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郭橐驼的故事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诚实守信、勤奋努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3. 选做:阅读其他关于郭橐驼的文献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10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橐驼的人物形象2、掌握“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我们提倡大量种树,你会种树吗?你想到过种树的方法中还蕴涵着更深刻的道理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由谈种树,进而阐明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不过,和河东狮吼倒没关系)。

又官至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寓言《三戒》,游记《永州八记》,散文《捕蛇者说》。

2、上课思路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现实:官吏繁政扰民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三、文题解读1.题目怎么读?2.“传”什么意义?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3.橐驼是什么意思?4.这篇文章是写骆驼的吗?5.郭橐驼是人的名字吗?6.这个绰号是褒扬性的,还是侮辱性的?7.喊人侮辱性的绰号好吗?作者为什么不喊他这个侮辱性的绰号,是轻视他吗?(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8.这是一篇传记性的寓言,作者可以给她起个名字呀,比如叫郭靖,比如叫XXX(用班级里性郭的同学的名字)。

(体现他社会地位低。

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这样,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反映他的社会地位低。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通用6篇)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通用6篇)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通用6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教案篇1【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习案】——再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

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

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

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2篇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2篇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9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二、写作背景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郭橐驼种树的故事。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手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勤奋、坚持和智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种树郭橐驼传》。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深入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和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图片或插图。

(3)生僻字词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搜集有关环境保护和植树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植树的重要性。

2. 学习课文(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

(2)逐句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郭橐驼的品质。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讨论:郭橐驼为什么能够种出好树?(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勤奋、坚持和智慧的重要性。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植树的意义。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植树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写的关于植树的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估结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重复讲解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学情分析《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励志故事,通过讲述明代致公先生郭橐驼的励志事迹,体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学生中,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郭橐驼的故事,但是对于他的形象和精神内涵了解的并不透彻,而且较少有专门的教学设计和教材可以进行开展。

因此,本篇教学设计主要以高二选修内容为目标,旨在通过《种树郭橐驼传》的阅读,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一颗平凡之心所展现的不凡人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郭橐驼的生平经历和追求;(2)理解作家借助郭橐驼的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掌握散文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讲解故事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涉及到的隐晦言语和较复杂的中古汉语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语言应变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展开思辨和交流。

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讲述郭橐驼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品味他的励志人生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2)通过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体谅他人,培养他们学会珍视家庭友情,铭记人性情感。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准备教学计划和教案,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讲义和讲解材料的编写,包括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人物分析等。

教师同时应该认真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2、教学引入环节通过放映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展现郭橐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先进行背景知识的预习,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样做,就可以更好地切入教学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和人物的兴趣和关注点。

3、教学主体环节(1)讲述郭橐驼的生平经历和价值追求——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郭橐驼这位致公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追求,了解郭橐驼的家族、成长经历、学业情况、社会活动、重要成就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以及他对于明朝历史和文化等课题的研究和探究。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郭橐驼种树技艺的赞扬。

2.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领会作者寓意。

3.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课文的寓意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课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种树有什么好处吗?2.学生回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

3.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种树的课文——《种树郭橐驼传》。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重点字词,理解其意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郭橐驼的形象特点。

2.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郭橐驼的赞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的第一段,请大家回顾一下,郭橐驼的形象特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郭橐驼形象奇特,驼背、高额、深目、翘嘴。

3.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种树郭橐驼传》的后两段。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分析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3.讲解课文第六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郭橐驼的敬仰。

三、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引导: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的后两段,请大家回顾一下,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什么?2.学生回答: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领会作者寓意。

3.体会课文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

三、课堂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郭橐驼种树的秘诀。

11-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1-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1.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总结文言知识。

2、分析郭橐驼的形象特点。

3、品读文章叙事说理相融合的特点。

4、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第一章:种树的乐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树的乐趣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种树的乐趣:观察树木的成长过程,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讲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树木,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树的乐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第二章:种树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种树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选择合适的树种和种植地点。

介绍种植树木的基本步骤:挖坑、栽种、填土、浇水。

2.3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教师演示种树的基本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校园或公园的指定地点进行种树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树木的养护与管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养护与管理知识。

培养学生对树木的关爱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讲解树木的养护与管理方法:浇水、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

强调养护与管理的重要性: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

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树木的养护与管理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树木的养护与管理实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第四章: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纪念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日子。

讲解植树节的活动内容:种植树木、宣传环保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植树节的由来与意义,学生进行讨论。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五章: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树木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讲解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提供氧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

强调保护树木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内涵•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读后感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树郭橐驼传》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分析•教学难点: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利用前置知识,导入《种树郭橐驼传》的背景。

2.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了解基本情节。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共读文本,集体讨论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外貌特征、性格描述等。

第三课时:情节发展分析1.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种树郭橐驼传》的情节发展。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情节进行解读,分析情节的作用和对故事发展的推动。

第四课时:主题思想分析1.学生集体讨论《种树郭橐驼传》的主题思想。

2.小组合作:将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受到启示和感悟。

第五课时:阅读策略训练1.教师示范:使用阅读策略例子进行讲解和演示。

2.学生练习:在指导下,学生使用各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

第六课时:写作训练1.教师指导:以《种树郭橐驼传》为素材,教授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学生写作: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四. 教学资源准备•《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阅读策略例子•思维导图工具•指导学生做PPT或海报的素材五. 课堂评价方式•学生小组展示实际操作情节分析成果•学生个人写作作业,对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六. 教学拓展1.给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文本材料,让学生拓宽阅读广度;2.邀请专门研究文学的学者给学生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艺术的魅力;3.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的文档。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鉴赏文章理趣,探究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教学设计:一、理解、鉴赏:1、文章最后一段写"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阅读梳理全文,理解养树和养人之道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由养树之道推出养人之道的?(1)、第三段借郭橐驼之口,从种树态度和种树方法两方面,详细总结了他技艺高超的原因。

种树的总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方法:"舒"、"平"、"故"、"密",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并拿他植者和郭橐驼进行对比,突出正确的养树之道,也为后文引出养人之道作铺垫:郭橐驼——————(对比)——————"他植者"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种植方法:"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2)、第四段还是借郭橐驼之口,把为官者"好烦其令",巧妙和"他植者"构成类比对应:他植者——————(类比)——————为官者态度: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情感:"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具体做法:"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种树郭橐驼传》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3)能够分析并评价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橐驼的植树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种树郭橐驼传》全文;(2)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郭橐驼植树技巧的阐述及寓意;(3)如何从文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并付诸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柳宗元及文章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郭橐驼的植树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情感;(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不懂的词语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2)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植树技巧及寓意;(3)分享从文中汲取的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2)详细解析文中郭橐驼的植树精神和高尚品质;(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郭橐驼植树精神的理解;(2)以郭橐驼为榜样,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付诸实践。

6. 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2)鼓励学生将郭橐驼的植树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种树郭橐驼传》全文;2. 写一篇关于郭橐驼植树精神的心得体会;3. 结合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行动计划,努力践行郭橐驼的植树精神。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4篇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4篇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4学习目标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塑造形象、深刻思想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柳宗元名句pk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默读1-2段填写表格姓名:郭某某患病:偻样子: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外号:驼自号:郭橐驼籍贯:长安丰乐乡职业:种树社会认可度:大师(争着迎接雇佣他)技术特长: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默读第3段,你替郭橐驼梳理归纳回答问者的问题有问之对曰:1、我为什么好?栽,顺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管,全天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好后要像丢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对比论证: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句式富于变化。

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2、其他人为什么不如我?栽,违天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管,害天性: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摇其本,其实害之,其实仇之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对曰:官吏祸害百姓: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故病且怠百姓天性:蕃吾生而安吾性问者:满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3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3

《种树郭橐驼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阅读与理解,能够掌握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难点: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场景描绘等技巧,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课文《种树郭橐驼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郭橐驼,激发学生对郭橐驼种树技艺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知郭橐驼的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郭橐驼的种树技艺、作者的写作目的等。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但在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种树郭橐驼传》,总结郭橐驼的种树技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种树的重要性”的作文。

3. 搜集其他有关种树的古诗文或故事,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二教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

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本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2、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

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

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语法(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论文:《封建论》《夭对》文学性传记散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寓言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三戒》著有《柳河东集》。

(二)创作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本文就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针砭时弊)。

(三)文体“传”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二教时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

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本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

2、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

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

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语法(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

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

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

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

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

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

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教时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

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他植者——————(类比)——————为官者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养树术——————(类比)——————养人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1、运用比较,研讨弊端(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四、作业1、郭橐驼的种树的根本经验是什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种树郭橐驼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养民”治国的道理)3、《种树郭橐驼传》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C )A.对比B.象征C.类比D.侧写E.铺垫4、将“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不及我,我又有什么本领呢?)文言语法现象举例(一)通假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⑵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⑶其实雠之(“雠”通“仇”,仇视)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二)古今异义⑴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⑵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⑶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⑸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你们)⑹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三)一词多义⑴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虽曰爱之(虽然,连词)⑵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⑶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⑷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故不我若也(如,连词)⑸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既然已(这样,副词)然吾居乡(然而,连词)⑹病:病偻(害了……病,动词)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⑺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则与吾业者(的职业,名词)⑻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早实以蕃(不译,连词)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⑼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字而幼孩(你,代词)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⑽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⑾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⑴不知始何名(叫)⑵病偻(生……病)⑶名我固当(命名)⑷蚤实以蕃(结果实)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⑹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⑻传其事(记载)(《知识》H版归入“为动用法”,为……写传)⑼其筑欲密(用杵捣)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⑾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2.动词作名词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⑵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词作状语⑴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4.使动用法⑴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⑷而卒以祸(使……遭祸)⑸遂而鸡豚(使……顺利地成长)⑹鸣鼓而聚之(鸣,使……鸣响;聚,使……聚集)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6.为动用法⑴其培之也(为……培土)⑵忧之太勤(为……担忧)(四)句式1.判断句“……也”式理,非吾业也2.倒装句宾语前置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⑷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为何能,有什么本领)1、省略句以()为官戒也(省宾语“之”指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